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文字稿:诗经中的不老爱情1
百家讲坛文字稿:诗经中的不老爱情1

诗经中的不老爱情一、婚姻的祝福《诗经》是最早的文学。
离我们并不远。
独领风骚,风就是《诗经》有关的。
当然说人风骚,就不好了。
还有这样的词。
像开小差,逃之夭夭(出处:《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意思已经改变但这就出自《诗经》。
)提携教会一个人,还有说人耳提面命(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贴着耳朵和他讲。
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诗经·大雅·抑》:“于呼(1)小子!未知臧(2)否(3)。
匪(4)手携之,言示之事。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注释唉!这些年轻人,不懂辨别善恶得失。
我不仅要牵着他们的手,以免他们迷失方向。
还要当面告诫他们,并拉起他们的耳朵,仔细的叮咛,期望他们能永远记住我的嘱咐。
匪:非但、不仅。
)。
也出自《诗经》。
还有立场不同,表达鲜明,说是泾渭分明(《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
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
这也是出自《诗经国风》。
《诗经》虽然古老,但是离我们近。
这就是经典。
实际上,文化的血液中,《诗经》的因素是始终在灌注着的。
那么《诗经》是什么简单的定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这么三百多首诗,编纂成了一部书,这就是《诗经》。
是文化的发祥期产生的精神花朵。
随着民族发展不断伴随着我们,参与到我们精神的建构中去。
孔子说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
读书能明理,长知识。
还能增加审美判断能力。
《诗经》的时代时间是从西周到春秋的中段。
大约有五百年左右。
之前有没有诗,不知道。
之后,有。
最晚的一首是前600年,以后就进入了战国诸子与屈原的时代。
这与唐宋的时间差不多。
简单地说,是中华民族最要紧的那点东西。
人与人怎么处,恰恰是这时立下的基本规婚。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来自各地的歌谣,雅是,宫廷的乐歌颂是祭祖的诗篇。
百家讲坛之《诗经中的不老爱情》(李山主讲)笔记

百家讲坛之《诗经中的不老爱情》(李山主讲)笔记
百家讲坛之《诗经中的不老爱情》(李山主讲)笔记
诗经中的不老爱情·李山
主讲人简介:
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启功先生弟子。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化史,《诗经》研究、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等领域卓有成就。
先后出版过《诗经的文化精神》、《诗经析读》、《诗经新注》等诗经研究专著、及《中国文化概论》等著作。
诗经中的不老爱情(一)婚姻的祝福·20140402
诗经中的不老爱情(二)桃花盛开的时候·20140403诗经中的不老爱情(三)美丽的新娘·20140404
诗经中的不老爱情(四)家有贤妻·20140405诗经中的不老爱情(五)千年不变的相思·20140406。
《诗经》中的爱情观

《诗经》中的爱情观爱情是人类不竭的精神动力之一,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之一。
对于爱情的歌颂从未少过。
在上古时期,人们就在追求爱情,歌颂爱情。
《诗经》更是展示了那个时期人们的爱情观:率真大胆、坚定忠贞、当断即断。
一、大胆奔放,主动追求。
《诗经》中的男女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热烈率真地主动追求爱情。
在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普通人并不受礼法的严格约束。
他们不拘礼法,追求爱情只凭本能,只凭心而动。
《卫风·氓》就是个典型例子。
先有男子没有找媒人,只是“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地假意用布换丝,去找心上人商量婚事。
又有女子出于心中喜悦的答应——“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以及她登上倒塌的墙壁,凝神遥望复关,没有见到心上人就痛哭流泪,一见到心上人又立马喜笑颜开。
此间种种,都是两个年轻人情到深处的自然表达,没有半点遮掩。
再有《卫风·木瓜》中的男女互相赠送礼物,主动表明心迹:“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而是为了永相为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而是为了永结同心。
