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

合集下载

一些荒诞的小故事

一些荒诞的小故事

一些荒诞的小故事以下是几个荒诞的小故事:1. 《神奇的帽子》有一个人叫做汤姆,他有一只神奇的帽子,帽子里面装着很多神奇的东西,比如变大变小的药粉、可以让时间停止的水晶等等。

一天,汤姆戴着这只帽子去了一座神秘的山洞,他想要寻找传说中的宝藏。

在山洞里,他遇到了一只会说话的小猪,这只小猪告诉他,宝藏就在山洞的尽头。

汤姆跟着小猪穿过了重重难关,最终来到了宝藏所在地。

但是,当他试图拿起宝藏时,他发现宝藏的大小竟然随着他的呼吸而变化,一会儿大一会儿小,让汤姆不知所措。

最终,他不得不放弃宝藏,带着神奇帽子离开了山洞。

2. 《说谎的小狗》有一只小狗,它非常喜欢说谎。

有一天,它听说了自己将被送去屠宰场,它为了能够逃脱这个命运,开始编造各种谎言来欺骗自己的主人。

它告诉主人自己有多聪明、多可爱,甚至说自己会算命。

尽管主人一次次地被欺骗,但他仍然坚信自己的小狗是最好的。

最终,小狗的谎言被揭穿了,它逃脱了屠宰场的命运,但也因此被主人遗弃了。

3. 《飞天魔女》有一位年轻的女孩叫做莉莉,她是一位拥有飞天魔力的魔女。

有一天,她听说了一个传说中的魔法水晶,这个水晶可以让拥有它的人实现任何愿望。

莉莉决定去寻找这个水晶,以便自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旅途中,她遇到了一只会说话的小熊,小熊告诉莉莉,这个水晶被一个邪恶的巫师守护着。

莉莉和小熊一起展开了一场冒险,最终成功地找到了魔法水晶。

但是,在实现愿望的瞬间,莉莉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勇敢和坚强了,她开始变得自私和贪婪。

最终,莉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她放走了小熊,并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是为自己谋求私利。

丑和荒诞——精选推荐

丑和荒诞——精选推荐

丑和荒诞丑和荒诞,可以说是近现代社会才具有突出审美意义的范畴,也是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近现代审美精神的美学范畴。

这两个范畴有着内在联系,所以把他们放在一起讨论。

一、丑1、丑的历史发展丑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提出来,应该说是很古老的事。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理斯多德就对丑的问题发表了看法。

他认为,艺术不仅模仿美的、令人愉快的事物,也可以模仿丑的、令人不快的事物。

鲍桑葵在《美学史》中曾谈到,古希腊人尽管生活在和谐的美的理想之中,但在艺术中还是描绘过丑的,如,鸟身人面的女妖、狮头、羊身、龙尾的吐火兽等。

古罗马美学家更明确地提出了丑的问题。

中世纪美学也没有从根本上忽视丑的存在。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也没有忽视丑的存在。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美学广泛运用丑的形式来反衬美。

总结:不过,西方古典美学虽然承认丑的存在,承认艺术可以表现丑,但是,他们大都是把丑作为美的对立面,作为美的反衬意义,这个上面来谈到丑的,对丑的独特审美价值并没有予以充分承认和肯定。

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出现,应该说主要是西方近现代美学精神的产物。

其中,莱辛可以说是近代美学史上最早打破丑的禁令,承认丑的审美价值的人。

他认为,美是古代艺术的法则,古典美学的美学观是以美(优美)为唯一律令的,莱辛可以说是宣告了这个传统的结束。

他认为现代诗歌艺术主要不是表现美的艺术,而是表现真的艺术,丑有权利入诗,成为近代诗歌艺术最重要的表现对象。

莱辛以后,康德、席勒、歌德等人都曾经谈到艺术有权利表现丑的问题。

不过,这些思想家、美学家在谈到丑时,又设定了严格的限制,基本上还是在美的艺术范围内谈丑。

在近代美学中,真正赋予丑以崇高地位的是浪漫主义美学。

浪漫主义关于丑的艺术理念,到了19世纪下半叶,几乎成了德国美学中的主要问题,出现了一大批美学家,他们在美学史上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使人们注意到一个受忽视的问题,即丑的问题在美学上的极端重要性。

