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的历史命运

合集下载

个人命运是由社会掌握的

个人命运是由社会掌握的

人的命运由人自身所决定的,这是错误夸大个人主观能动性的行为,是标准的“形而上学”的错误,意识要求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而这个正确的意识却也是由物质所决定的。

所以我们要正确的认清,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符合客观规律。

抛离了社会状况而谈个人的发展是不科学,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

只注重主观能动性而不估计社会状况而造成的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现举一例,以为佐证: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文革”期间,由于人们错误的认为“人定胜天”,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而不尊重客观规律,最后结果如何,国家经济不增反降;而说到个人,仍是同时期,多少文艺,科学,文化的学者,他们何尝不想坐下来研究本职工作,但动乱的社会背景,使他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岗位,从事其他劳动,甚至被投入狱,而此时的他们又何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呢,他们又有什么资格说自己的命运被自己掌握呢综上所述,我支持反方观点! 个人命运由社会掌握!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

这里的客观实际条件,不仅是个人的实际条件,例如能力,兴趣等。

更重要的是社会客观条件,社会的属性,经济水平,文化信仰等等。

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部分应该服从整体。

一个人命运的实现,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社会的。

例如孟母三迁,如果孟子他按照自己当时的意愿,而不认清当时的社会现实,任其自由的发展下去,我认为至少他不会成为一个圣人,孟母之所以要三迁,就是意识到这个社会环境决定个人命运的重要性。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为“人”最根本的东西。

如果片面强调个人命运个人掌握,就很容易导致个人主义。

我们不能否认,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但是个人活动更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所以,时势造英雄是没有错误的,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责任的驱动下,造就了一批批英才,才有了忧国忧民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血拼沙场的人民子弟兵。

生存论的态度与本体论的理解

生存论的态度与本体论的理解

生存论的态度与本体论的理解作者:孙利天任何真正的哲学或形而上学思考,总是难免陷入无底的深渊之中,它要为一切理论思考提供前提和基础,而自身却难以确定一个不可置疑的基础和前提。

本体论或形而上学曾是西方哲学的第一哲学,这种作为最高原理和原因的学说力求为其他部门哲学和全部人类文化奠定基础,但它先后受到康德认识论反思的批判,马克思实践观点的颠倒,胡塞尔晚年“生活世界”概念的超越,海德格尔生存论作为“基础本体论”优先地位的颠覆,六、七十年代以来,更受到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摧毁和解构。

上述本体论批判的思路各不相同,但却表明任何形态的哲学本体论都不是勿需前提的自明性真理,哲学本体论仍有超越的外在前提。

在《存在与时间》这部巨著中,海德格尔详细论证了生存论作为“基础本体论”的优先地位,从而为哲学本体论的理解开拓了一个新的视界。

海德格尔晚年的存在论思路发生了转变,他强调人的历史性的此在向存在的归属,自然、大地乃至语言中的本真的存在经验被视为人的此在栖居、安居的场所,“在场”的存在虽然也需要人的到场才能显现、澄明,但存在较之人却更为原始和根本。

但在海德格尔的后期著作中,生存论的视界并未消失,人的历史性此在的生存论状态始终保持在他的视野中,甚至可以说,他对本真的、原始存在经验的吁求,其目标仍是要唤起人们生存态度的根本转变。

在生存论的视界中重新思考和理解本体论的演变,特别是从人的生存态度与人对自然态度的关联中揭示本体论的前提,这实际就是关于本体的解释学思考。

一、纯粹理论生活的态度与知识本体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一书中,通过词源学的追寻回到了他所说的希腊哲学的伟大开端,考察了希腊哲学的“存在”如何演变为柏拉图的“理念”,与“存在”相属的“逻各斯”如何变成了思维的“逻辑”,属于“存在”的“思”如何变成了脱离“存在”而又规定“存在”的范畴作用,等等。

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西方哲学思想的演变,就是西方乃至人类的历史命运,这些词义的转变是最平静而又最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

