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母题题源系列 专题07 河流地貌与河流水文特征(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2019年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专题07河流地貌与河流水文特征(含解析)

专题07 河流地貌与河流水文特征
【母题来源】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9—11题
【母题题文】
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10.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答案】9.D 10.C 11.C
【试题解析】
9.由图以及材料可知,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极易被冲刷侵蚀,因此含沙量大;该区域是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且变化率较大,因此流量的季节变化大,D正确。该区域位于河流中游地区,流域内降水较少,加之沿岸工农业取水,所以流量总体不大,而季节变化大,导致汛期泥沙含沙量大,枯水期泥沙淤积,使得河道宽度季节变化大,形成游荡河道,ABC错误。故选D。
10.黄河小北干流的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相对于上游以及下游地区来说,河流的上游以及下游地区分别有支流汇入,河流流量中段较小,是影响摆动范围小的因素,①②不符合题意。两岸岩石的岩性相差不大,多为黄土。中段河道两侧地貌均为黄土高原,没有差异,不会影响摆动范围,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在潼关处汇入黄河,汇入处位于小北干流的下游,因此渭河的水量和含沙量对黄河下游地区影响较大,不会影响小北干流河水量的大小和流速的大小,ABD错误。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小北干流下游区域水位有所上升,上下游地区河水水位差变小,导致小北干流排水不畅,流速降低,泥沙更容易淤积。故选C。
2016年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 专题11 植被和河流水文特征(含解析)

母题十一:植被和河流水文特征
【母题来源】2016新课标Ⅲ卷文综地理7-9题
【母题原题】图1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7-9题。
7.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8.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9.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答案】7.B 8.C 9.D
- 2 -
【试题解析】
【命题意图】该组试题由文字材料和图片构成,以近年来的热点话题“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考查植被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是教材中“水循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内容的迁移应用。
【名师点睛】
识记植被的生态作用,理清植被破坏或恢复对下渗、蒸发、地表径流等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正确解答该组试题的关键。植被破坏,将导致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同时坡面上地表径流速度加快,区域水体总量减少,蒸发和蒸腾减少,区域降水量减少;反之,则出现相反的结果。理解上述关系,第7、8小题可迎刃而解。第9题题干中的“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是重要条件,降水到达地表后,不需再考虑下渗、蒸发的部分。因此影响河流径流量的主要因素是降水总量:降水越多,河流径流量越大;反之越小。图中岩层(不透水层和透水层)的倾斜是导致甲乙两河径流量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2019年高考地理 母题题源系列 专题07 河流地貌与河流水文特征(含解析)

专题07 河流地貌与河流水文特征
【母题来源】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9—11题
【母题题文】
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10.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答案】9.D 10.C 11.C
【试题解析】
9.由图以及材料可知,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极易被冲刷侵蚀,因此含沙量大;该区域是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且变化率较大,因此流量的季节变化大,D正确。该区域位于河流中游地区,流域内降水较少,加之沿岸工农业取水,所以流量总体不大,而季节变化大,导致汛期泥沙含沙量大,枯水期泥沙淤积,使得河道宽度季节变化大,形成游荡河道,ABC错误。故选D。
10.黄河小北干流的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相对于上游以及下游地区来说,河流的上游以及下游地区分别有支流汇入,河流流量中段较小,是影响摆动范围小的因素,①②不符合题意。两岸岩石的岩性相差不大,多为黄土。中段河道两侧地貌均为黄土高原,没有差异,不会影响摆动范围,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在潼关处汇入黄河,汇入处位于小北干流的下游,因此渭河的水量和含沙量对黄河下游地区影响较大,不会影响小北干流河水量的大小和流速的大小,ABD错误。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小北干流下游区域水位有所上升,上下游地区河水水位差变小,导致小北干流排水不畅,流速降低,泥沙更容易淤积。故选C。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新高考通用热点突破-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原卷版和解析版)

