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技术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移动通信技术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移动通信技术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移动通信技术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摘要:为了深入揭示安全生产水平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内在联系,提出安全生产信息技术能力的概念及其监控管理连接、救援响应监测、定位导航追踪3方面子能力的定义,进而通过构建3方面子能力同移动通信主要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模型(SPITC-MC),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SPITCMC模型可以准确诠释过去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对安全生产水平产生的影响,同时可用于预判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对安全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程度,从而为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安全生产;信息技术能力;移动通信;5G;6G;新基建

随着社会进步及其对生产能力水平要求不断提升,安全生产形式愈发严峻。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时刻威胁着生产者生命健康安全。安全生产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稳定大局和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影响安全生产的要素多且复杂,通常认为可分为5个方面: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1]。其中安全科技水平直接决定了生产过程中的专业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程度,而通信技术尤其是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又对社会科技整体水平发展起着极大促进作用。随着5G、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区块链、云计算等移动通信及相关技术快速发展,安全生产能力水平及保障程度也得到持续提高和增强。《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家应急管理部征集的“十四五”应急管理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方向中均明确指出要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理论创新研究,总结和推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信息技术在风险防控及安全生产中的经验和成果。从物联网技术[2-3]在矿山以及电厂生产中的应用、定位导航技术[4]在远洋运输领域中的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在各种应急救援领域的应用[5]、疲劳检测技术[6]在长途驾驶领域中的应用等诸多生产应用实例可以看出,移动通信及相关技术已经在安全生产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从现有研究成果的分布情况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特定技术于特定领域的应用开发使用方面,对安全生产和移动通信之间内在关系从概念层级进行全局性辨析、比较和研究的成果较少。深入揭示安全生产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之间的内在

关系,全面了解和掌握如何更高效利用移动通信技术促进安全生产发展,对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合理统筹资源分配、优化战略布局规划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移动通信与安全生产

1.1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过程。移动通信特指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处于运动中的通信,包括海、陆、空范围全覆盖通信。移动通信技术作为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诞生到现在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第1代移动通信技术(1G)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该阶段通信媒介为模拟载波信号,用户终端类型为体型较大的模拟终端机(大哥大),并且造价很高,只能提供有限质量的语音通话服务。2)第2代移动通信技术(2G)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90年代末期,该阶段代表技术为GSM(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s)和CDMA(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由于采用了数字通信,无论从语音通话质量还是终端成本方面,都较第1阶段有了很大改进。并且支持GPRS(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上网和短消息服务。3)第3代移动通信技术(3G)阶段:21世纪初—2010年前后,该阶段主要通信技术为TD-SCDMA,WC-DMA,CDMA2000。除了通话质量有很大提高和网络带宽有明显提升,还出现了视频通话、网络会议等简单多媒体业务。4)第4代移动通信技术(4G)阶段:21世纪10年代初期———21世纪10年代末期,该阶段通信技术以LTE(LongTermEvolution)和WiMAX技术为代表,相对前几个阶段最重要的特征为诸如微信、快手、抖音短视频等各种形式的业务层出不穷。5)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5G)[7-8]阶段:21世纪20年代初期开始并且预计到21世纪30年代初期结束,该阶段关键技术包括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Net-work,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FunctionVirtual-ization,NFV)、网络切片(NetworkSlicing)、移动边缘计算(MobileEdgeComputing,MEC)[9]等。5G技术主要体现在超高带宽、超低网络时延、超大容量网络连接数量。VR(VirtualReality)、AR(Augmented Reality)、自动驾驶等新的业务将得到普及。6)预计第6阶段(6G)[10]:21世纪30年代初期开始,具体技术范畴和应用场景定义刚刚启动。移动通信技术以大约每10a为1个周期经历技术和设备更新。3G后期智能手机的出现以及4G 时期移动互联网应用大爆发更是极大促进了移动通信技术同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之间的融合与沟通,移动通信技术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深刻影响与改变着社会生

产生活的方方面面。1.2安全生产相关要素。安全生产在广义上特指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能够保证人身安全、周边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狭义上通常指生产过程中不发生各种事故,不直接或者间接产生有害物质。生产过程涉及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国民经济各行业领域。影响生产是否安全的要素很多,比如生产工具的机械化水平、自动化水平、信息化水平等,而这些因素又同当时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这里重点关注科技领域移动通信技术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根据对安全生产要素分析[1]并且结合国内外诸多关于信息生产力方面的研究成果[11-14],把影响安全生产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等安全科技水平的所有能力要素总和定义为安全生产信息技术能力(SafetyProductionInformationTechnologyCapability,SPITC),SPITC由监控管理连接子能力、救援响应检测子能力、定位导航追踪子能力3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3个子能力各自侧重点不同,监控管理连接主要侧重对系统运行和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命令下发及响应、性能采集等方面内容,强调的是当前可用带宽及最大连接网络节点数量。救援响应检测侧重于对系统主动发起报警请求的响应,监测设备运行状况,强调设备与管理者之间数据交互的反应时延。定位导航追踪侧重于对目标进行位置记录、跟踪及搜索的能力,强调的是信号覆盖范围及强度。3方面子能力虽然各自侧重点不同,但也不是毫无关联。1种能力的提升和改变通常也伴随着其他方面能力的变化。例如,带宽的增加可提高对高清视频传输的保证,有利于监控能力提升,同时也为被追踪目标传输更多位置相关信息从而更精确定位提供保障。系统响应时延的降低同时也有利于对被追踪目标在紧急状况下实施救援。只有3方面子能力全方位、均衡的发展提高才能保证安全生产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整体提高。

2安全生产信息技术能力

2.1监控管理连接。监控管理连接是指对生产现场进行实时全方位监督、发送指令、接收响应,涉及到众多行业和领域,比如交通运输、采矿业、建筑、化工、环保、核工业等。从监控角度讲,超高的带宽支持是高质量监控视频传输的前提。从管理和连接角度讲,允许海量实体同时进行连接是实现全方位覆盖的保证。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传感器技术逐渐成熟并且物联网技术[15]被明确定义之前,可以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管理和连接操作。直到21世纪初,随着

