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合集下载

对《释名》声训的再认识

对《释名》声训的再认识

对《释名》声训的再认识作为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和探求词源的重要方法,声训在概念、范围及其目的等方面仍有诸多争议。

本文以《释名》中先秦两汉声训为例,探求声训在我国语言学史上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标签:声训《释名》史学观点局限性声训是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也是一种探求词源的重要方法。

关于声训的概念、范围及其目的,各家仍有争议。

笔者认为,声训是用音近音同的词来解释被释词,并探求词源的方法。

声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声训应限定在先秦两汉时期,此时的声训尚不具备因声求义的系统理论;广义的声训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释他词,这里包含了宋人的“右文说”和清人的“因声求义”。

此外,关于“声训”的价值与意义,很多人褒贬不一。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声训作为一个学术体系,是必须批判的,因为声音和意义的自然联系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1]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释名》声训)指出研究词义不一定拘于形体分析,从语言着手来探求‘义类’和声符的关系,给语言学研究别开一番天地。

”[2]因《释名》是先秦两汉声训之集大成者,故试以其为例,探求狭义上的声训在我国语言学史上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一声训材料很早就出现了。

“黄季刚先生以为,《大戴礼记》载虞史伯夷之言‘明,孟也;幽,幼也’是最早的声训。

按虞舜时间算,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

[3]再如,《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坎,陷也;离,丽也;兑,说也。

”此时的声训尚处于萌芽状态,在方法上没有条例,多数利用音义关系来阐明其政治观点,带有浓郁的说教色彩,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语言学声训。

到了两汉时期,以声通义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尔雅》《方言》中屡见声训实例;《说文解字》“以声训者十居七八”[3]。

在此基础上,东汉末年的刘熙完全用声训之法解释词义、探求词源,明确提出声训的目的,成就了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声训词典《释名》。

比起之前的声训,《释名》声训有以下四个特点:(一)规范的声训条例形式。

四部辞书(下)——以形求义的《说文》和以音求义的《释名》

四部辞书(下)——以形求义的《说文》和以音求义的《释名》
者挥作 弓。《 礼 - 周
博 学经 籍 , 马融 常推 敬 之 。 时人 为 之语 日 :“ 五 六 弓》: “ 弓、 弧 弓 , 以 射 甲革 甚 质 ; 夹 弓 、 《 王 经 》 无双 许 叔 重 。 为郡 功 曹 ,举 孝 廉 ;再 迁 除 庾 弓 , 以射 犴 侯 鸟兽 ;唐 弓、 大 弓, 以授 学射 ” ” 汶 长 。卒 于 家 。 初 ,慎 以 《 经 》 传 说 臧 否 不 者 。 五
( )《 文 》 注 释 中 的 传 播 思 想 。 二 说
许慎对 每个字 的说解 材料 大都有 比较 可靠
的 来 源 ,他 自己 说 :“ 采 众 人 , 至于 小大 ,信 博
而 有 征 。 根 据 研 究 , 他 引 用 了孔 子 、 董 仲 舒 了文 明社会 ,衣饰 是区分人 际地位 的标 志 ,所 ” 等 3 家 解说 ,引用 汉 代所 传古 代文 献 ,如 礼 1 ( 官》( ( 周 ( 春秋 左 传 ( 经 老 子 和 尔雅 《 孝 等3 4种 。在 字 典性 质的 说 文 中没 有许 慎 直 以不 同地位 的人 穿不 同颜 色的衣服 。 ( )《 文 解 字 叙 》 中 语 文 思 想 。 三 说 许 慎 针 对 语 言 文 字 的 作 用 ,在 说 文 解 字
三 、 以 形 求 义 的 说 文 解 字 》 五 行 阴 阳 家 的 观 念 ,从 “ ” 始 ,至 “ ” 终 , 一 亥 所 谓 “ 物 生 于 一 , 毕 终 于 亥 ” 部 首 的 前 后 万 。
据 , 许 慎 ( 元 约 5 ~ l 7 ,字叔 重 ,汝 南郡 次 序 ,大 致 是 “ 形 系 联 ” 即 把 形 体 相 近 或 公 ) 8 4 召 陵 ( 河 南 郾 城 县 东 ) 人 。 其 所 著 说 文 解 相关 的编排 在一起 。 同义 意符 的字归在 同一部 今

