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结合具体案例,如珠三角,分析产业集群现象及对地区竞争力的影响

结合具体案例,如珠三角,分析产业集群现象及对地区竞争力的影响
珠三角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之一,以制造业为主要产业。
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现象是指相邻区域内存在大量同种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产业群体。
产业集群通过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提高了整个地区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现象对地区竞争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方面,产业集群在吸引外资和扩大国际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遍布了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并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创新人才加入,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产业集群也提高了地区吸引人才的能力。
在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所形成的知识转移和人才流动,有助于提升地区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来到这里工作和生活。
然而,产业集群的存在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由于大量的企业集中在区域内,会带来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如用水和排放污水的问题。
此外,在经济危机或行业内部的结构性调整时,过度集中的产业集群也可能会导致失业、经济下滑等问题。
总的来说,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现象明显提高了地区的经济活力和国际竞争力,但也需要在区域协调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引导和管理。
新背景下珠三角区域规划发展思考

新背景下的珠三角区域规划发展的思考中图分类号:f12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8-008-02摘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国内外发展环境突变,受到冲击较大的是城市,特殊的时代背景赋予了城市特殊的发展意义。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借助国家对外开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毗邻港澳这一特殊区位优势,在将近6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
然而当前新的时代背景,珠三角地区城市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首先,出口加工型的制造业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其次,土地开发强度过高,土地产出效率却处于低水平,gdp增长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的,导致稀缺的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第三,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城乡发展差距加大。
如何规划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成为规划专家和学者们关注的课题。
作者针对珠三角地区城市发展困境提出若干建议,以期对珠三角城市发展早日走出发展瓶颈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区域规划发展珠三角地区规划制度新背景为区域规划的开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传统的区域规划模式也受到了时代的挑战。
作者案例选择是在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基础上,选择接触较长的珠三角地区为分析的典型性地区。
2008年的金融海啸,全球的城市发展受到最大冲击,珠三角地区以加工出口制造业为主,在这次海啸中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接受了生死考验。
如何使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下转危为机,成为城市发展新力量,以期帮助珠三角地区城市发展走出瓶颈,实现城乡发展协调、均衡、统一,珠三角地区的城市早日走向世界城市的行列。
一、珠三角区域发展现状珠三角地区充分发挥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企业创新能力、企业设计能力、产业国际竞争力3个指标位居全国前茅。
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达49%。
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发明专利大幅增长,2005年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跻身全国第一。
珠三角区域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探讨

更制约 自身的进一步增 长。未来珠 江三 角洲的可持续发展, 取决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 突破现存的制度 性壁 垒, 以加快三角洲 和流域资源的整合 ; 取决于坚持对外开放 的同时, 大对 内开放 , 扩 以充分利用境外和境 内两种资源、 两个市场; 取决于 区域创新 系统的构建 , 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 逐步将 可持续发展 建立在以 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基础上。
关键词 : 珠三角; 现状; 问题; 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 17 F 2 文献标识码 : A
一
文章编号 :6 09 (0 0 0A 02 — 1 17 - 9 2 2 1 )9 - 0 8 0 3