智能传感器技术与AI、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仅井下就出现了风速传感器、甲烷传感器、瓦斯传感器、馈电传感器、负压传感器、各种有害气体传感器等多种实时感知井下环境数据的传感器。物联网对安全生产的保障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物联网支持为主要特征的5G提供了eMBB(EnhancedMobileBroadband)和mMTC(MassiveMachineTypeofCommunication)2方面能力[7-8],不仅能够保证进行移动状态下4K/8K高清分辨率视频传输,还支持对海量连接的处理能力,连接密度能够达到1个/m2级别。相比之前的窄带物联网NB-IOT(NarrowBandIOT)有了巨大进步。同时5G物联网同样非常适用于电力、化工、钢厂、造船等其他大型生产型行业的安全监控管理领域。如果说物联网完成了大容量连接功能的话,各种有线及无线通信技术则保证了监控和管理功能。最初漏泄电缆通信、低频透地通信、井下小灵通技术、大灵通技术(SCDMA)仅能够为井下提供质量有限的通话连接。随着GPRS,3G(WCDMA,TD-SCDMA,CDMA2000)出现,已经可以为电梯、压力容器、起重机械、客运索道等特殊设备提供监控服务。随后出现的IMS(IPMultime-diaSubsystem)及软交换技术在覆盖距离、频谱利用效率、带宽容量等方面都有了长足长进,从而促使电力系统等行业的安全保障水平有了明显提升。4G时代可以对液压支架、采煤机、转载机运行更好的实时监控,实现矿井集群调度,井下视频监控[16]、井下语音视频通信等,在采矿业、船舶业等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2019年世界机器人大会煤矿机器人的出现已经预示着5G 注定会与之前各个阶段都不相同,必将为安全生产注入强大推进力。2.2救援响应检测。救援响应检测是指对求救目标的回应能力、对告警目标的响应能力、对危险目标的发现和处置能力。主要体现在诸如火灾现场救援、广播报警通知、疲劳监视监测、自动无人驾驶以及工业自动化等领域。核心素质要求系统具有超低反应时延,超快应急响应及处置速度。受限于无线技术传输速度和信令时延,无线技术应用并不是很多,目前用于煤矿瓦斯、火灾监测系统等报警系统的技术大多以微波通信、Zigbee,GSM短信息甚至基于光纤有线以太网形式铺设。不仅没能充分挖掘利用移动通信最新技术在超低时延、超高可靠性方面的潜力,甚至还引入很多无谓的设备投资。这种情况是亟待重视解决的。疲劳检测、自动驾驶等领域受限于现有技术条件、网络架构不能大规模部署。目前5G重要特性之一U RLLC[7-8](Ultra-reliableandLowLatencyCom-mun-ications)已经可以提

供毫秒级时延支持,同时随着MEC、机器学习等技术的成熟以及移动通信与人工智能的进一步融合,自动驾驶技术、车联网技术、车载AD-HOC技术以及工业自动化技术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2.3定位导航追踪。定位导航追踪特指对静止及移动目标位置进行确定和对目的地进行导航。涉及到导航追踪、精确定位、生命搜索与探测等多个领域。定位导航方面,起源于美国军方的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由于卫星信号覆盖能力限制,随后发展出基于GPS,GSM,GPRS等技术相结合的精确定位系统以及基于GPS,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技术的移动危险源监控系统。大规模使用始于3G时代GPS同CDMA移动终端的完美结合。北斗系统[17]是我国根据国家安全及经济发展需要自主研发的定位通信系统。北斗同3G,4G相结合已经在地址调查、远洋渔业、民用导航等行业领域中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生命搜索追踪方面多应用于大型事故发生后对目标信号的捕捉和搜索,例如井下定位搜索技术。目前国内外井下定位使用的技术主要有漏泄电缆、RFID定位技术、RSSI定位技术、ZigBee定位技术和GPS定位技术等。由于场景特殊,条件复杂多变,例如无线信号穿透岩石壁和金属壁的传输特性由于信号衰减程度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使用单一技术不能有效解决定位和实时通信问题,应该针对不同井下环境设计不同定位通信系统。把低频通信和高频通信相结合,把有线和无线相结合,有源和无源相结合,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充分发挥不同技术的优势是提升整体水平的关键。5G中的大规模天线技术(MassiveMIMO)[18]同北斗技术的结合,将会极大扩展信号覆盖范围和强度,有效提升定位精度,是未来一段时期研究热点。 3关系建模分析

3.1SPITCMC模型。从安全生产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状况及其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过程对比可知二者关系紧密,移动通信技术各主要性能指标(KeyPerformanceIndicator,KPI)对安全生产信息技术能力总体水平提升具有决定性影响,如表1所示。表1中每个子能力同移动通信技术KPI相关选项已被标出。这里进一步定义并构建二者关系模型为SPITCMC模型(SafetyProductionInformationTechnologyCapabilityandMobileCommunicatio n),其关系表达式为:SPITC=xB+yL+zC+uCP+vCL。其中SPITC代表安全生产信息技术能力值,B(Bandwidth)代表带宽变量,L(Latency)代表时延变量,

C(Connection)代表连接能力变量,CP(CoverandPenetrate)代表覆盖穿透能力变量,CL(ComputeandLearn)代表计算学习能力变量。x,y,z,u,v分别代表相应的权重常量,后续特定需求场景下可根据因子分析法、熵值法[19]等理论进一步确定各指标权重参考值。此处仅根据移动通信技术不同发展阶段需求特点,初步设置粗略参考值用于揭示各个阶段技术发展状况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比如5G 最大移动带宽和最低可靠时延均比4G提升10倍左右,而计算学习能力是5G引入云计算和AI机器学习后才引入的。此模型以量化方式对安全生产能力水平同安全科技水平进行建模,为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风险分析以及如何高效、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生产战略布局等棘手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理论依据。这里假定以4G 为参考基准,不同阶段具体参数值越大表明该阶段相应方面能力越强,根据SPITCMC模型以及移动通信各阶段具体参数对比关系可得到移动通信技术各个发展阶段对应的SPITC值,如图2所示。可以看到5G较4G阶段以及6G较5G阶段SPITC值均有10倍级左右提升。从图2可得各个阶段SPITC值变化情况,从而为判断安全生产水平高低以及进行产业布局和规划提供了有力参考和依据。3.25G 应用及6G愿景分析。5G由于引入AI,SDN/NFV、网络切片、MEC、区块链、大数据[20]等技术。在灾害预警救援、自动驾驶检测、矿山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带宽需求较高、时延要求敏感、连接数量很大的领域将会迎来爆发式增长。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紧急时刻,武汉火神山等医院的AI自动测温系统和5G云端智能医疗机器人可以提供导诊、清洁消毒、递送化验单、送药送饭等无接触服务。警用巡逻机器人可以在防护重点地区24h不间断自动运行,实现动态体温检测,降低一线人员被交叉感染的几率,加快现场的反应速度,对疑似病例进行及时拦截。基于5G的大数据技术也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突如其来的疫情加速了5G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引发了对如何运用移动通信技术提升生产安全水平的深刻思考。在安全生产顶层设计中可以考虑引入网络切片[21]技术思想,针对不同行业企业在同一时刻提供包含3方面子能力程度的定制切片。这种切片化的安全生产信息技术能力服务适用性强、目标精准,可以有效解决目前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成为移动通信技术思想应用于安全生产领域的标杆示范案例。未来以5G和工业互联网为主要驱动力的新基建发展必将极大提升安全生产水平。根据SPITCMC模型可知,6G将开始于2030年前后,将引入卫星通信等

