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代表性民族舞蹈简介

合集下载

韩国部分舞蹈介绍

韩国部分舞蹈介绍

韩国传统舞蹈传统舞蹈来源于传统的祭祀活动,三国时期高句丽的壁画上就记载了跳舞的场景,到了朝鲜时期,宫廷舞蹈和民间的舞蹈渐渐兴盛起来。

宫廷舞蹈궁정무용的代表:剑舞,处容舞等,民间舞蹈민간무용的代表则有,假面舞,僧舞,驱邪舞等。

长鼓舞和扇子舞也是民间舞的一种。

剑舞:칼을휘두르며추는춤.挥舞剑跳的舞。

共四人,两人为一组,手持长刀跳舞。

舞蹈动作快而有力。

由来:검기무(劒器舞) 또는칼춤이라고도한다. 유래에대해≪동경잡기東京雜記≫와≪증보문헌비고≫의기록이모두신라소년황창(黃昌)이백제에들어가칼춤을추다가백제의왕을죽이고자기도죽자, 신라인들이그를추모하기위해그얼굴을본떠가면을만들어쓰고칼춤을추기시작한데서유래되었다고한다.相传在新罗时期,有个名叫黄昌的人去百济行刺百济的王,他拿着剑跳舞然后刺杀了百济的王,当然他最后也死了。

新罗的人为了纪念他,就模仿他的脸做了面具,拿着剑跳舞。

处容舞;통일신라시대부터최소1100년이넘는역사를자랑하는처용무는처용의가면을쓰고추는무용으로한해를보내는마지막날궁궐에서열렸던일종의의식이었다. 새해를맞으며악귀를몰아내고왕실의평화를기원했다. 세월이흐르면서처용무는궁중연회에도등장하게되었다. 선조들이얼마나수준높은예술과고유한풍습을중시했는지를보여준다.统一新罗时期兴起的舞蹈,表演者带着处容的面具跳舞所以称为处容舞,在年末宫廷中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

他有着迎接新年驱除恶鬼的含义,后来渐渐演变成一种宫中表演。

长鼓舞:장고를몸에매고장고의양쪽북편을번갈아치며추는춤.장구를어깨에다비스듬히둘러메고여러가지장단에맞추어추는춤. 원래는호남농악의우도굿가운데농악의개인놀이인구정놀이에서출발하여, 1930년대에일본에서현대무용을배우고돌아온최승희(崔承喜)에의하여본격적인무대예술무용으로형성되어현재는새로운형태의독립된무용장르로정착되었다. 长鼓绕着肩膀斜挂着,舞者和着节拍起跳。

原本是全罗南北道的单人舞蹈,1930年后融合了从日本学习过来的现代舞,成为现在的表演舞蹈。

朝鲜族长鼓舞艺术特点

朝鲜族长鼓舞艺术特点

朝鲜族长鼓舞艺术特点长鼓舞是一种群众性的舞蹈,不分性别年龄,男女老少都适合参加,不分地点,只要有空地都能够实行舞蹈,且动作简单、易学,除了一些特殊的长鼓舞表演要求一定难度、一定技巧外,群众性的长鼓舞多表现人们平时所熟悉的生活场景,故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长鼓舞多是为欢庆节日所跳的舞蹈,内容丰富且极富娱乐性等特点,广泛吸引群众参与进来,人们欢聚在一起,拿起长鼓,随心所欲,自由舞蹈,表达出喜悦、欢乐的情绪。

民俗性长鼓舞内容多表现建房、制鼓、开山、挖地、舂米等劳动生活,还有摹仿禽兽动作等,舞蹈生动形象,无论从舞蹈形式还是舞蹈内容,都再现出瑶族人民的生活情景,同时表现出瑶族人民热情豪放、勤劳质朴、勇敢坚毅的性格特质。

瑶族人民遍及全国各地,不同区域的人民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和风俗习惯,他们的制鼓方式、乐器配置及舞蹈形式都有所差异,如:广西贺县制鼓时在挖空的鼓腹内放少量小圆石子,击鼓时鼓腹沙沙作响,既有鼓声,又有沙锤效果;广西田林长鼓上配有小铃铛,舞动时能发出清脆的铃声;湖南长鼓舞还配有芦笙一起合演,舞蹈形式也分为“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等。

