重症监护病人心理护理的研究进展
重症监护室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分析

重症监护室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分析【摘要】重症监护室是一个关键和敏感的环境,患者和家属在这种情况下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患者往往感到无助、恐惧和焦虑,而家属则经历着担心、绝望和不安。
有效的沟通和支持可以帮助缓解他们的心理负担,而心理疏导和心理调适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挑战。
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引导,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这段艰难的时期。
在重症监护室的环境中,我们需要更加关注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护理。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心理护理、心理状态、心理反应、沟通、支持、心理疏导、心理调适、分析。
1. 引言1.1 重症监护室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分析重症监护室是医院内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特殊护理和监测的重要部门,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常常处于生命危险之中,需要进行全面的生理和心理护理。
在这样的环境下,患者及其家属往往面临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患者的心理状态通常是焦虑、恐惧和无助的。
他们可能会担心自己的病情恶化,担心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同时还可能感到孤独和失落。
而家属在重症监护室的心理反应也很复杂,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恐惧、愤怒、无助和沮丧等负面情绪,同时还要承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及家属之间的沟通和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医护人员应积极倾听患者及家属的需求和情绪,提供及时的沟通和支持。
对于心理状态较差的患者和家属,还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及家属需要进行心理调适,逐渐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情境。
通过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和支持,他们可以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挑战,保持积极的心态,提高抗压能力,促进康复和恢复。
的完成将有助于提升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和医疗效果。
2. 正文2.1 重症监护室患者的心理状态重症监护室患者的心理状态常常是非常脆弱和不稳定的。
心理护理对ICU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的改善分析

心理护理对ICU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的改善分析【摘要】目的:探究ICU重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对护理质量的改善效果。
方法:研究共入选60例受试者,选取时间段为2020年12月到2022年1月,将其随机打乱分组,每组研究患者30例,分别为心理组、对照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比对最终护理效果。
结果:干预前,2组研究患者情绪量表评分差异小,干预后,心理组3项情绪评分更低,P值<0.05;干预前,2组研究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差异小,干预后,心理组4项质量评分更高,P值<0.05;干预前,2组研究患者睡眠情况均相对较差,干预后,心理组睡眠质量、效率、时间以及睡眠障碍程度等指标数值更高,P值<0.05;研究使用监护室护理质量考核表评定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情况,实施护理干预后,心理组质量评分明显更高,P值<0.05。
结论:监护室收治的患者与临床科室普通患者相比,病情较危重,心理素质较差,除了常规的疾病护理外,更应重视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关键词】心理护理;ICU重症患者;护理质量重症监护室,(英文简称:ICU)属于院内的临床科室,与常规科室相比,收治的患者病程较危重,需要加强护理和治疗的工作强度,方可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1-2]。
以往临床实践表明,监护室患者治疗期间护理风险系数较高,病情变化较快,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此外,患者长期在密闭的监护室环境中,加上受疾病影响,濒死感严重,抑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极为明显[3-4]。
情绪与患者的治疗效果息息相关,因此,要求监护室护理人员必须重视对患者心理状态变化进行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给予正确疏导[5]。
文章选取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0名重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人员,探究ICU重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对护理质量的改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共入选60例受试者,选取时间段为2020年12月到2022年1月,将其随机打乱分组,每组研究患者30例,分别为心理组、对照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2组患者信息如下:对照组年龄23-71平均值(岁):(50.41±4.2),性别比例:(男/女):18/12,骨折多发伤8例、脑出血5例、胸外伤5例、腹腔脏器破裂3例、其他伤9例;心理组年龄平均值(岁)(50.37±6.2),性别比例:(男/女):17/13,疾病类型:骨折多发伤8例、脑出血6例、胸外伤5例、腹腔脏器破裂3例、其他伤8例。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心理反应分析与护理

问题 ,使 医患关 系建 立 在 “ 指导一 合 作 ”的共 同参 与模式的基础上 。给予病人倾诉 内心恐惧 、担忧的 机会 ,从 而 在术 前有 计划 性 地予 以解 释开 导 。向病 人介 绍监 护 室环 境 ,介绍 其 主管 医生 ,简 单介 绍责 任护 士及 其 护理人 员 ,尽 量减 少病 人 的 陌生感 。
苦 :此 时 患者 语言 表 达受 阻 ,不能 尽情 表达 自己意
小时无 精 神 障碍患 者 。本 组 患 者 10例 ,男 7 0 0例 , 占 7 % ;女 3 例 , 占 3 % ;年龄 1 ~8 0 O 0 8 2岁 ,平 均
5 岁。 1
愿 会产 生烦 躁 心理 ,加 上插 管 带来 的刺 激 ,患者 会 有 些过 激行 为 ,比如躁 动 、拔 身上 的各 种管 道等 。 25 经 济 的 困扰 :IU病 室 的住 院 费 用 较 高 ,除 . C
3 2 实施 连 续 性 术 后 护 理 :为 了满 足 患 者 的 安 抚 .