热点突破-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建议用时30分钟)(2024·河北·二模)民间把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前后的较大降水过程称为“龙舟水”。2023年5—6
月,广东省英德市多次降下“龙舟水”,当地众多支流汇入北江后仅从南部峡谷流出,导致北江河段水位迅速上涨。下图为英德市河流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每年5—6月,英德市多次出现“龙舟水”,主要是因为()A.热带气旋登陆B.谷地气流上升C.冷暖气团相遇D.河流蒸发量大
2.从水系特点考虑,英德市北江河段河流水位容易上涨的主要原因有()
①流域面积较大②降雨强度大③地势落差大④出山河道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2024·四川遂宁·三模)位于河西走廊莫高窟保护区的大泉河,出山口平均流量0.076m3/s。其径流量
四季较稳定,但在夏日晴天24h内,该河流在莫高窟断面流量变化十分显著,呈明显的“S”形变化。大泉河莫高窟以上流域范围内降水量远少于蒸发量,气候干旱,为无人区。读图文信息,完成下面小题。
3.大泉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A.季节性积雪融水B.高山冰雪融水C.地下水D.雨水4.导致大泉河夏季晴天流量有显著的日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蒸发B.气温C.补给类型D.人类活动
5.夏季晴天,一天之中大泉河流量最大一般出现在7:00~10:00,推测其流量最小值最可能出现的时段为
()A.11:00~13:00B.13:00~15:00
C.17:00~20:00D.22:00~24:00
(2024·广东深圳·二模)浙东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贯通浦阳江、曹娥江、余姚江,并通过发达的水
系连接杭州湾。堰是一种低矮的挡水建筑物,以壅高水位,维持通航水深。部分古堰至今仍然在发挥重要功能。下图示意明代浙东运河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历史上,从杭州到明州(今宁波)的轮船多选择经过浙东运河而非杭州湾,主要因为浙东运河()
A.航道深度大B.潮流干扰小C.单船运量大D.台风侵袭少7.浙东运河设置多道古堰,主要是为了适应()A.水位变化大B.地势起伏小C.流域面积大D.干流流程长
2020高三地理微专题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专练(有答案)

2020高三地理微专题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专练(有答案)
1 / 5
2020高三地理微专题河流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专练
2009安徽高考
1 根据材料和图10,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10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7月平均气温24.6℃。
简述流经A地河流的水文特征。(8分)
水文特征
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汛期、结冰期、含沙量、流速、水能等方面。影响水文的主要因素:气候。
①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a.流量、水位:径流量大小与流域面积、支流和降水量有关。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则汇流广,流域内降水量丰富,河流的径流量大;流域面积较小汇流少,流域内降水少,河流的径流量小。
如我国季风区的河流水量和水位变化都很大,而且越靠近北方,水位的变化越大;欧洲的河流位于地中海气候区的水量和水位季节变化大,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和热带雨林地区的河流,水量和水位大小的变化则较小。
b.水位季节变化(汛期):与雨季长短有关,雨季所在的季节有关。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河流汛期长;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河流汛期短。另还和河流的其它补给方式相关,比如大多数内流河,则汛期出现在温度高时。以北半球为例,如冰川融水补给,汛期在7、8月份;季节性积雪融水汛期则在4、5月份。 2020高三地理微专题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专练(有答案)
2 / 5 c.含沙量:河流含沙量的大小与降水强度 、植被状况、地形起伏、表层岩性特征有关 。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降水强度大,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含沙量小。如果是分河段还要考虑水利工程、地势起伏大小等。
d.结冰期:由流域内最低气温决定。月均温在0℃以下河流结冰,月均温在0℃以上无结冰期。如果该河流有结冰期,则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则要考虑凌汛。
e.水能蕴藏量:由流域 内的落差 、径流量决定。
f.流速:由地形决定。落差大,流速大;地形平坦,水流缓慢。如有等高线,则从等高线稀疏去思考。
高考地理考点总结: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打印版)

高考地理重要考点总结: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
“在地理高考中,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问答题,‘河流’都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考点。河流的
水系特征、河流的水文特征、什么因素会对河流造成影响......众多与河流相关的考点有时候会对同学们的答题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
