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目前中国电视评论节目

合集下载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困境和出路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困境和出路

电视新闻评论节⽬的困境和出路电视新闻评论节⽬的困境和出路 ⽹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视频摄录设备的家电化,使得拍客博客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颠覆了传统新闻学上独家新闻、抢新闻的意义。

海量的信息,各家媒体基本上是“你有我有全都有”,⽽如何“横看成岭侧成峰”地解读信息,各家媒体却是“远近⾼低各不同”。

相⽐较⽽⾔,“说什么”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关键是“怎么说”、“谁来说”。

⼀句话,解读事实,正成为媒体出奇制胜的独门法器。

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 “没有评论的报纸是哑巴报纸”,同样,没有评论的电视是哑巴电视。

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

电视新闻评论是指电视台就当前具有较⾼新闻价值的重⼤问题和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进⾏解释分析,是⼀种具有政治倾向性的以⼴⼤观众为对象的电视新闻体裁,是电视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实⾏舆论监督、指导⽣活和⼯作的重要新闻报道体裁。

电视新闻评论是衡量电视台实⼒的⼀块试⾦⽯,是最容易塑造媒体形象和使媒体⽴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据美国新闻界公布的⼀份调查显⽰,在电视新闻收视率⽅⾯⼀直独占鳌头的CNN,开始落后于后起之秀FOX电视新闻⽹,不仅如此,CNN流失的⼤部分观众都转向了FOX电视新闻⽹。

以消息快捷、报道客观充分⽽著名的CNN何以被FOX超越呢?经过调查分析,FOX新闻⽹的取胜之道在于对需要观众关注的新闻事实加上适当的评价以引导观众,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

被CNN斥为靠“分析消息”吃饭的FOX在市场竞争中挫败了靠“纯消息”吃饭的CNN。

这意味着,“纯消息”满天飞的今天,如何“分析消息”,那就要看媒体有没有⾃⼰的⾼招了。

在独家信息不存在的今天,这⼀事实告诉我们,“说什么”的确不重要了,“怎么说”正越来越重要。

电视新闻⾛向评论化,是媒体进⼊观点竞争时代的⼀条必由之路。

⽬前国内的⼤多数电视台都将精⼒集中在选秀和情感类的竞争上,电视正⽇渐成为娱乐⼯具,但随着电视观众⽇益⾛向成熟,⼀味靠单纯的电视剧和娱乐节⽬作为主菜的做法将使电视台陷⼊困境。

浅谈我国电视访谈类节目的现状与发展以《杨澜访谈录》为例

浅谈我国电视访谈类节目的现状与发展以《杨澜访谈录》为例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海口经济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浅谈我国电视访谈类节目的现状与发展以《杨澜访谈录》为例姓名:谢悦学号:0120所在学院:传媒学院专业班级:10级新闻系一班指导教师:关德福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电视访谈节目类2014年 4 月23 日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它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签名:日期:年月日浅谈我国电视访谈类节目的现状与发展以《杨澜访谈录》为例内容摘要:我国正处于全面的转型时期,在这一转化过程中,还存在着另一个更深层次的转化——民众社会心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人们的心理影响着主体的现实行为,而众多类似个人心理的聚合就变成了整个社会的心理,并对社会产生长远影响。

我们就电视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为例,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电视媒介,试图分析当下电视访谈类节目中,高端电视访谈节目所扮演的传播角色以及这些角色对受众的心理影响。

从节目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对受众心理的影响来探讨电视访谈类节目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电视访谈,心理影响,杨澜访谈录英文题目Abstract::Our country is in full transition, in this transformation process, there is also another deeper transformation - Social Psychology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Psychological impact on people's reality actors, and many similar aggregation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becomes a psychological society as a whole, and the long-term impact on society.Ourstudy of the TV talk show for the audience psychology, to "Interview with Yang Lan" for example, will be the focus of the study focused on the television media, trying to analyze the role of the current spread of television interview programs, and high-end television interview program that may play well.These roles psychological impact on the audience.Key Words: Television interview, psychological effect,Interview with Yang Lan目录1、引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试析电视评论类节目的特点

试析电视评论类节目的特点

试析电视评论类节目的特点关键字:新闻评论电视焦点访谈摘要:在中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与媒介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作为一种负载媒介舆论功能的载体,一种受众实现媒体参与的有效途径,一种社会整合的力量和传媒科技发展的技术受益者而存在。

中央电视台1994年推出的《焦点访谈》栏目开创了我国电视新闻评论发展的新路子,并很快成为受众一致认可的名牌节目。

因此,本文以《焦点访谈》栏目为例,来分析电视评论类节目的特点。

正文: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媒体与新闻评论体裁相结合的产物。

运用电视传播手段.阐述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立场、观点、看法,藉此反映、影响、引导舆论,是电视传播的优势所在。