《释名》同源词疏考

《释名》同源词疏考

《释名》同源词疏考《释名》同源词疏考陈建初(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刘熙《译名》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探索语源的着作.本文对其中部分同源词进行考证阐释,以验证它们的可靠性.同时,考证中还推论系联了其他同源词.关键词:释名;同源词;考证本文考证《释名》中部分同源词,行文体例一依拙文《(释名)同源词疏证》(载《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3期).1.脐一剂(释形体67J刘熙:"脐,剂也,肠端之所限剂也."今按:剂,齐断之义;从齐,齐亦声."《尔雅?释言》:"剂,剪齐也."郭璞注:"南方人呼剪刀为剂刀."邢呙疏:"剂,为齐截也."《后汉书?刘梁传》:"《春秋传》日:'和如羹焉,酸苦以剂其味."'李贤注:"《左传》作齐."王力《同源字典》以剂与齐为同源.《尔雅?释言》:"齐,中也."王引之《经义述闻》:"人脐居腹之中央,故谓之脐.脐者,齐也."按,王氏以为脐得名于齐,而刘熙以为脐得名于剂.从剂,齐同源而推,从系源的角度来考察,两说皆可懿行《尔雅义疏》日:"齐者平也,等也,皆也,同也,又整齐也,五者实一义,皆无长短高下之差,故为中也."则《尔雅》训齐它齐声字也有取平齐,等齐之义者,可为推证.如:侪,等辈,指人的地位,身份,辈份等等相平齐,属同类,同等之人.齑,《说文》日:"等也."朱骏声《通训定声》:"与侪略同."齑,《说文》日:"材也."段玉裁注:"取人材整齐之意."又《释名?释丧制》:"齑,齐也."《说文》:"齑,缏也."朱骏声日:"缝缉其边日缏."按,取缉齐之义,故文献通用齐字,《仪礼?丧服记》:"若齐,裳内衰外."胡培翠正义:"齐,谓缉其边."语音关系:脐与剂,皆从纽脂韵,双声叠韵;侪,崇纽脂韵;齑,齑,从纽脂韵;窬,精纽脂韵;精从为旁纽,崇与从为准双声,皆脂部叠韵.2.坐一挫(释姿容20)刘熙:"坐,挫也,骨节挫诎也."今按:挫,折屈之义;坐,两膝折屈,臀着于足上,故二者同源.《周礼?考工记?轮人》: "外不廉而内不挫."郑玄注"挫,折也."《庄子?天地》:"不以物挫志之谓完".成玄英疏:"挫,屈也."《孟子?滕文公》:"威武不能屈."赵歧注:"屈,挫其志也."按,挫为使屈之义.《论语?乡党》:"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刘宝楠正义引江永《图考》日:"古人之坐,两膝着地而坐于足,与跪相似."《陔余丛考》卷三十一:"以膝隐地,以尻着踱,而体安者,坐也."则坐的特点正是膝胫折屈,身体较站立为短,故坐声字既有折屈义,又多有短小义.如《说文》:"坐fJ,折伤也."段玉裁注:"与手部挫音同义近."《玉篇》:"判,去芒角也."去物之芒角即折断之义.物折断则短小,如《说文》:"荃,斩刍."段玉裁注:"谓以铁斩断之刍."《资治通鉴?周纪五》:"置荃豆于前而马食之." 胡三省注:"堇,寸斩之藁."即斩切细碎的刍草.又《周礼?天官?醢人》郑玄注:"作醢及鬻者,必先膊干其肉,乃后堇之."孙诒让正义:"荃,引申为细切肉之称."其他如:锉,垄,脞,脞,痤,矬等字皆有短小义…"",可证坐之与挫,语源实同.语音关系:坐,从纽歌韵;挫,精纽歌韵;,堇,清纽歌韵;精清从为旁纽,皆歌部叠韵.3.蹋一榻(释姿容46)刘熙:"蹋,榻也,榻着地也."今按:蹋,以足着地;榻,低矮近着地的床具,故二者同源.《说文》:"蹋,践也."《慧琳音义》卷四十四"蹴蹋"注引《埤苍》:"蹋,谓足着地也."字亦作踏,《玉篇》:"踏,足着地."《说文新附》:"榻,床也."《玉篇》:"床狭而长谓之榻."《释名?释床帐》:"人所坐卧日床,……长狭而卑日榻,言其榻然近地也."则榻是一种低矮近着地面的床.又:"榻登,施之承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按刘熙的说法,大床前蹋脚以登床的小床叫小榻,还是取低矮近着地为义.但"榻登"应是指铺在榻上的毛毡之类,字又写作作者简介:陈建初(1955.),男,湖南冷水江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128郑庆君:《释名》同源词疏考也有含贴着义的,如褐,贴身的汗衣;揭,以纸贴着器物以捶印文字图案(今写作"拓"),皆与蹋,榻同源o[2](m23)语音关系:蹋,榻,定纽盍韵,双声叠韵;褐,《玉篇》丁塔切,透纽蕖部;搦,《广韵》i乇合切,透纽合部.透纽双声,与定为旁纽,合与菜为旁转,合部古音并入缉部,蕖部古音并入盍部,古音缉盍旁转.——踌(释姿容56)刘熙:"持,踌也,踌之于手中也."今按:踌,止也;持,使物止于手中,执之也.毕沅疏证:"案持之手中亦止义也."故二者同源.《广雅?释诂》:"踌,止也."《慧琳音义》卷七十四"踌立"注引《说文》:"踌,行步不前也."《文选?张衡<思玄赋>》:"松乔高踌孰能离."刘良注:"踌,立也."又《西京赋》:"踌游极于浮柱,结重栾以相承."薛综注:"踌,犹置也."字又作止等,《玉篇》:"止等,止不前也."王念孙《广雅疏证》:"《列子? 汤问篇》:'不得踅止寻'.止等,与踌同."《说文》:"持,握也."《左传?昭公元年》:"子与子家持之."孔颖达疏:"持,谓执持之也."《诗?大雅?凫骘序》:"大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孔颖达疏:"执而不释谓之持."执而不释是持的特点,正含止之义.按古汉语中寺声(寺从"之"声)字多有止义,如:侍,待,等,时,峙,恃,等等."持"之音义与之相通,语源当相同,则刘熙以"踌"为训,可以信从.语音关系:持与踌,定纽之韵,双声叠韵.5.寝一侵(释姿容82)刘熙日:"寝,权假卧之名也.寝,侵也,侵损事功也."今按:侵,渐次进入,引申指军队渐次进入他国;寝,卧睡,人睡觉亦渐渐而入睡,故二者同源.刘熙以侵训寝,从系源而言有理,但申训以为取"侵损事功"之义则难从.《说文》:"侵,渐进也."段玉裁注:"又侵陵,亦渐逼之义."《易?谦》:"利用侵伐."焦循章句:"侵,渐也."《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有钟鼓日伐,无日侵."孔颖达疏:"寝钟鼓以入其境日侵."按孔氏此以寝说侵,说明二者声义相通,但以为取止息之义,不从.《说文》:"寝,病卧也."又:"寝,卧也."王筠句读:"此为日入而息之字."则睡卧之寝本字作寝,但文献通用寝.《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刘宝楠正义引郑注:"寝,卧息也."其它与"侵"同声符字有渐进之义者如:浸,浸润,水渐次进入,《庄子?逍遥游》:"时雨降矣,而犹浸灌".郭庆藩集释引《正韵》: "浸,渍也,又渐也."《易?迈彖传》:"浸而长也."孔颖达疏:"浸者,渐进之名."字又作寝,《汉书?成帝纪》:"寝以成俗."颜师古注:"寝,渐也."按,《释名?释疾病》:"目生肤入眸子日浸.浸,侵也,言侵明也,亦言浸淫转大也."此种目病日浸,亦取渐进而入眸子之意.稷,古人指阴阳相侵之气,或谓日旁云气,认为不祥之兆.《左传?昭公十五年》:"吾见赤黑之衩,非祭祥也,丧氛也."孔颖达疏引郑注:"稷,阴阳气相侵,渐成祥者."是亦取渐入之义.王力《同源字典》分别以{亏}与蔓,草覆地.《说文》:"蔓,覆也."徐锴系传:"蔓,草覆地."按,草之覆地犹水之浸润,亦渐渐而进之义.豉,淹制豆豉,其过程亦渐渐浸渍之,故《广雅?释器》:"豉谓之睹."王念孙疏证:"最犹寝也."按曼声之字音义多通,故刘熙以为寝))之与侵同源,盖可信也.语音关系:寝与侵,清纽侵韵,浸,衩,蔓,精纽侵韵;最,《广韵》七林切,清纽侵部.精清旁纽,皆侵部叠韵.6.眠一泯[恨](释姿容83)刘熙:"眠,泯也,无知泯泯也."今按:眠,睡眠,睡眠则视不见而觉无知,故刘熙以"无知泯泯"为训,当可从.但"泯泯"为叠音词,状无知之貌,"泯"非其本字.《尔雅?释诂》: "泯,尽也."邢罱疏:"泯者,灭尽也."《诗?大雅?桑柔》:"靡国不泯."毛亨传:"泯,灭也."马瑞辰传笺通释:"泯者,f民之假借."王引之《经义述闻》即训为:"泯,乱也."桂馥《札朴》卷一:"泯泯棼棼,泯,正作f民."则泯泯之泯,本字当作一『民.