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而是为了永远相好。
”两人之间互相喜欢,就用互赠礼物的方式来表达真诚热烈的情感,不隐瞒,也丝毫不忸怩。
更有《卫风·有狐》中的女子大胆地表达情感,看见一个男子孤单可怜,就心生怜悯想嫁给他,照顾他。
她担心这个男子没有御寒衣物,想着若是自己嫁给了他,他就不用操心御寒衣物了。
这个女子不加掩饰,直接而又大胆地吐露了真情。
更甚者,有《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男女自由而率真地在野外相爱。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朴实而率真地描写了青年男女相恋相爱的情形。
这些无不表现了当时的人们纯真热烈、大胆奔放的爱情观,遇到喜欢的异性,大胆地去追求,不压抑、不束缚内心的纯粹情感,只管用心地去表达。
这份大胆和勇气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doc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doc《诗经》载誉古代细腻的爱情描写,仿佛把古人恒久的感情记录在了一百五十四首短古诗中。
它以其短小而富有诗情,在古代唱和着爱情的颂歌,而今其中大量记载的爱情言语仍留在华夏民族的精神范围之内,深入古今中外,为文学及爱情艺术宝库之一。
《诗经》体现的是传统的、精神的爱情形态,具有广泛的共性。
它的爱情都是以久别重逢及解除别离滋生的感情活动为基础的,以两性关系达到内心共振及心灵满足相融为标准,不仅有刚强宽容的爱情,而且有痴情美好的爱情,还有真挚含蓄的爱情。
在《诗经》中,女性的身份性格的代表典型是"洞房",古人把她比喻为一种天然的人偶,完全依靠其他人在社会中的某种是地位而又和别人有着深刻持久的爱情交往。
所以,"洞房"代表的性格特征是淡泊、温柔、慈祥,爱情心态有"固守、宽容、保护唯一爱人"的真挚与执着。
而男性的身份性格的代表则是"骊歌",其爱情心态则是一种优雅、尊重、力求完美、忠贞不渝的崇高之爱。
此外,《诗经》对"闺怨"这一古典爱情情绪也有详尽的刻画。
"闺怨"这一概念曾经给古今中外爱情很大影响,爱情关系中总会存在着矛盾,唯有当双边面对流转宽衣之时,分离还可以再回到理智平静的地步。
在《诗经》中,爱情的议论常常用抒情的文字流露出缠绵逐句,令人宛如身处温馨的爱情园地,让爱情变得更加精致,桃花源般的回忆又让人回想起痴缠的情意温情。
可以说,《诗经》中的爱情情景,既有一种古朴的乡野之气,也有一种精致的宫廷之豪,更有一种躁动不安的火焰芬芳,令文艺苑中的爱情变得荡气回肠。
古人通过繁复的形式地把两性爱情抒发出来,表达出对爱情深刻而持久的敬仰。
诗经中不老的爱情

《诗经》中的不老爱情一、《诗经》的历史地位:五经之首,文学之源(一)《五经》之首1、“四书五经”。
我们讲传统文化,一般都会提到“四书五经”。
但“四书”和“五经”这两个概念不是同时提出的,“五经”的概念比“四书”要早很多。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宋代以前没有“四书”之说。
《孟子》一书,从战国到唐,一直没有什么地位。
直到“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力捧《孟子》,它的地位才得以抬高,随后得到宋儒的重视。
“四书”的概念宋代才有,跟朱熹有很大的关系。
宋代的朱子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里独立出来,并做了章句,又给《论语》《孟子》做了集注,这四本书合到一块,就叫《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的学说,在南宋时期曾一度被打压,直到南宋晚年,地位才高起来,到元明清,地位越来越高,“四书”也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了。
在宋代以前,主要讲“五经”。
先秦就有“五经”的概念。
“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诗》即《诗经》。
《书》即《尚书》。
《礼》有不同的说法,因为“礼”有“三礼”——《仪礼》、《周礼》、《礼记》。
《易》指《周易》。
《春秋》是一部鲁国的编年史,相传乃孔子所编定。
2、“五经”的排序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通行的说法——《诗》、《书》、《礼》、《易》、《春秋》,是今文经学家的排序方法。
汉代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什么叫“今文经学”,什么叫“古文经学”,说来话长,我们不多讲。
但大家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今文经学”跟“古文经学”不是一回事儿。
“古文经学”排“五经”的次序跟“今文经学”不同。
