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长舌病的病因探讨及防控措施
肉鸭常见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怎么预防鸭子感染病毒病

肉鸭常见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怎么预防鸭子感染病毒病
养殖鸭子怕的就是病害,而且害怕的就是传染病,一旦有一只发病,就会感染很多的鸭子,轻要很多治疗费用,重的就会直接死很多鸭子,许多的传染病一般都是突然就发生了,发病速度快,发病时间短,很多时候来不及治疗,鸭子就死了。
达龙净源,净化种禽,净化病毒。
肉鸭常见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1气候、季节性流行病的影响。
2疾病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3缺乏有效的生物安全意识和措施,消毒不及时
近几年来病毒病对蛋鸭养殖户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病毒病主要表现在初期发病的时候采食量突然之间下降,在短的
时间内可下降到原来的一般以上。
想要更好的控制该病,建议平时在养鸭过程中,定期观察鸭子健康情况,一旦发现疑似病鸭,尽快诊治。
若有鸭子感染该病,要立即进行隔离,且对患鸭所接触到的环境、用具等进行消杀。
发病早期,或病情较轻的,进行对症治疗,可防止感染,降低死亡率。
鸭大舌头病的防治

鸭大舌头病的防治
佚名
【期刊名称】《农业知识:科学养殖》
【年(卷),期】2016(0)8
【摘要】手机恪为5860的读者问:鸭得了大舌头痛应该怎么防治?专家解答:大舌头病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目前认为可能与鸭细小病毒感染有关,也可能与氟元素过高、环境应激等因素有关。
目前暂时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应当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1)做好消毒免疫工作,注射鸭细小病毒疫苗。
【总页数】1页(P62-62)
【关键词】防治;舌头;鸭;细小病毒感染;发病原因;环境应激;免疫工作;病毒疫苗【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8.26
【相关文献】
1.鸭病康防治鸭传染病的研究(二)——对鸭霍乱的防治报告 [J], 赖勤农;李树明;彭代国;
2.鸭细小病毒变异株引起肉鸭大舌头病 [J], 贾佳丽;于沛江;王新伟;王群义
3.鸭大舌头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J], 黄玉锋;杨成祥;司俊伟
4.“鸭大舌头病”的防治 [J], 左秀峰[1];左秀丽[2]
5.肉鸭鸭疫巴氏杆菌病抗原型的研究及其防治Ⅰ肉鸭鸭疫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诊断 [J], 钱忠明;田惠芳;蒋志伟;庄国宏;陈义平;王永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番鸭主要疾病症状与防治

02
番鸭主要疾病症状
病毒性感冒
临床症状
患病鸭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羽毛蓬乱,呼吸困难,张口呼吸,眼睛肿胀,鼻腔分泌物增多,部分病 鸭出现脚软、无法站立。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气管黏膜充血、出血,口腔和鼻腔有浆液性分泌物,肺脏出血、淤血,肝脏和脾脏肿大、淤 血。
鸭瘟
临床症状
患病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蓬乱,头颈缩起,不愿走动,部分病鸭出现绿色稀粪。
防治措施
03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使用抗病毒药物预防和治疗。同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要控制传染源,减少传播途径。
05
番鸭疾病防治建议与展望
加强疾病预防意识与能力建设
提高养殖户对番鸭疾病的重视程度
01
加强对番鸭疾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户对疾病
预防的认知和能力。
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
