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北京房价走势
4.14北京房租10年上涨146%

房租的北京速度:10年涨幅146%经济观察报记者胡芳洁2009年以来,北京房价总体急速上涨,高企的房价,已经使得众多后来进入北京的年轻人失去了购买房产的机会。
而本来应该更具包容性的租赁市场,因为租金的上涨,情况也在变得更为严酷。
北京房租是在奥运以后才开始快速上涨的,而在此之前,基本上每年的上涨幅度都不超过5%。
全市平均租金从2004年的1723元/月/套,上涨到了今年3月的4238元/月/套,涨幅达到146%。
涨价从2007年7月开始,大学毕业的小雅开始了租房生活。
至今近6年过去了,房租的上涨,成为每一年必须面对的事件之一。
2007年7月,小雅和几个同学一起合租了东四环附近的一套一居室,价格1200元/月。
2008年、2009年续签租约时,房租每年都会上涨400元,上涨幅度分别达到33%、25%。
到了2010年7月,房东又要涨价400元,小雅和同学放弃了续租,于是继续找房。
这次因熟人介绍,她们在东四环附近,租下了一套两居室,到2011年,这套房子的租金为2600元/月。
2012年7月,房东因家事收回了这套房子,这次再找房,小雅发现市场已经大不一样。
附近的两居室租金已经达到4000元/月,而且房源紧俏,经常和中介公司约了去看房,结果房还没看,就已经被租出去了。
最后,小雅和两个同学合租了一套东二环的三居室,因为房屋建成的年代较早,且楼层不是很好,最后以4500元/月成交。
以小雅2007年至今所租的房屋为例,一居室、两居室,2个人合租分摊房租,三居室3人合租分摊房租,这样每个人所要承担的房租从2007年的600元/月,到2012年1500元/月,5年上涨了150%。
这是北京租赁市场中一个非常普遍的情况。
从2004年至今10年来,这是北京租赁市场变化的一个缩影。
早在2004年,北京央立行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发布了一份当年的北京二手房市场年度分析报告,其中提到当年一居室、两居室、三居室的平均租金分别是1415元/月、1711元/月、2032元/月,取其中间值,可以匡算出,北京市2004年房租平均值为1723元/月。
北京近20年房价走势 北京房价未来走势当如何

北京近20年房价走势北京房价未来走势当如何导读:本文介绍在房屋买房,购房政策的一些知识事项,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家在平时肯定都有听说到有人说北京的房价方面的内容,北京的房价确实也是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在北京买房也是很多人努力的目标,如果有想要了解关于北京房价的相关内容,现在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关于北京近20年房价走势以及北京房价未来走势当如何的问题吧。
北京近20年房价走势1、1998年开始,国家取消了福利分房,开始住宅货币化、私有化,自此,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20年前,北京房价一般单价为2000~2500元左右。
2、2001年,前3个月内的北京,房价的涨幅就达到97.3%,政府开始全面整顿房地产,2002年,首发调控之“217号文”。
从土地供应、住房结构、市场整顿等方面进行调控,市场对此的反应是涨幅减缓,但是北京房价继续上涨。
3、2003年6月,央行紧接着印发“121号文”,严控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土地储备贷款、个人住房贷等。
并且首次推出了二套房提高首付,利率上浮等概念。
121号文效果显著,全国房价应声下跌,上涨势头得到遏制,全国地产行业进入冬季。
4,房价下跌的故事并不长,不久后住建部发布了“18号文”。
自2004年开始,中国的房价就开始变成云霄飞车了,极速上涨。
到了20017年,发布《关于加强商业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房价的上涨得到了一些控制。
接着政府再次救市,然后房价继续涨,然后政府再发布规定控制。
北京房价未来走势当如何?1、随着10月的结束,比天气转冷更快的是楼市下坠的速度。
根据中原地产的数据,北京的新房市场虽然供应量开始增加,但成交却明显下降。
数据显示,10月北京新房共成交新建住宅2738套,相比9月份的2948套,环比下调7.12%。
2、最受关注的限房价项目虽然进入供应井喷,大批房源入市,但却遭遇成交难。
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今年北京合计入市限房价项目共26个15982套,而网签累计只有2581套,累计网签比例仅16%,虽然网签数据有所滞后,但统计实际销售也只有3成。
2006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回顾及下半年展望

从 2 0 年 的新 老国八条到 2 0 年的 国六条和九部委 05 06
34 市 2 6 0 00
维普资讯
一
季度全 国土地 市场涨幅 回落
亿元
四大城市住宅开发投资额
-北 京 ●上 寿 广 州 尊簟
1 土地交易价格增幅回落 . 2 0年第一季度 , 06 全国土地交易价格涨幅继续 回落, 同 比上涨 57 %,比 2 0 年同期 回落 2 2 个百分点 ,其中住 .0 05 .0 宅用地 、工业用地、商业旅游娱乐用地同比分 别为 58%、 .0 4 5%、7o %,分别 回落 16 、9 5 .0 .0 .0 .0和上涨 0 8 个百分 .0 点, 保持小幅平稳上涨 的势态。 土地价格增速 回落, 将有助
维普资讯
市场观察lc№G sⅢ H .
