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渗透膜是如何分类的

合集下载

反渗透设备的分级方法和分段标准

反渗透设备的分级方法和分段标准

反渗透设备的分级方法和分段标准反渗透技术已经大规模的应用在各行各业,但不同的行业对水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有很多时候给水经过的膜的一次过滤后,就可以送到用水点或者其他水处理设备中,但也有一些时候,给水经过反渗透膜的一次过滤后还达不到用水点或者其他水处理设备对水质的要求,此时就必须对反渗透的产水用水反渗透膜再进行处理。

给水经过反渗透膜的一次过滤称为一级处理,这样的反渗透系统称为一级反渗透系统,如果对一级反渗透系统的产水用反渗透膜再处理一次,那么后面的反渗透系统就被称为二级反渗透系统,目前在工业上已经有三级反渗透系统在运行,此时,给水经过了反渗透膜的三次过滤。

第二级或者第三级反渗透设备的给是回已经是前一级反渗透的产水,因而水质很好,基本不存在污染的问题,设计时回收率可以做到更高。

每一级反渗透系统一般都需要分成几段,对于大型反渗透系统最常见的是一级二级反渗透系统,简单称之为二段反渗透。

那么反渗透设备又是如何分段的呢?对于各种反渗透设备,往往需要不止一个反渗透膜元件,这时候这些膜元件就存在如何排列的问题,如前面介绍,膜元件实际回收率是膜元件实际使用时的回收率。

为了降低膜元件的污染速度保证膜元件的使用寿命,膜元件生产厂家对单支膜元件的实际回收率做了明确规定,要求每支1m长的膜元件实际回收率不要超过18%,但当膜元件用于第二级反渗透系统水处理时,则实际回收率不受此限制,允许超过18%。

系统回收率是指反渗透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总回收率。

系统回收率受给水水质膜元件的数量及排列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型反渗透设备由于膜元件的数量少给水流程短,因而系统回收率普遍偏低,而工业用大型反渗透装置由于膜元件的数量多给水流程长,所以实际回收率一般均在75%以上,有时甚至可以达到90%。

为了提高反渗透设备回收率,应该把膜元件串联起来,但如果系统中有很多的膜元件,就不能把他们全部串联,如果这样做,那么第一支膜的给水流量就会很大,系统压力也太大,产水流量分配也不平衡。

反渗透膜规格型号

反渗透膜规格型号

反渗透膜规格型号反渗透膜是实现反渗透的核心元件,是一种模拟生物半透膜制成的具有一定特性的人工半透膜。

一般用高分子材料制成。

如醋酸纤维素膜、芳香族聚酰肼膜、芳香族聚酰胺膜。

其规格型号有:膜类型型号主要用途及特性超低压反渗透复合膜ESPA11、适用于海水以及高浓度苦咸水的处理等各种工业用水处理。

2、高通水量、高脱盐率的特征,降低成本,节约大量能源。

ESPA1-4040ESPA2ESPA2 MAXESPA2-4040ESPA4ESPA4 MAXESPA4-4040ESPABESPAB MAXCPA2-40401、适用于电子工业用超CPA3-LD(优惠价)低压高脱盐反渗透复合膜LFC3-LD 纯水,发电厂锅炉补给水等工业水处理中,以及工业废书、城市排水的深度脱盐回用处理。

2、化学品耐受性和性能稳定性,高脱盐率可确保优良产水水质、增强了抑制细菌滋生的能力。

LFC3-LD-4040PROC10(优惠价)PROC20YQS-8040海水淡化反渗透复合膜SWC5-40401、适用性宽的SWC5、最节能的SWC6、大膜面积的海水淡化MAX膜,适合微污染海水的SWC5-LD和最高脱硼率的SWC4B,可满足不同用户的全方位的需求。

2、运行压力低、高脱盐SWC4+SWC6-4040SWC4 MAXSWC4BSWC4B MAXSWC5SWC5-LDSWC5 MAXSWC6SWC6 MAX 率、采用最先进的高脱盐率RO膜材料,产水水质好。

超低压大通量反渗透复合膜YQS-4040 具有稳定的脱盐率和产水量、耐污染、易清洗的特点。

节能型超滤复合膜HYDRAcap401、具有抗污染性能、药剂用量少、水回收率高、占地面积小等特点。

2、有效地去除细菌、病毒、大分子有机物、胶体和颗粒物。

HYDRAcap60HYDRAcap40-LDHYDRAcap60-LD节能型纳滤复合膜ESNA1-40401、可脱除产品的盐分,提高产品的纯度。

2、高通水量、节省能耗、可实现自动化作业,稳定ESNA1-LF2ESNA1-LFESNA1-K1ESNA1-LF-LDESNA1-LF2-LD 性好,操作方便。

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反渗透(RO)区别在哪?