02 提高基层兽医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确保番鸭疾病
番鸭“大舌病”防治案例
发病情况
“大舌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害1-3周 龄雏番鸭。本病通过消化道感染,潜伏期约为1-3天。
症状
病鸭食欲减退,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呼吸困难,部分病 鸭出现神经症状。
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使用抗生素药物预防和治疗。
流行性感冒防治案例
发病情况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各品种、各日龄的鸭均可感染。本病通过呼吸道 和消化道感染,潜伏期约为1-3天。
3
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注射疫苗,使用抗病 毒药物预防和治疗。
鸭瘟防治案例
01
发病情况
鸭瘟是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各品种、各日龄的鸭均可感染
鸭细小病毒变异株引起肉鸭大舌头病

-・- --—--- --・---- -一
My c o P l a s ma g af l i n ar um
Ps eu do a l t e r  ̄r n o n a s sp .No 47
( 1 . 河南省新 乡市农牧 局 , 河南 新乡 , 4 5 3 0 0 0; 2 . 山东省 即墨市移风店动物卫生 与产 品质量监督 站 , 山东 即墨 2 6 6 2 0 0; 3 . 青 岛易 邦生 物工程有限公司 , 山东 青岛 2 6 6 0 3 2 )
中图分类号 : ¥ 8 5 8 . 3 2 文献标志码 : B 文章 编号 : 0 5 2 9 — 6 0 0 5 ( 2 0 1 6 ) l 1 — 0 0 5 3 — 0 2
鸭 细小病 毒 变异 株 引起 的 。
1 流 行特 点
发病率呈增加趋势 , 从首次发病的 0 . 5 %, 逐渐增加 到1 0 %以上。并且向周围的养殖场传播 。 1 . 3 发病 率 与病原 污染 程度 、 管 理水 平 、 鸭舍卫 生 、
细菌 继 发并 发感 染 和饲 料 霉 变 等 因 素有 密 切 相 关 。 管理 水 平低 ( 如不 空 栏 、 不消毒 、 密度 大 、 温度低 、 湿
“ 大舌 头 病 ” 是 一 种 发 生 在 肉鸭 、 番 鸭, 以鸭 喙
主要发 生在 樱桃 谷 肉鸭 和商 品番 鸭 , 樱 桃 谷 种 鸭 和 商品蛋 鸭发 病 较少 。河 南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福建、 广西等 省份 养鸭 密 集 的 区域 均有 发 病 , 个 别 区域 如 山东临 沂发病 率 较 高。 1 . 2 该 病一 旦 在某 个 鸭 场 发 生 , 往 往会 批 批 发病 ,
简析鸭主要疾病防治技术

. A灰l白l色R的i稀g便ht。s染病R的es后e期r,v病e鸭d的. 体温降低,急性的病程一般
为 2-5 天,慢性的为 7 天以上,病鸭生长发育不良,变得消瘦。鸭 病死后可发现腔咽喉头周围有坏死灶、食道内有溃疡、肛门内侧
有溃疡或出血、心脏有出血点、肝脏出现微肿、瘀血及出血斑点
等。 3、防治 应首先做好检疫和防疫,对购入的鸭雏应先单独饲养,在经
过检验确保无病毒感染后,进行鸭瘟弱毒苗注射,达到免疫的目 的。单独饲养 1 个月后可混入鸭群饲养。对 20 日龄的雏鸭,疫苗 安全有效,可达到 6 个月的免疫期。而经注射疫苗后的成年鸭, 可达到 1 年的免疫期。母鸭经过免疫注射后,可以通过鸭蛋使雏 鸭产生抗体,但雏鸭达到 13 日龄以后抗体会消失,失去免疫力。 1 日龄的雏鸭应及时进行疫苗注射,可获得 1 个月的免疫期。雏 鸭 7 日龄时,利用鸡胚亿弱毒苗进行肌肉注射,抗体在 7 天后产 生,可保护肉鸭直到上市。
Xumushouyi
畜牧兽医
简析鸭主要疾病防治技术
卜秋实
பைடு நூலகம்
在鸭养殖过程中,由于受到养殖环境和饲料质量差、管理不
善等因素的影响,鸭经常会发生各种疾病,使养殖者遭受不同程
度的经济损失。为确保养鸭成功,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做好鸭病
的防治。本文就鸭主要疾病防治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一、鸭病毒性肠炎
此病也被称为鸭瘟,是一种急性、高死亡率的传染性疾病,
可发生在各年龄和品种的鸭上,是对养鸭业危害最大的一种疾
病,此病为养鸭业的大敌。 1、病因 在购入鸭雏时,由于没有进行认真检疫,使病鸭或带有病毒
的鸭进入了养殖场,其在排出病毒后在鸭群中造成了大范围传
鸭子得了鸭瘫怎么治好?

