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祈使句中称呼语语用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汉英礼貌用语语用对比研究

汉英礼貌用语语用对比研究

汉英礼貌用语语用对比研究作者:张艳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0期摘要:在现代社会中西愈来愈频繁的交往中,礼貌地使用语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变得不言而喻。

本文在英汉礼貌准则对比的基础上,对汉英礼貌用语6个方面的差异表现进行了归纳分析。

关键词:汉英;礼貌用语作者简介:张艳艳,女(1986-),山西临汾人,西北大学文学院09级语言学及应用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0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0-00147-01“礼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

表达礼貌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是其中最频繁使用且最有效的一种。

各民族礼貌用语都有它的不同表达方式,下面就此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汉英礼貌准则的理论对比汉语的礼貌用语和英美等西方国家有着较大的文化背景差异,因此它的礼貌原则必然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1.以汉文化为背景顾曰国教授根据汉语文化的源与流,提出了汉语文化中礼貌规范的四大特点:尊重、谦逊、态度热情、文雅,并提出了汉语礼貌原则的五个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德、言、行准则。

2.以英语文化为背景Leech的礼貌原则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概括了西方的礼貌用语的特点,共分为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六条准则可见,英汉语言的礼貌准则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不同的语言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衡量标准及表现形式。

事实上礼貌本身既有文化的普遍性,又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性,这种文化差异常常构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二.汉英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表现1.称谓语受社会结构、传统伦理、血缘宗族等社会因素的制约,中国社会的称谓语远比英语国家复杂。

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

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

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作者:吴承雅来源:《职业时空》2007年第15期称谓语词的选择问题是社会语言学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国内外语言学界就这个问题都展开了系统的、专门的研究,其中不同语系之间称呼语的比较研究更是引起了研究者们普遍的兴趣。

由于每种语言的称呼语体系都包含着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暗含着一个民族历史的、文化的积淀,因此,不同语言之间的称呼语体系的比较分析在社会语言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英语和汉语作为当今世界上两种最主要的语言系统,对其称呼语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尤为必要。

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称呼”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

在语言交往过程中,称呼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词语,往往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

不同的称呼不仅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身分角色、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而且实现了交际双方的感情交流。

一、英汉亲属间称呼差异及原因(一)父系血缘与母系血缘的区别汉语亲属间的称呼讲究血缘关系,分母系和父系。

汉文化非常注重父系亲属的身份和地位。

父系是正宗,是传宗接代的、自古以来享有继承权的血缘。

而母系是不能传宗接代、没有继承权的,“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

父系亲属有“爷爷”、“奶奶”、“伯伯”、“姑姑”等称呼,相应的母系亲属则分别有“外公”“外婆”“舅舅”“姨妈”。

孙辈中,也讲究父系的才是正宗的“孙子”、“孙女”,而母系的是“外孙”、“外孙女”。

对丈夫的父母叫“公公”、“婆婆”,对妻子的父母叫“岳父”、“岳母”。

而英语中,不分男方亲属与女方亲属。

“爷爷”、“外公”共用grandfather这个词。

“奶奶”和“外婆”都叫grandmother。

而“伯伯”、“叔叔”、“舅舅”、“姨父”、“姑夫”和“伯妈”、“婶婶”、“舅妈”、“姨妈”、“姑姑”等则一律称uncle和aunt。

对配偶的亲属,都加一个“in-law”来称呼。

如“公公”和“岳父”都是father-in-law。

像这样,配偶的亲属在英语中一律加一个词缀“-in-law”,这样的称呼首先强调的是其亲属关系的法律意义。

汉英社会称谓语对比分析

汉英社会称谓语对比分析

1.2.1 Popular Address Terms 1.2.2 Relation Address Terms 1.2.3 Post and Rank Address Terms 1.2.4 Honorific Address Terms 1.2.5 Intimate Address Terms 1.2.6 Fictive Kinship Terms (Back)
(T0)
3.3.1 The Chinese Society
agriculture production ----relative stability of settlement--- formation of large group settlement--extended-family system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 3.3.2 The Unity of the Universe and Man the world as a unit--- maintain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3.3.3 Confucianism Ren (仁) and Li (礼) Lunli(伦理)

4.2.2 Usage of Names Full Name widely used in Chinese while strictly restricted in English First Name Last Name Last Name+Lao/Xiao/Tongzi Lao/Xiao+Last Name (Back)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On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Address Terms Chapter Two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hoice of Address Terms Chapter Thre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ultures of Address Terms Chapter Four A Contras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ddress Terms Chapter Five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浅析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其成因