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反渗透(RO)区别在哪?

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反渗透(RO)区别在哪?超滤(UF):过滤精度在0.001-0.1微米,属于二十一世纪高新技术之一。

是一种利用压差的膜法分离技术,可滤除水中的铁锈、泥沙、悬浮物、胶体、细菌、大分子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并能保留对人体有益的一些矿物质元素。

是矿泉水、山泉水生产工艺中的核心部件。

超滤工艺中水的回收率高达95%以上,并且可方便的实现冲洗与反冲洗,不易堵塞,使用寿命相对较长。

超滤不需要加电加压,仅依靠自来水压力就可进行过滤,流量大,使用成本低廉,较适合家庭饮用水的全面净化。

因此未来生活饮用水的净化将以超滤技术为主,并结合其他的过滤材料,以达到较宽的处理范围,更全面地消除水中的污染物质。

纳滤(NF):过滤精度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脱盐率比反渗透低,也是一种需要加电、加压的膜法分离技术,水的回收率较低。

也就是说用纳滤膜制水的过程中,一定会浪费将近30%的自来水。

这是一般家庭不能接受的。

一般用于工业纯水制造。

反渗透(RO):过滤精度为0.0001微米左右,是美国60年代初研制的一种超高精度的利用压差的膜法分离技术。

可滤除水中的几乎一切的杂质(包括有害的和有益的),只能允许水分子通过。

也就是说用反渗膜制水的过程中,一定会浪费将近50%以上的自来水。

这是一般家庭不能接受的。

一般用于纯净水、工业超纯水、医药超纯水的制造。

反渗透技术需要加压、加电,流量小,水的利用率低,不适合大量生活饮用水的净化。

微滤(MF):过滤精度一般在0.1-50微米,常见的各种PP滤芯,活性碳滤芯,陶瓷滤芯等都属于微滤范畴,用于简单的粗过滤,过滤水中的泥沙、铁锈等大颗粒杂质,但不能去除水中的细菌等有害物质。

滤芯通常不能清洗,为一次性过滤材料,需要经常更换。

① PP棉芯:一般只用于要求不高的粗滤,去除水中泥沙、铁锈等大颗粒物质。

② 活性碳:可以消除水中的异色和异味,但是不能去除水中的细菌,对泥沙、铁锈的去除效果也很差。

反渗透膜材料组成

反渗透膜材料组成

反渗透膜材料组成反渗透膜材料是一种常用于水处理、海水淡化和废水处理等领域的关键材料。

它通过逆渗透技术,将溶液中的溶质从高浓度侧转移到低浓度侧,从而实现对溶液的分离和纯化。

反渗透膜材料的组成主要包括膜基质、孔隙结构和膜表面特性等方面。

膜基质是反渗透膜材料的主要组成部分,决定了膜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常见的膜基质材料包括聚醚酮(PEEK)、聚氯化氯化醚(PVC)、聚酯(PES)、聚醚砜(PES)、聚氯化氯化聚氯乙烯(CPVC)等。

不同的膜基质材料具有不同的耐化学腐蚀性、耐温性和机械强度,可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孔隙结构也是反渗透膜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膜的分离性能。

孔隙结构一般分为微孔和超微孔两种。

微孔结构的膜具有较大的孔径和较高的通透性,适用于大分子物质的分离。

超微孔结构的膜具有非常小的孔径和较高的拒绝性能,适用于小分子物质的分离。

常见的孔隙结构调控方法包括相分离、拉伸、交联等。

膜表面特性对反渗透膜材料的分离性能和稳定性起着重要的影响。

膜表面通常具有亲水性或疏水性。

亲水性膜表面能够吸附水分子,增加水分子在膜表面的扩散速率,提高膜的通透性。

疏水性膜表面则具有较强的抗污染能力,可以减少膜的污染和堵塞。

常见的改性方法包括自组装技术、等离子体处理、化学修饰等。

除了以上主要组成部分,反渗透膜材料还包括添加剂和支撑层等辅助组分。

添加剂可以改善膜的物理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如抗氧化剂、抗菌剂、增塑剂等。

支撑层是反渗透膜的支撑结构,通常由多孔材料制成,用于增加膜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

总结起来,反渗透膜材料的组成包括膜基质、孔隙结构、膜表面特性、添加剂和支撑层等多个方面。

这些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反渗透膜的分离性能、稳定性和耐用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反渗透膜材料的组成不断优化和改进,以满足不同领域对水处理和分离纯化的需求。

