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晚期钢琴奏鸣曲的复调性审美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3第三乐章介绍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3第三乐章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333的第三乐章是一首热情奔放的回旋曲,其主题热情奔放,但仍然保持了莫扎特典雅的个性特征。
这一乐章的曲式并不完全符合传统的回旋曲式,而是具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回旋曲的主题部分,莫扎特通过丰富的和弦和旋律,展现出热情洋溢的气氛。
而在插段部分,则表现出更为热烈的情绪,具有跌宕的气势,与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使得整个乐章充满了抑扬顿挫的感觉,同时也充分展现了莫扎特音乐的独特魅力。
此外,这首奏鸣曲的创作背景也值得一提。
莫扎特的五首《巴黎奏鸣曲》(KV.310,K.330-K.333)写于1778年在巴黎完成,标志着他的钢琴奏鸣曲的完全成熟。
在巴黎,莫扎特受到了现实的打击,但他将这些经历转化为音乐的力量,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情感内容。
尽管这些作品温暖明朗,但也不免带有忧郁的阴影。
因此,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333的第三乐章不仅是音乐上的一种艺术展现,同时也深深融入了作曲家的情感和生活经历,充满了诗意的表现力,这也正符合了莫扎特所追求的音乐风格。
浅谈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

指头,使连音演奏达到高层次。
[3]蔡 松 琦 , 蔡 幸 子 . 钢 琴 宝 典 . 广 州 :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出 版 社 ,
(2)明亮而圆润的音色,就要求手臂用松而不懈的通透力 2001.7.
量,使指尖发音敏捷、略有“点”的感觉,控制好自己的肌肉感觉。
[4]赵丽宏.莫扎特的造访.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8.
奏曲的形式和技巧被广泛运用。主调音乐代替复调音乐,以“旋 律与和声背景”为主体的主调音乐占据主要地位。大胆采用了调 内离调和转调的手法,和声语言富于动力,烘托出旋律形象的表 现力和美感。
莫扎特以其热爱音乐的职业态度,创作了新颖独特、智慧与 自然紧密结合的钢琴奏鸣曲。在通常的环境下,他的灵感却如潺 潺泉水长流不绝,无穷无尽。他不断地求索和探寻,并综合各种 不同风格于一体,形成他独特的清新淡雅的生活化风格。
愉快的享受。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掌握莫扎特奏鸣曲 构规范、个性、严谨,大部分体现的是抽象结构思维,主题形象比
的纯正风格作一简单论述。
较简单朴实,两个主题之间的对比也不强烈,基本上是四小节为
一个乐句。
一、莫扎特奏鸣曲的写作风格
在演奏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对音乐主题、动机、分段作框架划分清楚,要逐音、逐句、
深。第三,以小见大的空间意识。顽石一块,杂草一丛,墨苔淋漓, 乃山间一隅。第四,以大观小的鸟瞰式空间布局,讲究提神太虚, 游目周览、时空交错。最后,观画者的知觉补偿性也是国画经营 的高妙所在。“踏花归去马蹄香”,蝴蝶数只飞逐马蹄,赏者自觉 蹄有余香,实中见虚、无中生有。
四、结语
从宏观上看,国画是典型的表现性艺术,作画者和观画者主 体地位不断纠结,既是“天地一沙鸥”的鸿蒙,却有“我心即宇宙” 的全息通感。这正是抽离思维的本质属性,揭示了国画艺术蕴涵 的独特的生命体验方式,是民族绘画语言形态生成的深层动因。
莫扎特545分析

莫扎特的作品C大调钢琴奏鸣曲(K545)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些特点。