《说文》:"恨,恢也."又:"恢,乱也."桂馥义证:"f民,或借泯字."《玉篇》:"泯,泯泯,乱也0"《书?吕刑》:"民兴胥渐,泯泯棼棼."蔡沈集传:"泯泯,昏也."两例中,泯字皆t民之借字,而昏乱与无知义近,可见刘熙所训"无知泯泯",亦为t民之借也.按眠与泯亦通用,《廿二史考异?史记五》:"视眩眠而无见兮."钱大昕按:"《汉书》眠作泯.泯,眠声相近."《广雅?释诂》:"眠,乱也."此眠亦当『民之借字(王念孙《广雅疏证》以为与"瞑"通)J,但从语源上说,眠与t民当可通.另外,二者皆从民得声,"民"本身亦有无知,昏冥之意.《苟子?礼论》:"外是,民也."杨惊注:"民,民氓,无所知者."《史通?自叙》云:"民者,冥也,冥然罔知."《书?多士序》:"迁殷顽民."江声集注音疏:"民,无知之称."《周礼?地官?遂人》:"致田亡以田里." 郑玄注:"变民言田亡,异外内也."贾公彦疏:"民者,冥也;田亡者,懵懵.皆是无知之貌."按民之训昏冥无知,不能完全理解为阶级偏见和贱民思想作祟,而应看作是社会观念在语源义上的文化积淀,有认知的心理基础.而且据郭沫若考证,民的金文字形象利刃插入左目而盲之,则民的本义与盲相通,含有昏冥无视,懵懵无知之意,引申指众萌,民众,则眠,f民之声符承载的语源义相同,当可信.又王力《同源字典》分别以眠与瞑,瞑与冥同源,则两条可以系联,冥声之字可进一步证明眠之得名,取昏冥无知之义.语音关系:眠与{民,明纽真韵,双声叠韵.7.寤一忤(释姿容85)刘熙日:"寤,忤也,能与物相接忤也."今按:忤,逆反,相反之义;寤,寐而转寤,即睡觉醒来,与寐相逆反,故二者同源.《淮南子?主术训》:"故智者先忤而后合."高诱注:"忤,逆也".《汉书?刘向传》:"窃闻故前将军萧望之等,……忤于贵戚尚书."颜师古注:"忤犹逆也."逆可训迎,迎,逆义通,故引申为接触,迎遇义,刘熙所言"与物相接忤"是也.《史记?刺客列传》:"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 1292o07年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第4期司马贞索隐:"忤者,逆也.不敢逆视,言人畏之甚也."按,逆视即迎视,不敢忤视即不敢迎面看他.忤,字又作牾,《说文》:"牾,逆也."又作迕,《管子?君臣》:"国家有悖逆反迕之行."尹知章注:"迕,背."《汉书?灌夫传》:"与太后家迕."颜师古注:"迕,相逆忤也."《说文》:"寤,寐觉而有信日寤".《汉书?董仲舒传》:"朕夙寤晨兴."颜师古注:"寤寐之觉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三"觉寤"注:"寤,眠后觉寤也."皆与寐,眠等相对而言,是寤之得名,确当取忤逆为义.按吾声(吾从五声,五有交午义)与午声字义通,从吾,从午得声之字多取逆反义,如:悟,觉悟,由蒙昧到觉悟,犹如从寐眠到睡醒,悟亦取逆反为义,故王力《同源字典》以寤,悟同源. 牾,与镭同.《方言》卷十三:"适,牾也."钱绎笺疏:"牾,相触迕也."《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七》:"无敢牾陛下言者."胡三省注:"牾,逆也."逼,同迕,《尔雅?释言》:"逼,寤也."陆德明释文:"孙本吾字作午."郭璞注:"逼,相干寤."按,干寤犹触迕也.梧,支撑房梁的斜柱,取触迕为义.《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离褛梧而相撑".李善注引《汉书音义》臣瓒日: "邪柱为梧."刘良注:"梧,逆也."晤,相遇,接触,今言会晤.《诗?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歌".毛亨传:"晤,遇也."郑玄笺:"晤,犹对也."毕沅《释名疏证》:"晤之义为接晤."捂,《集韵》:"斜相抵触也."《史记集解序》:"或有抵捂." 司马贞索隐:"捂,亦斜相抵触之名."《仪礼?既夕礼》:"则捂受之."郑玄注:"谓对相授."贾公彦疏:"捂即逆也."按,五,古文作X,许慎说象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交午实即交X.又《说文》:"午,牾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午逆即忤逆,牾逆,则午之训牾,即借为X(五),故五声字与午声字义通,语源义多相同.王力《同源字典》以寤与悟同源,又以忤(牾牾午迕悟)与逆同源,实则可系联为同族词.语音关系:寤,忤,悟,牾,逼,梧,,晤,捂,皆疑纽鱼韵,双声叠韵.——蹇(释姿容87)刘熙日:"嚏,定也,声作定而出也."今按:定,碍滞不通;嚏,鼻塞不通而气喷出阻塞发出声音,故二者同源.《说文》: "囊,碍不行也.:'王筠句读:"囊乃事之有碍,非物之有碍,祗是行不去耳."段玉裁注:"定,即踬字,音义皆同."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四"踬碍"注引《通俗文》:"事不利日踬,限至日碍."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十六"道踬"注:"踬,碍不通也." 《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囊其尾."马瑞辰传笺通释: "囊,与踬通."《说文》:"嚏,悟解气也."朱骏声通训定声: "嚏,谓鼻有所触逆而喷气."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十一"喷嚏"注引《考声》:"嚏,气奔鼻而嚏也."又引《说文》日:"鼓鼻而气悟解日喷嚏".则嚏之为名,取于鼻气受滞碍,冲破滞碍而出,冲破滞碍则发出声音,这就是刘熙所谓"声作囊而出",实际上应该说:"定而出声作".然则喷嚏者,喷囊之义也,嚏与囊同源当不必疑.语音关系:嚏,透纽质韵;熏,端纽质韵.旁纽叠韵.——完f释长幼17)刘熙E1:"九十……或E1龊齿,大齿落尽更生细者,如小完齿也."今按:兑,小兄,完童;龊,老人新长出的小完牙齿般的细齿,故二者同源.《说文》:"兄,孺子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幼小之称."《汉书?张汤传》:"汤为兄守舍."颜师古注:"称为完者,言其尚幼小也."《说文》:"觇,老人齿."《玉篇》:"舰,谓齿堕更生细者."《尔雅?释诂》:"龊齿,寿也."郭璞注:"龊齿,齿堕更生细者,皆寿考之称也."龊又通作兄,《诗?鲁颂?闽宫》:"黄发完齿."陆德明释文:"兄,齿落更生细者也.字书作龊."段玉裁《说文》"龊"字注引此诗日:"按,毛诗作完,古文;他书作龊,今文也."则龊为完之分别文,属《广雅?释亲》:"婉,子也."王念孙疏证:"凡物小者谓之倪,婴儿谓之婉,鹿子谓之竟,小蝉谓之蚬,老人齿落更生谓之龊齿,义并同也."又如《玉篇》引《仓颉篇》:"抗,城上小垣."《广韵》:"睨,口完呕,小完言也."《苟子?富国》:"垂事养民,拊循之,畹呕之."杨f京注:"畹呕,婴儿语声也."王先谦集解:"睨呕,盖为小儿语声慈爱之也."语音关系:龊媲,疑纽支邻纽,支部叠韵.参考文献:[1]刘钧杰.同源字典再补[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2]殷寄明.语源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4]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TextualResearchaboutPar0nymofShiming(c.如.厂厶6咖fA,HunanNormalUniversity,ltunanChangsha410081)—perdoestextualresearchaboutpa~ialparonyminordertoverifytheauthenticityofetymologi calrelation.Meanwhile,it alsodeducesandlinkswithsomeotherparonyms.Keywords:Shiming;paronym;textualresearch(责任编校:李彬)130。

