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养生之道
健康“四”字箴言口诀

健康“四”字箴言口诀“四”字箴言养生口诀1、四理养生方法好,四维健康为目标。
健康四大里程碑,四大基石要记牢。
四理养生方法是最科学、最全面的养生方法。
即,生理养生是基础,称低层次养生;病理养生是保健,称浅层次养生;心理养生是核心,称高层次养生,哲理养生是关键,称深层次养生。
二十一世纪健康新理念,四维健康。
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能力健康、道德健康。
具有四维健康的人,正是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新人。
健康四大里程碑。
最返璞归真的环境,最与世无争的心情,最合理营养的膳食,最适量有氧的运动。
这四大里程碑是健康长寿的保障。
有氧运动:运动柔和,时间较长,练的是气,消耗的是脂肪。
如散步、骑自行车;无氧运动:运动剧烈、时间短暂、练的是力,消耗的是蛋白质。
如举重、跑百米。
世卫组织在1992年《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健康四大基石。
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限酒戒烟、心理平衡。
这四大基石是保健养生的指南。
2、生理养生有四养,病理养生有四条。
哲理养生四观点,心理养生四诀窍。
生理养生有四养。
动养,以动养身;静养,以静养气;居养,以居养心;食养,以食养器(器官脏腑)。
病理养生有四条。
卫生保健,预防疾病,四疗并举,康复活动。
四疗即,理疗、药疗、体疗、神疗。
有病早治,无病防御。
哲理养生四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一分为二观点,中庸过犹不及。
中庸是养生之道,适度是长寿之宝。
心理养生四诀窍。
养志,自我调节,怡神定志;养性,戒骄戒躁,稳定情绪;养神,少私寡欲,心态宁静;养德,众善奉行,诸恶莫作。
3、生理养生四结合,病理养生四重要。
哲理养生有四然,心理养生有四条。
生理养生四结合。
劳逸结合,延年益寿;动静结合,健康长寿;摩(按摩)练结合,康宁增寿;养疗结合,祛病添寿。
病理养生四重于。
防病重于治病,已疗重于人疗,“动补”重于食补,食疗重于药疗。
忙着治病没忙防,没有忙到点子上。
哲理养生有四然。
自处超然,做事泰然,得意淡然,失意坦然。
具备四然,终生欣然。
儒家道家释家养生

各家养生养生,又称摄生;养,即保养、调养、护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儒家养生:儒家的养生妙处在于能精则精,不能精则安贫乐道;心境的安宁与舒适才是最重要的;论语·述而篇中说:“饭蔬食,饮水,曲胧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还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孟子云:“孟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儒家的养生在吃和男女之事上有很多论述;论语·乡党第十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蝎,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用白话文说就是,不因为东西很精细就吃的特饱;饭久了味道就会变,鱼肉放久就会腐败,这样的饭菜就不要吃;饭菜的颜色变了不要吃,味道变了不要吃;没有煮熟不吃,不是吃饭的时候就不要吃东西;不是用正规的方法割的肉不吃;调味品没放对吃;肉虽然很多,但是不能吃的肉比吃的饭还多,不能把肉当饭吃;饮酒要适量,不闹事,不违法;论语·乡党第十并载有“食不语,寝不言”;吃饭不说话,睡觉前不聊天;吃饭说话一来容易噎着,食物容易进入气管;二来,说话时不能好好咀嚼,影响消化;睡前谈心容易造成失明,影响睡眠质量;在男女方面,孔子曾经说道:“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古人结婚早,其时身体尚未长成,“血气未定”,儒家认为暂时应戒色,是较为明智的,很符合现代20~22岁后结婚的科学原则;但并不讲中年、老年戒色,并讲“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也是正确的;现代医学也认为,禁欲会损害健康,适度性生活有益心神;老年人虽身体渐衰,一年数次性生活也更有益于其健康;在两性方面,儒家觉得性是人正常的需求讲究节制,既不过度、也不完全的否认;承认性的合理性;道家讲究男女之间的交合是阴阳调和的手段,并认为通过一定的技巧能通过此长生,古往今来有道家很多在房中术方面的着作;释家即佛家认为性是人的罪过,多少罪业因此而起,因此释家对此退避三舍;不过也有些大儒对性不是太感冒,朱熹就说:“存天理,灭人欲;”相比各家而言,儒家对性不戒除、不鼓吹的中庸态度,于健康最为合理;对性命而言,儒家为讲究的是对心性的修炼;儒家经典孟子·尽心上有这样的阐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侯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的