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四纪以来环境演变的主要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自然环境演变

中国自然环境演变

第七章中国自然环境演变古地理学研究古地理的方法:通过对组成地壳岩石(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的岩相或形成环境、地壳运动以及沉积岩中所含生物化石和对气候环境具有指示意义的矿物及岩层的综合分析来进行。

1生物地层法:沉积岩上下间的接触关系,沉积物的颗粒、质地、颜色的变化,岩层中或沉积物中所含的一些生物遗体或遗迹(化石)都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反映当时的构造运动形式,古气候状况。

2放射性测年手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3同位素测定年龄方法第一节第四纪以前古地理景观的演变晚元古代以前(17亿年以前)已经形成一个不大古陆台。

轮廓像平卧的镰刀。

进入晚元古代之后,先后发生了4次较重要的带有普遍性的造山—造陆运动:东安运动(武陵运动),晋宁运动(雪峰运动),澄江运动,震旦运动。

生物:震旦纪初期,生物以低等海藻为主;晚期,出现硬壳的小型动物;古气候:震旦纪初期,柴达木以北、胶辽地区(燥热)、华南(温暖或湿热);晚期,一些高山地区形成山谷冰川。

震旦纪大冰期:具有世界意义的最古老一次冰期一、古生代自然地理环境古生代包括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和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

泥盆纪早期的加里东运动;二迭纪末期的海西运动;(一)加里东运动以前的环境1.海洋>陆地:海洋占优势的时代2.生物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三叶虫是当时的代表种(约占60%)。

其次是腕足类动物(约占30%);植物仍以海生菌藻类为主。

末期出现少量半陆生的裸蕨植物。

(二)加里东运动的结果:加里东运动是一次造陆运动。

使我国陆地范围扩大,生物界开始征服大陆。

植物界第一次大发展:蕨类时代泥盆纪(以裸蕨为代表,“裸蕨时代”);石炭二迭(蕨类时代,我国重要的成煤期之一)动物界两次大飞跃:从无脊椎到脊椎和从水到陆。

泥盆纪“鱼类时代”;石炭二迭,总鳍鱼,逐步演化成两栖类“两栖类时代”(三)海西运动1是一次造山运动;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秦岭以及蒙古—兴安、阿尔泰等海槽都相继隆起,形成古天山、古昆仑山、古秦岭、古阿尔泰山等许多主要山脉,并伴随着广泛的岩浆活动;2地势起伏,分异显著,山岭盆地,互相隔阻,中国出现大陆空前占优势的时代;3气候由湿润变得十分干燥。

第二节 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的表现分解

第二节 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的表现分解

二、黄土沉积
定义:沙漠地区的地表物质中粉砂质搬运到其他地区沉积, 形成厚度不一的黄土层。
第四纪最具有特色的沉积物应该算是黄土。中国、欧洲、 北美和南美都有大面积黄土分布。中国北方黄土广布, 总面积约38万km2,主要分布于甘肃、陕西、山西、河南, 以及河北、内蒙古等地区,是世界上黄土发育最好和分 布面积最大的地区。黄土层一般厚100―200m,最厚可达 300多m。黄士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粉砂性(间含 亚砂、亚粘)、多钙性、多孔隙、多垂直节理的松散土 状堆积,粒级为0.05―0.001mm,组成矿物成分有石英、 长石和未分解的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碎屑,有时含 哺乳动物和蜗牛等化石。原生黄土一般没有明显层理。
黄土的堆积可以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在连续沉积的黄 土层内,包含着丰富的第四纪环境演变的信息。我国的黄土 堆积以黄土高原最为典型。
中国特有的巨厚堆积的风尘黄土,保存了过去几百万 年以来东亚气候的变化历史。黄土高原的风尘堆积实际上 表现为黄土层和古土壤层交互沉积的特征。当风尘堆积作 用大于成土作用时形成黄土层,反之,则形成古土壤层。 因此,黄土沉积与寒冷的冰期相对应,古土壤则对应于相 对温暖的间冰期。欧洲、北美洲的第四纪黄土主要分布在 冰川外缘,黄土堆积表明当地在该时期属于寒冷苔原性质 的冰缘环境。中国的黄土主要分布在干旱荒漠区的外缘, 表明黄土沉积时期当地属于干寒荒漠-草原环境,而古土 壤发育时期则对应温暖的森林或森林草原环境。黄土与古 土壤层的交替变化是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周期变化的反映, 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黄土地层不仅为 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在大陆找到了对比的证据,而且揭示了 青藏高原隆升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和演化。
冰期,大洋中的部分海水以冰川形式固结在陆地上,不能随正 常的大气循环及地表径流回到海洋,因此水体减少,水层减薄, 导致洋面下降。 间冰期,气候转暖,冰川消融,大量融水回到海洋,海水体积增加, 水层加厚,导致海面上升。 这种海面升降变化是全球性的,而非局部性的,而且具有同时 性的特点,海面升降的幅度也相近似.但因各地区构造运动的 干扰,同一时期海面升降的标志高度相差悬殊.就目前的研究, 第四纪晚期海面下降的最低点比现今海面约低130米,海面上 升达的最高点比现今海面大约高10米左右。

