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文化和美学特点
宗白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作者宗白华一、飞动之美中国古代工匠喜欢把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用到艺术上去。
这比起希腊来,就很不同。
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
中国古代雕刻却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至于植物花纹,要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
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的活力。
这种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选》中有一些描写当时建筑的文章,描写当时城市宫殿建筑的华丽,看来似乎只是夸张,只是幻想。
其实不然。
我们现在从地下坟墓中发掘出来实物材料,那些颜色华美的古代建筑的点缀品,说明《文选》中的那些描写,是有现实根据的,离开现实并不是那么远的。
现在我们看《文选》中一篇王文考作的《鲁灵光殿赋》。
这篇赋告诉我们,这座宫殿内部的装饰,不但有碧绿的莲蓬和水草等装饰,尤其有许多飞动的动物形象:有飞腾的龙,有愤怒的奔兽,有红颜色的鸟雀,有张着翅膀的凤凰,有转来转去的蛇,有伸着颈子的白鹿,有伏在那里的小兔子,有抓着椽在互相追逐的猿猴,还有一个黑颜色的熊,背着一个东西,蹲在那里,吐着舌头。
不但有动物,还有人:一群胡人,带着愁苦的样子,眼神憔悴,面对面跪在屋架的某一个危险的地方。
上面则有神仙、玉女,“忽缥缈以响象,若鬼神之仿佛。
”在作了这样的描写之后,作者总结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胶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
”这简直可以说是谢赫六法的先声了。
不但建筑内部的装饰,就是整个建筑形象,也着重表现一种动态,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就是起这种作用。
根据《诗经》的记载,周宣王的建筑已经像一只野鸡伸翅在飞(《斯干》),可见中国的建筑很早就趋向于飞动之美了。
二、空间的美感之一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是什么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是什么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
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是什么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
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惟其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
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明代造园专家计成在《园治》起首篇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
前者按古典建筑的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
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
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
(三)、诗画的情趣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
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诗情,不仅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
中国古典园林特征楼的特点和案例

中国古典园林特征楼的特点和案例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园林布局而闻名于世。
其中,楼是古典园林的重要构筑物之一,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一、楼的特点1. 建筑形式丰富多样:古典园林中的楼有多种形式,如亭、阁、楼、榭等。
这些楼的形式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功能需求,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2. 结构精巧工艺讲究:楼的建筑结构通常采用木结构,搭配石雕、彩绘等工艺,注重细节和装饰。
例如,楼的檐口、斗栱、飞檐翘角等细部装饰都体现了古人对建筑美学的追求。
3. 园林环境融入:楼是古典园林中的重要景观,其建筑风格和布局都与园林环境相协调。
楼常常依山傍水,与山水相融合,使人们在楼中能够欣赏到优美的自然景色。
4. 赋予文化内涵:古典园林中的楼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楼可能是供人休憩、赏景的场所,也可能是举办文化活动、品茶谈诗的场所,通过楼的设计和布局,传达着主人对文化的追求和理解。
二、楼的案例1. 留园:留园位于江苏苏州市,是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代表之一。
留园中的楼阁错落有致,形成了多个小庭院和景观点,使人们在楼中可以饱览到园林中的美景。
留园中的楼多为小巧精致的亭阁,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特色。
2. 颐和园: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之一。
颐和园中的楼阁遍布整个园区,形成了山水相映、风景如画的景观。
其中最著名的是万寿山上的佛香阁,它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之一。
3. 西湖:西湖位于浙江杭州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西湖周围的楼阁建筑错落有致,与湖泊、山峦相映成趣。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苏堤上的三潭印月楼,它是西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楼阁建筑的代表之一。
总结: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具有丰富的特点和风格,不仅在建筑形式上多样化,而且在结构、装饰、环境融入和文化内涵上都有独特之处。
通过楼的设计和布局,古典园林的楼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憩、赏景的场所,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和文化的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简介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也是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巧的布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中国古典园林一般由假山、湖泊、廊亭、花木等多个元素组成,通过巧妙的设计和精细的工艺,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皇家园林。
在古代,皇帝和贵族为了表达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经常建造各种园林。
这些园林不仅是皇家宫殿的附属设施,也是皇帝和贵族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场所。
古代园林的建造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在古代,园林被视为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主要包括“山水一体”、“小中见大”、“虚实结合”等。