《释名》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考

《释名》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考

作者: 宦荣卿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8-81页
主题词: 成书年代;交州;生平事迹;后汉书;中郎将;孙权;尔雅;三国志;称名;汉末

摘要: <正> 刘熙所著《释名》是我国早期著名训诂著作,与《尔雅》、《方言》、《说
文》齐名。对于它以声训“推论称名辨物之意”,前人已有很多鞭辟入里的阐发。但是关于它的
作者却还存在不少有待廓清的疑问,至于它成书的确切年代则更是个悬案。由于资料的极端匮乏
而且每有抵牾,刘熙的生平事迹今天几乎一无所知。《三国·吴志·程秉传》云:“(秉)逮事郑玄,后
避乱交州,与刘熙考论大义。”“士燮命为长史”;《薛综传》:“(综)少依族人避地交州,从刘熙
学。”“士燮既附孙权,召综为五官中郎将。”《士燮传》:“建安十五年,孙权遣步(阝少马)为交
州刺史。(阝少马)到,

五行大义·释名第一(白话译文) (1)

五行大义·释名第一(白话译文) (1)

第一论五行名夫万物自有体质.圣人象类而制其名.故曰.名以定体.无名乃天地之始.有名则万物之母.以其因功涉用.故立称谓.礼云.子生三月.咳而名之.及其未生.本无名字.五行爲万物之先.形用资于造化.岂不先立其名.然后明其体用.春秋元命苞曰.木者.触也.触地而生.许愼云.木者.冒也.言冒地而出.字从于中下.象其根也.其时春.礼记曰.春之爲言蠢也.産万物者也.其位在东方.尸子云.东者.动也.震气故动.白虎通云.火之爲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许愼曰.火者.炎上也.其字炎而上.象形者也.其时夏.尚书大传云.何以谓之夏.夏.假也.假者方呼万物而养之.释名曰.夏假者.宽假万物.使生长也.其位南方.尙书大传云.南.任也.物之方任也.元命苞云.土之爲言吐也.含吐气精.以生于物.许愼云.土者.吐生者也.王肃云.土者.地之别号.以爲五行也.许愼云.其字.二以象地之下.与地之中.以一直画.象物初出地也.其时季夏.季.老也.万物于此成就.方老.王于四时之季.故曰老也.其位处内.内.通也.礼斗威仪云.得皇极之正气.含黄中之德.能苞万物.许慎云.金者.禁也.阴气始起.万物禁止也.土生于金.字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之形也.其时秋也.礼记云.秋之爲言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尸子云.秋.肃也.万物莫不肃敬恭庄.礼之主也.说文曰.天地反物爲秋.其位西方.尚书大传云.西.鲜也.鲜.讯也.讯者.始入之貌也.释名.广雅.白虎通.皆曰.水.准也.平准万物.元命苞曰.水之爲言演也.阴化淖濡.流施潜行也.故立字.两人交.一以中出者爲水.一者.数之始.两人.譬男女.阴阳交以起一也.水者.五行始焉.元气之凑液也.管子云.水者.地之血气筋脉之通流者.故曰水.许慎云.其字象泉并流.中有微阳之气.其时冬.尸子云.冬.终也.万物至此终藏也.礼记云.冬之爲言中也.中者.藏也.其位北方.尸子云.北.伏也.万物至冬皆伏.贵贱若一也.五行之时及方位.故分而释之.万物各自有着体态和性质,圣人观察它们的形象,对其分类从而制定它们的名称。