在这些美学家眼里,丑不再简单地作为美的对立面和反衬物的存在,它被接纳到艺术中,有了明确的、积极的、肯定的美学价值。

解读审美范畴荒诞

解读审美范畴荒诞

《美学基础》结业论文解读审美范畴“荒诞”2012年12月荒诞原指西方现代派艺术中的一个戏剧流派,兴起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这个概念发展到现在,已远远超出戏剧的范畴,上升为一个普遍的深刻的重要美学范畴。

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社会和文化的产物。

现实中的荒诞是审美范畴中荒诞的根源,荒诞审美形态是对现实中荒诞人生以审美的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

在当代,荒诞派艺术不仅表现在戏剧领域,还涵括黑色幽默文学,超现实主义绘画,偶然音乐,新浪潮电影等等。

尽管很多人都认为荒诞源于西方的现代社会,但我认为荒诞的艺术作品古已有之。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文学作品《堂吉诃德》中,荒诞的人物形象就已经被塑造出来了。

主人公堂吉诃德一方面脱离现实,爱幻想,企图仿效游侠骑士的生活四处征险;另一方面又心地善良,不满社会现实的黑暗,立志铲除人间邪恶。

在小说中,堂吉诃德是一个瘦弱的没落贵族,因迷恋古代骑士小说,竟像古代骑士那样用破甲驽马将自己装扮起来,以丑陋的牧猪女杜尔西内亚比作美赛天仙的贵妇来崇拜,还雇佣矮胖的农民桑丘作侍从,三次出发在全国征险,渴望建立锄强扶弱的骑士业绩,并在这个过程中闹出了许多啼笑皆非的笑话。

在整部小说中,处处充满着荒诞元素。

荒诞的人物形象,整天疯疯癫癫的堂吉诃德。

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喜剧性的手法写出了一个带有悲剧性色彩的人物。

它把人物放在一个个不同的情景之中,用讽刺的笔调和夸张的手法,一再描写人物的荒唐行动,造成喜剧性的效果。

比如小说中,堂吉诃德的装备是最破烂的,但是他自己却认为是最精良的;他把理发师的铜盆当成是至高无上的骑士头盔;他还总在向桑丘许诺可以让他做一个岛屿的都督……诸如此类,作者在刻画堂吉诃德时可谓夸张至极,使得人物的一言一行都荒唐到不可理喻。

荒诞的故事情节,遍布全国的征险行动。

在小说中,堂吉诃德尽管也有正常的时候,但是多数时候他是充满幻觉的,因此,发生了很多荒诞离奇的故事。

荒诞理论的发展历程

荒诞理论的发展历程

荒诞理论的发展历程
荒诞理论是20世纪的一种文学运动,主要起源于法国,后来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这一运动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夸张、荒诞的手法来揭示现实的荒谬和虚无。

荒诞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象征主义运动。

象征主义强调通过隐喻和象征来揭示现实的更深层次的意义,但荒诞理论则更进一步,通过荒谬和夸张来反映人类在世界中的无力感和荒诞感。

20世纪初,达达主义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荒诞理论的发展。

达达主义者试图通过拒绝接受传统的艺术和社会价值观来展现这个世界的无序和混乱。

达达主义的反叛精神和激进手法为荒诞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荒诞剧是荒诞理论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该剧种的代表作家有塞缪尔·贝克特和尤金·伊昂斯科,他们通过夸张、错综复杂的情节和对话来揭示人生的不确定性和荒唐性。

