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意向分析及引导对策研究——基于实验经济学的视角

合集下载

当前大学生就业择业意愿分析,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大学生就业择业意愿分析,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大学生就业择业意愿分析,面临的问题及建议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

大学生就业择业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未来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因此,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择业意愿,分析他们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择业意愿分析1. 就业期望。

大多数大学生希望在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与自己专业相关、待遇优厚、发展前景良好的工作。

他们对工作环境、福利待遇、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期望。

然而,现实中往往存在着就业岗位与期望不匹配的情况。

2. 行业选择。

在行业选择上,信息技术、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受到大学生的普遍青睐。

这些行业具有较高的薪酬水平和发展潜力,吸引了大量的大学生。

同时,一些新兴行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焦点。

3. 地域偏好。

大部分大学生希望在经济发达、机会多的大城市就业。

这些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但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较高的生活成本。

4. 职业发展。

大学生普遍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希望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职位。

他们注重培训机会、晋升渠道等因素,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职业目标。

三、当前大学生就业择业面临的问题1. 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22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076 万人,创历史新高。

然而,市场上的就业岗位增长相对缓慢,导致供需矛盾突出。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往往需要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就业压力增大。

2. 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部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导致就业难度增加。

例如,某些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可能面临较少的选择机会。

此外,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未能及时跟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也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时遇到困难。

3. 实践经验不足。

许多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主要专注于理论学习,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这使得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可能缺乏竞争力,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实践能力的要求。

基于经济学视角研究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基于经济学视角研究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基于经济学视角研究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韩静文(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当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大学生数量连年攀升,大学生就业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其中,由于整体市场环境严峻,企业存在性别歧视,女性自身存在“自然附着成本”,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加凸显。

基于此,政府要完善就业保障制度,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企业要转变用人观念,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女大学生自身也要客观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此共同促进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经济学中图分类号:C913.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4641.2017.01.08自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国高等教育就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数量连年攀升,大量学子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但其就业现状却不容乐观,其中,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相比男大学生更加凸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审视:女大学生就业现状严峻大学生数量连年攀升,尤其是在最近就业市场供求严重失衡,供大于求的整体状况下,女大学生求职更加艰难。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有近七成的用人单位对其所招聘的职位提出性别限制。

[1]我国女大学生就业质量普遍较低,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两难两低”现象:就业机会“难”,求职过程“难”,薪资待遇“低”,工作地位“低”。

1.就业机会难。

在就业时,女大学生机会少于男大学生,难与理想持平。

如表1所示,从2004年到2010年,女大学生在就业率上不同程度地低于男大学生,尤其在2006年相差18个百分点,这些数据是我国男女大学生就业差距的真实例证。

根据全国妇联发布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给女性的机会更少”,63%的被访女大学生承认她们在就业中遭遇过性别歧视,[2]许多用人单位的招工要求明确规定“男士优先”或“须为男性”,这大大减少了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见表1)。

经济学对就业与失业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

经济学对就业与失业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

经济学对就业与失业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在现代社会中,就业与失业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们对就业和失业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就业与失业问题的科学方法,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案。

一、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现象,经济学通过分析市场机制和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对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经济学家认为,就业问题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密切相关。

劳动力供给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对就业率产生影响。

例如,当劳动力市场供给过剩时,失业率会上升,因为雇主可以更加挑剔地选择合适的员工,从而增加了求职者的竞争压力。

相反地,当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时,就业率会上升,因为雇主需要更多的员工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产出需求。

其次,经济学家还分析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产业的需求不断减少,同时新兴产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这就要求劳动者具备更新更高的技能和知识。

因此,就业问题也与人力资源的培养和教育投资密切相关。

最后,经济学家关注就业问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

高就业率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而失业率过高则会导致社会不安定和经济不景气。

二、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失业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经济学通过分析失业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提出了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

首先,失业问题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

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时期失业率上升是正常现象。

由于需求下降和生产减少,企业会减少用工需求,导致大量的人失去工作。

因此,失业问题的解决与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促进经济的发展可以缓解失业问题。

其次,技术进步也是失业问题的原因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行业的就业机会减少,因为机器和自动化系统可以取代很多人力劳动。

