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马五大调
郯城“五大调”的词曲特征及文化意义

引 言
考究 , 结构 复 杂 , 被许 多 人传 唱。在进 入 2 0世纪 以
后 , 近濒 临消 亡 之 境 , 依 然 保 留着 它 独 有 的魅 虽 但
力。
一
地域不 同 , 人们 所创 造 的文化形式 也大不 相 同。 郯 城“ 五大 调 ” 曾一 度 活跃 于 郯城 马 头 这 个小 城 镇 上, 成为人们 广 为传 唱 的 民歌 , 经历 了几百 年发 展 在 之 后虽呈 消 亡 态 势 , 依 然 保 存 着 它 特 有 的魅 力 。 但 笔 者试 图从 社会功 能 这个 方 面 展 开分 析 , 探 究其 并 发 展 的现状 和文 化意 义 , 以五 大调 主 要 流传 地 区之
一
、
“ 五大 调” 的源流 问题
“ 五大 调 ” 指 “ 江 红 ” “ 玲 调 ” “ 调 ” 是 满 、玲 、淮 、 “ 大调 ” “ 、 大寄 生草 ” 五种 大调 。因其 主要 流行 于鲁 南 即郯 城马头 一 带 , 称作 “ 南 五 大 调 ” “ 马 故 鲁 或 郯
调 ” 。
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 : 五 大 调” 流传 干 山东 郯城 县 、 “ 是 日照地 区及 江 苏 省 部 分 地 区的 一 种 民 歌 。笔 者 根 据 田野 调 查 资 料 , 结
合郯城 县志及其他相关资料 , 初步探究 了郯城 “ 五大调” 的源流问题, 简要分析 了郯城 “ 五大调” 的词、 曲特 征, 并试
郯城 县是 山东 南 大 门 , 江 苏 省 毗 邻 , 面 积 与 总
l 1 . 方公 里 , 1 3 2 6平 辖 1镇 、 1乡 ,7 1 8 1个行 政 村 , 总 人 口 9 .5万 人 。 郯 城 县 回 民聚 居 地 重 镇—— 马 64
“弘扬沂蒙精神 创建文明城市”知识问答

“弘扬沂蒙精神创建文明城市”知识问答1、我市的城市精神是什么?我市的城市精神就是沂蒙精神,即: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2、创建文明城市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
3、请问我市在哪一年以全票、满分、唯一新进入省级文明城市?2005年。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5、创建文明城市要求群众对党政机关行政效能的满意度要达到多少?群众对党政机关行政效能的满意度要>90%。
6、沂蒙人独具特色的文化性格是什么?一是尽忠尽孝,二是崇文尚武,三是自强不息。
7、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8、闻名中外的孟良崮战役发生于哪年哪月?是谁指挥的?1947年5月。
陈毅、粟裕。
9、战争年代,我市涌现出哪些英模群体?“红嫂”、沂蒙六姐妹、陈毅担架队等。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什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1、怎样创建文明社区?坚持做到组织领导健全,社会安定团结,内外环境优美,群众生活方便,活动丰富多彩,服务功能齐全。
12、战争年代诞生在沂蒙山区的两首著名革命歌曲是什么?《沂蒙山小调》、《跟着共产党走》。
13、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四市”战略目标是什么?打造与人口大市相匹配的经济大市、“物流天下”的商贸强市、滨水生态环境优越的宜居城市、古今文化相辉映的文化名市。
14、我市抓住鲁南经济带规划建设机遇,力争实现“三个率先”发展。
请问三个率先发展是指什么?全力推进我市在全国革命老区、淮海经济区、鲁南经济带中实现率先发展。
15、我市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五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快速推进。
请问五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指什么?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
鲁南五大调艺术特点探析

鲁南五大调艺术特点探析作者:吴汉来源:《科学导报·科学工程与电力》2019年第02期一、鲁南五大调简介鲁南五大调是以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为核心的地方歌曲,活跃在“郯城镇”“马头镇”一带,所以有些人把他叫做“郯马调”,本地人也把他叫做“五大调”。
80 多岁的老艺人张怀春曾说,清朝康熙年间,郯城马头镇就有“马头调”和“满江红1”了,并且也有了专门从事演唱的艺人。
