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

合集下载

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基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静态面板数据一要点.doc

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基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静态面板数据一要点.doc

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基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静态面板数据(一)摘要:本文利用F—F指数计算厂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结果显示产业内贸易处于较高水平并且呈上升趋势。

对指数进行分解可以看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虽然下降但仍处于主导地位;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在上升。

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目前还处于加:E贸易的低端,但在不断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对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显示,要素禀赋及其变化是引起产业内贸易变动的主要因素,而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三个因素的影响很微弱,这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扩张的基础是比较优势且主要集中于产业链低端.关键词:装备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一、引言装备制造业集高技术含量、i寄附加值、高就业、高产业关联度等特点为一体,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在国际竞争中,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加快,全球装备制造业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和整合。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国际地位提升较快,与国际装备制造业的依存程度日趋加深。

表l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产品进出口均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出口增长远高于进口增长。

进出口同时高速增长和不平衡增长表明我国在该产业上产业内贸易明显。

我国该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究竟如何?是水平产业内贸易还是垂直产业内贸易?传统的比较优势能否解释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笔者拟通过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测度与分解。

分析我同装备制造业的贸易模式,寻找决定产业内贸易的因素。

判断我国装备制造、他的国际产业分。

T:地位.为新型T业化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提升提出建议.表1 我国装备制造产品的贸易地位 (单位:亿美元;%) 全国总体贸易装备制造业贸易占比出口进口出口进口 2492 2250.9 O.39 0.43 266l 2435.5O_45 0.48 3255.7 2952 0.42 O.49 4383.7 4128.4 046 0.5l 5933 6 5613.8 O.49 0.5l 7620 660】2 0.5l O.5l 9690.8 7916.1 O.52 O.5l 资料来源:联合同统汁司罔际贸易数据库(uN—C()MTRADE).二、文献综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高速增长的国际贸易领域H{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一个国家既出口又进口同一产业内的产品。

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企业可以更容易地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进口和出口商品。

贸易自由化政策:贸易自由化政策的推动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降低关税壁垒、减少非关税壁垒、推动各种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一体化合作等政策措施使得商品、服务和资本更容易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和交易。

供应链整合:跨国公司通过供应链整合优化生产和分销过程,将不同环节的生产活动集中在更具竞争力的地区,从而增加了产业内贸易的规模和速度。

企业通过全球供应链的构建和管理,将生产环节分散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以获得成本效益和市场机会。

基础设施改善: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发展有助于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更好的交通运输、通信和物流网络,以及现代化的港口、机场和道路等基础设施设施的建设,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流动和扩大。

技术进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互联网和全球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使得跨境交易更加便捷和高效,使得全球各地的供应商和买家能够更容易地联系和交流。

区域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组织(如欧盟、亚洲、南美洲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建设和推动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合作。

共同的规则、减少贸易壁垒以及相互之间的经济互补性等因素为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原因并不是互相独立的,它们相互作用,并且因特定的国家和地区而异。

不同国家和产业的情况会导致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具体原因有所不同。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竞争力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区别与联系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区别与联系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区别与联系
产业内贸易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进行的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例如,一个国家内的农业部门向制造业部门提供农产品,制造业部门则向农业部门购买农机设备。

而产业间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产业部门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例如,一个国家的制造业部门向另一个国家的农业部门购买农产品,同时向该国的服务业部门购买物流和金融服务。

区别:
1. 范围不同:产业内贸易发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而产业间贸易发生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

2. 影响因素不同:产业内贸易主要受到国内的经济政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而产业间贸易受到国际贸易政策、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3. 相互依存程度不同:产业内贸易具有较高的相互依存程度,不同产业部门之间需要相互合作才能实现产业链的顺畅运转;而产业间贸易虽然也存在相互依存,但国际贸易的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各国或地区之间的产业部门相对独立。

联系:
1. 互为补充: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是相互补充的,国内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为国际产业间贸易提供了基础,而国际产业间贸易的拓展则促进了国内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 互为推动: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相互推动,国内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可以提升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从而提高其
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而国际产业间贸易的发展可以促进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和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动各国或地区的产业内贸易发展。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有什么区别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有什么区别

