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意义。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压力,许多历史街区面临着破旧、改建和拆除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历史街区的价值,保持其独特的风貌和文化特色,保护与更新成为当务之急。
一、保护历史街区的重要性保护历史街区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和社会意义。
首先,历史街区是城市记忆的载体,是城市的“活化石”,它们记录着从古至今的城市发展历程。
其次,历史街区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意义,代表了城市的独特文化风貌。
最后,历史街区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吸引游客和投资者,促进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历史街区保护面临的挑战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历史街区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城市发展压力导致历史街区易受到拆除和改建的威胁。
其次,旧建筑的老化、维护费用高昂等问题使得历史街区日渐衰败。
最后,人们对历史街区的认同度不足,缺乏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意识和行动。
三、历史街区保护的策略(一)加强立法和规划保护历史街区需要有明确的法律和规划支持。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法规,明确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和限制,并制定长期发展规划,确保历史街区的可持续保护。
(二)注重保护与更新的平衡保护与更新不应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在保护历史街区的同时,可以适度进行更新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和功能,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三)加强公众参与和教育公众参与是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要环节。
政府和社区应该积极开展公众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民众对历史街区的认同和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历史街区保护中来。
(四)加强管理和监督历史街区保护需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监督和协调。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加强对历史街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其保护与更新的有效进行。
四、历史街区保护成功案例——北京胡同保护与更新北京胡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城市特色的象征。
为了保护和传承北京的胡同文化,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功实施了胡同保护与更新工程。
城市规划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城市规划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引言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承载地。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街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城市的记忆,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被破坏和遗忘的风险。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保护和更新历史文化街区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重要性、挑战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以及社会价值。
首先,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历史见证。
它们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历程,见证着城市的兴衰和变迁。
通过保护和更新历史文化街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城市的历史,增强城市的文化认同感。
其次,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文化遗产。
它们代表着城市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是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保护和更新历史文化街区有助于传承城市的文化遗产,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最后,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社会资源。
它们不仅为居民提供了历史文化的体验和教育资源,还为城市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因此,保护和更新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挑战尽管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践中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发展的压力使得历史文化街区面临被拆除和改建的风险。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土地资源的有限,城市规划往往更注重经济效益和现代化建设,而忽视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其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成本较高。
