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感悟

合集下载

百家讲坛的观后感7篇

百家讲坛的观后感7篇

百家讲坛的观后感7篇百家讲坛的观后感1今天,我观看了《百家讲坛》的王立群读史记的秦始皇系列。

我觉得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是由许多人的智慧和汗水换来的,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从秦国的祖先秦穆公开始,就一直在发动对外战争以及与六国的交涉。

先王在百里奚、蹇叔的辅佐下确定了秦国的发展方向。

秦国在向西扩张势力的同时也遇到了重重困难,苏秦的“连横”(苏秦起初以“连横”游说秦,但秦没接受,后以“合纵散横”对付秦)对付秦国的方法传入秦国后,令秦国束手无策,最后,由张仪出谋划策确立了“远交近攻”的长远战略方针,在战国末期,由秦始皇、丞相李斯、姚贾联合确立了统一天下的大计,并且这个大计与韩非之死密切相关,制定出“军事”“金钱”双管齐下的总攻略。

用武力占领城市,用金钱收买他国重臣。

秦王用这一方法只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将六国统一了。

我觉得,秦始皇能成功地统一天下离不开一群精忠报国的文武大丞和谋士,王翦父子是战国中赫赫有名的两员大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他们不但精通用兵之道,也会一些谋略。

正是王剪父子辛勤汗水,战国七雄中的五国都是被他们消灭,白起、张仪、百里奚、蹇叔、吕不韦、李斯等都是精忠报国的,为了祖国而不停奋斗精神的人。

这让我想起我们伟大的子弟兵—解放军,正是他们保家卫国,抗洪行动圆满成功,抗震救灾行动成功落下帷幕,正是他们在那废墟中抢救出了成千上万的生命。

在抗震救灾行动中人民解放军不顾地势的险恶,天气的恶劣,尽自己最快的速度抵达了难区。

到达了灾区,也要日夜不停地移开沉重的石头,救出伤员,直到双手磨出了血,腿脚筋疲力尽,仍坚持在第一线,为的是救出老百姓。

其实,《百家讲坛》讲的事实上是人性,让我们从事件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怎样做一个更好,更完美,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果这个社会懂得如何报国,如何关爱社会、集体和他人,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而是和平与美好!百家讲坛的观后感2今年寒假,我为了增长知识,经常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

百家讲坛的观后感(精选7篇)

百家讲坛的观后感(精选7篇)

最新百家讲坛的观后感(精选7篇)最新百家讲坛的观后感(精选7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就要认真思考如何写了。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帮大家的最新百家讲坛的观后感(精选7篇),欢送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收看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是由教授于丹讲的《论语》。

她在这里讲述了如何以道德的观念,来对待人生。

对待身边的一切事情。

听着她的演讲,我一次次地感悟着。

畅想着……于是我写出了自己对道德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论语》就是讲道德的,刚刚看到了电视台播发的对待中国游客提出了几条建议和意见,让大家遵守道德的标准,其实这些建议都是在《论语》里说过的话,也是孔子让人在小时候树立的礼貌行为。

如果我们在小时侯都能学学"论语","论语"是孔子教在课堂上的课堂笔记,后来让学生们出来的教材。

其实如果这些良好的品德就会从小树立起来。

那么每个中素质就会提高一些。

就不会有说随地吐痰和出口不逊的事情出现。

于丹教授说:学论语对创造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这就是当前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播放学习论语的原因。

论语里述说的就是要学会感谢。

于丹教授说:学会了感谢,就学会了如何乐观的生活。

她还说:如果你对经常为一些小事流泪,那么你就看不不见星星和太阳。

对世界上的万物,要心存感谢,人生就不再单调,而会显得更加美好。

一个人要懂得学会感谢,感谢是一个人应树立的美德。

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素质。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是啊,我认同于丹教授的观点,也同意论语里说的哲理性的话语。

我认为:要记住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错,那是一种豁达和宽容的表达。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的心胸就会是宽广的。

退一步海阔天空。

你的胸怀是无比的宽大。

人生是一场战斗,需要你有技巧,让你有睿智和智慧。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拟喜欢的栏目。

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

百家讲坛的观后感11篇

百家讲坛的观后感11篇

最新百家讲坛的观后感11篇最新百家讲坛的观后感11篇《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效劳”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下面是为大家搜集的最新百家讲坛的,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年寒假,我为了增长知识,经常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

