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女性体验的诉说——重读张洁小说《无字》

成长 .是 作家 创作 的永 恒 主题 。人从 呱 呱坠 地 到独立 行 走 于社 会 ,总 是 要 经 历 一 个 成 长 的 过 程 。 对 于 张沽来 说 ,她 对 人 物 成 长 的 观 照 ,既 没 有 通 过
设 立某些 特 定 的情 节 来促 成人 物 的转变 ,也 没有 将 人物 的成 长 过程放 人 历史 之 中而一 笔带 过 .而是 将 人 物置 于不 断变更 的社会情 境 中 ,自然 生成 其成 长 轨迹 ;对 人物 的历 史 追 溯 ,使 其 成 长 的体 验 并 非 空 洞无物 ,而是 因为有“历史 ”作为依托 ,变得丰满而 厚 重 。
对 于 中国女 性 来 说 ,“暴 力 ”是 一 个 难 以绕 过
的很 多脾 性 ,看 得 出是跃 过 了叶莲 子 而与外 祖母 墨 的话 题 ,中 国女 性 的暴力 体验完 全 可以写 成一 部历
荷的直接链接。”…墨荷年轻时嫁人 叶家 ,任 劳任 史 巨著 。 中 国作 家 对 于 女 性 的 关 注 ,往 往 心 怀 悲
一 重 读 张 洁小 说 《无 字 》
段 晓云
(兰州大学 文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 :张洁 的《无字》,因其 对女 性 体验 的准 确把握 以及丰 富 的 时代 内涵 ,从 而在 当代 文坛 产 生 了
深远 影响 。 总体 来说 ,这部 作 品 对 于女 性 体 验 的 感 受与把 握 集 中于 三 个方 面 .即女 性 的 成 长体
怨 ,受 尽 叶家 的百般 羞辱 ,但 在 回娘家 的时候 ,她 拒 悯 .揭开覆盖在女性身体与心灵 中的疮疤 ,尤其是
绝 自己 的丈夫 进家 门 。墨荷很 少 采取激 烈 的反抗 , 女性 作家 。她们 作 为 女性 群 体 的一员 ,历史 的 因袭
张洁笔下女性的痛苦书写研究

现当代文学张洁笔下女性的痛苦书写研究文/张婷摘要:张洁笔下的作品中通常出现“痛苦的理想主义者”的人物形象,这之中以女性人物居多,她们往往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痛苦成为她们人生体验的代名词。
“痛苦的理想主义者”是张洁书写笔下人物的定位。
而所谓痛苦,既是悲剧的象征,也是一种创伤的记忆,包含心灵、身体、思想等多重折磨。
关键词:张洁;女性主义;痛苦书写一、心灵之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呼唤人性的时代,思想再度解放,人文精神的探寻,使女作家笔下人物大胆对爱情进行追逐,“在表现自己对人权、自由、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等等问题的思考时,女性作家最先也是最多的采用的表达手段是爱情”。
①《爱,是不能忘记的》以珊珊和乔林的故事展开,书写珊珊母亲钟雨与老干部之间的柏拉图式爱情。
钟雨作为老一辈知识女性,她有自己的婚姻和孩子,可是无爱的婚姻早早分离。
作为一位“痛苦的理想主义者”,钟雨的内心却是有想爱却不能爱之人,她把爱寄托在老干部送给她的二十七本一套的《契诃夫小说选集》中。
他们的灵魂是相爱的,可迫于现实却躲避对方相约忘记。
钟雨爱得辛苦,爱也带来了痛,发自心灵的痛苦。
在老干部去世后,她写道“你去了,似乎我灵性里的一部分也随你而去了”②,她无数次地徘徊在此生唯一与他一同走过的柏油小路,刻骨铭心的思念带来无法忘却的痛苦,她回忆“我们多么珍惜这一生中惟一的一次‘散步’,可我们分明害怕,怕我们把持不住自己,会说出那可怕的、折磨了我们许多年的三个字‘我爱你’”③。
钟雨的情感压抑带来巨大的心灵之痛,爱恋囿于心中无法诉说的痛苦,爱人不能厮守只能遥远思念的苦闷。
老干部是爱她的,而她的内心之爱太过强烈而热忱,却不能表现出来,巨大的反差带来心灵的痛楚。
钟雨代表了张洁笔下的一类女性的痛苦,压抑的性格与现实的残酷带来精神困境和灵魂痛苦。
二、身体之痛女性在男权思想压迫下,带来身体之痛,表现出男性对女性的歧视,或女性自身的悲剧性格。
不同于灵魂的苦闷,身体之痛是实际的疼痛,从生理的角度诠释女性的痛苦,书写女性的不平等待遇,呼唤自由的生活。
论张洁与朴婉绪作品中的知识女性形象

5
昌吉 学 院学报 这 种 价 值 取 向是 在 长 期 反 复 的历 史 比较 中确 立
2 0 1 3 年第 2 期
自由与 女性 解 放 。8 O 年代 以来 , 受西 方 女性 主 义
的, 是对儒家传统文化继承借鉴与创新突破的产 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 在理想与现实 、 传统与现代等多重矛盾
展, 也 推 动 了 中韩 两 国女 性 主 义 文 学 的 繁 荣 发
内” 作为对女性的角色定位, “ 相夫教子” 便因此成
为 了 女性 的 天 职 。这 剥 夺 了 女性 应 有 的 主 体 意 识 和 自主 精 神 , 从 行 为 方 式 上 就把 女 性 束 缚 在 家
庭 生活 的牢 笼 之 中。
活力 的 同时 , 也 为 女性 文 学 的发 展 带来 了相 对 宽
形 象 的研究 也 就更 具有 现实 意 义 。
中韩 两 国的 当代 知 识 女 性 大 多数 都 是 集 双 重 角 色 于一 身 的 , 承担着社会与家庭双重职责 ,
并 努 力 做 到 两 者 的 和谐 统 一 。 中韩 知识 女 性 的
展, 中韩 两 国女作 家 也 因此 迅 速 地从 文 坛 的边 缘 走 向中心 , 成为2 0 世纪 8 0 年 代 中韩 文 坛 不 可 或 缺 的一 部 分 。这 一 时期 , 女 作 家 笔下 的知识 女 性 形象 , 既 是 作 家 自身 的代 言 , 也 是 当时 整 个 社 会
昌吉学 院学 报
2 0 1 3 年第 2 期
论 张 洁 与 朴 婉 绪 作 品 中的 知 识 女 性 形 象
徐 筱 婷
( 中国海 洋 大学外 国语 学 院 山 东 青 岛 2 6 6 1 0 0 )