3.5+实证主义史学

3.5+实证主义史学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共有6 篇

记述了从13世纪下半叶至16世纪中叶这3百
年间意大利文化的发展情况

依次阐述了政治、思想、学术、社交生活和
道德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2、在治史理念上,认为“历史就是解 释”,“历史就是批判”。

不满足于对史料的考证 “历史就是解释”、“历史就是批判”

布克哈特力图通过宽广的文化史视野来观察 “国家和宗教”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 关系以及相互作用,从中发现欧洲各个时代 的文化形态,进而揭示出各个时代所谓的 “典型”特征。
3、擅长运用心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

“佛罗伦萨在当时是人类的个性发展得最为 丰富多彩的地方,而那些暴君们却除了他 们自己和他们最亲信的人们的个性以外, 不能容忍其他人的个性存在和发展”。
2、实证主义史学 19世纪发展起来的由哲学波及史学的以实 证主义方法和信念为指导的史学派别。 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巴克尔、法国的泰 纳、古朗治等。

实证主义史学的特征

第一,在历史研究目的上,注重对历史规律 的探求。
确实事实


发现规律
第二,在史学方法上,注重归纳、演绎等, 并引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方法。 心理学 统计学 社会学 经济学 地理学
第二类是气候、种族、人类平均寿命、人
口增长等因素,它们只能对社会的发展起
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2)社会发展的四种分类:


物质的
身体的 智力的

道德的
(3)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军事时期、 过渡时期和工业时期。 孔德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与人 类思辨发展阶段相对应的三个时期,即军 事时期、过渡时期和工业时期,最后的工 业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顶点,也就是他 所生活的时代。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PPT课件2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PPT课件2
在化学运动中,有化合与分解、阳离子和阴 离子等矛盾;
在生命运动中,存在着同化与异化、遗传与 变异等矛盾。
(2)社会运动中更充满着复杂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剥削阶级 内部乃至被剥削阶级的不同阶层之间,都充满着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也都存在着矛盾。如,我 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建设,就存在着速度和 效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等种种矛盾;
在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制等矛盾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矛盾。
(3)人的思维领域中充满了矛盾。
这些矛盾是客观世界的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 反映。
例如,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的矛盾,不同学 术观点的矛盾,知与不知、知之甚少与知之较多 的矛盾,等等。
又如,音乐、美术、文学艺术作品存在着格 调高雅与低级庸俗的矛盾。思想健康、格调高雅 的艺术,可以振奋人的精神,造就高尚的人格; 而那些格调低下的作品,则会使人消极、悲观、 颓废甚至堕落。
探究问题5:
“小鱼胜大坝”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规律是普遍的,也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 罚,这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探究问题6: 邀请不同领域的36位专家讨论一条河流问
题。有关部门在是否开发怒江问题上的这种谨 慎态度说明了什么? 探究提示:
这一态度说明了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一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是要尊重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是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探究提示:
(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 互联系的,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解释:
1. 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的历史观。

它通过自然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到历史是物质生活条件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以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为基础和导向,解释和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

这与唯心史观相对立,强调了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可预测性,为历史学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2. 唯物史观批判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它批判了唯心史观中的超自然力量、命运论、主观意志等观点,并提出了历史材料主义和历史的客观规律性原则。

3. 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

它强调了社会历史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原始公社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

4. 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者以唯物史观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分析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明确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和方向。

并通过借鉴和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的创立对于提供一种科学的历史观,批判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研究社会历史规律,以及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外国文学史-思考题

外国文学史-思考题

外国文学史-思考题外国文学史课后思考题及名词解释1、古希腊文学与古东方文学的不同发展历史与特点:古希腊文学经历了四个阶段:一、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这一时期被称为“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这是古希腊氏族社会解体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主要指《荷马史诗》。

(二)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这一时期古希腊氏族社会彻底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形成,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只有200多个相互独立的城邦构成。