评论一直被认为是以文字符号为主要载体,以概念、判断、推理为主要话语形式的文体。

这种观点,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电视以画面为主要传播手段,在某些人看来,画面所承载的信息往往是浅层次的、客观的,只能纪录现场事件,传播事实性信息,电视与评论是“无缘”的。

即使电视中出现了诸如主持人评论、编前和编后话等形式的评论,也被冠以“简单模仿报纸评论”的帽子,而为业内人士所不屑。

《焦点访谈》的横空出世,为电视评论开启了一道智慧之门。

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开办的一个以深度报道为主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焦点访谈》模式”很快在各电视台得到推广,电视评论特别是电视述评大大提升了其在媒体中的地位,并逐渐摸索出一条特色之路。

1996年,《焦点访谈》的定位语由“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改为“用事实说话”。

这一反评论概念、判断、推理的传统话语模式,寓“述”于“评”,以“述”释“理”,诠释出一种全新的说理理念。

本文试图从解读《焦点访谈》入手,对电视评论类节目进行初步探讨。

1 选题原则选题是电视新闻制作整个流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第一步的工作。

《焦点访谈》的成功一半要依托在选题上,一些问题也往往出现在这个环节。

栏目选题通常考虑政治和业务因素。

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现状是多样化和数量众多。

从政论节目到明星访谈,各种类型的电视谈话节目丰富了观众的选择。

然而,该领域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对策进行改进。

首先,一些电视谈话节目存在过度娱乐化的问题。

为了吸引观众,一些节目过于强调娱乐性,忽视了内容的深度和真实性,导致节目浅尝辄止,缺乏对社会问题深入剖析和讨论的能力。

对此,制作方应提高对节目内容的要求,确保节目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认知深度。

其次,一些电视谈话节目存在偏颇和偏激的问题。

有的节目主持人或嘉宾存在明显的立场倾向,缺乏客观公正的态度和观点。

这种情况容易导致信息的不平衡和观点的偏向性,进而影响了节目的质量和观众的判断力。

对此,有关方面应加强对节目的审核和监管,保证节目的客观性和多元性。

另外,电视谈话节目中也存在一些低俗化和炒作现象。

为了追求高收视率和广告效益,一些节目过于注重轰动效应,以煽动性和争议性议题为卖点,不择手段地制造话题和炒作。

这种情况对观众的思想独立性和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制作方应加强自律,追求以正面的价值观和积极的影响力来塑造节目形象。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节目规范管理。

制定相关的行业规章制度,规范节目内容和形式,加强对电视谈话节目的监管力度,提高节目的质量和影响力。

2. 引入专业化的主持人或嘉宾。

确保主持人或嘉宾具备专业素养和公正立场,能够在节目中提供深入的分析和客观的观点,避免偏颇和偏激的情况发生。

3. 加强节目内容的策划和制作。

节目制作方应注重节目内容的深度和思想性,提高节目制作的专业水平,确保节目能够真实、客观、有深度地讨论社会问题。

4. 加强舆论引导和公众素质提升。

通过举办各类公益活动和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在观看节目时保持理性思考,培养独立判断能力,提高公众对电视谈话节目的认知水平和素质。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相信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质量和影响力将得到提升,为观众提供更多有深度、有价值的节目内容。

浅谈当代中国以电影为主题的电视栏目

浅谈当代中国以电影为主题的电视栏目

浅谈当代中国以电影为主题的电视栏目【摘要】“电影栏目”,意指“以电影、电影事件和电影人等为内容的电视栏目”。

自1996年中央电视台开通电影频道以来,电影与电视的融合就已成为趋势,随着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发展和多个影视频道的成立,业界关于“影视互动”、“影视合流”以及“电视电影”等呼声越来越高,电影传播的电视栏目化也越来越明显。

【关键词】电视栏目;电影栏目;传播媒介“打开电视看电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的这句为大众耳熟能详的广告词正是当下电影与电视关系的真实写照。

电影栏目是以电视栏目为形式,以电影或与电影相关信息为内容,通过介绍电影事件和电影人物来吸引受众,达到传播电影信息和提升受众审美水平的效果。

一方面,电影为电视栏目提供了素材和内容,是此类栏目得以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电视栏目为电影的宣传提供了有效平台,从而保证了电影的票房收入。

“电影栏目”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①本文立足于近年来以电影为主题的各类电视栏目,分析电影与电视相融合的关系,并对如何发展电影栏目提出建议和展望。

1 中国电影栏目的分类1.1 信息资讯类栏目信息资讯类电影节目主要围绕和电影相关的最新新闻,注重资讯的实效性和新闻性,将电影现场的花絮、电影明星的动态以及电影界的热点及时呈现给观众。

