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图形折叠问题解法浅析
平行四边形折叠问题解题技巧

平行四边形折叠问题解题技巧平行四边形折叠问题解题技巧什么是平行四边形折叠问题平行四边形折叠问题是一种数学问题,要求将一块平行四边形纸张折叠成特定的形状。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技巧,可以帮助你解题。
技巧一:注意对称性•在折叠平行四边形时,要注意纸张的对称性。
利用对称性可以简化问题,并找到更快的解决方案。
•如果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纸张具有对称性,可以根据对称性进行折叠,将问题简化为更小的子问题。
技巧二:利用角度相等•在平行四边形折叠问题中,角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角度相等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折叠的方式。
•如果已知某个角度相等,可以通过将纸张折叠使得两个角度重合,从而找到解题的关键位置。
技巧三:利用边长比例•平行四边形的边长比例也是一个重要的信息。
通过观察边长比例,可以推导出纸张的折叠方式。
•如果已知两个边长的比例,可以利用这个比例关系进行折叠,从而找到解题的关键位置。
技巧四:分析折痕•折痕是平行四边形折叠问题中的关键点。
分析折痕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折叠的方式。
•观察折痕的位置、形状和角度,可以推断出纸张的折叠方式,并找到最终的解答。
技巧五:尝试反向思考•在解决平行四边形折叠问题时,有时候可以尝试反向思考。
即从最终的形状出发,逆向推导出折叠的方式。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问题,从而找到更有效的解题方法。
技巧六:多练习、多实践•最后,最重要的是多练习、多实践。
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可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折叠问题的理解,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
•在实践中遇到问题不要气馁,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或参考相关资料,不断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
以上是解决平行四边形折叠问题常用的技巧和方法。
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技巧,相信你能够轻松解决各种平行四边形折叠问题。
祝你成功!(以上仅为参考,具体文章内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改和补充。
)。
七年级折叠问题解题技巧

七年级折叠问题解题技巧一、折叠问题中的基本性质与关系1. 折叠性质在折叠过程中,折叠前后的图形全等。
这意味着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例如,将一个三角形沿着某条直线折叠,折叠后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对应边长度不变,对应角的大小也不变。
折痕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比如将矩形ABCD沿着EF折叠,使得点A与点C重合,那么EF就是AC的垂直平分线。
2. 常见的几何图形中的折叠三角形折叠例1:在△ABC中,∠C = 90°,将△ABC沿着直线DE折叠,使点A与点B 重合,若AC = 6,BC = 8,求折痕DE的长。
解析:因为点A与点B重合,所以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
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B=公式。
设AB中点为F,则AF=公式。
由于△ADE和△BDE全等,所以AD = BD。
设BD = x,则AD = x,CD = 8 x。
在Rt△ACD中,根据勾股定理公式,即公式,解得公式。
再根据相似三角形,△ADE∽△ABC,公式,即公式,解得DE=公式。
矩形折叠例2:矩形ABCD中,AB = 3,BC = 4,将矩形沿对角线AC折叠,求重叠部分(△AEC)的面积。
