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翻译理论对比之严复与奈达

合集下载

奈达翻译理论

奈达翻译理论

A
5
交际理论阶段(1959年到1968年)
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 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
交际。这是奈达翻译思想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 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大的特点。
动态对等翻译观的提出。 就翻译过程而言,奈达提倡四步式,即: 分析、 转换、重组和检验。
1.提出翻译重心转移的思想 2.提出 “功能对等” 的翻译原则 3.创立逆转换翻译方法
A
9
奈达的著作
奈达单独或合作出版著作40多部,发表论文250馀篇。
第一本专著是1946年出版的《<圣经>翻译》(Bible Translating) 最有影响的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和《翻译理论与实践》 (The Theory and
强调译文有关的一切都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 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使其含义更清楚。 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译 问题。
A
8
奈达理论的贡献
奈达具有创见性的翻译理论和见解使西方翻译理论更加科学化 , 对人们的翻译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它标志着西方翻译理论 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 其突出贡献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A
10
T hanks!
10:30AM
September
2011
信息论交际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的信息的活动翻译的目的是通过传递信息起到交际的作用交际论这个阶段的研究成就对于确立奈达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转换阶段
语义分析:理解 原文的语义和语 境
语言转换:将原 文转化为目标语 言
表达调整:根据目 标语言的习惯和规 范进行表达调整
校对修改:检查译 文是否准确、流畅 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重构阶段
表达选择:根据目标语言的表 达习惯和风格选择适当的词汇、 语法和句式
文化转换:将原文的文化内涵 和背景转换为符合目标语言文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尤金奈达生平简介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 翻译过程的解析 翻译策略与方法 奈达翻译理论的评价与影响
生平经历
尤金·奈达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 毕业于密歇根大学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 曾在耶鲁大学任教并担任美国翻译协会主席 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动态对等
定义:动态对等是指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应与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尽可 能地接近。
重点:强调译文的自然流畅而不是刻板地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和语法。
意义:动态对等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处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 间的差异时。
应用:动态对等理论广泛应用于文学、商业和科技等领域的翻译工作。
化背景的表达方式
理解原文:深入理解原文的 语义、语境和文化背景
语言润色:对译文进行语言上 的润色和修饰使其更加流畅自

直译与意译
直译:保留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意译: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动态对等而非形式对等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应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读者群体来决定
读者反应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译文应以读者为中心关注读者的接受和理解。 要求译者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强调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信息的选择、调整和重构以使译文更易于读者理解。 读者反应理论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英语翻译理论

英语翻译理论

第二章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第二章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翻译虽为个体所承作,却是一种社会活动,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践内涵。

就前者而言,翻译经过千百年来各国翻译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并在具体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跨文化和语言转换模式。

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这种体系和模式正处在不断地完善之中。

就后者而言,翻译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辨证的;翻译理论产生于翻译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实践转过来又丰富翻译理论。

可以说,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翻译理论的产生;没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翻译实践就会难免走弯路。

因此,学好翻译既要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又要加强翻译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学好翻译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翻译的标准所谓翻译标准,亦曰翻译原则,即指导翻译实践、评价译文质量的尺度。

翻译标准的确立,对于建立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严复的三字标准中国清末思想家严复的三字标准“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说:“译事之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后来一般就把“信、达、雅”当作翻译的标准。

用今天的话来说,“信”就是忠实准确,“达”就是通顺流畅,“雅”就是文字古雅。

严复的“信、达、雅”被公认为翻译标准,其影响深远。

它对商务英语的翻译同样指导作用,商务英语要求语言严谨、准确就要做到“信”,同时在“信”的基础上追求“达、雅”。

严复的三字标准在中国翻译界讨论翻译标准时,几乎无不提及。

正是在三字标准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和翻译家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翻译研究和实践。

浅析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之异同

浅析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之异同

浅析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之异同作者:黄雁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34期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方翻译理论百花齐放,各种流派竞相角逐。

