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士人的为政之道
历史趣闻宋朝官员是怎样当官的?为何说他们敢当天下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宋朝官员是怎样当官的?为何说他们敢当天下事
导语:他们认为,“天下”者,是中国的天下、群臣的天下、万姓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天下,对于这一“天下”,士人都有一份深切的关怀和发自内心的
他们认为,“天下”者,是中国的天下、群臣的天下、万姓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天下,对于这一“天下”,士人都有一份深切的关怀和发自内心的责任感。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虽然一直占主导地位,但儒学的传承者作为一个群体在政事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直到北宋才产生的现象,被称为“士大夫政治”。
公元1004年,辽军打到澶州,有大臣建议退到四川,宰相寇准挺身而出,建议御驾亲征,皇帝勉强北上,但不想再去北城,感觉至少还有黄河天险,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在寇准支持下,“急麾卫士进辇,上遂幸北城”,前方军士看到龙旗都欢呼起来,当时,辽方大将萧挞览被宋方射中阵亡,影响到士气,双方决定议和。
真宗的底线是不放弃祖宗留下的土地,银绢数额则以100万匹两为限,寇准命令曹利用不许超过30万,曹利用“果以三十万成约而还”,这一数额对宋代财政影响如何?河北在和平时期开设宋辽间的贸易榷场,官方所收商税,通常可达四五十万匹两。
范仲淹认为,一切为天下、国家、社稷考虑,而非唯唯诺诺听命于皇帝,叫做大忠,“天下”者,是中国的天下、群臣的天下、万姓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天下,对于这一“天下”,士人都有一份深切的关怀和发自内心的责任感,他们很多人既是政治家,也是经学家、文学家、实干家,他们的追求,被概括为“内圣外王”:内心要达到圣贤的道德修养境界;在天下社会建设一种王道的秩序,当时的士大夫“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像陈寅恪先生所说,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自由的时
生活常识分享。
宋代当官的“捷径”

宋代当官的“捷径”宋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许多政治文化的变化都在这个时期出现了。
在宋代,当官成为许多人都向往的事情,但是当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很多的准备和考试。
但是在宋代,还存在想通过一些特殊的途径来当官的方法,就是所谓的“捷径”。
本文将介绍宋代当官的“捷径”,增进对于宋代历史的了解。
一、“功绩捷径”在宋代,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捷径,那就是能够通过成为某些特殊人物的门徒,来获得当官的机会。
这些特殊人物包括功臣,名士,或者是才子,他们在官场上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拥有他们的门徒,可以加快一个人的官场之路。
而想要成为他们的门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优秀的品德和才华,获得他们的认可才行。
二、“荐举捷径”在宋代,如果你有权势,有人脉,可以向高层或者是有关部门荐举一些人来当官,这就是宋代的另一个“捷径”。
这种方法需要你有很好的人脉,需要你能够有某些人的信任和认可,才能够为别人的官场之路铺平道路。
但是这种方式也容易引起人群的不满,可谓得失相当。
三、“替换捷径”在宋代,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官员可以让自己的亲属,好友或者是家族中的人来代替自己去当官,这就是所谓的“替换捷径” 。
这种方式需要你有一定的家族势力,如果没有这个“背景”,是无法实现的。
但是也可以说这种方式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在还不够优秀,不足以自力更生的时候可以借助家族的力量去实现当官的目标。
四、“买官捷径”在宋代,有些官职甚至可以用钱来买,这就是所谓的“买官捷径”。
这种方式需要有钱和权利,需要你拥有充足的财富来换取你的官职。
但是这种方式是十分不道德的,获取的官职不具备合法性,很可能会遭遇到严重的惩罚。
而且,也很可能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和抵制。
总之,在宋代,当官的途径十分多样化,有些需要靠自己的实力和能力,有些需要靠家族的力量和背景,还有一些靠金钱的力量去实现当官的目标,多样性大大丰富了历史的色彩。
但是,在现代社会,这些方法已经被淘汰,不符合人们的真正需求和要求,我们需要通过正常的入取渠道去实现我们的理想和目标。
文士的巅峰时代——宋朝政治生态圈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文士的巅峰时代——宋朝政治生态圈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公元960年,一群兵士将黄袍加着在了禁军将领赵匡胤身上,这个被后世称作'陈桥兵变'的事件将赵匡胤推向了皇帝宝座,同时也将'五代'改写为'北宋'。
总结前朝覆亡的教训以防重蹈覆辙,这已经成为新朝代的经验和习惯。
太祖本人深知藩镇割据,武夫当权对于政治稳定的危害,建国之初便与赵普谋求解决政权频繁更迭的局面,走出五代宋朝承五代之乱。