鸭子得了鸭瘫、大舌病怎么办?鸭瘫的症状:10-15天开始发病,病鸭背部着地,努力挣扎还是站不起来,个别蹦高,翻跟头,病鸭外观站立不稳,扭脖,瘫痪。
眼圈周围羽毛湿润,流泪,粪便稀薄,大群中有咳嗽,呼噜现象(死亡鸭手捏鼻腔有黏液冒出),病鸭15-25日龄左右因不能采食而死亡。
大舌病的症状:目前养鸭场流行的“大舌病”,主要发生于12-21日龄肉鸭,表现为鸭嘴较短,鸭舌弯曲外翻,僵硬而不灵活,严重影响采食,导致病鸭偏瘦,精神不振;有的病鸭伴随单腿跛行,站立不稳甚至倒地不起,死亡率较低,但严重影响养殖经济效益。
鸭嘴发生器质性病变后很难恢复,因此本病重在预防。
山东鲁冠肝脾健(二)是针对疾病的病因,聘请专家研讨开发的特效药:肝脾健(Ⅱ型):淡黄色粉末功能补充特定维生素,调节电解质平衡,阻止重金属离子吸收,恢复肌肉神经机能。
主治1、鸭代谢性及中毒性翻滚,瘫痪。
在肉用鸡鸭主要发生在两个日龄段,一是发生于3---14日龄,症见站立不稳,行走时双脚向外岔开,呈八字脚或翻滚,严重的可出现跛行,瘫痪,拉稀,爪(蹼)干燥,有的因腹泻痉挛倒地不起,有一定的死亡率。
二是4---5周龄,初见运动障碍,走走停停,后见蹲坐式瘫痪或侧卧,死亡率较低。
2、预防鸭“大舌病”。
用法用量:1、鸭代谢性及中毒性翻滚,瘫痪:本品每袋兑水400—600斤,集中4小时饮完,每疗程3—5天,重症时适当加量;在第二天见效,三天后效果明显。
2、预防鸭“大舌病”:在7-12日龄择机投药,每袋兑水400—600斤,集中4小时饮完,每疗程3—5天,可有效预防鸭“大舌病”。
发病初期紧急加倍用药,每疗程3—5天,效果显著。
对已发生器质性病变的病鸭,建议放弃治疗。
蛋种鸡产蛋后期的饲养管理要点种鸡产蛋期的饲养管理包括产蛋高峰期、产蛋中期和产蛋后期三个阶段。
作为种鸡场的管理者往往很注重高峰期和产蛋中期的饲养管理,而当产蛋高峰过后,往往疏于管理,使产蛋后期的生产性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鸭常见病的病因与防制方法

第二章、鸭常见病的病因与防制方法一、鸭腹泻病(一)、原因及特征:1、鸭瘟——大头瘟●症状:高热、腿软、流泪、排绿色稀粪。
一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大,故俗称“大头瘟”。
一般体温达43-44°C,呈稽留热型。
病鸭表现精神萎顿,低头缩颈,食欲降低,渴欲增加,经常卧地,难于走动;强行驱赶,两翅扑地而走。
下痢,粪便呈绿色或灰白色,污染肛周羽毛,沾附粪结块。
泄殖腔粘膜出血、水肿,重者粘膜外翻,粘膜面附有伪膜。
呼吸困难,有湿性罗音、鼻流粘性分泌物。
眼流泪,有的附有脓性分泌物,两眼粘合。
少数病鸭存活,但发育不良,角膜混浊,常形成单侧性溃疡性角膜类。
蛋鸭产蛋减少,一般减产30%,继而60%以上,至停产。
剖检见全身粘膜,浆膜和内脏器官局有程度不同的出血性斑点或坏死。
食道粘膜表面覆盖伪膜,腺胃粘膜和泄殖腔粘膜有出血斑点。
●病原为鸭瘟病毒,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以番鸭、麻鸭和绵鸭最易感,北京鸭次之。
成年鸭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
30日龄雏鸭较少发病。
病鸭通过排出的粪便及其分泌物污染饲料、饮水、饲养工具等散播病毒。
消化道感染为主要方式。
发生与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以春秋季最易流行。
精品2、鸭坏死性肠炎——“烂肠瘟”●症状:鸭体衰弱,食欲降低,不能站立,常突然死亡。
病鸭成为公鸭踏啄伤害的对象,头、背部和翅部羽毛脱落,排粪减少,蛋鸭产蛋急剧下降。