和信息需要 ,护士应 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 ,实施 的
8 7
医疗装备 2 1 5期 0 0第
手 术方法 及术 中大 致情况 ,以保 证 患者清醒 时 ,护
士 能够及 时告诉 他 现在 的时 间 、所处 的地点 、家人 的情 况及 病情 的 演变 ( 的方 面 ) 好 ,满足 患者 的心
于普通 病 房 ,不允 许 亲属 陪护 ,收住 的都是病 情 危
重 的病 人 ,患 者极 易产 生恐 惧感 ,缺 乏 归属感 。因 此 术前 心理 护理 显 得尤 为重 要 。医护 人员 向病 人介 绍病 情 、手 术方 法 ,以及术 后监 护期 间 可能发 生 的
共情在ICU重症患者的心理应激研究及护理进展

声和谈话、走路等人为的噪声降低到最低限度,集中进行治疗和护 理,减少对病人的睡眠干扰,制造一个昼夜规律的睡眠环境I2I。气 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睡前应充分吸痰,尽量避免进行发出噪音的 工作,在患者的视野范围之内放置钟表和日历帮助患者分清时间, 同时加强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其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提高 他们对不利因素的耐受力i”。另外,帮助病人睡前热水洗脚,饮用 热开水、牛奶等热饮,做肩、腰、下肢按摩等肌肉放松活动,从而 诱导病人入睡,保证病人的正常睡眠,促进病人尽快康复。 3小结 总之,ICU患者的心理应激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ICU 为危重患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抢救治疗环境,同时给患者带来了 一定的负性影响,但要把“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于工 作之中,把患者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创造安静.舒适、温暖的ICU 环境,使患者的应激因素减到最小。共情的意义:①可以使对 方感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和被尊重,从而产生一种愉快。满足, 有助于相互进一步深刻的理解和沟通;② 可以促进对方的自我 表达,自我探索,从而达到更多的相互沟通;⑦可以使人在亲 密的人际水平上,更准确地察觉和理锯另一个人的思想和感情, 共情是一种积极的能力,有助于人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④共 情有助于发展爱心、利他、宽容、合作,尊重、善解人意等人格 品质,⑤共情有助于人走出自我关注,学会关注他人。 参考文献
1.4
依赖心理
多见于病情有所好转或恢复即将离开I CU病房
转普通病房的病人。病人变得被动、顺从、依赖、情感脆弱.主 要原因是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普通病房的医护人员缺乏信任,担 心疾病复发,对I1.5 C U的护理产生依赖心理。
人格侵犯
由于监护仪的应用使原本由医护人员通过直接
接触完成的项目如测血压、脉搏、呼吸等,现在经监护仪一目了 然,医护人员减少了直接接触和亲自询问病情的机会,护士询问 和做各种治疗护理时随时都可能掀开患者衣被,绝对卧床的患者 进食及大小便都需要在床上由人协助进行,因而使患者感到个人 空间被侵犯、隐私权被剥夺12I。ICU病房的患者大都全身裸露.这 虽然有助于操作,留置尿管及观察病情,但过分裸露会损伤患者 的自尊心、隐私权,人格得不到保证,患者易出现心理障碍lI J。 睡眠剥夺 有调查发现,危重病房是医院噪声最强的地方,
分析ICU重症监护清醒患者心理及护理方法效果

分析 ICU重症监护清醒患者心理及护理方法效果摘要:目的:探究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举措在ICU重症清醒病患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其产生的护理效果。
方法:通过随机法完成我院ICU重症清醒病患的筛选工作,研究收录的总人数为86例,研究最开始的时间为为2019年7月,研究的最后结束时间为2020年7月,根据病患所接受的护理举措完成病患的分组工作,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比组以及研究组,对比组在ICU诊疗过程中所接受的护理举措为ICU护理举措,研究组在ICU诊疗过程中所接受的护理举措为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举措,通过自行制作的心理调查表完成病患情绪状态的调查工作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两组病患对于护理工作的评分将其进行对比。
结果:在接受诊疗过程中,研究组病患的不良心理情绪发生率显著低于对比组病患,研究组病患对于护理工作的综合评分高于对比组病患,两组病患不良心理情绪发生率与护理工作评分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本次研究在数据学范畴内具有对比意义。
结论:在ICU重症清醒病患诊疗过程中,护理医务人员需要针对患者的综合情况对患者展开针对性心理护理措施,通过这一方式,重症清醒病患的负面情绪能够得到显著的改善,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也能够主动配合医务工作人员的治疗工作,针对性心理护理措施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ICU的治疗质量,建议在ICU治疗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ICU;重症清醒;心理护理;护理举措;护理效果引言:在ICU接受诊疗的病患自身的病情都较为严重,为了提升临床诊疗的效果,在ICU运转的过程中,护理工作人员通常需要对病患展开全天候的护理监测[1]。