这首作品是莫扎特晚期1788年写成的,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小奏鸣曲,也是初学钢琴者必弹的,人人熟知的名曲.这首乐曲明朗可爱,技巧简易。
此曲共三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的主题甚至被用作轻音乐的主题.[3]第一乐章采用快板的速度,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开头的主部主题颇为明朗,副部主题则单纯而快活,两者对比非常明确,展开部是用分解和弦与音阶乐句写成的。
第一乐章的结构分析如下:(乐谱略)呈示部:第1-28小节主部:第1—12小节,乐段结构。
开始的4小节在C大调上给人轻盈、透明的感觉。
第5—8小节是4小节的音阶插句结构形式.从第9小节开始,音乐进行到主调C大调的属调G大调上来,在第12小节以主和弦结束。
主部主题给人一种明朗开阔、优美雅致的感觉,体现了莫扎特简易而娴熟的创作技巧.连接部:第13小节,在低音部以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进行,G大调,好象是向副部过渡的引子,以便副部主题顺利进入。
副部:第14—26小节,从第14小节开始,副部主题在G大调上进行,音调恰好是主部主题的反方向进行,只是缩紧了节奏,可以看到莫扎特材料运用的简练。
第18-21小节是用琶音写成的,也是一种插句结构形式,T6—S—DⅦ6—DTⅢ—TSⅥ6—SⅡ—D6—T的和声进行很有个性。
第22—23小节在a小调上出现副部的后半部分,从第24小节又转到G大调上来,运用的材料是副部开头的动机。
第26小节在G大调上以全终止结束在主和弦上。
整个副部的材料是主部的变化运用,具有单纯快活的特点,形成与主部的鲜明对比.结束部:第26—28小节,用G大调的重复音型结构在不同音区上以D7—T的形式结束。
展开部:第29—41小节。
顺着呈示部的结束部,以相同音型结构转到结束部G大调的同名小调g小调上,然后是一系列的音阶乐句和分解和弦的运用。
第31小节前半是g小调主和弦上的音阶进行,后半转到d小调的音阶进行,低音部与高音部交替呼应.第33、34两小节在d小调上采用同音型结构不同音区的D7—t的进行。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与肖邦《玛祖卡Op.56 No.2》曲式分析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与肖邦《玛祖卡Op.56 No.2》曲式分析连接部I(16-25):主调向属调过渡。
连接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6-19)由主部主题动机变奏而来;第二部分(19-25)继承了第一部分弱起的特点,通过模进然后分割发展而来。
副部(25-39):由变奏重复的两个乐段组成,副部调性为A大调。
26-33小节为第一乐句,采用了跳跃性的织体,使得作品形象显得更加活泼灵动。
34-39小节为第二乐句,采用卡农式的复调使作品进入第一个小高潮。
连接部II(40-50):采用一系列的模进,右手使用琶音展示和声,左手使用顿音以及短促的八分音符使音乐形象更加活泼。
副部第二主题(51-58):继承了连接部弱起的主题特征,音域拉宽,音乐情绪继续向上发展。
结束部(59-65):副部第二主题结尾处动机变奏,以小节为单位,主属和弦交替。
展开部:主部(65-80):主部主题完整再现。
连接部III(80-94):采用了大量三连音打破前面的节奏形态,为后调性改变做准备。
副部(95-116):副部主题。
建立在主调上中音音级上建立调性,丰富了作品的调性。
并通过卡农式的复调,将乐曲推至一个高潮。
副部第二次呈现(117-130):回归主调并在主调上对于副部进行陈述展现。
连接部IV(131-141):由连接部II变奏发展而来,通过快速的三连音式的表现和大量模进发展引出副部第二主题。
副部第二主题(142-149):副部第二主题再现。
连接部V(149-162):通过大量分割、模进将音区往上推,情绪也往上推,形成又一个高潮。
再现部:主部(163-177):主部主题完整再现。
尾声(178-189):使用了左右手大片段性的交替演奏,使用了稳定的和声将作品进行完整的收尾。
肖邦《玛祖卡Op.56 No.2》本曲幽默、诙谐,有着浓郁的波兰民间风韵,复三部曲式。