一、河流与等高线地形图1、河流与等高线弯曲的关系:河流在山谷中发育,等高线弯曲处指向高值区。
2、河流与地势高低的关系: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
3、河流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等高线密集,水流速度快,水能丰富;等高线稀疏,水流速
度慢,航运条件较好。二、河流的水系特征
河流的水系特征与河流所在的地形地势地貌关系十分密切。
河流水系特征主要有河流的流程、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水系归
属、河道(河谷的宽窄、河床深度、河流弯曲程度)。1、河流流程的长短主要取决与陆地面积的大小、地形、及河流的位置,一般陆地面积较小
(如岛屿)或陆地比较破碎(如欧洲西部)则河流较短;山脉距海岸较近(如美洲西岸)则
西岸河流较短,如台湾西岸河流较东岸河流长些;而内流河的长度则受水源限制有些较短。2、影响河流水系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为地形决定着河流的流向、流域面积、河道状
况和河流水系形态。3、河流的流向可以与等高线的递变、地势高低互相作为判断依据,还可用于等潜水位线分
布图中,进行河流流向、潜水流向、地下水与地表水互补关系及洪水期与枯水期的判定。4、高山峡谷地区,河流支流少,流域面积小;盆地或洼地地区,河流集水区域广,支流多,
流域面积大。山区,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以下切侵蚀为主,(可能同时地壳在抬升,下切侵蚀更强)河道比较直、深、形成窄谷。地势起伏小的地区,河流落差小,以侧蚀为主,侧
蚀的强弱主要考虑河岸组成物质的致密与疏松、凹岸与凸岸、还有地转偏向力,河道比较弯、
浅,宽。5、常见的河流水系形状有以下6种:
①树枝状水系:是支流较多,主、支流以及支流与支流间呈锐角相交,排列如树枝状的水系。
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 专题04 气候类型河流水文特征和凌汛综合运用(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word 1 / 6 气候类型、河流水文特征和凌汛综合运用
【母题来源】2015新课标II文综地理9-11题
【母题原题】
(2015•新课标II卷)圣劳伦斯河(下图a)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 下图b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9、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
A、2个月 B、3个月 C、4个月 D、5个月
10、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 )
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 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
C、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 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
11、减少该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 )
①加深河道 ②绿化河堤 ③分段拦冰 ④拓宽河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9.C 10.B 11.C
word 2 / 6
(2015届某某省某某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温度带界线和日平均气温稳定≥10℃日数(圆点)的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示区域温度带界线发生变化的地理背景是( )
A.气候趋于干旱B.气候趋于湿润
C.全球变暖D.全球气温下降
2.图示区域西部温度带界线变化较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3.根据温度及温度带界线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①地开始大面积种植柑橘 B.②③两地气温差异增大
C.④地农作物生长周期延长D.⑤地的结冰期逐年缩短 word 3 / 6 【答案】1.C 2.B 3.B
【解析】
试题分析:
1.图例中圆点代表积温天数上升,图中绝大部分地区积温天数上升,属于全球变暖带来的结果,C正确。
2.图中温度界线大体上经过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为我国冬季0℃等温线。受西部山地地形影响,西部界线变化较小,B正确。
【高中地理】构造地貌与河流地貌 查漏补缺 2023年高考三轮冲刺过关(原卷版)
查补易混易错点07 构造地貌与河流地貌
构造地貌与河流地貌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背斜、向斜、断层以及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构造地貌的原理以及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分析和说明一些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综合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是高考高频考点,2022年山东高考的第13-15题,2022年浙江1月选考的第17-18题,2022年湖南高考的第19题等都对构造地貌与河流地貌进行了考查。
易错01 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看问题指向
①问地质构造,主要包括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
①问构造地貌,主要包括山岭、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
(2)具体方法
方法及图示 判读事例
看新老关系
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即中心老、两翼新→背斜→a为河谷→背斜谷
看岩层弯曲 没有说明岩层新老关系的情况下,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地貌为谷地。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地貌为山岭
