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鸭病的剖析和防治
常见病毒性鸭病及其防制措施

2 病原体及临床特征 . 1
2 临床症状 . 2
是 以侵害消化道和呼吸
道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 , 病原体是鸭副粘病毒。 病初患鸭食欲减少 ,羽毛松乱 , 饮
流泪 , 分泌脓性粘液。鼻分泌物增多 , 呼吸困难 , 常
见头颈部肿胀。 病程一般 3 4 , ~ d最后病鸭因衰竭而
、 - \! - 、 写
春、 、 夏 秋季较为严重 。
1 临床症状 . 2 潜伏期 2 5 ,体温 4 ℃左右 ; ~d 2 精
酸等消毒液 )保持鸭舍卫生清洁 , , 不到疫区放牧。
2 鸭副粘病毒病
神 、 欲较差 , 食 当体温高达 4 ℃时 , 4 不进食 , 但喜饮
水, 两脚发软 , 羽毛松乱 , 翅膀下垂 , 行动:缓。严重 迟 时趴地不能行走 。 排绿色或灰绿色稀便。 眼脸肿胀 ,
水量增加 , 缩颈 , 两腿乏力 , 孤呆一旁或瘫痪 。羽毛
无光泽 , 病初排 白色稀粪 , 中期粪便变红色 , 后期呈
; 、 - 、 - - 、
粪便。 2 红 色粪便 . 3 排红色稀便 主要是消化道受损出
饲料中含盐量过高, 夏季天气炎热 , 冬季舍温过 高, 空气干燥等情况 , 鸡只会因摄人过量水分而造成
( )盲肠球虫病 : 1 地面垫料饲养 的一月龄左右 的小
鸡排鲜红色血便 , 鸡冠发 白, 全身贫血 。 ( )盲肠肝炎 : 2 小鸡排粉红色烂 肉状 , 似胡萝 卜 泥 样血便 , 病鸡头皮常呈紫蓝色或者黑色。 ( )小肠球虫病 、 3 蛔虫病 、 绦虫病 、 霉玉米 中毒 、 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圈、 抽搐等神经症状 , 排水样便 , 死亡很快。
( )鸡副伤寒 :粪便开始 为粥样 , 2 后呈水样 , 门 肛 有粪便污染 , 剖检盲肠有干酪样芯子。 ( )一些急性传染病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 3 厌氧菌 感染 、 肠道寄生虫病 、 肠道菌群失调等均 可引起水
鸭子常见疾病有哪些?鸭子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鸭子常见疾病有哪些?鸭子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鸭子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肉食禽类,具有一定的养殖价值。
而在鸭子的养殖过程中,常常会感染上一些疾病,如禽霍乱、病毒性肝炎、大肠杆菌病等,严重时可能导致鸭子大规模死亡。
那么,鸭子常见疾病有哪些?现将鸭子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禽霍乱禽霍乱目前主要是散发流行,但有时出现地方性流行。
鸭出败多发生于日龄较大的鸭。
特征是发病急、死亡快。
防治方法: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避免饲喂发霉饲料;禽霍乱的病原有多个血清型,使用当地分离菌株制备的菌苗免疫预防。
二、鸭病毒性肝炎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鸭病毒性肝炎常发生于4周龄以内小鸭,5-15日龄的雏鸭最容易感染,最早的3日龄雏鸭即可发病,且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1周龄内的小鸭死亡率可达95%以上。
防治方法:使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免疫预防效果好。
种鸭开产前一个月用弱毒疫苗进行第1次免疫,2周后进行第2次免疫,每次肌肉注射1毫升;或者在开产前2-3周,同时用鸭肝炎油乳剂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进行免疫;对无鸭肝炎母源抗体的雏鸭于1日龄皮下注射50倍稀释的弱毒疫苗0.1ml/只。
对有母源抗体的雏鸭于7-10日龄注射50倍稀释的弱毒疫苗0.2ml/只;对发病鸭应尽早采用抗鸭肝炎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治疗,按每只雏鸭1毫升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同时适当配合抗菌药物治疗,防止继发感染。
三、鸭大肠杆菌病患病雏鸭主要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甚至废食,拉黄白色稀粪,大肠杆菌性败血症的特征性病变是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心包粘连。
防治方法:鸭大肠杆菌血清型多,使用当地分离菌株制备的灭活菌苗免疫预防;大肠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有效药物进行治疗。
四、鸭瘟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并多发于20日龄之后的鸭。
病鸭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流泪、拉绿色稀粪、病鸭头和颈部肿胀,故有“大头瘟”之称。
防治方法:注射鸭瘟疫苗是防治鸭瘟唯一最有效的措施。
几种鸭常见病的防治

见病 的防治 总结 如下 , 以供参 考 。
1 病毒 病
情 况 可 以得 到控 制 。
鸭瘟 俗 称 大头 瘟 , 又名 鸭 病 毒性 肠 炎 ,
11 鸭 瘟 .