第四纪气候变化

第四纪气候变化

●第四纪——人类时代1.早期猿人阶段(2百万年-1百75万年前):能人2晚期猿人阶段(1百万年前):直立猿人3早期智人阶段(50万年前):智人4晚期智人(新人)阶段(25万年-3万5千年前):现代人生物大灭绝事件●生物灭绝又叫生物绝种。

它并不总是匀速的,逐渐进行的,经常会有大规模的集群灭绝,即生物大灭绝。

●整科,整目甚至整纲的生物在可以很短的时间内彻底消失或仅有极少数残存下来。

●却总有其它一些类群幸免于难,还有一些类群从此诞生或开始繁盛。

●大规模的集群灭绝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约6200万年就会发生一次,但集群灭绝对动物的影响最大。

●陆生植物的集群灭绝不象动物那样显著。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时间:为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

事件:导致大约85%的物种绝灭。

●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种灭绝事件,约85%的物种灭亡。

●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

在大约4.4亿年前,现在的撒哈拉所在的陆地曾经位于南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时,容易造成厚厚的积冰---奥陶纪正是这种情形。

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了,冰川锁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先丰富的沿海生态系统被破坏了,导致了85%的物种灭绝。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又称: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泥盆纪大灭绝●时间:距今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

事件: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

●对古气候的研究显示泥盆纪时期是温暖的。

●第二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气候变冷和海洋退却。

●在距今约3.65万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历经两个高峰,中间间隔100万年,是地球史上第四大的物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创。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又称:第三次物种大灭绝、二叠纪大灭绝时间: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事件:导致超过95%的地球生物灭绝●这次大灭绝是由气候突变、沙漠范围扩大、火山爆发等一系列原因造成。

●陨石撞击、气候变化、大气成分改变、火山活动、沙漠肆虐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又称:三叠纪大灭绝,第四次物种大灭绝时间: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

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土壤类型之一,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涵盖了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山东等省份。

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第四纪冰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化。

第一阶段:冰川时期在第四纪冰期时,黄土高原地区曾被巨大的冰川覆盖,形成了冰川堆积土。

冰川的运动和融化导致了大量的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的形成,这些物质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堆积形成了冰碛层和冰水沉积层。

第二阶段:湖泊时期随着冰川的消退,黄土高原地区形成了大量的湖泊。

湖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冰川融水和雨水的集聚,以及地壳运动引起的断裂和沉降。

这些湖泊的面积较大,水质较为清澈,周围的植被茂密。

第三阶段:风蚀时期随着气候的变化,黄土高原地区逐渐变得干燥起来,湖泊逐渐干涸,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沙丘。

同时,强风的吹拂和侵蚀作用使得地表的土壤逐渐被风蚀,形成了黄土。

第四阶段:水蚀时期在黄土高原地区,降雨量有限,但雨水的侵蚀作用也对地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雨水在地表流动时,会带走一部分土壤颗粒,并形成小沟和小河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沟和小河流逐渐扩大和深化,形成了沟壑和河谷。

第五阶段: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扩张,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逐渐被开垦和利用。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草原被过度放牧,土地被过度耕种,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大量的黄土被冲刷和侵蚀,土壤质量下降,植被减少,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经历了冰川时期、湖泊时期、风蚀时期、水蚀时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貌景观和土壤特征。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可持续性,黄土高原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退化问题,亟需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第四纪气候变化

