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忠教授运用潜阳封髓丹验案3则

合集下载

陈学忠教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过敏性疾病经验

陈学忠教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过敏性疾病经验

陈学忠教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过敏性疾病经验李莉,苏凯(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031)关键词过敏性疾病;麻黄附子细辛汤;陈学忠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0719(2021)02-0042-03过敏性疾病,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一类临床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病。

常见的类型主要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过敏性哮喘等[1]。

症状表现有流涕、喷嚏、哮喘、皮肤潮红、发痒、皮疹、腹痛、腹泻、心悸、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或死亡等[2]。

西医临床上多采用抗组胺药物治疗,可不同程度改善症状,但不能治愈,极易复发,且有明显的副作用。

陈学忠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四川省名中医,谙熟中医经典,中医造诣深厚,临床中善于把握病机,经方应用灵活,且对疑难病例的治疗颇有心得,对于过敏性疾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笔者跟随陈教授学习数年,感悟一二,现将陈学忠教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过敏性疾病经验总结如下。

1病因病机中医并无“过敏性疾病”的病名。

由于这一类疾病临床表现各异,根据其不同表现,多称呼为“鼻鼽”“哮证”“喘证”“瘾疹”“风疹”等。

正如《素问·脉解篇》曰:“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景岳全书·喘促》云“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作者,亦名哮喘”。

《诸病源候论》曰:“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搏,则起风瘙瘾疹。

”陈学忠教授认为,过敏性疾患多因肺、脾、肾等脏腑功能降低,抵抗力下降,即在中医所说正气不足的情况下发生。

发病与人体营卫不和,卫阳通达受阻有关。

太阳经为人一身之藩篱,其功能顾护于外。

风寒在表,太阳经受邪,必导致肺失宣降。

肺为娇脏,为五脏之华盖,位处上焦,开窍于鼻,以咽喉为其门户,故风寒袭肺,常出现鼻塞、流涕、咳嗽、气喘等肺气失宣症状。

而禀赋不足或脾失健运,营卫二气产生不足,卫气不足则表虚不固,营气不足则脏腑失养,当感受风寒之邪,邪气入体,郁结于内,成为“伏邪”,等再次感寒,即寒邪引动之时,伏邪向外发出则过敏发生。

封髓丹加减应用案例

封髓丹加减应用案例

封髓丹加减应用案例封髓丹是一种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尤其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表现出了卓越的疗效。

封髓丹的主要成分是天麻、枳实、鲜地黄等药材,它们的配伍使封髓丹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

本文将通过几个真实案例来介绍封髓丹的加减应用,希望能够为读者们对封髓丹的了解提供更具体的参考。

第一例是关于封髓丹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方面的应用案例。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后遗症,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注意力不集中等。

小张,一名中年男子,患有中风后遗症已有一年之久。

他之前接受了多种康复治疗,但疗效不佳。

他听说封髓丹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于是来到中医诊所寻求帮助。

中医师经过详细的问诊和望诊,发现小张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语言障碍,加上舌苔黄腻、脉象弦细等典型的中风后遗症症候。

根据小张的具体情况,中医师量身制定了一份封髓丹的配方。

这个方子相对传统的封髓丹的处方进行了一定的加减,主要增加了具有温经活血作用的药材,如益母草、当归等。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小张的肢体无力明显减轻,语言能力得到了恢复,整体康复状况明显改善。

第二例是关于封髓丹在治疗帕金森病方面的应用案例。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肢体震颤、肌肉僵硬和运动障碍等,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小李,一名五十多岁的男性,患有中重度帕金森病。

他之前接受了西医的药物治疗,但效果不明显,副作用却很大,于是他决定尝试中医药的治疗。

中医师认为帕金森病属于中医的痿证范畴,与肾阳虚、经脉不通有关。

根据小李的病情,中医师给予了封髓丹的治疗方案,主要加减的药材包括首乌藤、制何首乌等,以加强肾阳的补益作用。

小李坚持每天按时服用封髓丹,并辅以针灸疗法进行治疗,两个月后,他的肢体震颤明显减轻,行动更加灵活,睡眠质量也有所改善。

第三例是关于封髓丹在治疗脑瘫方面的应用案例。

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的张力紊乱和运动协调能力的障碍,给患儿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极大困扰。