国内翻译界积极介绍西方各种当代翻译理论,为我所用。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美国的尤金·奈达和英国的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他们给国内翻译研究注入了活力。

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和“读者反应论”翻译标准。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以原文本功能为中心,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方法。

本文通过比较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使我们认识两大翻译理论的特点,找出两大理论的共性与差异,从而找出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可供借鉴的东西,促进中国译学的发展。

关键词:奈达纽马克翻译理论异同一、引言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是西方翻译界颇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家。

在我国,奈达的翻译理论是当代西文翻译理论中介绍得最早、最多,影响也是最大的。

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为核心的等效理论,影响深远。

纽马克是被介绍到我国仅次于奈达的西方翻译理论家。

他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扩展了直译和意译的概念,为翻译研究指出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两人是要好的朋友,都应用相关的语言学理论来描述和解决翻译中的实际问题,但在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如形式与内容、对读者反应重视度及等效问题等,他们又存在一些明显的分歧。

比较研究二者的理论,习其精华,对开拓我国翻译工作者的眼界,培养翻译工作者的辩证思维,必然有一定的益处。

二、二者理论的相同或相似点1.承认可译性的存在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原则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即承认语言的共性、承认可译性的存在。

奈达认为每种语言都各有所长,应该平等对待。

两种语言之间会有语言和文化的差别,但语言的共性必然超过个性,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所拥有的共同点远远大于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

另外,语言都具有开放性,能接受新思想和新的表达法。

因此,“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

奈达翻译理论

奈达翻译理论
奈达翻译思想的三个阶段
社会符号学阶段(1970年起) 奈达对他的翻译理论进行一系列的修改和补充,把 其有用成分纳人了新的社会符号学的模式。
强调译文有关的一切都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 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使其含义更清楚。 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译 问题。
— Eugene A. Nida
奈达在其核心理论——“功能对等”方面做了精辟的论述。 其核心就是,找出目的语的各种有效表达手段以最接近、最 自然的方式表达出原文的对等信息。首先是在思想内容方 面,其次是在形式风格方面。力求译文与原文在效果上达到 对等,即译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与原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基 本一致。
描写语言学阶段(1943年到1959年)
在这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他的研究重点是语言的句法 现象和词法现象。他不是把语言差异当作 现象和词法现象。 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 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当作相同 本质的不同现象来加以描写。 本质的不同现象来加以描写。
奈达翻译思想的三个阶段
交际理论阶段(1959年到1968年) 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 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 交际。这是奈达翻译思想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 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大的特点。 动态对等翻译观的提出。 就翻译过程而言,奈达提倡四步式,即: 分析、 转换、重组和检验。
奈达翻译理论简述
尤金·A·奈达( Eugene A.Nida )
尤金·奈达(1914--2011), 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 家。曾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 持翻译部的工作,并提出了自 己独特的翻译理论。
奈达特色翻译理论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2)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3)读者反映论(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 (4)动态对等论(dynamic equivalence)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评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一、美国翻译培训派1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2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3庞德:细节翻译理论、4威尔:翻译的矛盾;二、翻译科学派1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2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3威尔斯:翻译的科学、4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三、早期翻译研究派1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2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3霍姆斯4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四、多元体系派1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2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3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4图里:目标系统;五、解构主义派:1福科:解构原文、2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3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4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5解构与创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评述1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2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3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4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5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6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7费道罗夫、v.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8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9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另外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典型地体现在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及其它以“解构为方法论”,以及以对“权力话语”的关注为重点的各种翻译理论,代表性的译论家有西门、巴巴拉.哥达德、凯特.米勒特、艾德里安.里奇、玛丽.艾尔曼、桑德拉.吉尔伯特、苏桑.格巴与埃莱娜.西苏、罗宾逊、巴斯奈特、特里弗蒂、韦努蒂、尼南贾纳、斯皮瓦克、霍米.巴巴、根茨乐、玛丽亚.提莫志克、本雅明、德里达、保尔.德曼、欧阳桢、L。

