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五第四单元教案(整理精校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五第四单元教案

必修教案

1118 21:17

::

人教版必修五第四单元教案

马鞍山市外国语学校高二备课组

单元教学指导

本单元所选三篇课文,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有对中国建筑特征的概说,有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对宇宙未来命运的探索。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这里所说的“小论文”,是科学普及意义上的文章,大多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而写的。教学时可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科普文章的兴趣。

科学文化,作为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它增进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了解,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品质,成为最有活力的文化因素。大到航空航天,小到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科学的支撑。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缺乏科学教育的民族是很难强大起来的,一个缺乏科学素养的人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的。科普文章的理性精神和睿智哲思,对学生心智的成熟也是非常有益的。

2.把握住“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探索出一条切实有效的教学之路。

这个单元的课文,与必修课本第三册学习的科普单元,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都普及了科学知识、弘扬了科学精神,不同之处是第三册的选文多是描述式随笔式的,更具有散文化的倾向,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多为论述式阐发式的,有一个核心议题,有理论上的探讨,有一定的深度,更具有议论化的特点。教学时,要立足于“科学人文”方面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些文章,既是“科学的”,有科学知识、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又是“人文的”,以人文的观点审视科学、对待科学,表现出很强的人文关怀色彩。在语文课中学习

科学文化论著,既要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文化的魅力,也要让学生从中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

3.理清的思路,概括归纳文章的要点,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

本单元所选课文,每一课都有一个核心议题,在写作时,一定是经过了缜密的构思,围绕这一议题来组织材料的。解读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明晰了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要点,找出了重点难点问题,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就不难了。编者根据每一课的不同内容和写法,对这些问题在各课的“课文研讨”和练习中都有所提示和强调,教师可参酌应用。

4.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展跨学科的交流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科普文章中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为重要。因为学生每天所接受的教育是多学科的综合性的,理科知识的水平可能超过老师,更有一些科学爱好者,在某些方面既“迷”且“专”,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在科学知识的理解方面,可以多发挥学生的特长。另外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可以促进知识的整合,能力的贯通,是新课标着意提倡的教学理念,而且容易实行,应该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

1.理解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意思,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特点

2.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了解

1.可以带学生观看视频:中国建筑之魂——建筑大师梁思成的一生

2.了解与写作背景:

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0年5月7日梁思成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并蒙受不公正对待。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

3.图片欣赏

欣赏各种各样的中国建筑照片

提问:图片中的建筑各具特色,令人赏心悦目。那么,它们的特征是什么?它们又有哪些共同点呢?

学生自由讨论,各自发表看法

三、走进文本

(一)阅读文本,初步探究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思考。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2、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3、怎样理解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4、怎样理解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二)分析文本,合作探究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