20 0 8年 , 占全 省总人 口 2 %的珠江三角洲地 区. 造的生产总值却 占 8 创 了全省 的 8 1 实现 工业总产值 占全省 的 8 1%, 35 %, 4 6 完成 固定资产投 资 占全省的 7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占全省的外贸 出口总额 占全 4 %, 省的 财政收入 7 1%, 4 9 占全省的。 0 6 9 1%, 东莞、 市的人均生产总 广帅l 值 6 1% 57 分别达到 7 9 5 19 元和 64 6 35 元分 列全省第一 、 二位 。 第 而河 源 、 市的人均生产总值则分别只有 184 清远 12 元和 10 5 , 20 元 与东莞 、 广州的差距十分明显。20 0 8年 ,珠江三角洲的人均 G DP达到 43 4 60 元, 是全省人均 G P的 23 。 D 1 倍 山区和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 的实力 落差太大 ,山区县 市的 G P D 和人均 G P分别相 当于珠江三角洲的 D 1 1% 1 1%;东翼 G P和人均 G P分别相 当于珠江三 角洲的 87 和 8 8 D D 1 1%和 2%;西 翼 GDP和人 均 G 21 2 DP分别 相 当于 珠江 三 角洲 的 1 1% 2 1% 2 2 和 2 7 。无论是投资 、 消费 、 出口, 是工业生产和 高新技 进 还 术 制造 ,0 一 5 都集聚在 土地和 人口只 占全省 2 % 2 % 7 %v % 9 3 和 8 的珠 江三 角洲 , 造成珠江三角洲与东西两翼和 山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而且这 种不平衡自 2 世纪 9 年代以来基本处于愈演愈烈状态。 0 O (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 , 乡 、 二) 城 地区贫富差距明显 在广东经济高速发展的 同时 ,农民增收却 一直比较困难。20 08 年, 广东农村 居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值 已经低于上海、 浙江和江苏 , 增长 速度则低于江 苏 、 山东 、 福建 和浙江 , 且还低于全 国相 当一部分省 而 市, 也低于全 国 6 8 的平均水平 。 1% 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与农村居 民人均纯收入之比 , 已由 18 年的 17 扩大 到 2 0 年的 32 。按 90 11 08 11 联合国用恩格尔系数划分贫富程度的标准量度, 广大农村居民生活总
浅析珠三角经济发展态势

是 中国近代 第一 个 民族 资本工业 。到二十 世纪初 ,珠 三角逐步取 代浙江成 为中 国近代 缫丝 中心 。珠三 角也是我 国最大的侨 乡之一 ,且 毗邻 港澳 ,可 以充分发 挥侨胞 在资金 、人才 、技术等 方面的优势 。深圳 、广 州和珠 海等市 已形成 了相对完整的 市场经济制度 ,具有 良好 的经济运 行环境 。
维普资讯
漳州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2 0 年 08
表 1 20 0 4年珠三角主要经济指标及其在全 国经济指标 中的 比重 G DP
( 亿元 )
人均
GDP ( ) 元
产 业结构
( %)
全社会同
资 ( 亿元 )
社会消费品 进 出口总 实 际利用
维普资讯
第1 O卷
第1 期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u n l o Zh n z o T c n c l I siu e o r a f a gh u e h ia n tt t
V 10 NO. o1 1
20 年 1 08 月
J n 2 a . O08
( 二)经济实力领先 全国 珠三角生产总值从 1 8 9 5年 3 2 3亿 元,增长到 2 0 4. 8 0 5年 的 10 93 8 5 .7亿元 。在此期 间,珠三角实 际地区生产总值 年增 长 率为 2 %,高于同一 时期全 国地区生产总 值年 增长率 (6 、长三角地 区生产总值年 增长率 ( 8 2 1 %) 1 %)和 闽南金三 角地区生
民间流行一 句话 :“ 八十年代看 广东” ,指 的就 是珠三角经济从 2 O世纪 8 O年 代开始 飞速 发展 ,在全 国处于独一 无二 的 地位 。它是中国改革开放 以来受益最 早、经济成 长最快 、市场化 和国际化水平 都 比较高 的城 市地带 。2 O余年来,在香港 经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广东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也是南方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随着近年来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广东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探讨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经济方面1.1 结构矛盾突出广东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但其经济结构仍然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一方面,制造业产业链过长,工资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过高,导致企业利润率下降,难以竞争国际市场。
另一方面,服务业发展滞后,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相对薄弱,导致经济转型升级困难。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首先,要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转型,提高企业竞争力和附加值。
其次,要加大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发展高端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
同时,还要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1.2 区域发展不均衡广东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凸显,珠三角地区相对繁荣,而其他地区发展滞后。
这种不均衡导致人口流动,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等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首先,要改变以往以珠三角地区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加大对其他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其次,要完善和加强区域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运输的便捷度,降低区域发展的交易成本。
同时,要加强对其他地区的产业扶持,鼓励企业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投资兴业。
二、社会方面2.1 城乡差距大广东城乡差距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较低,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其次,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对农村居民的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服务。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治理能力建设,提高农民自治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广东是人口大省,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比较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特点