13 鸭 流 感 本 病 是 由 A型禽 流 感病 毒 引起 的轻 _ 度 呼吸道 症状 的疾病 , 常继 发 细菌 感染 而 死亡 。症
2 01 01 .
疾 病 防 治
S uQ n h ̄e h i i S i
毒 ; 的运 动 场 地 要 平 整 , 止 鸭 掌 磨 伤 或被 尖 硬 鸭 防 物刺 伤 ; 强 饲 养 管 理 , 牧 的水 塘 应保 持水 源 清 加 放
状 为 鸭 突然 发 病 , 高烧 , 鸭 表 现不 同程 度 的呼 发 病
是 由鸭瘟 病 毒 引起 的一种 急 性 、 败血 性 传 染病 。此 病 传播 速 度 快 , 同 品种 、 不 性别 和年 龄 的鸭 均 可感
染 , 中 以 1月 龄 以下 雏 鸭 发病 较 少 , 年 鸭 和产 其 成 蛋鸭 发病 和死 亡较 为 严重 。 该病 程 一般 为 2 5 , ~ d 慢
胞) 病 鸭进 行 早 期 治疗 , 只 成 鸭 肌 肉注 射 l l 对 每 m, 每3 d一 次 , 连用 2 3次 , 达 到一 定疗 效 。 ~ 可 同时 , 也
防治措施 : 本病无有效 的治疗药物 , 也无疫苗 进 行 免疫 接种 。因此 , 加 强饲 养 管理 和 防疫 消 毒 要
抗 体 的小 鸭 可 在 1 7周 龄 内接种 雏 鸭用 病 毒 性 肝 ~
22 鸭 葡 萄球 菌病 .
鸭 葡萄 球 菌 病是 由金 黄 色葡
鸭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鸭病,特别是一些烈性的鸭传染病,严重地影响着鸭的健康,会给养鸭业造成重大的损失。
因此必须加强饲养管理,认真做好鸭病的防治工作,以防鸭病的的发生。
1、鸭瘟是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任何品种、性别和年龄的鸭都可能感染发病。
病鸭的临床特点是头部肿大,流泪,两脚发软,拉绿色稀粪,体温升高,剖检时见肝脏有出血点,泄殖腔出血、水肿和坏死。
鸭群感染鸭瘟后,迅速蔓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往往造成大群死亡。
流行特点:在自然的情况下,不但鸭能感染,而且成年鹅也能感染,均可引起大群发病死亡。
任何品种、年龄和性别的鸭都能感染本病,但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一定的差异。
成年鸭较易感。
在流行期间,死亡最严重的是产蛋鸭。
20日龄以下的雏鸭较少发病。
健康鸭群和病鸭或病愈不久的带毒鸭一起放牧或在水中相遇,或健康鸭群放牧时经过疫区,都能发生感染。
被患鸭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的土壤、用具、运输工具、饲料以及饮水,都能成为本病的传染媒介。
鸭瘟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春夏之际和秋季流行最严重,低洼潮湿能促使本病发生与流行,如将鸭群饲养在地势高和干燥的地方,本病较少发生和流行。
鸭群饲料质量低劣、饲养管理不当是本病发生的诱因。
不严格执行防疫措施,引入病鸭或带毒鸭,可引起本病的暴发。
症状:健康鸭感染鸭瘟后,一般2-5天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约经1-5天死亡。
发病期,病鸭体温升高到42-44℃,显稽留热型,食欲减退,精神很差,离群独处,羽毛松乱;继而食欲完全消失,渴欲增加,两脚发软,翅膀下垂,常伏地不愿走动,也不愿下水游泳,如强行驱赶,则步态摇摆稳,走几步之后,立即倒地。
如强赶病鸭下水,则只漂浮于水面上。
或挣扎着上岸。
严重时则完全不能行走和站立。
病鸭下痢。
粪便稀薄,呈绿色或灰白色,肛门周围的羽毛被沾污或结块。
