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选医学生态学山西师范大学8.ppt

合集下载

生态学18.ppt

生态学18.ppt

人口增长曲线
世界人口翻番所用时间
200多年
• 5亿
小于100年
10亿 20亿
小于70年
• 10亿 • 20亿
40年
40亿 60亿
• 30亿
• 增长速度 7300万/年,翻番时间越来越短
四个稠密区共有人口44亿人
• 亚洲东部 • 亚洲南部 • 欧洲大部 • 北美洲东部 19亿(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菲律宾等) 14亿(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 7亿(43国、法罗群岛、布罗陀 地区 ) 4亿(美国、墨西哥)
种群生态学
• 种群(population) 种群指生活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同一 物种的个体集合体。 • 主要研究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增长的各种 因素 • 例如:什么因素限制生活在特定区域内的 条文鼠的数量?
群落生态学
• 群落(community) 群落是由生活在一个特定地区的所有生 物构成的,它是不同物种种群的一个集合体。 • 主要研究物种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捕食、竞争和共生对群落结构和组织的影响, 如:什么因素影响着构成某一森林树木种类 的多样性。
• 共同祖先和自然选择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层次
• • • • 个体 生态学 种群 生态学 群落 生态学 生态系统 生态学
个体生态学 autecology
个体生态学主要研究生物的进化适应 • 生物个体如何适应非生物环境,例如: A. 鲸为什么能长时间潜于水下?是某个器 官起作用? B. 蚯蚓的皮肤不能防止脱水 当土壤中的水分达到10%一 17 %时, 则十分适宜于蚯蚓的生活。 自然环境和土壤过湿或过干,均对蚯蚓 生活不利。
1. 集团分布
• 种群内个体聚集成斑块状(成群分布最常见) • 三角叶杨沿流溪斑块分布(斑状湿土沙质土) • 蚊虫、鱼类结群分布(增加交配机会) • 动物集团分布(食物分布不均)

环境生态学课件PPT(共 63张)

环境生态学课件PPT(共 63张)

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事件。(1马斯河谷2多诺拉3光
3.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50—60年代)
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60年代,当时环 境问题突出。自产业革命-1984年臭氧层空洞,“八大公害” 事件,是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

八大公害事件 :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
八次较大的轰动世界的公害事件。 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
二.环境构成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
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出现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自然 资源的总称。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 自然现象的总体。
人工环境:
从狭义上: 来讲是指人类根据生产,生活,科研,文化,医疗等需要而创造的环
境空间,如人工气候室,无尘车间,温室,密封舱,各种建筑,人工园 林等。 从广义上:
2008。 5.尚玉昌 著《生态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 6.同济大学 编《城市环境保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毛文永 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 1998-5。 8.周曦 编《生态设计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6。 9.《环境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8。 其他与生态学相关书目,特别须关注关于生态景观的书目。
三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生物资源的破坏,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丰 富度的下降,大量物种灭绝或处于濒危境地。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必然会导致人类的生存危机,人类对于这个问题严重性的认识还 远远不够。
二、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 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和加剧的
1.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 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以前,人类活动以生活活动为主,以生理代谢过程

