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蜻蜓

合集下载

202X语文S版语文三下《放飞蜻蜓》ppt课件

202X语文S版语文三下《放飞蜻蜓》ppt课件

PPT论坛:
PPT课件:/kejian/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数学课件:/kejian/shuxue/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 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 道蜻蜓吃什么吗?”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 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 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 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 友?”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 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 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 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 友?”
语文S版 三年级下册
放飞蜻蜓
-
我知道:
课文主要讲了陶行 知先生看见一群孩 子 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 识 蜻,蜓 最后孩子 们 放飞蜻。蜓
问题一 : “翠贞,你知道蜻蜓吃 什么吗?”
问题二: “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 谁知道?”
蜻蜓补充资料1:
各种小形飞虫都是蜻蜓的美味佳 肴,蚊、蝇、叶蝉、小形蛾子、蝴蝶、 虻类等来者不拒。据说,一只马大头 蜻蜒一天内能吃近1000个小飞虫。一 只蜻蜒能在l小时内吃掉40只苍蝇或 840只蚊子。一只蜻蜓幼虫一年能吃 3000多只蚊子的幼虫。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1.5.421.5.4Tuesday, May 04,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09:01:3609:01:3609:015/4/2021 9:01:36 AM

1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 学和教 育学的 人。21.5.409:01:3609:01May- 214-M ay-21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9放飞蜻蜓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9放飞蜻蜓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用商量 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说着, 把蜻蜓还给翠贞。【 “用商量的口 吻”“好不好”“还给”等词,充分表 现了陶行知尊重孩子、爱护小生灵的美 好品质,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关爱,更体现 了他的教育方法的巧妙。】
课文详解
课件PPT
翠贞用征询的目光看着小伙伴们,大家异 口同声地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 去!”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蜻 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孩子们在陶 行知的谆谆教导下,自觉行动起来,放飞 了蜻蜓。】
字词乐园
课件PPT
造形 gòu 字 声
结左
构右

繁 体

G

笔 画
8画
笔顺 组词 形近 运用
写法:左窄右
宽。“勾”
的横折钩要
构图 结构 构思
大些。
佳构

钩(gōu)秤钩 沟 图
(ɡōu)水沟 向往虚构的利益往
构构 构
往丧失现存的幸福。
字义 ①构造,组合。②结成(用于抽象事物)。③作品。
造句
这篇文章的构思巧妙,结构精巧,语言优美,不失为一 篇佳作。
课件PPT
19 放飞蜻蜓
资料宝袋
课件PPT
蜻蜓 昆虫,身体细长,胸部背面有两对膜状 的翅,休息时翅展开,平放两侧。口内生着一
对坚硬有力的紫色大颚。在它可以任意转动 的脑袋上,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 了整个头部的一半。蜻蜓的一只大复眼由1 万多只小眼组成,所以蜻蜓在疾飞中,能正确 清晰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 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写法点拨
课件PPT
这些答案中有对有错,可见孩子们是在 凭感觉回答,而“七嘴八舌地抢着说”, 使儿童们争强好胜、无所顾忌的特点 跃然纸上,谁也不会因为他们的无知而 心生鄙夷之感,反而会觉得童趣横生。 这就是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特点来表现 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年级语文教案)《放飞蜻蜓》中的几个问题

(三年级语文教案)《放飞蜻蜓》中的几个问题

《放飞蜻蜓》中的几个问题
三年级语文教案
《放飞蜻蜓》中的几个问题学习《放飞蜻蜓》这一课,我们可以发现有多个问题出现,让学生认识这些问题,明白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其实就是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这个教学故事其实是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看到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而谈起的。

问题一:“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学生一下子可以读到答案。

吃虫子,吃露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孩子的答案是开放的,这些答案到底哪个正确?陶行知在孩子们回答之后,给了学生更明确更详细的答案,循循善诱地教给孩子们蜻蜓的食物知识。

问题二: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简单的,当然这是第一个问题的思想提升。

孩子初步理解了,肯定会有明确的认识。

所以第七自然段开头就说“孩子们点点头。

”这就将蜻蜓与孩子的距离缩短了。

问题三: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这又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从第一问题来看,学生答案这么多,这个问题肯定也难以回答,孩子只能假设。