后来又传来了“淮调”、“大寄生草”等大调调。
按此推算,鲁南五大调在郯城与马头镇演唱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鲁南“五大调”的范围很广泛,在整个鲁东南地区都有他的余韵,是齐鲁之音重要的一部分。
二、鲁南五大调艺术特点(一)鲁南五大调的表演形式“五大调”的表演形式与唐代的坐立伎和站立伎是有几分相似的。
鲁南五大调的表演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群唱,主要活跃在日照等地区,参与的演奏者多是乡土百姓。
群唱的表演者一般有10人左右,他们是并排或者站成两排表演,第一排的表演者手里分别持有筷子和碗或者是酒盅,第二排表演者则是用二胡,三弦等演奏樂器,演唱者则是边伴奏边演唱。
他们的演唱爽朗生动,热情豪放,听者感觉像是远方到来的客人被热情的款待一般。
另一种表演方式是坐唱,而坐唱主要活跃在郯城等地,参与表演的人数为3-5人左右不等,而他们专门演唱的表演和则为两人,剩余的表演者都作为伴奏者。
坐唱的伴奏以是三弦为主,其次是二胡,其他的乐器视情况而定,可增可减。
而筷子和碗碟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乐器。
坐唱的表演形式是他们围成一个圆形,或者坐在桌子周围相视而唱,这种表演的方式如同在戏楼里表演的曲艺一般,生动且贴切的感觉。
(二)鲁南五大调的伴奏乐器鲁南五大调的伴奏乐器也是一大亮点。
鲁南五大调是有伴奏的民间歌曲演唱,在郯城县的马头镇,五大调演唱的伴奏乐器很多,如三弦、扬琴、二胡、琵琶、笛子、苼、柳琴、阮、大小花鞭、云锣、小鼓、竹板、撒拉几等等。
上世纪 40、50 年代,扬琴也进入了五大调的伴奏行列。
郯马五大调百姓的雅歌细曲

郯马五大调百姓的雅歌细曲
张金环
【期刊名称】《广播歌选》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郯马五大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民间歌曲演唱形式,集中流行于山东郯城、马头一带,又称"郯马调",也称"淮调"、"五大调"。
有人说它是在明朝时从云南、贵州方面传来的;有人说是在明清时期从江苏的扬州、灌县一带传入的;还有人说它是由元曲演变而来的。
郯城县高峰头镇清末逸士、老道人王宗贤生前曾撰文云:"大凡腔调,昆、乱、皮、黄、梆、柳、小曲,皆有发源之地。
淮调之歌,源出于淮安府,移植北方……已二百余载。
"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张金环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7
【相关文献】
1.郯马五大调:山东民曲中的江南风韵 [J], 李立刚
2.郯马五大调:山东民曲中的江南风韵 [J], 李立刚;
3.打击乐器在临沂郯马五大调中的运用 [J], 刘婕
4.郯马五大调研究综述 [J], 代春凤
5.传播学视域下地方民歌的传播与发展
——评《临沂地方传统音乐郯马五大调研究》 [J], 张玉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鲁政发[2006]149号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鲁政发[2006]149号](https://img.taocdn.com/s3/m/57da5518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89.png)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正文:----------------------------------------------------------------------------------------------------------------------------------------------------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鲁政发〔2006〕149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省政府批准省文化厅确定的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57项),现予公布。
