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的特征
中国传统戏剧的特点

中国传统戏剧的特点
中国的传统戏剧历史悠久,如京剧、昆曲、豫剧、洪曲等种类繁多。
传统戏剧的特点主要如下:
1.强调演员技艺的表演方式
中国传统戏剧有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演员需要经过长期的功夫学习
才能达到娴熟的表演水平。
表演时,他们通常会使用特定的表演技巧,如夸张、标准的动作、旋转等,打破自然的表演方式,让观众更能体
验戏剧的神秘气氛。
2. 重视唱腔的演唱
戏曲中的唱腔不同于普通歌曲,它更强调音韵的变化和感情表达。
唱
腔中有着多种变化,如上下声、平调、调子跳跃和滑音等等。
演员在
表演唱腔时,需要追求尽善尽美,以此来体现戏曲的深奥之处。
3. 厚重的戏曲服饰
中国传统戏剧还有其特有的戏曲服饰,这些服饰不仅栩栩如生,而且
十分夸张。
演出时演员身着不同的服装,来表现剧中人物的身份、职业、性格和特点,同时也锦上添花地为剧情增添了美感和强烈的视觉
冲击感。
4. 特定的舞台构造和宽大的表演面积
戏剧舞台构造通常都比较独特,一般都分为前后、左右、上下等多个
方向,让演员在表演的时候能够自由活动和变幻。
此外,传统戏剧的
表演面积比较宽广,使演员有更多的表演空间。
5. 独特的音乐与舞蹈
中国传统戏剧还追求了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
舞蹈通常获取剧情中
的特定场景来展现,通过舞蹈情节的展现形式更为直观、明了,与音
乐同步来让人产生更加流畅的感受。
综合来看,中国传统戏剧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它是一种国粹,
有完整的表演体系和传承方式,为保护和发扬这个民族瑰宝,需要广
泛的宣传和传承。
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具有以下艺术特征:
1.综合性:中国戏曲融汇了音乐、舞蹈、歌唱、表演等多种艺术
形式,强调各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补充,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
2.虚拟性:中国戏曲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效果,虚拟出各种场
景和形象,表现生活。
这种虚拟性不仅体现在舞台布景和道具上,更重要的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技巧和表情动作来呈现。
3.程式性:中国戏曲在表演形式上具有规范化和舞蹈化的特点,
这些特点被重复使用,形成了固定的程式和套子。
这些程式和套子包括音乐曲牌、板式、唱腔、表演动作等,它们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4.音乐性:中国戏曲以音乐为中心,音乐元素贯穿于整个戏曲表
演过程中。
戏曲音乐包括唱腔、曲牌、打击乐等,具有丰富的变化和表现力。
5.地域性:中国戏曲的地域性非常明显,不同地区的戏曲具有各
自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例如,京剧、豫剧、川剧、粤剧等都有其特定的地域背景和文化底蕴。
6.故事性:中国戏曲以故事情节为主要内容,强调情节的连贯性
和人物性格的刻画。
戏曲故事多取材于历史、文学名著和民间传说,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教育意义。
以上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使得中国戏曲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一)

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一)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中国戏曲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以下将从表演手法、音乐、美术等方面进行分析。
表演手法中国戏曲的表演手法有特殊的审美特征。
首先是其调整身体姿势,尤其是头、手、腰、臂等部位。
这样的手法能够更好地营造角色的气质和性格,让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角色。
其次,中国戏曲对于眼神的运用也十分注重。
演员们能够通过眼神的转移和变化,来表现角色各种情感和心理状态。
此外,中国戏曲还非常注重肢体动作的节奏感。
演员们能够通过丰富的肢体动作,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角色的个性和情感。
音乐中国戏曲的音乐是其审美特征之一。
中国戏曲的音乐主要分为“乐段”和“唱腔”两部分。
其中,“乐段”是指在戏曲演出中,演员上下场及变换场景时所奏的器乐音乐。
而“唱腔”则是指演员在演出中所唱的歌曲。
中国戏曲的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音律,营造出强烈的情感氛围。
同时,演员们也要通过音乐来表现出角色的心情和情感状态,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角色。
美术中国戏曲的美术方面,主要包括服饰、化妆和道具等。
其中,中国戏曲的服装以明清时期为主,其特点是华丽、色彩鲜明、细节丰富,并注重搭配。