由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结构老化和修复成本较高,加之保护和更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保护和更新工作难以推进。
此外,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如政府、居民、开发商等,不同利益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也是一项难题。
第三部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面临的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1. 引言1.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重要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日益凸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许多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被拆除、改建或者遗忘的危险。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反映着城市的发展演变和文化传承。
保护和更新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可以使城市更具魅力和特色,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历史记忆的保留。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也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规划和保护,可以提升周边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促进城市经济繁荣。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还能够吸引游客和投资,为当地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不仅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更是对城市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
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让历史文化永葆活力。
2. 正文2.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意义在于传承历史文化、维护城市历史风貌、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提升城市品质和吸引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有利于传承历史文化。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保护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城市的发展历程,感受历史的魅力。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有助于维护城市的历史风貌。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代表了城市特有的建筑风格、城市布局和人文景观,保护其可以维护城市独特的历史风貌,保持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城市形象。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可以传承和弘扬当地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促进文化交流与交融。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吸引力。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重要景观和旅游资源,保护其可以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和资本流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对于传承历史文化、维护城市历史风貌、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提升城市品质和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案例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案例咱今儿个就来说说北京的南锣鼓巷。
这地儿啊,那可是相当有名气的历史街区。
一、保护的方面1. 建筑外观南锣鼓巷保留了大量的四合院建筑。
这些四合院可是老北京的宝贝啊。
你看那灰墙青瓦,古色古香的。
政府和相关部门在保护的时候,可没少下功夫。
那些老墙要是有了破损,都是按照传统的工艺来修复的。
比如说补砖,用的砖都得是那种和原来风格一致的老砖,可不能随便拿个现代的砖头就往上糊。
而且,四合院的门脸儿,什么雕花啊,门墩儿啊,都小心翼翼地维护着。
就像守护着老北京的记忆之门一样。
2. 历史文化元素这里面的胡同名字那都是有故事的。
像雨儿胡同,当年齐白石老爷子就在这儿住过。
为了保护这些文化元素,在胡同里就有各种小牌子,上面写着这些胡同的历史典故。
游客们一边走,一边看这些牌子,就好像穿越回了过去。
还有那些传统的老北京手艺,像捏面人儿的、吹糖人儿的,也都保留了下来。
你走在巷子里,就能看到老师傅们熟练地摆弄着手里的材料,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就出来了。
这可不仅仅是手艺,更是老北京的文化传承呢。
3. 空间格局南锣鼓巷的胡同格局那是相当规整。
东西两面各有8条平行的胡同,就像鱼骨一样排列得整整齐齐。
这种空间格局在城市发展的浪潮中没有被破坏。
政府通过规划,限制了一些大型建筑的建设,保证了胡同的宽度和四合院之间的间距。
这样一来,走在胡同里,你不会觉得拥挤,还能感受到那种老北京的宁静和悠闲。
二、更新的方面1. 功能转换以前啊,这些四合院就是普通居民住的地方。
现在呢,一部分四合院被改造成了特色小店。
比如说有的四合院变成了文艺范十足的咖啡馆。
你想啊,坐在四合院的院子里,喝着咖啡,晒着太阳,周围是老北京的建筑,这种感觉多棒啊。
还有的四合院变成了民俗博物馆,把老北京的生活用品、传统服饰都展示出来,让游客能更深入地了解老北京的生活方式。
2. 商业活力注入南锣鼓巷的商业那是相当繁荣。
各种各样的小吃店、特色纪念品店琳琅满目。