山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我省各族人民的创造力、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和谐山东都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对列入名录和其他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制定保护规划,明确责任目标,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各项措施,切实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使之得以传承和发扬。
山东省人民政府二○○六年十二月三十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57项)一、民间文学(17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 1-1 梁祝传说济宁市2 1-2 孟姜女传说淄博市3 1-3 崂山民间故事青岛市崂山区4 1-4 陶朱公传说定陶县5 1-5 麒麟传说嘉祥县巨野县6 1-6 董永传说博兴县7 1-7 孟母教子传说曲阜市、邹城市8 1-8 鲁班传说曲阜市滕州市9 1-9孔子诞生传说曲阜市10 1-10 闵子骞传说济南市历城区鱼台县11 1-11 炉姑传说淄博市张店区、桓台县12 1-12 牛郎织女传说沂源县13 1-13 八仙过海传说蓬莱市14 1-14 秃尾巴老李传说文登市即墨市莒县诸城市15 1-15 卧冰求鲤传说临沂市兰山区16 1-16 东方朔民间传说陵县17 1-17 女娲神话枣庄市二、民间美术(29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8 2-1杨家埠木版年画潍坊市寒亭区19 2-2高密扑灰年画高密市20 2-3宗家庄木版年画平度市21 2-4东昌府木版年画聊城市东昌府区22 2-5张秋木版年画阳谷县23 2-6清河镇木版年画惠民县24 2-7东昌葫芦雕刻聊城市东昌府区25 2-8曹州面人菏泽市牡丹区26 2-9曹县江米人曹县27 2-10 郎庄面塑冠县28 2-11 聂家庄泥塑高密市29 2-12 苍山泥塑苍山县30 2-13 惠民泥塑惠民县31 2-14 伏里土陶枣庄市山亭区32 2-15 莒县过门笺莒县33 2-16 五莲剪纸五莲县34 2-17 滨州剪纸滨州市滨城区35 2-18 高密剪纸高密市36 2-19 烟台剪纸烟台市37 2-20 胶州剪纸青岛市黄岛区、胶州市、胶南市38 2-21 潍坊核雕王绪德(潍坊市)39 2-22 鄄城砖塑鄄城县40 2-23 郯城木旋玩具郯城县41 2-24 西关村王家锡雕莱芜市莱城区42 2-25 滕县松枝鸟滕州市43 2-26 曲阜楷木雕刻曲阜市44 2-27 嘉祥石雕嘉祥县45 2-28 掖县滑石雕刻莱州市46 2-29 洛房泥玩具枣庄市薛城区三、民间音乐(1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47 3-1 聊斋俚曲淄博市48 3-2 鲁西南鼓吹乐嘉祥县菏泽市牡丹区49 3-3 道教音乐青岛市崂山区(崂山道教音乐、泰山道教音乐、胶东泰安市道教音乐、腊山道教音乐) 烟台市东平县50 3-4 山东古筝乐菏泽市51 3-5 菏泽弦索乐菏泽市52 3-6 临清架鼓临清市53 3-7 鱼山呗东阿县54 3-8 鲁南五大调郯城县(郯马五大调、满江红) 日照市东港区55 3-9 海洋渔号长岛县(长岛渔号、岚山渔民号子) 日照市岚山区56 3-10 运河船工号子武城县57 3-11 山东民歌山东省文化厅(沂蒙山小调、包楞调) 费县成武县58 3-12 邹城平派鼓吹乐邹城市59 3-13 大杆号吹奏乐蓬莱市60 3-14 诸城派古琴诸城市四、民间舞蹈(2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61 4-1 鼓子秧歌商河县、济阳县62 4-2 胶州秧歌胶州市63 4-3 海阳大秧歌海阳县64 4-4 龙灯扛阁临沂市河东区65 4-5 芯子淄博市周村区、临淄区(周村芯子、阁子里芯子、章丘芯子) 章丘市66 4-6 商羊舞鄄城县67 4-7 花鞭鼓舞广饶县(陈官短穗花鼓、花鞭鼓舞) 商河县68 4-8 磁村花鼓淄博市淄川区69 4-9 鲁南花鼓枣庄市台儿庄区70 4-10 莘城镇温庄火狮子莘县71 4-11 颜庄村花鼓锣子莱芜市钢城区72 4-12 百兽图新泰市73 4-13 独杆跷新泰市74 4-14 抬花杠武城县75 4-15 绣球灯舞齐河县76 4-16 逛荡灯新泰市77 4-17 阴阳板邹城市78 4-18 手龙绣球灯济南市长清区79 4-19 栖霞八卦鼓舞栖霞市80 4-20 踩寸子淄博市临淄区81 4-21 柳林花鼓冠县五、戏曲(23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82 5-1 柳子戏山东省文化厅83 5-2 五音戏淄博市84 5-3 茂腔胶州市高密市85 5-4 蓝关戏莱州市86 5-5 一勾勾临邑县(四音戏) 东平县87 5-6 柳琴戏枣庄市临沂市88 5-7 京剧山东省文化厅济南市青岛市89 5-8 吕剧山东省文化厅济南市东营市东营区、广饶县博兴县90 5-9 柳腔即墨市91 5-10 山东梆子泰安市菏泽市嘉祥县、梁山县92 