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的意境及其英译策略

合集下载

中国古诗词英译

中国古诗词英译

诗歌是讲意境的,意境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诗歌的内容是有意蕴的,有着相当的文化内涵,诗歌的 意境和意味便来源于意蕴。艾略特所说的诗歌的可理解性、超民 族性指的就是这个。 诗歌的意蕴决定着诗歌的意义符号系统(sign system),诗歌 的可译性基本取决于此。诗歌的意蕴要素有情感、意象、情景、 人物、事件等是可译的。 当然,在一种语言符号系统中所包含的某些意蕴并不一定能 在别的语言符号系统中找到对等的意蕴,尤其是一个民族所独有 的文化意蕴。比如,中国文化中“君子”好逑、潇湘之“兰”这 两个意象的文化意蕴在西方的任何一个语种中很难找到对应物。 然而,这种意蕴一经阐释,总可以让其他民族的人能了解、理解, 进而达到共鸣。这种诗歌意蕴的可阐释性就是诗歌的可译性。
中国古诗词英译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一. 历史的演绎
中诗英译最早见于16世纪后期出版的 《英文诗艺》(The Arte of English Poesie,1589),译者是英国学者Richard Puttenham,探讨了双语诗词格律。
三.诗歌的韵律
美术、音乐和诗歌是人类文化史上 的三个支柱,从中分别体现出的视觉、 听觉和联想构成了多维的艺术。而这三 种艺术当中,诗歌是通过文字来传达视 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其他思维感受 的特殊的媒质。
2. James Legge(1815-1897),英国 传教士,翻译22卷的《中国经典》(The Chinese Classics),其中包括《诗经》 和《楚辞》等。
3.Herbert A. Giles(1845-1935),曾 人英国驻华领事,编译了《中国文学撷 英》(Gems of Chinese Liberature),翻 译介绍了中国历代诗文作品。1901年, 著有《中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对中国文学的历 史发展作了比较客观而全面的考察和评 述。

古诗词意境英译初探

古诗词意境英译初探

古诗词意境英译初探杨晓梅(青岛科技大学)摘要:古诗词的翻译之难人人皆知.尤其是语言之凝练和其意境之深远。

本文从翻译的基本理论出发.对如何在英译过程中表达古诗词的里层意境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古诗词;意境;英译古典诗歌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占据了其它体裁的文学无可比拟的主导地位。

其艺术成就之辉煌是毫无疑义的。

要让如此璀璨迷人的文学瑰宝提高其国际知名度.其传神的翻译尤为重要。

但诗歌的翻译之难众人皆知,特别是其语言之美和意境之深远。

本文就诗歌的意境英译技巧做出初步探讨。

一、中国古诗词的意境古诗词的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是衡量诗歌艺术成败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

翁显良(1994:47)曾经说过“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色在寓意像”。

其它如音韵、格律不可谓不重要。

不可谓不是特色。

不可不尽力传达。

但如果仅仅做好形式、内容、文字、音韵格律的翻译只能算是合格之作.唯有在此基础上把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准确而丰富地传达出去.才能算是一首成功的译诗。

诗歌的意境是主观和客观和谐统一的产物.通常是以情与景的相互交融的方式出现的。

诗歌的意境可分为表层意境和里层意境。

里层意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题外意.弦外音。

里层意境大致分为象征和曲径通幽。

象征就是比附兴喻。

它的手法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常具有双重意境和双层意蕴。

象征手法是由象征体和本体两部分构成的。

所谓曲径通幽就是旁敲侧击,委婉地衬托或显示本意。

本文主要探讨这两种意境的英译方法。

二、古诗词里层意境的英译1.借助目的语引起同感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在译文重构过程中对接受者的艺术感受力和想象力做出预测.考虑到由于语言变化的差异.原文常规的翻译可能无法引起读者积极的响应和深入的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要做出种种变通。

增加译词或者填补空白给读者以必要的提示.否则。

译文不但不能形成有效的“言内意”.而且译文读者有可能无法理解作品的真意。

以自居易的<常相思>为例:汴水流,泅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古风审美视域下中国古诗词的英译策略——以《诗经·关雎》为例

古风审美视域下中国古诗词的英译策略——以《诗经·关雎》为例

古风审美视域下中国古诗词的英译策略——以《诗经·关雎》为例吴 蒙 刘洪宇(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8)摘要: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一阵以中国古典诗词为典范的“中国风”吹入西方世界。

西方人眼中的东方诗词文化是“音美”、“形美”、“意美”的结合,散发着古典与神秘的魅力。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古诗词在英译的过程中难免会造成“美”的流失。