商洪涛运用潜阳封髓丹治验4则

商洪涛运用潜阳封髓丹治验4则

商洪涛运用潜阳封髓丹治验4则
冯瑶婷;邓银香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16(048)007
【摘要】潜阳封髓丹是由潜阳丹和封髓丹两方合成。

潜阳丹首见于郑氏《医理真传》,由西砂仁一两、附子八钱、龟版二两、甘草五钱组成,治以纳气归肾、引火归
原[1]。

郑氏解说:"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

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

况龟甲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

【总页数】2页(P55-56)
【作者】冯瑶婷;邓银香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肖泓教授运用潜阳封髓丹治验举隅
2.薛一涛教授运用潜阳封髓丹加减辨治风湿性心脏病经验
3.潜阳封髓丹与三才封髓丹的异同
4.张怀亮教授运用封髓丹、潜阳丹、引火汤临床经验
5.彭江云运用潜阳封髓丹临床治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潜阳封髓丹临床应用概况

潜阳封髓丹临床应用概况

潜阳封髓丹由郑钦安《医理真传》中潜阳丹及许国祯《御院药方》中封髓丹合方而成,是火神派代表方剂,由附片、砂仁、龟板、黄柏、炙甘草组成。

附子辛热,补益肾中命门真火;龟板咸甘微寒,促使阳热下潜内收,通阴助阳;砂仁辛温,健运脾胃,纳气归肾,使火置土下;黄柏苦寒,直折火势,导君相之火下行;炙甘草甘温,补土伏火。

全方有温肾潜阳,导龙入海功效。

用于治疗阴寒内盛、逼阳离位所成上热下寒之证,以及一切“水寒不养龙”、“阳虚火浮”之证。

潜阳封髓丹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可用于治疗皮肤病、口腔疾病、内科疾病、免疫性疾病、妇科疾病、肿瘤、五官科疾病等。

王成虎等[1]认为只要真阳不在其位,即可视为“外出”状态,其外越之虚阳可上、可下、可内、可外,病灶可位于皮肤、肌肉、骨骼、孔窍、五脏六腑、三焦。

不论外感内伤、情志杂病,只要存在心肾水火不交、下元虚羸、虚阳浮越的症状,皆可加减化载治之,现就潜阳封髓丹的应用综述如下。

1 皮肤科疾病痤疮。

黄祥武用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痤疮、湿疹、银屑病等辨为虚阳上浮、肾水虚寒证的头面部皮肤病,疗效较好[2]。

刘亚峰等[3]认为寒致气血凝滞不行,内生痰瘀,故可见各类结节。

用潜阳封髓丹化裁治疗36例难治性痤疮,疗程1个月,总有效率97.2%。

田黎明[4]治疗玫瑰痤疮虚阳上浮证,观察组42例给予潜阳封髓丹加味,对照组42例给予抗生素口服。

显效率观察组90.48%,对照组66.67%。

方玉甫治疗痤疮用潜阳封髓丹,认为皮疹以下颏部多见的病症,寒热错杂、寒为根源,均可选用[5]。

王国华认为气郁、虚火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引发之痤疮的两大病机,治疗辨证为脾肾阳虚、湿热中阻,方用潜阳封髓丹及枳术丸化裁,7天后面部痤疮减轻、无新发,继服14剂后痤疮消退[6]。

激素依赖性皮炎。

冯小兰等[7]用潜阳封髓丹合凉血五花汤加减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虚阳上越型,临床效果较好。

隋克毅等[8]予潜阳封髓丹内服治疗116例激素依赖性皮炎阳虚型,并湿敷中药煎剂,总有效率97.4%。

潜阳封髓丹加味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2则

潜阳封髓丹加味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2则

潜阳封髓丹加味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2则宗文静【摘要】潜阳丹一方,出自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医理真传》,方由附子、砂仁、龟板、甘草四味药物组成.其药意解:按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封髓丹为《医宗金鉴》方,由黄柏、砂仁、甘草三味药物组成.郑钦安在临床应用治疗虚阳浮越之证时常将二者合用,疗效显著.后世医家常继承郑氏方法,将两方合用,吴佩衡称为“潜阳封髓丹”.该方用药独特,针对虚阳浮越,肾气不纳,下寒上热等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余跟随薛一涛教授学习,老师在临床中以潜阳封髓丹加减配伍后,在心血管疑难病症中,如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反复发作、顽固性心律失常等运用此方,常见效显著.现将老师临床经验举例如下.【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年(卷),期】2011(010)004【总页数】2页(P40-41)【关键词】潜阳封髓丹;冠心痛;阵发性房颤【作者】宗文静【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在读硕士研究生 250014【正文语种】中文潜阳丹一方,出自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医理真传》,方由附子、砂仁、龟板、甘草四味药物组成。