眼结膜充血、水肿,部分外翻,大多数病鸭流泪和眼睑水肿,眼睑周围的羽毛沾湿。
眼分泌物初为浆液性,继而粘脓样,上下眼睑常粘连。
部分病鸭头部大或下颌水肿,故俗称“大头瘟”或“肿头瘟”。
常见鸭病的防治措施

克, 煎水取汁, 加人 5 度 白酒 2o O 0 克调 匀,
鸭霍 乱
给鸭饮服。不能 自饮的灌服 , 每只 4 毫 ~5
升 ,连用2剂可治愈。 鸭病毒性肝炎
鸭霍乱是 由禽型多杀性 巴氏杆菌引起
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是
发病急 ,死亡快 ,排绿稀粪。解剖后可见
鸭 病 毒 性 肝 炎 是 鸭 的 一 种 急性 传 染 浆 膜和 黏 膜上 有 小 出血 点 ,肝 脏上 布 满 灰
1~5 8 2 厘米时,中耕培土 1 每年越冬前培 次,
拌 , 6 平方米用湿土2 ~ O 每67 5 5 千克, 操作时 土 1 次、灌水 1 次,以利于安全越冬。 避免阳光直射, 或在早晚 、 阴天进行, 随拌随 三、收割与采种
播 ,及时覆 土。
一
般在植株有 1%已开花时收割,每年 0
病,0 1日龄的鸭易感 ,3 ~2 5日龄以内的 黄色点状 的坏死病灶。最急性型 的病鸭往 多发。其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 往无任何症状 ,突然拍动几下翅膀 ,倒地 高,临床表现为角 弓反张 ,病理变化为肝 死亡。病程 l 天, ~2 病鸭体温上升到4  ̄ 3 C 炎。该病一年 四季都有发生,但以春季发 以上 ,尾翅下垂 ,饮水增多 ,口、鼻流泡
后全部换成后 一饲料。
比例 ,减 少氨 气的产 生 ,有利 于改善 鸡
舍 环 境 , 减 少呼 吸 道 疾 病 和 腹 水 症 的 发 力地 收缩挤 碎进 行的 , 因而鸡料 中应 ( 宋朝阳 吴海船 黄克领 240 7 7 0) 山东省郓
饲料 ,可能 引起鸡 只消化机能紊乱 ,造成 03 的比例将保健砂 混入 料 中,也 可每 .% 消化不 良、 拉稀等 ,影响 肉鸡的生长和饲 星 期 添 加 1 , 一 星 期 的 需 用 量 一 次性 次 按 料利用 。实践表 明,如 果换料 逐渐进行 , 放 入 浅盘 中任 鸡 自 由采 食 。
枫叶鸭常见病及其防控措施

枫叶鸭常见病及其防控措施概述:枫叶鸭抗病能强,只要正常饲养管理,在养殖过程中还是比较少会发病的。
从多年来养殖枫叶鸭经验来看,在饲养管理不到位或一些特殊情况下,鸭子比较容易患肝炎、感冒、积食、鸭瘟的疾病,日常养殖过程中注意加强防控。
枫叶鸭抗病能强,只要正常饲养管理,在养殖过程中还是比较少会发病的。
从多年来养殖枫叶鸭经验来看,在饲养管理不到位或一些特殊情况下,鸭子比较容易患肝炎、感冒、积食、鸭瘟的疾病,日常养殖过程中注意加强防控。
一、枫叶鸭病毒性肝炎1、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速度较为迅猛,传播速度较快,一旦雏鸭感染往往会在发病后4天内死亡。
病雏鸭表现鸭翅下垂、无精打采、行动呆滞,有的会出现全身抽搐,死亡鸭的喙端、爪尖处会有**的瘀血现象。
2、防控措施:(1)定期采用消毒剂对整个养殖环境进行消毒,尽量将养殖环境中的病原体全部杀死。
(2)加强疫情监管,一旦发现有疑似病死鸭,务必要在**时间内进行无害化处理,较大限度地避免该病蔓延。
(3)夏季,每日都需要检查鸭舍附近的水帘、风机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冬季,在确保鸭舍内温度适宜的基础上,要**鸭舍内的氧气充足、空气质量新鲜。
(4)雏鸭饲养管理制度务必要秉承“全进全出”与“自繁自养”的原则,切实增强疫苗接种的质量。
为了能够让整个鸭场雏鸭的抗体合格率达标,在种鸭开产前较好接种2次鸭病毒性肝炎疫苗。