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它带着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让我们理解了我国5千年的历史,理解了古代伟大人物的故事,理解了我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讲坛我知道了不少,本以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真正的三国,因为《三国演义》把东汉末年的战事夸张的淋漓尽致,自从听了易中天教授品论《三国演义》后才知道真正的三国并不是那么惊心动魄,只是少了几分精彩,多了几分阴险。

《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说成了一个神机妙算的智多星,关羽、马超等一帮文武双全的武武将成了诸葛亮手中的一线木偶,只需在危急时刻翻开诸葛亮预先准备好的锦囊,依计行事,就可以安然退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把那些文武双全的文臣武将贬得是一文不值。

在《易中天品三国》中,易中天把三国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展如今我们眼前,其实与其说诸葛亮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不如说诸葛亮是一个出色政治家。

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罗贯中为了使《三国演义》更加的好看,而胡编乱造的。

我觉得《百家讲坛》除了《易中天品三国》,还有更加精彩的评述,比方说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王立群的《品汉代风云人物》……这些都是大师级人物在百家讲坛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有自己的观点来证实真正的历史。

我渐渐喜欢上了历史,所以我就要尽量多看历史节目,来丰富我的历史知识!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拟喜欢的栏目。

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

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

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

百家讲坛读后感5篇

百家讲坛读后感5篇

百家讲坛读后感5篇百家讲坛读后感5篇(一)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真是感触良多。

也让我们获益良多,记忆深刻。

这期讲的“信”让我想起了书上的《期行》。

而且钱教授也讲了这个故事。

现代人的怀疑越来越多,信任却越来越少。

这是为什么呢?也就是因为“利益”这两个字了吧!在诚信的背后藏着人的道德品格。

但有人却因为“利益”抛弃了这高尚的东西。

街头巷尾都可以看见的小商贩,他们的不诚信相信你们也遇到过;;什么缺斤少两,什么以次充好。

这不正是遭人唾弃的吗?就是在这种小事上却联系着更重要的问题;;诚信。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篇关于诚信的文章。

讲的是一个小男孩买苹果的故事。

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买了两斤苹果,可当他埋头掏钱时,小商贩却从已经称好的苹果中拿出来一个。

没想到小男孩离开不久后又回来了。

正当商贩以为他是回来讨回那个苹果时,情节却来了个大反转。

原来是小男孩发现商贩多给他找了一元钱,特意将钱送回来了。

这篇文章通过小男孩和商贩的对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小男孩的行为不正是我们认为遥不可及又不愿为之的诚信吗?其实诚信是源自你内心的选择,是别人无法决定和控制的。

“言而有信”“一诺千金”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要做到却是很难。

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承诺,不是一味追求名利和金钱。

而是一个诚信的人。

我仿佛看到了男孩高大的背影,元方明礼诚信的心和华歆不想失信于人的神情。

这不就是温馨世界,真诚交流的表现吗?百家讲坛读后感5篇(二)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节目是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暴虐无道,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

听了王教授精辟的讲解和独到的见解,我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这位“始皇帝”鲜为人知的故事。

世人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说不一。

百家讲坛读后感

百家讲坛读后感

百家讲坛读后感一直以来,我对知识的渴望从未停歇,而《百家讲坛》就如同一座知识的宝库,为我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通往不同领域的大门。

在观看《百家讲坛》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学术殿堂,聆听着各位专家学者深入浅出的讲解。

他们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案例,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历史、文化、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关于历史的系列讲座。

历史,这个看似遥远的话题,在专家的讲述下,仿佛活了起来。

我看到了朝代的更迭,政治的权谋,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民的苦难与坚韧。

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着喜怒哀乐的真实个体。

比如,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程,让我深刻感受到他的雄才大略和果断决绝;而讲到杨贵妃的命运,又让我为她的悲剧结局感到唏嘘不已。

通过这些历史故事,我明白了历史的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有着其内在的规律和必然性。

每一个朝代的兴衰荣辱,都能给我们今天的社会带来深刻的启示。

文化方面的讲座也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儒家的仁爱思想,到道家的无为而治,再到佛教的慈悲为怀,每一种思想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专家们通过对经典著作的解读,让我对这些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比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让我明白了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不断地实践和应用。

