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080900)(201109版)一、培养目标能熟练运用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独立主持本领域的科研工作,具备开拓前沿创新性研究的科研能力。

能熟练运用工程技术方法,具备工程科研项目的领导能力,可组织和实施本领域的实际技术工程项目。

具备一定教学能力,可从事本领域的教学授课、实验课程组织实施等教学活动。

二、主要研究方向1.数字信号处理芯片与系统设计2.CMOS模拟射频毫米波集成电路设计、专用芯片设计3.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4.现代微处理器体系结构5.微电子器件与工艺三、学制和学分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4年,学分≥16。

博士研究生必须至少选修1-2门由研究生院公布的非本一级学科开设的博士生公共选修课。

四、课程设置五、中期考核综合考试在第二学期结束前完成,具体按《上海交通大学关于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中综合考试的规定和程序执行。

六、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不少于第三学期完成,文献阅读量不少于50篇。

七、学位论文按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工作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发表论文达到学校和学院规定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具体按照有关文件执行。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081200)(201109版)一、培养目标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独立主持本领域的科研工作,具备开拓前沿创新性研究的科研能力。

能熟练运用工程技术方法,具备工程科研项目的领导能力,可组织和实施本领域的实际技术工程项目。

具备一定教学能力,可从事本领域的教学授课、实验课程组织实施等教学活动。

二、主要研究方向三、学制和学分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4年,学分≥16。

博士研究生必须至少选修1-2门由研究生院公布的非本一级学科开设的博士生公共选修课。

四、课程设置五、中期考核综合考试在第二学期结束前完成,具体按《上海交通大学关于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中综合考试的规定和程序执行。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针对培养学生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一种专业方案。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

以下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具备电子电路设计、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和嵌入式系统等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

二、培养内容1.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学、信号与系统理论、电磁场与电磁波等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等专业核心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设置多个专业选修课程,包括通信网络、无线通信、物联网技术等方向的选修课程。

4.实践能力培养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模式1.课堂教学通过理论课程的授课,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2.实验实习通过实验课程和实习实训,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科研创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四、实践环节1.实验课程设置多个实验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等,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2.实习实训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实训,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完成一定的设计任务,通过毕业设计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包括考试成绩、实验报告、项目实践成果等。

六、学科发展方向综上所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包括基础理论、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能力培养、实践环节等,并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和科研创新等方式,培养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电子、通信、计算机应用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适合从事现代电子、通信、仪器仪表、家电、计算机应用、控制、网络通信等众多相关领域和行业的生产、管理、开发、研制、经营和维护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数学、物理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测量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知识,受到相关的信息电子实验技术等方面的严格训练;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手段;具备现代电子信息系统和网络的设计、开发、测试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掌握本学科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基础。

2.系统掌握现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

3.掌握信息的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与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4.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在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可运用计算机做辅助分析、辅助设计、能分析和设计智能化的产品。

5.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子线路、现代通信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概率与数理统计、工程数学?(复变函数)。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四年制本科。