— —
—
—
—
—
一
20 6年上半年 0 房地 产市场 回顾及下半年展望
文 / 中原 ( 中国 )地 产 研 究 中心
2 0 年 依然是房 地产市场 不平静 的一年 。 06 年初的政府
工作报告再次提 出继续解决部分城市房地产投资规模过 大
政府要着力干量化 和细化先前 的文件 , 想通过硬性指标来 调控市场的意图。 最后颁布的九部委意见则是 最终 的量化
版 本 ,无 论 从 供 应 结 构 、户 型 设 计 、营 业 税 、还 是 金 融 信
3 1 月 7日, 央行决定从即 日起调整商业银 行 自营性个
人住房贷款政 策 ; 月 2 3 6日,“ 国八条”出台 ; 月 l 日, 老 5 1
地成交活跃
■
从全 国土地市场公告来看 , 0 6 2 0 年以来 , 四大城市中
北京近十年房价变动原因与数据分析报告

对于消费者而言,避免货币贬值和保证收 益,固定资产投资之一的房产投资就成了 一个不可多得的主要渠道之一。从长远来 看,投资房地产的风险要低于投资股票的 风险。越来越多的有钱人把买房作为自己 的一项长期稳健的投资。2009年期房成 交量涨幅达到112.4%,据统计,1至11 月北京成交商品住宅112015套,期房成 交量涨幅接近2007年水平。
逐步形成符合首都实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 商品住房体系。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 “十二五”期间全市计划建设、收购各类保 障性住房100万套,比“十一五”翻一番, 全面实现住有所居目标 。同时大力发展公共 租赁住房。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2011年 年底前实现配租入住1万户以上。
同时,限购令也强有力的限制了房价的上 涨。规定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 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 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本市有效暂 住证和连续5年(含)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会保 险或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 民家庭,暂停在本市向其售房。 这使得一 大批北京的潜在买房者失去了购房的权利, 有效遏制了炒房等行为,对稳定房价产生 了积极的影响。
因此2008年房价短暂下滑。
在这一阶段,消费者热情也显得大不如前。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 大背景,全球经济不看好的情况下,再加上在一系列的调控政策出 台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感到房地产市场前景扑朔迷离,持观望态 度。这直接导致北京商品房成交量大幅缩水。 从2008年2月销售 数据来看,同比2007年2月,期房日均成交量下跌了128套,降幅 达54.2%。众多的开放商纷纷打出优惠,降价的牌,吸引消费者。
1
2
究竟是哪些因素 在左右北京的房价呢?