张洁女性意识的进步与局限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刘栋’&()"*+,女,安徽淮北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讲师-张洁女性意识的进步与局限刘栋’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安徽淮北"$.##+摘要!张洁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将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几位系列女性形象进行对比考察,我们看出,张洁的女性意识是有历史的进步性的-但由于情感过激,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关键词!女性意识/精神独立/自我价值/奋斗/坎坷/反叛/偏执中图分类号!012"文献标识码!3文章编号!&4)&%5").’"##$+#"%##4#%#$67897:;;<=>?@A@B <B @8=8C D E <=9F @:G ;H :A <I :J 8=;K @8L ;=:;;M 0N O P Q RS T ;B 7<K B !U V W X WY ZY Q [W Q Z W\W ]^_W‘P Q Z ‘Y P a Z Q W Z ZY Q [V Wb P X c Zd ef V ^Q R g Y W h i P Q [X ^Z [Y Q R[V W V W X P Y Q W Z ‘X W ^[W cd eV W X b Y [VP [V W X Z Y Q[V W ‘P Q [W ]j P X ^X e [Y ]W Z ,b W ]^e‘P Q ‘_a c W [V ^[f V ^Q R g Y W \W ]^_W ‘P Q Z ‘Y P a Z Q W Z Z Y Z P \V Y Z [P X Y ‘^_j X P R X W Z Z ,b V Y _W P Q[V WP [V W X V ^Q c ,c a W [PV W X W k [X W ]WW %]P [Y P Q ,[V W X W Y Z W l Y c W Q [_Y ]Y [^[Y P Qh m :no87>;!\W ]^_W‘P Q Z ‘Y P a Z Q W Z Z /Z j Y X Y [Y Qc W j W Q c W Q ‘W /Z W _\l ^_a W /Z [X a R R _W /\X a Z [X ^[Y P Q /X W %l P _[/W k [X W ]W d Y R P [X e一p 鲜明的女性意识张洁是新时期文坛女性文学的首创者,她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知识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集中体现了她的女性意识,形成张洁小说世界的一道鲜明的色彩-作家寄托在她笔下女性形象上的既有对今日女性爱情观的表达,又有对未来婚姻的畅想/既有对至今仍阻碍妇女解放的社会因素的犀利批判,又有对妇女本身品格气质的厚望,可以被看作新时期妇女解放的宣言书与沉思录-张洁认为!女性的解放不仅是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的解放,更应重视精神的独立与解放-女性不是弱者,不是男性的附庸,是独立的大写的人-女性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在社会上争得自我的价值-张洁的这种女性意识无疑是进步的p 先进的,但由于带有明显的过激情绪,因此它也存在某些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二p 可贵的进步把张洁的女性意识放在人类社会意识的大背景下考察,纵向地将其笔下的几位知识女性同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另外几位知识女性加以比较,我们能明显地看出,她们在中国妇女解放的艰难道路上又跃进了一步,表明了张洁女性意识的进步性-鲁迅笔下的子君是位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知识女性-在q 五四r 新思潮的冲击下,她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自由的爱情婚姻生活的向往,使她勇敢地喊出了q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r s &t这一叛逆者的呼声,向专制的封建礼教宣告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子君的勇敢,得自于q 五四r 个性解放的大潮,但也正是个性解放的思想局限,使她不可能有更高的奋斗目标和更远大的生活理想-以至于在挣出了封建家庭的大牢笼后,又用情爱为自己编织了一个小牢笼-没有经济政治地位的独立,没有社会的解放,个性解放只能是一句空话-丁玲笔下的莎菲已经是二十年代末期的知识女性,她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觉醒-她追求真正的爱情和做人的权利-但黑暗的社会给她这种权利吗u 她时时希望又时时幻灭,内心充盈着激动不安,错杂着矛盾冲突-虽然莎菲的觉醒比子君更深了一层,但她却同子君一样没有把自我同社会结合在一起,所以,她最终也难免子君的道路-v#4v 第"卷第"期"##$年4月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w 1Nx y 3M1z{N30|}0~x 1z }!!01y 3M3y OU }i {y 0i 3Mi 1M M }"}#P _h "y P h "$$$$$$$$$$$$$$$$$$$$$$$$$$$$$$$$$$$$$$$$$$$$$$$$$$$$$$$$$$$$$$$$$w a Q W %"##$三十年代末的林道静就比子君和沙菲幸运了!