学生毕业应达到最低总学分为160学分。

其中综合教育平台55学分,文理基础平台(数理模块)21学分,专业课平台84学分。

理学学士项教学生产劳动机动假共备目学军事训练教育实专业实毕业论期时间期计注上课考试社会调查习习文迟入学不足 1 16 1.5 一 4 1 10 52 学时自加补 2 18 1.53 18 1.5 二 2 1 10 524 18 1.55 18 1.5 三 2 1 10 526 18 1.57 18 1.5四 2 3 10 528 10 6共计 126 11.5 8 10 6 10 6 40 208总学时课程公共核心课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通识课类别公共专业合计学时数 1000 576 324 459 324 450 1000 2133 3133% 31.92 18.38 10.34 14.65 10.34 14.36 34.43 65.57 100 学分数 55.5 28 17 22 17 21 55.5 105 160.5 学期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公共课 14 178+2 12 2 2 2 通识课 14 11 专业课 5 16 14 22 17 19 周学时 28 33 26 26 2419 21(一) 综合教育平台(55学分)1、公共教育模块(47学分)课考核课程开设总学时备程方式开设周开设课程名称学分类学时学期合课堂研讨与考考编号注别计教学实践试查 091930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48 48 3 1 3 ?091810 形势与政策? 16 1 1 0.5采取专题辅091811 形势与政策? 16 1 2 0.5导,电视讲091812 形势与政策? 16 1 3 0.5 ? 座等形式,091813 形势与政策? 16 1 4 0.5 学校统每学期开设一安排 091814 形势与政策? 16 1 5 0.5 ? 16周,不计091815 形势与政策? 16 1 6 0.5 学时,四年091816 形势与政策? 16 1 7 0.5 ? 均开设。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规格培养目标:培养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具有扎实的数理、计算机及外语基础,具备电子信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技术相结合工程能力,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具有创业和竞争意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精神,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行业骨干和引领者。

培养规格:在学习的奠基阶段,强调打好数理、计算机及外语基础;在积累成长阶段分别针对专业学术型、工程实践型和就业创业型的学生进行电子信息基本知识和技能,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技术等方面初步分类培养;在能力强化阶段进一步加强训练并对下一阶段做好准备。

二、基本要求(一)知识结构要求系统掌握数学、物理学与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毫米波技术相结合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

(二)能力结构要求了解无线电物理方面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状态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状况;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具备一定的产品设计、实验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将物理信息、电子信息、计算机、单片机等相结合的综合设计和开发应用能力;具有解决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相结合的工程能力。

(三)素质结构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热爱本职工作,有艰苦奋斗、用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和事业心。

具有“爱国、知礼、诚信”的道德品质和“阳光、进取”的健全人格。

具有同电子信息领域“创造、创业、引领”能力。

包括灵活应用电子信息理论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创新思维、创新工程实践能力以及独特的科学追求视野。

三、学制与学位1. 基本学制:四年2. 学位:理学学士四、专业方向与业务能力(一)专业方向理工结合,发挥学校电子、学院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技术优势,培养物理学、无线电物理与射频技术相结合的研究应用人才,形成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毫米波两个专业方向。

中南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南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社会实践”是全日制硕士生研究生的必修环节,个学分。 九、学年总结与考核
在每学年放假前,学校组织对硕士研究生一学年来的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成绩、科 研业绩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总结、评定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调整研究生的奖学金和助学金 等级和对研究生进行筛选的依据,对考核不合格者将根据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学籍处 理。
3. 软件著作权(或软件著作权申请,但必须出示申请受理正式证明),排名不限;如果 软件著作权人是法人,则必须由导师给出研究生参与该软件开发的证明,并加盖学院公章。 一项软件著作权只能归属于一名研究生。
具体内容与考核办法详见《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关于博士、硕士研究生发表学 术论文的要求》、《中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关于博士、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 十二、学位论文要求
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 公共学位课
专业课 Seminar 补修课 总学分 学分说明
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
学分要求
5
学科基础课
13
4
选修课
2
2
培养环节
6
4
32
课程学习不低于 24 学分、学术交流不低于 2 学分、培养环节 6 学分
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公共学位 课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010302101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
硕士生选题报告在系(中心)内公开组织进行。 研究生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上填写网络版《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 告》,选题报告评审通过后,交所在单位研究生管理办存档,由研究生助理登录成绩。 十一、学术成果要求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取得导师要求的某项科研成果,分为学术论文、 专利、软件著作权 3 种。
3.导师对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教育、学风教育应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培养提高研究 生的综合素质。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8级电子信息材料(学术)培养方案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8级电子信息材料(学术)培养方案

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
学科:电子信息材料代码:0809Z1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和材料制备与加工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了解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材料与器件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向,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能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要,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信息材料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的较高层次人才。

二、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
电子信息材料(二级学科代码:0809Z1)
研究方向:
①电子信息材料
②磁电子材料
③能源材料
④高分子材料
三、学习年限
本学科学制为2.5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年,学术型硕士参加科研、撰写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的时间为1.5年。