其中,“山水一体”是指园林中的山水景观与建筑景观相互融合,形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小中见大”是指通过巧妙的布局和透视手法,使小空间内的景致在观赏者的眼中具有大空间的感觉;“虚实结合”是指园林中的虚拟景观与实际景观相结合,使观赏者在园林中感受到虚幻和现实的交织。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主要包括山水园林、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山水园林是以山水景观为主题的园林,通过巧妙的布局和精细的工艺,再现了自然山水的奇妙和美丽。
皇家园林是指古代皇帝和贵族建造的园林,其规模宏大,布局精细,建筑工艺精湛。
私家园林是指古代士大夫和富商建造的园林,其规模相对较小,但布局精巧,意境深远。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园林中的建筑、花木、水景等元素被巧妙地安排在不同的位置和高度,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空间结构。
观赏者在游览园林时,可以逐渐领略到不同层次的景致,体验到不同的美感。
同时,园林中的景观布局也注重节奏感,通过不同的景点和景观之间的关联,使观赏者在游览园林时能够感受到一种流动的美感。
中国古典园林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自然的表现和意境的营造。
园林中的建筑、假山、花木等元素都力求以自然的形态呈现,使观赏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特点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中是一朵奇葩,本文主在分析我国传统园林的古城要素以及借景手法。
我国传统园林的古城要素有:山水地形---古人云:“无石不成园。
”“水可积之成潭,泻之成流,喷之成雾,旋之成涡,举之成柱,悬之成布,凛之成冰。
”可见错落有致、峭直嶙峋的山石与静态、动态之水皆可制造出绝佳的园林艺术效果。
人们叠石造山,掘池理水,移天缩地,纳自然于小园之中;想假山浅流为大山名川,可谓小中见大,大中见小。
成水中有山,山中有水之势,花草树木、亭塔楼阁便有了依托之地。
花草树木---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植特别注重两点。
一是植物的物质特性;二是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的文化意蕴。
植物的物质特性包括其色、香、形,以及自然声息和光线作用于花草树木而产生的艺术效果。
中国园林植物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其文化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植物被认作高尚品质和高洁情操的象征。
松竹梅傲雪霜,深为人们喜爱,因而被当作正直、高洁、孤傲不羁的象征。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植兼顾了植物的神形之美,是植物自然美和象征寓意美的艺术组合。
建筑园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独特,文化氛围浓厚。
亭塔楼阁,飞檐彩壁,雕梁画栋,隐于山水浓荫之中。
其造景的艺术手法和观赏效果主要有框景、借景和障景。
框景手法假借造型各异的门窗为风景画框,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造出一幅幅变幻的风景画引人入胜。
借景手法巧借园外远景和以园内景物互为背景,扩大三迭景深,使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障景手法使景物相互掩映,免一览无余,造曲径通幽、园中有园、步移景异之效果,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诗意。
园林造景是园林设计的主要内容,所谓造景主要是指在满足工程技术要求和遵循园林艺术法则的前提下,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合理组织各种造园要素,使之成为若干具有审美价值的景观和空间环境,同时又巧妙地利用了原有的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创作行为。
园林艺术法则已在前面加以论述,在具体造景创作中尚要用到许多方法,那就是造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一)山—园林的骨架
山和水是园林造景中的主要手段,山具有丰富的审美作用 1、分割景致。山的体积高大,可以将园林分割成不同的空间或坡面,通过布置适当的景物,营造出不
同特色的风景点或环境氛围。例如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南坡排列着排云殿、长廊、智慧海和青晏 舫等建筑,造型美观,体量巨大,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华丽,营造出恢弘华美的气氛;于此相反, 北坡布局以幽深宁静为主,水面狭长而曲折,林木茂密环境幽邃,与南坡的开阔明朗形成鲜明对照 。
充分吸取山水诗、山水画中的意境精髓 ,将自然山峦进行典型化处理,力求再 现自然山峦的种种形态和神韵,追求艺 术上的自然真实。 2、瘦、透、漏、皱、丑。瘦是山石要秀, 要棱骨分明,有迎风玉立之势;透是指 山石玲珑多孔,光线能够通过;漏是要 求山石上下左右相通;皱是指山石表面 有凹凸的这周,外形起伏不定,有明暗 变化而又富有节奏感,才具有真山之气
二 巧妙置景,酿造意境美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中,置景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 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置景又称“造景”,是按艺术构思对景物进行巧 妙布局,突破空间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常用的置 景手法有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
(一)借景
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运用最普遍的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借”到 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目的则在于把各种在形态、声音、气味上能增添艺术情趣、 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入到原本的景色空间中来,使的原本的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湖万里船”,这是古代诗人的“远借”。中国古典园林借鉴的这 种诗情画意,也常常出现在邮票上。
(二)分景
中国园林以深邃含蓄、曲折多变而闻名于世,究其原因不外乎园林空间的分隔与组合。 所谓分景就是以山水、植物、建筑及小品等在某种程度上隔断视线或通道,造成园中有园,景中有 景,岛中有岛的境界。分景的作用在于增加景色的量和质,使园景虚实变换,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分景可以把游人的注意力缩小到一定空间范围内,使其能集中精神细致观赏,分景依功能与景观效果 的不同,可分为障景与隔景。
(完整版)中国古典园林的特征是什么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征是什么中国古典园林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构思,她那出神入化的造园风格,曾让世人叹为观止,下面由为你整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征是什么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征说起建筑艺术,当然不能忽略园林的造型,特别是中国的古典园林。