我们小组通过对 2000年以来北京房 价数据的分析,把北 京的房价走势划分为 五个阶段。下面我们 就对这五个阶段分别 进行分析。
释放—收缩—释放 北京2006年土地供应呈N型走势

20 年的 33 05 5 万平方 米高 出 2 万平方 0 积也 高达 5 4 0 万平 方米 。
从前 8 月的效果 看 , 个 土地供 应受 招标是 目前最适 合的 ,可以肯定 的是 , “
个真实的北京土地放量图景展现在 目的 很 明确 ,这也 是 国土 部门 配合 城 应都将采用 “ 招标” 方式 ,招标” “ 意味 20 0 6年 。 市郊区化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着并非一定是价高者得。北京市土地
有数据 为证 , 06 1 月北京 方向的必 然结果 。 20 年 ~8 ”华高莱 斯地产 顾问 整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招标 、拍
米 。 而今 年 下半 年即 将入 市 的地 块面 到宏 观调 控的 影 响较 大 。本报 根据 北 现 在的住宅用地 基本是 采用招标 ” 。 京 市 土地 整理 储备 中心的 统计 数据 显 进入第 3 度以来 , 宏观 调控影 季 受 加大 土地 供 应是 政府 稳 定房 价的 示 ,前 5 月供地 3 个 5块 ,供 地面 积为 响 , 发商普遍热情消退 , 开 争抢土地 的情 措施 之一 ,特 别是 对 于在 国 内房 价涨 2 549 方米 , 占总供地 地块 和面 况大大 减少 。7月份仅有 7 住宅用地 33 6 平 所 块 幅 排前三 的北京而 言 。 7 在 月份 , 北京 积比例分 别是 6 %和 6 %。 9 3 完成 交易 , 有些地块 投标 价几乎 与投标 新建 商品房 以 1 .%的涨 幅位 列全 国 11
一
为30 0 公顷 ,比 20 年增加 10 05 0 公顷 。 化 ,也是 土地供 应不均衡 的因素 。 按此 计划 ,北 京 城八 区 分到 的土
2006年中国房地产行业投资与发展分析

《2006年中国房地产行业投资与发展分析》2006年4月28日,央行全面上调各档次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中,5年期以上的银行房贷基准利率由6.12%上调至6.39%。
这是央行在加息后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再次上调利率,此次加息主要是为了抑制投资需求,进一步稳定房地产价格。
2006年5月17日,提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通常称之为“国六条”),包括住房供应结构、税收、信贷、土地、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等方面。
这六条措施开启了2006年房地产调控序幕。
2006年5月29日,《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出台,这一文件不仅是对“国六条”的进一步细化,而且在套型面积、小户型所占比率、新房首付款等方面作出了量化。
2006年第一季度房地产行业投资的增速从总体上看比较平缓,全国平均房价的上涨幅度也有所下落,但部分城市的房地产投资仍存在规模过大和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
由于房地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例较大,而且与百姓的利益密切相关,因此,这一问题将影响到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与增长,也成为了政策调控的重点。
本咨询研究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局、上海市统计局、深圳市统计局、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中国房地产行业协会、国民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中国房地产年鉴》、国内外相关报刊杂志的基础信息,结合深入的市场调查资料,以独特精辟的视角,全面分析了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宏观形势、行业总体水平、市场供求现状、市场结构特征。
报告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主要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和消费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
并在这一基础之上,对2006年全国和各地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前景、趋势做出推测并提出了新建议,是房地产业及相关单位准确了解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动态,把握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的重要决策依据。
