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
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

界带来 了重大 的 冲击 , 青年 中 出现 轻视 传 统文 在 化、 崇洋媚 外 的倾 向。尤其 是在城 市 , 城市生 活 的
多 样 化 以及 各 种 新 型 娱乐 场 所 的 创 建 , 花 鼓 戏 的 使 观 众 又 少 了许 多 。与此 同 时 , 一 种 样 式 的 艺 术 如 另 服用 了烈 性 的生 长 激 素 , 众 多 的都 市 中 高 速 膨 胀 在 并 大有 一 发 不 可 收 之 势 — — 那 便 是 各 领 风 骚 三 五 日、 哄 哄 、 方 唱 罢 我 登 场 的 流 行 歌 星 演 出 盛 典 , 乱 你 这些 盛 典 成 为 今 天 人 们 最 为 欢 迎 的 演 出 方 式 。 而 花鼓 戏 剧 院却 从 来 没 有 出 现 过 这 种 流 行 歌 星 演 出 的 盛况 。 以前 , 论 在 城 市 还 是 农 村 , 鼓 戏 都 深 无 花 受 广 大群 众 喜 爱 。城 市 发 展 带 动 了农 村 的 发 展 , 城 市 对 花鼓 戏 的 冷 落 , 渐 地 向农 村 扩 张 , 村 的 花 逐 农
久 的 花鼓 戏剧 目仍 难 以 满 足 当 下 观 众 的 艺 术 文 化
追求 。
( ) 南花 鼓 戏 发 展 经 费严 重缺 乏 , 致 财 力 二 湖 导 支持 不 够 近 些 年来 , 家 的 好 几 个 花 鼓 剧 团 先 后 解 体 , 国
一
这是为什么呢? 出现上述情 况 主要 是花 鼓戏专 业
城 市 和 农村 观 众 年 龄 日趋 老 化 , 众 也 比 以 往 少 , 观 花 鼓 戏 的市 场 发 展 前 景 令 人 担 忧 。 二、 出现 花 鼓 戏传 承 与发 展 困局 的 原 因 分 析 ( ) 南花 鼓 戏 自身的 剧 目和 曲 目的 陈 旧 一 湖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湖南花鼓戏是湖南省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是湖南省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
它以独特的演唱风格、剧情和角色和湖南南方方言为特点,被誉为湖南艺术的瑰宝。
本文将对湖南花鼓戏的历史发展、剧种特色以及现代研究进行综述。
湖南花鼓戏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初期的花鼓戏是由民间宴会上的宴乐歌曲演变而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花鼓戏渐渐演化为一种独立的戏曲剧种,成为民间艺人表演的重要形式。
据传,湖南花鼓戏最早在明崇祯朝时传入湖南,当时还称之为“舂鼓戏”,后来逐渐演进为现在的花鼓戏。
花鼓戏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民间戏曲传统的融合和演艺技巧的创新,它吸收了湖南当地的唱腔、音乐、舞蹈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表现风格。
湖南花鼓戏的剧种特色主要体现在唱腔和表演风格上。
它主要采用南方的方言演唱,声音高亢、激昂、激情四溢,给人以浓烈的感染力。
花鼓戏的唱腔有好几种,比较有名的有“马头琴”、“弹拧脖子”、“江山好”等,每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唱腔技巧。
花鼓戏还注重舞台表演的生动形象和细腻表达。
演员们会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舞蹈动作来表达人物性格和情绪变化,使剧情更加生动有趣。
花鼓戏还注重动作的编排和舞台道具的运用,以增强视觉冲击力。
近年来,湖南花鼓戏在现代研究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研究者主要关注的问题包括花鼓戏的历史渊源、剧目研究、唱腔演唱技巧以及现代舞台表演等方面。
有学者通过对湖南花鼓戏唱腔的音调分析,发现其与湖南方言的音调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还有学者通过对花鼓戏剧本的研究,发现剧中的角色形象和剧情内容都与湖南当地的风俗文化、历史传说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也有学者将花鼓戏与其他地方戏曲剧种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相同点和差异性,为湖南花鼓戏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省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以独特的唱腔、表演风格和湖南南方方言为特点。
它在历史发展上吸收了当地的民间戏曲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当下湖南花鼓戏传承的主要问题与发展研究

34
( 三 ) 改进花鼓戏剧团管理模式 完善花鼓剧团管理模式,增强传承发展的内在动力。引进 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精简戏班成员,求精 不求多,考核戏班成员的出勤和表演,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 增强戏班成员的工作意识。 ( 四 ) 增加政府扶持力度 加强政府对继承和发展的支持,为花鼓舞的表演提供政策 和资金上的保障。做好花鼓戏传承及发展工作尤为重要,以便 能够改善花鼓戏存在的资金匮乏现状,并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 到花鼓戏中来,为花鼓戏的发展提供引导性作用,并邀请相关 的专家到当地为花鼓戏表演人员提供专业的指导,并做好人才 培养工作,增加资金的投入力度,对花鼓舞表演进行科学的管 理。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增加政府扶持力 度,并建立相关的制度来保护花鼓舞,增加花鼓戏的投资力度, 为花鼓戏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以确保花鼓戏能够得到 更好的传承。 ( 五 ) 加大花鼓戏研究及创新 加大对花鼓戏进行研究,做好一系列的组织、创造、创新 工作,为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助于促进历 史文化价值和审美情感价值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各个时期 的花鼓戏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并运用标准化的表演手法, 以老艺人演唱及舞台表演为录音录像等方式收集素材,花 鼓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并且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较大,并且 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展现出了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 性,应从中培育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戏曲剧目,以便能够 展现出花鼓戏的特色 [3]。 结论: 针对现阶段湖南花鼓戏传承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 寻找花鼓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创新花鼓戏的内容和形 式,加大湖南花鼓戏宣传力度,建立完善的花鼓戏传承人保护 机制,改进花鼓戏剧团管理模式,增加政府扶持力度,加大花 鼓戏研究及创新,做好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确保能够将 历史悠久的花鼓艺术健康和持久的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 朱咏北 . 简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价值与保护原则 [J]. 音 乐天地,2018 (12):53-56. [2] 周勇 . 城市空间拓展与湖南花鼓戏文化内涵传承 [J]. 城 市学刊,2017,38 (06):84-88. [3] 徐玉兰 . 湖南花鼓戏在民歌中的融合与传承 [J]. 湖南大 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 (04):68-70.
非遗视角下“湖南花鼓戏”舞蹈的传承与保护

1.“湖南花鼓戏”舞蹈的相关概述1.1“湖南花鼓戏”舞蹈溯源湖南花鼓戏最早可以追溯到两百多年前的清朝中期,乾隆《远州府志》中记载“以岁,农人连袂步人田中,以趾化锄,且行且跛,塍间击鼓为节,徐疾前却,颇以为戏。
”可以看到,花鼓戏的出现与当时的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多为老百姓在劳作时自娱自乐的歌舞,到清代后期逐步发展成了有完整歌舞情节的戏曲形式。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之前,湖南花鼓戏一度陷入了消亡危机,但最终凭借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及蕴含的文化内涵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湖南花鼓戏从草台班到半台班再到专业剧团的发展历程,使其在戏曲的程式化、规范化、专业化等方面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发展出了“湖南花鼓戏”的舞蹈。
“湖南花鼓戏”的舞蹈主要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声乐与舞蹈部分都比较薄弱。
而后在继承传统花鼓戏艺术的基础上,逐渐吸收了湘剧、京剧等大剧种的艺术唱腔与舞蹈表现形式,进一步丰富了“湖南花鼓戏”舞蹈的声乐与舞蹈部分。
1.2“湖南花鼓戏”舞蹈的特点1.2.1生活性“湖南花鼓戏”的舞蹈动作源于对生活动作的选择和提炼,而后对其进行了加工、美化与规范,使其更具有艺术性、节奏性、风格性和造型性,并使生活中的元素更具有艺术意义和表现力。
例如,行走、打铁、打铜锣、补锅等生活动作经过加工美化都出现在了花鼓戏舞蹈的动作中。
所以“湖南花鼓戏”舞蹈生活性的特点使其舞蹈动作更贴近生活,更能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1.2.2程式性“湖南花鼓戏”舞蹈中的舞蹈动作虽然是对生活动作的提炼加工,但都只有在符合花鼓戏舞蹈程式性的同时才能将这些动作艺术化。
“湖南花鼓戏”的舞蹈毕竟不是单独的舞蹈艺术,它被局限在花鼓戏的范围,跟随花鼓戏表演的艺术主体,以歌舞演绎故事,受到了戏里的情节和性格的支配。
艺术家们在表演剧目时已经创作出了一些较为完善的表演方法与多种表演程式,如表演开门、关门、坐轿子、骑马、射箭等动作时的表演程式。
这些表演程式使“湖南花鼓戏”舞蹈的表演更具规范性了。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南省,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明珠。
在湖
南地区,花鼓戏一直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对湖
南花鼓戏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介绍其发展历程、演出特点以及相关研究成果。
一、发展历程
湖南花鼓戏起源于明代,源于花山鼓曲和湖南早期音乐戏剧形式。
经过多年的演变和
改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清代,湖南花鼓戏开始流行于湖南各地,成为当地民众
喜爱的娱乐方式。
近年来,湖南花鼓戏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
重要代表之一。
二、演出特点
湖南花鼓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戏曲形式而闻名。
在表演方面,湖南花鼓戏注重舞
蹈和身体动作的表达,以及嗓音的高亢和对白的生动。
在戏曲形式方面,湖南花鼓戏以戏
曲节奏明快、旋律婉转、动作夸张和喜剧化为特点。
这种形式使得湖南花鼓戏独一无二,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研究成果
湖南花鼓戏的研究工作在近几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者们对湖南花鼓戏的历史发展