(5)为了**雏鸭对环境的抵抗力,应选择优质全价雏鸭饲料,并加入适量的复方电解多维、维生素等。
二、枫叶鸭感冒1、特点:此病为突发性疾病,发病极为**,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在在数天内造成大批量死亡,死亡率高达90%。
2、表现症状:不进食、体温有**升高。
鸭冠、头部以及眼睑水肿,精神沉郁,病鸭还伴随着腹泻,拉出黄白色、乳白色和黄绿色的粪便。
3、防治方法:体温升高可用绿豆熬汁喂食,**降温,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可治疗腹泻状况,喂食阿司匹林可治疗感冒,如果病情极为严重,可肌肉注射青霉素。
鸭病分析与治疗

A
35
斑马脾和纤维素性心包炎.
A
36
A
37
A
38
鸭传染性浆膜炎:病鸭纤维性肝周炎。肝脏表面覆盖
着一层灰白色有一定韧性的半透明纤维素性伪膜。
A
39
鸭传染性浆膜炎:纤维素性心包炎,病鸭心脏外膜覆 盖灰白色的渗出物。
A
40
鸭传染性浆膜炎:病鸭纤维素性气囊炎。气囊有混浊表现
A
41
鸭传染性浆膜炎:病鸭的脚蹼有伤痕。
A
4
• 剖 检 特征是浆膜渗出性炎症,即主要在心包膜、 肝和气囊的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浅黄绿色,呈网 状,气囊变厚,混浊,脾脏肿大3—4倍(图)。种鸭发 生输卵管炎和卵黄性腹膜炎。
A
5
鸭大肠肝菌病:病雏鸭脐部红肿,腹部膨大。
A
6
鸭大肠肝菌病:病鸭因下痢造成严重 脱水,双脚干瘪。
A
7
鸭大肠杆菌病:病鸭心包膜增厚,混浊(心包炎);
A
69
•5.泄殖腔粘膜表现覆盖一层灰褐色或绿色的坏死结痂,不 易剥离,粘膜上有出血斑点和水肿,这种病变也具有特征 性、具有诊断意义。 •6.肠粘膜充血、出血,以十二指肠和直肠最为严重。 •7.产蛋母鸭卵巢滤泡增大有出血点和出血斑,有时卵泡破 裂,引起腹膜炎。 •8.肝脏不肿大,肝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等的灰黄色或灰白 色的坏死点。少数坏死点中间有小出血点,这种病变具有 诊断意义。 •9.雏鸭感染鸭瘟病毒时,法氏囊呈深红色,表面有针尖状 的坏死灶,囊腔充满白色的凝固性渗出物。
弱毒疫苗的免疫:无母源抗体雏鸭1日龄免疫后,可在1 周后产生坚强免疫力,目前许多肉鸭场采用此免疫方法。
鸭群发病的初期,可应用免疫血清或高免血清或高免蛋 黄匀浆治疗,每羽注射0.5-1.0毫升,常可获得良好效果。
樱桃谷肉鸭的常见疾病和防治

浆膜炎,鸭蹼皲裂,感 染途径
浆膜炎,病鸭流泪、流 鼻,形成“黒眼圈”
浆膜炎,纤维素性心包炎
浆膜炎,病鸭肝周炎
(三)鸭传染性浆膜炎
防治:改善圈舍卫生,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舍 内干燥;定期做好消毒工作。
3日龄时,对小鸭皮下接种鸭传染性浆膜炎灭 活苗,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此杆菌耐药性强,可用磺胺、林可霉素、壮观 霉素等药物。
(二)鸭病毒性肝炎
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发 生于4周龄以内的鸭,且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
临床表现为小鸭步态不稳,呼吸困难;临死之 前头颈反向,呈角弓反张。肝肿大,颜色暗淡, 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
© Cargill.Incorporated.All Rights Reserved.