赵普仅—句"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便使宋太祖放弃复委符彦卿的兵权。
紧接着便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将兵权收回中央,力图矫'武'之弊。
宋太祖也是武将而夺权称帝,从他后的各个皇帝,对武将的威胁和士兵的哗变都非常敏感。
在限制武将的同时,统治者也在谋求治本之道,便是'与大夫共治天下'一、太祖誓约——祖宗家法王夫之在《宋论》写道: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
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
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
其中一条'不杀士大夫'便定下了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调。
宋太祖是武将出身,对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夫跋启暴虐,太祖深有体会,所以派文臣治理地方无疑是解民于倒悬的有效途径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以文人做地方官,即使他品行再差,也不过是多贪点银子而已,而武将若是为乱,将会引起动乱,给国家带来巨大灾难。
宋太祖还常常鼓励武将读书,学习治世之道,一则掉书袋的轶事便可见一斑。
此事见于《宋人轶事汇编》引《玉壶清话》之中:党进不识一字。
一日,朝廷遣进防秋,朝辞日,须致词合门,使吏谓进曰:'边臣不须如此。
'进性强很,坚欲之,知班写其词于笏,教令熟诵。
进抱笏跪移时,不能道一字,忽仰面瞻圣容曰:'臣闻上古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
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实践

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实践【摘要】:文人治国是宋代政治的一个显著特色。
在宋代最高统治者“重文抑武”的政策下,文士被大量地吸纳到统治阶层中,并在宋代政治结构中形成了一股中坚力量,形成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格局。
同时,在宋代儒学复兴的背景下,具有“学者—官员”二重身份的士大夫阶层,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传统,以履行圣人之“道”为己任,以致君尧舜、回归三代为最高政治理想,并积极地在政治活动中付诸实践。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分时段进行研究,将北宋历史分为宋初时期、仁宗时期、英宗和神宗时期、北宋后期四个阶段,并以北宋前中期为中心考察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实践活动。
从唐末到宋初,士大夫的社会身份更加“平民化”,与此同时,士大夫“学者—官员”的二重角色也经历了一个整合的过程。
北宋建立之后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士大夫的文化角色也得到重振,由“吏能型”重新走向“文治型”,实现了本色回归。
在唐宋儒学变革的大背景下,宋初士大夫接续起了中唐以来振兴儒学的重任,弘扬儒道、尊崇儒术。
宋初士大夫致君泽民的政治理想又被重新唤醒,“行道”的意识复兴了。
仁宗时期,士大夫和士大夫政治都走向了成熟。
一方面,士大夫作为一股政治力量在朝廷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致君尧舜”已经成为士大夫的普遍共识;另一方面,台谏制度也在仁宗时候得到了完善。
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君主、中书和台谏相互制约的“共治”政治架构。
北宋士大夫在仁宗时期也开始由“行道”的观念走向“行道”的实践。
在科举教育方面,士大夫们兴办学校,并推动科举考试的改革。
与古文运动相呼应,士大夫们要求改变之前重诗赋的情况而改为重策论,在经典学习上引导士子变记诵为探求经义,以此来培养能够“行道”的“士君子”。
此外,实现三代之治是士大夫们共有的政治理想,士大夫们高举“大中”原则,兼取三代之制和汉唐故事作为施政准则。
在学术发展的影响下,李觏和范仲淹以《周礼》为依据提出社会政治改革主张。
受儒家“君子小人之辨”的影响,士大夫们为“行道”而联合,以“君子”自居并对“小人”的斗争也引发了仁宗时期的党争。
浅论宋代士大夫群体的天下情怀和现实意义

浅论宋代士大夫群体的“天下”情怀及其现实意义1.历史背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代不乏荡气回肠的政治理想,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其一表现在“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是宋代政治的鲜明特点和基本架构,北宋甚而有不杀大臣言事官长达三百余年[1],尽管统治者有处于巩固政权的考虑: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赖于军权的拥立,因此他从执政之初就明白军人对政权的威胁不容小觑,因此他转而重视文臣,以维护宋代江山的稳固。
但不得不承认,这种优待文人的政治环境对士大夫群体展现了极大的信任,无疑促长了士大夫群体的“天下”情怀。
其二体现为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宋代帝王为了抑制“氏族”的形成,有意识地让大量寒门学子步入仕途,家境贫寒的学子一旦通过科举考试则出将入相,甚至位至显赫。