技术,使得沙漠、高山、草原、海洋甚至水下等区域的无线信号覆盖问题得到解决,覆盖穿透能力及计算学习能力将会较5G有质的提升。届时将为每个使用者创建AI助理,采集、存储、交互用户的所说、所见和所思,提供了第四维元素—“灵”(Genie)[22],完成用户意图的获取和决策的制定在虚拟现实场景中由AI助理完成虚拟交互。例如,在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煤矿生产远程控制系统中,可以在井下创建AI助理“灵”,使其直接同井下进行采煤挖掘作业的机器设备进行控制指令的交互操作,从而极大提升井下作业的安全保障水平。由图2可知,基于意念驱动的6G全新网络架构能够实现从真实世界体系到虚拟世界体系的延拓,其与各个生产行业的深度结合必将把生产中的安全级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4结论

1)定义和构建安全生产信息技术能力以及SPITC-MC模型诠释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各个阶段对安全生产产生的相对影响,对5G阶段及未来的6G阶段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判分析。2)提出安全生产行业重视对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跟踪推进的重要性,保持行业及企业发展方向同移动通信技术进步有良好的契合度,最大程度保障安全生产水平。

安防移动通信网中的安全技术

安防移动通信网中的安 全技术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安防移动通信网中的安全技术I 安防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史 安防移动通信网络是无线电通信技术中的重要应用领域和组成部分。这项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开始于上世纪20年代,当时主要应用在警察局总部与巡警巡逻车之间的车载移动通信服务并迅速在警察部门得到推广应用。1946年,美国AT&T公司开发设计出可以连接移动用户和固定电话用户的无线电话技术。基于这项技术,AT&T公司进一步开发了一套称为安防移动电话服务(MTS,MobileTelephoneservice)的安防移动通信系统,它的改进型IMTS系统在1969年发展成当时唯一的遍布美国的移动通信网络。1968年,AT&T公司的贝尔实验室发明了“蜂窝”技术,它能将安防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区域划分成很多类似蜂窝的小区,相隔较远的小区可以使用相同的无线电频率。蜂窝技术的应用极大地增加了安防移动通信网络的容量,并使小区的基站能采用低功率发射,避免高发射功率带来的干扰问题。蜂窝技术的发明是安防移动通信史上的一个光辉里程碑,它的广泛应用标志着安防移动通信进人了蜂窝移动通信时代。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第一代蜂窝安防移动通信网络在日本、瑞典、英国、美国、德国和法国等诸多国家广泛投入使用。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网络基于模拟通信技术,采用频分复用(FDMA,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Access)模式,网络容量基本可以满足移动通信用户的需要。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模拟技术的第一代蜂窝安防移动通信网络已经显得过时。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数字通信技术在第二代安防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如先进的数字语音编码技术,在保证话音质量的前提下,大大减少通信带宽的需要,提高了网络频段资源的利用率;差错控制技术增强了网络的抗干扰能力——基站可以低功率发射;数字加密技术可以保护数字化用户语音、数据和网络指令;身份证技术可以鉴别移动用户的身份,有效防止身份假冒。所以第二代安防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与第一代相比不仅性能优良,而且安全。 1990年,泛欧数字安防蜂窝移动通信网(GSM, Globalsvste~forMobileCommunication)率先在西欧各国开始运行,让欧洲摆脱了第一代蜂窝安防移动通信网络体制众多互不相通的困境。GSM网络在频分复用(FDMA)的基础上又采用了时分多址(TDMA,TimeDivisionMuldpleAccess)来增加网络容量。其后,澳大利亚、中国和一些中东国家陆续采用GSM网络,使得GSM网络成为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大的安防移动通信网络。 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因特网与安防移动通信网的融合,低速率数据传输业务已经无法满足移动用户的需求,对高速率数据传输业务的需求推动着安防移动通信网络走向第三代。为此,国际电信联盟ITU就倡导制定一个全球统一的第三代蜂窝安防移动通信网络标准——未来公共陆地移动电信网络。1998年10月由欧洲、中国、日本、韩国和美国的电信标准组织联合成立了第三代伙伴计划(3GPP,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和发展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移动通信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起步虽晚,但是发展极其迅速。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对移动通信的需求量经历了指数级的增长,我国也不例外,而且这种需求量还将持续下去。如今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的快速推进,现有的移动网络已经很难满足移动业务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发展,对现有的移动通信技术进行改进就越来越迫切,一方面要求尽可能丰富的移动业务满足移动用户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另一方面要求通过采用新技术,不断提高系统的容量,以支持不断增长的移动用户的数量,移动通信技术正是在这两种需求的驱动下不断发展的。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移动通信新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 前言:移动通信是指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半导体、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其应用领域的扩大和对性能要求的提高,促使移动通信在技术上和理论上向更高水平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移动通信已成为现代通信网中不可缺少并发展最快的通信方式之一。回顾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指蜂窝式模拟移动通信,技术特征是蜂窝网络结构克服了大区制容量低、活动范围受限的问题。第二代移动通信是蜂窝数字移动通信,使蜂窝系统具有数字传输所能提供的综合业务等种种优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主要特征是除了能提供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所拥有的各种优点,克服了其缺点外,还能够提供宽带多媒体业务,能提供高质量的视频宽带多媒体综合业务,并能实现全球漫游。本文主要讨论第一代到第三代移动通信概念的提出及其演进发展。 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1.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AT&T公司研制了第一套蜂窝移动电话系统。第一代无线网络技术的一大成就就在于它去掉了将电话连接到网络的用户线,用户第一次能够在移动的状态下拨打电话。第一代移动通信的各种蜂窝网系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很大差异,它们只能提供基本的语音会话业务,不能提供非语音业务,并且保密性差,容易并机盗打,它们之间还互不兼容,显然移动用户无法在

中国移动安全生产知识竞赛试题答案

中国移动安全生产知识竞赛试题答案 中国移动安全生产知识竞赛试题答案 1、《中国移动安全生产责任制(试行)》,于()起执行。 A.2011年2月1日B.2011年1月1日C.2010年5月1日 2、《中国移动安全生产责任制》按照“统一领导、落实责任、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明确了企业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全体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应担负的安全责任, 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管理,对于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保障企业的健康安全 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A.分类参与B.主抓管理C.全员参与 3、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政治局第30次全体学习会议上指出:安全生产工作要“确保()承担起安全生产监管主体的职责,确保()承担起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职责,确保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承担起安全生产监管的职责,把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落到实 处。” A.企业政府B.政府企业C.政府单位 4、2004年1月9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发[2004]2号)提出: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的要求,明确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企业的主要负 责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 A.《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B.《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康杯竞 赛活动的通知》C.《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5、()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对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出了基本要求。