在后期,一种新的荒诞主义潮流出现,被称为"新荒诞主义"。

新荒诞主义重点关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尴尬和无意义,试图通过对日常生活事件的扭曲和夸张来启发人们对现实的思考。

荒诞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从象征主义、达达主义到新荒诞主义的演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荒诞理论逐渐发展出独特而多样的表现形式,通过打破传统的艺术规则和常规的思维方式来传达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和反思。

荒诞的审美价值

荒诞的审美价值

荒诞的审美价值摘要:“荒诞”的美学命名源自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一个流派——荒诞派戏剧,作为西方战后最重要的戏剧流派,它和其他艺术流派一同生成了西方美学史上的一种新的审美形态荒诞。

特别是贝克特《等待戈多》(1953)的成功上演,使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存在的荒诞感,领会了人生的荒诞和存在的虚无,人生就像永远等不来的戈多。

艺术家以对时代的敏感,塑造了一系列病态、丑陋的人物形象,以荒诞不经的语言揭示出丧失自我本质的人的无可奈何的荒诞境遇。

关键词:荒诞派戏剧、荒诞、文学艺术、现代美学一、荒诞的文学艺术作品是社会特定时期和状态的产物。

荒诞的观念及其显现形式古已有之,且是伴随人类历史性生存的一种普遍现象,但荒诞感从日常生活中升华出来作为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识,乃是“二战”后首先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得以确立的现代性事件。

它始自存在主义文学(哲学)继而在现代派诸艺术流派中得以充分体现,并以悲、喜、丑相杂糅的审美意蕴生成了它的审美价值。

尽管荒诞现象早就存在,但直到现代派艺术出现它才走到历史的前台。

“在他们那里,荒诞已从一般的历史社会范畴上升到人类存在的范畴,从一种批判意识发展成为一种彻悟意识;在他们那里,荒诞并不仅仅在于社会现实中的事物,而在于人的整个存在,在于人的全部生活与活动。

”【摘自:百度贴吧】“荒诞”在《简明牛津辞典》(1963年版)中有两个义项:(音乐)不和谐;缺乏理性或恰当性的和谐(当代用法),经现代派艺术才提升到哲学、美学高度。

“荒诞”的美学命名源自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一个流派——荒诞派戏剧,作为西方战后最重要的戏剧流派,它和其他艺术流派一同生成了西方美学史上的一种新的审美形态荒诞。

荒诞派戏剧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达到了高峰。

二战的恶梦刚刚过去,战争给整整一代人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创伤,上帝不复存在了,旧日的信仰坍塌了,美好的希望和理想破灭了。

世界让人捉摸不透,社会令人心神不安。

劫后余生的人们,抚摸着战争的伤疤,开始了痛苦的反思,对传统价值观念和现存的秩序持否定的态度。

存在主义家对于荒诞的认识

存在主义家对于荒诞的认识

存在主义家对于荒诞的认识
存在主义中的荒诞体现了一种人对抗荒诞的哲学思想,尤其在加缪的
哲学体系中,他甚至把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为“荒谬”。他提出,世界
是一种非理性的、不可认识和理解的存在,但人却总想运用自己的理
性去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本质,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就构成了矛盾,
产生了荒谬。
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世界符合了人所有的理想和愿望,使人感到合
理和亲切,加缪所思考的荒诞就不存在了,而这恐怕永远不会成为现
实。

加缪的荒诞

加缪的荒诞

加缪的荒诞荒诞是现代西方哲学、文学和艺术中的一种普遍的意识,特别表现在存在主义及其以后的荒诞派戏剧和黑色幽默小说中。

存在主义文学家加缪,也被誉为“荒诞哲学家”,他将荒诞以文学形式表现并加以哲理化,荒诞构成了加缪全部哲学文学的基础和主题。

本文就加缪的荒诞这一主题加以解读。

一、加缪文学中的荒诞加缪的小说《局外人》、戏剧《卡里古拉》和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构成“荒诞三部曲”。