《中国电影报道》、《世界电影之资讯快车》、《新片现场跟踪》等都属于信息资讯类节目。

另外,此类节目更兼具娱乐性和趣味性。

一方面,占电影栏目主要分量的电影明星本身就属于娱乐圈,明星的动态和电影的相关性也因此而具备娱乐元素;另一方面,以娱乐形式报道此类节目使受众在轻松休闲的氛围中更易于接受,而其中的娱乐内容更是吸引受众的重要原因。

1.2 鉴赏评析类栏目此类栏目主要是主持人和专家通过对电影的品评和赏析,引领受众共同解读电影,以此提升受众的审美品位。

由于专业限制,许多观众对于影片的认知和理解仅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只知道电影“好看”,却不明白电影“为什么好看”。

评论类电视新闻脱口秀节目浅析

评论类电视新闻脱口秀节目浅析

评论类电视新闻脱口秀节目浅析电视新闻脱口秀节目在电视媒体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评论类脱口秀节目作为其中的一种,以其锐利的观点和幽默的表达方式,成为了观众们获取新闻和信息的重要渠道。

本文将对评论类电视新闻脱口秀节目进行深入分析,从节目形式、内容特点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评论类脱口秀节目的形式具有独特性。

与传统的新闻节目相比,评论类脱口秀节目更注重主持人的个性和观点。

主持人通常是一位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号召力的人物,通过其独特的感受和观点来向观众呈现新闻事件,从而吸引观众的关注。

评论类脱口秀节目还以幽默、讽刺、调侃等方式为特点,通过轻松、幽默的表达方式,使新闻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观众的观看愉悦度。

评论类脱口秀节目的内容特点鲜明。

这类节目通常会选取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或者新闻话题,通过主持人的解读和评论,展现出对事件的独特见解和观点。

在节目中,主持人通常会通过调侃、挖苦、讽刺等手法,对事件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评论和分析,从而引发观众共鸣,甚至带动观众参与讨论。

评论类脱口秀节目还会邀请相关嘉宾或专家学者,就某一事件或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增加了节目的专业度和观点多元化。

评论类脱口秀节目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通过观看此类节目,观众能够了解到不同的新闻事件和话题观点,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评论类脱口秀节目还可以引导观众对社会事件进行思考和讨论,增强了观众的社会参与感和责任感。

评论类脱口秀节目还可以推动社会舆论的形成,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现状进行批评和监督,为社会的积极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评论类脱口秀节目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其评论性质,节目中的一些言论和观点可能存在偏颇和片面,容易引发争议。

一些评论类脱口秀节目为了迎合观众口味,过度追求娱乐效果,导致节目内容过于肤浅和功利化,影响了节目的深度和专业性。

一些评论类脱口秀节目存在着过度商业化的倾向,为了收视率和广告收益,节目内容过于功利化,导致节目品质下降。

第九讲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第九讲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第九讲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当今社会中非常受欢迎的一种媒体形式。

通过观看这样的评论节目,人们可以获得全方位的新闻信息,了解社会热点和相关话题的不同观点,以及对新闻事件的深入分析和评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以及它们对观众和社会的影响。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一种将新闻报道与专家评论、嘉宾访谈相结合的节目形式。

通常,这样的节目由一个主持人引导,专门的嘉宾和专家被邀请来分享他们的观点和见解。

这样的节目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新闻资讯,还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新闻事件。

首先,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之一是多元化的观点。

由于节目中会邀请多位嘉宾和专家参与,观众可以听到不同背景和立场的意见。

这种多元的观点使得节目更加客观和全面,在信息消费时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

观众不再局限于一种单一观点,可以通过对比不同观点来做出自己的判断。

其次,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具有及时性和深度分析的特点。

在这样的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剖析,提供更多的细节和背景信息。

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和深度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得到更全面的了解。

这种深度分析可以帮助观众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社会问题。

此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还可以为观众提供互动和参与的机会。

随着技术的发展,观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和在线投票等方式与节目互动。

他们可以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并参与到节目的讨论中来。

这种互动的机会使观众不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有机会与节目主持人和嘉宾互动,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然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节目可能存在立场偏倚的问题。