A.2010年10月1日B.2010年7月19日C.2009年12月1日 6、责任一是指份内应该做好的事,如履行职责、应尽义务、承担责任等。二是指如果 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如担负责任、承担后果等。一 般把前一种责任称为(),把后一种责任称为()。 A.积极责任消极责任B.主体责任客体责任C.主动责任被动责任 7、企业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安全生产工作责任的()承担主体。 A.被动B.间接C.直接 8、企业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履行的安全生产法定职责和义务叫()。 A.企业主体责任B.安全生产责任C.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9、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目地,下面哪一个答案是错误的()。 A.是贯彻落实安全法规的迫切需要B.是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执行力的基本手段C.是遏制安全事故的最重要防线 10、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规对企业主体责任的规定不包括()。 A.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和引进先进技术B.确保资金投入满足安全生产条件需要C.依法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11、“三同时”是指建设项目中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A.同时送审B.同时施工C.同时报批

2018年尔雅通识课《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安全及防护》1_18章

1.1 1《第35次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12月,我国的网民数量达到了(C )多人。 A、2亿 B、4亿 C、6亿 D、8亿 2《第35次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2014年总体网民当中遭遇过网络安全威胁的人数将近50%。(√) 3如今,虽然互联网在部分国家已经很普及,但网络还是比较安全,由网络引发的信息安全尚未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全民性的问题。(×) 1.2 1网络的人肉搜索、隐私侵害属于(C )问题。 A、应用软件安全 B、设备与环境的安全 C、信息内容安全 D、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 2下列关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它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扩大了的计算机系统 B、它可以像一个单机系统当中一样互相进行通信,但通信时间延长 C、它的安全性同样与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服务的可用性有关 D、以上都对 3(D)是信息赖以存在的一个前提,它是信息安全的基础。 A、数据安全 B、应用软件安全 C、网络安全 D、设备与环境的安全 1.3 1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做到(D) A、加强自我修养 B、谨言慎行 C、敬畏技术 D、以上都对 2黑客的行为是犯罪,因此我们不能怀有侥幸的心理去触犯法律。(√) 2.1

1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主要是凭借“棱镜”项目进入互联网服务商的(C)收集、分析信息。 A、用户终端 B、用户路由器 C、服务器 D、以上都对 2谷歌、苹果、雅虎、微软等公司都参与到了“棱镜计划”中。(√) 3“棱镜计划”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的电子监听计划。(√) 2.2 1下列关于网络政治动员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动员主体是为了实现特点的目的而发起的 B、动员主体会有意传播一些针对性的信息来诱发意见倾向 C、动员主体会号召、鼓动网民在现实社会进行一些政治行动 D、这项活动有弊无利 2在对全球的网络监控中,美国控制着(D) A、全球互联网的域名解释权 B、互联网的根服务器 C、全球IP地址分配权 D、以上都对 3网络恐怖主义就是通过电子媒介对他人进行各种谩骂、嘲讽、侮辱等人身攻击。(×) 2.3 1网络空间里,伪造威胁是指一个非授权方将伪造的课题插入系统当中来破坏系统的(B)A、稳定性 B、可认证性 C、流畅性 D、以上都对 2网络空间的安全威胁中,最常见的是(A) A、中断威胁 B、截获威胁 C、篡改威胁 D、伪造威胁 3信息流动的过程中,使在用的信息系统损坏或不能使用,这种网络空间的安全威胁被称为(A) A、中断威胁 B、截获威胁 C、篡改威胁 D、伪造威胁 4网络空间里,截获威胁的“非授权方”指一个程序,而非人或计算机。(×)

对移动通信技术的认识

对移动通信技术的认识 所谓移动通信就是移动体之间的通信,或移动体与固定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车、火车、轮船、收音机等在移动状态中的物体。 移动通信与固定物体之间的通信比较起来,具有一系列的特点,主要是:(1)移动性。就是要保持物体在移动状态中的通信,因而它必须是无线通信,或无线通信与有线通信的结合。(2)电波传播条件复杂。因移动体可能在各种环境中运动,电磁波在传播时会产生反射、折射、绕射、多卜勒效应等现象,产生多径干扰、信号传播延迟和展宽等效应。(3)噪声和干扰严重。在城市环境中的汽车火花噪声、各种工业噪声,移动用户之间的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同频干扰等。(4)系统和网络结构复杂。它是一个多用户通信系统和网络,必须使用户之间互不干扰,能协调一致地工作。此外,移动通信系统还应与市话网、卫星通信网、数据网等互连,整个网络结构是很复杂的。(5)要求频带利用率高、设备性能好。 移动通信系统由两部分组成: (1) 空间系统; (2) 地面系统:①卫星移动无线电台和天线;②关口站、基站。 移动通信系统从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到2020年将大体经过5代的发展历程,而且到2010年,将从第3代过渡到第4代(4G)。到4G,除蜂窝电话系统外,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毫米波LAN、智能传输系统(ITS)和同温层平台(HAPS)系统将投入使用。未来几代移动通信系统最明显的趋势是要求高数据速率、高机动性和无缝隙漫游。实现这些要求在技术上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此外,系统性能(如蜂窝规模和传输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频率的高低。考虑到这些技术问题,有的系统将侧重提供高数据速率,有的系统将侧重增强机动性或扩大覆盖范围。 从用户角度看,可以使用的接入技术包括:蜂窝移动无线系统,如3G;无绳系统,如DECT;近距离通信系统,如蓝牙和DECT数据系统;无线局域网(WLAN)系统;固定无线接入或无线本地环系统;卫星系统;广播系统,如DAB和DVB-T;ADSL和Cable Modem。 移动通信的种类繁多。按使用要求和工作场合不同可以分为(1)集群移动通信,也称大区制移动通信。它的特点为只有一个基站,天线高度为几十米至百余米,覆盖半径为30~km,发射机功率可高达200W。用户数约为几十至几百,可以是车载台,也可是以手持台。它们可以与基站通信,也可通过基站与其他移动台及市话用户通信,基站与市站有线网连接。(2)蜂房移动通信,也称小区制移动通信。它的特点是把整个大范围的服务区划分成许多小区,每个小区设置一个基站,负责本小区各个移动台的联络与控制,各个基站通过移动交换中心相互联