前两部用文学手法表达荒诞的情绪,后者则从哲学高度加以理论探讨。

在《局外人》中,加缪以一个活生生的荒诞人的言行向我们展示了荒诞,表达了现代人面对世界的荒诞感。

主人公摩尔索与社会格格不入,所作所为都违背了社会的规范,他被判死刑与其说是因为杀人而触犯法律,倒不如说因为他对宗教和道德的公开漠视。

换言之,因为他不适应荒诞的社会生活而被判处死刑。

摩尔索是荒诞世界中的荒诞的人,他以“局外人”的眼光观察荒诞的一切,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荒诞的世界。

摩尔索的积极意义在于揭示了“人生荒诞”这一真理,他不仅看透了社会法律、世俗观念的荒诞,而且看透了人类生存境况的荒诞性,他有着对生活本质荒诞性的信念。

摩尔索独自承担了人类的命运,被加缪视为人类唯一的基督。

《卡里古拉》塑造了一个更加荒诞的人:古罗马皇帝卡里古拉。

卡里古拉在他的妹妹兼情人德鲁西娅死后,头脑中逐渐形成对荒诞的认识,他将之概括为一个简明的真理:“人会死,人不幸福。

”他以此来描述人类生存状态的荒诞性,并要成为这一荒诞真理的传播者与实施者,用恐怖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导师作用。

对于贵族,他随意虐待、侮辱、戴绿帽子乃至谋杀,还把他们的妻子送到妓院。

他创设了一种没有正义和安全的社会秩序,每一个臣民都处在随时死亡的荒诞之中。

他认为,既然人们不理解命运,那他就“装扮成命运”,让人感受到命运的荒诞可怕。

他施行暴虐,任意杀戮,把荒诞的逻辑推向了极端,最后被谋反者刺杀,给自己的荒诞哲学划上了句号。

在《西西弗的神话》的最后,加缪把古希腊神话中喜欢恶作剧的国王西西弗描述成一位荒诞英雄。

论电影中荒诞的表现

论电影中荒诞的表现

论电影中荒诞的表现电影中的荒诞表现通常指一种让人感到离奇、荒谬、匪夷所思的情节、角色或场景。

电影制片人常常利用荒诞手法来突破现实世界的限制,创造出更加惊奇、离奇和奇幻的电影体验。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电影中荒诞的表现,包括故事情节的荒诞性、角色的荒谬行为以及场景的荒唐设置等。

电影中的荒诞表现常常体现在故事情节的选择上。

荒诞性的故事情节可以是一种在逻辑上看起来不可能出现或不符合常理的情节。

芭芭拉·斯特雷桥的电影《鸟》(Birds)中,一群鸟突然开始袭击人类居住的城市,这种情节在常理上看起来是荒谬的,但却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惊悚和离奇的感受。

类似地,奇幻电影《阿凡达》(Avatar)中的潘多拉星球和其奇异的生物也具有很强的荒诞性,这种设定使观众可以置身于一个完全不同于地球的神奇世界。

荒诞表现还可以通过角色的行为和性格来体现。

角色的荒谬行为通常表现为他们违背常理、不合乎常规的举止和决策。

例如在喜剧电影《精武门》(Fist of Fury)中,主角陈真是一个武艺高强但性格善良保护弱者的武术家,但他对于任何侮辱国家、伤害同胞的行为都不能容忍,通过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行为和决策,将这些侮辱国家、伤害同胞的人统统打倒,这种荒谬的行为使整个电影充满了喜剧和离奇的气氛。