长鼓舞与民族活动相结合,体现出不同地区瑶族人民风格迥异的艺术文化,它丰富的内涵,浓郁的民俗性,成为传承瑶族民俗文化的载体。

健身性跳长鼓舞,在击鼓的同时还需要身体各个部位的不同形式和不同水准的活动。

跳长鼓舞以手部动作为主,形式变化多样,一般均左手持鼓,手腕则根据鼓的动作变化而灵活转动,右手则以横拍、竖拍、斜拍、背拍、摇拍等形式击鼓;身体可前倾或后仰,或转身时背鼓拍击,或有扭动上身的动作,如小长鼓中的“半蹲磨鼓”,以双膝为轴,带动上身做磨转;由下而上,同时在胸前转手拍鼓;膝部动作有微蹲、半蹲、全蹲,自然屈伸,颤动而有弹性;脚步动作相对较复杂,有前后推拉步、走对角步、后单脚踢鼓,又或时而绕圈,时而跳身转体,动作轻快、灵活而多变。

长鼓舞通过手部、身体、脚步各部位的运动,不但增强了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还提升了人体的灵敏性和协调性,同时因为膝部的不间断蹲起动作,对增强股四头肌、臀大肌力量,减少臀、腹部脂肪都有良好的功效。

乞粒舞

乞粒舞
但是,这种古老艺术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猛烈冲击和老艺人相继离世的影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亟待抢 救和保护。
传承情况
乞粒舞是以家族形式传承的。在桓仁满族自治县文化馆工作的金明焕是乞粒舞的第四代传承人。他把儿子金 山、侄子金明哲都发展成为乞粒舞的主力。
谢谢观看
乞粒舞
朝鲜族的民间舞蹈
01 艺术性质
03 艺术特色 05 传承情况
目录
02 历史溯源 04 传承价值
乞粒舞是朝鲜族群众十分喜爱的民间舞蹈,集朝鲜族民间舞蹈"双层舞"和"乞粒"活动中的舞蹈精华于一体,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风格。该舞蹈在"七五"期间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收录,经国家民委、文化 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专家认定,全国仅传承于本溪。
历史溯源
传承
本溪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传承于本溪东部桓仁县的横道川和六道河地区。境内山峦起伏,森林茂密,交 通闭塞,独特的地理区域环境构成了乞粒舞独特的民俗民间文化生态和传承的特殊环境。作为朝鲜族民族民间舞 蹈的起源,有证可考,最早记录本溪及周边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可上溯到汉代。在桓仁及周边历代贵族官宦的墓 葬中,出土了约5世纪前后的多种壁画,形象的描绘了当时的舞蹈情况。
每逢佳节喜庆之时,参加表演的人数众多,场面宏大,这就需要有人出来主持、引导舞队进入表演场地。从 舞队入场至走出各种队形变化,直到舞之尽兴,表演程式相对稳定。在"做周"、"回甲节"、"回婚节"等朝鲜族活 动时,因受表演场所及参加人员的局限,就没有入场、走队形的必要。因此,表演程式相对发生变化。因地制宜, 因情而变,形成了乞粒舞表演形式的主要特点。
传承价值

从朝鲜族“象帽舞”的研习中分析其文化及“技艺”性特征

从朝鲜族“象帽舞”的研习中分析其文化及“技艺”性特征
(二)象帽舞中的技巧性特征 象帽舞作为一种技巧性极强的舞蹈,在技巧上的变化是多 种多样的。象帽有“大、中、小”之分,区分“大、中、小”的依据并不 是象帽的大小而是象帽的尾坠和彩带长度来区分的,初学者一 般从小象帽开始学起其次才是中象帽,但能达到接触大象帽的 表演是很少的。小象帽的表演技巧性多以快速变化为主,速度的 快慢和方向的变化使表演形式变得也多种多样,由于小象帽彩 带短和尾坠小的情况,所以舞动起来是相对容易控制的,这样象 帽的表演形式也是自如的,所以说“小象帽”的技巧性多在于速 度和方向的变化。 “中象帽”相对“小象帽”而言所需要的技巧性会更强一些, 而且危险度也有所升高,中象帽的尾坠和彩带都会相应的变化, 所以在学习“中象帽”的时候身高也是一个考虑的因素,“中象 帽”和“小象帽”的技巧性大概相似,但是在表演上由于“中象帽” 的彩带变长,所以其表演形式也是绚丽多彩的。在表演“中象帽” 时,表演者是用颈部的力量来频频的摇动头部和颈部,这样可以 使头上戴的象帽的彩带如风般旋转,如同车轮飞转一样在舞者 头顶和身体四周划出,时而水平、©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07
文 艺 生 活 LITERATURE LIFE
民间文艺
绘出”一个光辉耀眼的彩环,表演形式繁多,例如“平甩象”、“左 文化资源,是可以让人们继续挖掘和研究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文
右甩象”及“立甩象”和“抖露珠象”等,有时女舞者边舞边走进彩 化资源,我们只要在紧跟时代的潮流和保持象帽舞原有的优秀
作 者 简 介 :黄 福 营(1994-),山 东 菏 泽 人 ,延 边 大 学 艺 术 学 院 ,在 校 硕 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转状态。如果掌握不好象帽的旋转路线,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所以说直接完成象帽舞的练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期更多的 是对象帽舞动律的掌握。

