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讲解

合集下载

产业内贸易理论精品文档

产业内贸易理论精品文档

(二)需求偏好相似说(Theory of Demand Preference Similarity)
1. 需求偏好相似说又称偏好相似说或收入贸易说(Income Trade Theory) 2. 需求偏好相似说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在 《贸易与变化》(1961)中提出的。 3. 需求偏好相似说的主要内容:
●内部规模经济的实现依赖于一个产业或行业内的厂商自身规模的扩大 和产出的增加。
●内部规模经济使得大厂商比小厂商更有成本优势,随着少数大厂商逐 渐垄断了整个市场,不完全竞争取代完全竞争成为市场的基本特征。
(2)外部规模经济:由于行业的生产规模扩大而给行业内企业带来的产量
的增加和效益的提高,其原因是企业可以获得更方便的外部条件,如交通设 施、信息、资金、人才等。
(3)从区位角度看,两国地缘关系越近,则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 越大。
两国较近的地缘关系、相似的生产特征和相似的消费习惯,加之运输成本低廉 和便于开展边境贸易等这些有利于两国产业内贸易开展的因素,从而,使它们 的产业内贸易比重相对较大。
(4)从产业或产品角度看,产业内贸易的规律是,具有异质产品 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具有同质产品的产业;具有先进技 术和工艺革新较高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高于具有简单和技术相 对停滞的产业;在存在大量中间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 于中间产品较少的产业。
(3)如果现在有10家电脑公司聚集在中关村,每家公司每天只出售1台电脑, 这些公司可以共同雇用一辆车子运送电脑,每个公司为此只需支付10元就够 了。由此产生的成本的下降就是外部规模经济。
7.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1)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内部规模经济依赖于单个厂商规模的扩大,从而获得成本优势。 ○国际贸易可以解决规模经济和竞争性的矛盾。 ○对于研究和开发费用等成本支出较大的产业来说,国际贸易更加重

产业内贸易的名词解释

产业内贸易的名词解释

产业内贸易的名词解释
产业内贸易是一国对同类产品既有进口又有出口,或者说国际贸易双方交换的是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的贸易行为。

同类产品,指可以相互替代的产品,有同质、异质之分。

同质产品,指性质完全一致,因而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异质产品,指不能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其差异可能体现在品牌、款式、性能或售后服务等方面。

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某种品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恤衫的这种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区别与联系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区别与联系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区别与联系
产业内贸易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进行的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例如,一个国家内的农业部门向制造业部门提供农产品,制造业部门则向农业部门购买农机设备。

而产业间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产业部门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例如,一个国家的制造业部门向另一个国家的农业部门购买农产品,同时向该国的服务业部门购买物流和金融服务。

区别:
1. 范围不同:产业内贸易发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而产业间贸易发生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

2. 影响因素不同:产业内贸易主要受到国内的经济政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而产业间贸易受到国际贸易政策、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3. 相互依存程度不同:产业内贸易具有较高的相互依存程度,不同产业部门之间需要相互合作才能实现产业链的顺畅运转;而产业间贸易虽然也存在相互依存,但国际贸易的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各国或地区之间的产业部门相对独立。

联系:
1. 互为补充: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是相互补充的,国内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为国际产业间贸易提供了基础,而国际产业间贸易的拓展则促进了国内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 互为推动: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相互推动,国内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可以提升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从而提高其
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而国际产业间贸易的发展可以促进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和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动各国或地区的产业内贸易发展。