首部由无再现的单二部曲式构成,后乐段重复一次,三声中部为并列式的单三部曲式,再现部为缩减再现,省略了A乐段。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作品特征与演奏技巧

曲家 , 维也 纳古典乐派第 二位大师 。苏联音乐 是 学家列维金评论说 : “ 在伟 大的音乐家天才众神之
庙 里 , 怕 找 不 到 另 外 一 个 音 乐 家 在 这 样 早 的 年 恐
龄就显露 出像莫扎特那样才华来 。 [ 而生命之 ”】 1 然
火 在 他 身 上 只 燃 烧 3 年 , 管 莫 扎 特 过 早 的 离 开 6 尽 人 世 ,但 他 却 为 后 人 留下 数 量 惊 人 的 音 乐 财 富 , 共 7 卷 ,0 多 首 , 中 有 歌 剧 、 响 曲 、 种 器 乐 5 60 其 交 各 协奏 曲、 钢琴 和 小 提 琴 奏 鸣 曲 、 内 乐 和 重 奏 等 , 室
仅 慢 板 主 题 气 息 宽 广 、 扬 婉 转 , 似 歌 剧 中 的 悠 恰 咏 叹 调 , 至 那 些 轻 捷 绮 丽 的 华 彩 经 过 句 , 都 甚 也 是 发 自心底 的 歌 唱 。 莫 扎 特 钢 琴 演 奏 风 格 , 典 以
鸣 曲的创作 中时常运用歌剧 的写作 手法 。如 在他 的作 品K 8 23G大调钢 琴奏 鸣 曲第一乐 章 的开始 部分 , 我们能感受到其歌剧化 的旋律 :
另 一 个 下 行 小 二 度 旋 律 音调 , 同歌 剧 中 的人 物 如 对 白 , 问 一 答 相 互 呼 应 , 从 旋 律 的 走 向 上 展 一 并
莫 扎 特 在 歌 剧 创 作 中另 一 种 常 用 手 法 是 “ 宣
叙 调 ” 宣 叙 调 ” 指 以语 言 为 基 础 的吟 唱 性 质 。“ 是
几乎涉及所 有音乐体裁 。其 中钢琴音乐 , 是他创
作 中 的 重 要 领 域 。主 要 钢 琴 作 品 , 2 多 部 钢 琴 有 0 协 奏 曲 , 琴 奏 鸣 曲2 首 , 有 变 奏 曲 、 钢 0 还 回旋 曲和 幻 想 曲等 。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3第一乐章之演奏分析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3第一乐章之演奏分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3第一乐章,是沉于莫扎特的成熟期创作中的杰作之一。
这首乐曲有着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和巧妙的结构,展现了莫扎特作为音乐天才的才华和创作风格。
在演奏这首乐曲时,要注重对旋律、节奏、和声的处理,同时要深入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以达到高水平的表演。
让我们来分析这首乐曲的结构。
K.333钢琴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分别是快板、行板和终曲。
而第一乐章以快板的形式展开,标准的奏鸣曲形式,包含了主题、发展和再现三个部分。
整个乐章在形式上是非常清晰明了的,同时也融合了莫扎特优美的旋律和对和声的精妙运用。
接下来,针对这首乐曲的演奏技巧进行分析。
在演奏K.333第一乐章时,演奏者要注重对旋律的诠释和表达。
乐曲的主题优美流畅,有着明快的旋律线,演奏者在演奏时要注重音色的转变和表情的塑造,使旋律更加生动鲜明。
对节奏的处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乐曲中有着丰富多变的节奏,演奏者需要准确把握每个音符的力度和持续时间,使整个乐章的节奏感更加突出。
在复杂的手指技巧上也需要足够的训练和技巧,这包括琶音、轮指、跳音、交叉指等各种技巧的运用,使得演奏更加流畅和舒展。
和声处理也是演奏K.333第一乐章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
莫扎特的和声丰富多彩,演奏者需要准确理解每个和弦的功能和变化,并将其与旋律融合得恰到好处。
在演奏时,需要重点关注和声的转位、对位和复调等技巧,使得和声更加丰富立体,增强乐曲的表现力。
还需要注重对乐曲整体结构和情感内涵的理解。