不过呢,这商业也是有规划的。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优秀案例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优秀案例一、北京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那可是北京胡同文化的代表地儿啊。
以前这里就是普普通通的老胡同街区,住着老北京的居民,到处都是传统的四合院。
保护更新的时候,可没搞那些大拆大建的事儿。
首先把那些有历史价值的四合院精心修缮,保留了老建筑的结构和特色,像什么雕花的门窗啊,古旧的屋檐啊,都尽量恢复到原来的模样。
然后呢,在利用方面就很聪明。
把一些四合院改造成了特色的民俗客栈,让游客能亲身感受住在老北京四合院是什么滋味儿。
街道两旁的店铺也是一大亮点。
既有传统的手工艺品店,卖着老北京的兔儿爷、剪纸之类的,又有一些创意小店,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结合起来,像京剧脸谱的手机壳、印有故宫图案的T恤。
这样一来,既吸引了大量游客,又传承了老北京的文化。
而且这里还保留了很多老字号小吃,什么炸酱面、卤煮火烧,游客边吃边逛,那叫一个惬意。
二、成都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就像成都的一张名片。
这个地方的保护更新可以说是把成都的休闲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建筑保护上,严格按照川西民居的风格来修复。
那小青瓦、雕花的门窗栏栅,一砖一瓦都透着老成都的韵味。
宽巷子更多地保留了传统的居住功能,有一些原住民还在里面生活,你能看到老成都人在院子里喝茶、打麻将的悠闲场景。
窄巷子就更偏向商业和文化展示啦。
有各种各样的茶馆,你走进去,服务员操着一口四川话问你“喝啥子茶”,感觉特别亲切。
还有川剧变脸的表演场地,游客可以近距离观看这一神奇的传统艺术。
这里的美食就更不用说了,龙抄手、担担面香气四溢。
而且宽窄巷子还会举办一些传统节日的活动,像春节的时候,满巷子都是红灯笼,有猜灯谜、写春联的活动,热热闹闹的,把老成都的年味展现得十足。
三、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国外案例)这个地方简直就是艺术的殿堂啊。
佛罗伦萨人对他们的历史中心保护得那叫一个精心。
从建筑上来说,那些古老的教堂、宫殿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比如说圣母百花大教堂,它那独特的穹顶和精美的外立面,这么多年来一直在不断地维护修复。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在咱们生活的城市里,那些充满岁月痕迹的历史文化街区,就像是一本本厚重的史书,记录着过去的故事,承载着城市的记忆。
我记得有一次,我走进了我们城市的一条老街。
那是一个阳光不算太热烈的午后,微风轻轻拂过。
老街的石板路已经被岁月打磨得光滑,两旁的老屋虽然略显破旧,但那雕花的门窗、斑驳的墙面,仿佛都在诉说着曾经的繁华。
一家小小的杂货店门口,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他悠然地扇着蒲扇,目光却深邃而悠远。
说起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这可真是个大工程,也是个精细活儿。
咱们得像呵护宝贝一样,小心翼翼地对待这些珍贵的“老家伙”。
不能随随便便地大拆大建,得尊重它们原本的模样和格局。
比如说那些古老的建筑,不管是四合院还是小洋楼,咱们得先好好研究它们的结构和风格,再制定保护方案。
该修补的修补,该加固的加固,可不能把它们的“筋骨”给弄伤了。
更新规划也不是瞎折腾。
要考虑到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不能让住在里面的居民觉得不方便。
就像水电设施、排水系统这些,都得跟上时代的步伐。
但更新的同时,还得保持街区的特色。
不能这边弄个现代化的大玻璃幕墙,那边搞个夸张的霓虹灯招牌,那可就把老街的韵味给破坏了。
咱们可以在老街上开一些有特色的小店。
比如传统的手工艺品店,让那些手艺精湛的师傅在里面展示他们的绝活;或者是一家小小的茶馆,里面摆上几张古色古香的桌椅,泡上一壶香气扑鼻的好茶,让游客们能坐下来,慢慢品味老街的宁静与美好。
还有啊,交通规划也很重要。
不能让车水马龙的喧嚣打破了老街的宁静。
可以设置一些步行区,让人们能够安安心心地在老街上散步,感受那份独特的氛围。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还得让大家都参与进来。
社区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让居民们了解老街的历史和价值,增强大家的保护意识。
学校也可以带着学生们来参观,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规划,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
既要保护好过去的辉煌,又要跳出新时代的节奏,让这些老街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城市更新中如何实现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活化

城市更新中如何实现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关键信息项:1、保护与活化的目标和原则2、历史街区的范围和边界3、保护与活化的具体措施4、资金来源和预算5、责任分工和监管机制6、公众参与和沟通机制7、时间节点和阶段性成果8、评估和调整机制1、引言11 阐述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保护与活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111 强调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2、保护与活化的目标和原则21 明确保护历史街区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的目标。
211 遵循最小干预、适应性再利用、文化传承等原则。
3、历史街区的范围和边界31 精确划定需要保护与活化的历史街区的地理范围。
311 描述边界的确定依据和相关特征。
4、保护与活化的具体措施41 建筑保护与修复411 制定针对不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方案,包括传统工艺和材料的使用。
412 设定建筑外观和结构的保护要求,确保其历史风貌的留存。
42 功能更新与活化421 引入适合历史街区特点的新功能,如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商业等。
422 促进原有功能的优化和升级,以适应现代生活需求。
43 基础设施改善431 提升交通、给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水平,满足居民和游客的需求。
432 采用与历史街区风貌相协调的设施设计和建设方式。