荒诞表现还可以通过场景的荒唐和奇异来体现。

场景的荒唐设置常常是通过特殊的道具、布景和特效来实现。

例如在科幻电影《魔戒》系列中,电影创造了一个异域幻想的中土世界,通过恢弘壮丽的场景和特殊的人物造型,使得整个电影充满了奇幻和荒诞性。

类似地,在电影《疯狂动物城》(Zootopia)中,动物们在一个现代化、适于各种动物居住的大城市里生活,这种设定不仅令人惊叹,而且也颇具荒谬感。

电影中荒诞的表现可以通过故事情节的选择、角色的荒谬行为以及场景的荒唐设置等方式来实现。

荒诞的表现不仅能够打破现实世界的限制,创造出更加惊奇、离奇和奇幻的电影体验,同时也能够引发观众的不同情绪和思考,使他们对电影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间英国式的起居室,放着一些英国式的扶手椅。英国式的夜晚。史 密斯先生是英国人,坐在英国式的扶手椅上,穿着他那双英国拖鞋, 抽着英国烟斗,靠近英国式的炉边,看着一份英国报。他戴一副英国 眼镜,留一小撮英国式的灰白唇髭。在他的旁边,坐在另一张英国式 扶手椅上的史密斯太太也是英国人,正缝补着英国袜子。一种英国式 的长时间的沉默。英国式的大挂钟按英国方式敲了十七下。 • 史密斯太太:啊,九点了。咱们吃了汤、鱼、土豆肥肉片、英国色拉。 孩子们喝了英国水。咱们今晚吃得很好。这是因为咱们住在伦敦郊区, 而咱们姓史密斯。 • 史密斯先生:(继续看报,嘴里啧啧作响) • 史密斯太太:玛丽这次土豆烧得透。上次土豆没烧透。没烧透的土豆 我不爱吃。 • 史密斯先生:(继续看报,嘴里啧啧作响) • 史密斯太太:派克太太认得一位名叫波波谢夫· 罗森菲尔德的保加利 亚食品杂货商,他刚从君士坦丁堡到这儿。这是位酸乳酪的专家。他 得到过安德里诺堡乳酪制造学校的毕业文凭。我明天去找他向他买一 只保加利亚出品分做酸乳酪的大锅。在伦敦郊区这种地方,常常买不 到这种货。
4、荒诞的概念:
荒诞,就是人的一切行为变得无意义。其形态特点是无秩序和不 确定性。荒诞感是由于人与世界的疏离而体验到的一种不安全感 和不信任感,从而产生极度的焦虑、恐惧、孤独、失望和苦闷。
二、荒诞的艺术表现: 1、荒诞派戏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 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贝克特、尤内斯库、阿达莫夫、 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
• 戈多不一定是一个人
戈多已经被物化为一个象征,一个等待的意义。 我已经忘了我要等待什么,可是,有个等待感觉也不错。 等待本身的意义胜过了等待对象的到来,如台词所说:只 有等待,我们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你就是我们等待的戈 多,那我们就什么都不是了。 贝克特的荒诞,就是让我们在这种看似乏味的等待场景中 寻找我们自己的答案。
• 最后,约赛连终于明白了,第二十二条军规原来是个骗局,是个圈套, 是个无法逾越的障碍。这个世界到处都由第二十二条军规统治着,就 像天罗地网一样,令你无法摆脱。他认为世人正在利用所谓“正义行 为”来为自己巧取豪夺。
卡夫卡的《变形记》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 。 由于沉重的肉 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是人类精 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 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人与人之间,竞争激化、感情淡化、 关系恶化,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既荒谬又难以沟通。推销员格里高尔一 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尽管它还有人的情感与心理,但虫的外形 使他逐渐化为异类,变形后被世界遗弃 使他的心境极度悲凉。三次努力试图与 亲人以及外界交流失败后,等待他的只 有死亡。由此看来他的变形折射了西方 人当时真实的生存状态。卡夫卡通过小 说并不只是单纯阐述事实,而是抗拒这 个世界,追寻人类人性的完善 。 弗兰兹· 卡夫卡 (奥地利)
