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
又称实证哲学。
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主要代表有英国的J.S.密尔和H.斯宾塞。
其形成标志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
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
广义而言,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囿于经验材料、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为实证主义。
狭义而言,实证主义则指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的哲学。
这条目内主要介绍狭义的实证主义。
孔德生长的时代,正是一个宣扬理性主义及科学思想发端的时代,在“科学万能”思想的冲击下,人们对形而上学产生怀疑,逐渐以注重经验的科学方法观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实的本原和变化的现象。
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
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
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孔德在其所写的《实证哲学》一书里,认为人类进化分成三阶段:一是神学阶段,盖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现象感到惧怕,因此就以信仰和膜拜来解释面对自然界的变化;二是玄学阶段,以形而上或普遍的本质阶段,解释一切现象;三是实证阶段,也就是科学的阶段,运用观察、分类,以及分类性的资料,探求事物彼此的关系,此法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可信的。
第二章社会科学方法论诸流派一、实证主义

20世纪以来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争论,大都与 实证主义相关。
实证主义试图将自然科学里的方法应用到社会 科学。预先假定了科学的统一性。
实证主义将科学看做是外在于科学之外的客观 存在的研究。即,对象不因为主体的介入而变 化——拒斥了主体与客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 间的解释学因素的发生。
实证主义五个特征:
范式的转移包括哲学、认识论、方法论 的转移和创新。
C,“不可通约性” (incommensurability)
新旧范式之间有一种质的差别,差异到 无法相容的程度。
各范式里的科学家就象在两个不同的世 界里工作。
几个不同:研究方法、解答方式、知识 标准不同;两个世界里说着不同的语言, 不可互相翻译。
第二,“语言”:既要命题由名称组成,一个 名称指谓一个对象。“语言图像论”——“精确 定义、理想、科学语言”。
第三,不可说的“神秘领域”。
“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我们可以 说这个世界,世界之外的领域我们没有语言去 说。
“对于可说的我们都可以说清楚,对于不可说 的我们应当保持沉默”。
一,科学主义: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后 实证主义——孔德、维特根斯坦、波普尔
1,实证主义兴起:孔德、马赫
从近代实验科学开始至今,主宰自然和社会科学 的正统观念近400年。
孔德:16世纪开始在科学研究界占据主流。19世 纪孔德首先用“实证主义”(positivism)一词, 指称一种关于科学和历史的知识论与世界观。
拒斥形而上“学”。(这个领域存在,但不可 说)
哲学就是语言命题意义分析。无意义的命题无 所谓真假。(如,“我说的话都是谎话”,属 于无意义命题)
影响:
被称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宣言书
1,科学界。如建构实在论。 2,文学界。如作品意义分析。 3,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界。如,摩尔的
后实证主义方法论

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哎呀,啥是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呀?这听起来好像挺高深莫测的呢!其实啊,咱可以把它想象成是我们在探索世界这个大宝藏时的一种特别的“寻宝指南”。
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可不是那种死板板的东西哦,它就像是一个灵活多变的小精灵,带着我们在知识的森林里穿梭。
它不要求我们非得找到那个绝对的、唯一的真理,而是让我们知道,真理可能有很多面呢。
比如说吧,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呀。
就像那天气,有时候晴天,有时候阴天,还有时候会下雨呢。
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就像是能理解这种多变的小精灵,它让我们不要死脑筋地只认准一种答案。
它鼓励我们去观察、去思考、去质疑。
可不是盲目地去做哦,而是带着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个爱思考的脑袋。
我们看到的现象也许只是表面的,那背后的原因呢?这就需要我们像侦探一样去挖掘啦!而且啊,后实证主义方法论还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那些看起来很完美的理论。
就好像一件新衣服,外表光鲜亮丽,可穿起来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呀。
那些理论也许在某些情况下适用,但换个环境可能就不灵光了呢。
它也让我们明白,我们的认知是有限的呀。
我们不可能什么都知道,总会有我们没看到、没考虑到的地方。
这就像是我们在黑夜里走路,只能看到手电筒照亮的那一小片地方,其他地方都是黑乎乎的呢。
在研究中,我们运用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就像是给自己戴上了一副特别的眼镜。
这副眼镜能让我们看到更多的细节,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地方。
它让我们敢于去挑战传统的观念,去寻找新的思路。
你想想看,要是大家都按照老一套的方法去做事,那怎么会有进步呢?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就是那个推动我们向前走的力量呀。
我们可以用它来分析社会现象,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
是人们的行为导致的,还是环境的影响呢?也可以用它来研究科学问题,不局限于现有的理论,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呢,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可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
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里。
只要我们愿意去尝试,去运用,就会发现它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棒,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惊喜和收获呢!所以呀,大家可别小瞧了它哦!。
国际政治学