四、培养方式与原则
1、学习各环节的设置与安排及学分要求
(1)课程学习时间为2学期。

课程设置由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必修环节组成。

学位课包括公共学位课、专业基础学位课、专业必修学位课三类;非学位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全校公共选修课两类。

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至少应修满
1。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第一部分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对象是电子运动规律、电磁场与波、电子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电子线路及其系统。

关注的核心内容是微粒子(例如:电子和光子)的运动规律及其传播载体(即器件集成与线路构造)和方式(即电磁场与电磁波),以及包括信息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各种应用问题。

从微观视角研究微粒子运动及其产生的场和波,为信息的获取表征、计算、传播、存储提供了电子化手段,为电子能量传播提供了新途径,使得人类进入电子信息时代,也使得电子科学与技术成为了现代各类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

自欧姆定律(1827年)和克希荷夫定律(1845年)奠定电路分析与计算理论重要基础,以及麦克斯韦(1864 年)在安培、法拉第实验基础上创立电磁场理论体系以来,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一直沿着以电路为代表的“路”和以电磁场为代表的“场”两条路线发展。

其研究方向可以概括为:以粒子与波的运动规律为基础,探索电磁场与波及其与物质相互作用机理;以新型电子材料和集成器件为依托,构建电子系统,实现电子能量与信息的存储和传播。

由于新型电磁材料、集成电路新技术、光量子与纳米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电路集成度按摩尔定律的持续、高速提升,大大推动了以计算机、通信和自动控制为核心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微电子机械(MEMS)和微纳结构器件的发展,以及光电子器件与芯片制造技术功能和规模的革命性进展,又一次推动了新的技术革命。

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为基础的电子系统和光电子系统正在向高速化、绿色化、集成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第二部分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1(微粒子基本运动规律电子、光子、介子等微粒子的交换实现了物质核子间的强相互作用,它们是产生和传递电磁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是电磁辐射的载体,也是电磁相互作用的媒介子,更是物质强相互作用的结果。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模式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理、计算机及外语基础,具备电子信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级技术型人才。

培养模式:本专业按照数、理、电基础扎实、技能熟练、具备知识创新的素质与能力、能够运用理论、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本专业按照4年制进行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一二年级主要学习基础课程,三四年级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电子信息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学制:四年。

学位:理学学士。

四、专业方向与业务能力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通过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学生可具备本学科及跨学科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专业方向: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业务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该专业领域系统设计、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本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可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系统掌握数学、物理学与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2.掌握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3.具有将物理信息、电子信息、计算机、单片机等相结合的综合设计和开发应用能力;4. 具有解决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中相关问题的能力;5.了解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方面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状态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状况;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具备一定的产品设计、实验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五、主干课程设置数值计算方法、数学物理方程、微波技术基础、计算物理、电磁场理论、通信原理、微波仿真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量子力学、微波遥感基础、天线原理、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微波器件与电路、地波传播、天线CAD、光学传感与测量、射频识别技术、电波传播概1论、智能天线概论、光纤与光通信、信息光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掌握坚实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设计和程序设计能力,熟练掌握英语,能够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和全面素质教育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

毕业生适宜到高新科技企业,科学研究部门和高校从事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智能信息处理、通讯、金融电子系统、智能仪器、先进医疗仪器、语音信号和视频处理等领域的研究、教学和工程开发。

二、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基本要求学制4年。

实行学分制,学生按专业教学计划修满160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且符合学校有关本科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课程设置的分类及学分比例如下表:类 别 学 分 比 例通 修 课 71.5 45.25%学科群基础课 35 22.15%专 业 课 43.5 27.53%集中实践环节 8 5.07%合 计 158三、修读课程要求修读的课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课程设置及结构如下:1、通修课:(71.5学分)参照学校关于通修课的课程要求。

