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英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面四个过程最终在译文中体现出两个特 征,即: “抗性差别”(resistant difference), 使得译文被打上“异国情调”,使诗译 诠释显得“熵”痕累累。 “有择亲和势”(elective affinity), 使得译文被吸收,使得异文化被同化。 在一个译文里,这两个特征永远是既 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诗歌是讲意境的,意境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诗歌的内容是有意蕴的,有着相当的文化内涵,诗歌的 意境和意味便来源于意蕴。艾略特所说的诗歌的可理解性、超民 族性指的就是这个。 诗歌的意蕴决定着诗歌的意义符号系统(sign system),诗歌 的可译性基本取决于此。诗歌的意蕴要素有情感、意象、情景、 人物、事件等是可译的。 当然,在一种语言符号系统中所包含的某些意蕴并不一定能 在别的语言符号系统中找到对等的意蕴,尤其是一个民族所独有 的文化意蕴。比如,中国文化中“君子”好逑、潇湘之“兰”这 两个意象的文化意蕴在西方的任何一个语种中很难找到对应物。 然而,这种意蕴一经阐释,总可以让其他民族的人能了解、理解, 进而达到共鸣。这种诗歌意蕴的可阐释性就是诗歌的可译性。
1929年,翻译家Bitter Bynner与中 国学者江亢虎(Kiang Kang-hu)合译了 《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The Jade Mountain: Being Three Hundred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618-960),采用散 体意译法,颇受学术界好评。
1897年,美国诗人Stuart Merrill把 《玉书》转译成英文,为中国古诗进入 英语世界打开了门户。
中国文学之所以能够影响整个英语世 界,最大的功劳在于英国汉学界的三大 宗师: 1.Sir John Francis Davis(1795-1890), 曾任中国商务监督、驻华公使和香港总 督。他的The Chinese: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Its Inhabitants(中国概览)被译成多种文字。 他翻译了《好逑传》和《汉宫秋》等, 撰写了The Poetry of the Chinese(汉文诗 解),对世界欣赏中国古诗起了一定的 作用。
首批中诗西译的是法国耶稣会传教士。 第一位把《诗经》译成法语的是 Nicholas Trigault(1577-1628),但译本 散佚。 后来,西方公认的《诗经》最早译本 是法国传教士P.Alexander de la Charme (1695-1767),用的是拉丁文本。
1736年,神父Joseph Henri-Marie de Premare翻译的《诗经》中的《天作》和 《皇矣》等8首诗发表在J.-B. du Halde主 编的《Description de la Chine》(中华 帝国志)上,是最早介绍中国古诗的西 方汉学著作。1733-1744年,英国翻译出 版了这部书,开启了英译诗的学术出版。
具体地说,汉语言文字本身具有综合性、 立体性和形象简洁性特点,具有高度的 理论概括特征,往往一语中的,量化陈 述流于模糊和抽象,在具体论证上显得 草率。而西方的译论则多半与此相反。
然而,是不是汉诗因为艰深和晦涩就是 不可译的呢?实际上不是。西方现代主 义的诗很难读,但是经过历代译者的努 力,从西方象征主义、意象派到达达主 义、超现实主义等各种流派的诗歌作品 都有了较好的译本。汉诗英译也是这样, 不存在不可以的现象。
上述三位汉学大师为中国文学进入 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巨大的 历史贡献。
20世纪中国古诗翻译线索
1.20世纪前30年,是中诗在英美翻译的兴 盛时期。 首部诗集是Ezra Pound的Cathay (《神州集》,1915),包括古诗19首, T.S.Eliot称之为“丰富了现代英语诗 坛”。然而Pound不懂汉语,他依据日 文进行转译,结果误译的地方很多。
Martin Luther(1483-1546)是16世 纪《圣经》的翻译家,其观点是,译文 应当使读者领悟,审美风格方面应当本 土化。 George Chapman (1559-1634)认为, 翻译要抓住原作的“神”(spirit)和 “韵”(tone),使译文的神韵如同原 作的再生(transmigration)。
除了译作以外,还出现了汉诗英译的 研究成果,代表作是R.E.Teele编著的 Through a Glass Darkly, A Stud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透过模糊的镜面:汉诗英译研究, 1949),标志这汉诗英译在英语世界的深 入发展。
二是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所使 用的表述手段是抗叙述、描写和说明的 语言,是艺术性、修辞性的语言,诸如 比喻、象征、通感、夸张、反讽、拟人、 象声等,给读者带来审美快感。翻译的 时候,要尽量保留原诗的修辞手法,这 样,才能留住原有的审美感。
诗歌是特殊的文化形态,翻译这种 形态的文本好比移民,由此产生了翻译 移民论(Translation Emigration Theory),这生动地描绘可翻译的诠释过 程,说明了诗歌语际翻译在被诠释过程 中所经历的美学愉悦与衍变。
中国古诗词英译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一. 历史的演绎
中诗英译最早见于16世纪后期出版的 《英文诗艺》(The Arte of English Poesie,1589),译者是英国学者Richard Puttenham,探讨了双语诗词格律。