PURINA ® and the Checkerboard design are licensed trademark of Nestle Purina PetCare Company
鸭病综合免疫程序
免疫日龄 1-3 7-10 7-14
15-22
疫苗名称 雏鸭病毒性肝炎弱毒苗
鸭浆膜炎/大肠杆苗二联苗
鸭瘟“肿头症”
鸭瘟肝脏表面出血
鸭瘟腺胃粘膜出血、肌 胃角质下层出血
鸭瘟盲肠粘膜出血、坏死
鸭瘟脾脏出血种大 鸭瘟胸腺出血、黄旦鸭群发生该 病,应立即采用5~10倍量鸭瘟疫苗进行紧急接种, 疫情可基本得到控制。在鸭患病早期使用抗鸭瘟 血清进行治疗,也有一定效果。
多雨的季节,潮湿的圈舍易发。 主要经过消化道感染,鸡、鸭采食球虫
卵囊。
© Cargill.Incorporated.All Rights Reserved.
PURINA ® and the Checkerboard design are licensed trademark of Nestle Purina PetCare Compan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鸭病鸭病宝典养鸭过程中常见疾病有30多种病,常见鸭病大约在10多种,临床上发病最多就5-6种,如鸭流感、雏鸭肝炎、鸭瘟、巴氏杆菌、大肠杆菌和里默氏杆菌等。
根据目前鸭病发展情况来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而且不同品种鸭群常发疾病的种类有所不同,番鸭疾病相对多一些。
一、病毒性疾病1、鸭瘟鸭瘟的病原是一种疱疹病毒。
(1)发病特点自然情况下,任何年龄、性别及品种的鸭均可感染,发病多见于成年鸭,30日龄以内雏鸭较少发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
但以春夏之交和秋季流行最为严重。
自然感染潜伏期通常为3-4天,病程10-40天,死亡率高达90%。
(2)特征病变皮肤粘膜和浆膜出血,头颈皮下胶样浸润;最典型的是食道粘膜,特别是舌根、咽部和上腭粘膜表面有淡黄色的假膜覆盖;泄殖腔粘膜坏死,结痂;整个肠粘膜出血、充血,以十二指肠、盲肠和直肠最为严重;肝不肿大,但有小点出血和坏死;胆囊肿大,充满浓稠墨绿色胆汁;有些病例脾有坏死点,肾肿大、有小点出血;胸、腹腔的粘膜均有黄色胶样浸润液。
(3)鉴别诊断1)与鸭巴氏杆菌病区别:流行要点:鸭巴氏杆菌病(又称鸭霍乱)的病原体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很多种家禽的共同病原菌;而鸭瘟则其他家禽一般不会感染。
鸭巴氏杆菌病特点是一般发病急骤,病程很短,流行期不长;而鸭瘟相对地发病要缓慢一些,流行期也比较长些。
症状要点:鸭巴氏杆菌病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口腔和鼻孔中有时流出带泡沫的粘液,有时流出血水,频频摇头,接着便死亡。
而鸭瘟所特有的流眼泪或眼睑封闭,两脚发软,不能站立,口腔后部粘膜出现假膜和溃疡,部分病鸭的头和颈部肿大以及颈部皮下水肿出血等症状,在鸭霍乱是看不到的。
病变要点:在鸭瘟病鸭的食管和泄殖腔粘膜,经常可以看到结痂性或假膜性的病灶;但在鸭霍乱是不存在的。
这是两者之间地一个很重要的不同点。
鸭巴氏杆菌病的肺脏通常都有严重病变,表现弥漫性充血、出血和水肿,病程稍长的会出现纤维素性肺炎变化;而鸭瘟的肺脏变化一般并不显著。
相反地,一部分鸭瘟病鸭的颈部皮肤可见明显的炎性水肿实验室要点:采用血平板进行细菌分离。
2、雏鸭肝炎鸭肝炎由三种不同病毒引起,分别是鸭肝炎病毒DHV-Ⅰ(属肠道病毒)、DHV-Ⅱ(星状病毒)、DHV-Ⅲ(小RNA病毒);最常见的为DHV I型。