释名

释名

釋名敘卷一釋天第一釋地第二釋山第三釋水第四釋丘第五釋道第六釋州國第七釋形體第八卷二釋姿容第九釋長幼第十釋親屬第十一釋言語第十二釋飲食第十三釋綵帛第十四釋首飾第十五卷三釋衣服第十六釋宮室第十七釋床帳第十八釋書契第十九釋典藝第二十卷四釋用器第二十一釋樂器第二十二釋兵第二十三釋車第二十四釋船第二十五釋疾病第二十六釋喪制第二十七釋名敘熙以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來迄於近代或典禮所制或出自民庶名號雅俗各方名殊聖人於時就而弗改以成其器著於既往哲夫巧士以為之名故興於其用而不易其舊所以崇易簡省事功也夫名之於實各有義類百姓日稱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陰陽四時邦國都鄙車服喪紀下及民庶應用之器論敘指歸謂之釋名凡二十七篇至於事類未能究備凡所不載亦欲智者以類求之博物君子其答難解惑王父幼孫朝夕侍問以塞可謂之士聊可省諸劉熙成撰釋名卷一釋天第一天豫司兗冀以舌腹言之天顯也在上高顯也青徐以舌頭言之天垣也垣然高而遠也春曰蒼天陽氣始發色蒼蒼也夏曰昊天其氣布散皓皓也秋曰旻天旻閔也物就枯落可閔傷也冬曰上天其氣上騰與地絕也故月令曰天氣上騰地氣下降易謂之乾乾 也 行不息也又謂之元元懸也如懸物在上也日實也光明盛實也月缺也滿則缺也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廣也所照廣遠也景境也明所照處有境限也晷規也如規畫也曜耀也光明照耀也星散也列位布散也宿宿也星各止宿其處也氣餼也餼然有聲而無形也風兗豫司橫口合脣言之風汜也其氣博汜而動物也青徐言風踧口開脣推氣言之風放也氣放散也陰蔭也氣在內奧蔭也陽揚也氣在外發揚也寒捍也捍挌也暑煮也熱如煮物也熱爇也如火所燒爇也雨羽也如鳥羽動則散也春蠢也動而生也夏假也寬假萬物使生長也秋緧也緧迫品物使時成也冬終也物終成也四時四方各一時時期也物之生死各應節期而止也年進也進而前也歲越也越故限也唐虞曰載載生物也殷曰祀祀巳也新氣升故氣巳也五行者五氣也於其方各施行也金禁也其氣剛嚴能禁制也木冒也華葉自覆冒也水準也準平物也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毀也物入中皆毀壞也土吐也能吐生萬物也子孳也陽氣始萌孳生於下也於易為坎坎險也丑紐也寒氣自屈紐也於易為艮艮限也時未可聽物生限止之也卯冒也載冒土而出也於易為震二月之時雷始震也辰伸也物皆伸舒而出也巳巳也陽氣畢布巳也於易為巽巽散也物皆生布散也午仵也陰氣從下上與陽相仵逆也於易為離離麗也物皆附麗陽氣以茂也未昧也日中則昃向幽昧也申身也物皆成其身體各申束之使備成也西秀也秀者物皆成也於易為兌兌悅也物得備足皆喜悅也戌恤也物當收歛矜恤之也亦言脫也落也亥核也收藏百物核取其好惡真偽也亦言物成皆堅核也甲孚也萬物解孚甲而生也乙軋也自抽軋而出也丙炳也物生炳然皆著見也丁壯也物體皆丁壯也戊茂也物皆茂盛也巳紀也皆有定形可紀識也庚猶更也庚堅強貌也辛新也物初新者皆收成也壬妊也陰陽交物懷妊也至子而萌也癸揆也揆度而生乃出之也霜喪也其氣慘毒物皆喪也露慮也覆慮物也雪綏也水下遇寒氣而凝綏綏然也霰星也水雪相搏如星而散也霂小雨也言裁 歷霑漬如人沐頭惟及其上枝而根不濡也雲猶云云眾盛意也又言運也運行也雷硍也如轉物有所硍雷之聲也電殄也乍見則殄滅也震戰也所擊輒破若攻戰也又曰辟歷辟折也所歷皆破折也雹砲也其所中物皆摧折如人所盛咆也虹攻也純陽攻陰氣也又曰蝃蝀其見每於日在西而見於東啜飲東方之水氣也見於西方曰升朝日始升而出見也又曰美人陰陽不和婚姻錯亂淫風流行男美於女女美於男● 相奔隨之時則此氣盛故以盛時名之也霓齧也其體斷絕見於非時此災氣也傷害於物如有所食齧也暈捲也氣在外捲結之也日月俱然陰而風曰曀曀翳也言掩翳日光使不明也風而雨土日霾霾晦也言如物塵晦之色也珥氣在日兩旁之名也珥耳也言似人耳之在面旁也日月虧曰食稍稍侵虧如蟲食草木葉也晦灰也火死為灰月光盡似之也朔蘇也月死復蘇生也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張弓施弦也望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相望也昏損也陽精損滅也晨伸也旦而日光復伸見也祲侵也赤黑之氣相侵也氛粉也潤氣著草木因寒凍凝色白若粉之形也彗星光稍似彗也孛蒲沒切星星旁氣孛孛然也筆星星氣有一枝末銳似筆也流星星轉行如流水也枉矢齊魯謂光景為枉矢言其光行若射矢之所至也亦言其氣枉暴有所災害也厲疾氣也中人如磨厲傷物也疫役也言有鬼行疫也● 截也氣傷人如有斷截也災 也火所燒滅之餘曰 言其於物如是也害割也如割削物也異者異於常也青痟也如病者痟瘦也慝態也有姦態也妖殀也殀害物也孽孽也過之如物見髡孽也釋地第二地者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亦言諦也五土所生莫不信諦也易謂之坤坤順也上順乾也土吐也吐生萬物也巳耕者曰田田填也五稼填滿其中也壤瀼也肥濡意也廣平曰原原元也如元氣廣大也高平曰陸陸漉也水流漉而去也下平曰衍言漫衍也下濕曰隰隰蟄也蟄溼意也下而有水曰澤言潤澤也地不生物曰鹵鹵爐也如爐火處也徐州貢土五色有青黃赤白黑也土青曰黎似黎草色也土黃而細密曰埴埴膩也黏 如脂之膩也土赤曰鼠肝似鼠肝色也土白曰漂漂輕飛散也土黑曰盧盧然解散也釋山第三山產也產生物也土山曰阜阜厚也言高厚也大阜曰陵陵隆也體高隆也山頂曰冢冢腫也言腫起也山旁曰陂言陂 也山脊曰岡岡亢也在上之言也山旁隴間曰涌涌猶桶桶挾而長也山大而高曰嵩嵩竦也亦高稱也山小高曰岑岑嶄也嶄然也土銳而長曰嶠形作橋也小山別大山曰● 音彥● 甑也甑一孔者● 形孤出處似之也山多小石曰磝磝堯也每石堯堯獨處而出見也山多大石曰礐礐學也大石之形學學然也山有草木曰岵岵怙也人所怙取以為事用也山無草木曰屺屺圯也無所出生也山上有水曰垺垺脫也脫而下流也石載土曰岨岨臚然也土載石曰崔嵬因形名之也山東曰朝陽山西曰夕陽隨日所照而名之也山下根之受霤處曰甽甽吮也吮得山之肥潤也山中藂木曰林林森也森森然也山足曰麓麓陸也言水流順陸燥也山體曰石石格也堅捍格也小石曰礫礫料也小石相枝柱其間料料然出內氣也釋水第四天下大水四謂之四瀆江河淮濟是也瀆獨也各獨出其所而入海也江公也小水流入其中公共也淮圍也圍繞揚州北界東至海也河下也隨地下處而通流也濟濟也源出河北濟河而南也川穿也穿地而流也山夾水曰澗澗間也言在兩山之間也水正出曰濫泉濫銜也如人口有所銜口闓則見也懸出曰沃泉水從上下有所灌沃也側出曰汍泉汍軌也流狹而長如車軌也所出同所歸異曰淝泉本同出時所浸潤少所歸各枝散而多似淝者也水從河出曰雍沛言在河岸限內時見雍出則沛然也水上出曰涌泉瀆泉並是也水泆出所為澤曰掌水停處如手掌中也今兗州人謂澤曰掌也水決復入為汜汜巳也如出有所為畢巳而還入也風吹水波成文曰瀾瀾連也波體泛流相及連也水小波曰淪淪倫也小文相次有倫理也水直波曰涇涇徑也言如道徑也水草交曰湄湄眉也臨水如眉臨目也水經川歸之處也海晦也主承穢濁其水黑如晦也水注谷曰溝田間之水亦曰溝溝搆也從橫相交搆也注溝曰澮澮會也小溝之所聚會也水中可居者曰洲洲聚也人及鳥物所聚息之處也小洲曰渚渚遮也體高能遮水使從旁迴也小渚曰沚沚止也小可以止息其上也小沚曰泜泜遲也能渴水使流遲也人所為之曰潏潏術也堰使水鬱術也魚梁水碓之謂也海中可居者曰島島到也人所奔到也亦言鳥也物所赴如鳥之下也釋丘第五丘一成曰頓丘一頓而成無上下大小之殺也再成曰陶丘於高山上一重作之如陶灶然也三成曰崑崙丘如崑崙之高而積重也前高曰髦丘如馬舉頭垂髦也中央下曰宛丘有丘宛宛如偃器也涇上有一泉水亦是也偏高曰阿丘阿荷也如人擔荷物一邊偏高也畝丘丘體滿一畝之地也圜丘方丘就其方圜名之也銳上曰融丘融明也明陽也凡上銳皆高而近陽者也如乘曰乘丘四馬曰乘一基在後似車四列在前似駕馬車之形也如陼之與反者曰陼丘形似水中之高地隆高而廣也水潦所止曰泥丘其止污水流不去成泥也澤中有丘曰都丘言蟲鳥往所都聚也當途曰梧丘梧忤也與人相當忤也道出其右曰畫丘人尚右凡有指畫皆用右也道出其前曰載丘在前故載也道出其後曰昌丘水出其前曰阯丘阯基趾也言所出然水出其後曰阻丘此水以為險也水出其右曰沚丘沚止也西方義氣有所制止也水出其左曰營丘丘高曰陽丘體高近陽也宗丘邑中所宗也釋道第六道一達曰道路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踐蹈而露見也二達曰岐旁物兩為岐在邊曰旁此道並通出似之也三達曰劇旁古者列樹以表道道有夾溝以通水潦恒見修治此道旁轉多用功稍劇也四達曰衢齊魯謂四齒杷為欋欋杷地則有四處此道似之也五達曰康康昌也昌盛也車步併列並用之言充盛也六達曰莊莊裝也其上使高也七達曰劇驂驂馬有四耳今此道有七比於劇也八達曰崇期崇充也道多所通人充滿其上如共期也九達曰逵齊魯謂道多為逵即此形然也城下道曰● ● 