相关研究指出,在ICU病患护理过程中,处于清醒状态病患的护理难度要显著高于昏迷病患,清醒病患会由于自身疾病以及ICU病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多种负面情绪,从而对临床诊疗产生抵触心理,不能够主动配合医务工作人员的诊疗,疾病诊疗效果因此受到严重的影响[2]。
为了提升ICU诊疗的质量,在重症清醒病患接受诊疗过程中,ICU护理工作人员就需要针对病患病情对病患展开针对性心理护理,消除病患的负面情绪,提升病患的诊疗依从度[3]。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家属心理状态调查及护理干预研究现状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家属心理状态调查及护理干预研究现状【关键词】患者家属心理状态;护理干预研究现状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对各种危重疾病实施集中的连续的强化的监测,救治和护理的场所。
由于ICU收治的患者病情危重、复杂,为了保证抢救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和防止交叉感染,因此谢绝家属陪护,严格探视制度,这些可能造成患者家属强烈的心理反应。
如不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会对患者家属的健康造成影响。
通过资料查阅,发现目前国内外对专科患者心理状况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但是对ICU患者家属的心理应激特点分析较少。
1.ICU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塞里认为,应激是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机体时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表现为一种特殊症状群。
20世纪50年代,Wolff认为某一生活事件是否能引起应激反应,引起何种情绪反应,决定于个体对事件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又于遗传因素、个人愿望和需要、过去的经验以及社会压力等有关 [1] 。
人在应激状态下常见的情绪反应大致可分为恐惧、焦虑、过度依赖和失助感、抑郁、愤怒、敌意、自怜等。
由于入住ICU的患者起病急,病情危重,因此患者家属承受着由创伤和治疗所带来的情感痛苦:高昂的医疗费用,无法预测的病情进展,甚至家庭破碎等巨大压力,都会使家属产生各种不同情绪反应。
Pochard对法国43家医院ICU的867例患者家属心理状态进行调查,结果发现2/3以上的家属有焦虑和抑郁,其中69.1%有焦虑,35.4%有抑郁。
焦虑和抑郁受家属的性别与患者的关系和照护者提供信息等因素的影响。
用ICU患者家属量表来测量家属产生焦虑和抑郁等反映的压力分数(SRS),他指出家属的性别、患者住院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SRS。
而ICU患者病情相对稳定转入普通病房后,患者和家属也有可能出现“转移焦虑”-即从一个熟悉并安全的环境转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产生压力感。
吴卫芳等运用scl-90量表对儿童重症监护室患儿的父母进行测量后发现,患儿的父母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人,普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护理对重症监护室重症患者焦虑状态、睡眠质量及生命质量的影响

心理护理对重症监护室重症患者焦虑状态、睡眠质量及生命质量的影响发布时间:2022-11-13T03:36:41.947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19期作者:陆翠青蒋胤姣蒋玉婷[导读]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重症监护室重症患者焦虑状态、睡眠质量及生命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0月收治重症监护室患者6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采用心理护理干预陆翠青蒋胤姣蒋玉婷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三医院浙江杭州 310013【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重症监护室重症患者焦虑状态、睡眠质量及生命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0月收治重症监护室患者6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采用心理护理干预。
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两组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得到降低,观察组护理后SAS、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护理后健康调查简表(SF- 36)评分均得到提高,观察组护理后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心理护理对重症监护室重症患者具有积极的影响,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还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其生命质量,加快患者身心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重症监护室;重症患者;焦虑状态;睡眠质量;生命质量重症监护室内收治患者疾病类型较多,其病情危急且十分严重,这类患者通常会受疾病的影响出现睡眠以及精神障碍。