(报告共十八章32余万字,429页,其中图表170个,2006年7月份出品)目录《2006年中国房地产行业投资与发展分析》 (1)第一部分2006年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第一章房地产业发展周期分析 (2)第一节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2)第二节国内外房地产周期性发展的理论分析 (3)一、房地产发展周期理论 (3)二、世界各国、地区房地产发展周期的特点 (4)第三节房地产发展周期波动研究 (5)一、我国房地产周期波动规律分析 (5)二、我国房地产的低谷临界点 (7)三、房地产周期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8)第二章2005年我国房地产行业政策分析 (14)第一节国八条 (14)第二节利率上调 (14)第三节物业税 (15)第三章2006年我国房地市场走势分析 (16)第一节2006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及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 (16)一、2006年我国宏观经济态势分析 (16)二、2006年我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23)三、2006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 (26)第二节2006年房地产资本运营现状及渠道创新分析 (29)一、2006年我国房地产金融分析 (29)二、房地产证券化 (33)三、房地产信托投资 (35)第三节我国房地产开发商融资模式分析 (37)第四节2006年全国土地市场状况 (40)一、2006年土地市场环境 (40)二、我国土地市场存在问题 (45)三、土地市场环境变化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45)第五节2006年我国房地产业投资状况分析 (46)一、2006年写字楼投资分析 (46)二、楼价高位运行投资风险显现 (47)第六节2006年我国房地产业供给状况分析 (47)一、房地产业市场供给结构分析 (47)二、住宅供给的制约因素 (48)第七节2006年国房景气指数分析 (50)第八节2006年我国房地产价格分析 (51)一、房屋销售价格涨幅趋平稳 (51)二、我国城市地位演变与房地产价格走势 (51)三、人民币汇率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 (55)第四章2006年我国房地产业需求分析 (56)第一节2006年我国城市居民住房需求分析 (56)一、我国居民购买力水平分析 (56)二、我国居民住房水平分析 (56)三、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水平差异性分析 (58)第二节2006年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特点分析 (59)一、25-39岁的青年人成为个人买房最强的消费群体 (59)二、对住房的消费需求大于投资需求 (59)三、住房需求收入弹性较大 (60)第三节2006年深圳住宅消费意愿统计分析 (60)一、购房考虑因素及选择区域 (60)二、购房者的产品需求 (62)三、购房者的价格需求 (64)四、潜在消费者特征分析 (66)五、2006年深圳商品房成交量分析 (68)第四节2006年北京购房基本需求调查 (69)一、购房群体的基本状况 (69)二、消费者住房需求特点与趋势 (70)三、购房者置业特点与趋势 (72)四、房地产住宅市场中具有明显特征的重要购买人群 (76)五、房地产顾客满意度指数系统的结构 (78)第五节2006年上海购房需求调查分析 (80)一、购房者的主要特征 (80)二、购房时比较重视的因素 (81)三、购房偏好 (82)四、获取房地产信息的主要渠道 (85)五、不同年龄收入人群需求的比较分析 (86)第六节影响房地产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分析 (87)第七节2006年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预测 (89)第五章2006年我国房地产发展特点分析 (93)第一节我国现阶段房地产业发展特点 (93)一、土地管理逐步规范 (93)二、房地产价格动态 (93)三、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趋缓 (102)四、房地产金融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 (104)五、市场调控仍需大力改进 (105)第二节现阶段房地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107)第六章2006年国际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113)第一节2006年典型国家房地产业发展特点及动向 (113)一、2006年美国房地产业发展分析 (113)二、2006年英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 (114)三、2006年德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 (116)四、2006年日本房地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 (119)五、2006年加拿大房地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 (125)第二节2006年港台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127)一、2006年香港房地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 (127)二、2006年台湾地区房地产中介行业现状 (130)第二部分2006年房地产细分市场分析 (133)第七章2006年我国住宅产业现状分析 (134)第一节住宅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134)第二节当前住宅市场发展的趋势 (137)第三节我国住宅发展的类型及特征 (138)第四节我国住宅产业的国际比较 (140)第五节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特征 (141)第六节我国住宅市场分析 (143)第八章2006年我国写字楼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144)第一节中国的写字楼房地产市场的历史沿革 (144)第二节未来甲级写字楼存量预测 (145)第三节北京写字楼现状分析及预测 (145)第四节上海写字楼市场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55)第九章2006年商铺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158)第一节主要城市商铺市场发展状况 (158)第二节商铺投资分析 (163)第三节商铺与住宅投资开发的比较分析 (165)第十章2006年二手房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171)第一节全国二手房发展状况 (171)第二节北京二手房市场分析 (172)第三节上海二手房市场分析 (174)第十一章2006年重点城市房地产发展状况 (178)第一节2006年上海房地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178)一、上海房地产市场简析 (178)二、上海房地产业未来趋势 (180)三、上海目前投资热点 (181)四、风险提示与建议 (182)五、2006年上海商品住宅市场展望 (182)第二节2006年杭州房地产市场分析 (192)一、房地产市场运行基本情况 (192)二、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变化和影响 (194)三、房地产市场的近期趋势和对策建议 (195)第三节2006年深圳房地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196)一、深圳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196)二、深圳房地产市场现状 (211)三、深圳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 (223)第四节2006年广州房地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226)一、广州市房地产细分市场分析 (226)第五节2006年北京房地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240)一、2006年北京房地产市场发展预测 (240)二、房地产相关政策及影响 (246)三、北京市房价走势分析 (247)四、北京市高端别墅市场需求调研分析 (254)第六节2006年成都房地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284)一、成都房地产运行综述 (284)二、2006年房产投资分析 (286)三、成都市房地产市场运行特征 (287)四、成都市区商品房销售价格情况 (291)五、成都市区二手房分析 (292)第三部分2006年房地产竞争格局分析预测 (297)第十二章2006年行业竞争分析 (298)第一节2006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竞争格局 (298)一、我国房地产市场缺少"霸主" (298)二、跨国房地产企业在我国取得竞争优势的分析 (300)三、外资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动向分析 (301)四、2006年购房竞争选择 (303)第二节2006年竞争趋势分析 (305)一、市场的均衡发展 (305)二、各级市场发展将逐渐均衡 (307)三、房地产服务业竞争趋向多元化 (307)四、房地产的资本竞争时代来临 (309)五、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310)六、房地产业竞争战略将呈现大变局 (311)第十三章2006年房地产业优势企业分析 (316)第一节中远发展 (316)一、公司财务分析 (316)二、公司经营战略分析 (317)三、竞争力分析 (317)四、发展前景分析 (320)第二节万科地产 (321)一、公司概况 (321)二、公司财务分析 (322)第三节华侨城地产 (324)一、公司财务分析 (324)二、经营中出现的问题 (327)三、公司业务发展计划 (329)第四节天鸿集团 (331)一、公司简介 (331)二、天鸿宝业财务分析 (333)第五节金地集团 (334)二、公司财务分析 (335)第六节北京城建集团 (336)一、公司财务分析 (336)二、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336)第七节陆家嘴 (340)一、公司财务分析 (340)二、经营战略研究 (341)第十四章2006年房地产行业经营模式分析 (342)第一节房地产公司的商业模式分析 (342)一、开发公司模式 (342)二、房屋(物业)经营模式 (344)三、房地产的服务模式 (344)四、不动产金融公司的商业模式 (345)第二节我国房地产销售模式 (346)一、我国房地产业营销特点 (346)二、香港与台湾房地产代理模式分析 (347)三、我国房地产中介服务业的现状 (350)第四部分2006年房地产发展趋势与企业策略 (351)第十五章2006年房地产政策及相关因素分析 (352)第一节2006年我国房地产金融形势分析 (352)一、我国房地产金融形势分析 (352)二、房地产金融政策趋向 (355)第二节2006年我国建材市场分析 (356)二、建材市场特点 (356)三、发展趋势 (359)第三节2006年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桎梏与机遇 (361)一、中"洋"物业管理差距在哪儿 (361)二、入世对物业管理的利与弊 (364)第四节申奥成功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364)一、奥运对悉尼房地产业的影响分析 (364)二、举办奥运对北京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 (365)第五节WTO对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 (369)一、建筑领域加入WTO后的对外承诺 (369)二、入世后外资不会大量进入房地产市场 (371)三、WTO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372)第十六章2006年房地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374)第一节2006年国际房地产行业发展大趋势 (374)一、提高住宅全寿命周期、全方位的总体质量 (374)二、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 (375)第二节2006年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趋势 (375)一、2006年房地产将呈结构性异动 (375)二、房地产长期走势分析 (379)三、宏观政策正确引导,平抑房地产周期波动 (379)四、2006房地产强者恒强 (380)五、政策预期引导行业走向 (382)六、2006年房地产信贷呈现五大基本特点 (383)。
2006年7月份北京土地市场分析

D
用地比例将 占年度总用地供应量 的 7%, 0 这对于上半 年开发 商们在市场高价拿地的开发商们是一个 巨大的挑 战 , 如何将 高价拿 到的土地与政 府的指导 方向顺利地 结合是一 项艰苦
房地产 行业 作为资金密 集型 的行业在 中 国十几年 到 目 前 的发展 , 体行业还 存在很 多问题 , 整 例如行 业的进 入门槛
正恢复的过程 中, 近期推 出的项 目主要 以郊 区的小型开发 式就显得十分 关键 。
下半年土地市场 的更一个重点应 是如 何清理对于两年
以未动工的项 目的处 理 , 天津与 广州政 府已开始下发文 在
维普资讯
表 1 近期 公开成交项 且一览表 :
由此 可以发现宏观调 控政策及招 标的土地 出让方式对 平抑 过快上涨的土地价格开始起到积极的作用 。
用地为主 ,块 用地的总面积 在 3 公 顷 ,规 划建筑面积近 8 0 5 万平方米 。下个月 , 0 土地市场 的焦点将更 多集 中在 即将
推出的限价商品房用地方面 .由于项 目的地理位 置处于中 心城 区或周边并且具备 了相当的规模 ,很多开 发商将会重 点 关注 ,但是政府将如何操 作竞地价 同时竟房 价的招标方 从8 月份开始 , 又将有 8 用地进入市场 , 块 由于政府 的 土地主管部 门出面对新政 策的调 整期 .因此土地交亚 .
司 臃 : 睢重 ; ;
_ ● ● _
; :
丰 台区大井万绿园酒店 项 目用地
154 1 42. 4 7
570 0 03. 2 9
490 43
挂牌
北京万绿 园房地产开发有限责 154 1 任公 司 42. 4 7
海 淀区四季青镇 巨山新 602 4 55. 8 村 c 区住宅 用地 ( 招标底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北京房价走势北京市委研究室胡睿宪/文近年来,北京住房价格一直呈增长态势(见表1)。
特别是自2004年下半年起呈加速态势,2005年上涨势头更为明显,期房单月价格在5月份创历史最高,为每平方米7136元。
2005年商品住宅期房预售平均价格每平方米6725元,比2004年上涨了1083元,涨幅为19.2%;现房价格每平方米5853元,比2004年上涨了1106元,涨幅为23.3%。
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由2004年的104.3上升到了107.1。
在国家逐步加强宏观调控,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的大背景下,北京住房价格出现大幅增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
1999~2005年北京市商品住宅价格变化表年份现房价格/年增长率(%)期房价格/年增长率(%)销售价格指数1999年 4786 0.4 98.32000年 4557 -4.8 98.82001年 4716 3.5 100.1 2002年 4467 -5.3 100.2 2003年4456 -0.2 100.6 2004年4747 6.5 104.3 2005年5853 23.3 107.1 一、当前住房价格上涨的原因经过初步分析,我们认为:本轮住宅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是商品住宅市场供不应求,市场多年平稳发展为房价上涨积蓄了力量,二手房发育不足削弱了宏观调控力度,在维系市场价格稳定的力量失衡后,住房价格上涨成为必然趋势,而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推动了北京市的房价上涨。
从这五个方面的原因中可以看出,北京住房价格上涨是市场供需双方力量对比的结果,市场发展不是一种非理性行为,当前市场价格的上升并不表明北京房地产市场就存在泡沫。
1、住房市场多年平稳发展为此轮价格上涨积蓄了力量自1999年以来,北京在大力推进住宅市场化的同时,保持了价格平稳增长,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见表2)。