其中计算机类课程和电子类课程以本专业要求为准;并要求修读以下物理类课程:大学物理-现代技术实验(1学分);2、学科群基础课:(35学分)MA02*(数学类课程):(11学分)复变函数(A)(3学分)、数理方程(A)(3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3学分)、414随机过程(2学分);ES02*(电子类课程):(11.5学分)电路基本理论(3学分)、电路基本理论实验(0.5学分)、线性电子线路(A)(4学分)、线性电子线路实验(0.5学分)、数字逻辑电路(3学分)、数字逻辑电路实验(0.5学分);CS02*(计算机类课程):(12.5学分)数据结构及其算法(4学分)、微机原理与系统(A)(5学分)、计算机网络(3.5学分);3、专业课:(≥43.5学分)专业必修课程:(21.5学分)IN43*(信息类课程):(14学分)信号与系统(4学分)、信号与系统实验(0.5学分)、数字信号处理(3学分)、数字信号处理实验(0.5学分)、电磁场理论(3学分)、信息论(3学分)、;ES43*(电子类课程):(7.5学分)非线性电子线路(4学分)、非线性电子线路实验(0.5学分)、电子系统设计(3学分);专业选修课程:(选≥22学分,共37.5学分)PI02*(机械类课程):(2学分)机械制图(非机类)(2学分);CS43*(计算机类课程):(12学分)代数结构(3学分)、操作系统(3.5学分)、编译原理(3学分)、数据库基础(2.5学分);IN43*(信息类课程):(7学分)现代通信原理(3.5学分)、微波技术基础(3.5学分);PH*(物理类课程):(7学分)量子力学(4学分)、半导体器件原理(3学分);ES43*(电子类课程):(9.5学分)光电技术(2学分)、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学(2学分)、生物医学工程导论(2学分)、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导论(3.5学分);4、高级课:ES242*(电子类课程):(11学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4学分)、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3.5学分)、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3.5学分);本专业主干课程:信号与系统、非线性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光电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学、电子系统设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080901物理电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3)

物理电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3级研究生开始使用)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一级学科名称:电子科学与技术(代码: 0809 )二级学科名称:物理电子学(代码: 080901 )学制:三年学习方式:全日制二、本学科情况介绍物理电子学是近代物理学、电子学、光学、光电子学、量子电子学、超导电子学及相关技术与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主要在光电子电子、传感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领域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半导体照明技术、太阳能技术、半导体传感器、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信息应用等前沿课题。

近年来该学科发展特别迅速,促进了电子科学与技术其它二级学科以及信息与通信系统、光学工程等相关一级学科的拓展,形成了若干新的科学技术增长点,如半导体照明技术、信息显示技术与器件、高速光通信系统与网络等,成为二十一世纪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重要基石之一。

光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半导体照明、太阳能等战略新兴领域的关键技术,涉及固体物理、低维半导体物理、光学设计、热分析技术、光电转化等。

该研究方向的课题组与广东省相关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成果转换、知识产权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

该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紧紧围绕企业在LED照明技术、太阳能技术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来选题,并利用企业优越的研发条件开展硕士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

该研究方向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及广州市科技计划等科研项目多项;每年在SCI源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申请专利3-5件,目前已有1件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传感器技术是现代测控系统中的关键环节,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涉及新材料开发、集成化智能化和微纳技术等领域。

本方向致力于固体物理、材料科学和微系统技术的研究,重点在于氧化物和氮化物薄膜材料性质以及磁控溅射和光刻技术在半导体传感器方面的应用。

在光电薄膜、电压敏薄膜和透明导电薄膜以及微型传感器开发方面有研究特色;实验室具备微系统工艺技术和纳米材料实验设备,有较好的科研积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物理电子学(080901)电路与系统(080902)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80903)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0904)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0809Z1)集成电路设计(99J2)二、培养目标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特别在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集成电路设计等专业方面掌握系统的专门知识,并掌握必要的相近学科的一般理论与专门知识,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国际学术研究前沿;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较强的原创精神和学术创新能力。