英汉翻译-3 翻译的理念

英汉翻译-3 翻译的理念
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A Translation Course: English-Chinese
名家翻译理念
主讲人:张鹏
Chapter 3 Translation Theories
严复:信、达、雅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 傅雷:重神似不重形似 许渊冲: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尤金 奈达:动态对等
严复:信、达、雅
• In his cradle, Simon started to get training to be a knight. 直译:在摇篮里,Simon就开始为成为骑士而接受训练。 意译:从童年时起, „„ •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说曹操,曹操就到。 • Sense comes with age. 老马识途。 •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一花独放不是春。 • 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
尤金 奈达:动态对等
Eugene Nida,美国著名 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 著作有:《翻译科学探 索》、《翻译的理论与实 践》、《从一种语言到另 一种语言》、《翻译与语 境》等。他的理念对中国 翻译界有着较深刻的影响。
从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 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为使源语和目 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奈达从 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 “功能对等” 翻译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 “翻译是用最恰当、自 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奈达指 出,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 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 层的文化信息。

(完整版)中西翻译理论的比较--陈敏达

(完整版)中西翻译理论的比较--陈敏达

中西翻译理论的比较翻译是人类不同群体间借以相互交流、沟通的工具, 是人类社会所拥有的共同活动, 因而必定具有许多共同的属性。

纵观中西方两千余年来的翻译历史, 我们有趣地发现, 虽然两地相隔遥远、民族迥然有异, 语言文化也分属于截然不同的表音体系和表意体系, 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发展轨迹却有着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 虽然实践并不以理论的存在为先决条件, 但其发展却离不开理论的促进和提升, 其最初形态从一开始就已具有了一定的指导原则, 尽管译者当时对这些原则未必会有明晰的意识。

一、中西翻译理论中国传统译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具有较大的模糊性, 严复的“信达雅” 说、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许渊冲的“三美”说等皆是如此。

拿“信达雅”来说, 译者翻译到什么程度才叫“信” , 叫“达” , 叫“雅”严复先生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界定。

译界由此引起的近百年论争也就不足为奇。

以“雅”为例, 有人说它是“古雅”、“高雅”之意;有人说它指“风格”、“文风”;有人说“雅”指“修辞效果”有人说“雅”是指“美学价值” 。

另外,“神似”、“化境”两个语词本身就具有飘忽不定的模糊特征。

“三美”也不例外: 由于艺术中的“美”是一种主观体验, 人们审美心理的差异使得“意美”等标准难以明确界定。

相比之下, 西译论则有较大的明晰性。

我们知道, 西译论的核心概念“等值”原是数学和形式逻辑领域里的专业术语, 这个概念的引入本身就标志着西译论的明晰姿态。

为了明确翻译研究中的“等值” 概念, 卡特福德根据韩礼德系统语法中的层次、等级和范畴等概念作了详尽的论述; 而奈达在自己的理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 (后改为“功能对等” ) 的区别;克里斯托又将形式等值归纳为六个层次:1) 语音等值;2)音位等值;3) 形态等值;4) 词汇等值;5) 句法等值;6) 语义等值。

西译论讲究分门别类的精确特点由此可见一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2011学年度 10 __级第二学期硕士研究生期末论文授课专业: 英语语言文学课程名称: 中国译学通论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 2分学生姓名: 张丽霞学号: 103101304任课教师姓名: 许建忠论文评语(comment):得分_______________摘要:奈达和严复是两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们都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

奈达通过《圣经》的翻译实践提出了动态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论;严复在《天演论》等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名著的翻译过程中提出了信、达、雅原则。

二者的理论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奈达的理论是翻译的文本构建标准,而严复的理论是翻译的美学标准。