化妆也十分繁琐,能够突出角色的不同特点。
道具在中国戏曲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道具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并与角色的个性和情感相呼应,加强角色形象的理解。
总之,中国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手法、音乐和美术,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并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思想性质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并不仅仅停留在表演手法、音乐和美术等层面,其思想性质也是其独特之处。
中国戏曲的剧本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中国戏曲的故事非常注重“道德教化”和“正义感”等方面的表现。
在戏曲剧本中,通常都会塑造出一个善良正直、勇敢无畏的主人公,通过战胜困难和挑战,展现出正义的力量和人性的美好。
文化传承中国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特征也受到文化传承的影响。
中国戏曲的演出传统往往基于大型节庆和宗教仪式等活动,并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
传统中国戏曲剧种的特点与风格

传统中国戏曲剧种的特点与风格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中国戏曲有着多种剧种,每一种剧种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传统中国戏曲剧种的特点与风格。
一、京剧京剧是中国戏曲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丰富多彩的表演和独特的化妆、戏服而闻名于世。
京剧以它独特的旦、青、净、末四大行当为基础,塑造了一大批经典角色形象。
京剧在表演上,力求“文白兼备”,即既要具备文人雅士的优雅,又要有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性。
另外,京剧曲调古朴庄重,旋律独特,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二、豫剧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支重要剧种,源于河南地区,以其清新明朗的唱腔、细腻丰满的表演而著称。
豫剧在表演风格上更加注重细腻和真实感,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独特的唱腔,深入人心。
同时,豫剧的武打动作也非常精彩,以周到细腻的布局和技巧著称。
三、越剧越剧是浙江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以其婉转柔美的唱腔和精细的表演而受到广泛欢迎。
越剧注重艺术的细腻和精湛,演员通过婉转柔美的唱腔,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越剧的表演还强调舞蹈和化妆的精美,使得整个演出更加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四、粤剧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以精湛的唱腔和高超的表演技巧而备受推崇。
粤剧的唱腔刚中带柔,明快婉转,给人以独特的感觉。
粤剧在表演上更加注重舞台布景和服饰的精美,舞台布景的繁复和服饰的华丽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五、湘剧湘剧是湖南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以其独特的“韵律足音”和“快板儿”而闻名。
湘剧注重唱腔的生动传神和表演的精湛技巧,通过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展现了湖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精神面貌。
以上是传统中国戏曲剧种的一些特点与风格,每一种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特点,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通过欣赏戏曲剧种,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也可以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戏曲艺术特征

戏曲艺术特征
戏曲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
它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文学。
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以文绘音乐结合,既可以提供视觉盛宴,又可以带来听觉享受,是一种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从文字、音乐、表演等方面介绍戏曲艺术的特征。