1、珠江三角洲的地貌类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它的中部是珠江三角洲 平原,平原上散布着丘陵、地和残丘,在其东、西、北面边缘分布着成片 的低山。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9℃,年均降雨量1776毫米。但夏 秋多台风和暴雨,仍有洪涝威胁。
⑤人才和技术优势:由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较高的
经济待遇,吸引了内地大批各式各样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了它 特有的技术、人才优势。近年来,广东省获得的专利技术占全国专利总 数的50%左右,其中80%又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 利于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腾飞始于20世纪80年代,短短的20多年这个区域 已从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全面转变成工业社会,成为我国著名的4大工业 基地之一,该区区人口占全国6%,而出口占全国1/3,与长江三角洲并称 中国经济两大发动机。目前,整个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 内涵式、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传统工 业向现代化工业、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化转型,形成了高起点的知识、技 术密集型工业体系,高标准、大规模的第三产业以及竞争力较强的主体产 业群。此外,在交通、通讯、金融、信息咨询、高科技、旅游、文化和对 外交流等方面,也形成了比较优势和综合优势。
“泛珠江三角洲”九省的区域分工现状浅析

《 经济师)07 20 年第 1 期
●区域经济
“ 泛珠江三角洲” 九省的区域分工现状浅析
● 丁 红朝
摘 要 :泛珠江三 角洲 ” “ 对我 国的区域 经济发展 具 有重要 的战略 提供 _大好机遇 。两 南地区将 成 为我 国对东 南亚 开放 的前沿 阵地 , r 云 南、 广西将会成为 西南地 区产 品 出 口的便 捷 通道 。“ 泛珠 三角 ” 的经 济 合作 , 将促进广东和 东盟的经济合作 , 时也将 带动西 南地 区的工 业引 l 司 资和进 出口龆易 , 对西南地 区工业 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 长期 以来 。 在我 国区域 经济 发展战略 中, 进 区域 经济 合作一 直是 推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 展的重 要 手段。 从深 层次 来看 , 区域 产业分 工 是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的最根 本动 力。 因此, 泛球 三角” 同经济效 应 “ 协 的关键在于形成…个包 括垂 直分 上和 水平 分工 的网络 式 的分上 体系 。 , 这种分工体 系既 f以充分发挥 东 、 . l I 中 西部 三个梯度 省份各 自的 比较优 势, 义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 轻水平 相近地区的相瓦竞争 。
经济格局变化 , 特别是区域 经济一 体化而采取 的重要 战略行动 , 具有蘑 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 , 小珠 三角 区域经济 合作发 展 到“ 珠三 角” 从 泛 足
区域经济发展 的必然 。长江三角洲的崛起 、 渤海湾 经济区 的发展 、 环 东 北和中部老工 业基地 的振兴 , 杯志着 中国区域 经济 的板块正 在重 新组
珠三角” 地区的产业分工重组提供套 些有用的参考数据, 而对“ _ . 从l 泛珠
三角” 区域经 济合作 的推进 提供科学的依据。 鉴 于香港 、 门在“ 澳 泛珠 二角” 的特殊 地佗 以及 其数据 与九 省数 中 据 的可 比性 , 奉文仅选取 九省( 即广 、 东 福建 、 南 、 海 江西 、 南、 西 、 湖 广 四 川、 贵州 、 云南 ) 的数据进行 分析 , 且将 九省分 为东部 , 并 中部 、 西部 三个 梯度进行对 比分 析, 这样不 仅可以分析 每个省 的状 况 , 而且 可以凸显 出 东、 、 中 两部省 区的发展差距 。 三、 内地九省工业的 区域分 工现状 ( 衡量工业 区域 分工 的指标 : 一) 工业 的 区域配置 系数( 1 和 区域 S) 专业化 系 数( 2。3 S S) l ^业 的区域配置系数( I 。本 指标用 以分析某一行业在某 一区 ,l S) 域工业 结构中的 比重 , 察其 是 否具 有成 为或 有倾 向成 为 区域 主 导行 考 业的规模 , 一般 O I 。s 值越大 , 明该行业 规模 越大 , <S <l l 说 越有 主导 性。 S =( 区域行业产值 / I 某 区域所有行业总产值 ) 0 % ×10 我们在文 中所指 s 均 指 百分数 1
第3节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三角为例

《春天的故事》、慈祥的老人、珠江三角洲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3节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考纲要求
1、区域工业化与 城市化的推进过 程。 2、区域工业化和 城市化过程中产 生的主要问题及 解决措施。 3、产业转移对区 域地理环境的影 响。
8、关于两区域同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CD) A.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B.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C.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 结构优化 D.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 地区城市化
知识整合——教学反馈
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出 现了一系列问题。完成5~6题。 5.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 的问题,属于生态破坏方面的是( ) A.大气污染日益加剧,该地区已成为全国一大酸 雨中心 生态破坏 D B.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C.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D.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6.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区位条件 的不足之处是 ( ) A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 ③科技 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 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思 考 题
? 1、珠三角河网稠密、降水丰富,为何缺水严 重? 2、近些年来,珠三角地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的原因?