一般死亡率为1%左右,有的高达40%。
病变主要是肠炎与坏死性病变。
肠管肿胀,色泽消退,部分肠管呈暗红色,空回肠相连部位高度膨胀,苍白色,易破裂。
病程较长者,肠粘膜呈黄白色坏死性病变,坏死组织紧贴于肠壁,以回肠段最严重。
母鸭输卵管内常堆积干酪样物质。
●本病病原体尚未确定。
本病常发生于种鸭,很少见于雏鸭,家鹅也有发生。
鸭群的饲养管理不良,多种应激因素的不良影响都可诱发本病。
3、鸭肝炎(病毒)——“背脖病”●症状:鸭病毒性肝炎是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表现为角弓反张,肝脏发炎。
夏秋季节肉鸭三种常发病的防治

夏秧季苷肉鸭三神常矣病的除洽| 2020/9 上丨农村百事通现代种养近年来,随着集约化词养程 度的不断提高,肉鸭疾病的流行也 日趋严重。
除了鸭病毒性肝炎、低 致病性禽流感、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等常见多发病外,在夏秋季节,鸭 短喙_侏儒综合征、坦布苏病毒感 染、球虫病也是危害肉鸭的重要疾 病,应加强防控。
_、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俗称鸭 大舌头病,主要发生于樱桃谷商品 肉鸭,番鸭、半番鸭、绿头鸭、 白改鸭、褐莱鸭也有发生。
发病 日龄多集中在13〜40日龄,发病率 5% ~ 20%,严重的可达40%以上, 死亡率低,但肉鸭出栏时体重较 轻。
该病可垂直传播,也可水平感 染。
1.临床症状5 ~ 6日龄时,雏鸭出现精神 异常,不愿活动,但大群鸭采食、 精神基本正常;到10日龄左右时, 鸭群整齐度差,体重差别拉大,陆 续出现生长速度较慢的鸭,鸭群 开始出现上、下喙短缩现象;到20 日龄后,鸭群中短喙和生长发育不 良症状更加明显。
病鸭舌头突出外露,向下弯曲,僵硬,不灵活,严 重影响采食和饮水。
病鸭排绿色、 白色稀便,逐渐消瘦,出栏时体重 较轻,精神委顿,呼吸困难,喙部 发绀,眼鼻有分泌物。
仔细观察鸭 群,有的行走时双脚向外岔开呈 “八”字脚样;有的单腿跛行,站 立不稳甚至卧地不起;有的趴卧在网床上不能站起;有的出现运动障碍,时走时停,后见蹲坐式瘫痪,濒死前角弓反张。
病鸭胫骨短粗,容易骨折,屠宰脱毛时容易断腿、 折翅。
2.防控要点(1 )种鸭场应加强对该病的 检疫净化,加强对孵化室、孵化器 和育雏舍的消毒。
全场实行全进全 出,出栏后彻底清粪、冲洗棚舍并 晾干,然后用2%的热火碱泼洒过 道、网架等,1小时后再冲洗干净,晾干棚舍;进鸭前7天,用0.2%的 次氯酸钠或0.5 %的福尔马林泼洒消 毒,然后通风干燥;进鸭前2天,用 0.2%的次氯酸钠或0.5 %的福尔马林 再次泼洒消毒,并有效通风换气。
将水桶、水线、饮水器、料盘、料 线用次氯酸钠或二氯异氰尿酸钠等 浸泡消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鸭长舌病的病因探讨及防控措施
鸭长舌病也称为鸭鹅大舌头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以鸭鹅舌头长,上下喙短,舌
头被长长的露在喙的外面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由于鸭鹅的舌头被长长的伸出并露在喙(嘴)
的外面,使鸭鹅无法采食及饮水,鸭鹅常常因无法进食而死亡。也就是一般常说的“吊死鬼”,
发病较轻的鸭只也常因舌头外漏而影响卖相,造成不收这类鸭只或扣除斤称,出栏时屠宰场
每只扣2-3元,而使养鸭户蒙受极大的经济损失。
1、发病原因:
本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由于本病自2014年以来才较多的表现出来,而且自2014
年下半年以来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的地区范围也逐步在扩大,己蔓延到了很多地区。给养
殖户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所以,目前已引起行业的逐步关注。2015年3月以来,山东农
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农业部人畜共患病重点开放实验室从不同
地区5个发病肉鸭群采集130余份样品,取5份样品进行病原的分离。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
性(4株大肠杆菌从肝脏常规分离);获得5份鸭胚培养物。该培养物不能凝集鸡红细胞。对5
株分离株株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鸭瘟病毒、坦布苏病毒、鸭甲肝病毒、鸭星状病毒、鸭
呼肠孤病毒、鸭圆环病毒、鹅多瘤病毒、鹅腺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征病毒等均为阴性,
鹅细小病毒呈阳性。采用基于鹅细小病毒VP3基因的PCR方法对74份样品(肝脏和泄殖腔棉
拭子)进行检测,阳性率为100%。该分离株661bp的VP3核苷酸序列与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
小病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与鹅细小病毒82-0321v株和SHM319株亲缘关系最近,
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8.8%和98.3%;与番鸭细小病毒同源性较低,在77.6%~78.8%之间。用鸭
胚分离的SDLC01株感染1日龄雏鸭能引起鸭上、下喙萎缩、舌头外伸等症状。上述结果表
明,从BADS患鸭体内分离得到鸭细小病毒(duck parvovirus,DPV),其可能与BADS具有相关性。
经专家团队综合调研和实验室检测发现,本病是以鸭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脚软、骨脆、嘴短、
舌长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毒为单链DNA病毒,能在胚胎中繁殖,对蛋白酶、酸
和热等灭活因子有很强的抵抗力,但对紫外线照射敏感。病鸭通过排泄物,特别是粪便排出
大量病毒而形成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2、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侵害消化系统,破坏肠黏膜和肠道菌群,使饲料内营养不能正常吸收,引起体
内钙、锰和维生素等营养元素缺乏,进而影响骨组织发育,出现肉鸭嘴短舌长,站立不稳,
不长个,腿和翅膀的长骨易断等症状。
(1)流行范围逐步扩大
本病于2000年时在我国南方及东南地区个别地区零散发生过,2014年以来包括北方等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但在肉鸭养殖比较密集的山东、江苏、辽宁、安徽、广东、江西、四川、
浙江、湖南、湖北、河南等地发生率较高。
(2)呈现类似的传染性
本病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群体发病,本病鸭鹅均有发生,尤以商品肉鸭的发病率最高。