首先,从文字来讲,戏曲是一种文字艺术形式,以诗词为主,有文言文叙事抒情体、平话叙事抒情体和比喻。
诗词中充满着对祖国历史传统的赞美和热爱,叙述着各种戏剧性的故事,朗朗上口,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其次是音乐,戏曲音乐是多种音乐方式的结合。
它由伴奏乐器、和声、绝唱、唱腔组成,特点是音乐性强、分段多,有明显的弦乐、弹拨乐、铜管乐和打击乐等构成。
例如,《霓裳羽衣曲》使用了当时新出现的八弦琴,创造出醒目的新音乐;《孔雀东南飞》则将古典的弦乐与新的合奏重新结合,造就出一种全新的古典音乐风格。
此外,表演是戏曲的又一特征。
戏曲表演主要包括夸张的表情、姿态、动作、舞蹈等形式,表演艺术精湛,有利于抒发情怀、引起共鸣,从而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以著名曲目《破阵子》为例,演员吴洪之表演刚烈、激情四射,勾勒出一幅胜利欢庆的动人图画,赢得了众多观众的欢呼和赞赏。
总之,戏曲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美学风格,它融合了文字、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对我们了解
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很有帮助。
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戏曲的精髓和魅力。
京剧的特点

京剧的特点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被誉为中国戏曲之王。
自从它诞生于清代中期至今,京剧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观众。
京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豪华华丽的戏服和道具京剧的戏服和道具极其华丽繁复,细腻丰富。
演员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戏服,脸上涂着精细妆容,戴着大而夸张的道具。
这些戏服和道具不仅增添了演员的气势和魅力,还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性格特点。
二、唱念做打的完美结合京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
演员们在演出中通过唱、念、做、打四种表演方式来展现角色,唱白念白作为表演中的重要形式,通过高亢演唱和凄美念白以及声音的忽高忽低、忽快忽慢等变化来表现人物的情感。
做指的是演员们在演出中通过身段的变化、动作的配合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打是指京剧中使用的武术动作,通过各种拳脚、器械的运用来展现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三、丰富多样的曲目和剧目京剧的曲目和剧目非常丰富多样。
从传统古装剧、历史剧到现代剧等各类剧目都有。
而曲目类型也非常多样,有腔调丰富的唱腔、富有艺术技巧和表现力的念白。
每个曲目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艺术享受。
四、严谨的表演技巧和纯熟的艺术功底京剧的表演技巧非常丰富独特,演员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武术功底和舞蹈技巧才能真正做到“唱念做打”的艺术完美结合。
在演出中,演员们需要通过面部表情、眼神、身体语言等综合手段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同时,京剧还非常注重嗓音的美感和技巧,演员们需要通过特定的声腔和发声方法来唱出优美动听的音乐。
五、强烈的舞台感和虚实结合的舞台布景京剧舞台布景非常注重舞台感和虚实结合的效果。
舞台背景通常以绘画的形式呈现,绘画风格浓烈,色彩鲜艳。
同时,舞台的道具和装饰也非常精致华丽,营造出独特的舞台氛围。
演员们在舞台上的穿越和变换,使得观众感受到一种虚实交错的艺术美感。
六、强烈的象征性和寓意性京剧作为传统戏曲,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和寓意性。
京剧艺术概况

京剧艺术概况京剧,又称为北京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它起源于清代的宫廷乐团,后来发展为广为流传的民间戏曲形式。
京剧结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精彩纷呈的动作和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而闻名于世。
艺术特色京剧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唱腔:京剧以其独特的唱腔风格而著名,主要有“咬字清晰、音调高亢、音域宽广”的特点。
演员以激情四溢的表演方式演唱剧中的台词,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2. 动作:京剧的表演注重精确而繁复的动作,包括拳、剑、梆子等各种动作形式。
演员经过专业的训练,能够通过动作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并与唱腔相结合,使表演更加生动有力。