第二节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框架和理论模型
二、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
• 垂直产业内贸易模型
• 典型: Falvey模型
• 水平产业内贸易模型
• 典型:新张伯伦模型和新侯泰宁模型
• 两个共同的前提假设: (l)各国都存在差别化产品生产部门和对差别化产品的广泛需求; (2)各个差别化产品的生产都存在内在的规模经济。 • 这两种模型在消费者效用的假设上却存在着差异
n
n
Xi Mi Xi Mi
Bj
i 1 n
i 1
100%
n
n
Xi Mi Xi Mi
i 1
i 1
i 1
Bj 表示 j 国在贸易不平衡下,存在贸易逆差或顺差的情况下的 产业内贸易平均水平,0 Bj 1 ,Bj 越大,该国产业内贸易平均水平 越高,在一国贸易顺差或逆差越大,B j和Bj 的差距就越大。
第二节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框架和理论模型
一、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框架
• 从总体上看,经济学者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大角度对产业 内贸易进行研究。有学者将最终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称为 产业内贸易传统理论,将基于跨国公司产品生产阶段或生产 工序的可分割性的中间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称为产业内贸易 理论拓展。详见表16-1。
第三节 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
一、国家特征因素
• 国家特征因素主要包括人均国民收入、国家规模、一体化程 度、地理因素等,产业特征产品差别化程度、规模经济、产品 生命周期、市场结构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
第三节 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
二、产品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因素
• 产品差别化程度
•产品差异(Product Differentiation)被认为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 主要因素,差异产品能满足消费者不同的偏好。

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及主要的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第一章: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背景及主要的理论模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二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增长大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增长速度,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已经占到世界总的贸易量的2/3左右,其中制成品的贸易的增长又大于初级产品贸易的增长。

这种现象引起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注意,因为按照传统的贸易理论,不论是基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还是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H-0 模型,贸易应该更多的发生在要素禀赋差距较大和技术差距较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行业上,应该发生在资本密集度差距较大的行业间,例如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间,而不是制成品之间的贸易。

传统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使得探讨新的贸易理论成为必然。

产业内贸易理论最早是由学者沃顿(Verdoorm,P.J.,1960)在考察荷比卢联盟内部的贸易形式时发现的。

他以可比的国际贸易分类为基础,计算了12种种样本产品的双边贸易比率,发现由于经济联盟,双边贸易的比率的相对值下降,但是比率的中位数值却提高了。

Verdoorm由此认为,与集团内贸易相关的生产专业化形成于同种贸易类型中,而不是在异类贸易类型间。

但是Verdoorm的发现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人们一般认为,1975年由格鲁贝尔(H.G.Grubel)和劳埃德(P.J.Lloyd)出版的{ 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 一书作为对产业内贸易理论较为正式的提出的著作。

他们二人也因此被认为是最早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开拓者。

在该书中,他们认为,“新要素比例理论”是可以部分解释产业内贸易的现象的,但是要对产业内贸易做全面而又系统的解释则是不够的,必须从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入手。

他们的研究对之后的一些学者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郑大国际经济学简答(整理版)

郑大国际经济学简答(整理版)

简述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

规模经济是指单位的要素投入量所消耗的成本比由这种投入所带来的产出量或收益少。

差异产品是指在设计、品牌等方面明显不同于同质产品且被消费者认可的产品。

差异产品的生产和需求与规模经济存在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的最正确途径是国际贸易。

一方面,国际贸易扩大了市场规模,使大规模生产有了市场保障;另一方面,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分散投放到各国市场上,从而在每一个具体市场上都表现为各种产品的小批量供给。

只要各国之间产品有差异,无论这种差异表现为何种形式,都可以称为国际贸易的载体。

试述在固定汇率下维持经济内外平衡的政策选择/蒙代尔政策配合说。

从短期来看,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实施到达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及国际收支平衡,可概括为内外平衡两大目标。

对内平衡指一国经济要保持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状态,对外平衡则是一国的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

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配合实现平衡。

〔1〕当失业和国际收支逆差时,选择松财政、紧货币政策。

〔2〕当失业和国际收支顺差时,选择松财政、松货币政策。

〔3〕当通胀和国际收支逆差时,选择紧财政、紧货币政策。

〔4〕当通胀和国际收支顺差时,选择紧财政、松货币政策。

比较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供给方面需求方面市场结构方面〕〔1〕相同点:两个理论都强调生产方面的优势,即从供给角度讨论国际贸易。

〔2〕不同点:①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市场结构没有要求,而要素禀赋理论则要求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且规模收益不变;②产品周期理论是一个动态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而要素禀赋理论是一个静态理论;③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包含了要素禀赋理论。

试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1〕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

该理论按技术变化的特点,将产品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2〕①在初始期,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主要是研究与开发,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先进国家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②在成长期,决定比较优势的最重要因素是资本,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发达国家在这一产品阶段有比较优势,产品主要由出到发展中国家;③而在成熟期,非熟练或半熟练劳动则成为决定比较优势的最重要力量,产品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