看相地点 海拔(米) 某沉积岩的埋藏深度(米)
A 450 170 看海拔→中部高、两侧低→山岭;岩层埋藏深度→海拔减埋关数据 B 520 140
C 450 160 藏深度即为岩层的高度→同一岩层B处高,A、C处低→向上拱起→背斜
2.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向斜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 地下水出露成泉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
煤矿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
油、气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密度小,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高考地理专题知识: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
高考地理专题知识: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
一、河流与等高线地形图
1、河流与等高线弯曲的关系:河流在山谷中发育,等高线弯曲处指向高值区。
2、河流与地势高低的关系: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
3、河流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等高线密集,水流速度快,水能丰富;等高线稀
疏,水流速度慢,航运条件较好。
二、河流的水系特征
河流的水系特征与河流所在的地形地势地貌关系十分密切。河流水系特征主要有
河流的流程、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水系归属、河道
(河谷的宽窄、河床深度、河流弯曲程度)。
1、河流流程的长短主要取决与陆地面积的大小、地形、及河流的位置,一般陆
地面积较小(如岛屿)或陆地比较破碎(如欧洲西部)则河流较短;山脉距海岸
较近(如美洲西岸)则西岸河流较短,如台湾西岸河流较东岸河流长些;而内流
河的长度则受水源限制有些较短。
2、影响河流水系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为地形决定着河流的流向、流域面
积、河道状况和河流水系形态。
3、河流的流向可以与等高线的递变、地势高低互相作为判断依据,还可用于等
潜水位线分布图中,进行河流流向、潜水流向、地下水与地表水互补关系及洪水
期与枯水期的判定。
4、高山峡谷地区,河流支流少,流域面积小;盆地或洼地地区,河流集水区域
广,支流多,流域面积大。山区,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以下切侵蚀为主,(可
能同时地壳在抬升,下切侵蚀更强)河道比较直、深、形成窄谷。地势起伏小的
地区,河流落差小,以侧蚀为主,侧蚀的强弱主要考虑河岸组成物质的致密与疏
松、凹岸与凸岸、还有地转偏向力,河道比较弯、浅,宽。
5、常见的河流水系形状有以下6种:
①树枝状水系:是支流较多,主、支流以及支流与支流间呈锐角相交,排列如树
枝状的水系。多见于微斜平原或地壳较稳定,岩性比较均一的缓倾斜岩层分布地
区。世界上大多数河流水系形状是树枝状的,如中国的长江、珠江和辽河,北美
的密西西比河、南美的亚马孙河等。
②向心状水系:发育在盆地或沉陷区的河流,形成由四周山岭向盆地或构造沉陷
2025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高考真题专练07第七章地球上的水新人教版
高考真题专练❼
[2024·全国乙卷,7~8]如图显示黄河桃花峪旁边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的关系。读图,完成1~2题。
1.1958年7月洪水过程中,图中O、P两点水位改变趋势及两点流速相比( )
A.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
B.O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
C.P点水位上涨,流速较慢
D.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快
2.图示资料表明,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 )
A.洪水含沙量大 B.洪峰水位低
C.河床高 D.洪峰流量大
[2024·湖南卷,14~16]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改变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4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改变。据此完成3~5题。
3.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改变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量
C.蒸发量 D.地表径流量
4.推想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
A.1961~1979年 B.1970~1989年
C.1980~1999年 D.2000~2024年
5.与20世纪80年头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湖岸地区( )
A.沙尘天气增多 B.浇灌面积扩大
C.湖岸线较稳定 D.绿洲面积增加
[2024·山东卷,13~15]亚得里亚海是地中海的一个海湾(如图),其洋流是地中海洋流系统的一部分。洋流在海湾内的运动促进了海水更新。据此完成6~8题。
6.图示甲、乙、丙、丁四处表层海水盐度由高到低的依次是( )
A.甲乙丁丙 B.甲丁乙丙
C.丙乙丁甲 D.丙丁乙甲
7.亚得里亚海东岸表层洋流( )
A.为寒流,且丙处流速大于丁处
B.为寒流,且丁处流速大于丙处
C.为暖流,且丙处流速大于丁处
D.为暖流,且丁处流速大于丙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 1 / 9 专题07河流地貌与河流水文特征
【母题来源】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9—11题
【母题题文】