2. James Legge(1815-1897),英国 传教士,翻译22卷的《中国经典》(The Chinese Classics),其中包括《诗经》 和《楚辞》等。
3.Herbert A. Giles(1845-1935),曾 人英国驻华领事,编译了《中国文学撷 英》(Gems of Chinese Liberature),翻 译介绍了中国历代诗文作品。1901年, 著有《中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对中国文学的历 史发展作了比较客观而全面的考察和评 述。
“本土化”是容易理解的,“再生”是多 层面的,有“转世,轮回,移民,移居” 等含义。关于关于这个“再生”,它具 有外移和内移两个相反的流向。对于汉 诗英译来讲,便是文化外移。外移后的 汉诗是不是从形式到意蕴完全保留了中 国原装的汉诗呢?不是的。
一首诗的英译本到了美国,译文所承载 的文化不是纯正的美国文化,必然带有 中国文化的痕迹。这首译诗不再和原中 文诗歌有着某种信息的完全对称,因为 在翻译诠释的过程中,符号在一定程度 上发生了变化,符指自然也有所不同。 翻译诠释后,原文本和目标文本所具有 的美学特征也不再是完全对等的,这是 由于诠释必然导致诠释熵变造成的。
1867年,法国贡古尔学院女院士 Judith.Gautier翻译的中国古诗《玉书》 (Le Livre de Jade)被译成多种语言, 在西方世界引起很大反响。 20世纪德国伟大的作曲家Gustav Mahler把《玉书》德文译本的李白、王 维和孟浩然等作为歌词,写成了享誉世 界的合唱交响乐Das Lied von der Eerde (大地之歌)。
华裔学者叶维廉翻译了Chinese Poetry: Major Modes and Genres(汉诗 英华,1970),被英美许多大学作为教 材多次重印。
J.D.Frodsham等人编译了Anthology of Chinese Verse(中国诗选集,1967), John A. Turner翻译了A Golden Treasury of Chinese Poetry(英译汉诗金 库,1976),包含了自周至清代120多首 古诗译文。
同期,美国翻译家William McNaughton全面翻译了《诗经》(The Classic Anthology Defined by Confucius, 1971),瑞典汉学家B.Karlgren也英译 《诗经》(The Book of Odes, 1950)。 由Robert Kotewall和Norman L. Smith合 译的The Penguin Book of Chinese Verse (企鹅丛书· 中国诗歌卷),在中诗英译 经典化方面开了先河。
三.诗歌的韵律
美术、音乐和诗歌是人类文化史上 的三个支柱,从中分别体现出的视觉、 听觉和联想构成了多维的艺术。而这三 种艺术当中,诗歌是通过文字来传达视 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其他思维感受 的特殊的媒质。
二. 诗歌翻译的特征
诗歌语言是最精炼、最复杂,最具 代表性的语言,比其他形式的翻译实践 能更集中地表现出对语言技巧的理解、 把握与处理。诗歌翻译的关键最终要落 实到语言技巧处理问题上来,也就是形 式与内容的协调问题上来。
中国翻译规模宏大,汉外翻译有着无与 伦比的复杂性,理由在于中文与印欧语 系语言文字在音、形、义、语法等方面 存在着特殊的差异,这就促使中国翻译 理论在世界翻译理论界拥有着无可替代 的特征。
1928年,美国《诗刊》主编E. Tiejens 编辑了《东方诗歌》(Poetry of the Orient)一书,在纽约出版。 1937年,中国留学生初大告英译了宋 词《中华隽词》(Chinese Lyrics),由 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是英美诗坛中诗英 译的第二次高潮。 英国汉学家英译的中国古诗产生重要的影响, 比较突出的有Arthur Waley翻译的《九歌》 (The Nine Songs,1955)、David Hawkes翻译 的《楚辞》(Ch’u Tz’u: the Songs of the South, and Ancient Chinese Anthology,19591985)以及A.C.Graham翻译的《晚唐诗》 (Poems of the Late T’ang,1965)等。
因此,翻译诗歌要在“忠信”的前提下, 观照诗译诠释过程中的诗美流变和还原 诗美本色。这里的“还原”含义有二, 一是还原诗歌源文本(source text)的美 学特征;二是以目标文化(target culture)来“修补”熵变过程中所丢失 的原诗美学特征。
美国文学评论家、翻译理论家George Steiner (1929-)把诠释活动分为四个过程: 1. 初始信任(initiative trust); 2. 入侵,或渗透(aggression or penetration); 3. 结合,或并入 (Incorporation or embodiment); 4. 补偿或复原(compensation or restitution)。
wk.baidu.com
美国女诗人Amy Lowell(1874-1925) 和Florence Wheelock Ayscough合译了 160首,大部分是李白诗,在英语世界掀 起了一股欣赏中国古诗的热潮。
最早翻译中国古诗的中国翻译家蔡廷 干编译了《唐诗英韵》(Chinese Poems in English Rhyme,1923),由芝加哥大 学出版社出版。 日本学者Shigeyoshi Obata(18881971)翻译了《李白诗集》(The Works of Li Po: The Chinese Poet).
从中国古诗选集英译来看,突出的 有当代著名汉学家Burton Watson编译的 Chinese Rhymed-Prose(中国韵文, 1971)和The Columbia Book of Chinese Poetry: from Early Times to the Thirteenth Century(哥伦比亚中国诗选: 从早期到13世纪,1984)。后者涵盖了 中国诗歌史典型诗人诗作,对西方文坛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