解析:因为矩形沿对角线AC折叠,所以△ADC≌△AEC。
设AE = x,则BE = 4 x。
在Rt△ABE中,根据勾股定理公式,即公式,解得公式。
所以公式。
二、解题步骤与技巧1. 步骤第一步:根据折叠性质确定相等的边和角。
这是解决折叠问题的基础,只有明确了这些关系,才能进一步进行计算。
第二步:设未知数。
通常根据所求的量或者与所求量相关的线段设未知数,然后利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等知识建立方程。
第三步:求解方程。
通过解方程得到未知数的值,从而求出最终答案。
2. 技巧利用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折叠后常常会形成新的直角三角形,此时可以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解。
如上述矩形折叠的例子中,在Rt△ABE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E的长度。
利用相似三角形当折叠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存在相似关系时,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来求解。
初中几何折叠问题的三种解法

初中几何折叠问题的三种解法初中几何折叠问题的三种解法初中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折叠问题则是初中几何中常见的一种问题。
在这里,我们将介绍三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初中几何折叠问题。
方法一:手工模拟法手工模拟法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方法。
它通过将纸张折叠成所需形状来解决问题。
步骤:1. 根据题目给出的图形,画出所需大小和比例的图形。
2. 将纸张按照比例剪成相应大小。
3. 按照题目要求,将纸张进行折叠,直到得到所需形状。
4. 计算所需参数并得出答案。
优点:手工模拟法操作简单易懂,适合初学者使用。
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折叠问题的本质。
缺点:手工模拟法需要较长时间完成,并且需要精确测量和折叠。
同时也容易出现误差和偏差。
方法二:平面几何法平面几何法是一种基于平面几何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通过利用图形相似性和对称性来计算所需参数。
步骤:1. 根据题目给出的图形,画出所需大小和比例的图形。
2. 根据平面几何知识,计算所需参数,如角度、长度等。
3. 得出答案。
优点:平面几何法具有计算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
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面几何知识的应用。
缺点:平面几何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并且需要对图形相似性和对称性有深入理解。
同时也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和漏算情况。
方法三:三维几何法三维几何法是一种基于立体几何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通过利用立体图形的投影和相似性来计算所需参数。
步骤:1. 根据题目给出的图形,画出所需大小和比例的图形。
2. 利用三维几何知识,将立体图形投影到二维平面上,并计算所需参数,如角度、长度等。
3. 得出答案。
优点:三维几何法具有计算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
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立体几何知识的应用。
缺点:三维几何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并且需要对立体图形的投影和相似性有深入理解。
同时也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和漏算情况。
结论:初中几何折叠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解决,其中手工模拟法、平面几何法和三维几何法是常见的三种方法。