所以就出现了直接观察性的答案——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

一种猜测性答案——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

在学生不知之时陶行知向孩子介绍了蜻蜓的尾巴,非常有趣,
孩子们读这个答题也会感受到原来蜻蜓的尾巴真的值得研究。

这个问题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问题四:关于蜻蜓的头部,具体点就是蜻蜓的眼睛,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虽然这个问题没有提出,陶先生沿着尾巴的作用直接谈起,实质上却是一个重要问题。

把其放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蜻蜓的身体结构特点。

蜻蜓的复眼的神奇肯定吸引了孩子们。

《放飞蜻蜓》第一课时(省一等奖)

《放飞蜻蜓》第一课时(省一等奖)
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 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 的虫子……
陶抢着 蚊子 据说 复杂
一天午后,( 陶行知 )看见孩 子们捉蜻蜓,就( 慈爱 )地问他们 蜻蜓吃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 地抢着 回答。陶行知告诉他们蜻 蜓吃(苍蝇)、(蚊子)和水里的 孑孓。蜻蜓的尾巴能( 掌握 )飞 行方向,眼睛结构 很( 复杂 )。 听完后,小伙伴们纷纷让翠贞放飞 蜻蜓。
cí 慈爱
慈:
古体 = (丝,表示柔软)+ (心,心肠)
造字本义:比喻心肠软如丝,疼惜生命, 不杀生,不作恶。
shé qiǎng 七嘴八舌 抢着
ying wén jié jué 苍蝇 蚊子 孑 孓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 坐在田埂上,说:“还 是翠贞说得对。苍蝇、 蚊子、水里的孑孓,它 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 是我们的好朋友?”
左右结构
陶抢蝇 蚊握据 构
上下结构
慈复
独体字

陶慈舌
作业布置:
要求:第1题必做,第2、3题任选一题。
1.认真书写本课生字。 2.读名言、讲故事,走近陶行知。 3.查阅关于蜻蜓的资料,进一步 了解蜻蜓。
合肥市青年路小学 敖惠
zhēn
翠贞
táo 陶行知
滴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上, 不算是好汉!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 毛泽东
zhònɡ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 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 郭沫若
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 多读两遍。
2.标出自然段序号,在不懂的地方做 记号。
wò 掌握
掌握(方向) 掌握( )
gòu fù 结构 复杂
gòu fù 结构 复杂

《放飞蜻蜓》课件 (1)

《放飞蜻蜓》课件 (1)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者说:“吃 草。”“吃树叶。”“吃泥土。”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 在田埂上,说:“还是翠 贞说得对。苍蝇、蚊子、 水里的孑(jié)孓(jué),它 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 我们的好朋友?”
孑孓
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阳光
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juē)一撅 的。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用 商量的口吻说:“把他放了,好不 好?”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翠
贞看看小伙伴们,孩子们纷纷说:
“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蜻
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读一读
慈爱 复杂
抚摸 结构
保持 入神
七嘴八舌 成千上万
田埂
孑孓
露水
尾巴 特点
眼睛
一节节的 又细又长 保持平衡 调整方向
很大 结构复杂
看清四面八 方的虫子
作用
陶先生有四个字“爱满天 下”。不仅爱人类,而且爱生 物,反对把生物弄死来做标本, 把生物学变成死物学,这是人 世间最伟大的爱。推广这样的 爱,可以教导人们不再互相残 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有关蜻蜓的诗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放 飞 蜻 蜓
人为一大 事来,做一大 事去;捧着一 颗心来,不带 半根草去。 ——陶行知
பைடு நூலகம்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 毛泽东 万世师表。 当今一圣人。 —— 宋庆龄 —— 董必武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 知。 —— 郭沫若