--当前移动通信的安全隐患和解决方法

当前移动通信的安全隐患和解决方法 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的移动无线通信产业在历次的技术变革中,都准确把握了技术方向,在适当的时机引入了适当的技术,保证了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在未来的20年里,移动/无线技术还将向何处发展,我们面临哪些机遇呢?我们又面临哪些挑战性的问题呢? 当前,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固定和移动宽带化的发展趋势,通信网络和业务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提供的业务将从以传统的话音业务为主向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的方向发展;二是通信的主体将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扩展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安全性问题是移动无线通信难解的心结。关于移动无线通信安全问题,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切身体会,比如说手机病毒、流氓软件、间谍软件、手机隐私保护、垃圾信息、电话骚扰等等,这些问题越发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是引起了生产商与运营商的强烈关注。 移动通信设备 移动通信设备和服务通常被认为是比较安全的领域,与电脑遭受的威胁相比,移动通信设备面临的安全威胁可谓小巫见大巫。然而,最近几年,针对移动通信设备的恶意软件的发展速度已大大超过了以非移动设备为攻击目标的恶意软件。恶意软件可通过邮件和信息附件、下载应用程序以及蓝牙等方式传播。与此同时,网络钓鱼诈骗垃圾邮件和移动间谍软件也开始将魔掌伸向移动通信设备。而黑客们也在通过一种新型社交网络,采用一些狡猾的伎俩诱使用户安装这类恶意软件。 如今,越来越多的员工带着某种智能电话或者个人数字助理(PDA)去上班,无论黑莓、iPhone还是其他的智能移动终端开始涌入工作场所:从智能电话、VoIP系统、闪存棒到虚拟网络世界,不一而足。作为公司,他们不愿意将公司的机密和信息让员工带着外出和泄密,作为员工,个人也不愿意将个人的隐私数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安全与防护》答案#精选.

尔雅通识课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安全与防护》答案 1.课程概述 1.1课程目标 1.《第35次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12月,我国的网民数量达到了()多人。 C 6亿 2.《第35次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2014年总体网民当中遭遇过网络安全威胁的人数将近50%。()√ 3.如今,虽然互联网在部分国家已经很普及,但网络还是比较安全,由网络引发的信息安全尚未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全民性的问题。() × 1.2课程内容 1.()是信息赖以存在的一个前提,它是信息安全的基础。

A、数据安全 2.下列关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以上都对 3.网络的人肉搜索、隐私侵害属于()问题。 C、信息内容安全 1.3课程要求 1.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做到()。 D、以上都对 2.信息安全威胁 2.1斯诺登事件 1.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主要是凭借“棱镜”项目进入互联网

服务商的()收集、分析信息。 C、服务器 2.谷歌、苹果、雅虎、微软等公司都参与到了“棱镜计划”中。() √ 3.“棱镜计划”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的电子监听计划。()√ 2.2网络空间威胁 1.下列关于网络政治动员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这项活动有弊无利 2.在对全球的网络监控中,美国控制着()。 D、以上都对 3.网络恐怖主义就是通过电子媒介对他人进行各种谩骂、嘲讽、侮辱

等人身攻击。()× 2.3四大威胁总结 1.信息流动的过程中,使在用的信息系统损坏或不能使用,这种网络空间的安全威胁被称为()。 A、中断威胁 2.网络空间里,伪造威胁是指一个非授权方将伪造的课题插入系统当中来破坏系统的()。 B、可认证性 3.网络空间的安全威胁中,最常见的是()。 A、中断威胁 4.网络空间里,截获威胁的“非授权方”指一个程序,而非人或计算机。() ×

(完整word版)第五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第五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5G 是面向未来的通信发展需求的移动通信系统,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兴起的主要驱动力为互联网和物联网,将来人机交互和数据共享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种交互下,人们的生活将会更加高效舒适。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不仅通信容量大,速率高,其可靠性和安全性也比第四代移动通信有了更好的改进,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下面简单介绍几种第五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1.Massive MIMO技术 大规模MIMO技术是指基站端采用大规模天线阵列,天线数超过十根甚至上百根,并且在同一时频资源内服务多个用户的多天线技术。大规模MIMO技术将传统的时域、频域、码域三维扩展为了时域、频域、码域、空域四维,新增维度极大的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大规模MIMO天线技术提供了更强的定向能力和赋形能力如图1,大规模MIMO的空间分辨率与现有MIMO相比显著增强,能深度挖掘空间维度资源,使得网络中的多个用户可以在同一时频资源上利用大规模MIMO提供的空间自由度与基站同时进行通信,从而在不需要增加基站密度和带宽的条件下大幅度提高频谱效率。大规模MIMO可将波束集中在很窄的范围内,从而大幅度降低干扰,大幅降低发射功率,从而提高功率效率,减少用户间干扰,显著提高频谱效率。 当基站侧天线数远大于用户天线数时,各个用户的信道将趋于正交,小区内同道干扰及加性噪声趋于消失,系统性能仅受限于邻区导频的复用,这使得系统的很多性能都只与大尺度相关,与小尺度无关。大规模MIMO的无线传输技术将有可能使频谱效率和功率效率在4G 的基础上再提升一个量级。 图1. 大规模MIMO天线技术方向图

2.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NOMA) 5G的无线接入技术目前还有的观点关注多载波调制,如滤波器组多载波(FBMC,_ lter _bank based multicarrier),其天然的非正交性和不需要先前的分布式发射机同步。一种新的调制方式,被称为通用滤波后的多载波(UMFC)被提出。开始是OFDM信号,通过滤相邻子载波组,以减少时间/频率同步造成的旁瓣水平和载波间干扰。要解决OFDMA正交的时间窗口的缺点,即需要较大的保护带CP,使用多载波滤波器组就可以允许大的传输时延和任意高的频率补偿。日益发展的软件无线电,FFT块的大小,子载波间隔和CP长度可根据信道条件改变。因此,OFDMA允许一些参数可调,可以很好地适应5G的要求。 3. 射束分割多址技术(BDMA) 有限的频谱资源对于移动和无线技术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即如何把有限的频率和时间分配给不同用户。由于这个情况,要实现提高系统的容量和质量,目前使用的多址技术包括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正交频分多址(OFDMA)等。然而,现在使用的所有多址技术中,通信系统容量依赖于时间和频率。如何发展多址接入系统,提高有限频率的系统容量是一个新的挑战。 目前发明的BDMA技术,根据MS的位置分配天线波束,实现多址接入,从而显著增加系统的容量。按此观点,MS和基站在视距(LOS)的状态,因此他们明确知道彼此的位置。在此条件下,他们能够将波束直接传送到彼此的位置以通信,而不受移动台在小区边缘的干扰。 为了在5G中适应BDMA,就要发展相位阵列天线,智能天线要能够调整波束。调整波束天线通过收集从基站和MS到达角(AOA)信息设置无线配置。自适应天线阵列的使用,是提高能力的一个可能性。 4. 全频段技术 5G网络通信技术将会以智能化、宽带化和多元化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未来网络数据业务的发展方向主要在热点密集地区和室内,而当前网络数据的流量如果在少数人使用状态下不存在延迟、低网速等问题,但一旦放开使用用户数量,网络延迟和网络速度都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而物联网和智能终端所依赖的移动通信网络将会处于堵塞状态,很难发挥物联网和智能终端的优势。目前5G移动通信技术所研究的超密集组网,可以针对高度使用移动数据的地区提升流量容量1000倍,很好的解决了网络数据使用密集地区的数据传输和数据容量问题。该技术的发展,虽然在数据流量方面提升率非常高,但是由于其拓扑结构也更加复杂,各网络之间的信号干扰也是一个很大的麻烦,大家都知道一旦同一个区域的无线网络过多,就会相互之间产生干扰,影响网络的传输。因此,该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适用