4.产业内贸易理论

4.产业内贸易理论

案例评析
� 产业内贸易的产生是为了利用生产的规模
经济。一国通过从事产业内贸易,能够在 减少自产商品花色的同时却增加国内消费 者所需要的商品种类。由于自产商品种类 的减少,一国能在更大规模上从事生产,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时消费 者也可从更广泛的选择中获利。
37.0 45.5 54.6 36.3 30.2 42.2 36.4 71.8 44.3
88.0 78.8 97.3 82.2 94.8 73.3 48.7 96.8 82.5
过去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 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能够解释产业
内贸易吗?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分析
� A、偏好相似论 � B、市场结构论
外部规模经济
� 例如,在美国的“硅谷”有成百上千家电脑公
司,每家都不是很大,但集中在一起,形成了外 部规模经济。 � 北京的“中关村电脑城”,浙江的许多“钮扣 城”“电器城”、“小商品市场”等等,也都具 有获取外部规模经济的性质。
案例:好莱坞经济学
� 娱乐业在1994年为美国在海外取得超过80亿美元的
商内部时,就被称作外部经济。 � 为什么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 厂商更有效率主要有三个原因: �专业化供应商 �劳动市场共享 �知识外溢
外部规模பைடு நூலகம்济理论
� 特定的供应者 � 在许多产业, 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以及新产品的开
发都需要利用专门的设备和配套服务。 � 单个的公司不可能提供足够大的服务需求市场来 维持众多供应商的生存。 � 大量厂商集中在一起联合起来提供一个足够大 的市场使各种各样的专业化供应商得以生存。 � 硅谷的半导体产业充分体现了这一现象。
61.0 28.0 66.4 83.8 80.0 63.9 71.6 67.4 65.3

第六章-产业内贸易

第六章-产业内贸易

第六章-产业内贸易一、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产业内贸易指同一国家或地区内,以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为主要流通对象的贸易活动。

该贸易活动不牵涉国际关系,仅限于国内的经济活动范畴。

二、产业内贸易的形式和特点1.形式产业内贸易主要包括商品交换、生产要素的交换、技术交换等。

2.特点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贸易主体为同一国家或地区内的企业、个人或政府机构;•交易的货物、资本、服务等均为现实的物质财富;•交易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相互间的利益;•交易不受国际关系的干扰,对经济体系自身的影响更为显著。

三、产业内贸易的意义和作用1.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缩短生产链,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提高。

2.增加贸易成本产业内贸易消除了国际贸易中的一系列限制和成本,例如关税、运输成本、汇率风险等。

由于没有国际关系的限制,这些成本和限制不会存在于产业内贸易的过程中。

3.加快市场流转速度产业内贸易能够缩短物品流通的时间和距离,当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已经获得顾客的认可,供需达成平衡,而另一生产者发现市场上短缺相关产品时,通过内部贸易,解决市场需求。

四、国内贸易政策由于产业内贸易是国内的经济活动,因此需要政府出台一些政策来规范和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1.规范市场秩序政府应该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2.促进内部贸易的发展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生产者之间开展产业内贸易活动,建立更加便捷的贸易通道,降低交易成本,加快市场流转速度,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该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对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投入,以提高市场的高效运转,使生产者、流通者和消费者之间愈发便捷,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经济水平。

五、产业内贸易发展方向1.物流与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新技术的不断革新,物流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普及,产业内贸易也将加速向新技术方向发展。

国际间的产业内贸易

国际间的产业内贸易

第十五章国际间的产业内贸易伴随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出了诸多新趋势,发达国家之间贸易要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发展更快,制成品贸易发展明显快于初级产品贸易发展。

除此之外,另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随着各国贸易限制的逐步放松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同类产品的进出口双向流动,即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IIT)迅速发展。

与传统贸易理论不一致的是,不仅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也在迅速发展,尤其是在半导体、集成电路以及其他机电产品方面表现地更为突出,其中部分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产业间贸易。

产业内贸易发展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之一。

第一节产业内贸易的分类与特点对产业内贸易的经验分析至今为止仍然先行于理论研究,该领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Balassa(1963、1965)、Kojima(1964)和Grubel(1967)等人在分析产业内贸易这种新的货物贸易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内专业化以及在多产出的产业中存在两种国际贸易模式的革命性发现。

然而,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系统性研究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主要代表人物有格鲁贝尔(Grubel)、劳埃德(Lloyd)、迪克西特(Dixit)和兰卡斯特(Lancaster)等人。

一、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事实上,对产业内贸易现象研究的出现纯属偶然。

Verdoorn(1960)在研究“荷比卢经济同盟”集团内贸易模式变化时,发现经济同盟建立后区内同类产品跨国流动明显增多,并且伴随区内贸易的发展,出现了产品高度差异化和产业内分工专业化的趋势。