三年级下册语文19 放飞蜻蜓

三年级下册语文19 放飞蜻蜓

陶行知(1891—1946) 中国教育家。原 名文濬,安徽人。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 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 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积极参加抗日民
主运动。先后创办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著作编为《陶行知全集》(六卷)、《普 及教育》(三集)等。
1.通过比较孩子们对蜻蜓的前后不同的 态度(课文的开头在捉蜻蜓,课文最后放飞蜻 蜓),感受陶行知先生高超的教育艺术。
词语导学
【七嘴八舌】形容人多嘴杂。造句:老师刚提 出问题,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类似 的形容多而杂的词语有杂乱无章、鱼龙混杂 等。
【保持】维持(原状),使不消失或减弱。文中 指蜻蜓用尾巴维持平衡。造句:今年的成绩不 错,但是我们不能松懈,要继续保持,争取明年更 上一层楼!
词语导学
【结构】各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文中指 蜻蜓眼睛的搭配和排列。造句:这篇文章结 构严谨,语言生动,是一篇考场佳作。 【复杂】(事物的种类、头绪等)多而杂。文 中指蜻蜓的眼睛结构杂。造句:这件事很复 杂,三言两语说不清楚,你就别问了。
翠贞用征询的目光看着小伙伴们,大家异 口同声地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 去!”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蜻 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孩子们在陶 行知的谆谆教导下,自觉行动起来,放飞 了蜻蜓。】
放 陶行知:引导 启发 开导 飞
蜻 蜓 孩子们:认识蜻蜓 了解蜻蜓 放飞蜻蜓
本文讲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
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指着它 的尾巴说:“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 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tiáo〕 整方向。据(jù)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 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
来。”【这句话写蜻蜓尾巴的特点和作 用。特点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功 能是“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放飞蜻蜓》教案二:探索蜻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特征

《放飞蜻蜓》教案二:探索蜻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特征

《放飞蜻蜓》教案二:探索蜻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特征探索蜻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特征蜻蜓是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昆虫,它们的生态习性非常独特,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生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蜻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特征。

一、色彩斑斓蜻蜓的身体多种颜色,如绿、红、紫、蓝等,非常美丽。

这些色彩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这些颜色能够帮助蜻蜓在自然环境中更好的活动。

比如,一些蜻蜓的身体颜色可以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让人难以察觉,这对它们捕食或躲避天敌都十分有利。

二、飞行速度快蜻蜓拥有高速飞行的技巧,能够快速转弯、停止和再次起飞。

这让它们非常适应在空中飞行和捕食。

蜻蜓对于速度的控制非常准确,这得益于他们独特的身体结构和翅膀组织。

通过科学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蜻蜓在飞行中的速度和控制能力,为我们设计更好的分子和飞行系统提供了借鉴。

三、营养成分丰富蜻蜓的身体在营养上非常丰富。

它们的体内含有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天然物质。

这些天然物质可以被用来制作食品、药物和成分营养强盛的饲料。

如果人们能够有效地利用蜻蜓这种资源,不仅可以为个体和社会健康提供保障,也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四、喜欢静态环境相对于躁动不安的环境,蜻蜓更喜欢比较静态的环境,如平静的水面或树林的乱叶区域。

这些地方相对安全,生存率比较大。

此外,蜻蜓还喜欢在树枝、植物叶子和草的枝头上活动。

这让它们很容易被算法和模型所模拟,为研究新的智能系统提供了新思路。

通过对蜻蜓的一些特征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小昆虫,更是生态系统中有着独特作用的生物。

蜻蜓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

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和了解这些生物的能力,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和推广到我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9 放飞蜻蜓课件(更新)》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9 放飞蜻蜓课件(更新)》