这一时期表现集体意识的史诗开始衰落,而适合抒发个人感情的抒情诗开始兴起。

同时,还有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即出现了《伊索寓言》,相传是一个被释放的奴隶伊索写的,其中最著名的有:《狼和小羊》、《农夫和蛇》、《狮子和蚊子》等。

(三)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

这是古希腊奴隶制高度繁荣阶段,在历史上被称为“古典时期”,当时,雅典成为全希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一时期文学上的成就有戏剧、文艺理论、散文等。

其中,出现了有“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散文上的代表人物有佐伊罗斯。

修昔底斯、苏格拉底、狄摩西尼。

文艺理论家主要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其中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著名的悲剧理论。

(四)公元前4世纪中叶到公元前2世纪。

这一时期被称为“希腊化时期”,当时古希腊被马其顿王国征服,所以当时古希腊文化开始与东方文化相互交融,希腊本土已将失去了古典时期民主制的政治条件,在文学史处于衰落时期。

2、印度两大史诗的思想与艺术价值(上课没讲)两大史诗的思想内容:重在通过颂扬传说中的民族英雄的业绩,宣扬当时那些有识之士的生活理想。

他们确认“正法、利益、爱欲和解脱”是人生的四大目的,肯定人类对利益和爱欲的追求,但认为这种追求应该符合正法,而人生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解脱,两大史诗凝聚着沉重的历史经验,凸显出印度古代有识之士对人类各种困惑的深刻洞察。

3、荷马史诗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历史价值: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文学巨著,它反映了古希腊史前时代的生活面貌,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它那独特精湛的艺术特色,对后世欧洲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辩证法的历史命运

辩证法的历史命运



辩证法理论 产生与变迁 的二方面根源
20 年 ,哲 学 动态 》 第 8期 刊登 了一 篇青 年 08 《
统 一 。它 的 内容 也 不是 几 条 抽 象 的规 律 和几 对 范 畴 , 的敌 人 不 是 形 而 上 学 , 之 , 证 法 不 是 黑 它 总 辩
格 尔 所 说 过 的 ,不 是前 苏 联 学 术界 传 递 给我 们 的
学 、 代 外 国哲 学 。 现
1 4
辽 宁大 学学 报 ( 学社会 科学 版 ) 哲
21 0 0焦
英文 中的 d g a s om tm一 词 。 中文 里前一 词侧 重 的 i 但 是 固守 于理 论经 典 和权 威 ,这个 词 更适 用 于对 西 方 中世纪 宗教理 论本 质 的透视 。后一 词 “ 断论 ” 独 侧 重 的是 固守 于一 己之 见排 斥他 人 ,这 个词 更适
那 些 东西 。 么它 是什 么 呢 ? 证法 是 自由研 究 与 那 辩 批 判 思 维 的学 术 态 度 与方 法 ,它 的本 质 是批 判 与
学 者 的论 文 ,文 中提 出必 须抛 弃 国 内学术 界 以往
研 究辩 证 法 的 二个 教 条 , 是 黑格 尔 教 条 , 就 是 一 也 把 黑格 尔 逻辑 学 中关 于辩证 法本 质 、 内容 的论述 作 为 理解 辩证 法理论 的主要 资源 。二 是本 体论 教 条 , 也 就 是把 辩 证 法 理解 为 关 于 客观 世 界 存 在本 质 及 其规 律 的学 说 … 。 实这 二个教 条都 是来 自于前 苏 其
d +J" 十 十 十 十 十J” ~
J 12 1 u. 0 0
} 学 问题研 究 { 哲
0 , ・1 ■ ■ , 0 ● , ,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和而不同”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本样态,符合天之“道”。

宇宙是一个和合相生的整体,在天地间的“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中,“量子求和”是万物演化的构成性本质。

现代物理学证明,量子是万象宇宙的最小“构件”,所有的物质与生命都是量子的聚合体,而量子世界里每个粒子具有无数条路径穿越“设定”测试通道实现其“求和”式聚合的特性,量子纠缠的“远距相关、瞬间同步”正是其“求和”本质的昭示。