其药意解:按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

封髓丹为《医宗金鉴》方,由黄柏、砂仁、甘草三味药物组成。

郑钦安在临床应用治疗虚阳浮越之证时常将二者合用,疗效显著。

后世医家常继承郑氏方法,将两方合用,吴佩衡称为“潜阳封髓丹”。

该方用药独特,针对虚阳浮越,肾气不纳,下寒上热等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余跟随薛一涛教授学习,老师在临床中以潜阳封髓丹加减配伍后,在心血管疑难病症中,如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反复发作、顽固性心律失常等运用此方,常见效显著。

现将老师临床经验举例如下。

1 冠心病案孔某,男,71岁。

因“胸前区刺痛5年余”前来就诊。

患者5年前因感冒后出现胸前区刺痛症状,就诊时患者胸前区刺痛,向后背蔓延,活动及受凉后易发,胸闷,气短,偶有眩晕,自汗乏力,畏寒肢冷,双下肢轻度水肿,口干鼻干,偶有耳鸣,咳嗽,咳黄痰,纳眠可,小便量少,大便调。

必学必悟:郑钦安的补坎益离丹,潜阳丹,封髓丹三大名方

必学必悟:郑钦安的补坎益离丹,潜阳丹,封髓丹三大名方

必学必悟:郑钦安的补坎益离丹,潜阳丹,封髓丹三大名方近代四川著名医家郑钦安临床虽喜用经方,但并不拘泥。

其著作《医法圆通》所载方剂就达170首之多,里面含有大量后世古方。

下面选择郑钦安自创、最常用、医理论述较深的,且能代表其学术思想的四首方剂作一解析。

1补坎益离丹原方药物:附子8钱(25克)、桂心8钱(25克)、蛤粉5钱(16克)、炙甘草4钱(12克)、生姜5片。

关于方名,郑钦安说:“补坎益离者,补先天之火以壮君火也。

”可见,此方是上病治下,通过补坎阳而壮离火。

其药物配伍,郑氏指出:附桂为君,补坎中真阳;蛤粉补坎中之阴,使阳有依附;姜草调中,交通上下枢机。

其治法思路,在水火升降之上。

此方首见于《医法圆通·卷一·心病不安》,主治心气虚而心慌心跳,并见少神、喜卧、懒言、小便清长,或有潮热自汗者。

郑氏也用此方治疗惊悸、不卧、汗证、目病等。

按中医辨证,这些病症的病机为心阳虚或心肾阳虚背景下的心肾不交。

以《医法圆通》中此方应用的三个病症为例。

补坎益离丹治疗病症汗症:“阴盛隔阳于外之证,夜间亦汗出,此为阳欲下交而不得下交,阳浮于外,故汗出。

法宜扶阳,阳旺而阴不敢与争,阳气始得下交,如白通汤、补坎益离丹之类。

”惊悸:“惊者,触物而心即惶惶无措,偶闻震响而即恐惧无依,此皆由正气衰极,神无所主。

法宜扶阳,交通水火为主,如白通汤,补坎益离丹之类。

”不卧:“因肾阳衰而不能启真水上升以交于心,心气即不得下降,故不卧;有因心血衰不能降心火以下交于肾,肾水即不得上升,亦不得卧。

其人定见萎靡不振,气短神衰,时多烦躁。

法宜交通上下为主,如白通汤,补坎益离丹之类。

”补坎益离丹与四逆类方异同由上三症可知,郑钦安将补坎益离丹与四逆、白通等方视为同类,让人费解。

在他看来,两方治理如出一辙,共性是:正治在补火,兼治为潜阳。

因为,阳弱则不能内守而浮,遂潛越于上(外),只有阳旺才能水火相济,各守其位,而阴阳得和。

但两方显然是有区别的。

陈学忠老师运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耳鸣验案1则

陈学忠老师运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耳鸣验案1则

陈学忠老师运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耳鸣验案1则发布时间:2021-04-02T11:22:26.73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2月12期作者:钱小方1 王永东2 陈学忠3[导读] 患者杨某某,男56岁,以“左侧耳鸣3月余”就诊。