子君的时代"女子大多在经济上不能独立"这使子君不能在走出家庭后走入社会!而林道静的时代"女子已经可以在社会上谋求职业"经济地位有所改善"因此她在走出家庭后有可能走入社会!但子君和莎菲的形象已经证明#个人的独家反抗是冲不出社会的大罗网的!促使林道静命运改变的是革命的洪流"她将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转向对民族解放事业的追求"将自我情感融汇到整个民族的情感中!林道静形象的出现"完成了中国女性从自我观念的觉醒到群体观念的形成的过程!从子君$莎菲到林道静"我们看到了一条中国女性从觉醒到反抗"最终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的艰难道路!但是"获得了政治$经济地位的解放"取得自己的社会地位的中国女性"将怎样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怎样真正体现出自我的价值%这就是张洁的小说要告诉我们的了!&爱"是不能忘记的’被许多理论工作者认为是新时期第一篇体现出女性意识的小说!张洁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取得了独立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女作家钟雨的形象!她追求真挚的爱情"怀有超凡的生活理想!在和&公子哥儿似的’()*丈夫离异后"默默地爱着一个与自己灵犀相通的老干部"但这个老干部的妻子的存在"使他们之间隔着&不可逾越的沟壑’()*!内心世界十分丰富的钟雨二十多年中只能在日记中敞开灵魂!但她却执著地追求着++ &她真正地爱过’()*"尽管痛苦"却&没有半点遗憾’()*!钟雨比子君和沙菲的进步性就表现在她对爱情的追求处于更高的层次!莎菲是个典型的个人主义者"她对爱情的追求是为了满足个人的享乐"但她没有得到!因此她痛苦$焦躁!对于钟雨"情爱已不是她生活的全部目的"她严格地分清了社会责任与个人感情的界限!为了他人的幸福"她把爱紧紧地封存于心底!钟雨也不同于林道静!林道静不仅把思想$行动"而且把全部的的感情都奉献给了社会!钟雨却保留了一块个人情感的小天地"只是这个人的情感绝没有侵犯对社会的责任!作为一个作家"她忍受着情感的煎熬"为社会写了许多优美的文章!钟雨的形象表明#在新时期"女性解放已由重人身自由跃上重精神自由的新台阶!今天的中国毕竟是从千百年的封建专制下走出来的"那种认为女性是天生弱者的封建观念还异常深厚!妇女实际地位的低下"不仅表现在婚姻爱情上"还表现在对女性能力的怀疑$行为的限制上!因此"女性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表现她们为事业而奋斗的坎坷路程!张洁的中篇小说,舟-便是以强烈的女性意识去表现三位独身的职业女性在爱情婚姻和事业上的痛苦遭遇及不懈奋斗!主人公之一的梁倩出身于高级干部家庭"但优越的门第却成为她人生历程中的一个阻碍!&不论她做出什么成绩"只要有人说一句.她是谁谁的女儿/"她的一切努力全都白费’(0*!她在为事业奋斗的同时还要为自己被社会承认而奋斗!作为一个事业心极强的女性"她更深刻地体会到事业与生活&是一个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你要事业"你就得失去做女人的许多乐趣1你要享受做女人的乐趣"你就别要事业’(0*!尽管如此"她仍不屈服"仍要奋斗"她要驾驭自己的生活"哪怕冒着大雨"顶着雷电!漂逐于洪水之上的方舟中的三位女性"比起子君$莎菲$林道静"&她们所思虑$所悲伤$耗尽心血关注的"早已有了不同的内容’(0*!她们要力争全面的权益#爱情$自由$人格$事业"还有真理2正如梁倩所说#&妇女解放不只意味着政治和经济上的解放"而且应该包括妇女本人以及社会对他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正确承认’!张洁一方面清醒地认识到&她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被社会承认的艰难性"强调改造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女性本人’首先在观念上$认识上解放自我并努力实践的重要性!女性需以充分的自信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来实现它!,祖母绿-中的曾令儿就以她艰辛的一生为此而奋斗着!曾令儿天资聪颖$心地善良!她曾不顾个人丧生的危险"冲进大海的漩涡中将左葳救出1她曾不顾个人染疾"为生病的左葳补课!反右斗争中"她又代其受过!可最后得到的却是左葳的薄情$儿子的丧生!整整二十五年"她戴着沉重的政治枷锁在边陲小镇默默无闻地工作着"靠理智持之以恒地与生活和命运拼搏$较量!二十五年后"她&爱海湾"爱礁石"爱不相干的旅伴"爱记忆"爱逝去的年华"爱自己年轻时爱左葳的那颗心"却偏偏不是爱左葳’(3*!她已从个人的凄凄中走出来"她的灵魂升华了"她拥有容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所以当别有用心的卢北河动员她协助左葳完成微码编译工作时"她泰然应允!为什么%++&为了对这个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3*!曾令儿用她的行为再次证明#女人不是弱者"不是男人的附庸"而是独立的$大写的人2在我们把张洁的这三部重要的女性文学作品的主要形象与现当代文学中这一类型的形象作了历史的纵向对比后"我们不难看出她对于女性解放问题的真知灼见"其女性意识不仅是鲜明的$强烈的"而且是走在时代前面的"是先进的!