Ⅰ、Ⅱ和Ⅲ型有明显差异,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1)发病特点: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下的雏鸭,4周龄以上尚未见到发病报道,对成年鸭、鸡和鹅有抵抗力。
(2)临床特点:本病的潜伏期很短,随后病鸭不安定,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死前头向后倒,呈角弓反张姿态。
(3)特征病变:肝脏肿大,质地柔软,呈淡红色或外观显斑驳状,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脾脏有时肿大,外观也呈斑驳状。
多数病鸭的肾脏发生充血和肿胀,胰腺肿大,其他器官没有明显变化。
(4)鉴别诊断1)与鸭瘟区别:发病要点:鸭瘟虽然各种日龄的鸭均可感染发病,但3周龄以内的雏鸭较少发生死亡;病毒性鸭肝炎对1~2周龄易感雏鸭有极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超过3周龄雏鸭不发病,这在流行病学上是重要区别之一。
病变要点:从鸭瘟食道,泄殖腔和眼睑粘膜呈出血性溃疡和假膜为主要特征性病变,与鸭病毒性肝炎完全不同,可作为重要区别之二。
实验室要点:用抗鸭瘟病毒高免血清和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在易感1~7日龄雏鸭作交叉中和试验,或交叉保护试验,可作为重要区别之三。
2)与鸭巴氏杆菌病区别:发病要点:病原为多殺性巴氏杆菌,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青、成鸭比雏鸭更易感,尤其是3周龄以内的雏鸭很少发生,这在流行病学上是重要区别之一。
病变要点:从鸭巴氏杆菌病肝脏肿大,有灰白色针头大的坏死灶和心冠沟脂肪组织有出血斑,十二指肠粘膜严重出血等特征性病变与鸭病毒肝炎完全不同,可作为重要区别之二。
实验室要点:肝脏触片,心色液涂片,革兰氏或美兰染色见有许多两极染色的卵圆形小杆菌。
用肝脏和心色液接种鲜血培养基能分离到巴氏杆菌,而鸭病毒性肝炎均为阴性,可作为重要区别之三。
3、鸭流感禽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的A型流感病毒。
(1)发病特点:本病潜伏期从数小时至2~3天,由于鸭的品种、年龄、有无并发症、病毒株和环境条件不同,症状差异很大。
(2)临床症状:患病鸭食欲减退或废绝,仅饮水,大便拉白色或带淡黄色水样稀粪。
精神沉郁,腿软无力,不能站立,伏卧地上,缩颈。
部分患鸭有呼吸道症状。
死前喙呈紫色,部分患鸭死前有神经症状。
患鸭迅速脱水、消瘦、病程短,鸭群感染发病后2~3天内引起大批死亡。
(3)特征病变:急性死亡的患鸭,十二指肠粘膜充血、出血,在空肠、回肠粘膜有间段性2-5个厘米左右环状带,环状带有的病例呈灰白色或出血性或紫色溃疡带,这种特殊的病变,从浆膜即可清楚可见。
肾脏肿大,呈花斑状出血;肝脏肿大,质地较脆,呈淡土黄色,有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脏肿大出血,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点;胰腺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胸膜严重充血,并有淡黄色纤维素物附着;心脏冠状脂肪有点状出血,心肌有灰白色条状或块状坏死灶。
脑膜充血;气管环出血。
全身皮肤、特别是腹部皮下充血和脂肪有散在性出血点。
喙、头部和蹼充血、出血。
(4)鉴别诊断:1)与鹅巴氏杆菌病区别发病要点:鸭巴氏杆菌病是由禽多殺性巴氏杆菌所致。