中国的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园林的建造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让中国的园林建筑别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
园林的内涵恰是一座宝库,挖掘它,你将领略到另一番风采。
园林在中国产生甚早,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造园活动了。
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只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之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园林也不断改善和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
园林的组成要素到这个时期已经基本具备,已经和最初的园囿有所区别。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点。
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了崇尚自然。
中国的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布局自由;所造假山池沼,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园林在唐宋时期达到了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到了园林的布局和造景中,使园林建筑不再仅仅是工匠的杰作,更是文人的杰作,让园林的人文风景突现了出来。
任何一样事物的构成都有一定的构成要素,中国的园林也不例外。
总的说来中国古典园林共由六大要素构成:筑山,理池,植物,动物,建筑,匾额,楹联与刻石。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之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建山的佳作。
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
因此,园林一定要凿池引水。
古代园林的理水方法,一般有掩,隔,破三种。
中国园林设计的美学思想以及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设计的美学思想以及文化内涵摘要:中国园林设计主要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中国园林如诗如画,集建筑、园艺、书画、文学等艺术的精华于一体,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在营造空间环境时,突出天人合一、融于自然、顺应自然的设计美学思想,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其艺术生命力长存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园林设计美学思想文化内涵园林,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利用改造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外部环境。
园林是镶嵌在大地上的立体图画。
园林城市不同于田园城市、山水城市和森林城市,不仅在于园林城市不囿于城市自然风貌,更在于园林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史和文化史。
园林的理论基础虽然是师法自然,但其灵魂是文化艺术。
园林文化则是人们把自己的观念、情趣、精神归宿投入到山水地貌,或者开辟山水地貌并结合植物栽植,建筑布置的外围环境中,或者投入到花木的养、赏及花木的有序组合之中,使之升华为高雅的、有韵味的立体画卷,典雅的艺术品,既有生态作用,又具有游憩、欣赏、审美的情趣。
一、中国园林设计特色中国园林的设计借助于假山、奇石、幽径、流水营造出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境界。
园林中的建筑物常见的有亭、台、楼、榭、阁等,房屋之间用长廊贯通,假山、石头、流水则配合建筑物组成富于韵律美的园景。
和西方园林不同的是,中国园林设计含蓄抒情,它不象西方园林一目了然,而是以曲为贵,强调移步换景之妙。
园林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景中带画,耐人寻味,平静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收敛,无论是大园子还是小园子,都变化无穷,各有特色。
二、园林植物配置与设计美学之间的关系美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其主观成分源于文化。
园林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中蕴藏着人类文化的结晶。
古今中外辉煌灿烂的古典园林艺术、现代园林艺术,无不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文化和美学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是中国古典建筑体系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民间建筑基础之上提高的建筑层次,突出的反映了士大夫的文化思想、建筑观念和美学水平,其作品有较深的哲理和浓厚的文化气息,体现了“士”这一阶层的思想观念、情趣和寄托。
其特点可用八字概括:朴实、宁静、端庄、典雅。
没有堆砌的装饰和虚造的声势,而是在素雅之中体现健美,注重建筑环境和人文心境的统一和谐。
概括起来,中国古代园林在文化表征上有三种特点:
一是:天人合一的营造思想
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贯穿着人们对于自然的行为方式,培育出一种“道法自然”的风景欣赏品味,在这种审美意识下,“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等一切自然属性均具有“真足以摄招魂梦,颠倒情思”,如我们常见的用太湖石来模拟山川河流景观等,所谓“天地大园林,园林小天地”的理念,贯穿中国古代匠人营造园林的始终。
二是:化成诗画的意境
中国古代园林素与中国诗画同源,有“立体的山水画”、“流动的山水诗”之称。
一般情况下,造园家在构思时,往往将园中主要风景意境以简约的笔墨,以诗的形式做一个概括,然后再仔细推敲山水、庭榭的布置,使其更适合诗意。
例如西湖在营造时的“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意境。
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以宇宙人生为对象,玩弄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景,创形象为象征,使人类最高心灵具体化、肉身化,中国古代园林体现了主观生命情调和客观自然景象的交流互渗,挖掘出最深的情,化成诗话,渗入了更深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是中国古代园林营造艺术的深刻体现。
梁思成说:“中国园林就是一幅立体的山水画,这就是中国园林的最基本特点”。
例如拙政园的“留听阁”就源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之诗意,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沿袭了画家董源《万壑松风图》的画境。
三是:通透的人生至境
中国古典园林一直呈现出一种与宇宙为一体的生命境界,这是一种士大夫为之毕生追求的人生至境之所在,中国古代一切艺术的境界核心均植根于此。
中国
古代园林不但极尽声音美、意境美之能事,将园林营造得有声有色,同时,力求超越各种有形声色的局限,引导人们去感悟那声色表像背后的永恒生命。
苏州“狮子林”的“燕誉堂”庭前有一湖石假山,旁植牡丹和玉桂,玉桂芳香,但是其门廊砖额上却题字“听香”。
西面砖额题字“读画”,四字呼应,其实另有深意。
牡丹是富贵的象征,玉桂谐音“玉贵”,二者结合有“玉堂富贵”之意。
“读画”提示观赏者静心观看,读懂景中之画意,“听香”则提示观者要关闭一切耳目感官繁杂干扰,返璞归真,感受那有形声色背后的永恒生命。
从“读画”到“听香”是一种寓于理性和情感意味的主、客体间的审美融合,代表了一种通透的人生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