第四纪气候变化

(四)、冰期、间冰期静动态分布规律
冰盖区
非冰盖区
海岸带
深海区(018/016)
动 态
间冰期
间雨期
海进
比值小
冰期
雨期
海退
比值大
静态分布
注意: • 1、气候变化的静态分布--同一时间、 不同地点的反映。
• 2、动态变化规律--同一地点、不同时
间的反映。
三、冰川作用区的地区研究
• Ⅰ、阿尔卑斯地区
• 研究最早,德国的A.Penker.bulukenier,对该区进行了 研究,根据寒冷和温暖气候所造成的地貌和沉积物的交 替出现划分了6次冰期。拜伯冰期(Biber ) —多瑙冰 期(Donau) —贡兹冰期(Günz) —民德冰期---里斯 冰期(Riss) —雨木冰期(Würm) • 冰期: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间冰期:河流侵蚀陡坎和
生物群从极地向赤道迁移,在高山区,高
山上部的山岳冰川向山下或向山外围扩大
,生物群垂直分带向下迁移。
(一)冰川作用区的气候变化
A、全球降温,冰川活动; B、冰进过程:高山--低山; C、生物群迁移,伴生着绝灭; D、南北半球同时发生,北半球多;
– 每次冰期以它达到的最大范围内的时间为限。
(一)冰川作用区的气候变化


间冰期
冰 期
间冰阶 冰阶
(二)地质历史上的三大冰期:
–前寒武纪冰期:5.7108 a. B.P –C--P冰期:2.5108 a. B.P –Q冰期:2106 a. B.P –冰川活动总的特点 • 持续时间:一千万年 • 间隔2.5亿年 脉动形式 • 第四纪260万年,但冷暖波动更明显
• 间冰期---两次冰期之间全球性的
增温期。地表大量的冰雪消融以致消

我国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迁

我国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迁

我国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迁我国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迁,那可真是一段漫长而又精彩的“故事”。

话说我小时候,有一次跟着家人去郊外游玩。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来到了一片空旷的草地。

我兴奋地在草地上奔跑着,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的惬意。

突然,我发现了一块奇怪的石头,它的表面有着一些奇特的纹理和痕迹。

我好奇地问爸爸这是什么,爸爸告诉我,这可能是第四纪时期留下来的“见证者”,从它身上能窥探到那个遥远时代的一些秘密。

咱们先来说说第四纪的气候吧。

这一时期的气候那叫一个多变,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有时候冷得让人直哆嗦,有时候又热得让人恨不得泡在水里不出来。

冰川期的时候,那可真是一片冰天雪地的景象。

大量的冰川像巨大的白色巨龙,从高山上蜿蜒而下,所到之处,一切都被它们“封印”了起来。

想象一下,广阔的大地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动物们为了寻找温暖的地方,不得不长途跋涉,艰难地生存着。

而间冰期呢,气候又会变得相对温暖,冰雪开始融化,大地逐渐复苏,草木重新生长,动物们也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再看看第四纪的地貌变化。

山脉像是大地的脊梁,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地隆起和下沉。

有时候,地震会突然来一场“恶作剧”,让大地颤抖,山峰崩塌,河流改道。

比如说,有一条原本安静流淌的小河,因为一次强烈的地震,河道被堵塞,河水被迫改道,形成了一个新的湖泊。

周围的生态环境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本生活在河边的动物和植物不得不重新适应新的环境。