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10.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X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word 2 / 9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答案】9.D10.C11.C
【试题解析】
9.由图以及材料可知,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极易被冲刷侵蚀,因此含沙量大;该区域是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且变化率较大,因此流量的季节变化大,D正确。该区域位于河流中游地区,流域内降水较少,加之沿岸工农业取水,所以流量总体不大,而季节变化大,导致汛期泥沙含沙量大,枯水期泥沙淤积,使得河道宽度季节变化大,形成游荡河道,ABC错误。故选D。
10.黄河小北干流的河道中段摆动X围较小,相对于上游以及下游地区来说,河流的上游以及下游地区分别有支流汇入,河流流量中段较小,是影响摆动X围小的因素,①②不符合题意。两岸岩石的岩性相差不大,多为黄土。中段河道两侧地貌均为黄土高原,没有差异,不会影响摆动X围,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在潼关处汇入黄河,汇入处位于小北干流的下游,因此渭河的水量和含沙量对黄河下游地区影响较大,不会影响小北干流河水量的大小和流速的大小,ABD错误。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小北干流下游区域水位有所上升,上下游地区河水水位差变小,导致小北干流排水不畅,流速降低,泥沙更容易淤积。故选C。
【命题意图】
该本题组以黄河小北干流区域载体,研究堆积性游荡河道的形成原因以及摆动的影响因素,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河流水文特征等相关知识。。试题给学生呈现相对陌生的地理概念及原理,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契合新课标对学生审题能力的锻炼,体现新高考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得分要点】
黄河小北干流流经黄土高原地形区,黄土土质疏松,温带季风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降水季节变率大,水土流水严重,故该河段河流含沙量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游荡型河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两岸土质疏松,易于冲刷展宽;水流含沙量大,河床堆积抬高;洪水暴涨暴落,流量变幅大。此外,在山区河流出山口处,河面突然放宽,流速急剧减小,泥沙大量落淤,也会形成游荡型河道。 word
3 / 9 自然因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特征 要素 影响因素 对航运的影响
河流水
文特征 流量 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讲,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式 水量大,流量平稳,汛期长(水深),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含沙量小(淤泥少),对航运有利 水位
(汛期) 包括丰、枯水位时间,汛期长短等,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在主要的补给季节处于汛期,水位高。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高低
含沙量 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讲,地形坡度越大、地面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率越低、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水量大,流量平稳,汛期长(水深),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含沙量小(淤泥少),对航运有利 结冰期 无结冰期,最冷月平均气温>0 ℃;有结冰期,最冷月平均气温<0 ℃,低温时间越长,则结冰期越长。有结冰期,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可能发生凌汛
流速
(水能) 取决于河流单位长度内的地势落差的大小,落差大、流速快,且河流年径流量大,则水能丰富
﹝2019年高考考前最后一卷(新课标B卷)﹞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中游龙门至潼关的干流河道(见下图),全长132.5km,河道宽浅,水流散乱,主流游荡不定,穿梭于汾、渭地堑谷凹地区。“揭河底”是小北干流特殊的水文现象,即当高含沙洪水通过时,会对河床产生剧烈的集中冲刷,河底淤积物成块、成片地被高含沙水流掀起露出水面,随后被流水冲散带走。读图完成1—3题。
word
4 / 9 1.小北干流两岸抗冲刷能力最强的河段位于
A.①—②断面 B.②—③断面 C.③—④断面 D.④—⑤断面
2.有利于小北干流“揭河底”现象发生的条件有
①河床淤积较高 ②夏季降水集中 ③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 ④水土流失严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小北干流段
A.流量季节变化较小 B.河水含沙量季节差异大
C.凌汛现象时常发生 D.结冰期随水流方向变长
【答案】1.B 2.D 3.B
【解析】1.由图可知,选项中所给河段中②—③断面的滩地面积最小,说明该河段以冲刷作用为主,且河谷又最窄,说明该河段两岸土质抗冲刷能力强,才没有被侵蚀得越来越宽。故选B。
2.结合材料可知,“揭河底”是“当高含沙洪水通过时,会对河床产生剧烈的集中冲刷,河底淤积物成块、成片地被高含沙水流掀起露出水面,随后被流水冲散带走”,夏季降水集中,洪水流量大,水土流失严重,水流含沙量大,易形成高含沙洪水,当高含沙洪水通过淤积较高的河床时,会对河床产生剧烈的集中冲刷,产生“揭河底”现象;小北干流河道宽浅,说明河流以沉积作用为主,若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则泥沙淤泥少,即便有高含沙洪水通过,也不会出现“揭河底”现象。故选D。