3. 面谱:京剧面谱是京剧表演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不同的面谱颜色和图案代表不同的性格和身份。
演员通过面谱的化妆和服装的选择,能够立即让观众识别出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4. 武打:京剧的武打动作精彩纷呈,演员能够通过高难度的跳跃、旋转、翻腾等动作,展现出角色的力量和技巧。
武打场面的设计精心细致,充满了观赏性和艺术性。
影响与传承京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承价值。
自20世纪初起,京剧开始在国际上进行演出和推广,受到了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为了保护和传承京剧艺术,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京剧的培训和研究,组织举办各类京剧演出和比赛等。
同时,一些京剧名家也积极传授艺术技巧,培养新一代的京剧演员。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将继续在世界范围内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人们带来欢乐和思考。
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中国戏曲具有以下审美特征:
1. 全身表现:中国戏曲以全身的表现为主,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声音和眼神等。
这一特征能够加深观众对角色的了解和共鸣。
2. 传统文化元素:中国戏曲融合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古诗词、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宗教信仰等,这些元素丰富了戏曲的内涵和魅力。
3. 和谐美感:中国戏曲注重和谐美感,尽可能使角色、背景、音乐和服装等各要素之间协调统一,创造出整体和谐的美感。
4. 精湛技艺:中国戏曲有着极高的技巧性,演员需要精湛的身体控制、表演技巧和声音掌控等方面的能力。
5. 情感表达:戏曲注重人物情感的表达,通过表现情感转折和角色心理变化等手法来感染观众,营造共情效果。
6. 道德教化:中国戏曲既是娱乐性的艺术形式,也是道德教化的工具。
通过戏曲,人们可以获得道德启示和启迪,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戏曲的特征中国戏曲主要有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艺术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1、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
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2、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
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3、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
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中国传统文化之戏曲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
它有着悠久历史。
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是中国古代人们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和真实展现,其涵盖面很广,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绘画、书法、音乐、舞蹈、雕塑等,所有这些都承载了人们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而戏曲作为我国一个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一个传统文化,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和陶冶,已经成为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一朵奇葩,再如今缤纷多彩的世界文化潮流中屹立不倒,独树一帜。
戏曲代表了对整个中国艺术的总结,其原则在戏曲里得到了一种形式美的定型,即程式化和虚拟化。
戏曲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它既是个文学概念,指戏中之曲,是一种韵文样式,又是一个艺术概念,指中国的传统戏和现代的国剧——京剧及各种地方戏。
中国戏曲的起源,可追溯到有文字记载和图像表达的原始时代歌舞,但此时代的歌舞虽有摹仿性质,但它的宗教性质却决定了它并非审美静观之物,不是纯粹的表演,还不能称为“戏曲”。
先秦是戏曲的萌芽期,经过长期的形成,到隋唐时期,中国戏曲开始形成了。