朝鲜舞风格特点

朝鲜舞风格特点

朝鲜舞风格特点介绍朝鲜舞的风格形成是与这一民族的审美特点相一致的。

朝鲜族人民十分喜爱白鹤,喜爱它洁白的颜色和轻盈静美的姿态,把白鹤看成是吉祥纯洁的象征,以素白为民族服装的主色调,同样这种审美观也反映在歌舞艺术中,讲究“鹤步柳手”,即模仿鹤的步态起舞,并在“鹤步柳手”的步态中,又以动静结合为特点的即以内在之动,带动外在之动,动中有线,而静时线未断,动起来松弛自如,潇洒流畅,静下来婀娜多姿,仪态万方,有如花朵含苞待放,这就是朝鲜舞的魅力所在。

朝鲜民族舞蹈中主要择取了“古格里”、“扎金古格里”、“安旦”、“他令”和“挥莫里”等几种节奏的基础步法和华彩步法,如:扛、弹、拍、抽等手的动作以及蹲、跳、转等技巧动作,这些内容的摘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组合,一环接一环的构成了具有内在联系,较科学系统的一条规律线。

朝鲜族民间舞蹈在训练上主要有三方面的意义,第一是节奏及其表现力方面的训练内容,朝鲜族舞蹈各种不同的性格化的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节奏特点,给舞蹈提供了丰富细致的内心节奏及表现力。

例如:从感情上表现含蓄,深情的“古格里”,节奏是均匀而缓慢的节奏;表现活泼、明朗的带有跳跃的是“安旦”节奏;表现深沉而有力的是“他令”节奏。

这些节奏对于训练内心节奏及表现力方面都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并行之有效的教材内容。

第二是呼吸运用方面的训练内容,呼吸运用是朝鲜族舞蹈中的一大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常常把呼吸的运用看成是动作的延续发展和把握住动作分寸的内在力量。

这样在训练朝鲜族舞蹈时十分注重贯穿于整个动作过程的始终,并贯穿于身体的各个部位,甚至细致到手指,脚腕和脚趾,而呼吸的节奏、长短、轻重、缓急等又是体现朝鲜民族舞蹈风格特点,对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内在感情,以及形与神的统一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训练价值和意义的。

第三是技能方面训练的内容。

朝鲜族舞蹈连绵不断的起伏过程和柔韧性较强的动作特点,是需要膝部和脚腕子的严格控制来完成和体现的,特别是下肢动作特点,直接波及到上身和手臂,并体现在整个动作流动中的协调细致的要求上。

《阿里郎》教学课件阿里郎

《阿里郎》教学课件阿里郎

装饰音技巧
装饰音技巧是《阿里郎》唱法中常用的技巧之一,通过装饰音技巧能够将歌曲中 的音符装饰得更加华丽、优美。
装饰音技巧的练习方法包括:在每个音符上标记装饰音符号,在演唱时通过控制 喉咙和气息来使声音产生装饰效果。
和声技巧
和声技巧是《阿里郎》唱法中常用的技巧之一,通过和声技 巧能够将歌曲中的主旋律和和声部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阿里郎歌曲的特点
旋律优美动听,节奏轻快明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欣赏价 值。
歌词简练易懂,富有诗意,唱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富 有韵律感。
阿里郎歌曲的演绎
阿里郎歌曲的演唱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独唱、合唱、舞蹈 等多种形式。
通过各种演绎方式,能够让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阿里郎歌 曲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阿里郎歌曲的影响
音乐中的主旋律和节奏型与舞蹈的动作和步伐相配合,使舞蹈
更加生动、形象。
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表达了朝鲜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
03
美的追求。
阿里郎舞蹈的文化价值
阿里郎作为朝鲜族文化的代表,具有很高的艺 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通过阿里郎舞蹈的表演,人们可以了解朝鲜族 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阿里郎舞蹈在传承和发扬朝鲜族文化方面发挥 着重要作用。
舞蹈动作特点
以抒情和细腻的舞步表现朝鲜族女子的柔美和优 雅。
身体各部分的细腻配合和协调的动作,展现出朝 鲜族舞蹈独特的韵味。
舞蹈中融入了许多生活元素,如搓米、拍手等, 增强了舞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01
阿里郎的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与舞蹈动作相互辉映,增 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02
阿里郎发展
阿里郎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发展和变迁。 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阿里郎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浅析朝鲜族象帽舞的发展特点及研究价值