44 文化传承与展示441 开展历史文化研究,挖掘和整理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
442 设立文化展示场所和活动,增强公众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体验。
5、资金来源和预算51 明确资金的主要来源,如政府拨款、社会投资、专项基金等。
511 制定详细的预算方案,包括保护修复、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等方面的费用。
6、责任分工和监管机制61 确定各相关部门和机构在保护与活化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
611 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包括定期检查、评估和违规处罚等措施。
7、公众参与和沟通机制71 制定公众参与的方式和渠道,如意见征集、社区会议等。
711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和反馈。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更新中面临着保护与更新的问题。
怎样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了摆在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并非简单地“保护原貌”,更多的是要在保护的基础上使其得到有效的利用,发挥其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问题。
一、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1. 保护城市“记忆”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活化石”,是城市的历史记忆,是城市的魂。
在这些街区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过去的风貌,了解到城市的发展历程。
这为城市增添了文化底蕴,也提升了城市的历史感。
2. 传承历史文化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和见证,是历史的活化石。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可以让后人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感受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精神。
3. 促进城市发展适度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可以在城市更新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促进城市的发展。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往往都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通过合理保护和利用,可以成为城市的重要景观和旅游资源,促进城市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1. 建筑环境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建筑往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这些建筑环境就是保护历史文化街区。
在城市更新中,应该避免过度的拆除和改建,保持原有的建筑风貌和历史风情。
2. 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需要注重文化传承和活化利用。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将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深化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通过引入文创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使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3. 规划管理和监督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需要有明确的规划管理和监督机制。
市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和监督,保证保护和更新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利用1. 建立专门机构在城市更新中,应该建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长沙太平街保护与改造
一、长沙太平街概况
1、长沙太平街的历史概况
太平街座落于长沙市老城区南部,街区以太平街为主线,北至五一大道,南到解放路,西接卫国街,东到三兴街、三泰街;鱼骨状街区200年未变,全长375米,宽不过7米,占地面积约12.57公顷;交通十分便利。
是“古老长沙”一缩影;自战国时期长沙有城池开始,是古城的核心地带,历经2000多年没有改变;街区内,小青瓦、坡屋顶、白瓦脊、封火墙、木门窗,是这一带民居和店铺的共同特色;老式公馆则保留了较为原始的石库门、青砖墙、天井四合院、回楼护栏等传统格局。
西汉杰出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的故居也位于太平街太傅里。
因后人敬
仰这位高贤,故保存他的故宅及宅内文物用品至今。
宅内雕一木像,宿存至今。
贾谊故宅为西汉贾谊之宅,贾谊故居则被称为湖湘文化的源头,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是长沙最古老的古迹贾谊是当时的长沙王太傅,当时只有27岁。
当时,整个湖南均是长沙国的范围,贾谊是中央政府派到长沙国的最高行政官。
贾谊故居从明朝成化元年以来就是祠宅合一的格局。
现在的祠匾是赵朴初先生最后的墨迹,祠两边均是清朝时湖南巡抚所写。
湖湘人民在多年历史中,对贾谊故居维修和重建了100余次。
2、长沙太平街的现状概况(整治前)
太平街历史街区算是风貌犹存,格局还在,但是其现状已不容乐观。
太平街历史街区占地约12.6公顷,但其建筑密度偏高,质量较差,其中民国时期的建筑占19.75%,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占36.04%,80年代以后的占44.21%。
三层以下的建筑占64%,45%以上是坡顶,老房子多已年久失修。
建筑以私有产权为主,达2451户,占到全部住户的83%。
街区内严重缺乏绿化及公共开敞空间,绿化率仅为0.83%,没有广场和停车场。