三$遗憾的偏执尽管我们可喜地看到张洁女性意识中进步的4564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770年第)8 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期一面!但是!由于女作家压抑已久的感情井喷过于猛烈!几至宣泄!以至其作品在情调上往往显得过于偏执!这又暴露出其女性意识中局限的一面"它主要还是一种女性的社会意识!表现出女性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应有地位的关注"张洁在强调男女平等#女性独立时!却在把女性世界与男性世界混为一体!忽视了女性世界本身独具的色彩"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自然创造出女性!不是为了让她与男性相同!恰恰是为了不同"而张洁从其作品中反映出的却是女人变成男人的愿望!被她赞美或同情的女性!大多从外形到个性都显得过于尖刻"为了维护女性的人格尊严!她们象大多着满身尖刺的刺猬!随时准备给对手一击"我们不妨把张洁为她们绘制的画像抽取出来看看$她们大多谈不上美丽!甚至是丑陋的#有缺陷的"钟雨的女儿因为老干部说她长得跟妈妈一样而深深失望!%因为她不漂亮&"梁倩们呢’额头象一块久经风吹日晒的木头!麻杆一样细的腿!瘦瘦的胸!暗黄的没有光泽的脸"而且衣装不整!穿着戴破洞的袜子和从想不起擦油的皮鞋!真是%把她们仍到大马路上!也不必担心有人拣了去!一个个象块风干牛肉&()*"最出格的是+沉重的翅膀,中的叶知秋!竟是个%一千个女人里也难以遇到的一个顶丑的女人"--又短又厚的头发像放射线一样向四外支楞着!远远看去!活像头上戴了一顶士兵的钢盔"浑身上下看不到一点女性的曲线和魅力!肩膀方方正正!就象伐木工人用斧子砍倒的一棵老树的树桩--&(.*在以往的传统文学作品中!正面女性往往都是美丽动人的"那其实是男性中心社会强加于女性的!是一种令人反感的模式"联系到这种把外形美丽作为评价女性价值的主要标准的观念!我们认为!张洁笔下的这些女性的外形描绘!不仅仅具有肖像描写的意义!更显示了女作家对传统女性观的反叛"只是!她在反叛传统时情绪过激!从而又走向了另一极端"张洁在竭力把她们塑造成%非女性&"深入到内部精神世界!张洁的偏执就更为明显了"她在强调%女人不是性而是人&时!似乎在表明%女人是没有性的人&"她笔下的爱情几乎是一种纯精神的爱恋"那些女主人公无一不是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独立的经济地位#丰富的精神追求而鄙弃物质生活的人"她们的爱情中不包含生理的内容"钟雨与老干部相爱二十多年!但%一辈子接触的时间累积起来计算!也不会超过二十四个小时&(/*"连手都没有握过一次0而作者却说%他们完完全全地占有着对&(/*!那种精神上的高度契合达到了一种入魔的程度"我简直怀疑这爱是否真的存在!还是钟雨自我压抑产生的心理幻象"方舟中的三女性对性也是冷淡厌恶的!曾令儿也就只%用一个夜晚!完成了一个女人的一生&(1*"仿佛真正的爱情就得是没有肉体接触的灵魂的融合"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说$%爱欲是一种原始生命力&"保加利亚伦理学家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论述道$%爱情把人的自然本质与社会本质联接在一起!它是生物关系和社会关系!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综合体!是物质和意识多面的#深刻的#有生命力的辩证体"&这种承认人的生物性!又重视人的社会性的爱情观!是符合作为人的的本来面目的"而张洁笔下女主人公对性的漠视!甚至是蔑视!让人感到某种矫情与造作!这是一种无视自然规律的病态的爱情观"张洁的这种局限性同时也影响了她对男性形象的塑造"张洁的小说世界是个女性的世界!主人公多是被生活磨炼成熟的女人!她们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而男人却往往退化成一个性别符号!要么陋于质#寡于情!是个外表漂亮内心苍白的公子哥2要么是个靠敲诈#投机钻营为生的高级无赖2要么是个无休无止的的性机器--他们的鄙俗与浅陋使他们无法与女主人公匹配#对话#沟通!最后女主人公从心理到精神都超越了他们"这与张贤亮笔下的女主角的形象与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张贤亮的笔下!女人除了作为男人的超越之物!几乎别无所用"而张洁就是要反叛这种男性中心意识!但在人物形象的处理上未免简单化得有些失真!是作家主观人为地将叛逆之情投射于其上!使男人渺小"这样一来!女人超越他们就成为可能与必然!而这恰恰令我更多地读出了女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悲哀"当然!张洁笔下还有另一类男人!他们集理想男性的一切优点!又完美得如同神"这与那些鄙劣得如同畜的男性同样有些失真!因而不够生动#丰满"参考文献(3*鲁迅4伤逝(5*4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4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6634(/*张洁4爱!是不能忘记的(7*4北京文艺!3898!:33;4 ()*张洁4方舟(7*4收获!38</4(1*张洁4祖母绿(7*4花城!38<1!:);4(.*张洁4沉重的翅膀(5*4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38<34责任编辑$寓心=/>=刘栋@@@@@@@@@@@@@@@@@@@@@@@@@@@@@@@@@@@@@@@@@@@@@@@@@@@@@@@@@@@@@@@@@张洁女性意识的进步与局限。
方舟正稿

论《方舟》的女性意识与悲剧色彩[内容摘要] 张洁是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先导,中篇小说《方舟》是张洁最富个人特色的作品。