浅析朝鲜族象帽舞的发展特点及研究价值

浅析朝鲜族象帽舞的发展特点及研究价值朝鲜族象帽舞作为朝鲜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从发展历程、表演形式、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分析其研究价值。

发展历程朝鲜族象帽舞,又名“野狐舞”,上古时期起源于满洲地区,后传入朝鲜半岛。

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族起源、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使得朝鲜族象帽舞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点。

在长期的演变中,朝鲜族象帽舞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演形式,经过不断地民间传承和改良,已经成为了现代舞蹈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表演形式朝鲜族象帽舞是一种多人舞蹈,一般由九至十二人参与表演。

舞蹈过程中,演员头戴象形帽,腰间系有彩带,用舞蹈方式表现出翩翩起舞的野狐,寓意春天的蓬勃生机和美好祝愿。

舞蹈动作轻盈、灵动,舞姿优美、多变,既表现了自然界的风光,又反映了人们内心世界的激荡和追求。

艺术特色朝鲜族象帽舞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性:朝鲜族象帽舞产生于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之中。

在现代表演中,朝鲜族象帽舞依然保持了传统的舞蹈形式、乐器伴奏和服装等元素,具有较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多元性:朝鲜族象帽舞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多样化,有独舞、合舞、变奏等形式,内容则涵盖了自然界万物和人们的情感世界等多个方面。

同时,朝鲜族象帽舞也容易与其它文艺节目等形式结合,具有艺术创新的潜力和广阔的表现空间。

•世界性:朝鲜族象帽舞不仅在中国和朝鲜半岛广泛传播,也已经在世界上得到了一定的认同和传播。

朝鲜族象帽舞在国外的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民间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推广了中华文化的传统观念和艺术表现方式。

研究价值朝鲜族象帽舞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生动载体,其具有一定的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艺术学等研究价值,包括:•文化传承:研究朝鲜族象帽舞可以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艺术创新:研究朝鲜族象帽舞可以发掘其创新潜力和市场价值,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艺术市场中的发展和传播。

朝鲜族长鼓舞的特色

朝鲜族长鼓舞的特色

朝鲜族长鼓舞的特色朝鲜族长鼓舞的特色每一种舞蹈都有其意义,它代表着民族美,自然美。

而朝鲜族文化就向我们展现一种形态万千的长鼓舞,独具朝鲜民族风。

它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其背后隐藏着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

宛如他们跳的不是舞蹈,是一种生命的诠释,青春,勇猛与震撼。

朝鲜族长鼓起源于印度细腰鼓,又名“杖鼓”,历史曾流行于中原地区。

朝鲜族民间乐器。

历史悠久、构造独特、音色柔和,常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

朝鲜族长鼓起源于印度的细腰鼓。

公元四世纪时,细腰鼓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而后又东传朝鲜。

长鼓为古代细腰鼓的变体。

隋唐时期,我中原称长鼓为“都昙鼓”、“毛员鼓”和“腰鼓”,当时虽未有长鼓之名,但实际已用于宫廷九、十部乐的天竺、龟兹、西凉、疏勒、高昌和高丽诸乐中。

宋代长鼓以“杖鼓”之名载入史册。

宋代《乐书》:“杖鼓、腰鼓、汉魏用之。

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皆广首纤腹。

”沈括《梦溪笔谈》:“唐之杖鼓,本谓之‘两杖鼓’,两头皆用杖。

今日杖鼓,一头以手拊之”。

隋唐时期,我中原称长鼓为“都昙鼓”、“毛员鼓”和“腰鼓”,当时虽未有长鼓之名,但实际已用于九、十部乐的天竺、龟兹、西凉、疏勒、高昌和高丽诸乐。

宋代长鼓以“杖鼓”之名载入史册。

到了元代,《元史·宴乐之器》对杖鼓记载尤详。

《元史·礼乐志》:“杖鼓,制以木为匡,细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绣带,右击以杖,左拍以手”。