RO反渗透膜的原理尺寸编号的了解

RO反渗透膜的原理尺寸编号的了解

RO反渗透膜的原理、尺寸、编号的了解RO反渗透膜的原理、尺寸、编号的了解一、RO反渗透膜的原理:RO反渗透工作原理为: 在外力的作用下, 借助半透膜的截留作用,迫使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分开,从而达到浓缩、提纯或分离的目的,可以从水中除去90% 以上的溶解性盐类和99% 以上的胶体微生物及有机物等。

现在学术界对于反渗透分离机理的解释主要流行以下三种理论:1、溶解-扩散模型Lonsdale等人提出解释反渗透现象的溶解-扩散模型。

他将反渗透的活性表面皮层看作为致密无孔的膜,并假设溶质和溶剂都能溶于均质的非多孔膜表面层内,各自在浓度或压力造成的化学势推动下扩散通过膜。

溶解度的差异及溶质和溶剂在膜相中扩散性的差异影响着他们通过膜的能量大小。

其具体过程分为:第一步,溶质和溶剂在膜的料液侧表面外吸附和溶解;第二步,溶质和溶剂之间没有相互作用,他们在各自化学位差的推动下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反渗透膜的活性层;第三步,溶质和溶剂在膜的透过液侧表面解吸。

在以上溶质和溶剂透过膜的过程中,一般假设第一步、第三步进行的很快,此时透过速率取决于第二步,即溶质和溶剂在化学位差的推动下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膜。

由于膜的选择性,使气体混合物或液体混合物得以分离。

而物质的渗透能力,不仅取决于扩散系数,并且决定于其在膜中的溶解度。

2、优先吸附-毛细孔流理论当液体中溶有不同种类物质时,其表面张力将发生不同的变化。

例如水中溶有醇、酸、醛、脂等有机物质,可使其表面张力减小,但溶入某些无机盐类,反而使其表面张力稍有增加,这是因为溶质的分散是不均匀的,即溶质在溶液表面层中的浓度和溶液内部浓度不同,这就是溶液的表面吸附现象。

当水溶液与高分子多孔膜接触时,若膜的化学性质使膜对溶质负吸附,对水是优先的正吸附,则在膜与溶液界面上将形成一层被膜吸附的一定厚度的纯水层。

它在外压作用下,将通过膜表面的毛细孔,从而可获取纯水。

3、氢键理论在醋酸纤维素中,由于氢键和范德华力的作用,膜中存在晶相区域和非晶相区域两部分。

反渗透水处理技术

反渗透水处理技术

反渗透的基本原理
渗透:是指稀溶液中的水分子自发地透过半透膜进入浓溶 液的过程。 渗透压:是指某溶液在自然渗透过程中,浓溶液液面不断 升高,稀溶液液面相应降低,直到两侧形成的水柱压力抵 消了水分子的迁移,溶液两侧的液面不再变化,渗透达到 平衡点,此时的液柱高差称为该溶液的渗透压。 反渗透:渗透平衡时,如果在浓溶液侧施加一个压力,那 么浓侧的溶剂会在压力作用下向淡水一侧渗透,这个渗透 由于与自然渗透相反,故叫反渗透(RO)
组成分析(分析项目请标注单位,如mg/L,ppm,meq/L,以CaCO3 计等):
氨离子(NH4+) _______
二氧化碳(CO2) _______
钾离子(K+) _______
碳酸根(CO32-)
_______
钠离子(Na+) _______
碳酸氢根(HCO3-) _______
镁离子(Mg2+) _______
6支膜元件 6支膜元件
6支膜元件 6支膜元件
二级浓水回一级
进水
高压泵
Hale Waihona Puke RO1保安过滤器一级产水 RO2
浓水 产水
二级产水
反渗透系统设计及系统配置
反渗透系统的设计步骤: 1、考虑进水水源、水质,进水和产水流量以及所需的产水水质。 2、选择系统排列和级数 。 3、膜元件的选择 。 4、膜平均通量的确定 。 5、计算所需的元件数量 。 6、计算所需的压力容器数 。 7、段数的确定 8、确定排列比 9、分析和优化膜系统 10、运用反渗透计算软件进行系统模拟运算
ESPA
海水膜
SW30HR-320 SW30HR-380 SW30HRLE-400I
陶氏
SWC

反渗透第一节概述

反渗透第一节概述

第三章反渗透第一节概述一、反渗透技术发展概况人类发现渗透现象的历史已有250多年,但直到1953年美国C.E Reid 教授在佛罗里达大学发现醋酸纤维素类具有良好的半透性,反渗透才作为一项新型膜分离技术问世。