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指 着它的尾巴说:“你们看,它的尾巴是 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 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 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 会长出来。”接着,他又指指蜻蜓的头 部对孩子们说:“它的眼睛很大,结构 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 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返 回
下一页
拓展延伸
陶 行 知 的 作品
手脑相长歌
人 生 两 个 宝, 双 手 与 大 脑。 用 脑 不 用 手, 快 要 被 打 倒。 用 手 不 用 脑, 饭 也 吃 不 饱。 手 脑 都 会 用, 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返 回
下一页
拓展延伸
陶行知的名言
1、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2、 教育是立国之本。 3、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会填:
(捉 )蜻蜓 (谈 )蜻蜓 (放 )蜻蜓
第一自然段
2---10自然段
11自然段
tá o
陶行知
wé n
tá o
陶瓷
zhǎng
cí 慈爱
ju 据说
gò u
yí ng 苍蝇
zhēn
蚊子
fù 复杂
掌握 shé 七嘴八舌
忠贞
Jiéjué
结构
孑孓
gěng 田埂
qiǎng 抢着
返 回 下一页
· 读一读,认一认 慈爱 抚摸 保持 调整 口吻 复杂 掌握 结构 蚊子 入神 田埂 平衡 商量 孑孓
知识殿堂
“蜻蜓点水” 实际上是蜻蜓 在水中产卵。
返 回
下一页
仔细品读2-11段:
画出描写陶行知 神态、动作、语言的词 句,体会先生是什么样 的人?用词语概括,并 写在旁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趣为径,乐中学习。
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我打算采取以趣导读;以读入境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观察讨论蜻蜓的特点后适当地插入一段“蜻蜓的自白”,这是我自己的一段录音,轻柔动听的声音配上精彩的课件制作,一只活灵活现、唯妙唯肖的小蜻蜓就仿佛在面前晃动!学生的情绪也会渐渐高涨起来,这种以趣为径,乐中学习的方式可以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教学重点1也就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我以为还要从课文中来说。课文讲的是陶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先生的音容笑貌,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就能体会先生的为人,教学时为何要放弃这样的一个认识先生、走进先生的良好契机呢?
5、自读感悟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在书上找出有关的词句)
6、讨论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
7、教师归纳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爱,有学问,尊重学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
第九步、学生再读全文,加深感悟。
第十步、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
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
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2、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机亮出故事结构“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导向深入探究,使教学不致平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意境呈趣,以趣促情。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的辨正统一。“入境始与亲”,让学生转换角色,自己深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又安排了一组图片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呢?并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的吗?目的为了开启心智的思考,创设一个激情、智慧、灵感、生成的语文课堂。
《放飞蜻蜓》说课稿
《放飞蜻蜓》是小学语文国标本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讲述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代的谆谆教导。是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的好教材。根据新课标对中年段孩子的要求以及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了解他们的含义。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其中目标1、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蜻蜓的资料,为上课做好准备。
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先生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先生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先生,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而我,则从这节课中更好地明白了:“小孩并不小!谁若说小孩小,他比小孩还要小!”他们关于蜻蜓的知识其实并不比我们做老师的少!
4、学生在评议的基础上练读
5、感情朗读(读出人物不同的的语气)
第八、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写在陶行知的开导下,孩子们放飞蜻蜓。我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这部分,我这样预设教学过程。
1、让学生自读这一段,对文本有更深的了解。
2、自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
3、讨论交流(理解孩子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
4、引导学生用欣喜、赞叹的语气读好这一段。
《放飞蜻蜓》说课稿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孩子们放飞的是蜻蜓,其实也是在放飞童稚,放飞爱心,放飞希望。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渐次深入探究。
板书
放飞蜻蜓(陶行知)
(人类的朋友)食物尾巴眼睛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对于陶行知先生,做老师的我们并不陌生,他的教育思想之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提得多么精彩,朴素浅显,通俗易懂。先生的一些经典论述我们还大多能出口成诵,什么《人有两个宝》《小孩不小歌》等等学生们也是会背的。特别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至理格言,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放飞蜻蜓》这一课就是叙述了陶行知和小朋友之间的一个小故事。
过度:教学重点2从陶行知先生的言行举止中体会其独特的教育方式,感悟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课文讲的是陶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先生的音容笑貌,我以“引导学生认识陶先生”为主线,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并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慈爱”“小心”“商量”等体会先生关爱学生、循循善诱、讲究民主的精神作风的为人。
教学准备
1、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2、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这篇文章短小且非常容易理解,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这课的教学设计中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以趣激学,以情系说。
以情导趣意境呈趣趣例生趣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从陶行知先生的言行举止中体会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他是如何让孩子们懂得这个道理,志愿放飞蜻蜓的,感悟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在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后,用质疑讨论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知道课文讲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简单介绍陶行知)见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事。
第三个环节,最后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并画出相关内容.
第二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第三步、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指名交流
第四步、评议,补充完善
第五步、请学生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蜻蜓的相关知识:相机板书:食物、尾巴、眼睛
第六步、教师总结
第七步、感悟朗读
1、学生自读
2、指名读
3、学生互相评议(人物的不同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
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我也在努力学习着先生,当他们在读课文准备介绍蜻蜓时,我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介绍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很多教学用书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可是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尽管教参上有这样的建议,尽管在本单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是训练重点,但我细读课文后仍觉得将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本课时我将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安排复习回顾、探究自悟、拓展延伸三个环节以期达到让学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的目标。
第一个环节复习回顾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探究自悟
课文的2-10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我以“在陶行知和小朋友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相机板书陶行知)这一问题为切入点进入文本的学习,我将用充足的时间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圈圈画画,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交流。我这样预设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我以为还要从课文中来说。课文讲的是陶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先生的音容笑貌,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就能体会先生的为人,教学时为何要放弃这样的一个认识先生、走进先生的良好契机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