重症监护室住院过程中出现焦虑情绪以及睡眠障碍是在所难免的。
睡眠障碍会直接导致患者出现精力疲乏、内分泌失调以及免疫功能降低等问题。
睡眠质量较差会直接影响重症监护室重症患者的康复状态。
根据调查,睡眠障碍以及焦虑情况的发生通常与内心环境的紧张以及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认知不足有关。
因此要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患者焦虑心态需结合积极的护理模式对患者展开干预。
ICU患者心理研究及护理对策

ICU患者心理研究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分析ICU患者不良心理反应,探讨心理护理在促进ICU患者疾病恢复中的作用和意义。
方法:观察109例患者心理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
结果:减轻了ICU患者心理不适,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结论: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
【关键词】重症监护;心理反应;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8-0279-02近年来,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ICU是集中收治急危重症病人的场所,为治疗、护理需要常住监护病房,尽管监护病房拥有完善的设备、高素质的医疗护理人员、严密的监测、整体化的治疗护理,但据报道,病人在ICU的心理障碍发生率14%~72%的[1]。
这种不良的心理反应称之ICU综合征,可表现为定向障碍、记忆和判断力受损、焦虑、恐惧和抑郁,甚至拒绝治疗,影响疾病预后,所以充分认识ICU病人的心理变化与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对ICU患者出现的不良心理反应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相应的对策。
1.临床资料本组109例均为我院住院的急重症患者,年龄20~80岁;文化程度:小学5例,中学70例,大专以上34例。
其中,急腹症17例,脑血管意外32例,外伤60例。
2.影响患者心理反应的因素2.1 疾病因素循环系统疾病与神经系统疾病往往有脑供血不足,使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神志改变。
电解质紊乱以及有毒的中间代谢产物蓄积,也能引起情绪不稳定、忧郁、疲倦、萎靡、乏力等症状。
2.2 体质因素个体对疾病信息的敏感性、患者对疾病所造成痛苦的耐受性及社会因素也会影响患者对疾病的心理反应。
2.3 环境因素患者对ICU环境陌生,加上ICU气氛严肃。
各医疗仪器发报声,医务人员的频繁走动,其他患者的呻吟声,以及与家人隔离和缺乏心理交流,均增加了患者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
患者目睹其他患者的挣扎甚至死亡,加重了恐惧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症监护病人心理护理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2-12-04T17:05:45.6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0期供稿作者:雷钧兰[导读] 随着心理护理科学深入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对危重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雷钧兰(绵阳市中心医院综合ICU 621000)【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0-0335-02【摘要】随着我国危重症医学的发展,各种手术患者或病情危重患者收治于ICU,对于患者来说病情危重,各种感觉过量或不足、多种高精尖的监护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密切加强全方位的监护、紧张的客观环境等因素都给患者造成一系列心理反应,甚至造成机体的持续应激状态。
因此ICU护士应具有准确判断病人异常心理反应的能力,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心理支持及稳定的情绪,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保障医疗、护理有条不紊地开展,促进患者自身康复。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人心理护理研究进展重症监护病房(ICU)是集危重、抢救、大手术后病人于一体并对其集中监护的治疗场所。
为了保证治疗和护理工作正常进行和控制院内感染,ICU实施无陪护制度,且环境封闭,家属与病人完全隔绝[1]。
危重患者往往是从急诊、手术室或医院的其他科室转入ICU,由于ICU在设置仪器配备管理上与普通病房不一样,患者在接受复杂的综合性治疗与护理的同时,面对的是陌生而复杂的环境,往往在生理上,心理上受到刺激而心理变化复杂。
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2]。
因此,我们在抢救危重症病人的过程中,在以病人为中心的同时,也要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整体护理。
现对ICU病人心理支持方面的护理进展做如下综述。
1 营造监护室良好的护理环境1.1 危重症患者在ICU环境中可能出现的身心不适,提出一套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减轻ICU环境对患者的不良影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行设计的"监护期间调查表",对两组危重症患者在ICU期间的护理问题及焦虑程度进行测评。
促进危重症患者身心康复。