因此,审美视域下的英译策略是将古风美韵完美展现出来的关键。

关键词:古风审美;古诗词;英译策略;《诗经・关雎》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6)0012-000067-02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最精深粹美的部分,“音”美、“形”美、“意”美的结合流露出浓厚的古风神韵。

其古典的韵味体现出了一个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化特点。

然而,中西方语言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中诗词英译的过程中,能否将古典的意境之美与浓厚的文化神韵展露出来,越来越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

本文以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为例,探究了古风审美视域下中国古诗词的英译策略。

一、中国古诗词的“三美”(一)“音”美韵律是诗词规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它赋予诗词节奏、声调和谐之美,使诗词易于吟诵和记忆。

一首缺乏韵律的诗词,会使人感觉缺少了一种独特的味道,失去了其特有的神韵。

中国古诗词的韵律主要以“平仄音调”来体现,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例 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从朗读中不难发现,“鸠”、“洲”、“逑”都是“ou”的音律;“菜”、“女”和虚词“之”的重复使用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既富于表现力,又琅琅上口。

(二)“形”美 古诗词的“形”美主要体现在诗句的长短和对称的排列方面。

古诗词英译中意境的处理与研究

古诗词英译中意境的处理与研究

CONTENTSAbstract (1)Introduction (3)Chapter 1 An Overview of Artistic Conception (4)1.1 Studies of Artistic Conception (4)1.2 Features of Artistic Conception (6)1.3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Imagery (7)Chapter 2 Main Difficulties of Manipulating Artistic Conception (9)2.1 Language Element (9)2.2 Cultural Element (13)Chapter 3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Manipulating Artistic Conception (17)3.1 Principles of Manipulating Artistic Conception (17)3.2 Strategies of Manipulating Artistic Conception (19)Conclusion (31)Notes (33)Bibliography (34)Acknowledgements (35)On Manipul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C-E Poetry TranslationAbstract: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s the essence and treasure of Chinese language with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is one of its main attractions and it is vital in poetry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Also, as the soul of poetry, it concretizes poets' subjective emotion and thought which is abstract and hard to grasp, achieving the aesthetic effect of unlimited meaning with limited words. And owing to its abstraction, artistic conception is one of the primary difficulties in poetry translation. Many scholars from home and abroad such as Witter Bynner, Xu Yuanchong have made some studies on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issues. However, systematic studies on artistic conception manipulation are few. So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artistic conception manipulation in C-E poetry translation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find some useful strategies by analyzing and studying some examples with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research method. This thesis firstly gives an overall view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hen, some difficulties when manipulating artistic conception are presented. At last,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manipulating artistic conception in detail.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we can handl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flexibly in translating 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us, the original taste can be well transferred.Key Words: artistic conception; difficulties; principles; strategies摘要: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粹,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意境传达

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意境传达

文学语言学研究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意境传达李艳(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摘要:中国古典诗歌在创作中强调“意境”的传迭。

本文认垮在孛国古典诗歌英译审+首先应;襞入分辑原诗的意境。

然后选择蒸诲中相对疲的适宜的语言。

充分持迭其露境。

关键词:中圊古典诗歌箕译意境比较美学一、引言对中国古媳诗歌英译,本文认为中国甫典诗歌强调“意境”之美,并把意境的有觅和高下作为衡锗一首诗优劣酌栋准,敬在孛翅吉典诗歌奖泽中应浇黧“意境”的充分传主叁。

懑、中国古热恃瞅中的“纛境”“意境是指作蒲的主观情虑与客观物境桐互交融而形戚瓣艺术境界。

楚蜻与景、意与境的统一”(袁行霭,1987:26)。

中霹吉典诗敬的核心是意境。

“铺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商格”。

“意境”是~个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概念。

随著载学、敢治思怨鹣变迁。

文攀芑术翦发展演变,“意境”呈褒魏各种历史形态。

王国缝涛“意境”髂为“境界”:“蠢气质.育神韵.不如青境界。

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柬也。

柯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巍尝黛融曩。

能产譬意境。

谯中国吉典诗歇中,意与境豹交融有i稀不瓣的方式。

一是情随境嫩。

诗人事先J1: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便有所感情,思绪满怀,于是借对物境豹攒写恕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静交融。

“穆彀之动,心亦摇搿”(《文心嚣爨怒物色籍》。

二是移情入境。

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熬情接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巾。

又借着对物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客观物境也就带』二了诗人的童观愤意。

三蹙俸簧占物4酶,物我情融。

由j l|革禾。

舔胄鼙辰,它们在形态色调上的麓异,使人产缴某种共同的印象,仿佛像们本舟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