“和而不同”是社会融合发展的文化基因,符合人之“道”。

世界是一个和合共生的家园,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类群求和”是呈现“战争——竞争——竞合——和合”演进轨迹的总体性规律。

人类作为具有“类群”规定性的“类存在”,在共时态上是“共生”“共建”“共享”的,在历时态上是有着从暴力转向非暴力的“和合性”趋向的。

数千年文明史,已使人类一步步从相互残杀与争斗中超拔出来,不断构建起“地球村”中和合共生、和衷共济的多种样式的命运共同体。

“和而不同”对“量子求和”规律的昭示与“类群求和”价值的彰显,既表达了中国人追求“保合太和”“万国咸宁”的社会理想,也表达了中华文明对于其他文明形态的包容性与互鉴性。

中国人历来重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承认文明的共生多样;也历来重视“合羹之美,在于合异”,提倡文明的交流互鉴。

在与世界共处中,中华文明的最大特征是内敛与防御,“重和”多于“尚争”,追求“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书用“挑战——应战”模式解释了数十种文明兴衰之因,发现正是“和而不同”的生存方式促成了中华文明“有挑战又能应战”式的绵延与昌盛。

(摘自余潇枫《“和而不同”:中国式全球化的探索》)材料二: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叙事逻辑作为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继承和创新,开辟了“后形而上学时代”历史辩证法的人类生存向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而上学的历史命运古祖雪1 雷 良2(1.衡阳师范学院法学院,湖南衡阳 421008; 2.中南大学文法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摘 要 形而上学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它的命运,尤其是它在近、现代哲学革命中的发展历程,对当代哲学重建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形而上学的主题如本体论,由古希腊哲学家规定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在发生了认识论转向的近代哲学中,形而上学被哲学家们运用于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并得到了新的发展。

即使在“拒斥形而上学”运动中,它也没有因遭到批判而退出舞台。

相反,现代哲学家们一直致力于重建形而上学,因为它是人的禀性,是哲学的基础。

但是,重建形而上学必须以人及人的实践为出发点和核心;东、西方哲学精神的融合是未来形而上学的出路。

关键词 形而上学;命运;本体论;认识论转向;拒斥形而上学;解释学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73X (2001)04—0001—06 形而上学在西方文化中的影响十分深远,几乎西方社会的每种文化样式,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等都或多或少地打上了形而上学的烙印。

正如康德所言:“人类理智多少世纪以来已经用各种方式思考过了数不尽的东西,而任何一种新东西都几乎没有不和旧东西相似的。

”①本文试图在历史语境中考察形而上学的命运,揭示其现代意义。

一、形而上学的开端形而上学(metaphysics )这个术语出自西方哲学。

亚里士多德的弟子在编纂老师的一部研究超感觉、经验之外的对象的著作“第一哲学”时,将它放在其科学著作“物理学”之后,并取名叫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致力于研究那可以分开来(独立)的“不动者”,目的就是要透过经验,研究一般原因和原理。

后来,人们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它,形成了以普遍概念或范畴的逻辑推论为形式的纯粹思辨哲学的体系。

形而上学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也由此得到规定,它是哲学这棵大树的根。

西方形而上学的核心是本体论。

它在形式上表现为一个纯粹思辨的概念体系,故又叫本体论形而上学。

本体论产生的根源首先在于人的形而上学性,人是世上唯一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物。

所谓自我意识就是“思想以最确定的方式把握自己的最高点”。

②这个“最高点”,当是指“存在”,即使存在者如其所在地成为存在者的东西。

而在人外向地认识世界和内向地观察自我的过程中,惟有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才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对其他所有存在者的存在发问。