《方舟》中张洁从理想走向现实,探寻知识女性现实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追求上的痛苦、绝望与奋争。
《方舟》的三个主要人物都是知识女性,她们曾是中学同学,带着不同的人生理想与追求,走进不同的大学,从事不同的职业。
曹荆华研究马列主义哲学,柳泉在一家进出口公司做翻译,梁倩则是一位导演,她们都有过婚姻,经过漫长坎坷的人生道路之后,都是人到中年时告别了婚姻。
她们的命运都是不幸的,正如作品的“题记”所说:“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
[关键词]方舟;女性意识;觉醒;悲剧色彩张洁,当代女作家。
原籍辽宁,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
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
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翌年加入中国作协。
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
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
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
《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
张洁获意大利1989年度“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
她的《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9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全国第3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改编拍摄成电视剧播映,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
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一、女性意识觉醒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压抑的情感与现实的折磨——试解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14践行•动态/教研动态压抑的情感与现实的折磨—试解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巩佩丽(陇南市武都区滨江学校,甘肃陇南746000)摘要:本文以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为研究核心,从小说的创作背景、女主人公爱情理想的产生和压抑及其遭受的现实折磨,进行了个性化分析和阐述,致力于使读者在感知小说情感意蕴的前提下,关注女性爱情意识、女性心理的发展和变化。
关键词:《爱,是不能忘记的》;钟雨;爱情理想;社会现实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2155(2020)11 -0014 -01女作家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发表于1979年,从表面内容上来看,这部小说叙述了珊_从已去世的母亲钟雨留下的笔记本上一些残缺的文字,拼凑出了母亲在一生爱而不得,在现实道德和自我定位下压抑自身情感而备受心灵折磨的故事。
小说发表后,一时之间在文坛引起轰动,推动作家和读者从婚姻伦理和个体精神需求、爱情理想的角度出发,反思作品中“钟雨”这一人物的婚恋观念中所彰显的女性意识;反思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女性是否能够从内心生发出冲破传统道德伦理阻隔、直面“心之所向”的勇气;反思世态人情、悠悠众口与爱情理想之间无法避免的冲突与矛盾。
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小说,会发现其中不只有钟雨笔下文字透露出的有关爱情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有对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发展和思想现状进行的映照,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情感意蕴。
一、创作背景:女性婚恋观的转变“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话题,特别是在众多女性作家的笔下。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以 清新脱俗的笔触、新颖的笔调和视角,描绘了女主人公钟雨一生怀揣对真挚感情、真诚爱人的向往,却求而不得的故事。
其中,钟 雨在自身压抑的情感与苦难现实双重折磨下的复杂心理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篇小说作于1979年,在这一时期,党中央做出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决议,人民思想得以解放,更加关注个体内心发展和需求;与此同时,女性地位有所上升,在父权社会下的话语权有所增加,女性尊严得到凸显。
张洁的现代女性知识形象4