中医诊断:耳鸣。

辨证属瘀血阻络。

钱小方1 王永东2 陈学忠3(1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2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四川双流610200;3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031)摘要:患者杨某某,男56岁,以“左侧耳鸣3月余”就诊。

中医诊断:耳鸣。

辨证属瘀血阻络。

治以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以通窍活血汤加味治之。

关键词:通窍活血汤;耳鸣;医案1.病案资料及治疗方法:杨某某,男,56岁,2019年07月23日初诊。

患者以“左侧耳鸣3月余”为主诉就诊。

3月余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耳鸣明显,摇摆头部时明显加重,无听力减退、头痛头晕、口干口苦等。

二便可,纳可,眠可。

患者为求中医治疗,来陈老处就诊。

刻下症:神清神可,舌体略胖大浅齿痕,舌质淡暗,薄白苔,脉弦涩。

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耳鸣(瘀血阻络)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选方:通窍活血汤加味;用药:川芎60g 白芷30g 桃仁10g 红花10g赤芍15g 葱白3根生姜3片大枣15g白酒1两蝉蜕15g 远志15g 石菖蒲15g磁石30g7剂水煎服,1日1剂,每剂水煎取汁450ml,分3次饭后温服[1]。

2019年8月13日患者二诊,患者诉服3剂后耳鸣已缓解一半,服用7剂后耳鸣已缓解7-8成,目前仅用力摇头时可稍感左侧耳鸣,稍感颈部强痛不适。

原方加葛根120g,7剂。

已基本痊愈。

2.讨论:中医认为肾与耳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上通于脑,开窍于耳。

《灵枢·脉度篇》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内经: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上气不充,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

《诸病源候论》:“劳动经血而气血不足,宗脉则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

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慢性咳嗽虚火上冲证58例

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慢性咳嗽虚火上冲证58例

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慢性咳嗽虚火上冲证58例
王梅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科技》
【年(卷),期】2015(022)005
【摘要】咳嗽是呼吸道疾病的常见症状,但很多非呼吸道疾病也常常伴随有咳嗽。

目前本病的病因比较复杂,部分慢性咳嗽常常无法明确病因,所以在临床上慢性咳嗽
误诊、误治率较高,临床效果不佳,还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笔者在治疗慢性咳嗽中采用潜阳封髓丹加减辨证施治,临床上取得满意效果。

现将
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595-596)
【作者】王梅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市中医医院荆州4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慢性咽炎虚火上冲证临床疗效分析
2.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慢性咽炎虚火上冲证患者的临床效果
3.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绝经前Luminal A型乳
腺癌患者他莫昔芬治疗后类更年期综合征的疗效及对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4.潜阳封髓丹加味治疗虚阳上浮证痤疮68例5.潜阳封髓丹治疗“虚阳上浮”证应用举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学忠教授运用潜阳封髓丹验案3则
作者:谭薪兴李明秀陈学忠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年第01期
摘要:通过咳嗽、眩晕、头痛3则验案对陈学忠教授治疗上部病证经验进行分析,认为其应用潜阳封髓丹治疗上部病证主要用于肾水虚寒、虚阳上浮等证,在应用潜阳封髓丹基础上辨证施治,疗效较好。

关键词:潜阳封髓丹;咳嗽;眩晕;头痛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1-0004-03
潜阳封髓丹由清代火神派祖师郑钦安所创潜阳丹和元代许国祯《御药院方》中所记载的封髓丹两方组成,其中潜阳丹由附子、砂仁、龟甲、炙甘草四药组成,封髓丹由砂仁、黄柏、炙甘草三药组成。

郑钦安常将两方合用以治虚阳上越之证,后世医家吴佩衡将两方合称为潜阳封髓丹。

陈学忠教授系四川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导师,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具有多年的临床、科研经验,对内科诸病的治疗亦颇有心得。

笔者有幸跟随陈老侍诊,收获颇多,并亲历陈老运用潜阳封髓丹治疗各种由于肾水虚寒、虚阳上浮所致的上部病证,临床疗效较好,现举3则验案加以说明,具体介绍如下。

1临床验案
1.1咳嗽患者傅某,女,86岁,退休人员。

2017年5月4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咯痰20余天。

自诉经西医抗感染结合中医止咳、祛痰(具体不详)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时有反复。