因此,存在作为在者之所在,其意义首先表现为“此在”,即人的存在的意义。

因为如此,卡西尔说:“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

”③惟其如此,才有了泰勒斯、毕达格拉斯等哲人对万物(包括人收稿日期:2001—04—11作者简介:古祖雪(1958—),男,湖南醴陵人,衡阳师范学院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雷 良(1961—),男,湖南衡阳人,中南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第22卷第4期2001年8月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No.4Vol.22Aug .2001 自身)的“始基”的追问,苏格拉底那振聋发聩的呼吁“认识你自己”,以及柏拉图对“共相”的研究,柏拉图发现理念是事物的共相,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追问事物的一般原因和原理,发展了第一个以本体论为核心的形而上学体系。

理论形态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的形成,也同西方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西方语言的主要特征是系词being(我国通常译为“存在”或“是”)的普遍应用。

在柏拉图那里,一个主语与表语通过“是”这个系词联成句子。

从哲学上说,这意味着主语与表语都分别有了“是”,从而成为“所是”(“存在”)或“是者”(“此在”)。

而“是”便成了最高的类概念,最一般的共相。

这是本体论的雏形。

亚里士多德将哲学规定为研究第一原理的学问,亦即关于“是者之所是”的学问。

但是,本体论的定义是17世纪由德国的沃尔夫规定的。

他认为“本体论,论述各种关于‘是’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是’是唯一的、善的;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这是抽象的形而上学”。

④之所以这时候才出现本体论的定义,是因为在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形而上学居于统治地位,哲学就是本体论。

由于哲学家们生活于本体论中,自然无需为本体论下定义。

本体论构成了古代哲学家理解的“前结构”。

本体论形而上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第一,它在形式上利用西方语言中的系词“是”作成普遍的范畴“是”和“是者”来表达。

本体论这个词的本义就是关于“是”的学问。

第二,本体论形而上学所追寻的是一个与经验世界相脱离、纯粹概念的领域,它研究事物的最终原因和一般原理,探究“是者之所是”,追问“存在者”存在的根据。

这在经验范围内是无法达到的,而只能超越于经验之外去探究。

因此,康德认为“形而上学知识这一概念就说明它不能是经验的”。

⑤第三,形而上学注重逻辑的应用,亚里士多德继承了古希腊关于“逻各斯”的结合的思想,创立了形式逻辑。

黑格尔改造了形式逻辑并创立了辩证逻辑,用它重建了自己的本体论形而上学体系。

综上所述,形而上学是在西方哲学传统中逐渐发展成为以本体论为核心、超验的,以普遍概念或范畴的逻辑推论为形式的纯粹思辨哲学体系。

二、形而上学与近代认识论转向亚里士多德开创的形而上学在中世纪被神学家用来论证宇宙的神学统一性,走向了神学思辨与独断。

此时,理性屈从了信仰,哲学依附于神学,人在极度压抑中失去了自我意识。

近代形而上学,或者说哲学,是在反抗中世纪神学思辨与独断的斗争中产生的。

它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人的自我意识,重现人类理性的光辉。

因此,“近代哲学的出发点,是古代哲学最后所达到的那个原则,即现实的自我意识立场;总之,它是以呈现在自己面前的精神为原则的”。

⑥人的自我意识一旦觉醒,首先就意识到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鸿沟。

“我思故我在”向世人昭示了“思”与“在”的矛盾与对立,也标志着近代哲学开始自觉地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出发,研究和揭示思维与存在的矛盾与统一;它不仅从内容方面提出和研究“客观世界”与“意识内容”的关系问题,而且特别地从形式方面提出并研究了“意识内容与意识形式”、“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外延逻辑与内涵逻辑”、“知性思维与辨证思维”、“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等一系列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总之,近代哲学已由过去专注于本体论转向了认识论,并由此揭示世界的统一性。

但是,在发生了认识论转向的近代哲学中,形而上学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因为:第一,揭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研究人的认识能力等问题,其目的就是要向人们展示世界的统一性,表明它回到了人这个出发点上。

