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业革命的动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工业革命的动因
英国工业革命初期,一个接近纺织业主的商人说:你们生产的平纹布,好的,差的我们都要,世界市场对纺织品的需求象黑洞一样无底。因为纺织品与人们的生活最密切相关,这就是工业革命为什么从纺织业开始的原因所在。

1773年3月,37岁的瓦特首先遇到了一个重大的打击,即他的合伙人破产了;而就在这一年的秋季,瓦特又遇到了第二个更沉重的打击,与他共同生活了9年的妻子去世了,并丢下了6个孩子,这时候的瓦特跌倒了低谷,当时有人建议他去俄国,但他不去,他说:我在英国有许多事情要做。瓦特之所以没有离开英国,因为当时英国已准备好了把人的聪明才智转入实用轨道的各种机制,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就是当时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知识产权法》,这部法律距今已有250多年。这部法律好似一张巨大的网,把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都吸引到了英国。
对技术发明的激励机制,对英国的发展影响深远。在知识经济的今天,这个在世界上制定了第一部专利法的国家,仍然非常注重发明创造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从而几乎使所有的英国人都陷入到对新发明者、新创造者的无限崇拜之中。
★有一部英国的刋物曾这样称:
工程技术的贡献,
大于战争和外交,
它的贡献大于教堂和大学,
它的贡献大于抽象的哲学和文学。
在社会改革方面,
它的贡献大于我们法律所作的贡献。
也许英国正是有这种有利于发明创造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机制和社会氛围,所以直到今天,英国的新发明、新创造、新技术仍保持世界第四的位置。

在这种对技术的崇拜中,有一个新兴阶层对技术发明特别重视,这个阶层就是工厂主,今天称之为企业家。1773年,正是这些工厂主的其中一位留住了瓦特,留住瓦特的工厂主叫马修?博尔顿(1728─1809),博尔顿的工厂在英国的伯明翰,主要生产小五金。但博尔頓非常有眼光,他预见到英国许多工厂很需要新的动力机器,然而就与瓦特联手,共同研制生产蒸汽机。
当第一台蒸汽机制造出来后,英国国王前来参观。国王问博尔顿,你们在生产什么?博说,我们在生产你们梦寐以求的商品,国王又不解的问:这商品是什么?博说,这种商品是力量。
博尔顿在写给瓦特的信中说:我们要为全世界生产各种各样的发动机,你需要一位助产士,并把产儿介绍给全世界。

在人类的工业史上,以往是
生产──技术──科学,即
凭经验进行生产,在漫长的生产过程中提炼出技术,然后在改进技术的过程中产生科学,这是一个凭经验办事的过程,这就必然要走不少的弯路

和错路。

瓦特没有走前人所走的弯路,他对旧式蒸汽机进行彻底的脱胎换骨的改造。

(▲人类对蒸汽的认识和利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直到18世纪初,苏格兰的纽可门才制成了第一台能将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比较原始的蒸汽机,其热效率很低)。

瓦特在1756年到英国的格拉斯哥大学担任教学仪器修理工作,在此期间,他对纽可门的蒸汽机进行了深入研究,找出了这一蒸汽机热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同时他刻苦地钻研力学、数学,具体计算汽缸的热效能。经过试验,发明了和汽缸分离的冷凝器。并在工人的帮助下,解决了制造精密汽缸、活塞的工艺问题,同时采用了油润滑活塞,在汽缸外附加绝热层等措施,从而创制成功一种单动作蒸汽机。后来经过继续试验,又发明了双动作蒸汽机。
瓦特的蒸汽机比纽可门的蒸汽机大大提高了热效率和工作的可靠性,能驱动各种机器,因而迅速被各个工业部门所采用。到18世纪30年代,蒸汽机已在全世界广泛应用,工业进入所谓“蒸汽时代”(《自然辩证法学习指导》第204页)。