有些节目主持人和嘉宾可能持有明确的立场和观点,在节目中将这些观点强加给观众,而忽略其他观点的存在。

这种偏颇的报道和评论可能影响观众的判断力,使他们只接受一方面的观点。

因此,节目制作方应该更加注重平衡和客观,提供不同立场的观点。

其次,一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可能过分追求娱乐性。

谈话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

谈话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
收视率:在央视播出,收视率稳定,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案例二:《杨澜访谈录》
创新点:以高端访谈为主打,注重对时事热点、社会现象的 深入剖析,同时加入杨澜的个人视角和见解。
收视率:在多家卫视播出,收视率较高,受到观众的广泛 关注和讨论。
04
谈话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 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政策法规与监管环境
政策法规限制
由于媒体行业的特殊性质,政策法规对 谈话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产生了 一定的限制,如对媒体内容的审查、对 广告的限制等。
VS
监管环境压力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面 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这也给谈话类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带来了一定的挑 战。
媒体机构内部管理体制
缺乏创新激励机制
律。
结合多种研究方法,不仅注重定 量数据分析,也要加强定性案例 研究和深入访谈,全面了解节目
创新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THANKS。
03
谈话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 研究
创新概念及研究现状
创新概念
谈话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是指在节目形式、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满足观众不断变 化的需求,提高节目质量和影响力。
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谈话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节目形式、内容、传播方式等 方面,研究方法以案例分析、实证研究为主。
对于不同类型和层级的谈话类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程度 和效果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 细分研究。
对于节目创新的驱动因素和机 制仍需深入研究,以更好地指 导实践。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进一步明确谈话类电视新闻评论 节目创新的定义和范围,建立科
学的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对不同类型和层级的谈话类电视 新闻评论节目进行细分研究,深 入了解不同节目的创新特点和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目前中国电视评论节目
随着电视评论节目的普及,一些报纸的评论员粉墨登场,在电视评论节目
中夸夸其谈。报纸评论员固有的缺点,经过电视评论节目放大之后,产生了极
其负面的影响。部分电视评论节目犹如泼妇骂街,令人不堪入目;还有少数电
视评论节目只追求所谓表达的快感,导致评论员不断地偷换概念,表面上热闹
非凡,却缺乏基本的内涵。
笔者参考《中华传媒网》并且结合自己的观点,认为目前电视评论节目概
括起来,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电视评论节目的选题庸俗化,电视制片人往往把一些互联网络上的
无聊炒作话题当作电视评论话题,在客观上起到了放大低级趣味的作用。
比如,现在一些年轻人为了出名,在互联网络上故做惊人之举,少数商业
机构为了达到商业目的,扮演幕后推手的角色。电视台把那些千奇百怪、语不
惊人死不休的所谓网络名人邀请到演播厅,让他们当众出丑,以此来提高电视
节目的收视率。“凤姐”案例就值得我们深思。
第二,缺乏基本的辩论规则,电视评论几乎成了耍嘴皮子的游戏。
笔者在接触《一周立波秀》后,就深感电视评论脱口秀耍嘴皮子的效益性,有
了嘴皮子游戏,提高了收视率,电视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第三,在电视评论员的选择方面,过分倚重活跃在报纸或者互联网络上的
评论员,从而导致平面媒体评论的问题被放大,电视评论的品质不断恶化。
传统平面媒体评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缺乏对新闻作品背景的全
面介绍,评论员热衷于断章取义;缺乏对法律常识的基本关照,满足于站在道
德的制高点上口诛笔伐;缺乏对辩论对手的人格尊重,习惯于在字里行间冷嘲
热讽;缺乏基本的逻辑常识,在辩论中深文周纳;缺乏对辩论主题的有效思考,
不断偷换概念愚弄读者。
第四,在电视评论节奏把握上,强调对抗而不是对话,注重煽情而不是发
掘理性。
许多电视评论节目选择观点截然对立的评论员,在演播厅进行激烈的交锋。
部分电视评论节目主持人为了强化对抗的激烈程度,有意识地忽略评论员观点
的相同之处,极力突出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甚至采用一些“挑拨离间”的方式,
调动评论员的情绪,让他们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举动。电视评论必须强调对话而
不是对抗,强调理性而不是情绪发泄。在电视直播现场,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
人应当牢牢把握评论的主题,不能让评论员信口开河,用一些情绪化的语言甚
至是污言秽语来污染观众。
第五,电视评论的样式过于单一,评论内容缺乏逻辑递进关系。
现在,电视评论基本上变成了电视新闻片断加评论员现场解说的模式,甚
至还有一些电视台直接采用字幕的方式,由播音员将事先撰写的书面评论宣读
出来。这是一种极端单调乏味的电视评论表现方式。电视评论旨在深化新闻背
景,帮助观众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为观众独立思考和判断提供更多的信
息。可是,现在许多电视评论节目缺乏逻辑递进关系,电视评论变成了电视台
政治立场的表白,新闻片断成了电视评论员脱离新闻主题自娱自乐的开场白。
笔者希望电视评论真正变成深化新闻内涵、启迪人们思想、把握时代脉搏、
体现健康价值的新闻节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