还有植被的变化,那也是相当有趣。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植被的类型也大不相同。

寒冷的时候,以耐寒的针叶林为主,那些松树、柏树就像坚强的战士,坚守着自己的阵地。

而温暖的时候,阔叶林就会占据主导地位,郁郁葱葱,充满生机。

而且,植被的分布范围也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改变。

有时候,一片原本茂密的森林会因为气候变得干燥而逐渐退化,变成了草原或者荒漠。

动物们在第四纪的环境变迁中也经历了许多挑战。

有些物种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灭绝,而有些则不断进化,发展出了新的生存技能。

第四纪

第四纪

时期特征
1
人类出世
2
生物进化
3
地震火山活跃
4
冰川运动
5
海平面升降
人类出世
第四纪人类出世(6张)第四纪是人类出世并迅速发展时代,人类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主要阶段: 1.早期猿人阶段(2百万年-1百75万年前):能人(Homo habilis)在东非坦桑尼亚出现,这可能是早期 的直立猿人(Homo erectus)
第四纪时,地球气候出现过多次冷暖变化,240万年以来至少经历了24个气候旋回。晚新生代冰期开始于距 今1400~1100万年前,但在第四纪才出现冰期和间冰期的明显交替。冰期极盛时,北半球高纬地区形成大陆冰盖, 格陵兰冰盖覆盖了格陵兰和冰岛,劳伦大冰盖掩埋了整个加拿大,并向南延伸至纽约、辛辛那提一带。欧洲将近 一半被斯堪的纳维亚冰盖覆盖。西伯利亚冰盖则占据了西伯利亚北部地区。
最后一次冰期开始前,距今约8. 5万年,海面比高16 m左右,渤海一带的海岸线比岸线向陆伸入80~100 km。 大约3. 6万年前的末次冰期的最冷阶段,海面下降,海岸线移到黄海水深70m处。此后,有一个温暖期,海岸线 又向陆推移,在2.5万年前,长江下游的海岸位置在今江口以西160km左右处。大约23 700土900年前的又一次小 冰阶,海水退出现在的渤海、黄海地区,海岸线东移到东海大陆架水深110m处,到了冰期最盛时期,即距今 ±700年左右,中国海岸在东海大陆架边缘水深155m处,其位置在今长江口以东600km。
大量的化石资料证明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古猿与最早的人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制造工具,特别是 制造石器。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劳动使人类根本区别于其它一切动物,劳动创造了人类。
地层划分
地层划分
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主要依据沉积物的岩石性质及地质年龄。第四纪沉积物分布极广,除岩石裸露的陡峻山坡 外,全球几乎到处被第四纪沉积物覆盖。第四纪沉积物形成较晚,大多未胶结,保存比较完整。第四纪沉积主要 有冰川沉积、河流沉积、湖相沉积、风成沉积、洞穴沉积和海相沉积等。其次为冰水沉积、残积、坡积、洪积、 生物沉积和火山沉积等。

第四纪与环境的资料

第四纪与环境的资料

2.第四纪是什么?第四纪是新生代最新的一个纪,包括更新世(260万年至一万年前)和全新世(一万年前至今)。

其下限年代多采用距今260万年。

第四纪期间生物界已进化到现代面貌。

灵长目中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

其间发生了多次规模大小不等的冰期,全球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4. 质谱检测技术简介质谱法(mass spectrography, MS)是通过对样品离子的质量和强度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它是直接测量物质微粒的技术。

应用于1. 对物质组成、结构进行定性检测 2. 准确测定物质相对分子量质谱过程简介质谱法一般原理化合物分子在高真空条件下气化成气态分子。

气态分子经一定能量的电子流轰击后失去一个电子成为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离子分子。

离子分子进一步碎裂为碎片离子(带正电)。

这些带正电荷的离子在电场与磁场的综合作用下,按照各自质荷比(m/z)的大小依次被收集并记录成谱,叫质谱。

所以,以正离子的质荷比(m/z or m/e)为序,排列的图称为质谱(mass spectum MS)。

用质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及研究分子结构的方法称为质谱法。

5. 试述第四纪在地质年代表中的位置,第四纪的划分及其绝对年代:第四纪是新生代最后一个纪。

第四纪还可以分为更新世、全新世等。

关于其下限一直存在争议,支持较多的有1.8Ma和2.6Ma。

虽然国际地层委员会推荐的第四纪的下界年龄为1.80Ma,但是由于2.6(开始认为为2.48)Ma是黄土开始沉积的年龄,因而我国地质学家,尤其是第四纪地质学家基本都采用后者。

