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热湿传递性能实验探究

合集下载

织物热湿传递现象的机理研究和数学模型的开题报告

织物热湿传递现象的机理研究和数学模型的开题报告

织物热湿传递现象的机理研究和数学模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视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穿着舒适度。

而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质是决定舒适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质涉及到热传递、水分传递以及空气渗透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研究课题。

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关于织物热湿传递性质的研究,但是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实验数据进行的,对于机理的探究和数学模型的建立相对较少。

因此,在研究织物的热湿传递现象时,需要探究其机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以期能更加准确地预测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质,进而指导布料的设计和制造。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文将围绕织物的热湿传递现象,尝试探究以下问题:1.织物的热传递机理:织物的热传递机理是指织物中热量的传递规律。

基于热学原理,本文将建立织物的热传递模型,分析织物中热量的传递规律。

2.织物的水分传递机理:织物的水分传递机理是指织物中水分的传递规律。

基于凝结理论和水分扩散理论,本文将建立织物的水分传递模型,分析织物中水分的传递规律。

3.织物的空气渗透机理:织物的空气渗透机理是指织物中空气的渗透规律。

基于流体力学原理,本文将建立织物的空气渗透模型,分析织物中空气的渗透规律。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旨在建立织物热湿传递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进而为织物设计和制造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三、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理论分析和计算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流程如下:1.理论分析:通过文献调研和基础理论分析,深入了解织物的热湿传递机理,尝试梳理出织物热湿传递的基本规律。

2.计算模拟:基于理论分析,建立织物热湿传递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计算求解,得到模型的参数值和传递规律,并进行验证和修正。

3.实验验证:利用相应的实验设备对模型进行验证,进一步调整和改进数学模型,以提高其预测准确度。

四、研究预期成果本文预期成果如下:1.建立织物的热湿传递数学模型,深入探究织物的热湿传递机理,提高对织物热湿传递的理解和认识。

分析纺织品吸湿发热性能测试方法

分析纺织品吸湿发热性能测试方法

包装世界Packaging World 科学创新分析纺织品吸湿发热性能测试方法王宝根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纺服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现代民众对于纺织品舒适度要求极高,为满足民众要求、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各企业开始推出吸湿发热产品。

为对产品质量进行规范,国家相继出台各种标准,为纺织品吸湿发热性能测试提供了有利支持。

而本文将以纺织品吸湿发热性能测试原理介绍为切入点,对该性能测试方式展开全面论述,希望可以对防织品性能检测发展以及市场产品规范提供一定启示关键词:性能测试;吸湿发热;纺织品;测试原理现阶段,国内学者多数都将精力放在了纺织品吸湿发热产品开发以及加工工艺研究等方面,对于产品吸湿发热性能检测方式的研究相对较少,产品检验标准以及检验方式也在不断出台与完善中。

所以为对消费者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做好市场吸湿发热纺织品质量监督,有关部门有必要对产品性能测试方式展开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以对实际检验需要进行满足。

一、测试原理通过研究发现,纺织品之所以可以吸湿发热,是利用纤维吸湿性能,对人体所释放高动能气态水分子进行捕捉,并将其吸附在纤维表面,将水分子动能降低转化为热能所达到的。

在对纺织品吸湿发热原理了解之后,测试人员应准备干燥试样,并将其放置在90%湿度、20℃恒温恒湿环境之内,并要运用温度传感器,对30分钟内,测试样品因吸湿所产生的温度变化进行测量与记录,且要通过与空白值相比较的方式,明确测试样品平均升温值以及最高升温值,从而以此为依据对样品吸湿发热性能进行评估【1】。

二、测试仪器该性能测试所需要仪器主要有五种:①恒温恒湿试验箱。

该试验箱内要配置测量装置以及温度传感器,测试人员需要将实验箱放置在相关标准所规定的标准大气压环境之内,且要将箱内温度设置在(20±5)℃范围之内,要将相对湿度设置为(90%±2%),并保证稳定循环气流在0.3-0.5m/s;②通风式烘箱,该设备温度波动范围要设置在±2.0℃;③直径为75mm称量瓶;④温度记录仪与温度传感器。

纺织品的热传导性能研究

纺织品的热传导性能研究

纺织品的热传导性能研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纺织品无处不在,从我们身上穿着的衣物到家中的床上用品,从窗帘到沙发面料,它们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纺织品的热传导性能,作为其重要的物理性能之一,对于我们的舒适度、保暖性以及功能性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热传导。