隋唐五代的参军戏、歌舞戏,宋金时期的杂剧,元杂剧的形成将中国戏曲艺术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明清传奇的形成是戏曲艺术的又一高潮。
清代地方戏的繁荣,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戏曲的发展,以昆曲和京剧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戏曲以其本身的综合性把各门艺术结合在一起并使之精致化。
戏曲艺术综合性、程式化、虚拟性的特点,使戏曲以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使戏曲保持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基于中国戏曲剧种历史发展的特性和所具有的丰富性、复杂性及多元多样,对中国戏曲剧种保护与发展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区别、划分出戏曲剧种的差级来,是有针对性、保持剧种个性风格和地域特性特色的保护。
保持和发扬地方地域文化艺术特色、戏曲剧种特色,才能体现该剧种作为一种艺术的个性独特性,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观众,才能在丰富的戏曲大家庭中凸显自己的个性魅力和艺术价值、文化价值。
中国现代歌剧与传统戏曲之比较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音乐、舞蹈、戏剧三者的结合,是一种舞台艺术。
中国传统戏曲,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萌芽,后经汉代、隋唐、宋元的发展到明清时已发展得非常成熟,时至今日,已形成了非常完整的体系。
现今存有大量的剧目、剧种(如:京剧《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昆曲《浣沙记》,评剧《杜十娘》、《小姑贤》,吕剧《金玉奴》,川剧《红梅记》等),这些优秀的戏曲现在还在上演不衰,不仅受到中国人的喜爱,还吸引了许多外国友人为它们沉醉。
歌剧起源于西方,它融合音乐、戏剧、诗歌、舞蹈及美术于一身,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
歌剧把各种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段尽善尽美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使它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的舞台艺术。
中国的歌剧是在“五四”以后从西方传入的,中国的音乐家们以民间传统戏曲为基础,并借鉴西方歌剧的经验,开始尝试创作符合中国国情的、易被中国人接受的歌剧。
中国的歌剧产生的时间不长,从“五四”开始算只有不到一个世纪,我们称之为中国新歌剧或中国现代歌剧。
它兼容吸引了东西文化中的精华即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歌剧中的精华,发展非常迅速,创作了如《白毛女》、《刘胡兰》、《荆轲》、《小二黑结婚》、《春雷》、《窦娥冤》、《伤逝》、《红梅阁》等一大批优秀的剧目。
一、中国传统戏曲与中国现代歌剧的区别与联系(一)区别中国传统戏曲与中国现代歌剧,虽然都是一种舞台艺术,但它们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
第一,中国传统戏曲和中国现代歌剧就作为“剧”的表现特色来讲,戏曲比较重视写意与传神,而歌剧则吸收了西方写实的特点。
第二,从戏剧的剧本来看。
一剧之本是戏剧的基础,戏曲和歌剧中都有剧本,并且非常重要,是其创作的基础。
中国的传统戏曲中一般以传奇故事、历史人物、传记趣闻来编写剧本,由于题材广泛给戏曲写作造就了非常大的空间,出现了大批的优秀剧目。
中国歌剧剧本的编写就更有优势了,它可以直接把戏曲中已经成熟的剧本直接加工使用,也可以选择戏曲中没有用过的、历史上突出的人物与事件来编写,还可以编写现实生活当中的典型的人与事,所以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中国的歌剧艺术得以飞速发展。
第三,在舞台美术方面。
中国的传统戏曲一直都是采用小舞台,布景只是象征性的,非常简单,主要依赖着演员的表演才华,并不太注重舞台背景的烘托效果,但非常重视演出的服装、化妆以及道具。
舞台的空间不固定,舞台的时间也非常自由,都随着演唱的表演而改变。
中国歌剧中的舞台美术和中国的传统戏曲不太一样,一般都使用非常大的舞台,常用富丽奢华、奇巧辉煌的舞台背景来烘托气氛,同时歌剧中也非常重视演出的服装、化妆及道具。
歌剧中舞台的空间、时间都是特定的,常用布景来固定舞台上具体的空间与时间,如果要表现时间、空间的变化,则需要搬动改变布景。
第四,在音乐方面。
中国的传统戏曲多采用曲牌体或板腔体,也就是说不同的戏常采用大致相似的唱腔。
不同的剧种,不同的流派其唱腔各不相同,运腔的方法也各异。
戏曲中的旋律一般都是单旋律,经多年的历史发展与演化,大都非常优美、易唱、易记,并形成了许多固定的曲牌。
戏曲中非常重视节奏的运用,尤其是打击乐的节奏,是全剧节奏的主线,构画出全曲的抑扬顿挫、长短疾徐,节奏的变化起到了抒发情感,推动剧情的作用。
中国歌剧中的音乐,主要以作曲家专门创作的音乐为其艺术表现手段。
歌剧中的音乐不仅用来伴奏也起到了烘托背景的作用,旋律也多是立体的、交响的。
节奏在歌剧中也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因素,但一般并不具有其在戏曲中的突出地位。