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第四系。

6. 第四纪环境学: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最新的时期—第四纪时期地球自然环境发展,演变规律的科学第四纪环境学的内容:a.地球表层各层圈再第四纪期间演变及主要地质事件的发生过程b.地球系统内部各层圈间及地表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c.地表系统及各曾去安演化机制d.未来地表系统发展预测7. 第四纪下限的标准:人类的出现;古冰川出现;冷水型有孔虫某些种属的出现;古植物演化为标志;古植物演变;古温度变化第四纪下限的划分:350-300万年 250-240万年 180-160万年 70万年中国第四纪下限标志:古地磁事件;构造运动事件;沉积物转型;天体碰撞;生物演变事件;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地壳进入新的构造活动期;新构造运动速度大于老的;构造应力场发生变化8. 第四纪沉积圈的特征:a.圈层连续b.主要由未胶结成岩的松散沉积物构成b.松散、不稳定c.组成成分包括陆相和海相沉积物d.松散不稳定e生物化石以哺乳动物为特征f.沉积圈厚度变化大g.沉积圈的分布、厚度及组成物质与地貌关系密切9. 第四纪生物沉积圈的特征:a.以哺乳动物为主要代表b.植物群以现生种为主,被子植物占优势c.时间短,缺少标准化石10. 中国第四纪沉积时空分布规律:a.有明显的纬向和经向地带性,秦岭为界 b.受我国三大地貌阶梯影响,纬向分布规律受干扰,经向加强c.新构造运动影响很大d.我国第四纪沉积物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同一类型的沉积物在一个地区可重复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第四纪以来环境演变的主要特征①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变,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国际上对地理环境演变的研究,首先集中在第四纪,特别是最后冰期以来,即更新世末期和全新世时期。

研究这一时期的环境演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现代环境中正在进行着的自然过程是上述时期一系列演化过程的继承和发展;许多现代环境的特征,只有历史地认识才能得到全面的理解;而上述时期内曾经出现的事件,在今后不太远的时期内也有较大的重现可能性。

近二十年来的进展,对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全球性过程,已大致有了一个轮廓性的了解。

我国地理环境复杂,再加上第四纪以来的环境演变过程除受全球性一般过程的影响外,还受到季风环流、强烈新构造运动等区域性因素的控制,环境演变的剧烈与复杂在世界上处在十分突出的地位。

本文提出我国环境演变方面的几个主要特征,结合全球性演变规律进行分析,从而辨明它们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一、青藏高原抬升的影响青藏高原大面积、大幅度的抬升,是我国新生代以来环境演变中最突出的区域性事件。

大高原的迅速隆起,不仅改变了高原本身的自然面貌,根据真锅等人的数值试验,还直接控制了季风的形成,从而完全改变了我国自然地带的分布规律和区域分异规律,形成了在冬干寒、夏湿热的水热条件下进行的自然地理过程。

大高原在始新世末期才全部出露于海面,喜马拉雅山地区最高的海相层属于始新世中期,其中所含的有孔虫化石表明当时属于浅海环境。

成陆以后,大高原始终处在持续抬升的过程中。

西藏西南阿里地区始新统门士组植物化石中含有桉树、榕树、柊叶等热带种属。

西藏中部南木林的中新世湖相沉积的植物化石中未见热带属,但仍以常绿高山栎为主要林木[1],藏北怒江上游发现三趾马化石群的布隆盆地中,上新世早期沉积的孢粉分析表明,岩层中含有山核桃、棕榈等反映暖湿气候的成分。

希夏邦马峰北侧含有三趾马化石的吉隆盆地中,上新世中期沉积物的孢粉组合中,也存在目前分布在我国亚热带山地的常绿小灌木木[2]。

古植物证据表明,直到第三纪末期,高原环境还没有脱离亚热带性质,但在第三纪期间,高原上确实经历了一个降温过程。

往往容易把高原上第三纪的降温过程归因于高原升高的影响。

但如放到全球的背景上来分析,高原上第三纪的降温过程几乎与抬升无关。

从5500万年前起,开始新生代衰落过程(Cenozoic Decline)。

在此以后的5000万年间,至上新世之初,南极冰盖从无到有,并已逐步发展到具有现代的规模;北美的亚热带北界,从晚始新世至晚上新世向南撤退达十个纬度之多[3];中欧的平均温度从20℃降低到10℃以下;赤道太平洋底栖有孔虫介壳的同位素分析表明,洋底水温在渐新世为10℃[4],至上新世晚期已降至2.2℃。

这些世界性的数据表明,大高原在整个第三纪时期发生的环境演变,仍处在全球的一般过程之内,并不具有特殊的地区意义。

如果再考虑到德干高原近5000万年以来平均以每年2厘米的速度向北推进,大高原附近地区的古地磁研究也表明,向北漂移、纬度升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第三纪时期高原抬升在环境演变方面所具的意义就更微弱了。

大高原上至今保存着两级夷平面:高夷平面的平均海拔为5200—5500米,以山前及山间盆地中的下第三系和中新统地层为此级夷平面的相关沉积;低夷平面即缓起伏的高原面,平均海拔4500—5000米[6],以盆地中的上新统地层为相关沉积。