因此,对于失业问题的解决,促进技术进步,培养适应新技术的劳动力至关重要。

以经济学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以经济学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Ab ta t Fr m a e o omi p r pe tv , un v r iy t de s n he ou s o e sr c : o n cn c e s c ie i e st s u nt i t c r e f mpl me oy nt
b o g ta o t t e a v r e s lc i n b n o ma i n a y me r n h n l s so o a a a d r u h b u h d e s e e t y i f r to s m o ty a d t e a a y i n m r l z r , h
随着 高校 的不断扩 招 , 高等教 育 已经 由精 英化 向 从 而造成 了一 定 的信 息 差 。这 种 信息 不 对称 必然 导
大众 化转变 , 大学 生就 业 面临着前所 未有 的考验 。从 致 信息拥 有量 高 的一方 利 用 自身 的信 息 优势 谋 求 自 我 国 目前 的大学 生就业 市场来 看 , 为突 出 的问题便 最 身 利益 ; 而另一 方则 因为信 息拥 有量不 足而做 出不恰 是就业 难度 大 、 就业 率 不高 。信息不对 称 以及 由它 引 当的决策 。2 o世纪 7 o年 代 , 些 西方 经济 学 家就 开 一 起 的逆 向选择 和道 德风 险 , 严重 制约 着就业 市场 的发 展 , 为大学 生 就业 难 的重 要原 因之 一[ 。为 此 , 成 1 ] 拟 始将信 息 不 对 称 理 论 应 用 到 劳 动 力 市 场 的 研 究 领
On g a a e m p o m e r b e r du t s e l y ntp o l m
f o h n l fe o o i s r m t ea geo c n m c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一、引言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

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人的行为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方法。

本文将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通过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1. 学历结构转变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导致学历结构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就业竞争愈发激烈。

2. 就业率波动中国大学生就业率持续波动,总体水平并不稳定。

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周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很多大学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3. 就业结构失衡大学生就业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失衡现象。

一方面,高薪就业机会集中在少数热门专业和名校毕业生身上;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只能从事低收入和低技能的工作。

三、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影响因素1. 就业压力大学生有着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因此他们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

学业成绩、个人能力、社交关系等都会影响他们的就业机会和薪资待遇。

2. 职业技能匹配度不高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往往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导致他们缺乏与职业岗位要求相匹配的实际技能,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下降。

3. 区域不平衡中国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的就业机会不均衡,地域限制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4. 薪资水平较低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平均月薪并不高,尤其是非热门专业的就业者。

薪资水平的不激励也使得一些大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或者创业。

四、解决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1. 改革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市场需求的了解能力,使其具备更好的职业素质和与实际岗位要求相匹配的技能。

2. 加强政府引导政府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促进公平竞争,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大学生就业意愿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就业意愿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就业意愿的调查分析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作为年轻一代的代表,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和态度,不仅影响着自身的未来发展,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笔者通过网络问卷和实地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就业意愿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以下为研究报告。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多样性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多样性是非常明显的。

在感受过的约200名大学生中,有高达60%的人认为“找到适合自己兴趣和专业的工作”是最重要的,而有约20%的人认为“拼命赚钱”才是目的。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安定的工作环境和薪水”以及“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是就业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仅因人而异,还受到年龄、性别、专业和地域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二、大学生的就业心态除了就业观念的多样性之外,我们也需要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心态。

幸运的是,大部分大学生仍然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在未来的就业中抱有一定的信心。

其中有约6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可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只有不到10%的人感到无望。

同样,大部分大学生也愿意尝试新的工作机会,约71%的人表示愿意尝试自己未接触过的行业和领域。

这些数据说明,虽然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但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愿意积极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三、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和需求那么,在选择工作时,大学生更加看重哪些因素呢?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大学生更愿意选择行业前景好、工作条件稳定且薪水较高的企业或机构。

其中,有约48%的人认为“工作可能带来的薪水”是决定选择与否的最重要因素,有约36%的人认为“工作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比较有吸引力。

此外,还有约14%的人认为“工作与兴趣的程度”比较重要。

这些数据说明,虽然大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但薪水、学习空间和兴趣程度等因素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四、就业市场的多元化和挑战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仍然不少。