对危重症患者在ICU期间的护理问题及焦虑程度进行测评。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ICU出现频率较高的护理问题、配合治疗护理的程度、机械通气时间、监护时间及住院时间,对照组和试验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因此,实验组的护理方法能有效地降低ICU环境对患者的不良影响,从而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有效地缩短机械通气时间、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3]。
医学心理学认为,在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相互转化中,除了注意生物学因素的作用外,要特别强调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监护环境中物理环境影响、生理环境影响、心理环境影响。
因此,护士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重症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4]。
1.2 保持监护室物理环境良好从生物、心理、社会3方面的因素考虑,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首先,ICU病房要清洁整齐,通风良好,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病房温度保持在18~22℃,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同时绿色植物的放置也可起到调节视觉疲惫的作用,同时还有助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和调节湿度。
其次,病房应远离周围的嘈杂病区环境,病室的门窗要有良好的隔音效果和缓冲关闭碰撞时的隔垫,医护人员说话要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查房时语言尽量简短,语调柔和亲切,以免打扰其他患者。
第三,监护室自然采光,有明亮的窗户和可调节光线的窗帘;病床备有日光灯,床单位之间有活动窗帘,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创造属于患者个人的治疗空间[5]。
第四,ICU环境设置尽量家庭化,增加生活气息,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调节过度紧张的ICU气氛,引导病人进入放松状态,减轻精神心理压力,即使是语言交流困难者也能达到非语言交流的目的。
从而改变枯燥无味的ICU生活,使病人在轻松的环境下早日康复[4]。
1.3 减少治疗操作环境的影响1.3.1 降低患者医源性感染的机率,病房环境的墙面、地面、空气、设备、用物、床单位等要定期进行消毒。
尽量使用一次性产品,一人一用,减少发生交叉感染的机会。
科室内要配备熏蒸消毒柜,以便及时消毒处理这些物品。
医务人员的手的消毒处理是预防医院性感染的有效途径。
监护室内设有洗手设施,医务人员在进行了诊断、治疗、操作、护理后,在接触其他患者前可以对手清洗,减少手部的带菌量,必要时可戴手套进行诊疗,减少由医护人员手部的交叉接触造成的院内感染机会。
1.3.2 重视护理人员的业务理论实践的培训有研究报道技术熟练的医护人员进行的各种置管操作术后患者的感染发生率较低[6],这就意味着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较高业务素质。
在护理管理过程中护士长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护理人员培训计划及考核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定期考核,使护士对于各项工作制度和监护常规能够做到“人人掌握,规范落实”。
护士专业素质的提高,对于需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的患者,能够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
对需要血压监测的患者,时间间隔的设置要合理,血压监测最好不要再有静脉通道的肢体上测量;对安置的引流袋、引流瓶、吸引器等要及时准确地记录,进行更换时,严格按照相应的操作要求进行,以免引起感染或其他不良的并发症[7]。
协助患者做好各项生活护理,指导功能锻炼,保证患者的舒适、整洁和安全。
1.3.3 在进行各种治疗操作前应选择合理的时间时间护理[8]是指护理人员利用患者机体生理节律进护理的一门新学科。
人体每天9:00—11:00,16:00—17:00,19:00—21:00,精神活跃,愿意提出和回答问题,在此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治疗操作时处于最佳配合状态和最佳心理状态。
尽量避免让患者看到同病室危重患者被抢救的场面,以及其他危重患者的恶液质状态,也可根据情况改变ICU的探视制度,通过家属和亲友的探望给患者带来心理安慰和鼓厉。
2 创造融洽的护患关系有人认为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由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的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达到理想的护理目的。
2.1 运用体态语做好护患沟通即做好非语言的沟通。
体态语是用体态动作的变化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特殊语言系统。
人们通常按体态语的生成部位将其分为表情、目光、手势、身姿、仪表、间距和触摸等。
心理学家指出,在会谈信息的总效果中,词语占7%,音调占38%,表情和身体动作占55%,后两者均为体态语,可见体态语在会谈中的重要性[1]。
体语大多发自内心深处,极难压抑和掩盖,通过病人的体语又能窥各其心理、思想,协助诊断和治疗。