浅析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其成因

浅析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其成因作者:甘晴周莉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21年第08期摘要:称呼语的使用在日常交际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但不同国家在称呼语的使用上存在着一定差异,这是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及多种组合因素造成的,本文将重点阐述这种差异的具体表现以及造成这种文化差异的深刻文化根源。

关键词:称呼语; 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8-081-0021.引言中国从古代起便进行了对称谓语的研究,例如汉代《尔雅》中的《释亲》就系统介绍了亲属称谓词的意义和用法[8]。

虽然不甚完备,却表现出了称谓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到了现代,大批学者(夏明滇、许漫等)开始进行关于称谓语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一些学者(周卫东、姜静等)也发现,称呼语在中西方的发展及应用存在一定差异,为了更加深入研究影响称呼语发展的因素,渐渐出现了成体系的关于中西方称谓系统的分析研究。

2.称呼语的分类及其在中国和英美国家的差异表现2.1称呼语的定义《汉语大词典》对“称呼”一词的解释有两种:①叫,对人称呼其身份、名称等;②表示被招呼对象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等的名称。

称呼语是在言语交际中使用的,尤其要注意是“当面”使用。

这个当面不是说一定是被招呼的对象确实在场,而是在于言语的使用,用语言形式表示对被称呼对象的称呼。

许多学者对称呼语的定义已经达成共识:“所谓称呼语,指的是人们彼此间当面招呼所使用的名称。

”这是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

2.2称呼语的分类称呼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称呼语的理解无论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还是汉语学习过程中都举足轻重。

称呼语的演变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中英文化的差异也就导致了两种语言中称呼语的不同。

称呼语可以大致分为头衔、名字、亲属称谓、敬称/谦称四个方面。

2.3称呼语中头衔在中国和英美国家的不同表现头衔是称呼语中的一种,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被广泛应用。

汉英称谓语的对比研究

汉英称谓语的对比研究

206作者简介:吴珊珊(1997— ),女,汉族,湖南郴州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专业英语及跨文化交际。

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但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与英语国家的称谓语用法有所不同。

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差异,可能会造成双方误解,甚至导致沟通失败。

因此,掌握汉英称谓语的差异有助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语用错误、促进跨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汉英称谓语进行对比分析:一、人称代词(一)第一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指的是对话者之间互相称呼的代词。

英语国家的人们在称呼自己时,通常采用第一人称代词“I”;如果需要强调自己,可以使用反身代词“Myself”。

相反,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形式比英语多。

汉语中的中性第一人称代词是“我”,相当于英语中的“I”。

不过,古代中国人为了礼貌,常用自谦代词来称呼自己,比如“晚生”、“卑职”等[1]。

以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段对话为例。

贾珍言道:“昨承冯大爷示知老先生人品学问,又兼深通医学,小弟不胜钦仰之至。

”张先生道:“晚生粗鄙下士,本知见浅陋,昨因冯大爷示知,大人家第谦恭下士,又承呼唤,敢不奉命。

”Jia Zhen said, “Yesterday, I was overwhelmed with admiration by all Mr. Feng told me of your character, learning, and profound knowledge of medicine, sir.”“I am simply an ignorant layman,” replied Dr. Zhang. “But when I heard yesterday from Mr. Feng that Your Lordship’s family is considerate to ordinary scholars and had condescended to send for me, how could I disobey your orders?”A dream of red mansions (Yang and Dai, 2001)[2]“张先生”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他还是用“晚生”来称呼自己。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学生:罗彩楼班级:09语言一班学号:0940501281摘要: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

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掌握英汉语言称谓语的文化差异,根据交际语境,恰当运用能融洽交流双方关系的称谓语,能有助于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对顺利完成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称谓语,称谓系统,语用机制,文化差异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

前者体现了人类社会中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社会地位关系;后者则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情感好恶关系。

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每种称谓系统都是这个民族内部社会交际的产物,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风俗和文化。

在人们交际活动中,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恰当、得体的称谓语。

不恰当的称谓语会给言语交际活动带来障碍,会让交际双方感到不快,或留下某种印象,给以后的交往造成不利影响。

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不同语言的称谓系统的差异,并遵循对方语言称谓系统的语言表达规范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保障之一。

一、英汉称谓语之选择方略选择何种方式称呼对方取决于诸多因素。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称谓语在数量上和指称的范围上都各有特色。

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 各民族的称呼行为都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它可能是该社会中权势性和平等性的象征。

从称谓语的交际功能上来看,称谓语选择之方略则可以分为三大类: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描述性称谓语[1]。