1999年9月1日出台《北京市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实施方案》,标志着北京房地产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福利分房制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从1999年到2003年,商品化率从当时的59.8%上升到了89.7%,4年提升了近30个百分点。
而与此同时,北京地区生产总值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1999年以外,也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住房市场化改革深化,而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财富的增多,对商品住宅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推动房价上涨。
但是,1999年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仅为98.3,虽然此后持续回升,到2003年也只有100.6,住宅销售价格保持了相对稳定。
多年平稳的市场发展为本轮价格上涨积蓄了巨大的能量。
2、商品住宅供不应求是此轮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走势取决于基本供求关系的变化,北京住宅价格变动也不例外(见表3)。
1999年,商品住宅竣工面积比销售面积多423.6万平方米,销售—竣工比(销售面积占竣工面积比重)仅为53.4%,市场供给量比较充足。
此后,这一比值迅速提高,到2004年达到了97.5%,竣工面积竟然只比销售面积多出58.2万平方米,仅占当年竣工面积的2.2%。
再考虑到住房销售周期一年左右,比较销售面积与前一年的竣工面积,1999年到2004年的竣工量比2000年到2005年销售量少了586.7万平方米。
因此,基本上是市场有多大供给量,就有多大销售量。
如此紧张的供求关系,必然会导致住宅这种兼具消费、投资、投机的商品价格上涨,这是本轮商品住宅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
3、维系住宅价格稳定的力量失衡推动了此轮房价上涨从1999年到2003年,北京住房价格指数没有大幅上涨,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由于新建楼盘不断向外扩散,主要供给区域从三环到四环,再向五环扩展,郊区、远郊区供给量大幅增长供给区域离市中心越远,房价逐渐降低,保持了总体售价没有大幅提升(见表4)。
2001年,远郊区新建住宅面积比重达到33.5%,2002年近郊区新建住宅竣工面积达到79.3%,这是保障总体住宅价格稳定的中坚力量。
二是政府下大力气建设了一批经济适用房,从而拉低了整体房价(见表5)。
到2003年,经济适用房竣工面积为322.8万平方米,占全市新建住宅竣工面积的13.9%。
一旦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发生变化,维系稳定住宅价格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房价就会出现波动。
2004年,新建住宅竣工量,城区比重比最低的2001年增加了近6个百分点,近郊区比重比最高的2002年降低了近5个百分点,远郊区比重比最高的2001年下降了20个百分点。
经济适用房建设占全市住宅竣工面积比重,2004比2003年下降了2.3个百分点,2005年又比2004年下降了0.8个百分点。
总之,城区新建住宅比重的增加,经济适用房建设量的减少,维系市场价格稳定的力量失衡,促进住宅价格上扬。
4、二手房市场发育不足阻滞本轮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这次宏观调控的重点是遏制投机者,打击炒作投机行为,整顿房地产市场,维护普通居民的基本住房权益。
投机炒作行为与二手房市场密切相关,禁止期房转售、两年内转手个人住房全额征收营业税、禁止转按揭等措施对二手房市场影响相当大,由此传导到一手房市场,从而实现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
上海一、二手房市场同时严重萎缩就证明了这一点。
上海二手房交易量与一手房交易量大致相当,而北京不到三分之一,北京二手房市场发育远远落后于上海。
北京二手房市场发展滞后,导致房地产调控政策传导机制不健全,削弱了房地产新政的政策效应。
也就是说,由于房地产市场发育不成熟,抵消了部分房地产调控政策打压房价的压力,北京的房市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就明显小于上海。
5、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助推当前房价上涨从国内环境来看,全国经济持续增长为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当前房地产市场正处在住房市场化改革之后的快速发展阶段,房地产业成为利润率相当高的一个行业,据估计行业利润率高达30~50%,从而吸引了众多企业投资房地产业。
房地产开发融资链条从土地使用权银行抵押到要求建筑企业垫资建造,再到商品房预售,为企业进入房地产业提供了有利的金融环境。
而与此同时,国内银行实际存款利率较低,再综合利息税和物价指数,基本上接近于零利率;股票市场长期低迷,投资渠道不畅;住房价格上涨幅度远高于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住房投资首付只需20~30%,可以进行以小搏大的投资。
这些条件又促使社会资金大举流向房地产业。