譬如欧阳修、范仲淹等一代名臣均出身微寒。
为了能够便于分析,我们先辨明士大夫与“天下”情怀的含义。
士大夫含义颇多,有指“将帅之佐属”,有指居官之人,有指“文人士族”,亦有指“内外在官之人”等等[2],据儒家提出的“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本文讨论士大夫时,取其文人士族之意。
天下情怀者,修己以安民,修己以安天下。
以政治思维论,宋代士大夫从最初就要求重建一个理想的人间秩序,当时称之为“三代之治”。
再以行动风格论,范仲淹处发轫的“以天下为己任”可以用来形容宋代士大夫的基本特征。
他们已隐然以政治主体自待,把建立秩序的重任放在自己肩上。
在政治领域,赵宋王朝的特殊历史处境为士阶层提供了较大的政治空间。
在文化领域中,民间对于文治的普遍要求,因而开启了儒学复兴的契机。
宋代士大夫的思维方式与行动风格是和这两大领域中新动态相互关联的。
2.宋代士大夫“天下”情怀表现宋代士大夫参政议政,建言献策颇为积极。
纵观历史,宋代士大夫比专治强化时代下的明代官员要积极得多[1],“上可与为善,若常得贤者辅导,天下有望矣[3]”,开明的政治环境是滋养宋代士大夫“天下”情怀的理想土壤,由于宋代君王重文抑武的统治思想,文人志士由以往的社会旁观者转而变为参与者,他们的政治抱负和政治热情得到肯定,在这样的环境下,宋代士大夫自然产生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北宋文人的政治理想

北宋文人的政治理想
北宋文人的政治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中央集权:北宋文人认为,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
他们主张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2.崇尚儒学:北宋文人重视儒学,推崇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价值观,认为这些价值观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他们主张以儒学为治国之本,用儒家思想教育官员和百姓,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3.推进改革:北宋文人认为,要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必须进行改革。
他们主张推行科举制度改革,打破门阀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让更多的人才进入官员队伍。
同时,他们也主张进行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以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4.实现民族复兴:北宋文人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优秀的民族,但在唐末五代时期受到了蛮族的侵略和统治,失去了民族尊严。
他们主张通过强化中央集权、发展经济、提高文化水平等手段,实现民族复兴,恢复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地位和尊严。
总之,北宋文人的政治理想是以儒学为指导,强化中央集权,推进改革,实现民族复兴。
这些理想对于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士大夫政治的成因及其影响探析

宋代士大夫政治的成因及其影响探析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士大夫政治的全盛时期。
宋代士大夫政治的成因及其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探析。
宋代士大夫政治的成因之一是科举制度的确立。
宋代的科举制度是历史上最严格的选拔制度之一,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士人进入官府。
这种制度的确立使得士人们积极参与政治,通过学习和考试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这种选拔制度为士大夫政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士大夫政治的成因还与宋朝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有关。
宋代实行的是农耕经济,农业是全国经济的主要支柱。
农业泛滥,在生产力提高的也使得土地所有权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中,形成了土地兼并的趋势。
土地兼并导致了大量佃农失去土地,成为新的贫苦人群。
而士人出身于官宦家庭,他们有较多的财产资源和社会地位,也就自然成为政治活动的重要力量。
士大夫政治形成的原因还包括政治力量的弱化和士人对政治的积极参与。
在北宋初期,宰相的审官权被剥夺,地方政权逐渐形成,使得地方官员的权威得到加强,并渗透到政治中心。
这一趋势导致政治力量的分散和士人对政治的积极参与,促进了士大夫政治的兴起。
宋代士大夫政治的影响也是深远而广泛的。
其一,士人成为官员的主要来源,统治阶级和官员阶层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统治体系。
其二,士人通过科举考试和地方官职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网络,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助共同维护了统治秩序。