关于我国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分析

关于我国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分析
的出 口和 进 口 ; 该 产 业 内 贸 易 指 数 G I 则 LI T可 以 被 描 述
为:
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部分产品的产业 内贸易指数 ( 见表 2 。 )
但是 , 的学者 认为 , 于 ST 2位码 基础 上 的产业 有 基 1C 内贸易指 数能够 较 为客 观地 反映 产业 内 贸易水 平 , 并测 算 了按照 Sl2位码计算的 2O r E 02年 中国与主要 贸易伙伴 的产业 内贸易指数 ( 见表 3 和 20 ) 00年 、0 1 、02年 三 20 年 20 年的我 国对外 贸易的产业 内贸易指数 ( 见表 4 。 )
该指数越接近 1 说 明产业 内 贸易程 度越 高 , , 越接 近 0 说 明产业 内贸易指数越低 。从 一个 国家 的角度看 , , 产业 内贸易指数 是 由各种 产 品的产 业 内贸 易指数 加权 求得 ,
它表 示一 国 产 业 内 贸 易 在 对 外 贸 易 总 额 中 的 比重 。 其 计 算公 式为 :
同类 、 同章 、 同组 的产 品 , 出现 在一 国 的进 口项 目中又 既
出现 在 一 国 的 出 口项 目中 。
对 产业 内贸易水 平 的测 量 , 为 广泛 运用 的是格 鲁 最 贝尔( rblH. ) Gue, G.和劳埃德 (l d P J) L y , ..确立 的 G o L指 数 ( r e adLodI e) G u l n y n x 。他们 假定 , i b l d 若 表示 某一特 定的 组 合或 产业 ; ; M 分别表示该 产品组合或 产业之 产品 )和 . (
代初 , 有的学者就对 18 98年和 18 9 9年中 国的产业 内贸易
作 了测算 , 他们 的研究表 明 ,98 和 18 年 中国工业制 18 年 99 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为 2 .%和 2 .%。 23 38 同样 , 按照前面 的标 准 , 对我 国的产业 内贸易 的水平 进行测算 , 以得到 表 1 可 的数据 以及 20 0 1年中 国对 世界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_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为例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_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为例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为例周茂荣吕婕摘要:本文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和测度了中美间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然后运用面板数据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发现,人均收入差距、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是影响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人均收入差异与产业内贸易水平呈负相关,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对产业内贸易水平均有促进作用。

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美贸易;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面板数据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贸易迅速发展,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对美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及矿物原材料,自美进口产品中农产品、与化学相关的各种产品等原料性产品占很大比重。

到90年代后期,我国对美出口产品除劳动密集型产品外,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高速增长,从美进口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高达60%以上。

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第三次修订版,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指的是与化学相关的各类产品(SITC5)和机械与运输设备(SITC7)两大类。

2007年中美间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出口均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但出口增长规模远高于进口增长规模。

2004年以来,第7类商品(SITC7)已成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最大商品群。

更值得关注的是,第5类商品(SITC5)一向是美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商品,但2006年美国在该类商品的贸易中却首次由顺差逆转为逆差。

中美间这两类商品的进出口同时高增长和不平衡增长表明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特征明显。