5-11 莱芜梆子莱芜市93 5-12 东路梆子惠民县94 5-13 枣梆菏泽市95 5-14 大弦子戏菏泽市96 5-15 两夹弦定陶县97 5-16 大平调菏泽市牡丹区、东明县98 5-17 四平调成武县金乡县99 5-18 皮影戏日照市岚山区(黄墩皮影戏、山亭皮影戏、济南皮影枣庄市山亭区戏、定陶皮影戏、泰山皮影戏) 济南市定陶县泰安市100 5-19 木偶戏莱芜市莱城区(贾家洼村傀儡戏、宁阳木偶戏) 宁阳县101 5-20 渔鼓戏沾化县102 5-21 扽腔博兴县103 5-22 鹧鸪戏淄博市临淄区104 5-23 王皮戏平阴县六、曲艺(10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05 6-1 山东大鼓山东省文化厅济南市106 6-2 山东琴书山东省文化厅济南市菏泽市107 6-3 山东快书山东省文化厅济南市108 6-4 胶东大鼓烟台市青岛市109 6-5 山东八角鼓胶州市聊城市东昌府区110 6-6 山东落子单县111 6-7 山东花鼓菏泽市112 6-8 莺歌柳书菏泽市113 6-9 端公腔微山县东平县114 6-10 鼓儿词枣庄市市中区七、民间杂技(3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15 7-1聊城杂技聊城市116 7-2宁津杂技宁津县117 7-3孔楼杂技巨野县八、民间手工技艺(18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18 8-1 潍坊风筝潍坊市寒亭区119 8-2 彩印花布山东省文化厅120 8-3 蓝印花布山东省文化厅121 8-4 鲁锦山东省文化厅(鲁西南民间织锦技艺) 鄄城县嘉祥县122 8-5 黄金溜槽碓石砌灶冶炼技艺招远市123 8-6 周村烧饼淄博市周村区124 8-7 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招远市125 8-8 郓城水浒纸牌及雕版印刷工艺郓城县126 8-9 郓城古筝制作技艺郓城县127 8-10 周村铜响乐器制作技艺淄博市周村区128 8-11 临清贡砖制作技艺临清市129 8-12 潍坊嵌银漆器潍坊市130 8-13 柘砚制作技艺泗水县131 8-14 柳疃丝绸技艺昌邑市132 8-15 潍坊刺绣邓华(潍坊市)133 8-16 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荣成市134 8-17 景芝酒传统酿造技艺安丘市135 8-18 莱州草辫技艺莱州市九、消费习俗(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36 9-1 德州扒鸡制作技艺德州市137 9-2 孔府菜烹饪技艺曲阜市138 9-3 鲁莱烹饪技艺烟台市福山区139 9-4 济南烤鸭制作技艺济南市十、岁时节令(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40 10-1 宁阳端午彩粽习俗宁阳县十一、民间信仰(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41 11-1 泰山石敢当习俗泰安市142 11-2 桃木雕刻民俗肥城市十二、传统中医药(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43 12-1 阿胶东阿县(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东阿镇福牌阿胶平阴县制作技艺)十三、传统体育与竞技(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44 13-1 蹴鞠淄博市145 13-2 查拳冠县146 13-3 梁山武术梁山县147 13-4 螳螂拳莱阳市十四、文化空间(10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48 14-1 祭孔大典曲阜市149 14-2 惠民胡集书会惠民县150 14-3 泰山东岳庙会泰安市151 14-4 泰山封禅与祭祀习俗泰安市152 14-5 渔民节祭祀仪式荣成市153 14-6 渔民节日照市154 14-7 周戈庄上网节即墨市155 14-8 渔灯节烟台市156 14-9 海云庵糖球会青岛市四方区157 14-10 天后宫新正民俗文化庙会青岛市——结束——。
传播学视域下地方民歌的传播与发展——评《临沂地方传统音乐郯马五大调研究》