其三,士人的思想文化影响力远超政治地位,他们的文化活动和学术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促进了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和文化繁荣。
宋代士大夫政治的成因可以归结为科举制度的确立、经济社会变迁以及政治力量的弱化和士人积极参与等原因。
其影响主要体现在统治制度稳定、社会网络复杂和文化繁荣等方面。
这一时期士大夫政治的出现和发展,既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体制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士大夫群体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士大夫群体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在宋代,士大夫群体广泛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是通过参与科举制度、官员选拔、议政等途径。
首先,参与科举制度是宋代士大夫群体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科举制度是宋代选取官员的主要方法,士大夫们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功名,进而成为朝廷重要的官员。
科举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和竞争性,使得有才干的士大夫有机会进入朝廷,为国家提供才干人才,实现了人才选拔与治理结合的目标。
士大夫们参与科举考试的过程中要学习经史典籍,掌握政治理论和治国之道,这使得他们在进入官场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与治理。
其次,官员选拔也是宋代士大夫群体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除了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官场外,士大夫们还可以通过推荐等方式成为官员。
推荐制是宋代官员选拔的一种重要形式,士大夫们可以互相推荐,将有能力和才干的同仁推荐给朝廷,从而获得官职。
这种方式使得士大夫们能够直接参与国家治理的决策过程,对于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士大夫们通过参与议政活动也能够影响国家的治理。
议政是宋代朝廷的一种集体决策方式,它通过召集一些有学问、有经验的士大夫进行讨论,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士大夫们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国家政策和法律进行讨论和修改,为国家的决策提供智慧和建议。
议政活动使得士大夫们能够更直接地参与国家的决策过程,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对宋代国家的治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而言之,宋代士大夫群体通过参与科举制度、官员选拔和议政等途径广泛参与国家治理。
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控制国家权力;通过推荐制和议政活动,参与国家的决策和治理过程。
这种积极参与国家治理的方式,使得士大夫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才能,为国家的政务和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同时,这也体现了宋代士大夫群体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他们为实现国家安定和社会进步所付出的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 事》: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三曰精贡举,四 曰择官长,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七曰修武备, 八曰减徭役,九曰覃恩信,十曰重命令。
“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是吏治改革。第一,在 官员的选拔方面,一是限制官僚子弟及其他亲属荫 补入仕;二是改革科举制度。第二,在官员的升降 方面,一是京朝官须任满三年、无杖以上私罪、有 清望官五人保任,方可磨勘。二是令转运使副兼按 察使,澄汰所属州县年老、病患、赃污、不材的官 员,举荐有德有才的官员。
[唐] 韩 [宋] 陆
愈:“有忧天下之心。” 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明末清初]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
2、“进亦忧,退亦忧”
孟 子:“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宋] 范仲淹:“进亦忧, 退亦忧”,“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 忧其君”。
[宋] 范仲淹:“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 之忧,庶乎四海生灵,长见太平。” [宋] 范仲淹:“伏望陛下,……明慎刑赏, 而使之必当;精审号令,而期于必行。尊 崇贤良,裁抑侥幸。制治于未乱,纳民于 大中(中正之道)。如此,则不独微臣甘 从于异物,庶令率土永寖于淳风。”