因此,根据国际分工专业化的不同特征,可以将国际贸易分为两大类,即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

所谓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是指各国以不同的产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进行的交换,例如印度向美国出口服装产品,从美国进口高档轿车的现象。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背景: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特点,即绝大多数国际贸易是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行,而且大部分贸易具有在同一产业内进行的性质,甚至还出现相同产品的互相买卖。

此外,战后国际贸易虽有巨大发展,但对资源重新配置和收入分析的变化不见得有很大影响,这些都是传统贸易理论无法给予解释的,不少人先后对此作了探讨分析。

70年代中期,格鲁贝尔、劳艾德、克鲁格曼1等人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产业内国际贸易理论,并指出产业内贸易发生的主要依据是产品的异质性、规模经济、需求偏好,引起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界的广泛兴趣。

含义: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同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活动,或者说贸易两国彼此买卖着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

又叫双向贸易或贸易重叠。

同类产品是那些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而生产上又投入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它还有同质和异质的区分。

同质产品是指性质完全一致因而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如同样的水果、砖等。

国际1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1953——)于1953年出生于一个美国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个保险公司的经理。

他在纽约的郊区长大,童年时代喜爱看科幻小说,曾梦想成为一名心理或历史学家。

当他成为一名著名的经济学家后,他诙谐地说:“有趣的思想与有趣的生活经验丰富关系甚微。

”保罗.克鲁格曼于197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

在大学期间主修经济,但他只上了经济学必修课,选的更多的是历史课。

克鲁格曼在经济学领域第一次向传统作出挑战是在1973年春天。

当时著名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举行了一个关于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讲座,克鲁格曼写了一篇论文,表明汽油的长期需求富有价格弹性,这一观点与当时流行的观点恰好相反。

克鲁格曼对经济问题的深刻理解引起了诺德豪斯的关注。

大学毕业后,在诺德豪斯的推荐下,克鲁格曼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博士学位。

在1977年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便直接去耶鲁大学任教,从此开始了他作为专业经济学家的研究生涯。

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及主要的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第一章: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背景及主要的理论模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二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增长大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增长速度,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已经占到世界总的贸易量的2/3左右,其中制成品的贸易的增长又大于初级产品贸易的增长。

这种现象引起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注意,因为按照传统的贸易理论,不论是基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还是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H-0 模型,贸易应该更多的发生在要素禀赋差距较大和技术差距较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行业上,应该发生在资本密集度差距较大的行业间,例如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间,而不是制成品之间的贸易。

传统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使得探讨新的贸易理论成为必然。

产业内贸易理论最早是由学者沃顿(Verdoorm,P.J.,1960)在考察荷比卢联盟内部的贸易形式时发现的。

他以可比的国际贸易分类为基础,计算了12种种样本产品的双边贸易比率,发现由于经济联盟,双边贸易的比率的相对值下降,但是比率的中位数值却提高了。

Verdoorm由此认为,与集团内贸易相关的生产专业化形成于同种贸易类型中,而不是在异类贸易类型间。

但是Verdoorm的发现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人们一般认为,1975年由格鲁贝尔(H.G.Grubel)和劳埃德(P.J.Lloyd)出版的{ 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 一书作为对产业内贸易理论较为正式的提出的著作。

他们二人也因此被认为是最早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开拓者。

在该书中,他们认为,“新要素比例理论”是可以部分解释产业内贸易的现象的,但是要对产业内贸易做全面而又系统的解释则是不够的,必须从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入手。

