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其神经机制

浅谈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其神经机制
浅谈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其神经机制

浅谈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其神经机制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网络成瘾问题越来越突出,它已经成为社会学、心理学、临床医学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网络成瘾又叫“病态网络使用”,是行为成瘾的一种,该症状的基本表现是网络使用者无法控制自己使用网络的行为,并最终导致心理、人际交往及学习和工作上的困难。网络成瘾症状与个体的生理和神经机能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本文概述了网络成瘾的原因及网络成瘾与脑内的奖赏中枢、神经递质等之间存在的关系。

关键词:网络成瘾病态网络使用神经生理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并且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互联网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构成一种立体化的传播形态,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学习和娱乐的重要工具,它促进了青少年的自我发展,满足了青少年缓解压力、交流和展示的需求。然而,与此同时网络成瘾随之而来,很多青少年学生因长期使用网络,如网络游戏、聊天、看电影等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孤独感增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很大的变化。2009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其中10~19岁的青少年所占比重最大(35.2﹪),成为2008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网络成瘾是一种非物质依赖的行为成瘾,具有一些与其他成瘾行为类似的特征,如突显性、退瘾性、忍耐性和复发性等。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成瘾行为与个性特征的关系上,或探讨网络成瘾与人的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很少涉及个体认知状况的变化。而对其他成瘾行为的研究已显示,成瘾者往往存在某些认知神经功能的变化。

对于网络成瘾本身是一个热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有大量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展开研究,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网络成瘾概念的界定、诊断、理论模型的探讨、测量工具、社会心理等方面。但是对于行为成瘾者的神经生理上是否有所改变值得研究,本文就近几年有关方面的研究进行回顾分析。

二、网络成瘾的含义及原因

(一)网络成瘾的含义

Ivan Goldberg首先提出网络成瘾这一概念,1997年在一本杂志(The New Yorker Magazine)上对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做了介绍。后来Ivan Goldberg、Davis等人采用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简称PIU)来代替网络成瘾一词,是指在没有明显成瘾物质情况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上网,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和心理行为功能的损害。叶新东、陈侠、黄希庭对网络成瘾做了以下解释,网络成瘾是指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之欲望;同时还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隐等现象,具体表现为成瘾者无节制的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冲浪,聊天或进行网络游戏,对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影响其生活质量,表现在生物钟紊乱,睡眠障碍,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社交活动减少,自我评价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降低,导致各种行为异常,心境障碍,人格障碍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消极后果,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杀意图或自杀行为[1,2]。

(二)网络成瘾的原因

1.网络本身

青少年同伴交往在他们行为、认知、情感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青少年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安全感和亲密感的重要来源。同伴之间的

疏离水平较高的青少年不愿意把自己的烦恼告诉朋友,害怕遭到朋友的耻笑,感到与朋友情感隔阂,渴望增进与朋友之间的情感却又因缺乏适当的社交技巧而感到孤独无助。而互联网匿名性的特点使他们摆脱了很多现实交往的限制,地域、外貌等可能成为现实交往障碍的因素在互联网上被忽略了。在网上,青少年可以更自由和放松地进行自我表露和交流,可以实践新的社交技巧,更容易建立网上人际关系,更容易转向互联网寻求友谊和支持。Young认为,网络的三大特点导致用户成瘾,并提出ACE理论模型:A指Anonymity(匿名性),人们在网络里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做现实中不能做的事,说现实中不能说的话,而不用担心他人会对自己造成伤害。C指Convenience(便利性),网络用户可以足不出户,操作键盘便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如网上游戏、购物、交友等,非常方便。E指Escape(逃避现实),当碰到倒霉的事情,用户可以通过上网发泄寻找安慰,她认为网络成瘾者大多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某些问题而转向网络找寻朋友、快乐与放松心情。网络可能是其他成瘾行为中的一个中介媒体。Kaiser Jocelyn的研究指出,网络只是使人成瘾的工具。比如,某人对电子游戏成瘾,那么他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媒体来从事游戏活动,但是不一定非得依赖网络,如果有另外一种形式的工具,他也会通过它来满足自己的游戏成瘾需要。网络不是成瘾的对象,而是成瘾的工具。也就是说,网络成瘾往往是借助了网络这个平台,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出现其它形式的成瘾行为。网络成瘾可能是现实社会问题的一种暴露方式,网络可能只是深化了人的不健康心理和行为,把问题完全归于网络使用是不全面的。