经济学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难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经济学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难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会这个 大市场 的需要来加强人才预测和调整专业设置 ,同时要加强对高 校办学的监督 和指 导 ,对过 时的专业 和社会 不需 要 的专业要 坚决 的取
消。 政府要通过改革 ,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取消有碍 于大学 生就业的政策 措施 ,各级部 门之 间要加强沟通与协调。积极疏通就业 渠道 ,不断完善
不断增多 。同时越来越多 的本科生选 择考研 究生来 躲避就 业难 的现状 , 导致我 国的研究生数量在不断 的增加 , 学历在贬值 ,由此也就使得研 究 生的就业前景变得越来越差 ,使得 部分研究 生也 加入 到了 “ 知识 失业”
的大军 当中,加深 了知识失业 的程度 。 二 、经济学视角下大学 生就业难分析 1 .供 求不平衡 的劳力市场 导致 “ 大学生失业” 由于近几年我 国高等学校连年持续 、大 幅度 的扩 招 ,导致高校 毕业 生高存量不断增加 ,大学生就业成 了社会 的一大难题 。根据人力 资本理 论中 “ 人力资本 的投资与其 回报一般呈正相关关系 ”的结论 ,大学生持 续 的教育投资较高 ,所 以也应该得 到较高 的工资待 遇。而大学生 找工作 时工资是考虑 的非常重要 的因素,有 时甚 至可以说是 唯一 因素 。而用人 单位所能够支付 的工资要在一定程度上低 于大学毕业 生的期望工 资 ,部 分毕业生不愿意接受 ,所 以当大学毕业生供 大于求 时,大学毕业 生失业 成为必然 。 2 .过 高的求职成本 导致失业 我 国的劳动力市场还不是很成熟 , 信息不完备 , 大 学生在这样 的劳 动力市场 中找工作往往要付 出较多 的成本来搜集工作信 息 ,所花 费的时 间越长 ,付 出的成本就越大 ,加上 为获得 大学教育较 高的投资大学 生在 求职 中,对工资 的期望较高也是一种 可以理解 的行 为。根据菲尔普 斯的 理论 ,在信息不完备 的劳动力市场 中 , 找工作 的时间越 长 ,就越有 可能 找到满意 的工作 ,所 以大学毕业生愿 意用很长 的时间来 找工作 ,是在对 劳动力市场状况信息掌握不完全 的情况下做 出的必 然反应 。站在用 人单 位 的角度来看 。大学生 的要 求 的工 资待遇 超出 了所 能接受 的工资 范围 , 加之现在大学生 的适应社会 的能力越来越受 到用人单 位的怀疑 ,从 而使 找工作得到延迟 ,“ 大学生失业 ”就不可避免 。 3 . 二 元 分 割 的 劳动 力 市场 1 9 5 4年刘易斯提出了经济 发展过程 中极 具影 响的 “ 二 元经 济” 理 论 。我 国的劳动力市场也存在着二元分割 :按照地域 的不 同可 以划分 为 城市和乡镇两个劳动力市场 ;按照教育水平不 同可 以分 为中初等教 育水

在经济学理论下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在经济学理论下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在经济学理论下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在经济学理论下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摘要:当下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大学生就业体制市场化改革和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多重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已从个人问题、家庭问题、学校问题上升为一个政府乃至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就我国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产业结构、社会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经济学一、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开始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过快,超过了经济社会的承载力,也让老百姓支付了巨额的教育成本,政府在高等教育的配套设施、制度建设、法制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

另一方面,高校存在制度惰性,自身缺乏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主动权、主动性同时也面临诸多的改革障碍,改革的余地狭小。

面对日益复杂的就业市场,高效生产出的很多“产品”一大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节。

在这种急速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供过于求,教育质量下降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急剧变化,原来大学生作为稀缺资源所具备的市场优势不复存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出现困难。

目前,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本来就大,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峰叠加”的态势。

中国劳动力需求现状是供大于求,而这个总体格局并没有改变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就业问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加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理论1.劳动力供给与厂商使用劳动要素理论厂商使用劳动力要素的原则以使其利润达到最大化为原则,即使所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相应的边际利益相等。

在西方经济学中,劳动力要素的供给与其他要素的供给有着显著的不同,当工资的提高使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便会更加珍惜闲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意向分析及引导对策研究1——基于实验经济学的视角(第八组博弈论实验经济学及其他8872)摘要:鉴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日渐突出,通过实验调查的方式,采用实验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工资的要求更趋理性、对目标区域的选择仍热衷于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心中那杆高位的心理杆秤使其在工作选择、起薪标准和目标区域的着重程度上做此消彼长的调整、大学生自身能力培养更显针对性,社会责任感仍被忽视。