几何折叠问题

O
图1
C
x
[练习6]将一矩形纸片OABC放在直角坐标系 中,O 为原 点,C 在x轴上,OA=6,OC=10.
y
Ay
x D/ 26-y
E/
1
3
T
6-y y
O xG F
图2
(2) 如图2,在OA、OC边上选取适当 的点E/、F,将△E/OF沿E/F折叠,使O点 落在AB边上的D/点,过D/作D/G∥AO交E/F B 于T点,交OC于G点,求TG=AE/
叠,得到菱形AEFC.若AB=3,则BC的长为
( 3)
x =1 3x 2
D
CD
F
C
O
30。
30。 x1
A
B
A
3-x E 1x B
练习3、
▪ 有一张矩形纸片ABCD,AB=2.5,AD=1.5,将
纸片折叠,使AD边落在AB边上,折痕为AE,
再将 AED以DE为折痕向右折叠,AE与BC
交与点F(如图),则CF长为( 1)
2.一般把基本的数量关系 集中到直角三角形中,然 后用方程的形式表达。
8-x
E A
4x
C′
4
x
D
B
42 + 8 x 2
C
= x2
二:两点重合折叠
请你动脑筋
▪ 例2:如图,将矩形ABCD按如图方式折叠,使顶点 B和点D重合,折痕为EF,若AB=4,AD=8,则重叠部分
△ DEF的面积是( c)
A 、20 B 、5
0.5 1.5 x
1= x
A
BA
1.5
1.5 D 1 B D 1 B 0.5 A
1.5-x
F
七年级折叠问题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折叠问题知识点总结折叠问题是初中数学中一个相对难度不高但却高频出现的考点,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掌握折叠问题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就这一考点进行全面总结。
一、定义折叠问题是指在一个平面图形上通过把它按照一定的方式、方向折叠,最终使得不同的部分重叠在一起或被盖住,要求求出被盖住部分的面积或者所剩下的形状等问题。
其涉及的图形种类繁多,但基本操作类似,具有很高的抽象性和富有思维性,是一种综合运用几何知识的问题。
二、关键思维折叠问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灵活运用图形之间的等价性质,相关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分析图形的对称性:折叠通常涉及到“翻折”、“对称”等概念,因此,我们在解题中首先需要分析图形的对称性质,找出各对称轴,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折叠方式,避免漏解或者重解。
2. 利用图形不变性:在进行折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图形的一些不变性质,如面积、周长、角度、比例等,这些特征是可以被运用的,例如,在解决一道求面积的问题时,可能只需找到一个图形特征,便能够得出答案。
3. 选择适当的剖法:在有些情况下,通过简单的折叠很难求解,因此需要选择适当的剖法,如通过切割、旋转、投影等方法,将图形分割成子图形或更容易操作的形状,这样可以更方便地分析和计算。
三、常见的折叠问题1. 棱镜类问题棱镜折叠问题是指给定一个长方形,将其沿着边界折叠成一个四面体,求四面体的表面积或者体积等问题。
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对称和镜像点等概念,利用图形不变性求解。
2. 圆柱类问题圆柱折叠问题是指给定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将其围绕着一定的轴旋转,并折叠起来,求形成的圆柱的表面积或者体积等问题。
这种情况下需要运用如旋转、映射等数学方法,求解时同样需要考虑对称、面积不变等特征。
3. 复杂图形问题复杂图形折叠问题是指给定一个复杂的图形(如饼干、卡片、飞机等),将其沿着特定的折叠线折叠后,求被覆盖部分的面积,或者被剖开后所得到的不同的图形等问题。
正方形折叠问题解题技巧

正方形折叠问题解题技巧正方形折叠问题是一类经典的几何问题,其解题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几何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问题描述、基本原理、常见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问题描述正方形折叠问题是指将一个正方形沿着对角线折叠成一个三角形,然后再将三角形沿着某个边缘折叠成一个新的三角形,如此重复进行下去,直到无法继续折叠为止。