翱也都邑之內翔翔祖駕之處也步所用道曰蹊蹊係也射疾則用之故還係於正道也徑經也人所經由也鹿兔之道曰亢行不由正亢陌山谷草野而過也涂度也人所由得通度也釋州國第七青州在東取物生而青也州注也郡國所注仰也徐州徐舒也土氣舒緩也揚州州界多水水波揚也荊州取名於荊山也必取荊為名者荊警也南蠻數為寇逆其民有道後服無道先疆常警備之也豫州地在九州之中京師東都所在常安豫也涼州西方所在寒涼也雍州在四山之內雍翳也并州曰土無也其州或并或設故因以為名也幽州在北幽昧之地也冀州亦取地以為名也其地有險有易帝王所都亂則冀治弱則冀彊荒則冀豐也兗州取兗水以為名也司州司隸校尉所主也益州益阨也所在之地險阨也古有營州齊衛之地於天文屬營室取其名也燕宛也北方沙漠平廣此地在涿鹿山南宛宛然以為國都也宋送也地接淮泗而東南傾以為殷後若云滓穢所在送使隨流東入海也鄭町也其地多平町町然也楚辛也其地蠻多而人性急數有戰爭相爭相害辛楚之禍也周地在岐山之南其山四周也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潤也晉進也其土在北有事於中國則進而南也又取晉水以為名其水迅進也趙朝也本小邑朝事於大國也魯魯鈍也國多山水民性樸魯也衛衛也既滅殷立武庚為殷後三監以守衛之也齊齊也地在渤海之南渤齊之中也吳虞也太伯讓位而不就歸封之於此虞其志也越夷蠻之國也度越禮義無所拘也此十二國上應列宿各以其地及於事宜制此名也至秦改諸侯置郡縣隨其所在山川土形而立其名漢就而因之也河南在河之南也河內河水從岐山而南從雷首而東從譚首而北郡在其內也河東在河水東也河西在河水西也上黨黨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也潁川因潁水為名也汝南在汝水南也汝陰在汝水陰也東郡南郡皆以京師方面言之也北海海在其北也西海海在其西也南海在海南也宜言海南欲同四海名故言南海東海海在其東也濟南濟水在其南也濟北濟水在其北也義亦如南海也濟陰在濟水之陰也南陽在國之南而地陽也凡若此類郡國之名取號於此則其餘可知也縣邑之名亦如之大曰邦邦封也封有功於是也國城曰都者國君所居人所都會也周制九夫為井其制似井字也四井為邑邑猶悒也邑人聚會之稱也四邑為丘丘聚也四丘為甸甸乘也出兵車一乘鄙否也小邑不能遠通也縣懸也懸係於郡也郡群也人所群聚也五家為伍以五為名也又謂之鄰鄰連也相接連也又曰此相親比也五鄰為里居方千里之中也五百家為黨黨長也一聚之所尊長也萬二千五百家為鄉鄉向也眾所向也釋形體第八人仁也仁生物也故易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體第也骨肉毛血表裏大小相次第也軀區也是眾名之大總若區域也形有形象之異也身伸也可屈伸也毛貌也冒也在表所以別形貌且以自覆冒也皮被也被覆體也膚布也布在表也肌懻也膚幕堅懻也骨滑也骨堅而滑也胑枝也似水之枝格也肉柔也筋力也肉中之力氣之元也靳固於身形也膜幕也幕絡一體也血濊也出於肉流而濊濊也膿醲也汁醲厚也汁涕也涕涕而出也津進也汁進出也澤也有潤澤也汗涆也出在於表涆涆然也髓遺也遺● 也髮拔也拔擢而出也鬢峻也所生高峻也髦冒也覆冒頭頸也眉媚也有嫵媚也頭獨也於體高而獨也首始也面漫也額鄂也有垠鄂也故幽州人則謂之鄂也角者生於額角也頞鞍也偃折如鞍也目默也默而內識也眼限也瞳子限限而出也睫插接也插於眼眶而相接也瞳子瞳重也膚幕相褁重也子小稱也主謂其精明者也或曰眸子眸冒也相裹冒也鼻嘒也出氣嘒嘒也口空也頰夾也兩旁稱也亦取挾歛食物也舌泄也舒泄所當言也齒始也少長之別始乎此也以齒食多者長也食少者幼也頤養也動於下止於上上下咀物以養人也牙攄牙也隨形言之也輔車其骨強所以輔持口也或曰牙車牙所載也或日頷頷含也口含物之車也或曰頰車亦所以載物也或曰鼸車鼸鼠之食積於頰人食似之故取名也凡繫於車皆取在下載上物也耳耏也耳有一體屬著兩邊耏耏然脣緣也口之緣也吻免也入之則碎出則免也又取● 也漱唾所出恒加● 拭因以為名也舌卷也可以卷制食物使不落也鼻下曰立人取立於鼻下狹而長似人立也口上曰髭髭姿也為姿容之美也口下承漿漿水也頤下曰鬚鬚秀也物成乃秀人成而鬚上也亦取須體幹長而後生也在頰耳旁曰髯隨口動搖髯髯然也其上連髮曰鬢鬢濱也濱崖也為面額之崖岸也鬢曲頭曰距距拒也言其曲似拒也項确也堅确受枕之處也頸徑也徑挺而長也咽咽物也● 在頤纓理之中也青徐謂之脰物投其中受而下之也又謂之嗌氣所流通阨要之處也胡互也在咽下垂能歛互物也胸猶● 也● 氣所衝也臆猶抑也抑氣所塞也膺壅也氣所壅塞也腹複也富也腸胃之屬以自裹盛復於外複之其中多品似富者也心纖也所識纖微無物不貫心也肝幹也五行屬木故其體狀有枝幹也凡物以大為幹也肺 也言其氣 鬱也脾裨也在胃下裨助胃氣主化穀也腎引也腎屬水主引水氣灌注諸脈也胃圍也圍受食物也腸暢也通暢胃氣去滓穢也臍劑也腸端之所限劑也胞● 也●空虛之言也主以虛承水汋也或曰膀胱言其體短而橫廣也自臍以下曰水腹小汋所聚也又曰少腹少小也比於臍以上為小也陰蔭也言所在蔭翳也脅挾也在兩旁臂所挾也肋勒也檢勒五臟也膈塞也塞上下使氣與穀不相亂也腋繹也言可張翕尋繹也肩堅也甲闔也與胸脅皆相會闔也臂裨也在旁曰裨也肘注也可隱注也腕宛也言可宛屈也掌言可以排掌也手須也事業之所須也節有限節也爪紹也觔極為爪紹續指端也背倍也在後稱也脊積也積續骨節終上下也尾微也承脊之末稍微殺也腰約也在體之中約結而小也髖緩也其腋皮厚而緩也臀殿也高厚有殿 也尻廖也尻所在廖牢深也樞機也要脾股動搖如樞機也髀卑也在下稱也股固也為強固也膝伸也可屈伸也腳卻也以其坐時卻在後也脛莖也直而長似物莖也膝頭曰膞膞圍也因形團圜而名之也或曰蹁蹁扁也亦因形而名之也足續也言續脛也趾止也言行一進一止也蹄底也足底也蜾● 也居足兩旁磽确然也亦因其形踝踝然也足後曰跟在下旁著地一體任之象木根也鍾鍾也鍾聚也上體之所鍾聚也釋名卷一終釋名卷二釋姿容第九姿資也資取也形貌之稟取為資本也容用也合事宜之用也妍研也研者研精於事宜則無蚩繆也蚩癡也兩腳進曰行行抗也抗足而前也徐行曰步步捕也如有所伺捕務安詳也疾行曰趨趨赴也赴所至也疾趨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奔變也有急變奔赴之也仆踣也頓踣而前也超卓也舉腳有所卓越也跳條也如草木枝條務上行也立林也如林木森然各駐其所也騎支也兩腳枝別也乘陞也登亦如之也載載也在其上也檐任也任力所勝也負背也置項背也駐株也如株木不動也坐挫也骨節挫屈也伏覆也偃安也僵正直 然也側逼也據居也企啟開也目延竦之時諸機樞皆開張也竦從也體皮皆從引也視是也察是非也聽靜也靜然後所聞審也觀翰也望之延頸翰翰也望茫也遠視茫茫也跪危也兩膝隱地體危倪也跽忌也見所敬忌不敢自安也拜於丈夫為趺趺然屈折下就地也於婦人為扶自抽扶而上下也攀翻也連翻上及言也掣制也制頓之使順巳也牽弦也使弦急也引演也使演廣也掬● 也使相● 近也撮捽也暫捽取之也樝又也五指俱往也促捉也使相促及也執攝也使畏攝巳也拈黏也兩指翕之黏著不放也柣鐵也其處皮薰黑色如鐵也蹋榻也榻著地也批裨也兩相裨助共擊之也搏博也四指廣博亦似擊之也挾夾也在旁也捧逢也兩手相逢以執之也懷回也本有去意回來就巳也亦言歸也來歸巳也抱保也相親保也戴載也載之於頭也提地也臂垂所持近地也挈結也結束也束持之也持跱也跱之於手中也操抄也手出其下之言也攬歛也歛置手中也擁翁也翁撫之也撫敷也敷手以拍之也拍搏也手搏其上也摩娑猶未殺也手上下之言也蹙遒也遒迫之也踐殘也使殘壞也踖藉也以足藉也履以足履之因以名之也蹈道也以足踐之如道路也跐弭也足踐之使弭服也躡攝也登其上使攝服也匍匐小兒時也匍猶捕也藉索可執取之言也匐伏也伏地行也人雖長大及其求事盡力之勤猶亦稱之詩曰凡民有喪匍匐救之是也偃蹇也偃息而臥不執事也蹇跛蹇也病不能作事今託病似此而不宜執事役也望佯佯陽也言陽氣在上舉頭高似若望之然也沐禿也沐者髮下垂禿者無髮皆無上貌之稱也卦賣卦掛也自掛於市而自賣邊自可無慚色言此似之也倚簁倚伎也簁作清簁也言人多技巧尚輕細如簁也窶數猶局縮皆小意也齧掣掣卷掣也齧噬齧也語說卷掣與人相持齧也脈摘猶譎摘也如醫別人脈知疾之意見事者之稱也貸騃者貸言以物貸予騃者言必棄之不復得也不相量事者之稱也此皆見於形貌者也臥化也精氣變化不與覺時同也寐謐也靜謐無聲也寢權假臥之名也寢侵也侵損事功也眠泯也無知泯泯也覺告也寤忤也能與物相接忤也欠嶔也開張其口聲脣嶔嶔也嚏踕也聲作踕而出也笑鈔也頰皮上鈔者也釋長幼第十人始生曰嬰兒胸前曰嬰抱之嬰前乳養之也或曰嫛婗嫛是也言是人也婗其啼聲也故因以名之也男任也典任事也女如也婦人外成如人也故三從之義少如父教嫁如夫命老如子言青徐州曰● ● 忤也始生時人意不喜忤忤然也見始能行曰孺孺濡也言濡弱也七年曰悼悼逃也如有廉恥隱逃其情也亦言是時而死可傷悼也毀齒曰齔齔洗也毀洗故齒更生新也長丁丈反萇也言體萇也幼少也言生日少也十五曰童故有有陽童牛羊之無角者曰童山無草木曰童言未巾冠似之也女子之未笄者亦稱之也二十曰弱言柔弱也三十曰壯言丁壯也四十曰強言堅強也五十曰艾艾治也治事能斷割芟刈無所疑也六十曰耆耆指也不從力役指事使人也七十曰耄頭髮白耄耄然也八十曰耋耋鐵也皮膚變黑色如鐵也九十曰鮐背背有鮐文也或曰黃耇鬢髮變黃也耇垢也皮色驪悴恒如有垢者也或曰胡耇咽皮如雞胡也或曰凍梨皮有斑黑如凍梨色也或曰齯齯大齒落盡更生細者如小兒齒也百年曰期頤頤養也老昏不復知服味善惡孝子期於盡養道而巳也老朽也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釋親屬第十一親襯也言相隱襯也屬續也恩相連續也父甫也始生巳也母冒也含生巳也祖祚也祚物先也又謂之王父王暀也家中所歸暀也王母亦如之曾祖從下推上祖位轉增益也高祖高皋也最在上皋 諸下也兄荒也荒大也故青徐人謂兄為荒也弟第也相次第而上也。