并据此提出引导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意向就业压力实验一、引言近些年来,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它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首先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矛盾加剧。

从1999 年开始,伴随全国高校招生、研究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再加上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呈跃进式增长态势。

有数据表明,2001 - 2006 年,当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分别为118 万、140 万、212 万、280 万、338 万、413 万,年均增长率达24.3 %。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更是再创新高,达495 万人。

而与此相反的是,全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力却严重不足。

据国家人事部统计,2006 年地区需求高校毕业生较上年各地已吸纳数量大幅降低,降幅为22 % ,其中专科毕业生需求降幅高达39 %。

另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学历结构上看,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供求暂时大体相当,本科学历层次供给略大于需求,而专科学历层次毕业生日益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高职高专毕业生依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

从毕业生就业的区位选择来看,地区之间就业不平衡“亲东部远西部”矛盾显著。

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半数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而中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张劲文男1982年8月硕士研究生实习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真真女1983年7月硕士研究生学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城市、困难行业和关闭破产企业集中的地区,则不足30 %。

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是毕业生择业的热点地区,高校毕业生云集,供给相对过剩;而广大中西部地区,高素质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从城乡就业分布看,就业基本呈现大、中、小城市次第递减分布趋势,“亲城市远乡镇”情结明显。

90 %的高校毕业生集中在县以上城市,选择县以下乡镇与农村就业的比例过低。

根据趋势分析2008年应届毕业生更不容乐观。

面对如此庞大的就业大军,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我们不得不深思问题出在哪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对策?对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问题,国内的许多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较多的研究成果。

陈啸(2007)认为就业难与扩招无关、与经济发展不足并非线性正相关、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失衡密切相关、与职业理想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不到位相关。

杨金梅, 胡冬梅, 张楠(2006)通过调查问卷及访谈,认为影响大学生就业有多种因素,大学生要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校应重视毕业生质量与就业指导, 用人单位要合理用才, 家庭要发挥指导作用。

许晓辉、郭安宁、冮勇、刘伟(2007)用开放式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并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他们研究表明:大学生预见就业不确定性认知水平可以从重要性、可能性、严重性、时效性、不可控性5个形式来衡量;在大学生预见就业不确定性认知形式中,由“重要性”至“不可控性”的水平共同呈现“递减”趋势;大学生预见就业不确定性认知水平在不同群体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对于政策建议方面,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提出了许多方案。

刘永君、李宇遐(2007)围绕解决毕业就业问题的多元主体构建及加强其功能塑造、人才市场的培育、就业氛围的营造、用人单位转变人才观念和走出招聘歧视误区等方面,寻找出路与对策,旨在着力构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向磊(2007)认为高校要重视实习制度, 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供需伙伴关系, 以形成稳定的就业基地。

大力完善就业服务指导机构建设, 建立起高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系统。

虞鲲(2005)认为高校应推行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即就业指导工作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贯穿整个大学学习期间。

薛亚萍(2007)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认为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必须排除不良的择业心态,才能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

既有的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一方面是在研究内容上,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意向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

事实上,我们认为只有通过研究大学生的就业意向是什么,大学生在就业时的各种选择是什么样的,才能明确大学生就业的真正问题所在。

另一方面是研究方法上还需创新,目前很少有学者从试验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农·史密斯认为,实验经济学就是将试验室里的研究方法用于探讨人们决策行为的动机,因为人都处于受一定规则(显性或隐性)支配的特定社会背景中并且相互影响。

本文就是采用试验经济学的方法,根据大学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所作的各种就业意向的选择,分析当前北京的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通过介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实验经济学基地来具体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三部分具体叙述研究成果及对研究成果的分析,即把就业率分为90%、70%、50%,用数量经济分析法分别分析在不同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的不同的就业意向;第四部分是结论和对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实验经济学基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意向调查的实验数据展开分析研究。

该基地开发了全面测评大学生个人背景、现实状况以及对未来就业的各种期待和预期的评估软件。

该评估系统分三个部分,分别调查学生在不同的就业压力(就业率:90%,70%,50%)下的就业意向和择业态度的变化,从而预评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以引导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和职业生涯规划进入最适合自己的最理想的行业(或企业)。