就诊之前,患者因汗出甚,曾服用二加味龙骨牡蛎汤及桂枝汤治疗,效果欠佳。

问诊:咳嗽、咯痰,咯白色黏痰液,痰量少,咯痰不爽,咽痛咽痒,口唇干燥明显,自觉潮热,自汗、盗汗明显,夜间汗出尤甚,动则汗出湿衣,每日换衣数次,甚为苦恼,下肢冷痛明显,时有头痛,纳差,小便频数,夜尿多,大便略溏,夜眠差。

望诊、闻诊:患者神差,形体消瘦,语声略低微,咳嗽少气。

舌象:舌体胖大,舌质暗红,舌苔黄燥。

脉象:寸关脉浮数,尺脉弱。

陈老在综合分析患者中医四诊资料后,中医诊断:咳嗽;辨证:肺肾亏虚、虚阳上越;治则:温肾潜阳,纳气归肾;方药:潜阳封髓丹加减。

处方:白附片(另包先煎1 h)30 g,醋龟甲(先煎)30 g,龙骨30 g,盐黄柏 20 g,砂仁(后下)20 g,炙甘草15 g,肉桂10 g,干姜15 g,蜜紫菀15 g,五味子15 g,煅牡蛎30 g,浮小麦60 g。

中药3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天3次,每次温服200 mL。

2017年5月8日二诊,自诉咳嗽、咯痰、咽痛咽痒、口唇干燥、潮热、自汗、盗汗、下肢冷痛等症状较前明显改善。

效不更方,续予上方3剂服用以巩固疗效。

后随访诸症皆除。

按:咳嗽分外感、内伤两类,外感主要与六淫邪气相关,内伤主要与“痰”、“火”有关。

咳嗽多以外邪犯肺多见,但此案例则为肺肾亏虚,虚阳上犯所致。

患者年老体弱,肾精匮乏,下焦阳气无以所制,足少阴肾经“其直者,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虚阳上越,易循经灼伤肺及咽喉,故出现咳嗽、咯痰,咽痛咽痒等上焦虚热,以及下肢冷痛等下焦虚寒症状。

上热下寒,寒热错杂,则见舌体胖大,舌质暗红,舌苔黄燥。

寸关脉浮数,尺脉弱亦为虚阳上越、肾水虚寒之征象。

本方重在治本,以温肾潜阳、纳气归肾为主,配伍少量止咳、敛汗之药,而疗效显著,若单纯从肺论治,一味的以大剂量止咳、化痰之药,而未能窥探其本源所在,则咳嗽易迁延不愈,反致延误病情,正如《医述·审证》曰:“更如咳嗽喘促,烦躁不安,肺气热盛,似有余也,然究其源,非水虚不能制火,即火虚虚阳上浮,设从标理肺为事,虽暂愈而发愈甚……若不从源调治,正当不足而更不足之,虚者日虚,危亡继其后矣”。

1.2眩晕患者黄某,女,77岁,退休人员。

2017年5月11日初诊,主诉:反复头昏晕不适2年余,复发2周,加重2天。

问诊:阵发性头昏晕,发作时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伴头痛,稍感耳鸣、脑鸣,全身乏力,膝关节以下冷痛不适,下肢轻微浮肿,食纳可,二便调。

望诊、闻诊:神志清楚,慢性病容,体形偏瘦,语声低微。

舌象:舌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苔白。

脉象:脉细无力。

中医诊断:眩晕病;辨证:肾阳虚衰;治则:温肾止眩;方药:予潜阳封髓丹加减辨证施治。

处方:白附片(另包先煎1 h)30 g,肉桂10 g,干姜15 g,砂仁(后下)20 g,盐黄柏 20 g,醋龟甲(先煎)30 g,炙甘草15 g,蔓荆子30 g,天麻20 g。