3.小北干流段位于黄河的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故该河段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河水含沙量季节差异大;因该河段总体上是自北向南流,故不存在凌汛现象,结冰期随水流方向逐渐变短。故选B。
(2019届某某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河流某些特征常常受自身某些要素的改变而相应变化。下图是某河流中游连续三个河段(河段长约50公里)测量的河床平均海拔和平均宽度在过去10万年间的变化图,箭头表示变化方向。读图完成4—6题。 word 5 / 9
4.三个测点从上游到下游的排序是
A.甲乙丙 B.乙甲丙 C.甲丙乙 D.丙甲乙
5.乙河段河床特征变化的原因是
A.洪水泛滥导致河床变宽 B.流水下蚀导致河床变高
C.溯源侵蚀导致河段变浅 D.流水沉积导致河床变高
6.据图可以推知近10万年来丙河段水文特征变化的是
A.结冰期长短由短到长 B.径流量大小由大到小
C.水流的速度由快变慢 D.河流含沙量由小到大
【答案】4.D 5.D6.C
【解析】4.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海拔逐渐降低,丙海拔最高,乙海拔最低,甲海拔居中。故选D。
5.乙处位于河流下游,流水沉积导致河床海拔升高,宽度变宽。下蚀和溯源侵蚀会使河床海拔下降;洪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会使河床降低。故选D。
6.丙处前期水流速度快,以下切为主,河床海拔下降,后来水流速度下降,以侧蚀为主,河床加宽;径流量、结冰期、河流含沙量对河床影响有限。故选C。
长江某某段位于某某省北部边境,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分界处。1963—2002年期间,该河段在人工护岸堤的作用下,两岸堤线已稳定。该河段河床演变受长江中上游来水来沙影响显著,河床水深最大的部位称为深水槽,深水槽是河流的主航道。下图示意1963—2002年长江某某段某断面河水深度变化。据此完成7—9题。 word 6 / 9
7.从1963—1972年河床断面的总体变化表明长江中上游
A.毁林现象严重B.森林覆盖率提高C.含沙量减少D.水库数量大增
8.与1972年相比,2002年该河床断面深水槽位置的南北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河床不断变窄 B.河床不断变宽C.主航道变深 D.主航道南移
9.针对1963—2002年期间该河床断面的变化趋势,应采取的措施是
A.北岸要加强堤防工程建设 B.南岸要加强护岸工程建设
C.长江中上游水库要加强拦水拦沙 D.长江下游要加强节约用水
【答案】7.A 8.D 9.B
【解析】7.1963—1972年河床断面的总体变化是主河道向右偏移,左岸泥沙沉积量大,表明长江中上游毁林现象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大,A对。森林覆盖率提高,河流含沙量小,泥沙沉积少,B错;含沙量增加,C错;水库数量大增,河道泥沙含量减少,沉积少,D错。故选A。
8.深水槽是河流的主航道。与1972年相比,2002年该河床断面深水槽位置向南移,产生的影响是主航道南移,D对。河床宽窄没有变化,主航道变窄,AB错;主航道变深不是深水槽南北变化的结果,C错。故选D。
9.针对1963—2002年期间该河床断面的变化趋势(主河道向南移、南岸受侵蚀严重),应采取的措施是加强南岸护岸工程建设,A错、B对;长江中上游水库要加强拦水拦沙,对减轻侵蚀影响小,C错;长江下游加强节约用水,与减轻侵蚀无关,D错。故选B。
相邻的两条河流,在发育的过程中,低位河若具有较强的侵蚀力,河谷上源不断加长,以致与高位河相遇,进而袭夺其河水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下图为河流袭夺前后的示意图。据此完成10—12题。 word 7 / 9
10.关于甲、乙两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河流量大袭夺甲河B.甲河地势高袭夺乙河
C.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D.甲河的河道平直袭夺乙河
11.M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
A.上游水量减少,泥沙堆积严重B.河道两侧岩体崩塌泥沙堆积严重
C.河道变窄泥沙堆积严重D.地转偏向力作用致其堆积严重
12.有观点认为,黄河支流渭河,原本是黄河干流,因上游被袭夺,导致渭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极其宽大。图中哪个河段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
A.① B.②C.③ D.④
【答案】10.C 11.A 12.B
【解析】10.根据图示水流箭头,甲河的水从图示中部河段,流入乙河。说明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C对。乙河流量不一定大于甲河,A错;在发育的过程中,是低位河流具有较强的侵蚀力,袭夺高位河流,甲河地势高,不能袭夺乙河,B错;是乙河袭夺甲河,D错。故选C。
11.M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河流袭夺,导致上游水量减少,水流减慢,泥沙堆积严重,A对。河道两侧岩体崩塌,与水量减少,泥沙堆积加重无关,B错;泥沙堆积易导致河道变浅,水量小,河道变窄,C错;地转偏向力不是堆积严重的原因,D错。故选A。
12.黄河支流渭河,原本是黄河干流,因上游被袭夺,导致渭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极其宽大。即原来河道宽大,袭夺后,水量减小,河道变窄。图中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的河段②,是河流袭夺后留下的河段。故选B。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从某某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开始由向东流转为向南流,一直到与渭河交汇的地方——潼关,流域内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河口至潼关河段被称为北干流。此河段中从河口镇到龙门镇的黄河干流位于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