答案 1、珠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但是随 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剧增,使一部分河水污染严 重;同时,由于工业和生活需水量的增加,有的城市出现 缺水现象。 2、市场需求的变化;外贸为导向的经济大潮的发展;农 业科技的推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的珠三角改革发展(上)
2010-03-11
摘 要:珠三角在新的一轮经济发展中,如何塑造竞争力,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面临
着挑战和选择。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上的产业、资本流动出现新的变化,
另一方面,珠三角原有的优势在降解,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遇到了阻碍,需要寻求新的发展
路径。我们认为,战略地位独特的珠海横琴新区、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后海地区、深港边
界区、珠澳跨境合作区的确立,有利于发挥比邻港澳的优势和充分利用珠三角的雄厚基础,
引爆新的生产力要素,实现发展方式的突破和空间构架的跨越,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再一次腾
飞,加强其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核心竞争力,这些新支点的开发建设必将掀起新一轮的发展
热潮,许多问题和困惑将迎刃而解。
关键词:区域经济,珠三角,改革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以深圳特区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引领了珠三角乃至全国的
经济社会发展,在回味和体会这种“以点带面”的区域发展模式后,人们会更加关注珠三角
这一地区的新增长点,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珠三角无论是自身发展还是在合作方面,面
临着进一步发展的难题和困惑。随着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不仅看
到未来珠三角发展的新希望和新支点,而且看到它在全国突出的地位作用和历史使命。珠三
角在新的历史阶段的“二次创业”已经拉开序幕。
一、珠三角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困扰和机遇
(一)困扰
珠三角在经过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成就的背后也隐藏
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随着发展,一些矛盾和问题对这一地区的繁荣和富裕的阻力在增长,
迫切需要对此有个清醒的认识。
1.经济活力引力趋于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港澳与珠三角之间,以优势互补为基础的跨境生产贸易体系的形成,带
来了三地之间的商品、资本、人员和信息的流动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优化配置,推动了珠
三角地区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但这一传统模式在经济全球化和内地市场化、城市
化、新型工业化等因素推进下,生产贸易体系受到扰动,合作演变为竞争,重复投入,加工
贸易产业萎缩,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产业转移,资本升级,不仅使港澳处于“尴尬”的境地,
也造成了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危机。这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在全国的地位。
2.土地后备资源愈显紧缺
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珠江三角洲工业用地十分紧缺,据有关部
门统计,广东现有未使用土地在40多年之后就会全部用光。而广东现在的未使用土地大多
分布在东西两翼和山区,其开发利用成本较大,土地的日渐匮乏,使得一些优势项目无法落
地,长期下去势必会影响珠三角以及整个广东的经济发展。因此,转换发展思路,寻求土地
利用开发新途径新方向,充分挖掘现有土地潜力,整合地块的潜在价值,对现有的生产力布
局进行深层谋划,合理利用多种空间资源,开辟和创建新的经济增长基地,推进资源的优化
配置十分必要。
3.产业结构高度化动力不足
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高度化一直存在动力不足,这给经济质量的提高带来很大
的困难。从外商投资的结构来看,技术含量低、单个企业规模小、单位产出利润不高、创新
能力不足是其主要特点,这也成为珠三角长远发展的软肋。贸易结构的不合理性随着金融危
机来临显露出来,高外贸依存度也使得珠三角的发展深受冲击。长期粤港澳区域合作形成了
“前店后厂”产业分工模式,粗放低效,也造成了经济增长乏力的局面。对珠三角而言,由
于资源环境约束凸显,传统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的。
4.粤港澳合作的效能受限
粤港澳合作涉及两种不同的政治体制、三个关税区,这样三方合作由于制度上的差异和
边境的阻隔必然存在一些障碍,如人、财、物等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等,这必然会增加合
作的成本,客观上也降低了合作的效率,制约了区域协调、整合的广度与深度。
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制度趋同,区域合作需要有一个自由市
场竞争机制,因而粤港澳合作需要消除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鸿沟。以往的粤港澳合作,只是
简单的、浅层次的产业合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合作中的体制问题,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合作
空间和经济能量的释放。
(二)机遇
珠三角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扰,但是也有更多的机遇隐藏在滚滚向前的洪流之中,
作为时代弄潮儿的珠三角人一向是善于把握一切机遇,敢于创新敢于改革敢于尝试,善于合