而《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则让我对宇宙和人生的真谛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在当今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根本。

科学类的讲座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从宇宙的奥秘到生命的奇迹,从物理的定律到化学的变化,每一个科学领域都充满了无限的魅力。

专家们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那些复杂的科学原理和现象,让我这个科学门外汉也能一窥科学的神秘面纱。

比如,关于黑洞的讲座让我对宇宙的神秘和未知充满了敬畏;而关于基因编辑的讲座,又让我对未来医学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百家讲坛学习观后感

百家讲坛学习观后感

百家讲坛学习观后感
百家讲坛可真是个宝藏节目啊!以前我总觉得那些历史啊、文化啊,都是些枯燥乏味的东西,离我十万八千里远。

但看了百家讲坛之后,才发现自己以前真是大错特错。

还有王立群老师讲史记,那也是相当有魅力。

王立群老师讲起历史故事来,就像在慢慢地展开一幅古老而宏大的画卷。

他对历史细节的把握简直绝了,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他亲身经历过一样。

他会从人物的出身、成长环境开始分析,然后一步步地讲到这个人在历史舞台上的所作所为。

通过他的讲解,我才知道原来那些历史人物背后有这么多的无奈和心酸。

比如说汉武帝吧,以前只知道他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开疆拓土啥的,但是王立群老师一分析,才明白汉武帝在位的时候面临了多少内忧外患,他的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有着复杂的政治考量。

这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简单地看个热闹。

百家讲坛里的教授们就像是一座座知识的宝库,他们打开宝库的大门,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观众也能进去一探究竟。

看这个节目,就感觉自己像是在参加一场文化的盛宴,每一道“菜”都有着独特的风味。

而且这个节目还让我变得更爱思考了。

以前看历史就只是看个故事,现在我会去想为什么历史会这样发展,那些古人的智慧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总之啊,百家讲坛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通往历史和文化知识宝库的大门。

它让我知道,原来学习历史和文化可以这么有趣,这么引人入胜。

我现在已经是百家讲坛的忠实粉丝啦,就盼着每天能多听几个教授讲课,多汲取一些知识的养分呢。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通用39篇)《百家讲坛》这个栏目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篇1我非常喜欢看CCTV—10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那里面都是一些很有名的老师在讲历史上很有名的故事。

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易中天讲的三国,就是从听了他讲的三国后我又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连环画的三国演义。

有些东西尽管听不太懂,但有些大概意思我还是能明白的,里面说曹操是个很有智慧的人,与大家以前认为的曹操有很大的区别,从这个栏目中我可以学会好多知识,我以后要经常看这个节目,如果能到现场去听一下那就更好了。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篇2今天中午,我照常开起了电视看百家讲坛,今天讲的是“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外销瓷的神话”。

一看见“外销瓷的神话”这个题目,我的心中就升起了两个疑问:外销瓷是什么?它创下了什么神话?原来,在清朝时期,海禁大开,许多外国商船来到中国,用钱来买我们的瓷器,所以就有一种专门供外国人的瓷器——外销瓷。

外销瓷的样式有三种:中国风格、中国式样、外国图案;中国风格、外国式样、外国图案;外国风格、外国式样、外国图案。

我心中的第一个疑问已经被解开了。

外销瓷因为有这么多的式样,所以来买的外国人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清朝共出口了一亿多件瓷器,因此人们说外销瓷创下了神话。

通过这一讲,我懂得了很多知识。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篇3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的解读《三字经》,里面的内容令我记忆深刻。

钱文忠教授讲了人之初性的善恶,他讲了曹操的四个儿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同样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相距很大,看起来他们根本不像兄弟。

还讲了周处,本性不坏,但由于他父母双亡,没有良好的后天教育,成了一大害。

但他知道后,诚心改过,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

《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25篇)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

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百家讲坛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1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很有智慧,就连孔子也曾向他请教。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

老子的人生智慧便是弱者生存,钢亡而弱存。

老子提倡做人要柔一点,弱一点,低调一点,遇事要懂得以柔克刚。

这让我想起了张三丰的太极拳,据说当时张三丰正在树林中练功,看到一只蛇和一只乌龟正在恶斗,便静静的站在一旁仔细的观察起来。

蛇的动作迅速而凌厉,乌龟的动作缓慢而精准,神奇的化解了蛇的进攻,最后居然一口咬住蛇头,赢得了这场恶斗,伫立在一旁观看的张三丰被这出奇制胜,以柔克刚的招式给震撼了,之后由此悟出了“太极”的.概念,以柔克刚,独步天下,傲视群雄。