2.个体的动机需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化,人性中的某些特点在一定情况下会演变成人性的弱点,这为网络成瘾铺就了一张现实的温床。人的各种需要和欲望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受到阻碍,不能得到满足或适当宣泄,便很容易被网络的诱惑所吸引,逃避对现实的不满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长期下去,必然导致网络成瘾。网络能满足人的各种精神需要。John Suler在“各取所需——健康还是病态地使用网络”中详尽地阐述了个体在网络空间行为的动机,认为一些上网者越多地使用网络,越发被网络空间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以至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上网,甚至因此忽略了真实生活。只有在得到了社会的接纳和承认之后,才能够形成稳定的自尊感和确立稳定的自我统一性,才有可能获得自信和安全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交往、归属和尊重是个体的基本需要,是人在满足了温饱与安全后的心理渴求。然而,现实社会中人际疏远使得个体的这些基本需要难以得到满足,而互联网给上网者以高度的认同和强烈的归属感。

3.个体的人格特点

网络成瘾的行为主体是人,客体为网络,最终决定是否成瘾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个体自身的某些易患素质。人格素质理论认为成瘾源于早期儿童时期所受的心理创伤,且与某些人格特征、其他障碍、遗传性心理素质等相关[3]。国外许多研究揭示,网络成瘾者往往具有某些特殊的人格倾向,比如抑郁是导致网络成瘾的一个主要因素。Young和Rogers用IAD 诊断测验与16PF测验进一步评估与导致网络成瘾相关的人格特征,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区别于非成瘾者在自主、警觉、情绪化三个指标上分数较高,在自我开放性及世故性上得分较低。该研究还探讨了这些人格特征是如何引发成瘾行为及个体如何通过上网行为来满足其匮乏的心理需要。

4.生理因素

诺拉·沃尔科等人对大脑中一个叫做“享乐区”的区域进行研究发现,每当网络成瘾者上网时会对大脑进行化学反应式的刺激,从而释放出化学物质多巴胺,进而使人产生快感。如果这种刺激是经常的,大脑会强化对自身的这种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成瘾。研究表明,瘾君子可用的多巴胺确实少于常人,而上网正好有提高大脑多巴胺水平的作用。电脑常识

三、网络成瘾的神经生物变化

目前,科学家已了解到许多脑奖赏通路与成瘾的生物化学、细胞学和分子学的基础。对于行为成瘾,研究人员用了一些假说来解释。大脑与周围神经既是一个网络,又是一种神经通路,无论是物质药物、酒精还是一个人的行为、经历都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刺激。当这种刺激达到一定量时,便可以使大脑陷入一种强迫状态,也就是依赖和成瘾。网络成瘾与冲动控制障碍在性质上的相似之处提示我们去探索网络成瘾者在生物学及心理学方面的异常。

从行为科学上来说,快感的获得就是得到了希望得到的事物(精神或物质),从而产生一种欢愉的感觉。近年来科学研究发现在成瘾行为过程中确实出现大脑的功能和代谢改变。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着一个脑啡肽系统,其部位分布于人体的初级感觉中枢——丘脑和同情绪活动有关的大脑边缘系统。正常的生理情况下,人体的有关神经细胞可适量的分泌一种称之为脑啡肽类的物质,它和吗啡的结构相似,但它比吗啡的作用还要强得多,称之为内啡肽,是一种内源性的阿片肽,在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神经调质和神经递质的作用。我们将内啡肽理解为快感的根源,这种物质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使肌肉保持痛觉阈,以便对一般的非伤害性刺激具有某种程度的耐受性,而对伤害性刺激产生疼痛性反射,保护机体免受伤害;二是维持人体正常的情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使人产生某种原始的本能的满足感。一般情况下,人脑有自我调节能力,内啡肽的分泌量是受大脑控制的,能够限制人的兴奋在正常范围内。可以说内啡肽让机体产生了快感的体验。Giannini与Minuer认为成瘾行为与6种不同的神经递质有关:r-氨基丁酸飞、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B-内啡肽。https://www.360docs.net/doc/b311586844.html,