“古文经学”按文献时代的早晚来排。
“五经”中《易经》时代最早,相传伏曦氏创了八卦,因此《易经》排最前面。
其次是《尚书》,《尚书》里有《尧典》,尧的年代比商、周要早。
接下来才是《诗》、《礼》、《春秋》。
这是“古文经学”排的“五经”次序。
“今文经学”为什么把《诗经》排在第一呢?因为《诗经》性质特殊。
这涉及到诗经的文学性。
论《诗经》中的爱情

论《诗经》中的爱情论《诗经》中的爱情《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诗经》中的爱情,欢迎阅读!我国经典名著中描写爱情的作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诗经》就是最为著名的作品,而在《诗经》十五“国风”中,有关爱情婚姻这个题材,占三分之一,这类诗歌异彩纷呈,绰约多姿。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共三百零五篇。
《诗经》都是周诗,它的产生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历时五百多年。
古人非常强调婚姻家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古代婚姻、家庭制度的发展变化,从群婚、对偶婚到一夫一妻制,是从蒙昧期、野蛮期到文明期到各个历史阶段相适应的。
进入阶级社会后,统治阶级认识到婚姻、家庭的重要意义,总要和各种权力干预婚姻与家庭。
下面让我们从诗经中的一些文章中去品味一下这种爱情的味道吧。
一、追求爱情《郑风·溱洧》就是反映仲春之月,令会男女的一篇诗。
郑国地处中原,三月已是暮春,草长莺飞,百花烂漫。
青年男女到溱洧水边游览,赏心悦目,倾吐胸怀。
这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欢乐插曲。
此诗,是从客观来抒写的,首先写溱洧春水之盛,点出了地点时间。
然后写士与女秉蕑而游,点出了士与女的踏青,不单纯是浏览风光。
一方面是执蕑而拔也邪恶,另一方面也暗示出要趁此机会追求爱情的欢乐,这一点从诗的下文就可以理解了,这是合乎生活实际与情理的。
再写士与女相劝诱的对话,是那么朴实、真挚、和谐、活泼、富有生活情趣。
最后又写士与女无拘无束地互相调笑,谈情说爱,不仅作了感情的交流,而且“赠之以芍药”。
这确是一幅出色的士女踏青图,生动活泼,跃然纸上。
二、相思之情爱情,有时发自单方面的。
一个男子看到汉水上的游女,心往神驰,却又可望而不可即,有说不尽的爱慕、烦恼、怅惘,于是写出了《汉广》这样的诗。
此诗的第一章,用“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起兴,也寄寓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情思。
百家讲坛文字稿:诗经中的不老爱情2

二、桃花盛开的时候有首诗有名,崔护的《题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写得非常好。
桃花还有一个笑,诗看得懂,实际是用了典的。
用的是《诗经》中的“桃之夭夭”。
古代对婚礼的歌唱,在《诗经》中许多篇,其一就是桃之夭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今天意思用反了,叫逃之夭夭。
实际上这儿的桃之夭夭,讲的是结婚的时令性。
《诗经》诞生于北方,桃花开放是在三四月份。
桃花开放时,“夭夭”写出了桃花盛开的情形。
还有解释的是桃花绽放时,风一动,微微摆动的动人形象。
也有说“夭”是笑的意思。
这三种解释,都可以。
诗无达诂。
(《诗经》从成书起,注解就众说纷纭。
汉人董仲舒说过“诗无达诂gu”的话,意谓对《诗经》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因时因人而有歧异。
有鉴于此,注释者权衡众说,选取自认为最贴切、最能反映原意的那一种说法,介绍给读者。
)桃花主要是红的,红喜事就是指婚姻。
所以这种颜色择红。
灼灼其华,指的是红的特点,灼人眼睛。
(之子:人。
)之子于归,这里讲的是出嫁的人,归在这儿指的是女子的出嫁。
娘家只是暂时的。
嫁才是归。
对女子出嫁的祝福:桃花绽放时,女子出嫁,之后是“宜其室家”,宜就是给这个家庭带来兴旺的意思。
这是古代婚姻的意思,娶女子是带来兴旺。
有蕡fen其实(fen大的意思)。
花朵旺盛,意味着果实多。
蕡有人说是斑斓的意思,桃子熟了一面红一面绿。
接着讲蓁zhen 蓁然。
有花有果是当年的事,叶子旺盛是长久的事。
荫泽子孙。
这首诗整个地说是,送亲时歌唱的,祝愿她到归宿后,做好主妇,传宗接代。
这是美好的祝福。
这种意象,灼人眼睛,让人读了后觉得有了鲜明的印象。
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先民在春天的审美。
这是大自然的美好赏赐。
后来用桃花写诗的多,“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白居易的。
还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人面桃花写美人。
写桃花是不是写女子的美?唐诗是这样。