中国歌剧在演唱方法上多沿用西洋唱法,由于中国歌剧中有大量的传统戏曲因素,因此有时也采用戏曲的腔调演唱。
第五,在艺术的传承方面。
中国传统的戏曲传承由“梨园”到“家班”到“科班”再到现在的“戏曲学校”,自成体系、一脉相承。
在“梨园”“家班”“科班”的时代,师傅口传心授,一出戏、一个字、一个音地教,从唱腔、身段到眼神,亲自示范,这本有利于戏曲的发展,但由于当时学戏的人,一般只会唱戏而没有其他的知识积累,文化修养不高,跟着师傅学戏,师傅怎么教就怎么学,自己对戏曲没有很深的理解,一代代传承下去很难有所超越,又由于当时很少有完整固定的乐谱,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戏曲的发展。
到了现代专门戏曲学校的出现,使戏曲教育更加专业化,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习戏曲,还学习相关的音乐知识、戏剧知识及其他的文化知识等,艺术与文化修养都大为提高。
学校还继承了传统的口传心授法,言传身教再加上学生自身对戏曲的领悟和理解,使戏曲的表演更加臻于完美。
由于戏曲也用现代记谱法进行记谱,这样就可以使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学习戏曲,从而为戏曲的发扬光大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歌剧从产生到现在,已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历史发展,无论是表演还是创作、教学等都已形成一整套相对完整规范的体系。
可中国歌剧与西洋歌剧相比,还是颇显年轻,各方面远不如西方歌剧成熟。
与传统戏曲丰富的历史资源的继承相比,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既成的“遗产”可以让中国歌剧直接继承。
所以,无论是歌剧的中国化、民族化,还是歌剧人才的培养,都还处于一种独自摸索的阶段,需要做的工作还非常多。
(二)联系中国的传统戏曲和中国的歌剧虽然有很大的差别,但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
首先,中国的传统戏曲也好,中国的歌剧也好,它们都存在于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受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滋养,并能够被中国人所接受,同时还吸引了一些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的热爱和关注。
其次,中国的传统戏曲和现代歌剧,它们都是戏剧的一种形式,都具备戏剧的基本要素和特征,即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进行表演,并展示故事的情节。
再次,中国的传统戏曲和现代歌剧都要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的艺术。
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它们要立足于世界戏剧艺术之林,就都需要挖掘本民族的特色因素,并进行相互借鉴与吸收,使之更具有生命力。
二、中国传统戏曲与中国歌剧的互相借鉴中国的传统戏曲和中国的现代歌剧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它们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许多成功上演的戏剧作品与歌剧作品已经向人们展示了这种相互借鉴的可能性和初步成果。
(一)中国的现代歌剧借鉴中国的传统戏曲被称为中国歌剧探索的里程碑的《白毛女》,也是在民间音乐基础上创作的,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戏曲因素。
《白毛女》第二幕第四场中,喜儿被抢到黄家,遭到地主黄世仁的污辱,她悲痛欲绝地唱出了“刀杀我,斧砍我,你不该这么糟蹋我!”这里糅进了秦腔悲调和散板的节奏,非常戏剧化,形成非常强烈的效果。
第三幕,喜儿在张二婶的帮助下逃进深山,强烈的复仇信念支持着她唱出了“我要活”的唱段。
这里糅进了河北梆子的音调使高中声区的旋律进行显得更加强烈,激愤,进一步体现了音乐的戏剧化。
长时间荒山野林的生活,使喜儿变成了“白毛仙姑”。
八路军将喜儿从山洞里救出,并捉拿了地主黄世仁。
斗争会上,喜儿悲愤交加,字字血、声声泪地控诉黄家的罪恶。
音乐虽仍是河北民歌《小白菜》的主题,但显而易见的是将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调糅入其中,这样的音调将喜儿复杂的心理状态深刻细腻地表现出来。
《白毛女》中,不仅正面人物借用了戏曲因素就是反面人物也运用了戏曲因素,进行仔细的刻画,如在表现黄世仁的音乐中就运用了昆曲。
中国的歌剧有许多地方都采用了传统戏曲中的因素,运用这些因素使得歌剧这种外来体裁很容易被中国的欣赏者接受,也使歌剧更加光辉灿烂。
一批成功上演的中国歌剧作品证明,歌剧借鉴中国传统戏曲因素不但必须,而且可行。
(二)中国传统戏曲借鉴中国现代歌剧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发展至今,已可说是非常成熟了,它要继续向前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势必要进行改良、加工,使之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