国际政治的三种研究方法(一)哲学层次的研究方法:1、哲学层次的方法涉及的是研究者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本体论的争论在于世界究竟是物质的还是观念的。
2、认识论所涉及的是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世界以及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
从国际关系研究来看,认识论的体现大致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认识主体与研究的客体之间处于怎样的关系;二是主体认识和解释客体经由怎样的途径。
(二)学科层次的研究方法:1、传统主义和行为主义:传统主义是指通过第一手的观察和实践经验,或是看二手的外交史或其他相关图书资料,依靠判断、知觉和洞察力获得研究成果。
行为主义强调“价值中立”,重视将科学领域的新成果进入到国际政治学研究中。
如系统论、控制论、博弈论。
2、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实证主义(positivism)与行为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有四个基本假定:第一,科学是一个整体,都应使用相同的方法;第二,事实与价值之间是由区别的;第三,社会领域像自然界一样也是规律的,寻找自然规律的方法可以发现这些规律;第四,确定陈述是真的方式是依赖事实的检验。
后实证主义否认社会世界的客观性,强调国际关系中观念与话语的作用。
3、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理性主义的主要涵义是指对理性选择理论的应用,运用博弈论就是一种分析理性选择的简化模式。
建构主义从社会学的视角区分了具有物质属性的自然事实和人们的社会活动所建构的社会事实。
(三)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1、历史分析法(Historical-Descriptive Method)国际政治学中最广泛运用的方法之一。
以历史分析为基础,演绎综合并加以类比,以揭示其规律。
(乔治·莫德尔斯基的百年周期论;汉斯.摩根索的权力政治说;尼克松的“五大力量说”均势和平)2、归纳法与演绎法:归纳法是从个别到一般,即通过对个别事物或现象的分析,得出一般性的结论(或规律)。
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即从已知的一般知识或理论出发,通过合理的逻辑推理,推导出未知的结论,或对个别事物做出判断。
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事例

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事例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高深?其实说白了,就是两种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
一种是特别“看得见摸得着”的,喜欢实实在在的证据,另一种呢,比较讲究“心灵感应”或者“哲学理论”,不是每一件事都能用数字和数据来解释的。
你听我一一道来,保证让你轻松get到!咱先说实证主义。
简而言之,就是“只信真金白银”,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才算数。
如果说这是一场科学的较量,那实证主义就绝对是那个穿着实验室白大褂的科学家形象了。
比如说,古时候有个科学家叫哥白尼,他说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不是太阳绕着地球。
你看,这可不是随口说说的事儿啊,这可是经过了长期的观测和计算才得出的结论。
哥白尼做的事就像是做一场“数理推演”,拿出一堆天文数据,大家一看,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你问我怎么知道这事儿就是实证主义呢?好嘛,因为哥白尼拿出了大量的观测结果,不是空口白话,也没有去讲什么“宇宙的深层奥秘”,完全是通过实践和证据来说话。
说得再直白点,就是他就是给大家展示了“数据才是真理”,没有证据,光说也没用。
要是有个科学家站在哥白尼面前说:“我觉得地球绕着太阳转是不对的”,那他根本没法反驳啊,因为哥白尼拿的证据摆在那里,不是光凭空想的东西。
然后呢,说到非实证主义,就有点像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哲学家了。
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更多的是从思考、想象和理论上出发。
就好像你看到一只猫,如果它跟你说:“我真的能飞!”,你肯定会说,嘿,猫你这是吃错药了吧?可是非实证主义者就不这么想,他们就会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那猫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是不是它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什么秘密?”你看,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不直接依赖实证数据,而是探讨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比如说,哲学家康德,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叫做“物自体”。
意思就是,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感官来感知外部世界,但这些感知本身可能有偏差,至于外界究竟长什么样子,是不是我们感知到的那样,我们无法完全知道。
后实证主义理论ok课件