他们的研究对之后的一些学者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克鲁格曼模型中特定产业的产品数量由模型内生解出
2.生产规模报酬递增 3.市场结构为垄断竞争 4.假设两国完全相同(生产技术相同、要素禀赋相同)
本国 N个品种 外国
规模报酬递增
劳动 垄断竞争 完全相同
克鲁格曼模型
(二)封闭经济均衡:单个国家模型
本国经济需求方: 总效用 预算约束
U v (c i )
1 2 3 3 5 许多原材料单位价值低而运输成本相对很高 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香港)大量开展转口贸易 一些产品(如水果、蔬菜)具有季节性特点
பைடு நூலகம்
某些商品的价格在国内被人为地扭曲
经济合作或特殊技术条件的需要
产业内贸易简介
按照产业内贸易理论,异质产品是那些不能完全 互相替代的产品。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质量的时 代里,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出口产品要真正能 跻身于世界市场,已不再是依赖其生产要素禀赋 的优势,而在于凭借它的某些特色来满足消费者 的欲望,因此同一类商品也会有异质性。应该看 到,正是这种异质性构成了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生产要素禀赋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同样可以进 行贸易活动。这样,产业内贸易理论就解释了 赫——俄学说所无法说明的战后国际贸易的重要 特点。
产业内贸易简介
定义:
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同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 品的贸易活动,或者说贸易两国彼此买卖着同一产业所生 产的产品,又叫双向贸易或贸易重叠。
同类产品是那些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而生产上又投 入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它还有同质和异 质的区分。
产业内贸易简介
同质产品是指性质完全一致因而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 如同样的水果、砖等。国际贸易中出现同质产品的买卖, 往往来自如下原因:
AIIT=1—

i 1 n i 1
n
(
Xi Mi )( ) X M Xi Mi )( ) X M
(
产业内贸易简介
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大小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1
与某种产业部门的产品特性有关
2
与该产业部门的成熟程度有关 与产业部门的划分有关
3
四大产业内贸易模型比较
贸易模 型 模型假设 规模报酬 产品特性
每国的品种降低但两国总数增加; 一部分企业退出市场,生存下来的企业利 用规模经济、扩张产出 3.对贸易格局影响: 无法确定

c
布兰德-克鲁格曼模型
(一)没有运输成本
两国企业总成本:
1 C1 (Q1 Q12 )
1 2 C2 (Q2 Q2 )
两国需求函数:
1 1 p1 a b(Q1 Q2 )
国家1的企业
国家2的企业
布兰德-克鲁格曼模型
反应函数: 在国家1的市场
1 1 (a ) 2Q1 国家1的企业 b 1 1 1 1 Q2 (a / g ) Q1 国家2的企业 2b 2
1 Q2
Q12
在国家2的市场
1 1 2 (a / g ) Q2 国家1的企业 2b 2
1 2 a 2bQ12 bQ2 0 2 Q1
2 1 1 a 2bQ2 bQ1 0 1 Q2
2 2 a 2bQ2 bQ12 0 2 Q2
国家1的企业
国家2的企业
1 1 (a ) 2Q1 国家1的企业 b 1 1 1 1 Q2 (a ) Q1 国家2的企业 2b 2
E
法尔维模型图示
单位成本/价格
p(a)=c(a) p*(a)=c*(a)
w*
w
O
0
E
1

注: (1)产品质量也可能取决于人力资本,若将模型中物质资本换成人力资本 也一样成立。 (2)临界质量会变化,从而意味着两国的竞争质量范围也是会变化得。
克鲁格曼模型
(一)克鲁格曼模型与H-O-S模型的不同:
异质产品贸易分析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简介
产业内贸易的测度
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的规定,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ndex of intra-industry trade)来衡量产业内贸易。 公式如下: IIT=1—
n

i 1
Xi Mi Xi Mi
当总进口价值不等于总出口价值即国际收支账户不平衡时,修正后的产业内 贸易指数为:
i 1
n
n
(V’>0,v’’<0)
w ( p i ci )
i 1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
v(c ) [w ( p c )]
i 1 i i 1 i i
n
n
(λ为收入的边际效用)
对ci求一阶偏微分得 对上式求全微分得
v ' (ci ) pi
v''dci dpi
2、源于加工贸易发展带动的产业内贸易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得到很大发展,1995 年加工贸易首次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 贸易方式,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商品总值 52.67%。 但加工贸易的发展主要建立在我国相对低廉的劳动 力成本上,主要从事中下游的加工和组装业务,我国 仍处在国际分工的底层, 由于加工贸易进口零部件比重大,因此产业内贸易 与产品零部件的国际贸易密切相关,用进口零部件进行 加工,然后用于出口,只要这些加工程序不改变产品分 类,这种进出口贸易就构成产业内贸易。
( p / w)