三、培养方向1.物理电子学:包含光电技术与光电工程、空间信息技术、成像信息技术、微波/太赫兹波光子学、量子信息学与技术等专业方向;2.电路与系统:包含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综合仿真与评估、数模通信电路与系统、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与情感计算、图像获取/处理/压缩与分析、红外目标跟踪制导等专业方向;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包含微纳电子学及系统、抗辐射电子学、微纳新材料与新器件、微电子机械系统及微集成传感器技术、生物医学电子学等专业方向;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包含射频/微波与毫米波电路与系统、通信和天线工程、计算电磁学、雷达目标特征测量与仿真、微波遥感等专业方向;5.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包含系统级电磁兼容设计与评估、信号完整性、抗干扰理论与应用、电磁环境效应、虚拟仪器与自动测量控制系统等专业方向;6.集成电路设计:包含集成电路与系统的设计/制造和测试、生物医学信息获取与处理、电子设计自动化与嵌入式技术等专业方向。

1四、培养模式及学习年限本学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主要为一级学科内培养,结合国际联合培养及校企联合培养等模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训练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或联合导师负责制,负责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

遵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

本学科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5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要求在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依据培养方案,获得知识和能力结构中所规定的各部分学分及总学分。

鼓励研究生从入学起就开始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工作;硕士研究生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至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少于8个月。

五、知识和能力结构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由学位理论课程和综合实践环节两部分构成,如下表所示。

知识和能力结构主要体现对研究生业务理论素质、科学及人文素质、实践能力素质、创新意识素质等培养层次,要取得相关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培养方案获得表中所规定的各部分学分及总学分。

学术型硕士学位知识和能力结构及学分要求结构类型学位理论课程综合实践环节公共课基础及学科理论课跨学科课选修课专业实验教学实践学术报告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学分小计≥6≥14≥2≥0 ≥3 1 1 1 总学分≥30(需同时满足各类学分小计和总学分要求)六、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分为学位必修课(环节)和学位选修课(环节)。

1.学位必修课(环节)学位必修课指获得本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所必须修学的课程和环节,包括:(1)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第一外国语、专题课等。

参加非英语语种考试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建议修学英语一外。

(2)学科必修课:包括校基础理论课、一级学科理论课和专业课。

(3)跨学科课:在导师指导下跨一级学科选课;学位必修环节包括:专业实践、学术报告、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2.学位选修课学位选修课不做最低学分要求,导师可根据硕士研究生知识背景情况及课题研究需要指定选修公共课、本专业课或跨专业课。

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德、日、法等)的硕士研究生必须选修英语作为二外;对缺少本学科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将2-3门本学科的本科核心课程作为选修课程,所修课程记录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3.课程设置(见附表)4.学分要求要求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依据培养方案,于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获得知识和能力结构中所规定的各部分学分及总学分。

硕士研究生可根据导师的安排在1年内完成课程学习。

附表1:学位必修课程/环节设置及学分要求七、主要培养环节及基本要求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根据本学科的培养方案,在硕士研究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及学位论文要求的基础上,由导师或指导小组与研究生本人共同制定硕士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

个人培养计划分为课程学习计划和学位论文研究计划。

课程学习计划应在研究生入学后2周内制定,研究生据此计划在网上办理选课手续。

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研究计划应在开题报告中详细描述。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确定后不应随意变更。

2.专业实践专业实践环节为必修环节,包括专业实验课程或实践项目和教学实践。

以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目的,开展多元化实践活动,提高研究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根据培养计划、研究兴趣,按照知识和能力结构中的规定,选择完成不少于3学分的专业实验课程或实践项目,由实践指导教师负责考核,记载成绩。

学术型研究生还应完成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内容可安排辅导、教学实验等。

教学实践由负责教师写出考核评语,并应附有学生的考核打分表。

3.学术报告通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学术交流和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及文化氛围,引领前沿、激发兴趣、拓展知识跨度和学术视野。