这同然出自人的想象+但又是长期缓来公认的,带有一定的客观性。

与诲人麟时滋入的感谤不藏,霹以当成耪穗零旁磷瘩懿瞧礴和感情来看待。

“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I上I水之意度照矣。

春山澹冶而如焚。

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之套译法研究

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之套译法研究

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之套译法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化也逐渐被世界所认可。

随之而来的就是国外留学生的不断增多,其中就包括很多高中生。

那么如何在汉语的基础上去更好地去表达西方国家人民的思想感情呢?这就需要英译工作者进行一定的古诗英译。

而目前针对古诗英译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分析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为主线,试图找到更加适用的英译方法。

古诗的英译策略主要有意译法和套译法两种。

在此,笔者对比了意译法和套译法并总结出其各自的优缺点,以期为古诗英译提供参考。

首先,意译法是指根据原诗的本意或韵律选择单词、短语及句子等直接译成相应的目标语,也叫直译法,它比较简单易懂,易于理解。

但意译只保留原诗的字面含义,没有反映原诗的神韵和风格。

再者,直译法是根据汉语习惯,按照原文意思直接将汉字翻译成相应的目标语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长篇古诗的翻译。

虽然直译具有灵活性,但是这种方法没有将原诗的韵律以及节奏感给译出来,很难传达出原诗的意境美。

套译法就是根据古诗的内容或者韵律将其转换成目标语,这种方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也称“间接法”。

其优点在于保持了原诗的韵律以及节奏感。

但是,这种方法过于机械化,既死板又不能与原诗的内容融为一体。

古诗词翻译还应从整体上把握语言与内容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使译文读起来更加顺畅,也符合原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感。

此外,语言的功能对等原则在翻译过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要做到语言的功能对等就要在翻译过程中遵循汉英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使得目标语的信息通过语言的表达传递到译入语当中,使得目标语和译入语在功能上趋于平衡。

1.形式整合与功能对等原则英译时注意忠实于原作,对于某些修辞手法、词类转换、句式的运用以及语气的衔接要注意整体效果,特别是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在表达时要注意形式的整合。

2.文体意识对等原则目标语和源语在文体意识上存在着差异,在翻译时应该遵循文体意识对等原则,不同文体在遣词造句上也有着不同,源语往往会忽略这些细节,导致译文的生硬。

浅谈中国古诗中意象的英译

浅谈中国古诗中意象的英译

浅谈中国古诗中意象的英译作者:赵彦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3期摘要: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作者表达感情的载体。

因此意象的翻译对于成功地翻译诗歌至关重要。

本文以唐诗《枫桥夜泊》的两个译本为例,通过分析不同译者对诗歌意象的解读,以总结出诗歌意象翻译的一般性原则。

关键词:中国古诗;意象;翻译[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3--01一、引言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古诗的关键。

本文从译者角度入手,以期通过对比不同译本,探讨典籍英译的规律和策略。

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意象的内涵及特点;第二部分选取了《枫桥夜泊》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总结了意象翻译的策略。

二、意象的定义及中国古诗歌中意象的特点庞德认为意象是在一瞬间呈现出理智和感情的综合体。

诗人余光中说:“所谓意象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诗人的内在之意”。

意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象则是表达内容的载体,是一种形式。

作者的主观情感借助于客观的外界事物表达出来。

中国意象多种多样,粗略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中国古诗中意象大多为静态意象,比起流动的意象,静态的事物给人的画面感更强,更适合抒发感慨思想。

静态的意象更注重瞬间的体验和感受。

像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是一幅典型的静态意象。

其次,古诗中一些意象被赋予了特定的感情基调和内涵意义。

像菊花代表高洁,竹子代表气节。

这些约定俗成的意象已有了特定的意义。

翻译时译者要对意象的内涵意义有所了解。

三、《枫桥夜泊》译本对比研究“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全诗共28个字,其中有17个是对景物的描写,共出现7个意象,据统计目前该诗已有40多个英文版本,本论文选取了许渊冲,王守义的两个译本加以对比分析。

古诗的今译与英译

古诗的今译与英译

古诗的今译与英译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 , 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 中国的诗歌 , 特别是唐诗宋词 ,也越来越为国外读者所喜爱 , 汉诗英译作品不断涌现 , 读一些古典诗歌的英译佳作 , 对文化交流、对提高英语水平和翻译能力都有帮助。