涵就是现代社会高度的异化以及对异化社会的绝望,对自 我孤立无助的无奈。
在异化的现实世界,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人脱离了宗 教神学的统治,回到了世俗生活,主体性成长起来,可以 自由地进行选择。但人的这种选择面临一种荒谬的处境, 即主体被陌生的异己力量所支配,而个体的人又不能改变 这种状况,于是人就会发现,理性和主体的自由都是虚假 的,生存意义也是虚无,于是产生了荒诞的感受。
3、关于审美形态的荒诞内涵的界定: 荒诞作为审美形态,存是无意义的,而那 些通行的意识形态所宣扬的价值观念都是虚假的,人们尊 崇的理性也不是最高的真理,“上帝死了”(尼采语)对 上帝的信仰也动摇、失落了。
这样,荒诞范畴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现存世界。荒诞派 艺术家尤奈斯库对荒诞下了这样的定义:“荒诞指缺乏意 义· · · · · · 和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先验的根源隔绝以后,人 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为都变得没有意义,荒诞而无 用。”
• 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平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 《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说则嘲笑人类的精神危机, 如巴斯的《烟草经纪人》和珀迪的《凯柏特· 赖特开始了》。
《第二十二条军规》
(美) 约瑟夫· 海勒
第22条军规无所不在地统治着皮亚 诺扎岛上空军人员的生活,按第22条军 规,精神失常者可以提出申请不完成规 定的战斗任务回国,但你提出申请就说 明你不是精神失常者,因此你必须执行 飞行任务。按第22条军规,空军军官执 行满40次飞行任务就可以回国,但按第 22条军规,无论何时都得执行司令官叫 你做的事,司令官会叫你继续飞行。大 兵们说按第22条军规把姑娘们赶出住所, 但不给人宣读第22条军规究竟怎么说的, 可以不宣读是按法律。法律之所以这么 定,又是按第22条军规。谁都不知道第 22条军规究竟是什么,呈现出了社会生 活中的荒诞性。
•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严肃的、讽刺性极强的小说。通过这部小 说,约瑟夫· 海勒将他眼中的美国社会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个社会处于 一种有组织的混乱、一种制度化了的疯狂之中,这个社会的一切只服 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逻辑。 • 这部小说太有影响了,以至于在当代美语中,Catch-22已作为一个独 立的单词,用来形容任何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的规定或条件所造成的 无法摆脱的困境、难以逾越的障碍,表示人们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 或者是一件事陷入了死循环,或者跌进逻辑陷阱,等等。
2、作为一个关于审美形态范畴的荒诞,它是与现实的 荒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在一般的人生实践的层面上,荒诞并不能被指称为审 美形态,而只能是一种人生的异化形态,只有当荒诞成为 被解剖、批判和反思的对象,也就是在荒诞之中包含了新 的价值取向时,荒诞才可能从原初的人的异化蜕变为审美 形态。 可以说现实中的荒诞是审美形态的荒诞得以产生的社 会历史根源,而作为审美形态的“荒诞”,则是对现实中 荒诞的人生实践以审美的方式所作的否定、批判和反思。