亲属称谓语是用来表示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相互关系的称谓语。

社交称谓语则是用来直接反映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人际关系的称谓语,它包括关系称谓、职衔称谓、敬称称谓、谦称等,如汉语中的李局长、何教授、犬子等,英语中的professor、Your Majesty等。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英汉礼貌用语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在语用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下面将从语境、语调、称谓等方面探讨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首先,在语境上,英汉礼貌用语的应用场景存在差异。

在英语中,礼貌用语通常用于迎接、道别、感谢、请求等场合,以表达尊重和友善。

例如,英语中的"Hello"、"Goodbye"、"Thank you"、"Please"等,是常见的礼貌用语。

而在汉语中,礼貌用语的使用范围更广,除了上述场合外,还用于问候、安慰、祝福等情境。

例如,汉语中的"你好"、"再见"、"谢谢"、"请"等,不仅可以用于平时交流,还可以用于庄重场合,如商务会议、重要场合等。

因此,在语境上,英汉礼貌用语有着一定的差异。

其次,在语调上,英汉礼貌用语也存在差异。

英语中的礼貌用语通常以平和、亲切的语调表达,以显得友好和尊重。

例如,当对方赞美你时,你可以回答"I appreciate your kind words",表达你对对方夸奖的感激之情。

而在汉语中,礼貌用语的语调更多地体现为谦虚、客气、礼貌的方式。

例如,当对方赞美你时,你可以回答"过奖了"或者"不敢当",表达你的谦逊和客气。

因此,在语调上,英汉礼貌用语也有所不同。

最后,在称谓上,英汉礼貌用语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英语中,常见的称谓包括"Mr."、"Mrs."、"Miss"、"Ms."等,用于称呼男性和女性。

同时,也可以用朋友称谓,如"mate"、"buddy"等。

而在汉语中,称谓通常根据年龄、性别和身份来称呼对方,如"先生"、"小姐"、"阿姨"、"师傅"等。

英汉称谓语及社交常用语对比

英汉称谓语及社交常用语对比

第一节英汉家庭称谓和社交称谓的语用对比称谓是人们在相识或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的看似简单的问题。

家庭称谓是指在家庭范围内部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称呼语;社会称谓是社会群体内人与人之间在言语交际中的称呼语。

它对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有决定性的影响。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英汉语言中是如何运用称谓进行交际的。

1. 英汉家庭称谓差异在用英汉语言进行交际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家庭称谓的词语常常在交际双方理解称谓意义方面造成很大的难度,。

汉语中的很多称呼语表达了较具体的关系,而英语却没有这样的对应词。

因而影响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英汉家庭称谓对照表:从上述英汉对照表可以看出,汉语当中家庭称谓远比英语家庭称谓详尽繁杂得多。

就拿汉语中的堂、表亲属关系来讲。

从以上对照表可以看到,汉语有八个不同的称呼,而英语却只有一个词“cousin”统称之。

实际上,以上只是部分亲属关系,还有很多的亲属关系,比如,“姨奶奶”、“嫂子”、“弟妹”、“小舅子”、“外甥”等更细繁的方式来区别亲属关系,给英汉言语交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这是英汉家庭称谓的差异之一。

英汉家庭称谓的第二个差异是:汉语中,同辈家庭成员和亲戚的称谓需要根据年龄的不同加以区别。

比如有大哥、二哥;大姐、二姐等的区别。

英语当中则非常简单,不分年龄,同辈男性通用同一称呼:“brother”,同辈女性都称呼为:“sister”。

汉语称比父亲年长者为“伯伯”,称比父亲年轻的为“叔叔”,但英语中一律用“uncle”这个词。

2. 英汉社会称谓差异社会称谓理所当然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在同一社会群体中,任何言语交际都无不面临相互间约定俗成地、适当地称呼问题,而交际双方的关系因此得到建立和维护。

但是,在跨文化的英汉言语交际中,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称谓已成为一个不小的问题而受到重视。

我们先来看看在英语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在称谓上的变化:在英语社会里,人们初次见面或刚开始相识的时候,常常使用“Sir”、“Madame”、“Mr.Smith”、“Mrs.Smith”、“Dr.John”等,但一般不用“comrade”或“maste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祈使句中称呼语语用对比分析梁成功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22摘要:由于英汉语言和中西文化的差异,英汉祈使句中称呼语的使用呈现出明显的语用差异,文章从各种称呼形式的选用以及称呼语在祈使句中出现的位置等方面对英汉祈使句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其原因及其对英汉祈使句翻译的影响。