一种解释是无论药物还是行为,它们都触及到生物体的中枢神经的奖赏机制,由此才能成瘾。Wise报道多巴胺系统与奖赏机制和成瘾行为有关。研究发现,大脑内存在一个奖赏通路,主要结构包括:腹侧被盖区、腹隔核和前额皮层区。腹侧被盖区由含多巴胺递质的多巴胺神经元组成,通过神经纤维与腹隔核和前额皮层相联系、并通过神经纤维释放多巴胺递质,将信息传到腹隔核和前额叶皮层。在受到自然奖赏刺激,如进食、饮水、性交和哺育行为时,该通路被激活,机体同时也出现好的感受和体验动物反复进行自我刺激的脑区成为奖赏中枢,所占脑区约为35℅。研究发现,电刺激该通路时,机体会出现类似自然奖赏刺激时的效果,但其强度较自然奖赏刺激强度大。

如自然奖赏是通过行为反射促进多巴胺递质的释放,电刺激时通过电流促进多巴胺递质的释放,与成瘾有关的渴求感也与脑奖赏通路密切相关,则是直接模拟多巴胺的作用或促进多巴胺递质的释放[4]。Sharpe认为神经递质的变化影响着行为成瘾。如网络游戏之所以容易成瘾,与我们大脑的奖赏系统有关。很多电脑游戏都有一个或几个奖赏机制,这种奖赏机制能让人获得愉快、优胜感和成就感等等,使人的心理上和精神上得到满足。每当完成这些行为时,大脑中枢就会产生一种愉悦和欣快感,并传递到整个神经回路中,全身都感到舒适。当生活中有某种行为能代替这种报偿或成为新的报偿时,就有可能让人成瘾,当然这样的行为需要长期的反复进行。Shaffer,H.J等指出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在病理性赌博等成瘾行为中与觉醒和冲动控制有关。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上网持续时间过长使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升高,会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刺激个体再次从事此类行为,体验其奖赏感受。

另外,临床研究显示冲动与5-羟色胺功紊乱有关。5-羟色胺中单胺氧化酶(MAO)活性是5-羟色胺功能的外周指标。血小板MAO活性减低与冲动倾向有关。中枢血清素功能的研究显示:脑脊液5-羟色胺代谢产物5-H1AA量的减少与各种冲动行为有关,提示突触前功能的降低。高感觉寻求者的体内的MAO,5-H1AA均低于低感觉寻求者,而网络成瘾者的感觉寻求水平普遍高于非成瘾者,提示网络成瘾者体内可能的低水平MAO,5-H1AA含量。

Chak k,Leung L.等认为网络成瘾的人格特征可能与感觉寻求、胆怯和自我控制缺乏有关。行为医学家指出成瘾行为是通过巩固强化程序、学习获得的行为,因此可以认为一旦上网行为成为习惯,则与行为有关的刺激,不管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都创造完成行为的需要。如没有完成行为,就有强烈的不舒服感。

Hand提出困难的环境、精神病症状及其他日常生活问题方式行为完成机制的结果,当停止上网,心理负面状态再次出现,迫使患者重复其行为。

Pallanti认为青少年是成瘾的易感期,这不仅与社会因素有关,同样也与受到神经生物学因素的影响。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控制理论为基础。青少年的自我发育尚不能适应社会,常有无助、依赖、挫败感。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生理或心理上的困难或挫折,将情感满足和压力释放转向网络,逃避现实生活而换取“网络人生”的幸福。电脑没声音

神经生物学研究表明成瘾行为并非独立的,每一种本质相同的成瘾行为症状可能有着不同的表现。Jennifer B在综述中提到对网络成瘾被试使用仪器或者抽样相对比较困难,很难解释作用的大小,可以探究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脑活动的变化会对网络成瘾的行为更加有力的解释,可惜目前尚无这方面非常确定的研究。

四、小结

目前,基于把互联网成瘾作为非药理学成瘾的概念,关于网络成瘾的神经生理方面研究尚不多,需要多元化的研究取向,网络成瘾症状与个体的生理和神经机能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故很有必要对网络成瘾者的神经生物学方面进行对照、双盲、大样本的研究。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