二、文献综述20世纪60年代,产业内贸易理论开始形成并获得较大发展,Verdoorm(1960)在分析“比荷卢同盟”的形成对三国的影响时,发现这三国的专业化分工主要发生在同一产业的不同产品中间,即三国之间的贸易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巴拉萨(1963)对欧共体制成品的贸易情况进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期关于测量概念的讨论围绕着在整体贸易不平衡的情况下, 怎样来调节产业内贸易系数,根据Aquino(1978)的理论,在现阶 段研究中,第二个指标是基于一种假设而创建的,这种假设是在所 有行业中,贸易不平衡的效果是等概率的,即出现了贸易的整体不 平衡。因此,第二个指标可以表示为:
二、Approach
(g)如果交易成本低,那么一个行业内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就 高。
根据Weiss(1972),产业细分交易成本(TRCO i..)以i产业内的产品运输到 美国市场的平均距离为测量方法。 附加一个(HOPC i..)变量表示虚拟的产品组合。
(h)如果对一个行业的定义很全面,那么一个行业内的产业内贸 易发展水平就高。
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 ——国家特征与行业特征
Determinant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Among Countries and across Industries
目录
一、Introduction 二、Approach 三、Results 四、Conclusions
一、Introduction
(d)如果国家间的市场规模差异很小,那么国家间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 就高。
1974年j国和k国的净国内产品绝对差异(GDPDjk)也作为一个指标。
(e)如果国家间贸易壁垒很低,那么国家间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就高。
为了对上述联系作出解释,本文提出了多个变量:
1、
交通成本变量(DISTjk) :以 j 国和 k 国的经济中心间的距离来测 量。
(二) 行业假设(Industry Hypotheses)
(f)如果潜在的产品差异化程度很高,狭窄的产品线的市场准入被贸易 壁垒阻碍,那么一个行业内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就高。
为了检验这种假设,本文提出了两个变量: 1、 产业 i 的产品差异化变量 (PRDIi。 ) : 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 。 中的布鲁塞尔税则分类(BTN) ,这个变量就是依据关税位置中最低标 准的加总数量来测量的。 2、 产业 i 中, 潜在的产品规模经济效益指标: 测量方式是依据美国 1972 年数据,以每百万美元价值计算。
产业加总程度i(AGGR i..) 根据以上阐述,以下式子可以做出实证检测:
三、Results
根据回归预测结果可知,对于产业内贸易而言,加权和未加权的测量概念都在table1 中显示了,基本发现可总结如下: (a)国家间和产业间的贸易密集度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被检验决定因素的影响。因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产业内贸易看起来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工制成品的加总。
一、Introduction
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 1、对于产业内贸易现象存在已经有了一段很详尽的讨论 (Grubel&Lloyd, 1975; Hesse, 1974; Aquino, 1978) • 2、Posner和Linder (1961)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发展并改进了产 业内贸易理论,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 • 3、运用实证分析检验各种产业内贸易理论 • 现阶段的研究着力点是为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进一步提供实 证证据
(b)如果国家间发展水平差异很小,那么国家间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就 高。
1974年j国和k国的人均收入的绝对差异(PCIDjk)就会被作为一个发展阶段差异的指标 被使用。
(c)如果国家间的市场平均规模很大,那么国家间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就 高。
1974年j国和k国的平均净国内产品产值(GDPAjk)就用来表示这种平均市场规模
然而,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发现残差值很高。 三个原因来解释:1、… 2、… 3、…
二、Approach
(b) 检测结果和两个内生变量的说明有所不同
(c) 如预料中,国家间产业贸易的提高是伴随着产异化发展水平的缩小, 市场规模的虽小,平均市场规模的扩大和贸易伙伴间的距离缩短来实 现的。
(d) 产业间的交易成本,加总程度和规模经济有着持续显著影响。
四、Conclusions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运用实证检验方法来检验国家间和行业间产业内 贸易发展程度的。虽然模型检验结果不理想,但可以发现,上述假 设仍可以解释产业内贸易流量。 不足:直接在产业内测量产品差异化没有得到显著结果。原因可能 是产品差异化的标准很难测量。 此后的研究可着重在此方面。提出更有说服力的假设来研究产业内 贸易的决定因素。
B、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 要素比例学说认为,如果国家间的产品要素禀赋存在明显差异,那么
贸易流量就会很高。但是,Linder(1961)发现了与之相反的关系。在这
之后的学者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尤其是Linnemann(1966)和Balassa(1966), 证实了Linder的发现。他们有一个基本原理,即在禀赋相同时,贸易准则 会怎样。
Thank you!
二、Approach
根据上述文献,作出了如下假设: (一)国家假设(Country Hypotheses) (a)如果国家发展水平高,那么国家间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就高。 有三个原因:1、... 2、... 3、... 这些因素都扩大了差异产品贸易的开发规模
现阶段实证研究主要分析 j 和 k 国的平均发展水平 (PCIAjk) , 这种水平是靠 1974 年的人均收入来衡量的。
一、Introduction
本文与前人不同之处有三:
1、试图解释国家间与跨行业情况下,产业内贸易密集度有何不同 2、研究提出了至今未被检验的决定因素 3、研究以OECD国家为例,分析以双边贸易流动为基础
二、Approach
A、产业内贸易系数 产业内贸易系数通常是净贸易除以总贸易来测量的,第一个指 标如下式所示,
2、
虚拟的关税同盟(CUUNjk) :假设 j 国和 k 国都是同一个关税同 盟成员。
3、
虚拟的语言团体(LAGRjk) :假设 j 国和 k 国都是在相同的语言 环境内。
4、
虚拟的文化团体(CUGRjk) :假设 j 国和 k 国都属于同一个文化 团体。
5、
虚拟的边境贸易(BOTRjk) :假设 j 国和 k 国都分享同一个边境。
•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 出口的现象。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 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某种品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 某种T恤衫的这种贸易活动。 • 最早的研究产业内贸易的学者有Hilgerdt(1935), Frankel(1943) • 较近的研究产业内贸易的学者有Verdoorn(1960), Michaely(1962), Balassa(1963, 1966), Grubel(19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