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
有学者通过对湖南花鼓戏的演变过程进行考察,
认为湖南花鼓戏在民间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还有学者对湖南花鼓戏的演出形式
和表现手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见解。
还有学者对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其在戏曲表演艺术上的独
特之处,并与其他戏曲剧种进行了对比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湖南花鼓戏的文化内涵,推动了湖南花鼓戏的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
浅谈“湖南花鼓戏”

浅谈“湖南花鼓戏”湖南的花鼓戏起源于长沙各地的山歌民歌以及民间歌舞,在清朝的时候开始正式的被确立,尤其是角色的发展。
受湘剧艺术的影响,湖南花鼓戏的表现题材也被不断扩大,最终丰富了所有的音乐。
在清朝的时候,各地民间习俗以及文化气息,乡土人情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而花鼓戏也是扎根在民间,从而进行发展。
由于是从民间所起,所以花鼓戏的受众群体是比较多的,大部分的人都能接受,尤其是老一辈的人一听花鼓戏就来劲儿。
湖南花鼓戏可以直接追溯到清代,出现了田间休闲系民间音乐歌舞表演,这也使花鼓戏正式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虽然有一些地方的人对于花鼓戏可能比较陌生,但对于湖南人来说,花鼓戏就像是湖南文化的象征。
早期的花鼓戏,必须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随后花鼓戏总爱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很多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京剧。
建国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
花鼓戏最早起源于湖南省常德市一带,后逐渐发展壮大,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并在湖南各地得到广泛传播和演绎。
据传统说法,花鼓戏最初起源于明朝宫廷音乐“花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戏曲形式。
花鼓戏的表演形式以唱为主,结合了武打、腔调和舞蹈等元素,展现了湖南文化的特色和风采。
据1981年统计,湖南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1957年,湖南省戏曲学校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
二.“花鼓戏”的艺术特色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以下是湖南花鼓戏的一些特点:1. 音乐和舞蹈:湖南花鼓戏注重音乐和舞蹈的表演。
花鼓戏的音乐以花鼓为主要伴奏乐器,配以锣、鼓、板等打击乐器和二胡等弦乐器,气势磅礴,节奏明快。
舞蹈方面,湖南花鼓戏以独特的步伐和身法表现人物情感,舞姿矫健而富有韵律感。
浅论湖南民歌与花鼓戏的融合与发展

浅论湖南民歌与花鼓戏的融合与发展1. 引言1.1 湖南民歌与花鼓戏的传统湖南民歌与花鼓戏是湖南省传统的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湖南民歌是湖南省广大农村地区广泛传唱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多以古老的诗词或当地民间故事为素材,歌词朴实真挚,旋律优美动听。
湖南花鼓戏则是湖南省独具特色的传统戏曲剧种,以鼓乐为主要伴奏,表演形式活泼生动,曲艺性强烈,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湖南民歌与花鼓戏的传统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承载着湖南人民的文化情感和民间传统。
在农村地区,人们常常在田间地头、村庄聚会或是劳作之余唱起民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留恋;而花鼓戏则是在庙会、节庆等场合演出,通过鲜明的角色扮演和激烈的鼓乐,展现出生动的舞台画面,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
湖南民歌与花鼓戏作为湖南省的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代表着湖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它们的传统之美,不仅是湖南省乃至全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南人民心中永不磨灭的文化记忆。
在当今社会,如何将湖南民歌与花鼓戏这两种传统艺术形式融合发展,成为了湖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课题。
【字数:292】1.2 湖南民歌与花鼓戏的特点湖南民歌与花鼓戏是湖南地区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特点。
湖南民歌是湖南地方民间音乐的代表,其歌词质朴真挚,曲调优美动人。
民歌以其深厚的乡土气息和朴素的表现形式,描绘了丰富的生活场景和人情世故,反映了湖南人民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状态。
而花鼓戏则是湖南地区独有的地方戏曲剧种,以花鼓(一种类似于小鼓的打击乐器)为伴奏,以武戏和歌舞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节奏感。
花鼓戏的表演形式独特多样,既有高亢激昂的打击戏,也有细腻柔美的歌舞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
湖南民歌与花鼓戏的特点在于其地方性和民间性。