两只狗对生活的意见很多,他们对贫穷有意见,他们对暴发有意见, 他们对 网恋有意见,他们对偷情有意见,他们对饥饿有意见,他们对减肥有意见, 他们对OFFICE LADY有意见,他们对女秘书和男老板有意见,他们对二环 里堵车有意见,他们对苏丹红有意见,他们对非典有意见,他们对转基因蔬 菜有意见,他们对高价幼儿园有意见,他们对招工强调高学历有意见,他们 对养老保险有意见,他们对当啷入狱有意见,他们对春节买不到回乡火车票 有意见,对假LV有意见,对英雄流血又流泪有意见……他们经历了生活的种 种,他们像摇滚游吟诗人一样高唱他们对生活的意见,终于,他们告别地球, 出走太空。
《尤内斯库画传》--荒诞派舞台的国王、荣誉莫里哀
尤内斯库的剧作都表达了他的“人生是荒诞不经的”看法。在创 作手法上,突破传统的戏剧形式,人物被抽象化,丧失“自我”, 以此揭示人类精神生活的空虚和互不理解。他还十分 重视舞台效果,充分调动一切舞台手段, 以突出他的剧作的荒诞特色。
《秃头歌女》1950、《椅子》1952 《阿麦迪或脱身术》1954 《犀牛》1960、《国王正在死去》 1962
《秃头歌女》于1950年在巴黎 首演时,引起人们的注意和争论。 此剧描写了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 阶级史密斯夫妇与他们的朋友— —另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马 丁夫妇之间的无聊的对话。
尤涅斯库通过反复的夫妇对话, 表述了他认为“人生是荒诞不经 的”这种看法。看似无聊、平淡、 荒唐的对话,却印证着他极深刻 的人生体验,进而揭示出人类精 神生活的空虚和相互之间的不理 解。表现了“二战”后西方的一 种精神危机和社会中人们走投无 路的绝望观念。
阿尔贝· 加缪(法)的《局外人》在小说的取名上就标出了荒诞的主题。 主人公莫索尔, 虽然生在人群、社会、世界之中,但其行为、观念却恍 如在人群、社会、世界之外。对一切都觉得无所谓,对自己的母亲、情 人,对别人求做的事和自己遇上的事,别人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作伪 证、结婚、打架、杀人、入狱,都无所谓,都淡然处之。既然世界人生 是荒诞的,那么一切都无意义。 小说开头一句即是:“今天,妈妈死了。”接着又是一转:“也许是 昨天……”。小说最后一句:“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 处决我的那一天有许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这种生存的荒诞感,人和社会的剥离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说有深沉的哲 理。生存的无奈,在于精神往往和肉体的分裂,人和社会的背离,生之 无限渴望和死亡无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有时候就很荒诞。每个异类, 在他的特定环境里,都是局外人。默而索游荡在我们周围,千千万万, 每个孤独的背影,诠释了生存的荒诞和无奈。
• 然而加缪说,荒谬是无从消除也无需消除的。活着,带着世界赋予我 们的破裂去生活,去用残损的手掌抚平彼此的创痕,固执地迎向幸福。 因为没有一种命运是对人的惩罚,而只要竭尽全力去穷尽就应该是幸 福的。拥抱当下的光阴,不寄望于空渺的乌托邦,振奋昂扬,因为生 存本身就已经是对荒谬最有力的反抗。
《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孟京辉)
讲述了狗哥哥来福和狗弟弟旺财离开家乡,走进城市, 去寻找幸福生活和伟大理想的故事。城里的世界并不 像他们想象得那么美好,在光怪陆离灯红酒绿的城市 里,他们看到人生百态,他们也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从而对生活产生了各种意见,而这些意见是他们简单 纯洁的头脑无法理解的生存难题。
西西弗斯的神话
阿尔贝· 加缪(法)
神祇们处罚西西弗斯, 叫他不停地把一块巨 石推上山顶去,由于 它本身的重量,巨石 又从山顶上滚下来。 他们是有一些理由认 为没有更可怕的处罚 过从事徒劳无功和毫 无 希望的工作。
• 荒谬无处不在,时刻提醒着我们这个世界的残酷与不完满。无意义、 无价值、更无公平与真理,现实时刻不忘向我们呈现它荒诞的獠牙。 悲观的时候,你说这世界好象一个黑洞,将一个个绝望又迷惘的人拖 进深渊。伤痛的时候,你说现实未必真的复杂,却一定荒谬,荒谬得 丧失了是与非的标准,荒谬得沦陷了价值的准则,荒谬得让一个个天 真的孩子睁圆了眼睛,却无所适从。
贝克特:《等待戈多》(1952)、《美好的日子》(1961),
阿达莫夫:《一切人反对一切人》、《塔拉纳教授》(1953), 尤内斯库:《秃头歌女》(1950)、《椅子》(19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