瓦特为什么能做这些,因为在瓦特发明蒸汽机之前的一个世纪里,英国就出现了一批科学巨人,在这些科学巨人当中,其中有一位妇幼皆知的大科学家──牛顿(1642─1727),历史学家认为,正是牛顿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剑桥大学的旷世奇才在17世纪给世界带来了一场科技革命。1687年,牛顿出版了他最著名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本书中,牛顿用数学方法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定律,利用这四大定律,牛顿把地球、星星所有的力量都放在他的力学天平上。
休谟(1711─1776,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曾经说过:人们既无法知道变幻莫测的世界,也无法阻挡世界给人类造成的恐惧。
但牛顿却告诉人们:自然界存在规律,而且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面前的人类终于可以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
★如果有人要问谁是最伟大的科学家,当然是牛顿,因为他使我们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有规律、受规律支配的宇宙中。
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方法。
一位法国学者在读了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本书后,对牛顿产生了象对上帝一样的崇拜,他问英国人:牛顿吃饭吗?喝水吗?睡觉吗?象凡人一样过日子吗?其实,牛顿的脾气非常古怪,据记载,与牛顿同时代的还有另一位科学家叫胡克,牛顿与胡克经常为“谁先发现某一观点”而争吵,牛顿还撕毁了胡克的肖像。所以至今

胡克没有一张肖像留在世上,而牛顿却有5张。
1765年,牛顿去世30年后,瓦特制造的全新蒸汽机面世,从此,人类有了自己的力量,再也不受制于大自然。

变革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且工业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工人不再需要把每一件工序做到底,而是只做其中的一道,即现在所讲的“流水作业”,这样,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诞生了,从而使英国象一座巨大的机器链条在高速运转。

那么又是什么力量在推动这个链条运转呢?
正当瓦特和博尔顿制造的蒸汽机在高速运转时,英国另一位50岁的学者正在整理他的文稿,制造另一台发动机,思想的发动机,他将为人类财富的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个人就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正是斯密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使得英国的工业化不再停留在发明机器和制造产品阶段,而是产生了革命性的意义。
★天津南开大学杨敬平教授讲:
斯密认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主要动机是谋求个人利益,使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斯密用了这样一个比喻:屠夫、酿酒师、面包商给我们提供食品,不是出于他们的仁慈,而是为了从我们那儿得到回报。
斯密认为,每个人在经济活动中,不会考虑他对社会利益起到多少促进作用,他盘算的是他自己的好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的努力会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牵着,去实现他自己远远不愿意实现的目的,但最终会促进社会利益。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供求规律”。斯密的著名观点就是看不见的手。

“自由竞争”也是贯穿斯密经济学的基石。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克拉夫茨教授说:斯密认为,在市场经济的个体间的自然交易将会创造出高效的资源分配模式,并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创造更高水平的收入。

《国富论》所说的那只控制经济生活的“看不见的手”,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市场供求规律。根据这个理论,斯密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对外贸易战略。斯密认为:我们可以继续通过贸易保护主义征服其他领地以及保持独有的垄断地位,并赚取金钱。但是,如果选择自由贸易,如果我们让人们用更多的钱来购买我们更多的产品,就可以挣到更多的钱。

★如果说牛顿对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了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明,而是以竞争代替了以权力对生产与分配实施控制的中

世纪的规章条例,这种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

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后来被瓦特和博尔顿所代表的新兴阶层推崇到神圣的地位,这些新兴阶层当在议会中占有多数席位时,就在议会中极力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 1815年,英国打赢了一场征服世界的战争,这一年,英国军队在滑铁卢战胜了拿破仑,这使英国人更加深刻理解了斯密的思想。一位法国人说,这次胜利不是战争的胜利,而是市场经济的胜利,因为拿破仑曾嘲笑英国是一个小店主国家,但是这位法国英雄却怎么也不能想到,无论法国采取什么强大的力量,采取什么严格的封锁措施,也难以阻挡小店主国家的产品涌入它要去的地方。拿破仑更不愿意承认,即便是自己的军队与英国人面对面的作战,法国人身上穿的军服也都是来自英国的棉纺织品。
★英国正是利用了当时世界上手屈一指的工业化,逐步建立起了自由贸易的经济体系,它逐步采用取消贸易限制政策来扩大海外市场,即先取消别国商品输入英国的限制来换取别国取消对英国产品的限制,这种自由贸易是在英国工业化取得绝对优势后才得以实行。

为了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英国用武力打开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大门,(中国近代史上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以及后来西方列强要求中国门户开放、五口通商,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英国把许多国家的大门打开后,迅速扩张为一个“日不落”帝国,以这个帝国为核心的世界贸圈逐渐形成。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杰文斯在1865年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国家:
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
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
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羊场;
秘鲁给我们送来白银;
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
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
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我们的棉花长期以来栽培在美国的南部,现已扩展到地球每一个温暖的地区。

居高临下的对外贸易和海外扩张,反过来又推动了英国工业化的进程。到1862年,英国的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62%,棉布产量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 以上材料均依据电视片《大国崛起》(英国篇)解说词整理 2009年3月1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