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图形称为“折纸图”。
二、基本原理在正方形折叠问题中,有两个基本原理需要掌握:1. 对称性原理:在每次折叠时,要保持图形的对称性不变。
例如,在将正方形沿着对角线折叠成三角形时,要使得三角形两侧的长度相等。
2. 重合性原理:在每次折叠时,要使得图形上的某些点或线段与之前已经出现过的点或线段重合。
例如,在将三角形沿着某条边缘折叠成新的三角形时,要使得边缘上的某些点与之前已经出现过的点重合。
三、常见方法在解决正方形折叠问题时,有几种常见的方法:1. 坐标法:将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分别标记为坐标系中的点,然后根据对称性和重合性原理进行计算。
这种方法需要较强的计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 图形法:将正方形折叠成三角形后,用图形上的线段或角度来描述折叠过程。
这种方法需要较强的几何直觉和图像处理能力。
3. 递归法:将正方形折叠成三角形后,不断重复进行相同的折叠操作,直到无法继续为止。
这种方法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耐心。
四、注意事项在解决正方形折叠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确定基本原理:在进行每次折叠时,一定要遵循对称性和重合性原理,否则可能会得到错误的结果。
2. 注意单位:在使用坐标法时,要注意单位的选择。
如果单位不统一,则可能导致计算错误。
3. 注意精度:在使用图形法或递归法时,要注意精度问题。
如果精度不够,则可能导致结果偏差较大。
4. 多角形折叠问题:除了正方形折叠问题外,还有其他多边形的折叠问题,其解题方法类似,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五、结语正方形折叠问题是一类经典的几何问题,其解题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几何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浅析折叠问题的解法

例 4 ( 0 年 连云港 中考题) 、 07 2 如图 , 将半径为 2 M 的圆形 纸 C 片折叠后 , 圆弧恰好经过 圆心 O, 则折痕的长为( )一
,
、
I
目 1 ( _源自I ). _IA、C 2M
B、/ M 、 C
f^ 1 ,
关键 词: 中考教 学题 ; 折 叠问题
中图分类号 : 2 .5 G6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6 3 1 ( o 9)6 O 3 0 1 10 — 3 52 o 0 一 1 —0
= ,
通常 由折叠形成 的几何 图形有两个 特点 :一是保 留折叠前 即: = X , 以:与 x 所 y 的函数关 系式为 : x Y1 = 被折叠的图形 , 前后两个图形关于折痕成轴对称 ; 二是隐去折叠 前被折叠 的图形 ,图中不呈现出关于折痕成轴 对称 的另一半 图 f x 1X xo < ) 且 当 x2时 ,有最 大值 , 中 4 ) 2 一 一 + ( <x 4 = Y 其 j j J 形 。现撷取几例加 以分析 ,提供一些解决 问题 的思维方式和方 问题( ) 2 为苏科版数学教材九年级上册 ( 习题 7 ) . 后数学活动 中 1 法, 供同学们在今后解题时参考 。 的一个问题 ,容易知道 ,由折 叠形成的 四边形 A D 和 四边形 BP 运 用 化 归 思 想 . 问题 转化 为 熟悉 、 规 的 问题 将 常 EP F O为正方形 ,进而得 出点可得点 P、 E的坐标 为 :( ,)B B、 P1 o、 所谓化归 , 就是将要解决 的问题通过转 化 , 归结为 已经解决 (,) ( , , 据这三点 的坐标求 出过点 P B E的抛物线 的 4 3、 0 1 再根 E ) 、、 的问题 , 或是归结为~个 比较容易解决 的问题 , 或是归结为一个 = L +, 已为人们所熟知 的具有既定解决方法和程序 的问题 。俄罗斯数 函数关系式 y x x l使 问题迎 刃而解 。
2023年高考数学----立体几何折叠问题规律方法与典型例题讲解