《释名》对词语研究的重要意义

《释名》对词语研究的重要意义【摘要】:《释名》作为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著作,其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释名》是汉代出现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在词语研究和文化史研究中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汉代方言、上古汉语语音系统和词汇的重要资料。

【关键字】《释名》,古代汉语,词语,造词法《释名》对词汇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全书分释27类,可看作对汉语词汇的概念级语义分类,同一义类中又十分注意语义群的排列,试析释天:天和四时(天、春、夏、秋、冬),日月(日月),光(光、景、晷、曜),星(星、宿) 等。

语义群中不仅有同义、近义,相同范畴和相近范畴的排列,还有反义排列,如释语言》:文武、是非、善恶、好丑、缓急等。

由此看来,语义类别语义群落⋯⋯语义排列,是释名的三级语义层次。

这对研究汉语词汇学和语义学,研究汉语语义场理论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义和反义排列不仅对研究汉语词汇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哲学范畴都有极重要意义。

一、《释名》在古汉语词汇研究方面的价值《释名》一书最重要的学术价值还是在词汇方面。

要了解刘氏的词汇研究,首先必须对声训这种训诂方法有一个辩证的科学的认识。

诚然,单纯从音义关系的角度去看声训,这种训诂方法确实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但如果我们对声训的认识仅限于此,那就未免把问题简单化了。

其实声训的实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探求名称与实体的关系,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探求词的音与义结合的理由;二是揭示词义与词所指称的事物本身特点的联系。

下面我们从这两个方面对《释名》的词汇研究作一详细的分析。

先看第一个方面。

正如学术界早已分析过的,由于事物名称的取得并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可言,什么样的音与什么样的意义结合是任意的,社会约定俗成的,因此,《释名》对部分词的音义关系的分析确实是带有主观随意性的。

但这绝不意味着刘氏所作的分析都是错误的。

首先,语言中最早的一批词形成以后,由它们孳乳派生出新词,就这些后起派生词而言,其语音与语义的结合就不再是任意的,如《释首饰》:“冠,贯也。

《释名》对假借字的利用

第36卷第3期2020年9月沧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CangzhouNormalUniversityVol.36,No.3Sep.2020《释名》对假借字的利用刘青松(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摘 要:《释名》声训中有很大一部分记录被训词与训释词的字,在经典用字或日常书写中存在假借关系,可见刘熙是在对经典用字和社会用字全面考察的基础上,进行《释名》创作的。

刘熙通过大量文字假借现象,考虑到音义之间的联系,从而超越字形,在语音的层面上寻求语言的根源。

他的主要贡献并不在于具体结论是否符合语言实际,而是在于对因声求义方法的系统利用。

清儒常以求本字的方法纠正《释名》,反倒泯灭了刘熙的良苦用心。

关键词:释名;声训;文字假借;词源中图分类号:H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2910(2020)03 0049 04 汉末刘熙的《释名》是一部重要的训诂著作,其主要方法是声训,即以音同、音近的词为训,力求达到解释词源的目的。

《释名》之作,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汉代之前的学术,以口耳相传为主,书于竹帛后,不同版本文字不同,导致学者各守师承,家法各异,形成了今古文经学之争。

汉末以来,官学既衰,经学已经消除了家法、师法的壁垒,走向融合。

此时经学的特点是:从专治一经到兼通众经,把经学当作一个文献语言系统来看待,无论经学结论还是文字训诂,能为我所用者,都可以采用。

《释名》声训继承先儒故训者占22.5%,其中既有经书也有纬书及诸子之说。

此外,《释名》中的很多声训找不到先儒旧说,但也不是凭空产生的。

被训词与训释词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联系,仅仅是语音相近,但为什么《释名》会选择这个训释词,而不是其他的?仔细考察当时的经学典籍,依然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汉代的学问由耳治变为目治,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的辨识度减弱,而语言的书写形式———文字的重要性凸显。

在经典的传播过程中,经典异文、经师破读都会对《释名》声训产生巨大的影响。

《释名》名源研究

83.陈建初.喻华《释名》中部分未见于《汉语大词典》的语词考[期刊论文]-古汉语研究 2004(2)
84.罗庆云试谈《释名》被训词和主训词的关系[期刊论文]-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6)
85.李小凤《释名》附加后缀"然"的复音词研究[期刊论文]-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2)
2.鲍树柏古代汉语乐器名源研究——以《尔雅·释乐》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10
96.王闰吉《同源字典》对《释名》的引用[期刊论文]-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6)
97.林海鹰《<太平御览>引<释名·释天>考》(上) 2004(03)
98.魏宇文.王彦坤毕沅《释名疏证》引《广韵》异文试评[期刊论文]-甘肃社会科学 2005(1)
99.魏宇文.王彦坤《释名疏证补》的"先谦曰"探微[期刊论文]-学术研究 2上的成就与局限 1992(06)
80.朱华飞.肖群峰刘熙"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的观点在语源学上的价值之研究述要 1998(z2)
81.李茂康《释名》词语探源[期刊论文]-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2(1)
82.陈建初.喻华《释名》释语中的复音词[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5)
34.李开(释名)论 1989(06)
35.吕昆荧刘熙(释名)研究 1990(3,4)
36.曾世竹.徐承本《释名》研究三题 1989(02)
75.任继叻黄侃与《释名》研究 1998(01)
76.魏宇文(释名)研究综述 2000(05)
77.刘言周试论(释名)中的流俗词源 1994(01)
78.刘兴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从声训系联中看(释名)在名物探源上的创见 1995(zI)