2017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安徽有限公司社会招聘公告

2017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安徽有限公司社会招聘公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安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移动)是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1999年9月8日挂牌成立。安徽移动下辖16个市分公司、63个县级分公司及1 个全资子公司,拥有各类员工15700余人。 安徽移动省公司承担着贯彻执行集团公司有关信息通信的方针政策和业务规定,制定并组织实施全省信息通信发展计划,管理全省信息通信建设、运行维护、业务经营及企业内部人力、党群等综合管理任务;同时负责管理下属市县分公司及子公司。 安徽移动自成立以来,运营收入、客户和网络规模快速增长,2015年,公司实现运营收入210.6亿元,移动电话用户超过3000万户,建成2G/3G/4G基站总数近10万个,其中4G网络已全面覆盖全省城乡、交通干线以及3A级以上风景区,有线光纤宽带网络覆盖超过1400万家庭和98%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成为区域主导通信运营企业。“十二五“期间,累计上缴中央和地方税收超130亿元。 安徽移动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还积极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助推政府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安徽信息化水平,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此外,公司还设立专项资金,积极开展捐资助学、弘扬社会正气、关怀弱势群体、保护生态环境等各类社会公益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安徽移动近年来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优秀外商投资企业”、“全国通信行业用户满意企业”、国家级“诚信维权单位”、“全国履行社会责任贡献突出奖”、“全省外商投资经济效益先进企业、经济效益最好企业”、“全国内部审计先进单位”、“中央企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安徽移动秉承“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核心价值观,弘扬“正直包容坚韧致远求是图新协作争先”的工作文化,坚持以人为本,视人才为企业的第一资源,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和展示才华的环境,不断拓宽员工职业发展空间,努力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为建设美好安徽、全面提升安徽信息化水平,迎接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诚邀社会各界英才及优秀学子加盟,携手并进,共创美好明天! 公司名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安徽有限公司 岗位需求:

移动通信实训总结

实训总结 这个学期我们开设了移动通信这门课程,为了加深对课程的认识和了解,为此在陈培英老师和袁晶晶老师的带领下,同步开设了,移动通信实训课。经过四周的实训课学习,加深了我们对于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移动通信网络是我们在现在社会中关注的焦点。在以后社会工作中都是有一定的前沿和指导作用,这些结合实际的课程使我们大开眼界,但也感到了一些对未来的紧张,一是对这些实际结合知识的不理解,二是对先进机器设备的不熟悉,我们被种种的新奇所打动着。这些问题也反映出我对这移动通信方面知识的实质研究的匮乏。这次为期四周的实训课,是我的知识更加丰富,眼界更加宽广,同时也提升了我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在陈培英老师和袁晶晶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的课程按照原定计划一步步进行着,随着课程的进行,对实际应用知识的认识逐步加深,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同时里面的实际原理和技巧也让我为之着迷。 通过实训课的学习我们对移动通信这门课有了更深的研究。对一些高新设备软件在基于华为公司的设备下有了一些简单的接触。以下为此次实训课程简单总结: 我们学习了SDH光接口参数测试方法,对SDH光传输设备的光口、电口各种最常见的参数,从而对SDH的性能指标有个大体的了解。重点学习了光接口功率测量。测试前一定要保证光纤连接头清洁,连接良好,包括光板拉手条上法兰盘的连接、清洁;事先测试尾纤的衰耗;单模和多模光接口应使用不同的尾纤。首先,光功率计设置在被测波长上。选择连接本站光接口输出端的尾纤。将此尾纤的另一端连接光功率计的测试输入口,待接收光功率稳定后,读出光功率值,即为该光接口板的发送光功率。测试时用跳纤从设备到DDF架上的的发光口(最上面一排奇数口)跳至连接学生终端的光口,学生可以直接在教学电脑桌前直接测试光功率。量光功率时应该将光功率计连接到光输出端口的光纤上。测量光功率时波长应该选择“1310nm”。通过光功率计测量光接口功率结果为-30.75db。 Soft Co9500局内POTS用户配置,让我们实现了语音电话机之间的相互通话。这让我们大家都很感兴趣,因为平时我们很频繁的用电话,但对其原理却不了解。配置步骤是、1、进入配置模式2、增加主机下的POTS用户Soft Co9500介绍,通过老师对Soft Co9500讲解,我们了解Scoft Co的基本知识,了解概

移动安全检查报道

移动安全检查报道 篇一:2015年中国移动安全生产检查表 通信基站安全检查表 受检公司: 工程建设项目检查表 受检公司(单位): 篇二: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方针,坚持管理、培训、落实并重,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改革、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强化监管和考核制度,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监督,营造“关注安全,平安是福”的浓厚氛围,为建设“精细化管理”的平安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全力确保分公司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主要工作有以下几项: 一、领导重视,认真开展各项安全生产工作 1 (一)深入贯彻地方政府相关安全生产管理等部门的文件精神,全力配合做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 分公司作为地区综治成员单位之一,积极参加地方政府,综治委、安监局举办的各类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当地政府有关做好安全保障工作的文件精神,全面实施领导带班、全员防范等措施。同时,根据相关要求,分公司进一步规范了安全工作制度,并积极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微型消防站建设”,大力开展悬挂安全生产条幅、发送安全宣传短信等活动,为推动地区的平安建设贡献了自己应有的力量。