传播学视域下地方民歌的传播与开展——评《临沂地方传统音乐郑马五大调研究》优秀的中国民歌延中华传统丈化的瑰宝.是中国民族音乐不可或缺的一局部,由休小葬、冯高娜、李晓琳、徐立群苏的《临沂地方传统音乐郊鸟五大调研究》(20XX 年6月九州出版社出版)一书,特别深入探完了地方音乐中的邦马五大调.从侧而撷示了传境学视成下地方民歌的传擂和开展.读后收茯颇深,启示良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成市化的开展对氏歌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传搏学视角分析.地方氏歌的传擂和开展发生了如下几个交化:一是民歌生存环境的变化.使民歌的传椅变得形式化如•许多哭嫁歌的随荔交通的便利而失去了实质性的意义.一些农拼祈裤的地方民歌在工史化的冲去下也逐渐斐于形式化:正是由于民孜的应用场景逐渐消开,使地方民歌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变小「二是地方民歌的审美环境发生了变化.由此带来了其传擂内容的相应变化于是.氏歌的丈化意义也在这个大背景下,逐渐祓消解而退出群众的审美范畴,三是地方民歌的传摆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原生环境中,民歌的传捅地往律就是日常生产生活的场所.传唱时象往荏弥与自已处于同一个生活图子,人们伟唱民孜或者出于情惑宣泄•或者由于劳动技功.或考出于人际洵通等,这些往往是出于内因的驱动,是一种自然的人际传擂然而.当进入现代社会后.地方民故可以借助多种媒介进行传捕.如斌媒、电子媒介会可见.当地方民我走出其筑以生存的土壤时,其生存执态.心括演唱场所、演唱方式、受众群体等亲发生了吏化,原来的自然传擂特点不再与之透应•折的传播机制也便应运而生。
从传描规件来看,要建立相应的地方民歌的伟捕对策和机制,首先要史新观念:在史化伟播上,地方民歌传承的是民间传统民俗艺术,传播的是本民族和区域文化寇识不同层次的地方民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开展和进空. 地方民歌歌初的本质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在积极保护“原生态民歌•.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应与时供进. 如民歌中的小遇.应根据时代要求进行逸择和加工. 在此基砧上粘致化和Z术化,以便传捣待更广更近.:其次是充分利用媒体技术和现代传掐方式- 方面,地方民歌的传播与开展,应含攻利用各种传捋蝶介.遇动广阔人氏群众学习民我的枳板性和主劫性从传统传播方式上.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和史艺作品是弘扬中华优秀伟统丈化的有效形式在新媒体发度趋势下,要偌助新兴的通信方式,充分利用鼠新的交流平台.使文化资源数字化.大力增强以中华文化为根本元素的文化产品.推动“互联网+文化”的整会与互动.积极推动地方氏我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捣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不断完冬的今夭,•新媒体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只要一部智能,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音频、视频、丈字筝的上传与分辛在这种背景下,群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明显加强,这培地方民歌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生机不过.民政在借助新的传播方式的同时也面临我产唆的挑战那么.地方氏歌怎样才能既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汁原味”的史化魅力,又能得到快速的开展和繁荣呢?《格沂地方传统音乐部马五大调研究》一书正是从研究沃临失停的地方民歆邦马五大讷的词由滁征和丈化意义入・R阐述了音乐的传播规律.为推动新时代地方氏歌的传播和开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珞邦鸟五大调在当地也称渔调、五大调、郊马调. 是活泼在山东本临沂市郑城县以排城镇、马头锁为中心.余韵谖及祭个吾东如其至传摊到每北广优和江苏连云港等地的一种民间曲遇该曲调演唱形式十分古老,其节会平实徐照、歌词高雅奥永,多以叙事的彩式克抒胸臆或讴歌自然风光或项扬人间真指,受到人们的普遇欢送•被当地人誉为“老百姓的雅歌M曲〉历经时代的变迁,郑马五大调濒临失传的边缘20XX年,临沂市邦马五大调与日黑市的满江红合并为舟南五大遇入选笫二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说,作为地道的地方民孜,郑鸟五大调中值舍着申富的文化内涵以及音乐宝裁,至今还少有人作系统的总诂谖书结合了多位专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多种研究方式,尘试对这个符经繁盛过如今衰落的地方民欢进行全面的探究.