风格特色朝鲜族长鼓为两面鼓,其两端音高不同,女性长鼓舞风格优雅,男性长鼓舞活泼潇洒。

现代长鼓舞有两种击打法:一为舞者用鼓鞭(一尺许细长的竹鞭)兼用鼓槌(一端圆粗,长约尺许的木槌)。

一为只用鼓鞭不用鼓槌。

前者开头只用鼓鞭按慢鞭拍子边击边舞,鼓插在长鼓上,舞至高潮时,方抽出鼓槌进行技巧表演。

后者春持鼓鞭随乐起舞。

长鼓的表演,以柔软的扛手、伸肩、鹊雀步等动作为主,以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鼓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为一体,高度协调统一。

长鼓两面具有不同的音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鲜族代表性民族舞蹈简介
1.长鼓舞:
长鼓舞是朝鲜族代表性舞蹈之一,脱胎于传统的“农乐舞”,长鼓舞作为民间打击乐器,在农乐舞队里由长鼓手击打,起伴奏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当情绪高昂时,长鼓手常常随众人一起翩翩起舞,因其前身挎着长鼓,故在起舞时侧重于击鼓的形体动作,逐步创作出挎跳“大蹦子”等技巧,由此而被称为“长鼓演戏”。

后经历代艺人创造丰富,长
鼓舞便在二十世纪初期,以独立的表演形态从农乐舞里脱颖而出。

每逢佳节之日,民间常出现跳长鼓者,深受群众欢迎,延边歌舞团从50年代初起将长鼓舞搬上舞台,从而扩大了长鼓舞的影响,60年代又在独舞的基础上,创作出长
鼓的群舞表演。

长鼓舞不仅鼓技惊人,花样翻新,亦在于表达喜悦,欢快的情绪,以优美的舞姿和娴熟的鼓技给予美好的艺术享受。

2.顶水舞:
顶水舞因舞者头顶水罐起舞而得名,是朝鲜族女性表演的传统舞蹈。

朝鲜族妇女习惯用头部顶着器物行走。

在插秧、锄草季节,妇女们常头顶水罐将饮水或米酒等送至田间地头。

顶水舞即在这种生活习俗基础上形成,而且一经形成,便在群众中间广泛流传。

50年代初期,顶水舞在延边各地随处可见,成为当地群众性最广泛的民间舞蹈之一。

舞者顶的水罐,原是生活中的实物,后来为了便于起舞,多用纸糊的罐型道具,在表层上绘以漂亮的花纹,轻巧别致。

随着道具的变化,舞蹈动作也相应发展。

顶水舞以“挫
垫步”、“踏波步”、“碎步”为基本步伐,主要动作有“甜泉舀水”、“玉指弹珠”等。

舞蹈通过模拟顶罐行进中的各种生活动作,抒发欢乐喜悦的内心感情,舞姿轻松优美。

3.农乐舞:
农乐舞是朝鲜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形式。

历史悠久,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源于农业生产的丰收及劳动,体现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多在节日和喜庆佳节,由农民高举上书“农者天下之大本”的旗帜,手持各种乐器和道具欢歌起舞。

从高丽国时期,每逢农历正月初一、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春插、夏锄、秋收季节,农民在田间地头自娱,借以抒发欢乐情感,鼓舞生产斗志,表达渴望丰收的心愿,称为“农乐游戏”,后来遂以“农乐”命名成为民俗歌舞。

50年代初起延边歌舞团把农乐舞搬上舞台,成了该团的压轴节目。

农乐舞表演主要由“手鼓舞”和“甩象帽”组成。

手鼓舞分有柄和无柄两种,动作极为丰富,基本技法是“跑步拉弓”,出自狩猎时以箭瞄准猎物的模仿动作。

甩象帽,属于独特的技巧表演,舞者以颈项的力量频频摇动头部,使所戴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似车轮飞转般在舞者的头部和身体前、后、左、右画出种种光辉耀眼的美好彩环。

象帽以飘带的长度分大、中、小三种,长者达12米,短者仅1.5米,介于中间者为中象帽;甩象帽动作花样翻新,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主甩象”“抖露珠象”等,能够边甩边跳跃,表演出“甩象跨步”和“伏身甩象”等高难动作。

4.扇子舞:
扇子舞起源于传统巫俗,后来发展成为表演性的一种舞蹈形式,十五世纪后期,由流浪艺人组成的以卖艺为生的组织,为谋求生存,常在村落里进行各种表演,内含“绳上杂技”、“地面技艺”等,称为“歌舞百戏”,其中常有扇子舞蹈。

扇子舞由女子表演,通过舞动扇子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

动作舒展大方,舞动扇子与执扇造型有机地融为一体,在舒缓的节奏中给人以优美典雅的感受,在轻快的节奏中则显得欢快活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