张洁小说中知识女性形象的意义10级中文开平本科函授班姓名:陈惠燕学号:内容提要:当代女作家张洁的小说被看作是新时期妇女解放的宣言书和沉思录。
从《爱,是不能忘记的》中钟雨对爱的执者。
揭示了婚姻和爱情相分离这一社会现象问题。
引起人们对无爱婚姻的反思;《无字》主要写了有着血脉联系的四个女人;即外祖母墨荷,母亲叶莲子,女儿吴为和外孙女禅月。
她们对人生、命运有着不同的认识,向我们展示一部浓缩的中国女性史,即中国女性从最初的“为奴隶的母亲”到初具自我意识,再到已具独立人格和意识,直到完全掌握自己命运的全过程。
《祖母绿》中的曾令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的圣徒。
为了爱情牺牲一切的超凡人格。
张洁笔下的这群富有才情的知识女性体现了张洁对女性命运及人生价值的深沉思考。
关键词:张洁是一个当代的女作家,对当代知识女性命运的关注是其创作的焦点。
她塑造的知识女性,充满了对自我完善,自我解放的自觉。
她们有强大的承受社会命运的自动性。
在张洁的小说里,我们能读到女性充满睿智的定位,自我人格价值的肯定。
作者通过这一系列的知识女性形象抒写了心中的理想世界。
张洁喜欢把知识女性置于婚姻、家庭、爱情和事业的两难选择的典型环境里来剖析这些原因。
以其抗争的态度去关注,思考着女性作为社会人的价值问题,去关注女性的命运,探索女性的命运。
我们可以从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无字》、《祖母绿》等几部作品中的知识女性来探讨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感受和思考,以及这些知识女性的价值定向,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爱在知识女性的执着表现《爱,是不能忘记的》讲述了一则爱情与婚姻相分离的悲剧。
爱情,是每一个人的人生追求,但在中国,几千年的父权制使女性失去了追求爱情的权利。
因此,女性主动对爱情的追求一直在被主流文化所压抑。
《爱,是不能忘记的》向人们叙述了一则温柔的伤感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钟雨是一个有才华的作家,年轻时曾盲目地陷入了无爱的婚姻,但她最后还是选择放弃这段无爱的婚姻。
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

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林川媛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兴于80年代,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各种西方文学思潮纷至沓来,为女性文学的发展营造了自由广阔的腾飞空间。
在此背景下,得益于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传入,更多当代女性文学作家女性意识觉醒,她们试图从女性视角体察女性人生,审视女性命运,这在她们的作品中有着显性或隐性的体现。
本文阐述了女性意识相关内涵,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以飨读者。
新时期,女性文学迎来了发展中的春天,女性作家们以非常的智慧、才华和勇气,开启了对女性世界、女性意识以及女性生命的探索,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女性生活的优质女性文学作品,它们占据了当代文学创作的“半壁江山”。
在中国当代社会,女性文学异军突起,他们深入到女性内心世界探究女性意识,这对于了解当代女性文学,解析女性文化有着十分深刻和重要的意义。
一、 女性意识相关内涵分析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逐渐从物质层面延展到精神领域,女性文学作家要求女性在政治、精神、人格等等多方面拥有同男性平等的权利,这种强烈的女性意识逐渐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所谓女性意识,就是常提到的性别意识,即对女性社会角色、地位、权利等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与认识,它标志了女性作为人的重要价值与生存体验开始觉醒,同时意味着女性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中的作用被深入挖掘,且日益受到社会认可。
随着女性作家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们逐渐冲破了时代和社会给予女性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枷锁,将写作目光定位了各个阶层女性的或普通、或传奇的生活体验,演绎出多姿多彩的女性魅力,正式对男权社会展开了宣战。
二、 当代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一)对追求理想、甜美爱情的尝试随着改革开放和各种先进文艺思潮的引进,女性文学作家在探究女性定位方面做了很多尝试。
诚然,在进行创作尝试时,作家们往往与女性的性别自认以及情感生活相连接,而爱是女性个性化、人格化的最佳体现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摘要张洁是现当代文学史上最具女性意识,最富才情的女作家。
她的作品多探讨当今社会中女性的情感、工作、生活等女性生存现状,是当代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纵观张洁关于婚姻爱情题材的四部代表作品,她塑造了一批二十世纪女性的形象,探讨了中国妇女的婚姻爱情问题,揭示了妇女思想解放的艰苦历程。