2019年9-10微生物的生态.ppt

2019年9-10微生物的生态.ppt

(四)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
1. 工业产品的霉腐
霉腐微生物学:研究各种工业产品上有害微 生物分布、种类、霉腐机制及其防治方 法的微生物学
材料劣化:
①霉变—霉菌;②腐朽——微生物降解木类
③腐烂—水分高,变软;④腐蚀:还原细菌
防治“菌灾”方法
• • • • 尽量减少产品上的微生物数量 包装,避免微生物生长环境 加工全过程,保证无菌条件 防腐剂——少用 黑曲霉、土曲霉、出芽短梗霉、宛氏 拟青霉、绳状青霉、赭绿青霉、短柄帚 霉和绿色木霉
微生物间:好氧性自生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
微生物与动、植物。
2.共生 (互生关系的发展)
两种微生物共同生活时互相依赖彼此获取一定利 益,一种类型脱离另一种类型就不能独立生活。
(一)微生物间的共生 地衣:蓝细菌和真菌共生体
(二)微生物与植物间共生
根瘤菌(细菌)与豆科植物也是共生关系
(三)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共生
作用: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和提高肥力。
(二)水中的微生物
水环境:地球的 70% 左右由水覆盖,其中溶解 和悬浮有机、无机物,流动水有氧渗 入可供微生物生长。 微生物种类: 水中有机物含量多少决定微生物种类。
2. 水体的自净作用(self cleaning)
• 流水不腐 • 原因: 好氧菌对有机物的降解 原生动物对细菌的吞噬作用 噬菌体对宿主的裂解作用 藻类对无机元素的吸收 浮游动物对有机物的摄取和浓缩作用
1. 微生物与昆虫的共生:外共生和内共生
2. 反刍动物和瘤胃微生物
3.寄生:
一种微生物从另一种微生物中获得 养料,藉以生长和繁殖,同时使后者蒙胧 受损失或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 前者 为寄生物,后者为寄主。 微生物间的寄生:噬菌体 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寄生:专性和兼性寄生 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寄生:病原微生物

生态医学课件3

生态医学课件3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与大生态医学
山西中医学院 陶功定
大生态医学——传统医学 第三讲 大生态医学 传统医学 向现代医学的转换
(一)从生态医学角度对健康和死 亡的重新定义 (二)大生态医学模式提出的理论 和现实背景 (三)大生态医学模式的概念及理 论架构
《黄帝内经》的生态学思想为重新认识现 代医学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也就是说,用 《黄帝内经》的生态学思想修正现代医学 指导思想上的失误,整合中医学和西医学 的优势,从而构建一种崭新的医学模式, 是医学发展的趋势和需要。
(二)大生态医学模式提出的理论和现实背景
1、微生态学和稀少生物学的影响 ①微生态学的影响(包括发现、发展、 内容、对人体的影响): ②稀少生物学的影响 2、环境伦理学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的 贡献 ①环境伦理学 ②可持续发展
(二)大生态医学模式提出的理论和现实背景
今天这个世界人类生存面临的全方位危机, 某种意义上正是这种目的和手段相背离的必然 结果。而微生态学和稀少生物学的思想观点, 以及环境伦理学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使 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豁然开朗。为大生态医学模 式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一)从生态医学角度对健康和死亡的重新定义
(1)对健康的含义 2、大生态医学下健康的含义: 大生态医学下健康的含义: 健康是人的身体和精神心理状态与其生存环境的 和谐适应与良性互动。其包含了两层含义: 第一,从人的身体和精神心理状态角度看,健康首 先是人的一种基本属性。 第二,健康不仅仅是“人的身体和精神心理状态”, 更重要的是必须把它看作是这种状态“与其生存环境和 谐适应与良性互动”的动态过程。 健康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是人的一生 和整个人类历史都必然面临的一个永恒课题。
(三)大生态医学模式的概念及理论架构

最新2019-自然生态系统-PPT课件

最新2019-自然生态系统-PPT课件




2019年4月16日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础生态学》
第十四讲 自然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
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2019年4月16日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础生态学》
第十四讲 自然生态系统
纬度地带性
由于太阳高度角及其季节变化因纬度而不同,太阳辐射量 及与其相关的热量也因纬度而异,从赤道向两极温度递减。 由于热量沿纬度变 化,出现群落和生态 系统类型的有规律更 替,如从赤道向北极 依次出现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 叶林、北方针叶林与 苔原。 2019年4月16日
冻原—泰加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荒漠。
东亚系列(大陆东部)
冻原—泰加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 叶林—季雨林—雨林。
2019年4月16日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础生态学》
第十四讲 自然生态系统
我国植被分布纬度地带性
从南自南沙群岛,北至黑龙江,跨50多个纬度 从南向北形成各种热量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 在湿润森林区域内,植被类型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 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 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 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西部: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 高寒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2 森林生态系统
• • • • 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 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 我国的森林资源现状
2019年4月16日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础生态学》
第十四讲 自然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规律