热传导是指由于温度差引起的热能传递现象,它是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之一,另外两种是热对流和热辐射。

对于纺织品来说,热传导性能主要取决于其纤维的种类、纺织结构、厚度、湿度等因素。

不同的纤维种类具有不同的热传导性能。

例如,天然纤维中的棉和麻,它们的热传导性能相对较好,能够较快地将人体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因此在夏季穿着时会感到较为凉爽。

而羊毛和蚕丝等天然纤维,由于其纤维结构中存在较多的空气间隙,能够有效地阻止热量的传递,所以在冬季具有较好的保暖性能。

合成纤维如聚酯纤维和尼龙,其热传导性能则介于天然纤维之间。

此外,纤维的粗细和长度也会对热传导性能产生影响。

较细的纤维通常具有更好的保暖性能,因为它们能够形成更多的空气层,减少热量的散失。

纺织品的纺织结构同样对热传导性能起着关键作用。

紧密的纺织结构能够减少空气的流通,从而降低热传导的速度,增强保暖效果。

相反,疏松的纺织结构则有利于热量的散发,更适合在炎热的天气中使用。

例如,针织面料通常比机织面料更为疏松,透气性更好,热传导速度也相对较快。

纺织品的厚度也是影响热传导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厚度越大,热阻越大,热量传递就越困难,保暖性能也就越好。

但这并不意味着越厚的纺织品就一定越舒适,因为过厚的纺织品可能会影响穿着的灵活性和透气性。

湿度对纺织品的热传导性能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当纺织品吸收水分后,其热传导性能会增强,因为水的热传导系数比空气大。

这意味着在潮湿的环境中,纺织品的保暖性能会下降。

在实际应用中,了解纺织品的热传导性能对于选择合适的服装和家居用品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寒冷的冬季,我们会选择羊毛或羽绒制成的厚重衣物来保暖;而在炎热的夏季,则会选择轻薄、透气的棉质衣物来散热。

纺织品的热传导性能研究

纺织品的热传导性能研究

纺织品的热传导性能研究纺织品的热传导性能研究摘要:热传导性能是纺织品在热环境下对热量传递的能力,是评价纺织品保暖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综述了纺织品热传导性能的研究现状和方法,分析了纺织品热传导机理,讨论了纺织品热传导性能的影响因素,并对纺织品热传导性能的提高途径进行了展望。

1. 引言纺织品作为人类必需的日常用品之一,其热传导性能对人体的舒适感和保暖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纺织品的热传导性能,可以为纺织品的设计、开发和制造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提高纺织品的保暖性能和舒适性。

2. 纺织品热传导性能的研究现状目前,关于纺织品热传导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下列几个方面:2.1 纺织品的热传导测试方法研究者们在研究纺织品的热传导性能时,通常采用热阻测试、传热系数测定等方法。

热阻测试常用的测试仪器有热阻计,传热系数测定则需借助实验室设备对纺织品进行传热实验。

2.2 纺织品热传导机理的研究研究者们对纺织品的热传导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热传导的微观机制和宏观传热规律。

微观机制研究主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观察纺织品中纤维的排列方式和纤维间的间隙大小;宏观传热规律研究则采用连续介质理论、热传导理论等方法来描述热传导过程。

2.3 纺织品热传导性能与保暖性能的相关性研究保暖性能是纺织品的重要性能之一,而热传导性能与保暖性能具有内在的联系。

研究者们通过对纺织品的热传导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进而探索纺织品保暖性能的影响因素和提高途径。

3. 纺织品热传导机理纺织品的热传导机理主要涉及纤维的导热性和纤维间的间隙导热性。

纤维的导热性取决于纤维材料的导热性能,而纤维间的间隙导热性则主要由空气流动效应和热辐射效应共同决定。

4. 影响纺织品热传导性能的因素纺织品热传导性能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主要包括纤维材料、纤维密度、纺织结构、纺织工艺等。

4.1 纤维材料的影响不同纤维材料具有不同的导热性能,如木纤维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而金属纤维则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

多孔纤维织物热湿传递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

多孔纤维织物热湿传递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

多孔纤维织物热湿传递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王红梅;郑振荣;张楠楠;张玉双;赵晓明【摘要】Research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heat⁃moisture properties evaluation of porous textiles. Based on the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mechanism, new progress of the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through fabrics was summarized in terms of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models,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s and test methods of fabricheat⁃moisture transport properties,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in fabric were analyzed.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interweav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fabric and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yarn was proposed when coupled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model established in three⁃dimensionl. In addition, the change of material physical properties depending on practical application conditions was considered in the process of numerical analysis,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numerical model of fabric need further optimiz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ccuracy.%热湿传递数值模拟的研究可为多孔纤维织物的制备和热湿性能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竹纤维针织物的热湿性能-文档资料