商业用地集中于太平街、金线街、西牌楼沿街两侧,约占用地面积的36.2%,但商业级别低,新建的一些大型商业设施严重影响了街区的历史文化风貌。
街区内没有成型的机动车交通体系,无公交线路,道路多数宽不到5米
二、长沙太平街保护与更新
主题:三大文化特征
规划主要保护太平街历史街区的清代街巷格局、民国的民居风貌、长沙市街的生活气息,充分体现历史街区屈贾文化纪念地、商业民俗传承地、辛亥革命策源地三大文化特征。
重点规划地段为沿太平街、西牌楼、马家巷、孚嘉巷、金线街、太傅里两侧历史街区的保护区,用地面积5.33公顷。
规划确定太平街历史街区是以居民生活居住、旅游观光、商业服务、文化经营为主要
职能,集中体现长沙清末民初时期传统的历史人文风貌。
内容:“五街三片一点”
保护太平街历史街区是本次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保护以清末民初特征为主的整体街区历史风貌,街巷格局保护太平街、金线街、孚嘉巷、马家巷、西牌楼、江宁里(太平里)、太傅里的走向、长度、宽度、路面及街巷的建筑特征,形成
“五街三片一点”的空间框架,即用太平街、金线街、西牌楼、马家巷、孚嘉巷五条特色街道,串起马
传统居住街坊、三泰街传统居住街坊、太傅里传统居住街坊这三片传统居住街坊,“一点”是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贾谊故居。
对街区内的建筑,在充分考虑现状和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将进行分级保护和整治:对文物建筑实行修缮;对优秀历史建筑实行修护;对一般历史建筑实行改善;对一般建筑实行整修;对障碍建筑暂留或拆除。
建筑:30%以上控高
明确控制建筑高度,除解放后新建的建筑外,大部分建筑应为1~2层,整体高度要协调统一,最高建筑不得超出6层,总高度不得超过20米,其中30%以上的建筑控高在2层。
交通:机动车辆不准进
五一大道、解放路作为历史街区的重要的联系干道,卫国街、三泰街和三兴街作为街区次要对外联系通道。
街区内太平街、金线街、西牌楼规划为街区主要步行道,并作为主要的旅游道路与外部相连接。
规划马家巷、孚嘉巷、太傅里等为次要的步行道,作为传统居住街坊与外部机动车道相连。
其中,太平街、金线街、西牌楼规划商业步行街,除消防等应急车辆外,其他车辆不准进入。
马家巷等规划的次要步行道,作为居民出行通道,禁止机动车辆进入。
建议:三大政策护航
历史街区保护是公益性行为,而非开发性行为。
政府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必须以此作为出发点。
政府政策主要包括行政政策、法律政策和经济政策三种。
其中行政政策主要是政府要成立专门的历史街区保护机构,要鼓励公众参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法律政策主要强调保护规划的法律法规的性质,对违反规划的单位和个人,采取明确的处罚措施;经济政策主要涉及到历史保护资金的募集和应用。
【建设】
修旧如旧
为实现对太平街历史街区的保护,确定的基本方法有修缮和改造。
修缮:对保存相对完整、历史价值较为突出的历史地段、历史建筑和民居,予以原汁原味的修缮,修旧如旧。
确定的修缮对象有太平街、金线街、孚嘉巷、马家巷、西牌楼、江宁里、太傅里,以上路段按传统砌法恢复麻石路面;修复太平街20号、21号(老通义油漆号)、杨福和豆豉鞭炮庄(63号)、乾益升粮栈(67号)、得生盐号(89号)、杨隆泰钉子铺(90号);孚嘉巷的鲁班庙旧址(12号、14号)、四王社旧址(42号);马家巷的共进会旧址(17号);西牌楼的洞庭春茶馆(西牌楼85号);
改造:利用原有条件,基本保持原有外观和行致,原址原物改造。
改造涉及太平街、金线街、马家巷、江宁里和太傅里大部分建筑。
在街巷两厢,除历史建筑外,依据历史资料和老照片,恢复具有清末民初长沙特色的老建筑、老字号,如杨裕兴、德园、甘长顺、九如斋、九芝堂、东协盛、徐长兴、德茂隆、吴大茂等百年老店,用以补缺,同时也可以根据各街巷历史建筑的特点仿古再造适当建筑。
通过协调建设,恢复清末民初时期的戏台、水井、亭榭、跑马楼、木质回廊等古典园林建筑。
3、整治:动迁居民4600人
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现有常住人口7359人,暂住人口1569人,共2953
户,人均居住面积不足21平方米。
按人均居住建筑面积35平方米的标准进行规划,以后的太平街区人口为4300人,1400户,约需迁出居民4600人,1550户。
重点整治入口
整治是太平街历史街区规划又一重要内容。
整治重点则选取太平街北入口广场、南入口市井风情广场和孚嘉巷西入口太平门地段进行。
新建的三个广场:北入口广场面向五一大道,通过对现有的建筑进行梳理,保留两排质量风貌较好的历史建筑,拆除搭建,通过钢结构玻璃顶将两排历史建筑联系成一个有机的建筑群,主要用于游客进入和离开历史街区时进行购物休闲的场所,是历史文化街区的入口标识,具有旅游集散性的商业服务和文化娱乐功能,利用救火会的旧址作为“文夕大火纪念广场”,设置雕塑、流水池、消防展示等设施。
南入口广场位于太平街与解放路的交叉口,通过对南入口建筑立面、墙面、屋顶的改造,充分展示长沙和太平街历史街区清末民初的市井商业氛围,并通过广场上的休憩环境设计满足游客和居民对休闲空间的需求,是太平街主要游览景点贾谊故居和金线街民俗文化街的交节点,设市井众生相群雕和长沙风情浮雕。
太平门广场位于孚嘉巷的西头,通过回龙街通向湘江边,复原的太平门将勾起人们的历史记忆。
三个阶段分期建设
为了协调太平街历史街区保护与居民生活及旅游发展关系,将遵循“全面规划,分期实施,保护先行,旅游跟进”的原则,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历史街区的历史保护实施和居民生活及旅游设施建设。
分期建设定分3个阶段,近期建设,中期建设,远期建设。
其中近期建设主要内容有太平街历史街区规划区内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和
改造,对街区内的1个文物保护单位、5处不可移动文物、1处历史建筑保护单
位,按文物保护单位的要求建立保护机制,对太平街进行街道立面整治,对沿太平街的优秀历史建筑进行维护修缮,完成太平街南北入口节点的建设,开始进行金线街两侧的传统民俗展示区开发建设。
中期建设主要内容有对确定的36处优秀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对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内的传统居住建筑进行改善,以提高居民的居住生活质量,完成西牌楼的街道立面整治,孚嘉巷西入口节点、西牌楼入口节点的建设,结合文化创意区、传统园林居住区的建设启动,完善街区内的绿化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此外,街区内还将新增一处幼儿园,一处新诊所,一个老年人活动中心,一处小型影剧院,两个停车场。
三、总结
在此案例中,太平路采用修旧如旧,原样原修的方式改造街区,坚决不修假古董,使街道能够长久保持历史原真性,同时在整修过程中对建筑进行限高保证历史街区天际线的规整,根据街区内文化氛围与街道划分街道分区,保留了麻石街、青砖墙、小青瓦、坡屋顶、封火墙、天井四合院等最有特色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