(二)落实组织机构,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完善。 首先,成立了以县公司总经理为组长,副总经理为副组 长以及各部门经理为成员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并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各部门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年初,县公司经理与各部主任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使分公司的安全生产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其次,按照市公司“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要求,分公司进一步完善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并积极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使员工进一步熟悉掌握应急救援职责、事故报告及救援程序、步骤和应采取的措施,确保一旦有事故发生,能够迅速到达、及时处理。分公司先后制定《消防安全应急预案》、《网络安全保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防汛 2 安全应急保障预案》等多类应急预案。 (三)重视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 首先,在公司OA信息平台上循环演示安全生产知识内容。同时,积极开展消防知识问答以及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等活动,调动了员工主动参与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强化了员工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 同时,结合各营业厅的资金管理、员工人身安全等问题逐步呈现的现状,分公司购置了灭火器及自救式呼吸器等防护设备,分别安放在营业厅、办公楼、机房、电视电话会议室、油机房等重点区域,切实加强了各办公区域和营业网点的安全防护措施。同时,分公司还认真做好防火和重大电器 设备的安全工作,特别是通信机房、电力机房、库房、营业场所、政企客服中心等重要场所的防火工作,定期组织检查,彻底消除火灾隐患。 (四)落实生产场所的安全设施,加强安全防范工作。首先,县公司对新建基站进行了防火封堵,配置了灭火器,切实保障消防安全。其次,加强仓库安全治

中国移动上海分公司简介

企业logo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介绍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于2000年4月20日成立,注册资本518亿元人民币,资产规模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拥有全球第一的网络和客户规模,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 中国移动全资拥有中国移动(香港)集团有限公司,由其控股的中国移动有限公司(简称“上市公司”)在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全资子公司,并在香港和纽约上市。目前,中国移动有限公司是全球市值最大的电信公司。 中国移动主要经营移动话音、数据、IP电话和多媒体业务,并具有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单位经营权和国际出入口局业务经营权。除提供基本话音业务外,还提供传真、数据、IP电话等多种增值业务,拥有“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等著名客户品牌。 中国移动秉承“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以“做世界一流企业,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新跨越”战略为指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企业经营与社会责任的高度统一,致力于实现企业在经济、社会与环境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相关方不断创造丰富价值,实现和谐发展。 目前,中国移动的基站总数超过50万个,客户总数超过5亿户。中国移动连续六年在国资委考核中获得最高级别——A级,并获国资委授予的“业绩优秀企业”称号。连续10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世界500强,最新排名77位,品牌价值不断上升,连续四年进入《金融时报》全球最强势品牌排名。上市公司连续二年入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是中国内地唯一入选的企业。 中国移动是联合国全球契约(Global Compact)正式成员,认可并努力遵守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并加入该组织倡导的“关注气候变化”(Caring For Climate)行动。目前,中国移动已成为气候(Climate Group)成员,努力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移动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获评“最具公益心的中国企业”等称号。 公司简介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是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主要经营上海地区的移动电话(网号134-139,150,157-159,188)、IP电话、互联网接入业务及相关的信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业务。 目前,上海公司客户规模达到1375万户,全年通话时长、净增话务量市场份额、运营收入等指标均在大都市成熟市场上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为企业的全业务运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安防移动通信网中的安全技术通用版

解决方案编号:YTO-FS-PD379 安防移动通信网中的安全技术通用版 The Problems, Defects, Requirements, Etc. That Have Been Reflected Or Can Be Expected, And A Solution Proposed T o Solve The Overall Problem Can Ensure The Rapid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安防移动通信网中的安全技术通用 版 使用提示:本解决方案文件可用于已经体现出的,或者可以预期的问题、不足、缺陷、需求等等,所提出的一个解决整体问题的方案(建议书、计划表),同时能够确保加以快速有效的执行。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I 安防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史 安防移动通信网络是无线电通信技术中的重要应用领域和组成部分。这项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开始于上世纪20年代,当时主要应用在警察局总部与巡警巡逻车之间的车载移动通信服务并迅速在警察部门得到推广应用。1946年,美国AT&T公司开发设计出可以连接移动用户和固定电话用户的无线电话技术。基于这项技术,AT&T公司进一步开发了一套称为安防移动电话服务(MTS,Mobile Telephone service)的安防移动通信系统,它的改进型I MTS系统在1969年发展成当时唯一的遍布美国的移动通信网络。1968年,AT&T公司的贝尔实验室发明了“蜂窝”技术,它能将安防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区域划分成很多类似蜂窝的小区,相隔较远的小区可以使用相同的无线电频率。蜂窝技术的应用极大地增加了安防移动通信网络的容量,并使小区的基站能采用低功率发射,避免高发射功率带来的干扰问题。蜂窝技术的发明是安防移动通信史

对通信专业的认识

对中国移动通信的认识与展望 说到通信,就要从通信的基本定义和认识开始,从古到今,人类的社会活动总离不开消息的传递和交换,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就知道了古代的消息树,烽火台和驿马站传令,古代就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道路现代社会就有了文字、书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遥控等。这些都是通信手段和方式,人们可以用语言、文字、数据或图像等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信息。“通信“也就是传递信息的意思。 通信技术是从最初的语言通信经历过了文字通信、印刷术、电报和电话移动通信及现在的互联网的通信。可见通信方式经历很大的变化,随着社会的需求,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通信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通信的方式变化的越来越多样,通信的通信技术也是在突飞猛进,不断地革新,通信也变得越来越迅速、准确、可靠、不受时间和地点距离的影响,人类的通信业进入了电通信的时代。 在朱红丽及其他老师讲到中国的通信事业的发展时,老师讲的很是激昂,我也对中国的通信有了更新的认识。其中讲到的关于3G的内容,让我对中国的移动通信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和关注。 移动通信可以说在无线电发明之际就产生了,从此人类开始了无线电的通信时代,现代的通信技术发展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到现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通信的技术却得到了飞速发展。 中国的通信技术开始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起步比西方晚,中国的通信技术在当时可以说是落后于西方很远,但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的通信技术发展很快,已迎头赶上。 按照时间划分我国通信技术标准化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年以前:

主要以计划经济为主,通信技术是模拟技术、传输媒介是明线、通信业务是电话、(明码)电报。标准的种类寥寥无几,主要是模拟电话网的技术体制和标准。 第二阶段是1979-1997年: 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通信技术开始由模拟向数字、步进制、纵横制、准电子交换机向程控交换、固定向移动、窄带向宽带、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过渡。 第三阶段是1997年以后: 我国加入WTO以后,电信改革重组,引入竞争,出现六个电信运营商。我国光缆建设已呈现高潮,截止到2006年9月底,固定、移动电话已达8.3亿部。 随着2002年12月18日“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成立,在这个协会的努力和国家信息产业部的支持下,这么多年来,在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的主持和推动下,制定了各种技术标准约有1100项。 而在说及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标准等情况,我国的通信企业的技术标准又可分为以下若干阶段 一阶段: 2G时代 在2G时代,蜂窝移动通信领域有两大标准,一个是欧洲通信主推的GSM标准,另外一个是美国高通主推的CDMA标准。但是我国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基本没有企业有能力参与相关标准的制定,更别说将自有的技术纳入到标准中去。所以在这个阶段,我国通信企业一直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 二阶段: 3G时代,中国努力扭转被动局面 在3G时代,中国通信企业的研发实力与2G时代企业自身相比,有了较大提升,但与国外先导性企业的实力相比依然相差甚远。因此,尽管类似于华为、中兴这样已经跻身国际市场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参与了由美国高通公司主导的CDMA2000标准及欧洲通信巨头主导的WCDMA标准制定过程,但基于当时中国企业的技术地位和专利积累,想把相关专利技术推入到国外巨头主导的标准中实非易事。在我国通信企业的积极投入和努力下,我国通信企业开始有些专利纳入到CDMA2000及WCDMA标准中。近几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在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和我国通信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通信技术研发能力不断增强,研发水平不日益提高,与国际通信巨头的差距逐渐缩小,在部分技术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并将一些关键技术推入到国际标准中。其中,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技术推入国际标准成为三大3G主流技术之一,就是各方面共

浅谈对通信工程的基本认识及看法.