汉语祈使句中称呼语的使用极为讲究,它们出现的位置和省略与否对于祈使行为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相比之下,英语祈使句中称呼语的使用要单调得多,以后置为常见,称呼语的位置不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因素。

关键词:祈使句称呼语语用差异祈使句在英汉语句型里占有重要地位,是日常话语活动中一种极其常见的言语行为类型。

由于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英汉祈使句中称呼语的使用有明显不同。

汉语祈使句中称呼语的使用极为讲究,它们出现的位置和省略与否对于祈使行为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相比之下,英语祈使句中称呼语的使用要单调得多,以后置为常见,称呼语的位置不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因素。

I. 称呼语选择与交际者的社会距离曲卫国认为,传统的中国礼貌原则有两个基本准则:一是亲近准则,选择的词语越表示亲近,越有礼貌;表现在称呼语上,主要使用亲属称呼,老/小称呼,某老称呼以及不含姓的名称呼。

另一个是社会关系准则,在交际中选择抬举对方的词语,抬得越高,越有礼貌。

表现在称呼语上,主要是职衔称谓。

处于高位的一方通常选择亲近准则以及相应的称呼语,处于低位的一方常选择社会关系准则以及相应的称呼语[1]。

在汉语的称呼系统中,辈分和年龄或年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待亲属、邻里和师长,上述因素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因素。

英语称呼系统中,辈分和年龄只是在对待亲属中年辈高出一代或一代以上的人才起积极作用,对其他社会关系如同事或朋友中的年辈高者可以不用尊称而直呼其名[2]。

汉语的这一特点除了与汉语丰富的称谓系统有关外,还与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影响下的人际关系有着密切联系。

与美国文化强调距离感相反,中国人际称谓准则是尽量缩小距离。

亲切得体的称呼——亲族称谓语和非亲族称谓语的使用,尤其是亲族称谓语在非亲族关系中的使用,能缩短对话双方的距离,同时也使受话人难以拒绝。

(1)某部的一位司机登门看望部里的一位干部。

司机:张司长,没出门啊!忙吧?司长:唷!老宋,你家小宋现在开车不错了吧?司机:我跟他妈担心,怕他撞人,司长同志,你能不能给小宋调个工作?司机跟司长说话,由于社会距离较大,从称呼到请求都很客气。

司长则遵守“亲近准则”,称呼司机“老宋”。

而违背了这种规约,则会导致交际失败,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2)李石清不要管她,先不管她。

我提议,月亭,这次行里这点公债现在我们是绝对不卖了。

我告诉你,这个行市还要大涨特涨,不会涨到这一点就完事。

并且(非常兴奋地)我现在劝你,月亭,我们最好明天看情形再买进,明天的行市还可以买,还是吃不了亏。

《日出》李石清刚刚升任大丰银行的襄理,有点忘乎所以,越说越狂傲,对潘经理的称呼由“经理”改称为“月亭”,“您”也变成了“你”。

这样的称呼显然是不适当、不礼貌的,口气也显得强硬,惹得潘月亭极为恼火,并最终解除了他的职务。

祈使句中称呼语的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变化反映出交际者的心理和感情变化,汉语言文化圈的人对此极为敏感。

(3)这时那位曾被她讥为“三寸丁古树皮”的副主任,正好排队排在她后面,为了支持她对食堂的批评,便站拢售菜的窗口,对那位炊事员说:“小詹的批评虽然态度急躁了一点,可你们食堂的工作确实---”话没说完,反倒被詹丽颖气呼呼地截断了:“我态度急躁?我倒犯错误了?我就该心平气和地把那条虫子吞进肚子去吗?他们熬出一锅虫子你们也不管是不是?倒怪我急躁了?那条虫子要盛在你碗里,你要不比我急躁才怪!……”那位副主任开始还耐心地对她说:“小詹同志,你冷静一点嘛。

你对食堂的批评,我是支持的嘛……”可詹丽颖居然又截断了她的话,又气势汹汹地发泄了一通火气,弄得那位副主任也脸红气粗起来:“詹丽颖同志,我们饭后再谈好不好?后面的同志还等着打菜呢!”《钟鼓楼》称呼语的变化在这里反映了说话人态度的变化,开始称“小詹”,是遵循“亲近准则”,拉近关系,接下来称“詹丽颖同志”,是有意疏远彼此的关系;劝告句“你冷静一点嘛”,到后来的“我们饭后再谈好不好?”,祈使句形式的变化,也是有意疏远的标志。