两级夷平面表明,大高原的阶段性整体块断上升特征是第三纪时期即已存在的,但数千万年内抬升量不过六七百米,而且长期停顿,到第三纪末期已处在准平原状态。

喜马拉雅南侧著名的Siwalik巨厚山麓沉积物,底部以中新世红色砂页岩为主,上部早更新世沉积转变为以巨厚砾岩层为主。

阿尔金山—祁连山北麓的沉积物中,上第三系主要是砂泥质碎屑岩,早更新世也转变为厚层粗大砾岩。

大高原南北两侧一致的岩相变化表明,进入第四纪以后,高原的抬升出现了一个加速过程。

早更新世冰期在大高原上留下了冰川痕迹,显示了抬升过程的影响,但发现冰川遗迹的地点不多,规模也不大,考虑到第四纪冰期的全球强烈降温,高原当时的高度不会太大,冰川可能只是发生在少数山峰附近。

中更新世冰期的冰川遗迹在高原上分布广泛,而且规模宏大[7],中更新世间冰期在高原上曾出现一个湖泊广泛发育的时期,湖泊面积远较现代为大,当时的湖相沉积组成了现代所见的最高湖岸阶地。

孢粉分析表朋,当时高原上普遍分布着暗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

在中更新世时期,不论冰期或间冰期,高原都处在湿润状态,这一方面表明,当时高原上许多山地都已达到在世界性降温下足以普遍发育冰川的高度,另一方面表明,一般高原面的高度大致处在最大降雨带附近,按现代喜马拉雅的最大降雨带高度估计,不会超过2000米,而高原南侧和西侧,山地对湿润空气的屏障作用也都还不明显。

高原上,在第四纪各冰期中,都没有形成过统一的大冰盖,这也证明在此寒湿时期,一般高原面的高度还在雪线以下。

因而,高原的抬升对高原上现代干寒自然面貌形成的影响,最早也要在此一湿润期以后才会开始。

二、季风的形成高原抬升对我国环境演变的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引起现代季风的形成。

季风出现的年代难以直接测定,但从间接证据可以作出大致的推论。

陕、甘、晋黄土高原区,黄土沉积的厚度都在100米以上,甚至超过200米。

在基本连续沉积的深厚黄土堆积物中,保存了大量第四纪环境演变的信息,近年来有不少阐发;借助于古地磁和其它方法作出的年代测定,对黄土沉积的年代过程也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陕西文峰镇暖泉沟黄土剖面中,布容/松山期古地磁正反向界线位在48米深处,据此推算,平均沉积速度为每千年约8厘米;布容/松山界线以下的黄土层厚约47米,因而堆积起始时间距今115—120万年[8]。

兰州九洲台剖面中,布容/松山界线位在194米深处,贾拉米洛事件与布容期底界之间相距60米,早于贾拉米洛事件之前的沉积厚度为40米;推算沉积率为每千年28厘米,最早沉积年代为距今109万年[9]。

洛川腰子村钻井剖面的布容/松山界线在75米深处,贾拉米洛事件与布容期底界相距32米,早于贾拉米洛事件之前的沉积厚度为28米;推算沉积率为每千年11厘米,最早沉积年代距今120万年。

以上各地的沉积率相差很大,推算得到的沉积开始年代却比较接近。

洛川钻孔CK-22剖面所得的古地磁测量结果稍有不同,布容/松山界线深约60米,贾拉米洛事件位于深70米左右,而在深110米左右测到奥杜威事件,这样,就将黄土沉积开始的时间向前推进到距今180万年左右[10]。

黄土虽是第四纪全球性的陆相沉积物,且都形成于干寒气候条件下,而我国黄土和物质来源却与欧洲、北美不同。

欧美黄土沉积都位于大陆冰盖外缘,物质来源与冰缘的冰碛和冰水沉积紧密关联;我国的黄土物质来源于蒙古—新疆的温带荒漠,与冰盖无关。

我国黄土分布与沙漠、戈壁带的相对位置,黄土粒度的空间变化规律以及矿物成分等,都支持这一论断;现代偶或出现于华北地区的特殊尘暴天气,更是黄土沉积过程的实际例证。

温带荒漠的存在以及强盛的西北气流,既是产生搬运黄土物质的必要条件,而这两方面的条件又都只有在季风形成之后才能具备,因而,青藏高原隆起到某一临界高度—季风形成—温带荒漠出现—黄土沉积便成为前后承接的统一过程。