中药4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天3次,每次温服200 mL。

服用上药后于5月16日复诊,自诉头昏晕、头痛症状明显改善,关节冷痛明显减轻,无明显耳鸣、脑鸣,下浮肿消失,续予上方6剂,后随访诸证皆消。

按:眩晕病属中医病名,西医可见于高血压病、梅尼埃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等。

《内经》中认为眩晕与肝、髓海不足、血虚、外邪等密切相关。

《景岳全书·眩晕》曰:“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强调“无虚不作眩”。

秦景明认为眩晕与阳气虚有关,并在《症因脉治·内伤眩晕》中说:“真阳不足,虚阳上浮,亦令人头目冒眩之症,此命门真火不足,而为虚阳上浮眩晕之症也。

”本病患者属下焦肾阳虚衰所致,患者年老体虚,肾阳亏虚,阳虚无以温煦、助运,肾精化生乏力,髓海空虚,故见头昏晕,脑鸣,耳鸣,膝关节以下冷痛不适、下肢轻微浮肿。

舌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亦为阳虚之征象。

陈老在潜阳封髓丹基础上加用蔓荆子清利头目,天麻息风、祛风通络,《本草汇言》中记载天麻“主头风,头痛,头晕虚眩”。

诸药合用疗效较好。

1.3头痛患者贺某,女,87岁,退休人员。

2017年5月15日初诊,主诉:阵发性右侧头痛50余年,复发加重1月”。

问诊:阵发性右侧头部疼痛,疼痛呈跳痛性质,疼痛发作时不能耐受,喜右侧卧位,伴头昏,走路不稳,遇风寒疼痛易复发、加重,得温痛减,食纳可,夜眠差,尿频,大便调。

既往行中医针灸、口服西医止痛药等治疗,症状稍减轻,但仍易复发。

望诊、闻诊:神志清楚,精神欠佳,痛苦面容,走路欠稳,偶可闻及痛苦呻吟之音。

舌象:舌淡胖润、有齿痕,脉沉细弱。

脉象:脉沉细弱。

中医诊断:头痛;辨证:肾阳亏虚;治则:温肾潜阳;方药:潜阳封髓丹加减辨证施治。

处方:白附片(另包先煎1 h)60 g,肉桂 10 g,桂枝15 g,炒白芍15 g,干姜20 g,盐吴茱萸 10 g,砂仁20 g,盐黄柏 20 g,醋龟甲(先煎)30
g,炙甘草20 g,龙骨30 g,牡蛎30 g。

中药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温服200mL。

5月21复诊,患者诉头痛发作频率及程度明显改善,续服4剂,随诊诉头痛未复发。

按:本例属中医“头痛病”范畴,西医属于偏头痛疾病。

头痛分外感、内伤两大类。

《景岳全书·杂病谟》中云:“阳虚头痛,即气虚之属也,亦久病者有之,其证必戚戚悠悠,或羞明,或畏寒,或倦怠,或食饮不甘,脉必微细,头必沉沉,遇阴则痛,逢寒亦痛”。

患者以右侧头痛50余年,病程长,病情重,以虚为主,遇风寒疼痛易复发、加重,得温痛减,尿频,舌淡胖润、有齿痕,脉沉细弱,四诊均为一派阳虚、阴气上腾之象,正如郑钦安云:“因阳虚日久,不能镇纳浊阴,阴气上腾,有头痛如裂、如劈、如泰山压顶,法宜回阳收纳为要” 。

治疗则以潜阳封髓丹加减辨证治疗,方药合拍,效如桴鼓。

2讨论
上述3则病例中患者均属于年老体弱者,《内经》中记载“年六十,阴萎,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

陈老认为此3则病例虽主要以上部病证为主,但其本在下焦,病位主要在下焦肾。

肾者,水火之宅也,现代名老中医李可认为:“肾中水火,共处一宅水火相抱,阴平阳秘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火失其制,古人喻为水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或肾水寒极,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元之证” 。

[1]若下焦元阴、元阳不能交感互藏,肾水虚寒,虚阳上浮,则可出现咳嗽、眩晕、头痛等上部病证,治疗则调和阴阳、引火归原,正如程钟龄《医学心悟》:“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越于上,当以辛热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原……”。

潜阳封髓丹即为此设,方中砂仁辛温,入肾经,善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肾气纳,则肾精亦自藏也;附子辛热,善补命门之火,引火归原,《本草汇言》曰:“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炎,咽喉不利……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龟板滋阴潜阳,有通阴助阳之效;黄柏味苦性寒,入肾,苦能坚肾,肾水得坚则不致泛溢;甘草缓急、补中、伏藏真火,同时与苦寒之黄柏相配,苦甘化阴,与辛温之砂仁相配,辛甘化阳,阴阳合化,则水火既济。

诸药合用共奏温肾潜阳、纳气归肾、交通阴阳之效。

临床需详辨病机,注意辨别寒热、真假,重视整体观念,详查病机,去伪存真,据证立法用药,标本兼治,阴阳并调,对疾病的治疗方可起到效如桴鼓。

(收稿日期:2017-10-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