《诗经》中却只是象征,春天时生机绽放鲜艳夺目的灵气。
象征的是生命力。
与唐诗的区别是,这首诗是从天地的特有的灵光与生机来形容女子的特质。
论《诗经》中的爱情观

论《诗经》中的爱情观《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其中涵盖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包括爱情。
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爱情的理解与表达。
本文将探讨《诗经》中的爱情观。
《诗经》中的爱情观流露出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
诗集中有许多描绘男女之间亲密关系的诗歌,如《邶风·静女》和《史风·九罭》等。
这类诗歌常通过描绘男女之间的互动和爱意,来展现出古代人们的爱情观。
在《静女》中,诗人描述了一个安静温柔的女子,他对她的赞美和思念溢于言表。
这首诗歌表达了一种纯粹而无私的爱情观,即使在现代人看来,这种爱情也是美好而值得追求的。
《九罭》则是一首叙述男子对女子的倾慕之情的诗歌。
男子以一种细腻而真诚的方式来吐露出自己的爱意,这种爱情观注重了对另一半的欣赏和尊重。
除了描绘男女之间的爱情,还有一些诗歌专注于家庭中的爱情关系。
比如《邶风·绸缪》和《豳风·丘中有麻》等,这些诗歌展现了家庭中的深情厚意和相互扶持。
《绸缪》中,诗人形容了一个家庭和睦的温暖画面,描绘了妻子辛勤的勾缝丝帛的场景,表达了对妻子的爱和对家庭幸福的追求。
在《丘中有麻》中,诗人以自己的体验描写了父亲对子女的深沉爱情。
这首诗歌表现了父母对子女无私的关怀和期望,以及对子女幸福未来的祝福之情。
此外,有些诗歌借用自然景物来表达爱情观。
比如《国风·郑风·葛生》描绘了一个爱情的故事,通过对葛藤和爱情的类比,来表达诗人对爱情的追求和珍视。
《葛生》中,诗人借用葛藤的形象来比喻爱情的纠缠和坚韧不拔。
这种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爱情观的手法,增添了诗歌的韵味和层次感。
在《诗经》中,爱情观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既有对男女爱情的描绘,也有对家庭爱情的描绘,还有对自然中爱情的类比。
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理解,也给现代人们以启示与感悟。
总之,《诗经》中的爱情观展现了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无论是男女之间的爱情,还是家庭中的深情厚意,都表达了古代人们对幸福与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中的不老爱情
一、婚姻的祝福
《诗经》是最早的文学。
离我们并不远。
独领风骚,风就是《诗经》有关的。
当然说人风骚,就不好了。
还有这样的词。
像开小差,逃之夭夭(出处:《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意思已经改变但这就出自《诗经》。
)提携教会一个人,还有说人耳提面命(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贴着耳朵和他讲。
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诗经·大
雅·抑》:“于呼(1)小子!未知臧(2)否(3)。
匪(4)手携之,言示之事。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
注释唉!这些年轻人,不懂辨别善恶得失。
我不仅要牵着他们的手,以免他们迷失方向。
还要当面告诫他们,并拉起他们的耳朵,仔细的叮咛,期望他们能永远记住我的嘱咐。
匪:非但、不仅。
)。
也出自《诗经》。
还有立场不同,表达鲜明,说是泾渭分明(《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
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
这也是出自《诗经国风》。
《诗经》虽然古老,但是离我们近。
这就是经典。
实际上,文化的血液中,《诗经》的因素是始终在灌注着的。
那么《诗经》是什么?简单的定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这么三百多首诗,编纂成了一部书,这就是《诗经》。
是文化的发祥期产生的精神花朵。
随着民族发展不断伴随着我们,参与到我们精神的建构中去。
孔子说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
读书能明理,长知识。
还能增加审美判断能力。
《诗经》的时代时间是从西周到春秋的中段。
大约有五百年左右。
之前有没有诗,不知道。
之后,有。
最晚的一首是前600年,以后就进入了战国诸子与屈原的时代。
这与唐宋的时间差不多。
简单地说,是中华民族最要紧的那点东西。