护士态度从容镇定,仪表整洁美观,姿态稳重大方能引起对方的尊重和信任,也能给病人带来安全感。
因此,做好护士自身体语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同时也是改变服务态度,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13]。
2.2 重视与患者家属的心理沟通与疏导现代护理学认为,家属是病人主要看护人,对病人进行长期的照顾,他们身心健康状况以及对疾病护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直接影响病人康复和生活质量[1]。
由于患者家属的性别、年龄、性格、文化程度、社会环境、亲人的病情程度及家属对病人病情了解程度等不同,病人家属的心理状态各有不同。
为了更好地了解病人家属的心理状况,将其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
美国护理学家Nyamathi认为,病人家属的负性心理情绪严重影响其处理问题的技巧,因此, ICU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病人家属的心理状态,通过观察病人家属的言行举止,分析家属存在的心理问题,针对不同情况给予疏导。
3 全员培训,树立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人性化服务理念的运用在于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就是要摸透患者的心理需求,医护人员应加强主动观察,监护仪仅作为监测和反映病情变化的辅助手段。
主动了解患者的自觉症状、性格特征、生活习惯,并根据“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为患者营造一个符合患者个性、贴近生活的监护环境。
做好心理护理疏导劝慰使患者紧张的心情放松,解除其恐惧心理,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9]。
重视人性化护理。
为了满足患者爱与归属的需要,护士在病人意识恢复后应做好心理护理,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包括用柔和坚定的目光注视,温和善意的微笑,恰当的握手,对患者的痛苦恰到好处的解释等;做好疼痛护理,指导病人掌握减轻疼痛的方法,采取正确的咳嗽方法等,必要时给予相应的药物止痛;做好生活护理,告知病人虽然没有家人陪护,但护士会协助他完成进食、洗漱等各种活动,以减少病人的顾虑,使其安心接受治疗护理。
4 ICU护士加强术前及术后护理干预,提高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4.1 通过研究显示,由于重症监护病房有别于普通病房,不允许亲属陪护,收住的都是病情危重的病人,患者极易产生恐惧感,缺乏归属感。
因此术前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医护人员向病人介绍病情、手术方法,以及术后监护期间可能发生的问题,使医患关系建立在“指导-合作”的共同参与模式的基础上。
给予病人倾诉内心恐惧、担忧的机会,从而在术前有计划性地予以解释开导。
向病人介绍监护室环境,介绍其主管医生,简单介绍责任护士及其护理人员,尽量减少病人的陌生感。
加强术前心理护理干预,能让患者在术前了解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将发生的事件和建立积极的应对措施,特别是规范手语训练,患者可用手势、点头、摇头、面部表情与护士进行交流,这样有助于患者情绪稳定,改善患者被动应付各种治疗的状态,减少应激反应,能够有效地减轻ICU环境对患者心理反应的不良影响,能有效地缩短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监护时间,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4.2 做好患者的术后心理护理,4.2.1 病人苏醒后,发现自己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病人会产生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此时应耐心的向病人讲明自己所处的环境,ICU监护的目的以及各种引流管的作用,使病人了解苏醒目的以及重要性,减少紧张、恐惧心理,向家属讲解ICU监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家属了解病人的病情,以取得家属的配合。
人工气道影响病人的语言交流,常使病人感到孤独和恐惧。
护士应经常询问病人的感觉,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交流,以了解病人的想法和要求,满足其需要,在示意不能表过时,可用文字沟通。
4.2.2 根据不同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由于每位患者的社会地位、文化层次及宗教信仰不同,对疾病的态度及对治疗中的文化需求也不尽相同,尽可能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满意的环境,做好解释,按医疗护理常规进行治疗和护理。
4.2.3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对进入ICU患者,护士应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有关医学知识,帮助患者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病情,使其懂得进入ICU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治疗与护理,身边的各种仪器是为了帮助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变化,使患者在对ICU的了解中自然地减轻心理压力,对自己的病情有正确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