2023年高考数学----立体几何折叠问题规律方法与典型例题讲解【规律方法】1、处理图形翻折问题的关键是理清翻折前后长度和角度哪些发生改变,哪些保持不变.2、把空间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把握图形之间的关系,感悟数学本质. 【典型例题】例1.(2022春·江苏南通·高三期中)已知梯形ABCD 中,//AD BC ,π2∠=∠=ABC BAD ,24AB BC AD ===,E ,F 分别是AB ,CD 上的点,//EF BC ,AE x =,G 是BC 的中点,沿EF 将梯形ABCD 翻折,使平面AEFD ⊥平面EBCF . (1)当2x =时①求证:BD EG ⊥;②求二面角D BF C −−的余弦值;(2)三棱锥D FBC −的体积是否可能等于几何体ABE FDC −体积的一半?并说明理由. 【解析】(1)证明:过D 点作EF 的垂线交EF 于H ,连接BH .如图.2AE AD == 且//AE DH ,//AD EF ,π2EAD ∠=. ∴四边形ADHE 是正方形.2EH =,∴四边形EHGB 是正方形.所以BH EG ⊥(正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因为平面AEFD ⊥平面EBCF ,平面AEFD ⋂平面EBCF EF =,,AE EF AE ⊥⊂平面AEFD , 所以⊥AE 平面EBCF , 所以DH ⊥平面EBCF , 又因为EG ⊂平面EBCF ,所以EG DH ⊥. 又,,BHDH H BH DH =⊂平面BDH ,所以EG ⊥平面BDH ,又BD ⊂平面BDH , 所以EG BD ⊥.②以E 为原点,EB 为x 轴,EF 为y 轴,EA 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2B ,0,0),(0F ,3,0),(0D ,2,2),(2C ,4,0),(2BF =−,3,0),(2BD =−,2,2),设平面BDF 的法向量(n x =,y ,)z ,则·2220·230n BD x y z n BF x y ⎧=−++=⎪⎨=−+=⎪⎩,取3x =,得(3n =,2,1),又平面BCF 的法向量(0m =,0,1),1cos ,||||14m n m n m n <>==∴钝二面角D BF C −−的余弦值为.(2)AE EF ⊥Q ,平面AEFD ⊥平面EBCF , 平面AEFD ⋂平面EBCF EF =,AE ⊂平面AEFD . AE ∴⊥平面EBCF .结合DH ⊥平面EBCF ,得//AE DH ,∴四边形AEHD 是矩形,得DH AE =,故以F 、B 、C 、D 为顶点的三棱锥D BCF −的高DH AE x ==, 又114(4)8222BCFSBC BE x x ==⨯⨯−=−. ∴三棱锥D BCF −的体积为()2=11822(82)433333BFCV SDH x x x x x x ==−=−−,ABE FDC ABE DGH D HGCF V V V −−−=+13ABEHGCF SAD S DH =+111111(4)2(2)(4)=(4)1+(2)232262x x x x x x x x ⎡⎤=−⨯+⨯+−−+⎢⎥⎣⎦, 令()112(4)1+(2)=24623x x x x x ⎡⎤−+⨯−⎢⎥⎣⎦,解得0x =或4x =,不合题意;∴棱锥D FBC −的体积不可能等于几何体ABE FDC −体积的一半.例2.(2022春·辽宁·高三辽宁实验中学校考期中)如图1,在平面四边形ABCD 中,已知ABDC ,AB DC ∥,142AD DC CB AB ====,E 是AB 的中点.将△BCE 沿CE 翻折至△PCE ,使得2DP =,如图2所示.(1)证明:DP CE ⊥;(2)求直线DE 与平面P AD 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析】(1)如图取CE 的中点F ,连接PF ,DF ,由题易知△PCE ,△DCE 都是等边三角形, ⸫DF ⊥CE ,PF ⊥CE , ⸫DFPF F =,DF ⊂平面DPF ,PF ⊂平面DPF⸫CE ⊥平面DPF . ⸫DP ⊂平面DPF ⸫DP ⊥CE . (2)解法一:由题易知四边形AECD 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AD ∥CE ,又AD ⊂平面P AD ,所以CE ⊂平面P AD , 所以点E 与点F 到平面P AD 的距离相等. 由(1)知CE ⊥平面DPF ,所以AD ⊥平面DPF . 又AD ⊂平面P AD , 所以平面P AD ⊥平面DPF .过F 作FH ⊥PD 交PD 于H ,则FH ⊥平面P AD .DF PF ==2DP =,故点F 到平面P AD 的距离FH =设直线DE 与平面P AD 所成的角为θ,则sin FH DE θ==, 所以直线DE 与平面P A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4. 