这和老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太极拳也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老子思想的精华,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老子曾问他的弟子们,天下最弱的是什么?弟子们答,是水。

老子又问,那天下最战无不胜的是什么?弟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

此时,老子悠然答曰,水能灭火,水滴石穿,则天下至柔即为天下至钢,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无为则无不为。

我不禁愕然,这高深莫测的语言中包含着人世间最真挚的道理,旋即,我恍然大悟。

有时候,退让并不是懦弱,这恰恰是一种人生智慧。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2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与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们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从某杂志宣称百家讲坛进入“死亡倒计时”,便不断有人为节目写下“悼文”,盖棺论定。
而这场“文化赶丧”活动的真正底气在于:节目收视率已连续两个月跌出央视10套所有栏
目的前十名。

收视率下降或者有之,即便节目面临衰亡,也不是不可能。就像生老病死一样,这是任何事
物的必然规律。可一直以来,似乎不少人巴不得它赶紧倒掉,而且节目办得越红火,杯葛的
呼声越高。对于百家讲坛的种种批评(包括笔者在内),从某种角度来看并不为过。这不仅
出于批评的自由,还因为这档节目确实存在缺憾之处。

但在这个时候,我认为应当给百家讲坛一个公允的评价。这是它该得的。
有人说百家讲坛走向末路——且不论事实如何,就在于学术含量不高,没能真正起到学术大
众化作用;还有人指责节目过度娱乐化,片面追求收视率,导致“娱乐至死”。让人不明白
的是,一档电视节目不追求收视率何以存活?而过度娱乐化又该如何界定,像易中天那样脱
鞋子作示范算不算?或者,哪位主讲人曾经一口一声“哦耶”?可见,以这些理由批评百家
讲坛,缺乏相对客观的衡量标准。

关键还在于,通过电视媒体普及学术、传播思想,国内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并无多少可供借
鉴的范例。这种知识传播好比在学术和市场两端走平衡木,既要放下身段,又不可丧失基本
学术规范。一有不慎,要么被人指责摆臭脸,或者被骂为低俗。无论日子好不好过,总有被
人挑刺儿的理由。百家讲坛频繁遭受质疑,根本缘由或在于此。

百家讲坛的主讲人有好几个,难以一概而论。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它无疑是做得最好的节目
之一。百家讲坛就像一扇小门,推开门往前走便是深幽的学术殿堂。这几年来,千千万万的
观众从中了解历史、汲取知识,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如果再加上节目衍生品(图书、音像
制品等)所发挥的巨大影响,更是没有任何同类节目能够望其项背。这是任何批评意见不容
抹杀的认识前提。如此来看百家讲坛,也才不会有失偏颇。

也许有人又会说,以央视拥有的垄断性话语平台,换作谁上讲坛都能走红。事实并非如此。
百家讲坛以前请过一些名家,效果并不理想;现在收视率下降,也反证了这点。至于指责节
目走庸俗学术路线的人,不仅有伪精英化之嫌,还可能藐视了大量忠实观众和读者的切身感
受。像这一类节目,其实不是为高级知识分子准备的午餐,普通老百姓从中有所收获才是成
功的风向标。从这档节目走出那么多受欢迎的主讲人,显然不可能完全靠炒作、凭运气,除
非观众心甘情愿一次次受愚弄。

当然,百家讲坛的局限性也很明显。无论是否陷入困局,节目向来就套着双重死结:一是不
开放的选人机制导致人才后继乏力;二来,话题选择、讲座内容禁忌太多,自然路越走越窄,
甚至走进死胡同——这已让“百家讲坛”成了名副其实的“百家历史讲坛”。前者是节目具
体运作的弊端,理当力求改进;后者则为时代普遍状况,百家讲坛的语境也是我们共同所处
的语境,谁也别想站着说话不嫌腰疼。

所以,我认为对百家讲坛有所批评的同时,还应抱有一份同情的理解。批评百家讲坛,主要
是为了让更多具有学术和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参与进来,而不是废其武功,拔掉麦克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