生态系统生态学 ppt课件

生态系统生态学  ppt课件



• 2、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


•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5、自然生态系统功能
—Department of Enviropnpmt课e件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
5.1 生态系统的概述
5.1.1 生态系统的定义 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 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 态学功能单位,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 (英国植物生态学家A.G.Tansley(1935)提出)
—Department of Enviropnpmt课e件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
5.1 生态系统的概述
(2)生态锥体
• 是表示生态系统中能流量、生物量和生物个体数量在 各营养级分布比例的图形。以方框长度代表各级能流 量、生物量或个体数量的大小,并按营养级顺序由下 而上叠置在一起。 也称为生态金字塔。
5.1 生态系统的概述
(3)食物链的特征
食物链的长度通常不超过6个营养级,最常见的 4—5个营养级,因为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不断流 失;
食物链越长,最后营养级位所获得的能量也越少。 因为从起点到终点经过的营养级越多,其能量损 耗也就越大;
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直接相关;
1 大型浮游植物
2 大型浮 游植物
大型浮 游动物
鯷鱼 以浮游生物为食
鲸 以浮游生物为食
微型浮游植物 ( 小鞭毛藻 )
小型浮游动物 (植食性原生动物)
中型浮游动物 (肉食性甲壳动物)

临床医学生理生态学课程讲义

临床医学生理生态学课程讲义

临床医学生理生态学课程讲义1、生态学: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强调的是相互作用。

)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生物。

3、生境(habitat):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4、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5、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下限和上限)之间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6、光补偿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量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处于动态平衡时的光照强度。

7、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8、短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这类植物在全年日照较长时间里开花。

起源和分布在温带和寒温带地区。

9、长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这类植物通常在早春和深秋开花。

起源和分布在日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等纬度也有分布。

10、冷害:喜温动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这可能是通过降低了生物的生理活动及破坏生理平衡造成的,它是喜温生物向北方引种和扩张分布区的主要障碍。

11、冻害:当温度低于-1℃时,很多物种被冻死,这是由于细胞内冰晶形成的损伤效应,使原生质膜发生破裂,蛋白质失活或变性。

12、驯化:如果一个种长期生活中最适范围的一侧,将逐渐导致该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一个新的最适点,这一过程叫驯化。

应用:品种移植,实验室试验等1、什么是生态因子,其作用特点有哪些?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医学微生态学定义

医学微生态学定义
一、概念: 广义:指任何人员在医院活动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 而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 狭义:指凡是住院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也非已处 于潜伏期,而在住院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 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不论受 感染者在医院期间或是出院以后出现症状。
16
二、分类
(一)按微生物来源分类: 内源性感染/ 自身感染 由病人自己体内正 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动态平衡状态。
二、微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 定义:是指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的 平衡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被破坏,对 人体有害。
10
主要原因:
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 系一种菌群失调症(dysbacteriosis)。
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 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为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症:由于菌群失调而产生的疾病为菌群失调 症。 ②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 ③免疫功能低下:免防与控制
消毒灭菌;
隔离预防;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9
8
三、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
口腔:口腔链球菌等;
食管与胃:乳杆菌、酵母菌、幽门螺杆菌;
肠道:以厌氧菌为主;
阴道:以厌氧菌为主;
呼吸道:需氧、微需氧及厌氧菌,多达21 个菌属200多个菌种; 皮肤:分为常住菌与暂住菌。
9
第二节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一、微生态平衡:微生物的定位、定性及定量处于
11
三、微生态失调的防治
保护好宏观生态环境,防止外源性感染; 保护好微生态环境: 消除引起或保持微生态失调的病理状态; 消除或缓解异常的解剖结构; 提高机体免疫力; 合理应用抗生素; 微生态调节剂的应用。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