人与人怎么处,恰恰是这时立下的基本规婚。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来自各地的歌谣,雅是,宫廷的乐歌颂是祭祖的诗篇。
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
风雅颂,赋比兴就是诗经的六义。
<关雎>说的是什么?《诗经》头一篇就是《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三声)逑,这首诗,虽然放在开头,误解却严重。
到底在说什么?经典的东西尽量寻找本意。
《关睢》头四句,关关睢鸠,“关关”是象形词,其实就是呱呱。
睢鸠相当于绿头鸭。
这是春天的光景。
“在河之洲”,古代河多指黄河,洲是沙洲,这是鸟待的地方。
春天,大河在流淌,鸟落在沙洲上,关关地叫唤。
这是它们在恋爱。
《关睢》营造的是春天的光景。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古代窈窕更强调的女子的气质,动人之心。
窈窕作为叠韵词,表达一个意思,外形好气质好。
君子好逑,君子是指有身份的男子,好逑是男子的好配偶。
这是一种自由联想。
睢鸠叫的时候,动物在求偶。
春天来了,映现了一种时令。
这是兴,自由联想。
营造的氛围,能让人感受到。
想象这种婚姻与这光景间有一种联系。
“求之不得,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到底是思绪长,还是失眠?古代人说时间长就像一个人失眠的夜那么长,文字,活络你的心思,这就是文学,
要文学干什么?秦始皇不要文学很快就灭亡了,“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莱,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后来琴瑟指夫妻和谐。
琴瑟和谐,用的是《诗经》典故,琴瑟友之,可能是比喻,写时就有这种说法,夫妻好合好像琴瑟和谐。
诗经中就有夫妻好合,如鼓琴瑟。
琴弦有高音、低音,生活也是如此,琴瑟也引申为另外的说法,丧偶后续弦,就是从这儿开始。
“参差荇xing莱,左右芼mao 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里不是写一般人物,敲锣打鼓不是平民。
《关唯》的误读:这首诗从古到今误解有三种:一是把这首诗理解为讽刺诗,也是诡诈。
周康王有天与夫人休息,第二天起晚了。
身边的人发现他没起来,有关人员怎么批评他?不能太直白了。
只能念诗,夫妻要和谐,就得有节制。
这是谲谏。
大臣念这首诗,就是有讽刺了。
这种说法流行于西汉。
西汉把三百篇诗都看作是谏诗。
汉武帝死后,立了小王子后来夭折,霍光秉政,立了昌邑王。
昌邑王不行,暴戾恣睢baolizisui被霍光废掉。
有许多经生们要讲课,教育昌邑王,后来追究这些老师的责任。
结果查到了王式。
查查档案,看他有没有谏书。
王式说,三百篇,篇篇是谏书。
霍光他们没辙了。
这表现了西汉时治经的倾向。
借此限制君主的行为。
这首诗就是作为刺诗出现的。
直到清代,有些学者换了一种说法,讲的是“文王之德”。
这是从欧阳修、朱熹等人处坚持。
找不到文王的字样,怎么说是这样?写深挚的感情,没有文王哪行?说文王之德是万民的榜样。
往文王身上拉,是承认他是我们的榜样。
这就成了教化的教材。
夫妻和谐,没有错。
经,经典的作用就是给人生提供理论依据。
能指导人生。
不能当简单的山歌集子,明清有山歌集子,没拿它来当作教化。
经学,却成了行动准则。
《诗经》参与了民族的精神建构,这是第二种说法。
近代第三种说法是它是爱情诗。
这是完全从文学的角度来说。
很稳定的一种思维方式,跟古人比这对理解《诗经》未必进步多少。
《关唯》为什么不是营恰诗?这首诗不是爱情诗,为什么这样说?一是人称形式不对。
淑女配君子,这从人称形式上看,是第三人称。
写爱情诗,不是这样写的。
器物也不对。
钟鼓乐之,这不像求爱。
从这两项看,不像爱情的表达方式。
说成爱情诗,也有原因。
想女子,想得辗转反侧,仅此一句,定义为爱情,有一定毛病。
夫妻也要深情。
说成是恩情诗,更合适。
这是一个祝愿新婚男女感情深挚的祝愿诗。
婚礼上唱给新人的,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唱的。
父母之命下的婚姻,婚后两口子,不和谐的事常有。
因为有这样的社会经验,夫妻和谐的事就重要了。
淑女,好女子难得呀。
所以才祝愿。
这种辗转反侧,其实是祝愿得到好女子。
这首诗,是在祝愿,是爱情更准确地说是恩情。
恩情是伦理意义上的,爱情是生理意义上的。
这放在《诗经》开首,意味着人们对婚姻关系的重视。
理解成爱情诗,就偏了。
歌德70多岁喜欢一小女孩,恋爱没成,转移了感情写了很多作品。
婚礼中的筠:《诗经》把它放在开始,说明对婚姻寄寓了厚望。
古代婚姻有六礼。
六大步骤:下达,纳采,问名。
纳采间名,是抱着雁,拿着礼品送给人家,间人家的名字。
二是占卜,算卦,吉利,再派媒人去,纳吉。
五是纳征,拿玄熏束帛,拿丝绸,十丈。
两张鹿皮。
这
是正式送礼。
送完了,两家成了亲家了。
第六是请期。
商定日期,男子家派媒人到女子家商量日期。
定下日期。
这就是六礼。
亲迎时,才唱的是次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