无论是时音乐学的研究还是民族文化价值的研究,或后落脚点都最大限度地保持地方民歌在•,原生态"下的传播和发扬.并对此做出了富有开寄性的探索和研尤具尔来说,这本专养的写作爵点、学术价依与现实意义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该书新颖实用.有希彼特的视角和较高的层次,在研究意义和写作抠架上都进行了探索和钥新is 书除了总结出郊马五大调音乐的本质和发度煽獐,还将部马五大的氏族音乐诂合.放在中华优秀传晚文化的雄梁和发扬这个大背景下进行探索和研究.这是史无苗例的特别是在讨论郑马五大调的时代价值时,作者不但将眼光放到了中牢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开展.更以战赂姓的目光,从创造性地继承和运用角度,从政治价值、文化价位、粘神价值和道德价值方面系统地论逐了邦马五大调的当代价值这些分析与研芜,为地方民歆的传插和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底。
三抓三实弘扬传统文化

三抓、三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郯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齐鲁文化和吴越文化在郯城交汇相映。
勤劳的郯城人民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吸收了南北文化的特点,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郯文化。
因此,古郯文化既有齐鲁文化的博爱又有吴越文化的细腻。
其文化组成可分为:地方语言、民间文学、民间技术、民间工艺、传统表演艺术、传统孝文化、兵学文化、传统武术、饮食文化、民俗文化、节日文化、农耕文化及人文自然景观等。
它们都是郯城文化生态蕴育生产出来的优秀文化遗产,是郯城文化智慧和精神的结晶,其特点为:传统、包容、机巧、进取,守而不旧,学而不从。
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为我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特别是随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展,我县民间艺术发展走进一个蓬勃的春天,如沭春风。
郯城县委、县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县文化部门制定了“三抓(抓早、抓细、抓常)”、“三实(组织保障实、人才队伍实、经费保障实)”的工作办法,落实保护措施,开展保护与传承工作。
一、开展“三抓”是保障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生命线。
郯城县民间文化艺术繁杂纷呈,保护工作要早规划、细落实、常管理,因此,抓早、抓细、抓常的“三抓”工作,成为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
1、早规划谋开篇抓出满园春。
我县在全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初,就制定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03年,结集出版了《郯城民间文学集成》,并及时开展了非物质资源初查,为开展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我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了《郯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郯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办法》等文件,保护与传承工作在领导小组和保护中心指导下有序的开展。
2、细落实谋发展抓出硕果累。
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实施,制定详细的保护方案、具体的保护措施,细化分工,量化进度,通过几年的保护,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鲁南五大调的形式与特点

鲁南五大调的形式与特点鲁南五大调的形式与特点鲁南五大调,也称“郯马调”、“郯马五大调”、是流行于山东省南部的郯城、临沭、莒南、日照等地的大型民歌套曲。
因集中流行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马头一带而得名的郯马五大调,又称“郯马调”,也称“淮调”“五大调”。