这两种艺术形式都源自于湖南民间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情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它们是湖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观念。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总结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总结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总结一、调研背景湖南花鼓戏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传统意义。
为了进一步了解湖南花鼓戏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促进措施,我们开展了湖南花鼓戏调研工作。
二、调研目的1. 了解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过程;2. 分析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3. 探讨湖南花鼓戏的传承现状和问题。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资料研究、实地观摩和访谈等方法。
四、调研结果1. 历史渊源与发展演变湖南花鼓戏起源于明代,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戏剧形式。
浏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和长沙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的主要流派。
2. 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湖南花鼓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
其音乐性强,演员在演唱和乐器伴奏中融入了湖南地方音乐元素;舞蹈动作矫健有力,富有节奏感;服饰华丽,以红色为主色调,配以金、白、黄等鲜艳色彩。
3. 传承现状和问题湖南花鼓戏的传承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的兴趣不高,导致花鼓戏表演队伍老龄化。
另一方面,现代化舞台设备的需求,对演员的技能要求提高,需要更多专业化培训。
五、调研结论1. 加强花鼓戏的宣传推广通过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推广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渊源,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兴趣,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花鼓戏的传承中。
2. 加强青年演员培养通过设立专业戏曲学院、开展培训班等途径,加强对年轻演员的技能培养和传统戏曲知识的传授,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增加对花鼓戏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引入现代舞台技术在保持花鼓戏传统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引入现代舞台技术,提升舞台效果,使得花鼓戏更加吸引人眼球,适应现代社会观众的审美需求。
六、调研建议1. 政府加大对花鼓戏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2. 加强与文化机构、学校等单位的合作,开展花鼓戏普及教育;3. 建立花鼓戏传承人培养机制,选拔和培养优秀的传承人;4. 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花鼓戏宣传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
董宁
[ 摘要] 湖南花鼓戏可分为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六个种类。
由于它们的艺术风格、音乐曲调、取材特点、表演艺术大致相同, 因而统称为湖南花鼓戏。
花鼓戏是湖南最具影响力的地方戏, 它
的曲调优美动听, 形式生动活泼, 语言通俗易懂, 表演艺术朴实、明快, 并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 20 世纪前期在湖南广为传播, 也深受湖南人民的喜爱。
[ 关键词] 湖南花鼓戏; 发展阶段; 生存现状; 传承方式
一、湖南花鼓戏的生存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传媒工具多样化。
从20 世纪80 年代电视机的不断普及, 到90 年代初期VCD 和DVD的广泛使用, 到今天电子网络、互联网数字化的迅猛发展以及办公室电子办公全自动化和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发展, 这些传媒工具的普及使民间传统艺术花鼓戏的演出市场受到了猛烈冲击。
特别是近些年以来, 各种外来文化的涌进, 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重大的冲击, 在青年中出现轻视传统文化、崇洋媚外的倾向。
尤其是在城市, 城市生活的多样化以及各种新型娱乐场所的创建, 使花鼓戏的观众又少了许多。
与此同时, 另一种样式的艺术如服用了烈性的生长激素, 在众多的都市中高速膨胀并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那便是
各领风骚三五日、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行歌星演出盛典,这些盛典成为今天人们最为欢迎的演出方式。
而花鼓戏剧院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流行歌星演出的盛况。
以前, 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 花鼓戏都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城市发展带动了农村的发展, 城市对花鼓戏的冷落, 逐渐地向农村扩张, 农村的花鼓戏盛况也大不如前。