系统中涵盖个人出生背景、学业历程、费用开支、自我评价、就业偏好和竞争力评估等栏目。

系统全面权衡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给出一个综合的就业评估结果,以反馈给学生其在每一种求职状况下竞争指数和在所有调查学生中的排名。

在本研究中选取了31个调查样本,调查对象主要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学生,也有北京大学的学生。

其中男生占总调查人数的71%,女生为总人数的29%,调查对象覆盖了理、工、文三大学科类别的大部分专业。

通过对实验基地获取的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利用计量软件Eviews3.1对数据进行数量分析,探析影响大学生就业意向的主导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性和明智的求职观念和态度的对策。

三、 研究成果及分析㈠ 就业率为90%下的就业意向分析我们希望分析一下学生在本科、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因求学而每年注入的全部投资(不包括学费)与他们在求职阶段时的期望起薪的关联程度。

我们把期望起薪定义为y ,上大学以来的全部生活花费定义为χ。

以下为期望起薪y 和每年的全部生活花费χ的散点图,如图1所示。

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2000300040005000Y XX v s. Y图1从上图我们能够看到学生每年的全部生活花费与求职阶段的期望起薪的相关关系不太显著,从下表的回归结果中就可以进一步得以证实。

如表1表1χ的t 值的P 为0.6476,说明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χ不显著。

依此我们认为学生对工作的期望起薪并不是依据平常的求学过程中的花费而制定的。

此外,我们把大学生的乐观起薪和期望起薪进行了一下分析,试图得出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关系。

我们认为学生的乐观起薪能够反映社会的一般薪金水平,是社C 2874.536 203.5439 14.12244 0.0000 R-squared 0.007302 Mean dependent var 2803.258 Adjusted R-squared -0.026929 S.D. dependent var 729.1564 S.E. of regression 738.9090 Akaike info criterion 16.11057 Sum squared resid 15833607 Schwarz criterion 16.20308 Log likelihood -247.7138 F-statistic 0.213311图 2会实际工资水平的现实标准,因为学生的乐观薪金都是在考量自己的实际资质的基础上,然后和自己熟悉的从事工作的同学、朋友和亲戚等进行对照,以此而得出的标准。

因此分析乐观薪金对大学生期望薪金变得很有必要了。

据此,我们定义期望薪金为QIXIN,把乐观薪金定义为LEXIN,然后观察两者的散点图,如图2所示。

从散点图可以看到,期望薪金和乐观薪金趋近于线性关系,可以建立线性回归方程来分析两者的数量关系,εββ++=LEXINQIXIN1相关系数达到0.6558。

从F检验值的P值(0.000062)可以看出整个回归方程都是显著的。

同时常数项的t检验值的P值为0.0363,小于显著水平0.05,由此说明影响大学生期望薪金的除了乐观薪金,即社会的实际工资水准这个重要的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

我们分析认为学生对自己的综合能力的自我评价应该也是决定期望薪金的主要因素,只是在本次实验中还没有很好地把这个因素数量化,有待以后新的实验中加以改进。

此外,我们还从实验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现在的大学生的期望薪金几乎都低于乐观薪金,也就是社会的实际的工资水平,这说明由于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学生都对工资持比较平稳保守的心态,这也是就业激烈竞争的必然结果。

着重程度排序选择17%10002000300040005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LEXINQIXINQIXIN vs. LEXIN图3不仅如此,我们还从实验中分析得到很多其他关于大学生就业意向的有价值的信息。

首先,从调查的结果中统计出来,如图3所示有66%的学生最看重自己将来的所从事的职业,17%的学生最看重工作的地点,17%的学生最看重工作的薪金。

总的来说,现在的大学生就业还是比较理性的,把自己喜欢从事的行业(或职业)看得更重要,也可以说是更在乎择业。

这与实际情况还是比较吻合的。

其次,在工作的地点的选择上,在京的大学生83.87%的学生希望留在北京工作,9.68%的学生则愿意到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作,愿意到广州深圳和到中部地区去工作的学生各占3.23%,3.23%,希望支援西部的学生还是微乎其微,如图。

从上图中很清晰地得知,大部分学生还是热衷于留在北京或其他一些发达城市,这也是导致我国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直接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