作善于借力,在下一轮的发展中珠三角仍然是笑傲世界的金色高地。
1.国际经济贸易区域合作平台日益广阔
除了和亚太方面一如既往的合作,自2002年后,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就成为我国战略思
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对外建立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也是首个在发展中国家之间
建立的自贸区。2008年广东与东盟的贸易额占全国与东盟贸易额的27.6%,东盟已超越日本
成为广东第4大贸易伙伴。
在金融危机下,与东盟的合作显现出优越的地缘优势和特色,这已构成珠三角乃至广东
省外贸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步骤。历来被称为侨乡的珠三角和逐步开放转型的东盟,地
缘相近,产业层级有梯度,在经济文化生活模式上较之欧美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发展自由贸
易区,改善外贸进出口结构,建立有效的信息流网,开发东盟这个有5.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
空间,理应成为珠三角的“用武之地”。“CEPA补充协议六”的签署,进一步扩大了内地
对香港服务贸易的开放和经贸合作,服务领域由40个增至42个。这些平台和渠道进一步开
通了和世界的交往。
2.国际产业链高端转移的趋势在加强
尽管多年以来国家产业转移一直是以制造业领衔的,但是其内涵也在不断变化。从劳动
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到技术实施密集型产业,而附加值也从低到高经历了一个飞
跃。从珠三角的产业结构上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低附加值的产业正在向外转移,以便腾
笼换鸟接纳更多、更高端、更高附加值的产业。珠三角也正在经历由“中国创造”向“中国
创新”基地和中心重大转移。
目前看,国际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已经接近尾声,值得注意的是服务业的转移逐渐成为
新热点,尤以金融、保险、咨询、管理和法律等专业服务的转移为突出代表。与此同时,高
新技术产业也出现转移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步和扩散速度的
加快,以及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开始专注于产业附加值最高层,
为了缩短盈利周期,加快收回成本,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组装环节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
且将配套的零部件生产、物流、营销甚至部分研发活动等也变相向外转移。在产业转移的发
展过程中,项目外包为首的多重模式滚动开打,业务离岸也在持续丰富,甚至出现产业链条
的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的协同转移趋向。
有着优质投资环境的珠三角已经拥有了先天优势,要在后续发展中做出的努力就在于把
握好产业转移的总趋势,甩掉包袱,主动出击,利用已有的优势资源,逐步强化,有所专攻。
3.中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内需空间强大
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43200亿美元,人均GDP已达到3266美元,登上了3000
美元的新台阶,中国经济社会正步入发展新阶段。从国际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
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其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将出现加速发展,而产业结构、消
费类型也将发生重大转变。这说明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
珠三角地处国内外市场交汇处和转换处,一方面,背靠着泛珠三角的其他省区及至更广
阔国内巨量市场,一方面面对着港澳台、海外的发达高质市场,沿着梯度推移和产业升级理
论的轨迹,便可通过合作或者产业转移等方式来“脱胎换骨”,迅速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其
实,只要珠三角充分把握时机,利用好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优化内部机制,整合各类资源,
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就会得到激发。
4.珠三角深厚的积累效应必然释放
资料显示,按常住人口计算,2008年珠三角人均GDP达62643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
为9019.9美元。其中,广州、深圳、佛山人均GDP均超过10000美元大关,最高的深圳人
均GDP达12932美元,超过中上等国家收入水平标准。
走在发展最前列的广东省在近些年来创造出了很多奇迹,也有着深厚的物质精神财富积
累,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珠三角为首的广东是先富起来的地区,这里的人们以自己的勤
奋,搭载上国家的倾斜政策,依靠港澳台和海外市场,迅速腾飞,走出了前无古人的发展道
路,也为自己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物质上的经济积累,加上精神上的智慧和
敢为人先的改革意识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珠三角的优势体现。按照累积因果效应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新的一轮扩张,珠三角这种由前期积累所带来的优势将会进一步放大,更加激
发起这里的改革开放热情,形成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源泉。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 付晓东 徐涵露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责任编辑: 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