再加上由于欣赏花鼓戏的城市和农村观众年龄日趋老化, 观众也比以往少,花鼓戏的市场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二、出现花鼓戏传承与发展困局的原因分析
( 一) 湖南花鼓戏自身的剧目和曲目的陈旧传统的花鼓戏与其他兄弟戏曲剧种一样, 也有其一整套表演故事的
艺术手段, 并且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程式, 虽然体现着古典艺术美, 但毕竟是古人审美价值取向的产物, 难免显
得形式老套、手法陈旧。
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沿用传统的艺术手段来表演今天的故事, 不_K_|恄可避免要在
审美观上产生阻隔。
如在20 世纪50、60 年代, 创作和演出者往往并不重视人民群众观众
的兴趣。
原因是部分作品的生产和发展的立脚点及出发点是为政治服务, 普遍心态是跟随政治风云的变化来选取题材, 以宣传特定时期方针政策为基本主题。
到了20世纪80 年代, 花鼓戏的剧目又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创作, 与当时的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连, 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比如曾经取得良好群众反应的以贯彻党中央
三农精神为主题, 通过选村委会主任, 反映当代农村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花鼓戏曲目补票等。
到了今天, 由于新剧目创作越来越少以及人民群众观念的不断更新, 传统的甚至新创不久的花鼓戏剧目仍难以满足当
下观众的艺术文化追求。
( 二) 湖南花鼓戏发展经费严重缺乏, 导致财力支持不够近些年来, 国家的好几个花鼓剧团先后解体,这是为什
么呢? 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花鼓戏专业剧团每年从政府获取的财政拨款越来越少, 剧团在福利待遇、宣传、舞台灯光、音响、服装等方面已经无法正常运转。
由于观众市场的急剧减缩, 剧团需要生存下来就必须经过激烈的竞争, 剧团之间的竞争必然导致降低演出价格, 从而也导致了剧团收入的减少, 花鼓戏演出收支的不平衡, 最终
导致剧团的入不敷出, 难以为继。
三、对花鼓戏传承与发展的对策研究
( 一) 加强湖南花鼓戏的理论研究和保护工作湖南花鼓戏是湖南省同时也是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奇葩, 其不同
时期的作品分别反映着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 是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写照。
所以对湖南花鼓戏进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 会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湖南的过去。
在加强对湖南花鼓戏研究的同时, 我们更要对它采取良好的保护措施。
只有对它采取了好的保护措施才能让它得以传承, 一代代流传下去。
同时还应该对中老年艺术家的保留剧目和其他优秀的传统剧目进行恢复和保存。
建议筹建湖南省花鼓戏档案和花鼓戏保护中心, 针对一些后继乏人的乡间名老艺人的绝技绝活分别从剧目、音乐、唱腔等方面进行整理并录制成磁带、光盘等视听资料。
( 二) 加强花鼓戏自身的创新
虽然我们需要对花鼓戏进行研究和保护, 但并不意味着一味保守地去保护。
如果对新文化或西方文化进行排斥甚至是抵制, 只能使传统剧目离我们越来越远。
一个事物要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去适应我们社会发展的
需要。
花鼓戏的发展和创新主要体现在表现手法及其新曲目的拓展和提高上, 其特有的风格特色及音乐性能是相对稳定的。
各种不同类型的花鼓戏会因新生代曲种的增加而更加地丰富充实。
花鼓戏的创新包括音乐结构的创新以及演唱方法的创新。
花鼓戏的创作者和编曲者应该根据现代不同生活内容的需要来决定花鼓戏的音乐结构。
例如剧目的创新就要求剧目创作者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把表现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鲜明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其次需要把地方特色和深刻揭示人类共有心灵结合起来; 然后需要把追求高品位的艺术美和满足人民群众审美
需求结合起来; 最后需要作家的主体创作与群众策划结合起来。
伴奏与唱腔是不可分割的, 犹如红花与绿叶, 红花需绿叶衬托才更显出娇艳之美, 彼此互生互补, 须臾不离。
伴奏乐器的多样化组合, 伴奏手法丰富化是一个重要手段。
过去的花鼓戏大多是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苦情戏, 或者是揭露封建社会黑暗和反映农村阶级斗争为主要题材, 或者是歌颂党和人民心连心思想情感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 像花鼓戏这样的传统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也应该相应的变化, 花鼓戏的主题应该由歌功颂德题材转变为以展现现代高科技
和小康社会为主的题材。
( 三) 加大资金投入, 进行全面宣传和推广工作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实际资金是不能使花鼓戏得到顺利发展的。
对花鼓戏采取的活动, 应该不仅仅从精神方面给予支持, 同时在物质方面应该给予更大的帮助, 应该把花鼓戏的扶持事业视为重点建设项目。
扶持民间个体或集体性质的戏班, 帮助它们解决部分活动经费问题, 给专业表演团体或乡镇业余演出团体的演职人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提供一定的周转资金, 同时还可以在
各个地区设立戏曲保护与发展资金。
在推广工作方面, 可以成立花鼓戏协会, 组织各类艺术交流和演出, 开展学术活动, 并创办自己的刊物。
还可以创设花鼓戏学习班、花鼓戏艺术讲座, 对观众普及花鼓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