关键词:张洁小说;女性;思想解放AbstractZhang jie i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ry history's most woman consciousness, the rich female talent. Her works much discussion in today's society women's emotional, work, life and other women's survival situation, become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ld beautiful scenery. Throughout the love theme about marriage by zhang jie, her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four books shape the image of wome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discusses the Chinese women's marriage, reveals women love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 of hard process.Key words:Zhang jie's novels; Women; Ideological libera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一、对历代社会女性意识的解读 (1)(一)封建社会女性意识概论 (1)(二)“五四运动”后女性意识概论 (1)(三)二十世纪70、80年代女性意识概论 (3)二、张洁小说剖析 (4)(一)梦的编织 (4)(二)梦的寻找 (5)(三)梦的实现 (6)(四)梦的重构 (7)结语 (9)参考文献 (10)谢辞 (11)引言张洁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坛上最为活跃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创作在表现婚姻爱情方面独树一帜。
《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无字》是她的女性系列篇,在作品中她适时地表达了新时期女性在不同阶段对爱情婚姻、家庭自由的现实性的要求,展示了女性解放的艰苦历程。
她的女性系列篇在某种意义下可以被看作是新时期妇女解放的宣言书与沉思录,张洁也因此成了当代文坛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她在《方舟》中借人物之口喊出了“为了女人,干杯!”这句象征性的话语,这是女人受压抑并要求改变这种处境的呐喊,也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精神的反省与自救的信号。
本文主要借对历代社会女性意识的认识和对张洁主要小说的剖析,来论述女性思想解放的艰苦历程。
一、对历代社会女性意识的解读(一)封建社会女性意识概论诗人拜伦曾说过: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却是女人生命的全部。
然而,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三从四德”的规范像紧箍咒一样紧紧束缚在中国广大女性的头上,“女子无才便是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使女子成为纯粹的生育工具,完全从属于男人。
关于爱情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宗法女儿面对无法选择的空间,可供选择的对象有限,并几乎完全由父兄主宰。
女性爱的权利、爱的欲望完全被剥夺、被抹杀,女性只是供男性选择与摆布的客体。
男人可以“三妻六妾”,女人却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并且从一而终,在爱情的角色里,女性从来没有自己的主体地位与主动权利,不知爱为何物,也不知怎样去爱。
一直被排除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权力结构和主流话语之外。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女人永远处在最底层,即使她们为此争取过、努力过、斗争过,然而在这么强大的父权制的封建社会,理想终归为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裹挟下,她们最终又回到了现实,继续卑躬屈膝、妄自菲薄、自我萎缩,直到几乎成了完全丧失自主意识的被物化了的奴隶为止。
她们的抗争只能被看作是一种“无望的救赎”。
张洁所言:“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 短短几个字,则道出了封建女性的辛酸与悲怨。
(二)“五四运动”后女性意识概论在父权制的封建社会文化中,女性总是处于被歧视和受压抑的地位,她们被视为“他者”和“第二性”,忍受着来自男性权威的排挤和屈辱。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女性的解放来说,它的进步意义,它的反封建的成效似乎更多地反映在少女们身上,如不缠脚,在一定程度与范围内接受教育、恋爱、婚姻自由等等。
20世纪的女性毕竟经过了“五四”新文化思想的洗礼,她们不再像封建社会女性那样逆来顺受、忍让屈从,而是或强烈愤激或温和含蓄地表达了她们的叛逆性和反抗性。