高原的大幅度上升是在进入第四纪以后,黄土沉积的最早年代虽可能为距今180万年,普遍沉积却出现在距今120万年左右,因而我国现代季风形成的时间可能为距今180万年,但也不晚于距今120万年。

以高原面高约3000米为依据所推算而得的高原年平均温度分布形式,已与现代年平均温度的分布形式比较接近[11]。

由于在中更新世冰期时,高原面高度不超过2000米,高原面要达到3000米的高度至早应在中更新世中期。

若以布容期底界为中更新世起点,现代季风环流形成在距今120万年的估计,显得早于这一推算;但实际上,对起点的绝对年代的看法并不一致。

我国的植物成分进入第四纪以后普遍出现更新,但明显的变化出现在中更新世。

中更新世以前,第三纪孑遗植物种属如银杏、水杉、银杉、鹅掌楸等在我国北方仍有保存,进入中更新世,这些种属都很快消失。

秦岭以北,早更新世冰期植物群的云杉、冷杉林中还掺杂着一些铁杉,中更新世以后铁杉罕见。

中更新世以前,间冰期植物群的落叶阔叶林中,还夹有常绿阔叶树种,中更新世以后的落叶阔叶林中,很少有常绿阔叶树种[12]。

这些现象,仅仅从秦岭的抬升是难以得到完满解释的,主要应是意味着气候格局上出现了区域性变化,从而在全球冰期-间冰期变化的背景上,增添了环境演变的区域性特色。

总之,不论是沉积方面或植物方面的证据或气候方面的估算,都表明我国气候格局在中更新世时期出现转折,我国现代环境的特色和演变趋势都是从此才开始的。

三、全球背景现代季风形成以后,中国自然环境演化方面的区域特征日益突出,甚至自然地带的纬向分布规律都受到干扰,转变而为经向分异。

但区域特征始终没有掩盖了世界性变化。

中国中更新世以后不同时间尺度的环境演化主要过程,仍都可以与世界性的变化相比较。

根据物候推测,我国距今1700年以来的主要气温升降,与根据18O同位素所测得的格陵兰同时期气温曲线几乎是平行的;5000年来中国温度的变迁曲线与挪威雪线的升降也大体一致[13]。

根据孢粉分析所恢复的华北植被带的推移表明,全新世之初迅速变暖,在距今5000年前后达到以温带落叶阔叶树占优势的“气候最适期”(Climatic Optimum),以后又稍稍转凉。

这一过程在总趋势上与欧美的全新世时期也是一致的。

中国边缘海第四纪中、晚期以来的历次海进、海退,特别是末次冰期的大范围海退以及全新世初期的海进,距今5000—6000年间达到最高海面,然后波动性下降,更是全球性现象,虽有一定的区域特征,但在时间上和升降幅度上,大致都可以作世界性对比。

根据陕、甘黄土中的古生物化石、埋藏古土壤剖面以及矿物组分、化学成分等标志所划分的气候旋回,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旋回的比较表明,我国中更新世以来的气候波动与全球性波动近于一致。

洛川剖面中布容期的9层古土壤层,恰好分别对应于同时期深海氧同位素变化曲线上的“终端”(Termination)Ⅰ—Ⅳ[10]。

即每当气候趋向于世界性转暖时,我国的黄土沉积就发生中断,黄土面上出现成土过程。

即使是经历着强烈上升的大高原地区,大幅度上升的影响也没有能抵消全球性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因而高原上存在着多次冰期的遗迹。

高原上的现代多年冻土呈退化趋势,冰缘作用的范围比以前缩小,都是冰后期气候转暖过程同样出现在大高原上的证据。

藏北现代无人区的中石器时代遗物的发现表明,即使是全新世气候适宜期等级的变幅,在高原上也都有明显的反映。

四、旱化趋势陕、甘黄土沉积物的性质,自下而上具有明显的变化。

从棕红色含密集钙结核层的“午城黄土”到灰黄色的“马兰黄土”,按孢粉分析结果和地球化学指标的反映,都表明了干寒程度的增强趋势[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