待到山花烂漫时 —浅谈对通信工程的基本认识与想法摘要:通信工程作为一门远离日常生活但又处处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学科已经渐渐为人们所重视起来。通信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军事、教育、经济、医疗等各个方面。但通信行业仍然算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朝阳行业,仍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探索。 关键词:通信工程基本认识应用领域卫星通信发展前景 通信工程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技术。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更加深入的认识、了解这门学科,再在此基础上去研究它。下面我就在接触过通信原理这门课的基础上浅谈一下对通信工程的认识,以及对它的一些看法。 一、认识通信 很多人都听说过通信,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在用这通信,但是真正知道通信是什么的大概没有多少人。通信不是我们手里拿个手机就叫作通信了,当然更不是网上那些开玩笑说的充话费、贴手机膜、接电话线等等,但是这些玩笑乃至我们整个生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通信。 通信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跨越距离的障碍完成信息的转移和交流”。当然这只是最广义的通信的定义,而我们现在所说的通信通常是指电通信,即用电信号携带所传递的消息经过各种电信道达到通信的目的。 通信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古代人们就发明了一些基本的传递消息的方式,像飞鸽传书、烽火报警等手段都是原始通信的一种表现。之后很长的时间里都停留在这种原始的通信里,而我们现在所说的电通信的历史并不长。一般把1838年有线电报的发明作为开始使用电通信的标志,1876年发明有线电话被看作现代电通信的开端,之后1896年实现的无线电报开创了无线通信发展的道路。至20世纪30年代通信科学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世纪50年代不仅发展了模

中国移动通信生产机房楼安全管理规定

中国移动通信生产机房楼安全管理规 定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安全管理工作职责 (2) 第三章消防安全管理 (4) 第一节消防设施管理 (4) 第二节平面布置与防火分隔设施 (6) 第三节建筑装修及可燃物品管理 (9) 第四节安全疏散 (10) 第五节消防控制室 (12) 第四章用电安全管理 (13) 第一节电气设备和线路 (13) 第二节高低压配电室 (14) 第三节柴油发电机房 (15) 第五章生产安全管理 (16) 第六章安全防范管理 (18) 第一节安全防范系统(设施)的设置与管理 (18) 第二节出入管理 (20) 第七章工程建设安全管理 (21) 第八章风险预防与应急处理 (22) 第九章附则 (25) 附录 (26)

中国移动通信生产机房楼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通信生产机房楼的安全管理,预防、消除安全生产和治安防范风险,保障员工人身安全和通信生产安全,依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与安全保卫工作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集团公司相关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通信生产机房楼是指设置通信机房、支撑系统用房(不含客户服务用房,下同)等生产用房的建筑物(含通信综合楼)。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司对通信生产机房楼的安全管理。集团公司各直属单位和专业公司可参照本规定制订生产设备机房的安全管理细则。 通信生产机房楼内的网管、业务支撑、信息管理等支撑系统用房比照通信机房管理;IDC机房、客户服务用房的安全管理要求另行规定。 与其它运营商合用通信生产机房楼的单位,应按照产权归属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并参照本规定做好通信机房、支撑系统用房的安全管理。 第四条通信生产机房楼的安全管理,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遵守有关安全生产与安全保卫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完善安全生产与

信息安全及风险控制要求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互联网电视内容引入管理办法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 2017年9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资质要求 (3) 第三章引入原则 (5) 第四章引入流程 (6) 第五章商务模式 (8) 第六章合同管理 (8) 第七章考核管理 (9) 第八章结算管理 (10) 第九章退出管理 (12) 第十章信息安全及风险控制要求 (12) 第十一章附则 (13) 附录 (1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建移动)互联网电视内容引入管理,促进福建移动互联网电视快速、健康、有序发展,根据总部下发的《中国移动数据业务个人及家庭产品管理办法》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管理办法依据福建移动互联网电视平台内容建设目标,对合作伙伴的资质要求、信息安全、引入流程、商务模式、考核、结算、退出等相关流程进行了规定,更加系统、科学、规范地指导合作伙伴的引入和管理工作。 第三条福建移动互联网电视内容的引入遵循“多家选择、公平竞争、公开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建立科学的引入流程和评估机制。业务内容合作伙伴引入结果的决策遵循“高效务实、分级负责、集体决策”的原则。 第四条本制度用于指导省公司开展互联网电视,包含IPTV、OTT平台及相应三屏互动客户端上提供家庭业务内容和应用的合作伙伴的管理。 第五条省公司市场部负责牵头组织互联网电视内容引入工作,市场部、政企分公司、信息技术部、综合部、品质管理部组成专家组负责互联网电视内容申请引入的评审工作。

第二章资质要求 第六条福建移动互联网电视内容合作伙伴包括在电视、手机等多屏互动平台上提供视频内容的合作伙伴(以下简称“CP”)以及提供应用的合作伙伴(以下简称“AP”)。 第七条CP/AP需满足以下基本资质要求: (一)必须具有合法有效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组织机构代码证)、银行开户许可证、税务登记证。 (二)必须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公司注册成立时间需满一年;公司注册资金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合资公司的中资合作公司注册资金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外资股份比例不得超过50%。 (三)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具备互联网电视业务内容运营经验,技术服务等能力。 (四)合作伙伴主要管理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公司的法人代表、总经理、市场、客服、网络技术的主要管理人员)应具有相近行业一年以上的管理经验,能够深入理解中国移动颁布的各项管理办法,并熟悉各项合作伙伴合作流程。 (五)若该合作伙伴与福建移动已有相近业务合作,则在申报当月前连续三个月在省公司的月度考核得分都必须在70分(含)以上,不足三个月则每月月度考核得分均要求在70(含)分以上。 (六)未列入中国移动不良信用记录,在全网或其他省运营过程中没有出现重大违约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