从一个严格的意义上说 , 诗歌是不可译的。

因为诗歌是一件高度浓缩、精炼的艺术品。

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 , 用一定的文字符号所写成的诗歌及其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声音效果、视觉效果以及想象效果 ,到了另一种语言中 , 可能会大不相同。

然而,从广义上来说 , 诗歌又是可译的。

但译出的诗歌必须在极大程度上接近原诗。

当然 , 译诗是很难的 , 译中国古诗则更难。

下面谈谈翻译古诗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 再评论一首短诗的多种译文。

现代翻译理论告诉我们 , 文学翻译不仅仅是技巧、是科学 , 它同时又是艺术。

文学作品 , 不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本身就是艺术品。

译品也应该是艺术品。

“为此 , 翻译必须是对原作的一种艺术再创造。

一篇成功的译品应该是原作的艺术复制 , 应该保持原作的神韵和丰姿 , 应该具有原作的艺术魅力。

” [4] 这里说的“艺术再创造” 也就是艺术再现。

正如奈达所说的, “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 ( 所谓翻译 , 是指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 首先在语义上 , 其次是文体上。

)[5] 将这一定义套用到古诗英译上 , 我们不妨说 , ( 译诗 ) 就是要用“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 ( 英语) “再现” 原语的信息 ( 古诗中的内容); “首先在语义上 , 其次是文体上” , 可以解读为在“意境和风貌上” 都要再现原语的与翻译散文不同,译诗除了表达内容与形式以外 , 还要传达原诗的意境与风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诗的意境及其英译策略 摘 要:中国古诗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将魅力无穷的古诗作品转换成魅力无穷的英语译文,才能更好地被全世界的人民一同欣赏。文章梳理了中国古诗的意境与西方移情异处,提出古诗意境的英译策略。此研究有助于译者更准确地英译古诗意境美,外国友人更深层次地领略中华名族的文化内涵,也助于中国古诗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中国古诗意境 西方移情 翻译策略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s Artistic Conception into English

Abstract: Since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s the common treasure of the mankind, it will be better appreciated together b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if the enchanting ancient poetry can be translated into the enchanting English translation. The paper organi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empathy of the West, and sugges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s artistic conception. The study will help translators more accurately translate the beauty of ancient poetry’s artistic conception into English and foreign friends appreciate the connotations in the Chinese culture in a deeper level, and also realize the spreading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o other countries. Keywords: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empathy of the Wes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中国古诗中,意境是一切艺术作品的审美中心,它的最大功能是内足以抒写怀抱,外足以感染读者;也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具体运用的审美结晶,它能使读者在品味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获得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本文从中国古诗的意境美与西方移情美的不同之处及其英译方法着手分析,探讨中国古诗意境英译的理想表现。

一. 中国古诗词曲的意境美与西方移情美 古诗词中的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主观与客观和谐统一的产物,通常是以情与景相互交融的方式出现的。由于诗人生活时代不同,活动环境不同,把自己情思融入诗歌的角度、方式、深度不同,创造出的意境也不同。这千姿百态的意境可分为三类:表层意境、深层意境以及直抒胸臆。 西方美学中的 “移情”,就是将自己主观感情外射到客观事物中去,即移情与物——人格物化,或移情与景——化物为人,它与“意境”大题相同,息息相通。从审美角度看,无论是东方的“意境”说,或西方的“移情”说,均强调主观移情的能动作用——这突显了抒情诗的主要特质,大大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然而,“意境”与“移情”又并非等同,两个概念具有不同的意义。 西方移情强调人作为主体,把自己的整个精神气质注入外物,由人及物,并在这一过程中,凸现主体;不同于西方的主体式以人为中心的移情特点,中国移情之中,“物”是中心,由物及人,情需要通过物来唤起,并又以物来表现。“情”被消融在“物”中,从而达到情景交融。这是一种非主体式的移情。 西方的“移情”是人把自身强大的主体意识灌注于物,从而使物活起来。而中国艺术讲求情景交融,主张人的主观情绪与外界自然万物的融合。 西方艺术中的所移之“情”是一种在生活体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的整个精神特质,是一种生命感。而中国艺术中的移“情”是相当实在而又具体,它指人处于某种特定环境下的特定的情绪体验,或某种固定的心境、情感冲动等。它因缺乏个体意识而具有普遍的群体意义。

二.古汉诗意境的英译方法 (一) 直译法 古诗词翻译时,译者应顺循诗人感情抒发的先后顺序,用直译方式译出简单 的修饰格,包括象征、比喻、借代等,以及主要动词、副词、形容词、名词。直译出平直率真的情感就是译出了最高的美、最大的美,给读者最大的享受。 徐再思的《蟾宫曲·春情》中“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译为“My body is like floating clouds, My heart flying willow catkins, My breath swaying silken thread.”将“浮云”、“飞絮”、“游丝”直译成floating clouds(漂浮着的云朵)、flying willow catkins(飞舞着的柳絮)、swaying silken thread(晃动着的丝线)。