“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诸如此类的口号可谓妇孺皆知,深入民心。
表面看起来,中国的妇女已经自然地享有西方妇女不止一代的拼搏的成果,然而,这种“男女都一样”的平等意识,实际上仍是以男性为标准,向男性认同的一种新的不平等。
“这使得中国女性借着五四波澜,多少获得一点人身自由解放后,带着被放开的但仍畸形的小脚,又被抛进了性别压迫与性别歧视仍旧滞存的漩涡里,从此随着灾难深重的现实,身不由己地裹在一股又一股的仍带着父权制的残渣余孽的社会主流中,不无痛苦的前进。
”丁玲、萧红、张爱玲作为这一时期最具才华、女性意识最强的女作家,她们似乎隐喻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书写主体进入历史文本中的中国女性所有的抉择方式类型及它的结果。
丁玲是通过“莎菲”的反思成为女性意识较为成熟的女作家,她独立探求光明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但与革命者胡也频的结合,尤其是胡也频被国民党反动派的杀害,不能不成为丁玲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它奠定了丁玲一生“飞蛾扑火,非死不止”的生命基调。
用丁玲自己的表白,可以清晰地看到她从早期的“一定要按照自己的理想去读书、去生活,自己安排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的女性自我主动意识,到“我愿意做革命、做党的一颗螺丝钉,党要把我放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党需要我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意识的转变。
但另一方面,经过“莎菲”反思的丁玲不可能不痛苦地、也是本能地体察到几千年父权意识的性别歧视所产生的女性问题依然存在,存在于“女性解放从属于民族的阶级的解放”这个大义凛然的帷帐里痛苦着,并小小地挣扎着,有时便要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点声音,揭露革命阵营内部仍存在的女性问题。
萧红,似乎没有丁玲的爱情“幸运”,她与拯救她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哥哥”萧军结合并非理想,在与萧军一起生活的几年中,她三次出走,而最后一次,她终于离开了他,她终于因为“哥哥”们的无情无义,离开了他们,也是他们遗弃了她,她辗转流落到时代的文化的边缘去了,是那么孤独、寂寞、凄凉地死去了,而她的这场悲剧实际上早已被五四以后女作家们在“或人的悲哀”式的文本中所反复体验,并反复思索过的。
“这大概就是丁玲为什么对于萧红的死,要哀叹‘把眼睛扫遍了中国我所认识的或者知道的女性朋友,而感到一种无言的寂寞。
能够耐苦的,不依赖于别人的力量,有才智、有气节而从事于写作的女友,是如此其寥寥啊!’的缘故;也就是为什么喉咙失音的萧红要在临死前挣扎的写下‘我将于蓝天碧水永处,留的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的缘故了”。
[3]张爱玲,作为一个一直处于时代主流文化边缘位置上女作家的典型代表,她的文本倒是保有了一份较为完整的、因而也是十分难得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女性体验女性的话语,但这种以女性为本位的“独立”话语的书写,也并非没有任何代价。
“要知道,任何‘一个女人离经叛道的行为无疑将以她的生命或者她的名誉为代价’,这种痛苦,我们可以从很长时间张爱玲其人其作被排斥在主流文化外,在主流文学史上销声匿迹,使层出不穷的读者对她一无所知的处境中看到;可以从这样一个如此才华横溢的,几乎是按捺不住要对人性、人情、人生、人世做不懈的毫不手软的而且可称为五彩缤纷的剖析与呈现的她,最后却将自己幽闭在既非红色大陆又非白日台湾的美国一间‘雪洞’似的小巢里,离群索居,保持长久的沉默中看到。
”[4]这就是她活着处处受到的有关于她“生命与名誉”的痛苦代价。
著名女性主义学者刘思谦说过:“我身为女人,就从来不知道女人是什么,先是陶醉在半是真实半是虚妄的‘男女平等’的神话之中,后来又学会了‘我是人’这样一个空洞的抽象聊以自慰。
只有当各种名目的‘角色’以它那实实在在的重量向我纷纷挤压而来,我才深深意识到了我那和男人不一样的性别,然而,此时的‘女人’之余我,也不过是一些角色的碎片而已,碎片下面,依然是一片混沌莫名,难以言说。
”[5]从鲁迅《伤逝》里的子君之语“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到张爱玲的《小艾》“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人”这一系列女性经验话语中,不难理解她们在这种坎坷的成长历程中如何渴望建立自己的主体性,而不受他人的摆布主宰。
丁玲、萧红、张爱玲似乎殊途同归式的暗淡与悲惨,则无一不表征着她们追求做“人”的艰难命运与艰辛历程。
“但是她们正是以这艰难命运与艰辛历程,来做争取她们自己在历史中、在文本中的书写地位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女性主题的斗争。
尽管,这种斗争被裹挟在源远流长,势力潜厚的复杂历史中有时不免‘在一个颤抖着的均衡僵局中一直停滞不前’,但这种努力却也永没有止境。
”[6]当“三八”妇女节作为全人类共同凭吊的节日时,它实际上已预示了全人类的女性历史——进入文本的奋斗将是一个与男权意识形态的建立与完善同样悠久的一个过程,一个漫长的需要前仆后继的过程。
(三)二十世纪70、80年代女性意识概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虽然实行一夫一妻制,但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