[明] 朱元璋:“保国之道,藏富于民,民富则亲, 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
3、教民
《论语· 子路》:“(冉有)曰:‘既富矣,又何 加焉?’曰:‘教之。’” 《孟子· 滕文公上》:“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 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 尽心上》:“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 得民心。” 劝农文 劝学文
3、为什么要“以民为本”
(1)民众是构成国家的三大要素之一。 孟 子:“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韩非子:“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 不能以强。” (2)民众是赋税徭役的来源。 《国语· 周语上》:“后非众,无与守邦。” [清] 唐 甄《潜书》:“国无民,岂有四政! 封疆,民固之;府库,民充之;朝廷,民 尊之;官职,民养之。”
[宋] 岳 飞:“文臣不爱钱,武臣不 惜死,天下太平矣!” [明] :“公生明,廉生威。士不畏吾 严而畏吾公,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廉。”
2、如何才能做到“清廉”
[明] 薛 瑄:“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 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 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 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猖 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 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也。”
(三)“以民为本”思想的价值与 局限
1、“以民为本”与“为人民服务”、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2、“民本”与“民主”
三、为官箴言:廉、仁、公、勤 (以包拯为例)
晋武帝司马炎:“为官长 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 者,何患不治乎?”
[宋] 吕本中《官箴》: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 清,曰慎,曰勤。” [宋] 真德秀:“律己以廉、 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 以勤。”
[宋] 黄庭坚:“范文正公,当时文武第 一人。” [宋] 朱 熹:“范公平日胸襟豁达,毅 然以天下国家为己任。” “范文正公,自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 任,无一事不理会过。一旦仁宗大用之, 便做出许多事业。”
(一)忧患意识:“有忧天下之心”
1、“忧国忧民忧天下”
孔 子:“君子忧道不忧贫。” 孟 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汉] 贾 谊:“臣窃惟事势,可为痛 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 六,……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
宋太宗:“天下广大,卿等与朕共 理,当各竭公忠,以副任用。”
2、为什么天子必须与士大夫 “共治天下”?
[秦] 陈 胜、吴 有种乎!”
广:“王侯将相宁
[五代] 安重荣:“天子宁有种耶?兵 强马壮者为之尔!”
[宋] 范仲淹:“圣人之至明也,临 万机之事而不敢独断;圣人之至聪也, 纳群臣之言而不敢偏听。独断则千虑 或失,偏听则众心必离。人心离则社 稷危而不扶,圣虑失则政教差而弥远。 故先王务公共、设百官而不敢独断者, 惧一虑之失也;开言路、采群议而不 敢偏听者,惧众心之离也。”
1、直言极谏,愈黜愈奋
[宋] 范仲淹:“儒者报国,以言为 先。” “事君有犯无隐,有谏无 讪,杀其身,有益于君则 为之。” [宋] 韩 琦:“竭忠尽瘁,知无不 为,故由小官擢谏任,危 言鲠论,建明规益,身虽 可绌,义则难夺。
2、出将入相,敢做敢当
西夏兵相戒曰:“无 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 子(按指范仲淹)腹中 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 范老子(按指范雍)可 欺也。” 边境上有民谣曰: “军中有一韩,西贼闻 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 西贼闻之惊破胆。”
孟 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 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主体意识:与天子 “共治天下”
1、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
汉宣帝:“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 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 共此者,其良二千石乎!”
曹 操《求贤令》:“自古受命及 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 治天下者乎!”