北京作为全国发展得较快的东部发达地区之一,作为最有潜力率先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之一,房地产业的成长性最好,成为房地产业投资的首选之地。
从国际上看,全球房地产业都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2005年,美国《新闻周刊》、英国《经济学人》、仲量联行、中信证券等国内外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都表明,最近几年,美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爱尔兰、南非、香港、瑞典和澳大利亚等国房地产都在大幅上涨,房价的上涨已经不再是某个地方或某个国家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走势。
中国已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之一,北京作为首都,处在对外开发开放的前沿,房地产市场走势必然与国际市场产生联动关系,随国际房价上涨而上涨。
特别是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而人民币预期升值,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联动关系,促进了外资房地产投资的扩大。
二、未来两年住房价格走势的初步判断未来住宅价格走势既取决于市场供求力量的变化,又取决于宏观调控政策的组合状况及政策强度。
北京房地产市场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从当前的市场发展状况和政策取向来看,未来住宅价格还将呈上升态势。
考虑到当前价格已处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2005年上半年房价上涨幅度相当大,再综合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的判断是:2006年住宅价格的走势是,前半年的价格继续上涨,但增幅要低于2005年上半年,全年的增长速度将略低于2005年。
这种增长态势很有可能要延续到2007年甚至更长。
(一)当前巨大需求缺口是推动住宅价格上升的基本动力城市住宅需求动力主要来自于收入水平提高、城市化加速、城市更新折旧、外部需求和拆迁引发的刚性需求等五个方面。
1、收入增加产生650万平方米的需求量。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北京市居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城镇人均住宅使用面积由1999年的15.9平方米上升到2005年的19.5平方米。
从表6中可以看到,自1999年以来,人均住宅使用面积增加的绝对值由0.9平方米减少到了0.4平方米。
假定2006年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仍只增加0.4平方米,达到19.9平方米,根据2005年全市城镇人口来推算,北京市2006年需新增约650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量。
2、城市化推进产生660万平方米的需求。
北京城市化一方面增加了非农户籍人口,另一方面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见表7)。
从非农户籍人口的增加来看,2005年已达880.2万,比上一年增加了25万人。
假定新增非农户籍人口在2006年仍净增25万,住房条件也达到人均19.9的平均水平,则需要新增660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量。
大批外来人口涌入,除小部分直接购买商品房外(后面要估算到),还产生了大量租赁需求,间接转化为购买需求,这里不作估算。
3、住宅更新折旧产生950万平方米的需求。
初步估计,2005年末实有住宅建筑面积约2.9亿平方米,其中有1.3亿平方米是1995年之前建的。
参照自然折旧估计,1995年以前建成的住宅假定折旧年限为20年,1995年后建成的住宅折旧年限为50年,则每年需新增住宅建设量约为950万平方米。
4、外部需求产生900万平方米的需求。
从统计调查来看,大约有30~40%的商品房被外地人购走。
现在,北京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奥运效应也开始显现,未来几年继续保持商品房原有外销规模是可能的。
2005年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为2566万平方米,按照35%折算,产生了约900万平方米的住宅建设量。
5、拆迁过程中产生400万平方米的刚性需求。
近年在奥运建设的推动下,城市建设速度加快,为了配套大工程、大项目的建设和拆危解困,年均拆迁约7万户居民。
2004年,全市家庭平均人口规模为2.76人,再假定拆迁居民居住水平至少达到人均19.9平方米的水平,则每年产生510万平方米的住宅建设量。
再扣除与住宅更新折旧的重复计算量,至少需新增400万平方米的建设量。
总体估计,当前供需缺口约为1000万平方米。
以上五大需求产生的住宅建设量合计为3560万平方米,基本上都是有效需求。
从国际经验来看,进入高收入行列的国家和地区,住宅面积年均增长幅度基本稳定。
当前,北京人均GDP 突破5000美元后到进入高收入行列的发展阶段,是住房市场增量扩张的关键时期。
由于全面实现小康水平的住房标准是城镇人均住宅使用面积27平方米,北京城镇人均住宅使用面积在2005年还只有19.5平方米,每年增加1平方米也是可能的。
因此,3560万平方米的住宅需求量的估算是偏于保守的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