莫扎特的音乐充满了情感的表达和深刻的内涵,演奏者需要在演奏中体现出这些情感,通过音乐语言来传达作曲家的思想和精神。
在乐曲的高潮部分,要有神采飞扬的演奏,而在细腻的旋律部分,要有心细如发的处理,这需要演奏者有着深厚的音乐理解和表现力。
在演奏K.333第一乐章时,综合考虑以上方面的演奏技巧,演奏者需要在技术上、音乐感悟力上有较高的要求。
对整个乐曲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把握,也需要细心深入的研究和体会。
莫扎特《bE大调钢琴奏鸣曲(KV282)》第一乐章分析

莫扎特《bE大调钢琴奏鸣曲(KV282)》第一乐章分析莫扎特《bE大调钢琴奏鸣曲(KV282)》是莫扎特在其短暂一生中创作的一部杰作,共有三个乐章。
其中第一乐章作为整部奏鸣曲的开头,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主要从曲调结构、和声特点、旋律特征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对该乐章进行分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我们先来谈谈曲调结构。
乐曲以大调bE为主调,开篇为升起的bE大调进行的音阶上行和声部。
主题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和第三主题按照传统的奏鸣曲结构进行了呈现。
摘要过渡部分,铺垫音后出现第一主题组的再现。
伴随着再现部的推进,乐曲沿着它旁加的逐渐揭示出更多的声音。
个别的拂手符号提示一部分音程的过渡及其振动时固定的音位。
一连串的新增音符还表现出早期模仿。
就和声特点而言,莫扎特充分利用了大调的明亮与温暖的音色,奏鸣曲中和声的处理除了运用了简单的和声外,更多的是以和声为基础的音型处理。
这表现出了莫扎特对和声的深刻理解以及对音色的敏感。
在和声上,莫扎特运用了一些转位和弦以及丰富的进行音,使和声变得多样化,使整个乐曲更加生动。
就旋律特征而言,莫扎特的创作中充满了优美的旋律。
该奏鸣曲第一乐章中的旋律非常流畅,音域宽广,旋律线条清晰,旋律在复调进行的时候也做了一些变化,使得整个乐曲更加富有变化。
莫扎特在编排乐曲时,巧妙地运用了音符的变化和长短音的组合,使得旋律更加富有魅力,更加动听。
就表现形式而言,整个乐章以轻快的节奏开头,虽然中间有一些和声转音处理,但是整体风格更倾向于简单直白的进行音声部的进行。
整个乐章的结尾部分,有一些技巧性的装饰音出现,使整个乐章更显得华丽。
整个乐章以圆润明亮的音色质地作为基调,贯穿始终,使得整个乐章格外动听。
《bE大调钢琴奏鸣曲(KV282)》第一乐章以其流畅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及优美的表现形式,展现了莫扎特作为伟大音乐家的才华和创造力。
表现出莫扎特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对音色的敏感。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对该乐章有更深刻的了解,并且能够更好地欣赏这部杰作。
浅析莫扎特奏鸣曲K.576 第一乐

观及实用新型专利申请。
每学年定期组织学生申报SRTP 大学生训练项目,其中的优秀设计成果,可以直接作为今后参赛作品的雏形。
③运用整合能力观设置课程。
建立相互关联、衔接,强调技术应用能力、“技艺并重”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
如将《包装设计》课程中溶入材料与工艺的技术概念;把《装饰设计》与《工艺制作》相结合,不仅使课程内容的重点清晰明了,而且可以增强学生技术意识和实践观点的树立。
同时,将市场营销知识融入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到设计公司参观,邀请设计公司负责人举办讲座,让学生了解市场、接触商家及消费者,有机会参与一定量的社会设计实践。
④充分利用教学计划,将教学与学科竞赛进行紧密结合。
将同期同科的专业比赛作为教学大作业,利用充裕的课堂时间进行竞赛辅导。
将平时的专利积累、与企业的合作项目、课堂作业统统纳入参赛的作品范围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获得更多的参赛空间。