02
后实证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科学知识的客观性
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是指科学知识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其真实性不依 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后实证主义理论认为,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是通过观察 和实验验证来保证的,只有经过严格的观察和实验验证的知识才能被认为是客观 的。
后实证主义理论强调科学知识的客观性,认为科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 接近客观真理的过程,科学知识的真实性不应该受到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
后实证主义理论与其他理论的融合
1 2
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的融合
后实证主义理论可以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相互借 鉴、融合,形成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
与其他哲学理论的融合
后实证主义理论可以与实用主义、解释学等哲学 理论相互融合,丰富后实证主义理论可以与心理学、地理学等其他学 科的理论相互融合,拓展应用领域和范围。
发展
后实证主义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哲 学思潮。它对科学知识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对科学哲学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应用
后实证主义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和自然科学等。它对科学知识的构建和解释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为 学科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科学知识的可证实性
科学知识的可证实性是指科学知识必须是可被证实和证伪的,即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来证明其真 实性和伪谬性。后实证主义理论认为,科学知识的可证实性是科学知识客观性的必要条件,只有经过 证实的知识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后实证主义理论强调科学知识的可证实性,认为科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基于可观察和可实验验证 的事实和证据,只有经过严格的观察和实验验证的知识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科学知识的可观察性
第三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后实证主义

社会科研的方法体系
社会科研方法纵向可划分为若干层次(高层方法观 层、中层范畴论、移植论和范式论层、低层方法层 和底层作法层)
方法观层
范畴
论(功
能和目 的)
范式
论(取
向)
移植
论(视
角)
方法层p24
作法层p24
高层 中层 低层 底层
社会科研方法体系:中层
范畴论p73
从研究性质的角度看:社会科研的类型分为基础研究(理论研 究)、应用研究。
范畴论p75
预测性研究:带有前瞻性质的社会科学研究,主要 目的是说明研究对象将来的状态。
是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 研究对象的现状发展变化规律(描述性研究) 因果链条(解释性研究) 对未来的状况进行科学的
预测(预测性研究)例如:21世纪中国教育督导 走向研究(预测性研究)
高层 中层 低层 底层
社会科研方法体系:低层
方法层(确定研究方式)p77
调查研究 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 文献研究
社会科研方法体系:低层
方法层(确定研究方式)p77
调查研究:采用问卷或访谈等方法,通过对被调查者的观点、 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系统地收集信息与进行分析,来认识社会现 象极其规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式。
个体主义方法论
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行为主义理论克服了 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弊端,提出个体主义方法论的三 个命题:
(1)社会目标和利益是某种或某些个人目标和利 益的存在形式,个体利益决定他们的行为选择
(2)社会整体是个体行动的结果,对社会整体的 认识必须归结到“个体行为”的基础上。
(3)对整体范畴的认识必须从个体心理出发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后实证主义
西方公共行政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