竹纤维针织物的热湿性能-文档资料

竹纤维针织物的热湿性能竹纤维是由我国自主研发成功的再生纤维素纤维,因其天然的清新柔软,防虫防蛀防紫外线等功能,从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加上其良好的吸湿性,透湿性以及抗菌性等方面的优良性能,顺应了现代人追求健康、绿色、环保和保健的心理,是制作贴身衣物的理想面料…。

另外,为了使竹纤维针织物更好地应用于纺织服装行业,需要重点了解竹纤维针织物的服装舒适性能。

服装舒适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热湿舒适性、接触舒适性和视觉舒适性,而热湿舒适性是其最基本的内容,因此,对竹纤维针织物热湿性能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1 试验部分1.1 试验材料为了更好地研究竹纤维针织物的热湿性能,我们将竹纤维织物与其他纤维织物的热湿性能进行比较。

竹纤维的优异性能,是制作贴身织物的理想面料,另外,由于针织物的组织结构、针织物的厚度、密度和紧度都关系到针织物的热湿性能,所以本文选择了罗纹半空气层组织以及不同线圈大小的I+1罗纹组织,为了方便比较,罗纹半空气层组织与其中一种1+1罗纹组织的密度比较接近。

试验试样为三种纱线f纯竹,纯棉和竹/棉50/50混纺),纱线线密度均为32s编织成的9种针织物,试样规格见表1。

1.2 试验仪器与方法1.2.1 导水性用垂直芯吸法将试样条垂直悬挂在YG(B)871型毛细效应仪张力架上,使试样下端的刻度线恰好浸入液面。

每种织物测试三个试样,试样尺寸为25mm×300mm。

分别测试织物的经、纬向在30min内的芯吸高度,两者的乘积作为织物总的毛细效应面积,用于反映织物液态水总的传导能力。

1.2.2 透湿性能参照GB/T 12704-91《织物透湿量测定方法》,采用透湿杯法对织物的透湿性能进行测试。

试验在温度38~C、相对湿度90%,气流速度0.3m/s的条件下进行。

测试指标、试样透湿量按公式(1)计算WVT=24△Am/S.t(1)样品透湿量为三个试样透湿量的算数平均值[修约到10g/(m2?d)]。

纺织面料舒适性检测—织物透湿性能检测

纺织面料舒适性检测—织物透湿性能检测

3
两面不同的织物,无特别说明,应分别计算两面的数据。
仪器设备
试样透湿量(透湿率)
WVT 24 m S t
公式中 : WVT--每平方米每天(24h)的透湿量,g/(m2 ·d); △m--同一试验组合体两次称量之差,g; S--试样试验面积,m2 ; t--试验时间,h。
样品透湿量为三个试样透湿量的算术平均值[修约到10g/(m2 ·d)]。
热传递性能
辐射
湿热
湿蒸汽传递
湿传递性能
液态水传递
冷暖感
皮肤接触舒适性
刺痒感
1
透湿性概念及 影响因素
2
织物透气性测试 方法及操作步骤
3
检测数据处理 及检测分析
4
试验报告
5
影响织物透湿 性的因素
任务导入
本任务介绍了用透湿杯法测定织物透湿量的方法。具体分两种方法:方法A吸湿法和方法 B蒸发法。仲裁时使用方法A。国标GB/T 12704-1991规定,此测定方法适用于各类织物,包 括透湿型涂层织物。
测试步骤 装填干燥剂→放试样、做组合体→平衡1h→再平衡30min,称量→再次放入,再称量→结果计算 ①装填干燥剂。清洁、干燥的透湿杯中加规定的干燥剂(无水氯化钙)约35g , 振荡均匀,装填高度 距 试样下表面4mm左右。 ②放试样、做组合体。试样测试面朝上置于透湿杯中,装上垫圈、压环,旋紧螺帽,用乙烯胶粘带 封住,组成实验组合体。 ③平衡1h。将组合体放置于规定条件试验箱内。 ④再平衡30min,称量。迅速盖上对应杯盖,在20℃的硅胶干燥器中平衡30min ,逐一 称量(单个 时间不超30s ) ⑤再次放入,再次称量。称量后, 轻微振荡,混合干燥剂并避免与试样接触,除去杯盖,迅速将组合体 置于试验箱内,1h后取出再称量。 ⑥结果计算。计算透湿率、透湿度和透湿系数