解法二:由题易知四边形AECD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D ∥CE ,由(1)知CE ⊥平面DPF ,所以AD ⊥平面DPF . 如图,以D 为坐标原点,DA ,DF 所在直线分别为x ,y 轴,过D 且垂直于平面AECD 的直线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0,0,0D ,()4,0,0A ,()E , 设()0,,P a b ,0a >,0b >. 易知DF PF ==2DP =,故(2222124a b a b ⎧−+=⎪⎨⎪+=⎩,P ⎛ ⎝⎭, 所以()4,0,0DA =,DP ⎛= ⎝⎭,()DE =,设平面P AD 的法向量为(),,n x y z =, 则00n DA n DP ⎧⋅=⎪⎨⋅=⎪⎩,得00x y =⎧⎪⎨+=⎪⎩,令y =1z =−,所以()0,11,1n =−.设直线DE 与平面P AD 所成的角为θ,则11sin |cos ,|4DE nDE n DE nθ⋅=〈〉==, 故直线DE 与平面P AD 例3.(2022春·湖南长沙·高三宁乡一中校考期中)如图,平面五边形P ABCD 中,PAD 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AD BC ,AB =2BC =2,AB BC ⊥,将PAD沿AD 翻折成四棱锥P -ABCD ,E 是棱PD 上的动点(端点除外),F ,M 分别是AB ,CE 的中点,且PC(1)证明:AB FM ⊥;(2)当直线EF 与平面P AD 所成的角最大时,求平面ACE 与平面PAD 夹角的余弦值. 【解析】(1)设O 是AD 的中点,连接,OP OC , 三角形PAD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OP AD ⊥,OP =四边形ABCD 是直角梯形,//,OA BC OA BC =,所以四边形ABCO 是平行四边形,也即是矩形,所以OC AD ⊥,2==OC AB .折叠后,PC =222OP OC PC +=,所以OP OC ⊥, 由于,,AD OC O AD OC ⋂=⊂平面ABCD , 所以OP ⊥平面ABCD ,则,,OC OD OP 两两相互垂直,由此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2,0,0,AB OC ==()1,1,0F −,设)()0,1,01E t t t −<<,()2,0,0C,所以)11,,22t t M ⎛⎫− ⎪ ⎪⎝⎭,则)120,,22t t FM ⎛⎫−+= ⎪ ⎪⎝⎭,所以0AB FM ⋅=, 所以AB FM ⊥.(2)由于OP ⊥平面ABCD ,AB ⊂平面ABCD ,所以OP AB ⊥, 由于,,,AB AD AD OP O AD OP ⊥⋂=⊂平面PAD ,所以AB ⊥平面PAD ,由于AE ⊂平面PAD ,所以AB AE ⊥, 所以FEA ∠是直线EF 与平面PAD 所成角, 在直角三角形AEF 中,tan AFFEA AE∠=, 由于1AF =,所以当AE 最小时,tan FEA ∠最大,也即FEA ∠最大,由于三角形PAD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当E 为PD 的中点时,AE PD ⊥,AE 取得最小值.由于(P ,()0,1,0D,故此时10,2E ⎛ ⎝⎭,平面PAD 的法向量为()1,0,0m =,()()()30,1,0,2,0,0,2,1,0,0,2A C AC AE ⎛−== ⎝⎭,设平面ACE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20302n ACx y n AE y ⎧⋅=+=⎪⎨⋅==⎪⎩,故可设(1,n =−, 设平面ACE 与平面PAD 的夹角为θ, 则1cos 17m n m nθ⋅===⋅例4.(2022·四川雅安·统考模拟预测)如图①,ABC 为边长为6的等边三角形,E ,F 分别为AB ,AC 上靠近A 的三等分点,现将AEF △沿EF 折起,使点A 翻折至点P 的位置,且二面角P EF C −−的大小为120°(如图②).(1)在PC 上是否存在点H ,使得直线//FH 平面PBE ?若存在,确定点H 的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求直线PC 与平面PBE 所成角的正弦值.【解析】(1)满足条件的点H 存在,且为PC 上靠近P 的三等分点.