关键词:严复;奈达;翻译理论Abstract: Nida and Yan Fu are two of the famous translation theorists who have extensive translation experience. Nida proposed the dynamic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theory, that is the reader's response theory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of the "Bible"; Yan Fu proposed the principle "xin da ya"during the translation of "Evolution and Ethics"and other classics of wester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Both theories both share similarities, and there are als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Nida's theory is the translation standard of textual construction, while Yan Fu's theory is the aesthetic standard of translation.Key Words: Yan Fu; Nida; translation theory尤金·奈达是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理论主要来自于西方的圣经翻译实践,在全球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严复在我国翻译理论史上影响最大,他的“信、达、雅”理论独步中国译界100年,直接推动中国译论的发展。

奈达和严复相差半个世纪,其理论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独特的见解。

一、奈达对翻译观点的认识奈达认为:“翻译是用译语,首先在意义上,然后在风格上,实现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或“从语义到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

奈达阐发了翻译涉及的诸多矛盾,归纳起来有内容与形式、意义与风格、对等与同一、最切近的对等与其它对等、动态对等与形式对应,甚至还有语境一致与词语一致、口头形式与书面形式、读者需要与语言形式、适应受众的形式与传统的形式等。

其中有些交叉重叠,使人感到十分复杂。

而在处理这些矛盾时,奈达的态度总是重前轻后或者取前舍后。

此外,奈达还在《翻译新概念》中明确指出并阐明自己理论的创新,其中包括:“动态对等论”,“读者反应论”,“对译语的新态度”,“对源语的新态度”,“翻译就是交际”,评价翻译的最终标准“三性原则”和翻译质量的测定。

二、严复对翻译理论的认识自1898年严复在其翻译的名为《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译事三难,信、达、雅”的说法,这一百多年来,“信达雅”经历了褒贬毁誉。

郁达夫称之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但也有不少人对这套理论很不满,称其言空洞,没有现实指导意义。

人们一般把“信”理解作“忠实”。

这应该是一个准确的解释。

但不少人把“达”解释为通顺、畅达,这就很有问题了,这会将“信”和“达”看成是两个不同、甚至是不能相容、相互矛盾的概念:“信”专指意义、内容,而“达”则是指文句、句式方面。

严复这样说道:“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严复在《译例言》中对自己的译著进行了评述。

他说:“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真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首先,严复不是说他在“翻译”《天演论》,他只是在“达旨”而已。

“达旨”并不是翻译的“正法”,它只是一个权宜的办法。

严复指出,翻译《天演论》有很大的困难,一是这本书是“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因此,读者要理解其中的意义,很不容易;二是西文与中文句式的差别很大,如果跟着原文的句式写出来,“则恐必不可通”,因此便不得不做出种种的适应手法。

严复把自己在翻译中采取的种种方法,归纳为“凡此经营,皆以为达”,这样译文便能够得到“达”的效果。

至于“雅”,作用在于使文章或译文“行远”。

此外,这“雅”的标准看来是独立或超出于其他两个标准以外的第三个要求(“信达而外,求其而雅”),这是一般人的理解,而严复认为,译文要“雅”,并不是为了“行远”,更重要的是在谈到一些“精理微言”的时候,这种“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而得出来的“雅”,是有利于做到“达”的效果的。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信达雅”的翻译理论,它植根于翻译实践、升华于翻译经验、概括于翻译的切身感受,对翻译专业具有方法论的性质,处于核心的、统帅的地位。

信,就是忠实可信,它既是译者行为的规范,又是译文的信息含量必须与原文等值的最高要求。

如果能做到“意足神完”,形式又一一对应,何乐而不为呢?达,顾名思义就是指译文语句顺畅易解,表情达意,与原文对应。

如果说“信”强调的是对原著的忠实,那么“达”强调的则是对译文语言的忠实。

雅,就是典雅,特指译文的体裁、结构和修辞特点构成的整体效应与原著相一致,但它注重的是修辞,强调的是在译文中对原著文学语言形式的忠实,也就是再现符合原文文体语言的“典雅”风格。

“雅”和“达”在“信”的贯通下也自然和谐地发生重合。

只要语体风格得到如实再现,形式不走样,就必然能体现出语言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和作者的风格,也就能表情达意,实现“信”的圆满。

雅,虽然处于第三位,但对于一篇或一部理想的译文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与“信”和“达”不可分割。