《释名》研究历程及争鸣

清代是《释名》研究的繁盛期,这一期研究范围广.著作最 多,成就最大。补正的,有李慈铭撰《越绠堂读书记》的“释名” 条;校勘、疏证的有毕沅《释名疏证》8卷,吴翊寅《释名校议》l 卷,成蓉镜《释名补正》l卷.孙诒让《释名札适》。王先谦《释名 疏证补》8卷,附续释名、补遗共1卷,疏证补附l卷,王仁俊 《释名集校》2卷,顾震福《释名校补》等。其中王先谦《释名疏 证补》集录众说。兼采众长,是清代整理《释名》集大成的著作; 辑佚的,有毕沅撰《释名补遗》l卷;释倒的有顾广圻《释名略 例》.张金吾《释名补倒》;仿作的有毕沅《续释名》1卷,张金吾 《广释名》2卷。此外,还有一些大家,如王呜盛、桂馥、钱大听. 郝髓行等撰文考证了《释名》的作者及成书年代,陆心源、王引 之等撰文论述了《释名》的版本,其对《释名》研究,至今仍十分 有用。
近来,海内外更是出现了一批《释名》研究的硕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如王国珍的《(释名>语源研究》,硕士论文如徐从权 的《(释名)双音词研究)、张瑞朋的《(释名>声训性质新论》、王 闰吉《论(释名)的理据》、喻华的《(释名)释语复音诃研究》、郭 文超的《刘熙(释名)训诂研究》、林海鹰的《(太平御览)引(释 名)校释》等,大大辑跃了《释名》研究的学术空气。
lllem Dy雌哼协tIIe M沁D了n衄tyⅧ刊y∞Ⅱfincd bdtatjon眦ldh既把画衄_BlIttill岫QiT.g珊l辑竹k髓e唧h dHⅢniIIg
iⅡw}Iidl口c岫Ⅱchi唧皿t啪8皿如Ak mdrl轳cnm 10油pd耻B£89e
d忙M町IhlItII Ma"Ⅱ℃m,∞peci缸ly幽er the n出Ⅱ髑0f llle
上所云:“在金日坚,在草木日紧,在人日贤”,已开“右文说”之 端绪,与《释名》的影响不无关系。
南北朝时,北朝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贾思勰的《齐民要 术》等对《释名》一书称弓【也比较多。把《齐民要术》和《释名)结 舍起来.可以帮助我们更为详尽地了解两汉的农业生产情况 及饮食文化与科技文化等。南朝梁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 称“刘熙糊《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肯定了‘释名’独 特的语言学研究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笑,钞也。颊皮上钞者也。《释姿容》
其实世上事物得名的途径很多,情况非常复杂。并 不是每一个词的来源都能弄清的。有很多词都来源 不明。声音只是起名的一种途径而已。有的名称由 约定俗成而来,仅仅是记录事物的一种代号,音与 义之间并无联系。我们不能凭人的主观意志随心所 欲地加以解释。

不过,远在1700多年以前就有这样具有语源学性 质的书,还是很可贵的。其所以能流传下来而没 有亡佚,与人民很想追寻语源的心理有关系。
释字体例
《释名》解释词义,每一条都是由两部分组成,先 用一个词给以简单的解释,再就事物得名的由来说 出一番道理。如:“月,阙也,满则〔复〕阙也”。 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种释义的方式。
第一种是先用声训,然后再补充说明道理。
日,实也,光明盛实也。《释天》
山,产也,产生物也。《释山》
第二种是先作解释,接着用声训,然后加以说明。
如: 寅,演也,演,生物也。《释天》 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 《释天》 贵,归也。物所归仰也。 《释言语》 导,陶也,陶演己意也。 《释言语》
有时纯粹是声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上胡乱加以联系, 导致结论到了荒唐可笑的地步。
姊,积也,犹日始出积时多而明也。《释亲属》
妹,昧也,犹日始历时少而尚昧也。 《释亲属》 痔,食还保留了汉代的一些古语。 如:《释天》:“露,虑也,覆虑物也。”“覆虑”
是古语,亦谓之“覆露”,在《汉书》《淮南子》 中都曾出现,是“荫庇”“沾润”(养育、荫屁) 之义。
《释丧制》:“汉以来谓死为物故。”“狱死曰考 竟。(刑讯致死)”
这些古语,传达了上古时代语言的信息,可以作为 考察古今语言发展轨迹的凭据。从上所述可见《释 名》对研究训诂学、语言学、社会学来说,都是极 为重要的著作。
广平曰原。原,元也,如元气广大也。《释地》 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
人傍作山也。《释长幼》
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以庇寒暑也。《释衣 服》
第三种是先用声训,再作解释,然后说明。
姿,资也。资,取也,形貌之禀取为资本也。 《释姿容》
(即“姿色”就是一种资本。 )
谒,诣也。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
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语源学专著
本节要点
1.《释名》作者及其时代
2.内容与体例 3.《释名》的不足 4.《释名》的价值
1.《释名》作者及其时代
大千世界,事物繁多,名称各不相同,这些名 称的来历是什么呢?我国东汉末年出现了一部专门 推究事物所以命名的由来的著作,这就是《释名》,
一部声训专著,全书几乎都用声训的方法解释事物之
8卷27篇的内容是
卷一: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 卷二:释州国、释形体 卷三: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 卷四: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 卷五:释衣服、释宫室 卷六: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 卷七: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 卷八:释疾病,释丧制。 很明显,它继承了《尔雅》按义分类的原则,但 收词范围比较广,分类比较细密而合理。很多内容是 《尔雅》没有的,对当时的名物典礼颇有参考价值。
泛而动物也。清、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 所谓舌腹舌头横口合唇踧(cù )口开唇等,都是从发音部 位、发音方法上对汉语语音加以描写,这近似于今天的描 写语音学方法,是扬雄《方言》没有的。
③《释名》记录了很多汉代通用的语词,尤其是
《释名》中有许多与《尔雅》、《说文》及经传不 同或不尽相同的训释,是很有价值的训诂材料。
②《释名》的声训为考查汉末语音,研究上古音提 供了可靠的材料。
全书以声为训,取同音字或音近字,由此可以考证汉
末的语音,是一部极有价值的书。特别可贵的是,书 中记录了当时一些语词的方言读法,
如《释天》:
“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
也。清、徐以舌头言之。”
“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风,泛也,其气博
结语
我国文字训诂学自汉代兴起,其标志性的成果就是 《尔雅》等专著的出现,分别代表了传统语言学几
个不同的重要的研究领域。其中: 《尔雅》是训诂学的开山之作, 《说文》是文字学的奠基之作, 《方言》是方言学的奠基之作, 《释名》是第一部语源学专著。
《释名》用声训方法探讨汉语命名的原因,由于他
名的由来,即探求它们的语源。 作者刘熙,字成国,北海(今山东省)人,生活 年代当在汉末,曾师从著名经学家郑玄。《后汉书》 无传,事迹不详。
2 .内容与体例
《释名》这部书是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 的由来的。“释名”的意思就是解释事物之名。 《释名》共8卷,二十七篇,所释名物典礼共计 1502条,可以略见当时名物典礼之大概。卷首自 序云:“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 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 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 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说明刘熙撰 此书的目的是使百姓知晓日常事物得名的原由或 含义。
4.《释名》的价值:

《释名》用先秦以来传统训诂方法之一的“声训” 来探求事物典礼命名的本源,这在我国语言学史上 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该书为汉语语源学的重要著作, 与《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历来被视为 汉代4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在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其价值主要表现为:
①《释名》是从语言学角度探索声训的第一部训 诂专著。 以前的学者使用声训,是用来宣传儒家思想, 《释名》则是从语言学上来研究词源,用语言声 音来探求意义。为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探索了一条 新途径。
如:《说文》:“瓦,土器也,已烧之总名。”瓦 本指烧制的陶器。《释名·释宫室》:“瓦,踝也, 踝,坚确貌也。”
这里所说的瓦是指盖房顶的瓦(古瓦有当,向 外。 瓦与当连,犹如人足与踝相连,故以“踝”
释“瓦”)。这说明至少在汉末“瓦”的词义已发 生了转移。这类材料对我们探讨词义学和汉语史都 很有价值。
《释书契》
《释名》的声训体例,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①同音字为训,如
“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释天》 已耕者曰田。田,填也,五稼填满其中也。《释地》
川,穿也,穿地而流也。《释水》
②双声字(或发音部位相同)为训,如
公,广也,可广施也。《释言语》 含,合也,合口停之也。《释饮食》
③叠韵字为训(或发音部位相同),如
月,阙也,满则阙也。《释天》 礼,体也,得其事体也。《释典艺》
3.《释名》的不足:
声训只是训诂的一种方法,如果大量使用,无限制使
用,则容易走向主观任意。对字的解释就不免有穿凿附
会之处了。《释名》全部采用声训法,虽然有些讲得较 贴切,不无道理,但是大部分都出于主观的推想,没有 经过系统的探索,也没有实际的根据,结论有一些明显 的任意牵合和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
的声训有很多缺点和错误,有时,他随心所欲地 随便抓一个同音或音近字来解释,因此后人对他 多有批评。近二千年来,对《释名》的研究,进 展不大,《释名》没有取得与其他三部专著相同 的学术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