同年,在Reid的建议下,反渗透被列入美国国家计划。

1960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Loeb和Sourirajan等采用氯酸镁水溶液作为添加剂,首次研制出具有高脱盐率(98.6%)和高通量(259 L/m2•d)的非对称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使得反渗透膜分离技术进入实用阶段。

目前,反渗透已成为海水和苦咸水淡化最经济的技术,成为超纯水和纯水制备的优选技术。

反渗透技术在料液分离、纯化和浓缩,锅炉水的软化,废液的回用以及微生物、细菌和病毒的分离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反渗透膜分离原理当溶液与纯溶剂被半透膜隔开,半透膜两侧压力相等时,纯溶剂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侧使溶液浓度变低的现象称为渗透。

此时,单位时间内从纯溶剂侧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侧的溶剂分子数目多于从溶液侧通过半透膜进入溶剂侧的溶剂分子数目,使得溶液浓度降低。

当单位时间内,从两个方向通过半透膜的溶剂分子数目相等时,渗透达到平衡。

如果在溶液侧加上一定的外压,恰好能阻止纯溶剂侧的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侧,此外压称为渗透压。

渗透压取决于溶液的系统及其浓度,且与温度有关,如果加在溶液侧的压力超过了渗透压,则使溶液中的溶剂分子进入纯溶剂内,此过程称为反渗透。

反渗透膜分离过程是利用反渗透膜选择性地透过溶剂(通常是水)而截留离子物质的性质,以膜两侧的静压差为推动力,克服溶剂的渗透压,使溶剂通过反渗透膜而实现对液体混合物进行分离的膜过程。

因此,反渗透膜分离过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高选择性和高渗透性的半透膜;二是操作压力必须高于溶液的渗透压。

三、反渗透膜分离过程特点反渗透膜分离过程在常温下进行、无相变、能耗低,可用于热敏感性物质的分离、浓缩;可有效地去除无机盐和有机小分子杂质;具有较高的脱盐率和较高的水回用率;膜分离装置简单,操作简便,便于实现自动化;分离过程要在高压下进行,因此需配备高压泵和耐高压管路;反渗透膜分离装置对进水指标有较高的要求,需对源水进行一定的预处理;分离过程中,易产生膜污染,为延长膜使用寿命和提高分离效果,要定期对膜进行清洗。

反渗透膜简介(借鉴材料)

反渗透膜简介(借鉴材料)

反渗透膜简介(借鉴材料)反渗透膜1、反渗透现象渗透是指⼀种溶剂(即⽔)通过⼀种半透膜进⼊⼀种溶液或是从⼀种稀溶液向⼀种⽐较浓的溶液的⾃然渗透。

但是在浓溶液⼀边加上适当的压⼒,即可使渗透停⽌,此时的压⼒称为该溶液的渗透压。

若在浓溶液⼀边加上⽐⾃然渗透压更⾼的压⼒,扭转⾃然渗透⽅向,把浓溶液中的溶剂(⽔)压到半透膜的另⼀边稀溶液中,这是和⾃然界正常渗透过程相反的,此时就称为反渗透。

渗透是在所有活细胞中存在的⼀种⾃然过程,⽔可以透过半透膜⽽悬浮固体、盐类、⼤分⼦物质被截留,这些半透膜的孔径⼤概在0.0005微⽶左右。

渗透过程-在纯⽔溶液和盐溶液两种环境之间,⽔分⼦有从纯⽔溶液向盐溶液渗透的倾向。

⽔流通过半透膜从纯⽔溶液向盐溶液渗透,该过程的作⽤⼒是两种环境的浓度差。

反渗透过程-膜渗透过程中,在盐溶液的⽅向施加压⼒可以使渗透过程反向进⾏。

外加压⼒的作⽤下,⽔透过半透膜与溶液中的离⼦分离,当渗透过程进⾏到⼀定程度时,渗透压与外加压⼒相等后反渗透过程结束。

在实际应⽤中,在反渗透压⼒显著上升前盐溶液需要不断更换。

为有效利⽤切向流理论,半透膜表⾯的溶液需要不断更新,因此,商业膜组件设计有⼀个进⽔⼝和两个出⽔⼝,进⽔⼝作为给⽔⼊⼝,⽽出⽔出⼝分别作为处理后纯⽔和浓缩液的排出⼝。

渗透现象早在1748年已由Abbe Nollet⾸次得到证明,直到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才开始利⽤反渗透或超滤作为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有效分离⽅法,并使其成为⼀种实验室技术。