L
1 c
p w Lc
3
得出c.p.N
( p / w) 0
4

c0
c
克鲁格曼模型
(三)开放经济均衡:两国模型
( p / w)
3
1.对消费者影响: 市场扩大、竞争加剧导致价格下降、品种 增加
( p / w) 0
2.对生产者影响: 4 4’
c1
c0
( p / w)1
产业内贸易
目录
产业内贸易简介
1
克鲁格曼模型
2
布兰德-克鲁格曼模型
3
兰卡斯特模型和新要素比例模型
4
产业内贸易简介
背景:
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特点,即绝大 多数国际贸易是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行,而且大 部分贸易具有在同一产业内进行的性质,甚至还出现相同 产品的互相买卖。此外,战后国际贸易虽有巨大发展,但 对资源重新配置和收入分析的变化不见得有很大影响,这 些都是传统贸易理论无法给予解释的,不少人先后对此作 了探讨分析。70年代中期,格鲁贝尔、劳艾德、克鲁格 曼等人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产业内国际贸易理论,打破传 统假设条件,引入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进行分析, 并指出产业内贸易发生的主要依据是产品的异质性、规模 经济、需求偏好以及产品生命周期、跨国公司国际分工活 动,引起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界的广泛兴趣。
例如,进口压缩机、出口空调器;进口显像管,出口电视机; 进口集成电路,出口信息技术产品。 加工贸易的发展大大扩大了我国对外贸易总量,也使产业 内贸易迅速增长。从“二 、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 3、中 国主要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中的数据表可以看出这些产 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有了明显提高,如:第71章和第74章的 产品。 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之一。上世纪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 我国加工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基本处在 国际垂直分工阶段。90 年代中后期, 随着跨国公司投资增长, 技术含量增加, 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的电信、电子、制药等行 业转移, 我国对外贸易逐渐过渡到参与国际水平分工的新阶段。
1 Q2
反应函数:
在国家1的市场
Q12
在国家2的市场
Q12
1 1 2 (a ) Q2 国家1的企业 2b 2
连接国家1的市场上的反应函数得出:
1 2 ( a ) 2Q2 国家2的企业 b a
1 1 Q1 Q2
3b
布兰德-克鲁格曼模型
(二)引入运输成本
Q12
1 2 ( a ) 2Q2 国家2的企业 b
得出结论: 1.在国家1的市场上,国家2的企业的销售量下降了,而国家1的企业销售量增加; 而且国家2的企业对国家1出口的减少幅度大于国家1的企业在其本国市场上销售 的增加幅度 2.在国家2的市场上也同理。 3.两国综合考虑,国家1和国家2的市场上的价格均上升了,两国企业的产出均 减少
2 2 2 2 R2 p2Q2 [a b(Q2 Q12 )]Q2
各自利润
1 R11 R12 C1 (Q)
1 2 R2 R22 C2 (Q)
布兰德-克鲁格曼模型
利润最大化条件:
1 1 1 a 2bQ1 bQ2 0 1 Q1
市场结构
要素投入
法尔维 模型
克鲁格 曼模型 兰卡斯 特模型 布兰德克鲁格 曼模型
完全竞争
垄断竞争 垄断竞争 寡头垄断
不变
递增 递增 不变
垂直差异
水平差异 水平差异 相同产品
资本、劳动
劳动
法尔维模型
假设:
1.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两种要素(劳动、资本) 2.本国劳动丰裕,外国资本丰裕 3.每个国家都只有一个产业,生产具有不同质量(用α表 示, α0 <α< α1 )的连续产品 4.产品质量高低取决于生产中的资本-劳动比(生产1单位 α产品需要投入α单位资本和1单位劳动) 5.人们偏好质量高的产品,但会受收入的约束 6.资本在国际间不流动,但在产业内可流动,且租金率富 有弹性
1 1 1 a 2bQ1 bQ2 0 1 Q1
1 2 a 2bQ12 bQ2 / g 0 2 Q1
2 1 1 a 2bQ2 bQ1 / g 0 1 Q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