本病多发生于青、成鸭,而雏鹅很少发生,在流行病学上有一定参考意义。
同时应用抗生素药物有紧急预防和治疗作用,而抗菌素对鸭流感无任何作用,也有参考价值。
病变要点:患鸭巴氏杆菌病的肝脏有散在性或弥漫性针头大小的坏死灶特征,而患鸭流感的肝出血,无坏死灶,是重要区别之一;实验室要点:肝脏触片,美兰染色、镜检有卵圆形小杆菌,而鸭流感肝触片染色镜检未见有细菌,可作为重要区别之二;肝脏病料接种鲜血琼脂培养基和经处理后接种鸡胚,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呈露珠状小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为阴性卵圆形小杆菌,而鸭流感在鲜血琼脂培养为阴性,但能引起鸡胚死亡,绒尿液具有凝集鸡红细胞,并能被特异抗血清所抑制,可为重要区别之三。
二、细菌性疾病1、巴氏杆菌禽巴氏杆菌病(禽霍乱或禽出血性败血病),是鸭、鹅、鸡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本病的发生常为散发性,间或呈流行性。
各种禽类都能感染。
家禽中最易感的是鸭、鹅、鸡。
本病的传染途径一般是经由消化道和呼吸道。
消化道传染是通过摄食和饮水。
(1)发病特点:病禽一般表现精神呆顿,食欲废绝,口渴增加,鼻和口中流出粘液,呼吸困难,口张开,常常摇头,将所蓄积在喉部的粘液排出来,所以群众把它叫做“摇头瘟”。
病禽发生剧烈腹泻,排出绿色或白色稀粪,有时混有血液,具有恶臭。
由于病禽常常发生剧烈的腹泻症状,所以通称为禽霍乱。
(2)特征病变急性型死亡的病禽,腹膜、皮下组织和腹部脂肪组织常有小点出血。
肠道中以十二指肠的病变最显著,发生严重的急性卡他性肠炎或出血性肠炎,肠粘膜充血、出血,满布小出血点,肠内容物中含血液;腹腔内,特别是在气囊和肠管的表面,有一种黄色的干酪样渗出物沉积;肝脏具有特征性病变,体积肿大,色泽变淡,表面散布着许多灰白色、针头大的坏死点,这是禽霍乱的一个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心包膜有程度不等的出血,特别是在心冠部脂肪组织上面的出血点最明显(3)鉴别诊断注意与鸭瘟、鸭流感、雏鸭肝炎、鸭浆膜炎等区别2、里默氏杆菌杆菌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病。
主要侵害雏鸭、雏鹅及雏火鸡等多种禽类,多发于2~7周龄的雏鸭和雏鹅,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
10周龄时仍能出现感染发病,种鸭及成年蛋鸡不易感。
潜伏期的长短与菌株的毒力、感染途径以及应激等因素有关,一般为1~3天,有时长达1周左右。
病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很多禽场发生本病以急性病例占多数,也有部分禽场则以亚急性和慢性为主。
本病的发生、流行以及造成危害的严重程度与应激因素关系密切。
一般来说,感染而未受应激的鸭通常不表现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
卫生及饲养管理条件较好的鸭场常表现为散发且多为慢性。
气候、饲养密度、鸭舍环境,温度应激、饲料配比不当、缺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运输应激,其他疾病感染等因素均能诱导和加剧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本病常发生于低温、阴雨、潮湿的季节,冬季和春季较为多见。
本病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刺破的足部皮肤的伤口、蚊子叮咬等多种途径传播。