服装材料吸湿性实验结果分析

服装材料吸湿性实验结果分析

服装材料吸湿性实验结果分析第一节服装对材料吸湿性的要求人体、服装、环境三者对舒适性而言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要素,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是影响舒适性的最重要的因素,人体与环境的热平衡过程除了传导、对流、辐射以外还有汗液的蒸发和扩散。

服装介于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局部小气候,它调节着人体皮肤与最外层衣服表面之间所形成的各层衣服之空气层的气候,一般所指的是狭义的小气候,如皮肤与内层之间的空气层气候,在身体躯干部的服装小气候。

当其平均温度在31~33℃,相对湿度在40~60%,气流的流速较低,使人不感觉到空气流动时人就感到舒服。

可以说在热湿通过服装织物散发到环境里去的过程中,服装的透湿性能才是在热环境中维持人体热平衡的决定性因素。

服装的透湿性由三部分组成:1、织物的透气作用由于衣料纱线之间的空隙允许空气透过,当接近皮肤的衣下空气层中水蒸汽分压大于周围环境中水蒸汽分压时,水蒸汽便从分压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扩散,这是汗液蒸发的主要方式。

即:水蒸汽由纱线空隙透过。

2、材料的吸湿性服装纤维具有一定的吸湿能力,同时又有放湿能力(吸湿以后再蒸发),吸湿放热现象又有利于小气候内的保暖作用和水分蒸发,皮肤出汗时,衣下空气层的相对湿度很高,衣服纤信吸收水汽以后含水率增加,并向相对湿度较低的周围环境放湿,当衣服被汗水浸湿时,呈液体状态的中间水分向周围环境蒸发。

3、衣下空气层对流即湿度大,温度高的衣下空气离开人体表面,以周围环境中的湿度低的空气取而代之。

在人体运动时,这种对流去湿作用更加明显。

这三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尚需视服装穿着量和人体活动量而定。

一般人对服装的穿着量是取适应于一般人体活动量来决定的,因此,在人体活动量明显增加时,人体发热量就会大大提高,如果不及时调节穿着量,伴随着散热需要,人体会出汗,这时单*透气作用不能使汗液及时蒸发,要求衣服发挥吸湿作用。

如果组成内衣的纤维原料吸湿能力较低,则小气候即会处于较长时间的高湿状态,使人感到闷热不适,因此,选服服装材料应应量考虑纤维、纱线和织物的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纺织品热湿传递性能实验探究近几年国内外涌现出各种功能性面料,其中热湿舒适性纤维面料备受瞩目。

这类面料有良好的气候调节功能,保护身体,防寒保暖,发展前景非常好。

要把握这种面料的性能,就必须对热湿传递效能进行测试。

由于现行的测试方法种类较多,性能各异,如何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来评价这种新型纺织品的热湿舒适性能,对于统一检验依据和手段、指导实际生产是非常有必要的。

为此,本文对比了现行的织物热湿传递性能的测试方法,以期找到更加合理的测试方法。

对单项指标评价法而言,织物的防水性、透湿性、保暖性等性能的测试有着不同理论依据,各国标准并不一致,各种测试方法种类繁多,结果往往难以比较,但是测试手段和相应的指标能够定性或定量地评价和描述织物性能,有利于生产部门对服装或织物的质量控制和产品设计。

综合性指标评价法测得的织物动态热湿传递性能较符合服装穿着中的实际情况,但对舒适性的评价还需要结合主观评价法综合分析。

1、单项指标评价法单项指标测试法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点,仪器成本不高,容易维护的特点,但是适用范围偏小。

比如防水性的标准适用于经过防水处理的织物,如防水服、雨衣、鞋面用布、篷布、帆布等,透湿杯法适用于厚度小于10mm的织物。

另外,单项指标评价法是一种单纯性热传递或湿传递研究方法,它仅考虑了织物的两侧所形成温差或水汽浓度差,而织物两侧的温湿差是同时存在的,在织物中热量和水汽是时传递着的并且相互作用。

单项指标测定法可以用于评价服装材料和简单服装系统的热湿特性,但难以将结果应用于真实的服装系统中。

2、防水性以防水性测试为例,随着织物实际用途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并以各种相应的指标表示。