译文的感染力或者说社会效应是否达到了与原文同等的力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全凭“雅”的实现。

雅,是最高层次。

三、奈达和严复翻译理论的一致性1.重视读者的一致性奈达对读者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他的“读者反应论”上。

评价译文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译文读者通过阅读译文后对原文作者所传达信息的反应。

奈达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译文读者或译文语言接受者,所以对译文质量的评价,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同时把这种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者的反应是否一致。

“译文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应该是在实质上相同于原文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

”严复重视读者主要显现在他的“信达雅”理论中的“雅”字上。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严复的“雅”主张用“汉以前字法句法”修饰译文文辞,以期望其“有文”而“行远”。

严复的翻译目的是想用西方的民主思想启蒙当时的统治阶级、士绅大夫和封建文人,这些人是他的预设读者,他非常重视读者,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读者并不是只能看得懂“通俗文字及口语”的寻常百姓,而是当时唯桐城派古文是尊的知识分子。

目前,翻译理论界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翻译活动不是纯客观的语言转换,也不是一个机械的解码和编码过程,而是涉及源语和的语两种文化,尤其是涉及译者和译入语文化语境中诸多复杂因素的交互行为,比如,译入语文化语境里的翻译与权力、意识形态、翻译赞助人以及诗学观念等等。

所以翻译是一种文化和政治的行为。

严译名著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他在翻译中的删节、增补和改写是有意地服务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的。

严复用桐城派古文翻译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审美要求,这种重视读者反应的做法与奈达的“读者反应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尽管二者都考虑读者因素,但严复的读者群体单一,就是饱读古书的封建文人,而且只重视译文读者的反应;奈达则不同,他把读者分为四类——儿童读者、初等文化水平读者、普通成人读者和专家,而且重视译文和原文两方读者的反应比较。

2.强调原文信息传达的一致性奈达曾说过:“要是明白意义,就好翻译了。

”我们知道奈达的理论主要就是“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论,其理论基础之一就是信息论。

“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相同的思想内容,即“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事情,必然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

”严复更是注重原文内容的传达。

认为翻译时应把重点放在原文的内容意义上,抓住全文要旨,对于词句可以有所颠倒增删,只要不失原意,不必斤斤计较词句的对应和顺序。

比较二者的相似之处,不难看出两人皆是意译论者,都重视读者反应,主张用接受语的习惯代替原文中外国文化的表达方式,也就是主张“归化”翻译,皆属“归化”派。

四、奈达和严复翻译理论的差异性奈达的翻译理论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具科学性且有很强的操作性;而严复的理论“信、达、雅”三字是扎根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和文学的深厚土壤之中的,是基于前人的翻译经验以及汉唐以来的佛经翻译而提出的,因而更具经验性、模糊性、美学性。

在翻译程序方面,奈达采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成分分析法、格语法等,把翻译过程分为:一是把原文分解成结构最简单、语义最清楚的核心成分;二是在深层结构上把原文的意义传译到译文;三是在译文语言中生成风格、意义与原文相当的表层结构。

总而言之,奈达的理论,系统完整,在翻译过程中有很强的操作性。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给人以言简意赅、面面俱到却又模糊不明的印象,什么都有,却又无章可循。

它是一个大的框架,总的指导原则。

比如说“信”,即“不倍于原文”, 应该是“不倍”于原文的内容,那么原文的内容如何理解?我们知道内容包括作者的观点、意图、情感和思想,主观性很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雅”很具有时代性,当时就是指用古文来翻译原文,而且是个美学概念,有很大的延伸性,因此后人才能够发展“雅”的含义,今人理解的“雅”早已脱离了当初的意义。

综上所述,奈达的理论适宜于重在传达信息内容的文本,即非文学文本;严复的理论可用作文学作品翻译的指导原则。

换而言之,他们的理论是翻译标准的两个方面,严复的理论是翻译的美学标准,而奈达的理论是翻译的文本建构标准,更适用于具体的翻译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