根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基本规定》,要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选听学术报告总数不少于10次;提交总结报告和《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由导师负责考核,通过者获得1学分,由学院研究生教务审核后记载成绩。

学术活动在申请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前完成。

八、学位论文及相关工作3本环节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所进行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凝练科学问题、发挥创新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鼓励硕士研究生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鼓励硕士研究生选择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学位论文要有新见解;1.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基本规定》执行。

要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至少阅读有关国内外文献资料30篇,其中至少精读外文文献20篇,并写出综述报告。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学位论文选题依据(包括论文选题的意义、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学位论文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可能的创新之处);预期达到的目标、预期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安排和主要参考文献等。

2.5年学制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在第3学期的11月底前完成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学术型研究生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至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少于8个月。

2.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基本规定》执行。

硕士研究生中期检查目的在于关注论文工作进展,及时给予指导。

要求2.5年学制的硕士研究生在第4学期(6月底前)完成中期检查。

3.学位论文标准与答辩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位授予暂行实施细则》执行。

4.成果与发表论文要求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关于研究生申请学位发表论文的规定》执行。

九、终止培养执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基本规定》。

附表1: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必修课程/环节设置及学分要求课程性质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时学分要求学位必修课及环节学位理论课程公共课0011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 2 必修001112 自然辩证法概论16 1 必修001131 英语一外(硕免)90 2必修至少1门001132 英语一外(硕)90 2001133 研究生日语90 2001134 研究生俄语90 2人文或管理专题课18 1 必修公共课必修学分小计≥6基础理论课001201 数值分析A 48 3必修至少1门001203 矩阵理论A 48 3001205 数理统计A 48 3001209 应用泛函分析48 3基础理论课必修学分小计≥3一级学科理论课021301 随机过程理论48 3≥6学分021302 线性系统理论48 3021303 数字信号处理48 3021304 高等电磁场理论48 3021305 电磁兼容理论与应用48 3021306 现代微纳电子学48 3021307 光电子学理论48 3021310 高等光学(Ⅱ)48 3021809 无线通信射频系统设计(引智课程)32 2一级学科理论课必修学分小计≥6专业课021317 信息理论32 2必修3门021318 编码理论(引智课程)32 2021308 检测、估计和调制理论48 3021309 集成电路与系统分析设计方法48 3021519遥测遥控理论及系统32 2021520现代数字通信32 2021524 计算电磁学32 2021517 天线理论与工程32 2021804 电子系统测试技术32 2021502 信号完整性分析方法32 2021501 电磁兼容仿真分析方法32 2021806 电磁兼容设计与案例分析32 2021526 电磁兼容标准与实验分析32 25021516 微波工程基础32 2021803 微波遥感理论与技术32 2021802 电磁散射理论与工程32 2021835 毫米波遥感系统32 2021527 微波测量技术32 2021805 几何绕射理论32 2021810 微波电子线路32 2021504 射频集成电路EDA 32 2021844 模式识别32 2021819 计算机网络与网络管理32 2021839 微波光子学32 2021840 太赫兹波科学技术32 2021518 现代光电信息技术32 2021503 现代半导体器件物理32 2021510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原理32 2021503现代半导体器件物理32 2021309 集成电路与系统分析设计方法32 2021528 工科量子力学32 2021811高级数字系统设计与优化32 2专业课必修学分小计≥5跨学科课(导师指导下跨一级学科选课)必修跨学科课必修学分小计≥2学位理论课必修学分合计≥22综合实践环节001703 通信与信息技术综合实验36 2 必修021701 通信与信息技术开放实验18 1 必修021601 教学实践 1 必修001601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硕) 1 必修001622 学术报告(硕) 1 必修综合实践环节必修学分合计≥6学位选修课001801 英语二外60 2 一外非英语必修学分总计及说明必须同时满足学分的小计、合计及总学分要求≥30备注:根据个性化培养需求,专业课可被基础理论和一级学科理论课取代,其极端最低必修学分允许设为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