感染、发病后,死亡率为1~80%,甚至高达90%以上。
耐过的鸭生长迟缓、增重减慢,平均体重比正常禽低0.5~1.5kg,甚至不到正常禽的一半。
饲料报酬显著下降。
鸭场一旦发病,其周边的鸭场或鸭群也会相继发生该病的流行,而且很难从发生过该病的鸭场根除,如果不改善饲养条件和环境卫生,就会引起不同批次的达到易感日龄的小鸭感染发病。
(1)发病特点最急性型病例多见于2~3周龄的雏鸭,病程一般为1~3天。
患禽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厌食、离群、打喷嚏;眼鼻分泌物增多,眼有浆液性、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常使眼眶周围的羽毛粘连,甚至脱落。
鼻内流出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分泌物凝结后堵塞鼻孔,使患禽表现呼吸困难,少数病例可见鼻窦明显扩张。
部分患鸭濒死期神经症状明显,如头颈震颤、摇头或点头,呈角弓反张,抽搐等。
日龄稍大的幼禽(4~7周龄)多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病程可达7天或7天以上。
表现为精神沉郁、腿软弱无力、痉挛性点头或头左右摇摆,难以维持躯体平衡,部分病例头颈歪斜,当遇到惊扰时,呈转圈运动或倒退。
(2)特征病变本病主要特征是浆膜出现广泛性的多少不等的纤维素性渗出,故有传染性浆膜炎之称,可发生于全身的浆膜面,心包膜、气囊、肝脏表面以及脑膜最为常见。
急性病例的心包液明显增多,其中可见数量不等的白色絮状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膜增厚,心包膜常可见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纤维素渗出物。
病程稍长的病例,肝脏表面覆盖着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纤维素性膜,厚薄不均,易剥离;肝肿大,质脆,呈土黄色或棕红色或鲜红色;气囊混浊增厚,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呈絮状或斑块状,颈、胸气囊最为明显;神经症的病例,可见脑膜充血、水肿、增厚。
有些慢性病例常出现单侧或两侧跗关节肿大,关节液增多,也可发生于胫跖关节,关节炎的发生率有时可达病禽的40%~50%。
(3)区别诊断1)与大肠杆菌病区别:由大肠杆菌所致的鸭大肠杆菌病以肝脏肿大、出血和脑壳出血、脑组织充血及坏死灶为特征性的病变特征,通过不呈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而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是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特征性病变特征,是重要区别之一;将病料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和麦康盖琼脂培养基,经37℃培养24~72小时,大肠杆菌能在二种培养基上生长,呈大肠杆菌菌落特征,而鸭疫里默氏杆菌仅能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呈特征性菌落,是区别之二;将病料涂片或触片染色镜检,大肠杆菌呈较大,大小不太一致,而鸭疫里默氏杆菌呈卵圆形小杆菌,而且大小比较一致,是区别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