2008年,临沂市郯马五大调与日照市同类项目合并为鲁南五大调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店铺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鲁南五大调。
鲁南五大调的历史渊源鲁南五大调(郯马五大调)集中流行于郯城县的郯城镇、马头镇,尤以马头镇的和平街、胜利街等村街传唱的人最多。
郯马五大调这一民间音乐历史悠久,其中有些曲牌如【满江红】、【淮调】、【大寄生草】等远在13-17世纪(元明两代)就有了,但关于其来源,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是在明朝时从云南、贵州等地传来的,又有人说是在17-19世纪(明清时期)从江苏的扬州、灌县一带传入的。
从其题材、曲调、演唱形式分析,它和清代流行于扬州一带的扬州清曲十分相似。
因此,有专家认为五大调从江苏一带传入的可能性较大。
据考证,鲁南五大调(郯马五大调)传入郯城的主要途径是水路交通和商贸活动。
郯城县马头镇坐落在沂河岸边,17-19世纪(明清时期)是一个商业重镇,商贾众多,店铺林立,与江浙一带的商贸联系十分密切。
据专家推断,是众多的客商把苏浙一代的民歌带到了马头镇,并与当地风俗文化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郯马五大调。
郯马五大调一经传入便受到大批青年的追捧,他们纷纷学唱、演唱五大调,并自发成立了玩友社、乐合班、同乐会等班社;当地的商家和士绅也很喜欢五大调,他们认为五大调比较高雅,有堂会、各种庆典的时候也请郯马调艺人去演出;当地的一些文人学士更是对五大调十分关注,好多人为五大调填上了新的歌词,这些歌词内容反映了当地的风俗民情、老百姓的生活和当时的社会现实。
就这样,郯马五大调在马头镇一带得以发展,兴盛起来。
鲁南五大调的表现形式鲁南五大调(郯马五大调)的演唱形式有坐唱和群唱两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郯马五大调
鲁南五大调活跃在以郯城马头为中心遍及整个鲁东南,的一种民间曲调。
因集中流行于郯城、马头一带,故又称“郯马调”,也称“淮调”、“五大调”。
它的旋律婉转圆韵,节奏平实徐缓,歌词高雅隽永,多以叙事的形式,讴歌自然风光和人际情谊。
3、木旋玩具
郯城木旋玩具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发祥于郯城县港上镇北部的樊埝村,俗称“耍货”,源于元末明初,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木旋玩具具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图案设计上,多取材于汉族民间神话、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等,具有造型精巧、形象逼真、色彩艳丽、夸张传神等特点。
4、郯城木版年画
郯城木版年画起源于清代,胜利乡沙沃村是郯城木版年画的发源地,具有独特的艺术魁力,取材带有鲜明的农村生活特征,用色考究,色彩火爆,对比强烈,富有极强的视觉效果;图案造型夸张奇特,线条粗犷飞扬,野趣横生,鼎盛时期,沙沃村曾有过"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红火场面,沙沃村以及周围村镇成为了鲁南苏北的最大集散地。
4、柳琴戏
柳琴戏,由流行在鲁南的民间小演唱“肘鼓子”和“拉魂腔”相结合而形成,又称作“肘鼓子”或“拉魂腔”,通常称作“拉魂腔”。
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江苏、
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是以鲁南汉族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徐国·郯国
夏禹时,伯益因辅佐治水有功,约公元前2070年,其子若木被封于徐(今山东郯城以北一带),建徐国,其区域先在鲁南郯城一带,后迁至泗县、泗洪,郯城是徐国的创始地,若木成了后世徐姓公认的血缘始祖。
其后,历夏、商、周三代,徐国都是诸侯国之一。
徐国在历史上存在1649年,共有44代君王,徐偃王时最为强盛,疆域扩大到整个苏北、皖中、鲁南等江淮广大地区。
彭城因徐国而改名,成为九州之一的徐州。
约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少昊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就封于炎地,称炎国。
炎,古音亦读郯(Tan),春秋前后,国名多加“邑”字,从而炎国演化为郯国,疆域包括西在沂河东岸从李庄到归昌、杨集,东面包括临沭曹庄大兴,以及赣榆部分、东海大部分、新浦部分地区;强盛时期,北抵琅琊,南至长江,东临黄海,西接徐州。
郯国的祖先是黄帝之子少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