2、反渗透技术反渗透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项新的膜分离技术,是依靠反渗透膜在压⼒下使溶液中的溶剂与溶质进⾏分离的过程.反渗透的英⽂全名是“REVERSE OSMOSIS”,缩写为“RO”。

反渗透技术是当今最先进和最节能有效的膜分离技术。

其原理是在⾼于溶液渗透压的作⽤下,依据其他物质不能透过半透膜⽽将这些物质和⽔分离开来。

由于反渗透膜的膜孔径⾮常⼩(仅为10A左右),因此能够有效地去除⽔中的溶解盐类、胶体、微⽣物、有机物等(去除率⾼达97-9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资料由辽宁莱特莱德换进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反渗透膜是如何分类的
反渗透膜是如何分类的
一般用高分子材料制成。如醋酸纤维素膜、芳香族聚酰肼膜、
芳香族聚酰胺膜。表面微孔的直径一般在0.5~10nm之间,透过
性的大小与膜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有的高分子材料对盐的排斥
性好,而水的透过速度并不好。有的高分子材料化学结构具有较
多亲水基团,因而水的透过速度相对较快。因此一种满意的反渗
透膜应具有适当的渗透量或脱盐率。

反渗透膜应具有以下特征:
(1)在高流速下应具有高效脱盐率;
(2)具有较高机械强度和使用寿命;
(3)能在较低操作压力下发挥功能;
(4)能耐受化学或生化作用的影响;
(5)受pH值、温度等因素影响较小;
(6)制膜原料来源容易,加工简便,成本低廉。
反渗透膜的结构,有非对称膜和均相膜两类。当前使用的膜
材料主要为醋酸酸纤维素和芳香聚酰胺类。其组件有中空纤维
技术资料由辽宁莱特莱德换进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式、卷式、板框式和管式。可用于分离、浓缩、纯化等化工单元
操作,主要用于纯水制备和水处理行业中。反渗透膜是如何分类
的?和平区反渗透-浑南新区RO膜清洗-反渗透膜,膜,反渗透膜
分类,RO膜清洗。

反渗透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薄膜分离技术,是依
靠反渗透膜在压力下使溶液中的溶剂与溶质进行分离的过程。要
了解反渗透法除盐原理,先要了解“渗透”的概念。渗透是一种
物理现象,当两种含有不同浓度盐类的水,如用一张半渗透性的
薄膜分开就会发现,含盐量少的一边的水分会透过膜渗到含盐量
高的水中,而所含的盐分并不渗透,这样,逐渐把两边的含盐浓
度融和到均等为止。然而要完成这一过程需要很长时间,这个过
程也称为自然渗透。但如果在含盐量高的水侧,试加一个压力,
其结果也可以使上述渗透停止,这时的压力称为渗透压力。如果
压力再加大,可以使水向相反方向渗透,而盐分剩下。由此,反
渗透除盐原理,就是在有盐分的水中(如原水),施以比自然渗透
压力更大的压力,使渗透向相反方向进行,把原水中的水分子压
到膜的另一边,变成洁净的水,从而达到除去水中盐分的目的,
这就是反渗透除盐原理。目前,反渗透膜如以其膜材料化学组成
来分,主要有纤维素膜和非纤维素膜两大类。如按膜材料的物理
结构来分,大致可分为非对称膜和复合膜等。
技术资料由辽宁莱特莱德换进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在纤维素类膜中最广泛使用的是醋酸纤维素膜(简称CA
膜)。该膜总厚度约为100μm,全表皮层的厚度约为0.25μm,
表皮层中布满微孔,孔径约5一10埃,故可以滤除极细的粒子,
而多孔支撑层中的孔径很大,约有几千埃,故该种不对称结构的
膜又称为非对称膜。在反渗透操作中,醋酸纤维素膜只有表皮层
与高压原水接触才能达到预期的脱盐效果,决不能倒置。

非纤维素类膜以芳香聚酷胺为主要品种,其他还有聚呢喀酰
胺膜,疆苯骈味哩膜,聚砜酰胺膜,聚四氟乙烯接枝膜,聚乙烯
亚胺膜等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聚酰胺复合膜,是由一层聚酯无
纺织物作支持层,由于聚酯无纺织物非常不规则并且太疏松,不
适合作为盐屏障层的底层,因而将微孔工程塑料聚砜浇铸在无纺
织物表面上。聚枫层表面的孔控制在大约150埃。屏障层采用高
交联度的芳香聚酰胺,厚度大约在2000埃。高交联度芳香聚酷
胺由苯三酰氯和苯二胺聚合而成。由于这种膜是由三层不同材料
复合而成故称为复合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