(二)增词法 (1)加释 1.译出象征体,加释,理解本体。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把自己的情思——本体隐藏起来,让读者去找,又怕找不到失望,而提供暗示,然而这种暗示有时连中国读者都难以从象征体中找到本体,更何况西方读者。因此,译者有必要在展现象征体后,再给出一注解,提供诗人的时代环境及个人遭遇等。 朱庆余的《近试上张籍水部》中“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译为“She whispers to him after touching up her face: Have I painted my brows with fashionable grace?”。翻译时,仅译出象征体还是不够的,读者难以知道作者本意——本体,因此,我们得提供注释,说明当时科举情况及作者与张籍的关系以及写此诗原因等,才能使读者懂得:作者以新娘自比,将张籍比作夫婿,主考官比作公婆,以自己作品是否和主考大人的意图比作画眉是否时样,公婆是否喜欢,才能展示作者一箭双雕的技巧。 2,淡化专有名词并加释 由于背景文化的不同,直译专有名词,西方读者不知是何静,不知有无情。译者此时做泛化处理,就是把个别物象扩大到普通的范围,再提供注释,读者知景知情,才能深化审美。 李白的《忆秦娥》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译为“O moon on the tower! Do you no grieve year by year, To see willow green by The Bridge again and again.”,泛化专有名词“秦楼”、“ 灞陵”为the tower(楼)、by The Bridge(桥边),在淡化的译文后加一注释,简单介绍文化内容,加深读者的理解。 3.加释以提供背景 在某些的古诗词中,作者吟咏平常事情,却隐藏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明咏旧事物却暗含新意,这就需要译者提供诗人的社会背景及个人遭遇等相关情况,简单扼要,点到为止。 翻译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时,加释以提供社会背景及个人遭遇才能使读者准确把握“落花时节又逢君”,“I meet you again in a shower of fading blooms,”的意境,到达幽境。 (2)加修饰词 1.译出整体人物形象 在翻译时,由于搭配等原因无法展示出人物形象的整体性,我们可译出所指代的整体人物形象,将其衣着、发型等作为修饰语,使读者产生一连串的联想。黄甫松的《梦江南》中“双鬓坐吹笙”译为“fair girl with two short plaits playing the flute with grace”增译了“漂亮的”、“短”、“姿态可人”,少女的姿态易激发读者的审美兴趣。 2.强化译法 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及汉英语言的不同,直译句子有时候不能表达出激动的情感,需采取强化办法译出,此时就要注意,哪个地方增译——修饰的对象和增译什么内容——修饰语的选择。 《诗经·郑风·将仲子》中“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译为“Not that I mind about the trees, But I am afraid of my parents. Zhongzi I dearly love you, But really I am afraid of what my parents will say.”,增译really 和dearly 起到程度深化作用。 (3)译出人称 所谓译出人物并不是译出原文中出现的人称,而是译出原文中字面上不出现,而内蕴里存在的人称作为句子主语的人称。 白居易的《长相思》中“思悠悠,恨悠悠”译为“Endlessly her thought flows, and endlessly her woe flows”,用第三人称所有格her 加表示情感的thought 和woe,使she的位置不突出,she出现过多不符合诗的风格和读者的审美口味。

(三)省略法 (1)省略专有名词 省略专有名词是指省略那些仅表示地名、人名、物名而无其他含义的专有名词,或者那些与传说相关、能引起联想的专有名词,但是其含义与上下文重叠或擦边,仅是出于音节或韵律的需要。一旦省译,消失无影,无从加注释,虽与忠实原则有悖,却是不得已而为之。 温庭筠的《河传》中“若耶溪,溪水西”省译“若耶溪”(原是西施浣洗之处,此处指少妇住所),译为“west of the brook”,,不译“若耶溪”,虽少了美女西子的比喻,使女主人公减美几分,却使上下文结构和谐一致。 (2)淡出人物 在有些古诗词曲中,“景”几乎全是景物,而人物只是陪衬—一个侧面,或融合于自然中的一点。他们出现的形式是笼统、泛指、模糊的,无论诗中是否出现主角,均以淡出为益。 王维的《竹里馆》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喻高雅情操,“明月”象征光明磊落,“人”不宜译出,会破坏气氛。译文“In the deep woods wh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