第二,形而上学将理性神学还给宗教,将理性自然交给自然科学,将灵魂的研究托付给实验心理学之后,致力于人的研究,揭示人与世界的统一性、可认识性。

第三,近代形而上学以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和新材料武装自己,摆脱了古代形而上学的朴素性、直观性,深入地研究了实体与属性、现象与本质、原因和结果、自由与必然、潜能与现实等范畴,从而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立场上,进一步追问“是者之所是”。

为了解决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近代形而上学家必须考察人的认识的来源及人的认识能力,才能回答人的认识能力能否认识那个现实世界和超经验的“自在之物”的问题。

因此,洛克说:在进行任何形而上学思考和争论之前,有一个带普 2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年第22卷 遍性的问题需要决定,人类的认识能力究竟有多大,并且人类认识有可能凭借于准确揭露知识的来源和揭露知识所产生的发展过程。

唯理论者笛卡尔继承了本体论的逻辑推论方法,试图从“天赋观念”出发,运用公理化的演绎推理,逻辑地推导出关于心灵、物体、上帝的普遍必然性知识,并由此消除心灵与外在实体的对立。

他由“我思”推出“我在”,并由此推出上帝的存在,这样,心灵、物体、上帝实质上统一于“我思”,它们之间的鸿沟消失了。

斯宾诺莎运用几何学的公理化方法推导出一个唯一的实体———“神”(或叫“自然”),其属性便是思维和广延。

莱布尼茨认为有灵魂能思想的“单子”才是唯一的实体。

这表明,唯理论者将人的理性能力推至极点,在他们看来,世界统一于人的思想抑或观念,走向了独断论。

与唯理论者相反,以洛克、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固守在经验范围内,否认一切超越出经验界限的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和确实有效性。

洛克的“白板说”表明人类知识来源于对外在世界的感觉经验;休谟则走得更远,他否认有一个脱离经验的理念世界,认为一切超出经验的推论皆依据因果性,但因果性这个观念并不具有普遍必然性,因为它仅仅是人们在多次看到相继出现的对象而形成的思想习惯,并不存在于经验对象中。

这样,依因果律得来的知识不具有普遍必然性。

质言之,经验主义认为超越于经验之外的实体并不存在,从而取消了两个世界的对立,走向了怀疑论。

康德既反感唯理论者的独断论,因为他们将逻辑实体实在化而实质上否定了存在;又蔑视经验主义者的怀疑论,因为经验论者将有限的经验实体普遍化从而也将存在否定了。

他看到人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既具有运用逻辑推理的理性能力,也具有从经验构成表象的能力。

由于唯理论者和经验主义者各自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导致了独断论和怀疑论。

因此,康德的任务就是要实现二者的统一。

他把人的认识活动的各种结果当作既定事实,肯定人类认识的经验内容,从对这些事实的分析中追溯人必有使各种认识的结果(或知识)产生出来的能力,并进而追溯这一能力的统一形式和作用,进入了远离经验的纯粹理性的领域,使本体论形而上学重见光明。

康德通过考察数学和自然科学,得出人具有将先天认知形式与经验内容结合的能力的结论。

他也看到人的理性并不穷尽于认知,出于其自然倾向,会有超越于经验的运用,并形成纯粹理性的概念。

此时,形而上学便出现了。

但是,康德对历史上形而上学的滥觞深怀不满并展开了激烈的批判,要为形而上学划定界限。

在他的诸多批判中,首先,他指出形而上学超越于经验之外,无法被证实,因而是假命题。

其次,形而上学运用的形式逻辑,从大概念推出小概念,是先天分析判断,其结论已包含在前提之中,从中并未产生新知识;且运用范畴进行推论,即使在正确使用逻辑规则的前提下也会产生“二律背反”。

尽管如此,康德并不主张“人类精神一劳永逸地放弃形而上学的研究”,因为人本身就具有形而上学的自然倾向。

因此,康德试图建立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并将形而上学限定在道德和政治的领域中。

由是观之,康德既肯定了人的理性能力,又肯定了人类认识的经验内容,调和了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矛盾,通过划界保留了形而上学的地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