按照测试原理分为静水压、表面抗润湿性、吸水性三类。

静水压方法主要应用于高防水性的涂层或层压复合织物防水性能的测试,如帆布、油布、防雨服装布等,不适用于松组织密度较低的织物。

表面抗润湿性测试也称为沾水试验,是雨衣面料、帐篷布防水性能指标中不可缺少的,但这类方法只测定织物表面亲水或憎水性能,而不能用于测定织物的渗水情况,故不能用于评价如防水布的渗透性等。

模拟淋雨测试法模拟暴露于雨中织物的淋雨渗透性,通过测定试样在试验规程中吸收的水分,记录透过试样收集在样杯中的水量,评价一些经过或未经防水整理或拒水整理的纺织品淋雨渗透性。

这类方法装置简单,但对于拒水性较好的织物不易鉴别,需要辅助其他的测试方法。

吸水性测试法测定经防水透湿整理后织物在水中浸汗一定时间后的增重率,它主要用于经过拒水整理,用喷淋或喷射试验难以判断织物的拒水性,测量水渗入、但没有透过织物的情况,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方便,也可以测定织物表面抗湿性。

3、透湿性3.1、透湿杯法透湿杯法分为蒸发法和吸湿法两大类。

蒸发法又有正杯法和倒杯法之分,用正杯法测定织物透湿性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水蒸气蒸发后使杯中液面下降,织物两面的水蒸气压差会发生变化,影响了透湿量的测定结果。

为了消除水蒸气压差变化引起的实验误差,可以采用倒杯法测定织物透湿量。

蒸发法模拟汗液蒸汽穿透织物的速度,适合对织物透湿量的测定,而吸湿法是模拟干燥物体被塑料膜、包装纸包装后的受潮程度,所以比较适合防潮包装材料的透湿性测试,对于透湿量高的织物,杯中的干燥剂很快吸湿达到饱和,造成湿阻的增加。

另外由于表层干燥剂容易吸收水蒸气,而底层干燥剂未能及时更换到表面,也造成了吸湿能力的下降,影响实验结果,所以吸湿法不适合测试透湿率很大的织物。

由于透湿杯法原理简单,国内用其测试透湿量的比较多,尤其是在仲裁时,一般都使用吸湿法。

3.2、皮肤模型法皮肤模型法采用受保护的散发湿气的热板(通常称作为“皮肤模型”)模拟贴近人体皮肤发生的热和湿的传递过程。

仪器通过测量维持皮肤模35℃不变的温度条件下,不同织物在散热或透湿过程中所消耗的功率来得到该织物的热阻和湿阻,进而评价织物的热湿性能。

仪器采用高精度温湿度传感器,大大提高了仪器的测试精度和稳定性。

该方法测试透湿量或湿阻值时是在皮肤与环境等温恒湿状态下,这与绝大部分实际穿着情况不同,且该测试由水泵供水,使得水面发生周期性波动,从而会影响实验结果。

另外,与透湿杯法相比较,这种测试方法仪器设备复杂、昂贵,对环境的要求也很高,国内企业难以实施。

3.3、保暖性标准GB/T11048—2008《纺织品生理舒适性稳态条件下热阻和湿阻的测定》是在原来纺织品保温性能静态平板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际主流的测试方法通风蒸发热板法来测定热阻湿阻,从而将原本单纯的保温性即热阻的单一性能测定,又加入了防水透湿性能中的湿阻性能测定,成为一个综合的性能考量。

两法分别参考了ISO11092[12]]和ASTMD1518[13]。

两法在保温性能热阻测试方面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试样覆盖于电热试验板上,试验板及其周围和底部的热护环(保护板)都能保持相同的恒温,使电热试验板的热量只能通过试样散失,当环境达到一定条件以后测定通过试样的热流量来计算试样的热阻。

不同之处在于静态平板法要求空气流速为≤0.1m/s即静止状态,通风蒸发热板法要求调湿的空气平行于试样上表面以1m/s的速度流动,当在试验条件达到稳态后,再测定热流量计算试样的热阻。