英语祈使句中,称呼语显得单调,礼貌的称呼是在姓前加“Mr.”, 或称“sir”。

(4)Rochester: Jane.Jane: Please, let me go, sir. 《简爱》(5)Rochester: Well, I’m sure some fool will find you soon enough.Jane: I hope so, sir. Some fool that found me once before. (touches his face with her hand) I’ve come home, Edward. Let me stay. 《简爱》前一个例句中,Jane是Rochester请来的家庭教师,二者地位不平等,Jane称呼Rochester “sir”;后来,他们成为恋人,Jane直呼其名“Edward”。

II.称呼语的位置及其语用功能中国人习惯上把称呼语放在祈使句前,以示尊重;这与英语国家习惯不同。

(6)“梅姐,你把过去的事情忘了罢。

不要拿它折磨你自己,你要好好爱惜你的身体,便是我们看见你这个样子,也觉得心疼。

”琴偎着梅几乎要流泪地说。

(巴金《家》)“Forget about the past, Cousin Mei,” Qin begged. She was close to tears. “Why tortureyourself? You should take care of your health more. Our hearts ache too to see you thisway.”(7)“亲爱的!”停了一会儿,余永泽走到道静身边抱住她,在她耳边低声说,“静,听我的话,咱们搬到一块儿吧!我这是第十次请求你了。

”(杨沫《青春之歌》)“Darling!” After a moment’s silence he approached and took her in his arms, murmuringsoftly, “Listen, Daojing! Come and live with me! This is the tenth time I’ve asked you.”(8)白莉苹蹙着眉头微微一笑,顺手打了许宁一巴掌:“许宁,你这傻孩子,在这儿瞎喊什么呀?蒋介石也听不见你的抗议。

而且你不怕侦探听见?……来,朋友们,别听他!快喝酒吧。

”(同上)With a wry smile, Liping gave him a gentle slap. “Don’t be such a fool, Xuning! Whyshout yourself hoarse? Jiang Jieshi won’t hear your protest but his spies may…Nevermind him, kids. Let’s drink!”(9)鲁大海 (放下手枪,笑)妈,妈您别怕,我是吓唬吓唬他。

HAI (putting it down and smiling): Don’t worry, Mother. I only wanted to putthe wind up him.(10)方达升(不理他)白露,你愿意到我屋里坐一下吗?DASHENG (ignoring him): Would you like to come and sit in my room, Bailu?上述英语译文中,为了照顾英语本族人的行文习惯,把称呼语一律放在祈使句之后,难以体现这种细微的变化。

而英语祈使句中,称呼语常常后置,“这些名词也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但这种用法不那么普遍。

”[3]。

(11)Stephen Oh, you must n’t think that, mother. I—I don’t like him. (《芭巴拉少校》,英若诚译)其相应的汉语译文是:斯蒂文母亲,千万别这么想。

我—我不喜欢他。

(12)Sarah You don’t mind Cholly’s imbecility, papa, do you?莎拉爸,洛玛克斯一张嘴就说蠢话,您别往心里去。

(13)“Thee mustn’t speak evil of thy rulers, Simeon,” said his father, gravely.“西米恩,不许你这么说政府的坏话,”他父亲庄严地说道。

(《汤姆叔叔的小屋》,王惠君译)(14)Undershaft Think no more of it, Mr. Lomax. By the way, would you mind lendingme your matches? (《芭巴拉少校》,英若诚译)安德谢夫好了,洛玛克斯先生,别再为这种事担心了。

对了,你能借我用一下你的火柴吗?(15)Catherine Will you please go away, Mr. Sampson? 《吕淑湘译文三种》施洛琳沈先生,不进来坐坐吗?III. 人称代词的隐现及其语用功能英语祈使句中一般不用第二人称代词招呼对方,以下情况才使用第二人称代词:a. 表示对比,明确祈使对象:(16)You carry the table into the garden, John, and you girls take out some chairs.(17)I don’t know what to say. Norah, you go.b. 表示不满或厌烦,含有告诫或指责的意思:(18)You mind your own business, and leave this to me!(19)You take your hands off me!(20)Don’t you say that again!c. 当祈使句中出现副词并置于句首时:(21)In you go!英语中带有第二人称呼语的祈使句出现频率较低,通常表示不满或厌烦。

(22)Never you mind, Master Impertinent!(23)It’ll never work!—Just you wait and see!要小孩做某事,常常要保留祈使句中的you,例如:Billy, you come here.。

带you 的祈使句加上相应的手势也可以用于对较多的人(可以是成人)讲话的情况,例如:Mr. Holmes, you sit over th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