在PC 上取靠近P 的三等分点H ,连接AP ,FH ,如图,则AP 是平面P AB 与平面P AC 的交线,依题意,12PH AF HC FC ==,则有//FH AP ,又AP ⊂平面PBE ,FH ⊄平面PBE ,因此直线//FH平面PBE ,所以在PC 上是存在点H ,为PC 上靠近P 的三等分点,使得直线//FH 平面PBE . (2)取BC 中点G ,连接AG ,交EF 于点D ,连接PD ,因//EF BC ,依题意,EF DG ⊥,EF PD ⊥,则PDG ∠为二面角P EF C −−的平面角,即120PDG ∠=︒,且EF ⊥平面PAD , 而EF ⊂平面BCFE ,则平面PAD ⊥平面BCFE ,在平面PAD 内过P 作PO AD ⊥于O , 又平面PAD ⋂平面BCFE AD =,因此PO ⊥平面BCFE ,在平面BCFE 内过O 作Ox AD ⊥, 显然Ox ,AD ,OP 两两垂直,分别以向量Ox ,OD ,OP 的方向为x ,y ,z 轴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如图,则B ⎛⎫ ⎪ ⎪⎝⎭,C ⎛⎫− ⎪ ⎪⎝⎭,E ⎛⎫ ⎪ ⎪⎝⎭,30,0,2P ⎛⎫ ⎪⎝⎭,所以,32PC ⎛⎫=−− ⎪ ⎪⎝⎭,()EB =,31,2EP ⎛⎫=− ⎪ ⎪⎝⎭, 设平面PBE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r,由20302n EB x n EP x y z ⎧⋅=+=⎪⎨⋅=−+=⎪⎩,令y =()3,3,1n =−,设直线PC 与平面PBE 所成角为α,则||18sin |cos ,|||||30PC n PC n PC n α⋅=〈〉===⋅所以直线PC 与平面PBE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2
几何图形折叠问题解法浅析
贵州省兴仁县巴铃中学 张志明
折叠型问题是近年中考的热点问题,通常是把某个图形按照给定的条件折叠,通过折叠前后图形变换的相互关系来命题。
折叠型问题立意新颖,变幻巧妙,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效。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种题型的解法。
折叠的规律是:折叠部分的图形,折叠前后,关于折痕成轴对称,两图形全等。
1. 如图,长方形ABCD 沿AE 折叠,使D 落在边BC 上的F 点处,如果∠BAF=60°,则 ∠DAE=___。
答案:A ,15°
分析 根据折叠的规律:可证△ADE ≌△AFE,从而
∠DAE=∠FAE=(90°-60°)÷2=150
A.15°
B.30°
C.45°
D.60°
2. 如图,折叠矩形纸片ABCD ,先折出折痕(对角线)BD ,再折叠,使AD 落在对角线BD 上,得折痕DG ,若AB = 2,BC = 1,求AG. 答案:AG =
2
1
5- 分析 折叠后的图形(如图一),
设A 点落在BD 上的位置为A 1,
则 A 点关于直线 DG 的对称点为点 A 1
, 连结 A 1G ,(如图二)
可知△ADG ≌ △A 1DG ,AG = A 1G , AD = A 1D 。
∵矩形ABCD ,AB = 2,
BC = 1,∴BD =2
212+=5,
BA 1 =
5–1,∵∠ BA 1G = ∠ A = 90°。
设AG = A 1G= X ,在Rt △BA 1G 中,
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x 2 +(5–1)2 = ( 2 – x )2,
∴ x =
215-,即:AG =2
1
5-. 3. 如图,在Rt △ABC 中,∠ACB=90°∠A<∠B ,CM 是斜边AB 的中线,将△ACM 沿直线CM
折叠,点A 落在D 处,如果CD 恰好与AB 垂直,那么∠A 等于_____.
答案:30°
解析:
根据折叠规律:可知△CMA ≌ △CMD ,
∴ ∠ 1 = ∠ 2,∵CM 为斜边AB 的中线,
∴ CM = AM ,∴ ∠ A= ∠ 1。
设∠ A= x
∵ CD ⊥ AB 于点E ,∴∠ A+ ∠ 1+∠ 2=90°
A B
C
D
F E 1
A C
G
B
如图一
G D
A
B
C
如图二
2 / 2
∴ x + 2x = 90°
,
∴ x = 30°,即∠A = 30°。
5.如图,折叠长方形的一边AD ,点D 落在BC 边的点F 处,已知AB=8cm, BC=10cm , 求EC 的长. 答案:3cm 。
分析:设,EC=x,则EF=DE=8-x 在Rt △ABF 中,AF=AD=10, AB=8,所以BF=6,FC=4 在Rt △EFC 中,由勾股定理,得,
()16822
+=-x x
解得x=3(cm)
邮政编码:562306 联系电话: 手机:
B F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