(1)“见理明而不 妄取” (2)“尚名节而不 苟取”
(3)“畏法律保禄 位而不敢取”
[宋] 包 拯:“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 者,民之贼也。……欲乞今后应臣僚犯赃抵 罪,不从轻贷,并依条施行,纵遇大赦,更 不录用;或所犯若轻者,只得授副使、上佐。 如此,则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俱矣。”
[宋] 包拯家训: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 赃滥者,不得放归本 家;亡殁之后,不得 葬于大茔之中。不从 吾志,非吾子孙。仰 工刊石,竖于堂屋东 壁,以诏后世。”
(3)民众是王朝统治的民意基础。 荀 子:“《传》曰:君者,舟也;庶人 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故君人者 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唐太宗《民可畏论》云:“天子有道,则 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 也!” [宋] 包 拯:“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 出,安危所系,当务安之为急。”
(二)如何做到“以民为本”
“庆历新政”的另一项内容是富民强兵。第一, 是发展农业生产。第二,减省徭役。第三,广施 恩信,使郊祀赦书中“宽赋敛,减徭役,存恤孤 贫,振举滞淹”等惠及百姓的事情,一一得到施 行。第四,修武备,未能实行。 “庆历新政”的第三项内容是加强法制。立法 要慎重,有法要执行;法律有差失,必须上报, 经中书、枢密院审查,确有不当,然后再更改。
[明] 吕 坤:“不伤财,不害民,只是不 为虐耳。苟设官而惟虐之虑也,不设官其 谁虐之?正为家给人足,风移俗易,兴利 除害,转危就安耳。设廉静寡欲,分毫无 损于民,而万事废弛,分毫无益于民,也 逃不得‘尸位素餐’四字。”
[清] 曾国藩:“勤之道有五:一曰身勤。 险远之境,屈身经验之;艰苦之境,身亲 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 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 随号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 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 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 苦累所积,鬼神亦通。五者皆到,无不尽 之职。”
(一)清廉
1、“清廉”的重要性
[宋] 罗大经:“杨伯子尝为余言:‘士大夫 若清廉.便是七分人了。盖公、忠、仁、明, 皆自此生。’” [清] 陈弘谋:“汉人取吏,曰廉、平、不 苛……人须心中无欲,方能心平。心平方能 事平。故廉又为平之本。”
[宋] 陆 游:“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 中歌舞时。” [清] 王元吉:“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 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 坏。层累而下,诛求勿已,害必加于百姓而 患仍中于邦家,欲冀太平之理不可得矣。”
二、以民为本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 传统的政治思想
1、“以民为本”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 后代不断发扬光大
《尚书 ·大禹谟》:“德惟善政,政在养 民。” [汉] 贾 谊:“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 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 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 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 [宋] 程 颐:“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 以厚民生为本,以安(民)而不扰为本。”
[宋] 沈 括《续笔谈》:“太宗皇 帝尝问赵普:‘天下何物最大?’普 熟思未答间,再问如前。普对曰: ‘道理最大。’上屡称善。” 《大戴礼记· 易本命》:“王者动必以 道,静必以理。” [宋]范仲淹:“理或当言,死无所 避。”
(三)担当精神:“左右 天子为大忠”
[宋] 范仲淹:寇准“能左右天子, 如山不动,却戎狄,保宗社,天下谓 之大忠”。
宋代士人的为政之道
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中下为己任(以范仲 淹为例)
[宋] 张 载:“为天地立心,为生 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 [宋] 韩 琦:“雄文奇谋,大忠伟 节。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于古 人,后可师于来者。” [宋] 王安石:“呜呼我公,一世之 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
2、“以民为本”是儒、道、法诸家的 共识
(1)儒家——孔 子:富民足君:“百姓 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孟 子: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荀 子:君舟民水:“《传》曰:君者, 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2)道家——老 子:“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 (3)法家——管 子:“夫霸王之所使 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 危。”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 逆人心。”
1、爱民(仁者爱人):
[宋] 范仲淹:“宫掖中半日不食,当如何? 今数路艰食,安可置而不恤!” 宋太宗《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 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