呈地区集中散发型,一个地区只要出现一家发病,就会慢慢向周边扩散。本病死亡率较低,
多因无法饮水及采食而死亡。
(3)发病率逐渐提高
刚开始发病率一般为0.1%-0.5%左右,也就是饲养6000只商品肉鸭中发现有20只左右
的长舌患鸭。自2014年以来,群体发病率一般在5%左右,以万只为例有的棚发现500-700
只,有的少100-300只左右,少的发病率在2%左右,发病率高的鸭群能够达到20-30%。
(4)发病日龄逐步拓展
本病刚开始以20日龄后至40日龄左右的鸭只出现发病情况,目前多发生于10-25日龄
左右的肉鸭发病,且主要发生于12-21日龄的肉鸭。少数鸭群于5-14日即有发病现象。
(5)呈现群体独立感染发病特点
同一个养殖小区,使用同一家饲料和同一家的兽药,还是同一车鸭苗,有的养殖户发生
本病,有的养殖户没有发生本病;只要是该棚出现过本病的,下次再饲养时出现发病鸭只的
可能性很大。
3、临床症状:
观察鸭群,初期未发现异常,体温不高,随着病情发展,患鸭表现出精神萎顿,站立不稳,
行走时双脚向外岔开,呈八字脚或翻滚,严重的可出现跛行,瘫痪,拉稀,爪(蹼)干燥,
有的因腹泻痉挛而倒地不起,病鸭背部着地,努力挣扎还是站不起来,个别蹦高,翻跟头,
病鸭外观站立不稳,扭脖,瘫痪。随之肉鸭舌头伸出,眼圈周围羽毛湿润,流泪,粪便稀薄,
大群中有咳嗽,呼噜现象(死亡鸭手捏鼻腔有黏液冒出),运动障碍,走走停停,随后见蹲
坐式瘫痪或侧卧,采食不便或无法采食,鸭体瘦弱。病鸭表现为嘴(上下喙)较短,鸭舌弯
曲突出外翻(舌头露出来耷拉着),跟吊死鬼一样,僵硬而不灵活,鸭嘴发生器质性病变后
很难恢复,严重者影响采食,导致病鸭偏瘦,精神不振;有的病鸭伴随单腿跛行,站立不稳
甚至倒地不起,死亡率较低。患鸭腿短,明显个体偏小,屠宰时脱毛容易断腿断翅,鸭群大
小不均匀,舌头变长,后期容易断腿。部分患鸭有腹泻现象。
4、解剖症状:
解剖没有太多表现,主要表现是喙缩短,上下喙质地正常,一般未出现喙软、炎症或坏
死,舌部肌肉出现钙化增生,全身骨质有疏松现象,表现为骨质脆弱,容易断裂。剖检内内
脏器官,无明显炎症渗出物等。
5、综合防治措施
鸭大舌病是以鸭细小病毒病为主因,侵害消化系统,破坏肠黏膜和肠道菌群后导致营养
不能正常吸收继发的综合性临床疾病,发病率很高,治疗难度较大。该病的防治关键在于早
发现,早诊断,早用药,早治疗,并且要采取综合综合防治措施,从提高机体的整体免疫力、
快速杀灭(或抑制)病原体(细小病毒)、控制继发感染等各方面共同发力,才能从根本上
抑制该病的蔓延,恢复正常生产性能。
(1)预防措施: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做好环境消毒和常规疫苗的接种,全方位提高机
体自身免疫力。从进雏开始,必须保证营养的均衡,每天用聚能维他2000斤水/小袋(200g)
饮水抗应激补营养,霉迪克1000斤料/袋拌料杜绝霉菌毒素侵害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在该
病易感日龄(10-24日龄)使用免疫核糖核酸配合黄芪多糖和预防浆膜炎类抗菌药物连用3-5
天,间隔7天再用3-5天,可大幅度提高淋巴母细胞数量,提高自身抗感染能力,有效预防
细小病毒病的侵袭。
(2)治疗措施:坚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对于发病鸭群可使用免疫核糖核酸
配合黄芪多糖注射液和头孢类抗生素肌注,每日一次,连用2-3天可明显控制病情,最大限
度的降低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