于 自然科学时,其研究的客体是没有生命和意志的自然界 ,而公共行政研究 的客体涉及人的意志 和行 为 ,这是 具有 主观性 的 。如果要 使公 共行 政 的研 究像 自然 科学 一样 成 为一 门科 学 ,就需 要 把
境 、使命或制度框架都不例外 ,所以它们能够顺利地应用到任何地方。 ¨ 。 ”2 明显地 ,公共行政学 者信奉实证主义主体的认识论思想 ,认为公共行政像其他 自然科 学一样 也受客观 自然规律的支
配 ,公共 行政 研究 的 目的就 是要 认识 这些 自然 规 律 ,以达 到提 高行政 效率 之 目的 。
2 .西蒙基于逻辑实证主义的行为科学研究 。由于经验实证主义在实践中没有办法完全做到 , 石里克提出以逻辑证实代替经验证实 ,实证主义进一步发展为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改变
了知 识和 经验 ( 体验 ) 的直 接对 应关 系 ,认 为 知识 只是关 系 表述 ,是 判断 和命题 ,是 一种抽 象 的 符号关 系 ,从 而建 立 了知识 与语 言 ( 号 、概念 、命 题 )之 间 的直 接联 系 ,语 言逻辑 上 的真也 意 符
人 的意志 和行 为纳入 客观 的研究 范 畴 ,这 成为 行政学 获取 科学 之合法 性 的基 础 。韦 伯通 过把 人 的
意志和行为嵌入官僚制的组织机器中,完成了这样的转换 。官僚制通过明确 的价值 中立、一致 的 规范和正式陈述的规则剔除人 的主观性因素 ,把人看成是应用于规则的组织零件 ,或是达到组织 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而公共行政原则 的倡导使公共行政研究更趋 向于科学 ,所谓公共行政原则 , 就是类似于科学的普遍性原理 ,古立克 和厄威克的 P S C R O D O B是著名的公共行 政原则。在他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positivist view of research
• science is a way to learn the TRUTH
3:21 PM
Positivist View
The positivist view of research
• •
science is a way to learn the TRUTH science is DETERMINISTIC
Positivist View
A post-positivist view of research
• Similarity between common sense and science
3:21 PM
Post-Positivist பைடு நூலகம்iew
A post-positivist view of research
The positivist view of research
• • • •
science is a way to learn the TRUTH science is DETERMINISTIC science is MECHANISTIC science uses METHODS
3:21 PM
Positivist View
3:21 PM
The positivist view of research
• • • • •
•
•
3:21 PM
science is a way to learn the TRUTH science is DETERMINISTIC science is MECHANISTIC science uses METHODS science only deals with what we can see or measure - EMPIRICISM the best way to learn the truth is to EXPERIMENT science is OBJECTIVE
A post-positivist view of research
• Similarity between common sense and science • NATURAL SELECTION model of knowing •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TRIANGULATION • Observation is THEORY-LADEN
3:21 PM
Positivist View
The positivist view of research
• • •
science is a way to learn the TRUTH science is DETERMINISTIC science is MECHANISTIC
3:21 PM
Positivist View
3:21 PM
Positivist View
The positivist view of research
• • • • •
•
science is a way to learn the TRUTH science is DETERMINISTIC science is MECHANISTIC science uses METHODS science only deals with what we can see or measure - EMPIRICISM the best way to learn the truth is to EXPERIMENT
Positivism and Post-Positivism
3:21 PM
How do we come to know the world?
Epistemology • the philosophy of knowing Methodology • an approach to knowing
3:21 PM
3:21 PM
Post-Positivist View
Critical Realism
• believe there’s a reality that we should try to ‘get right’ • critical of our ability to ever get it perfectly right
Positivist View
The positivist view of research
• • • • •
science is a way to learn the TRUTH science is DETERMINISTIC science is MECHANISTIC science uses METHODS science only deals with what we can see or measure - EMPIRICISM
• Similarity between common sense and science • NATURAL SELECTION model of knowing
random variation
selective retention
3:21 PM
Post-Positivist View
A post-positivist view of research
3:21 PM
Post-Positivist View
A post-positivist view of research
• Similarity between common sense and science • NATURAL SELECTION model of knowing •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TRIANGULATION • Observation is THEORY-LADEN • NONREDUCTIONIST
3:21 PM
3:21 PM
• Similarity between common sense and science • NATURAL SELECTION model of knowing •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TRIANGULATION
3:21 PM
Post-Positivist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