如每年第二学期的《广告设计》课程与时报金犊奖赛段重合,由学院牵头,各科老师共同组织,成为我院每年固定的专业练兵,效果良好。
2.以学科和综合性竞赛为契机,加强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①成立专业级竞赛指导小组。
由副院长牵头,选拔优秀负责的指导教师为组长,从不同年级中筛选各专业学生参赛。
培养较为稳定的参赛队伍,以高年级“传帮带”的形式,开展日常小组活动和专业学习。
针对不同竞赛进行赛前分析、参赛和赛后总结的工作,由此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学习尖子。
②明确学习目标,每学期初根据赛事安排制定详细的竞赛辅导计划。
2009~2012年,我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六次,均取得较好成绩。
在第三、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夺得多个等级奖,在2011、2012年度的“时报金犊奖”中获奖十余项,2012年更获得平面类金奖,极大地提高了我院的知名度,极大地鼓舞、带动了本院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
③鼓励多专业多学科相结合,开展多种基础学科竞赛。
利用综合院校丰富的学科资源,参加“挑战杯”等跨专业的学科竞赛,以及河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等行政赛事,推动和其他多专业的交流与互动,加深对现今艺术多领域交叉的认识和把握,开创“专业与专业互动,学院与学院相长”的新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扎特晚期钢琴奏鸣曲的复调性审美
——以奏鸣曲K576为例【摘要】:莫扎特晚期的奏鸣曲,都有着一种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气质,幽
深淡远。
而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K576是莫扎特所写的音乐中最精美的、最伤感、最细腻的一首。
无论是在调性布局还是结构模式或是复调与和声交织的写作手法上,莫扎特都进行的大胆创新。
【关键词】:奏鸣曲复调性对位
1789年4月莫扎特创作了奏鸣曲K576,这一年是莫扎特人生中最煎熬、悲惨的一年。
由于对死亡的思考与理解,使他晚期的作品富涵着哲理。
但是,莫扎特的作品依然是安静祥和的,他从来不在音乐中表现痛苦。
整首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快板,第二乐章是慢板,第三乐章是小快板。
第一乐章的主题简约,由二声部的奏鸣曲式结构写成。
由D大调的主和弦构成了呈示部主要主题,接着右手重复一遍琶音的进行开始出现音阶型的新对位旋律。
例一:
接着,副部主题在A大调上使用着主部主题的动机。
莫扎特把渴求看得高于一切的灵魂状态,使得整个音乐都生机勃勃。
在展开部的写作手法具有特别鲜明的莫扎特晚期作品的特点,主题动机中使用了二声部的有终卡农式模仿,使得声部非常的充实。
例二:
再现部首先陈述一遍主部主题的音乐材料,接着连接部到副部主题中一直使用了卡农的模仿手法。
莫扎特将对生命的渴望,对人生的感触和理解全部寄托在了他的音乐上,使得他的音乐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可以说,不论是上帝、还是大自然,是爱情的痛苦与欢乐、还是人生的光明与黑暗,一切的一切无不渗透着莫扎特的情绪。
第二乐章的音乐可以说是莫扎特歌曲化钢琴奏鸣曲的精髓代表。
乐曲是抒
情的慢板乐章,虽然是以主调为主,但是不难发现在许多段落中都运用到了多声部音乐的写作手法和思维方式。
莫扎特把许多装饰的写法都应用在了音阶旋律的经过句上。
独特的和声效果融入进了自然的旋律当中。
主题的进入将抒情缓慢演绎到了极致,而紧接着的连串的十六分音符可谓是畅快淋漓、悠扬舒畅。
无法释怀的忧愁也成最动人的歌唱。
例四:
第三乐章是整篇奏鸣曲的重中之重。