另外,通风蒸发热板法除了考虑了空气流速对于热阻的影响,还加入了湿阻因素,将人类排汗会带走热量从而影响热阻值的因素也考虑进来,对于湿阻也进行测定。

4、综合指标评价法与单项指标评价法相比较,综合指标评价法的特点是组合、快速,适用面较宽,但对单项性能的表述能力较弱。

吸湿速干性的测定适用于各类纺织品和制品,也是测试吸湿排汗面料性能的主要方法。

通过同时测试织物两侧的温度差或湿度差来反映热湿传递性。

暖体假人法克服了单项法中只能测试织物的保暖性或热阻、不能全面反映服装保暖性的缺点,试验结果温度,误差小,是一种较好的服装热阻的测定方法。

微气候仪法通过对微气候的综合测量分析,更接近于人体的生理感觉,能更有效地表达实际穿着情况。

5、吸湿速干性目前国内评价织物吸湿速干的指标比较多,测试仪器也很多,但一种仪器不能适用于测试所有织物的湿传递性能。

许多测试仪器可以用于评价不同织物的水气传递阻抗,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缺点。

我国在2008年发布了标准GB/T21655.1—2008《纺织品吸湿速干性的评定第1部分:单项组合试验方法》。

该方法通过评价两类指标来评价吸湿速干产品。

评价吸湿性需要考核的指标有:吸水率、滴水扩散时间、芯吸高度;评价速干性需要考核的指标有蒸发速率、透湿量。

该标准可以看作是上述某些单项指标评价方法的综合。

方法具有简单、易操作,测试迅速的特点。

指标的确定为考核织物的吸湿排汗性能提供了参考,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功能纺织品市场。

但由于人体出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单项组合试验法只反映热量或液态水传递的单个或两个环节,而且是静态时间点的测试结果[14],不能综合反映液态水的整个传递过程,为了反映水分在织物中传递的整个动态过程,国家质检总局在2009年发布了GB/T21655.2—2009《纺织品吸湿速干性的评定第2部分:动态水分传递法》。

标准规定了纺织品吸湿速干性能的液态水动态传递性能的试验方法以及对该性能进行分级评价的方法,通过测试织物浸湿时间、变化吸水速率、最大浸湿半径、液态水扩散速度、单项传递指数、液态水动态传递综合指数等指标反映液态水在织物中动态传递过程并以此评估纺织品的吸湿速干、排汗等性能。

纺织品吸湿速干性的评定标准第一部分原理简单、测试方便。

第二部分内容通过测试面料中水份的动态转移特性,分析面料的液态水份管理功能来实现评综合评价,相比较而言,该部分测试仪器更加精密,综合程度更高,特别适用于织物吸湿排汗性能的评估。

6、热湿传递性由于服装热舒适性受到皮肤和服装间空气层厚度、空气流动变化的影响,用蒸发热板法或静态平板法可以测定织物的传热系数、克罗值或热阻,但难以全面反映服装的热舒适性。

国际上通常采用暖体假人测量方法来科学地、定量地测定和评价服装的隔热性能,我国也在军服及劳保服装配置上广泛使用。

该方法模拟人体现实穿着,综合考虑了服装和人体的合体程度、皮肤与服装间空气层的厚度、空气流动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测定服装内温湿度和耗电量,计算服装的热阻。

目前,出现的第三代能模拟人体出汗的假人通过测量服装内温湿度和耗电量,能计算出服装的热阻和湿阻。

但由于暖体假人实现条件比较高。

并且难以模拟人体真实活动的状态,仿真程度还有待提高,因而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微气候法不能反映出由于服装形态方面的区别所造成的热湿传递性能的不同,难以全面反映人体穿着时的实际感觉,所以,必须进行人体着装测试,并结合主客观评价方法综合分析。

7、结语织物热湿传递性能的物理评价方法对于研究织物热湿舒适性极其重要。

人们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多,提出了不同的测试方法,但每种评价测试方法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单项指标测定法简单实用,易操作,可以用于评价服装材料和简单服装系统的热湿特性,但难以将结果应用于真实的服装系统中;综合指标评价法精密度高,综合性强,测试仪器复杂昂贵,对织物在稳态条件下测得的热阻湿阻值模拟了标准环境状态,但由于在实际中,环境温度和人体温度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也难以全面反映人体着装时的实际感觉。

实验室可根据现有条件和实际情况,选择切实可行而又准确的方法。

但要达到比较精确、全面地评价服装热湿舒适性就就必须对织物传热、传湿机理做更深层次的研究,探讨在服装微气候环境下服装温差和湿度对热阻、湿阻的相互影响,完善热湿传递理论,根据热湿传递理论建立完善的数学模型,运用计算机仿真更好地研究服装舒适性,改进和研制出更好的测试仪器,尽量模仿现实中的条件,建立一系列相应的标准,并结合主观评价方法,做到主客观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