莫扎特晚期对对位法的痴迷使得他用尽了各种手法将复调音乐巧妙地与主调音乐融合在了一起,打破了奏鸣曲式与回旋曲式的界限,是的这个乐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的动机活泼、轻快,它是由一些短小、短促的音程组成。
副部主题则加入了急促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接着旋律声部出现了双声部的对唱,在连贯流动的一长串三连音的映衬下,惬意悠闲之感油然而生。
例五:
副部第二主题是舒缓而深情的三部和声。
它就像冬日里的一抹阳光,温暖着人们的心窝。
是全曲中唯一较为舒缓、歌唱而深情的主题旋律。
歌唱着的下行旋律中穿插着一丝切分,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直率的莫扎特。
例六:
在展开部中,作曲家的写作手法出现了一个不同于寻常的跳跃性思维。
他将奏鸣曲式和回旋曲式之间的区别巧妙的处理了,音乐的发展虽说在意料之外但却异彩纷呈、大胆创新。
加入了丰富的复调的写作手法,左手和右手的流淌出来的音乐是那么的纯洁无暇、天真浪漫。
例七:
展开部的副部主题的乐思发展在之前的基础上做了十分出色的扩充。
一个声
部跳进的琶音与级进的音阶与另一个声部旋律穿插在一起、巧妙配合。
时而主题声部与从属声部的交替转换,时而又在音乐的进行中插入了如低声细语般的旋律。
左右手柔和、温暖的对位旋律恰到好处的体现了莫扎特超凡脱俗的作曲视角。
卓越的思维、美妙绝伦的乐思如泉涌般流淌着,将乐曲推向了高潮。
尾声的写法简洁明了,在一片安静祥和中结束了全曲。
三、莫扎特晚期钢琴奏鸣曲复调性的创作风格原因
莫扎特晚期钢琴奏鸣曲创作中体现的特别显著的复调性风格与他特定的历史时期下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那一年,莫扎特经历了亲人的离世、爱人的背叛,而自身卑微的地位和穷困潦倒的生活更是让他无能为力。
在面对各种突如其来而又无力抗拒的压力下,莫扎特只能在他的音乐中寻找精神的寄托。
于是他成长了起来,开始有了对死亡的预感和对人生的见解。
作为一个虔诚的教徒,他开始用音乐来表达对上帝的歌颂和对人生的思索。
复调音乐拥有着立体的的音乐思维、丰富的音乐线条、多声部的穿插交替。
种种复杂的写作方式中所体现的深刻的内在气质是那么的寓意深厚。
兴许正是这样的寓意才能表达对上帝的歌颂和对人生的思索。
就这样,莫扎特的音乐性格慢慢成长起来了。
由之前的天真无邪变成了庄严肃穆,由轻松自在的快乐变成了饱含寓意的欢乐,由稚嫩的悲歌变成了饱经沧桑的诉说,对生活的深入洞悉。
这种复调音乐的写作手法及音乐体裁的运用,莫扎特一直坚持到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莫扎特擅长学习和模仿各种音乐体裁和创作手法,他中早期的作品中也偶尔会出现一些复调的因素,那也许仅仅处于模仿。
但其晚期的作品特别显著的复调风格,乃至全首乐曲中满满的复调创作正是对其历经沧桑、悲欢离合的生活的冥思。
结语
莫扎特的钢琴作品大部分都带显著的古典主义时期的特点。
严谨对称的曲式结构,精巧典雅的主调音乐,功能性的和声语汇,层次分明的伴奏织体。
而这首钢琴奏鸣曲K576无论在结构、调性、主调复调交替以及乐思的进程各个方面都是大胆的创新。
这相对莫扎特以往的作品做出了巨大的突破,也成了莫扎特晚期作品的一大特色。
这种风格上巨大的改变,影响了古典主义后期的创作风格,对后世的音乐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丽.试析莫扎特的钢琴音乐风格特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2]赵鑫珊,周玉明莫扎特之魂[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3](英)迈克尔.怀特世界著名音乐家系列———莫扎特[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
[4]童道锦、孙明珠编钢琴艺术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版社,2003.[5]郑兴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研究[M].三明: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