意思是,能够充分扩展善良本心的人,就是懂得人的本性之人;’懂得人的本性,就懂得了人的天命;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我用来对待天命的方法;因此不管命短命长,我都将矢志不移,修养身心以等待天命的降临,这就是我安身立命的方法;这是一种对待生命的既积极、又豁达的态度,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养生之道;孟子还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和它的培养方法,按照孟子自己的说法,就是其气至大至刚,平时需要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伤害,并且一与义和道配合在一起,如果脱离了义和道,那就没有力量;所以说,“浩然之气”是由平时正义行为的积累而产生的,并不是靠一时突击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如果做了有愧于心的事,那么其气就疲软;毫无疑问,这种“浩然之气”,既包含了儒家平时所积极倡导的正义之气,同时也包含了人身的真元之气;道家养生从古至今,就有“医道同源”,“医道通仙道”之说;中华道家认为:“未学道,先学医”,意思是说,想要学习修道,首先必须以医学作为基础;因为从事丹法修炼,应当明白人体内部的经脉穴窍、气血运行、脏腑生理、阴阳生克等等,才不致于盲修瞎炼;中华道家历史上出现的不少高真,都是大名医;如东晋时期的抱朴子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孙思邀、南宋的马丹阳、明代的张景岳、明末清初的傅青主等等;道家的起源来源于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老子的道囊括天下的所有的一切,“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庄子的学说继承老子的思想,史记·庄子传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道家之言;”庄子的思想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他把“道”和“仙”二者合为一体,将得道成仙的人称为“真人”,并民描述了真人的种种超凡形象,成为后世修炼家所追求的“仙道合一”的神仙境界;此外,庄子书中多处提到了道家的修炼功夫,如大宗师篇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书中所谈踵息、心斋、坐忘、听息、守一、缘督、导引等修真方术,为后世道家修炼法之圭桌;道家的人修炼以后天之道为本,修证老子所云的先天“大道”,改“无为”为有所为,态度上更积极一些;它以长生久视、得道成真为最高追求境界;养生调摄,指中华道家在口常生活之中所奉行的修身之道,大概包括立身处世、四时调摄、茶汤饮食、房事宜忌、情志调节等内容;颐身集·摄生消息论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养悉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肝,以养脾杰;……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掳滞怀,以畅生杰;不可兀坐,以生抑郁;饭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致生不测;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羔弱骨疏,风冷易伤滕里,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可见其对于季节、饮食调摄的讲究,是非常的细致;丘处机有四句重要的道家养生口诀,为:“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吃中后饭注:即午后三至五点钟;”明代,百岁道人冷谦在修龄要旨·起居调摄中讲述养生之道说:“平明睡觉,先醒心后醒眼注:与陈传祖师所传“先醒目后醒心”相左,各存其说可也,两手搓热熨眼数十遍;以睛左旋右转各九遍,闭住少顷,忽大睁开,却除风火;披衣起坐,叩齿集神,次鸣天鼓;依呵、呼、咽、吹、嘘、嘻六字诀,吐浊吸清,按五行相生顺序而行一周,散夜来蕴积邪气;随便导引,或进功夫;徐徐栉沐,饮食调和;面宜多搓,发宜多梳,目宜常运,耳宜常凝,齿宜常叩,口宜常闭,津宜常咽,气宜常提,心宜常静,神宜常存,背宜常暖,腹宜常摩,胸宜常护,囊宜常裹,言语宜常简默,皮肤宜常干沐;食饱徐行,摩脐擦背,使食下舒,方可就坐;饱食发痔,食后曲身而坐,必病中满;怒后勿食,食后勿怒;身体常欲小劳,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运动故也;勿得久劳,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卧伤杰,久视伤神,久听伤精;忍小便膝冷成淋,忍大便乃成气滞;着湿衣汗衣,令人生疮;夜膳勿饱,饮酒勿醉,醉后勿饮冷,饱余勿便卧;头勿向北卧,头边勿安火炉;切忌子后行房,阳方生而顿灭之,一度伤于百度;大怒交合,成痈疽,疲劳入房,虚损少子;触犯阴阳禁忌,不惟父母受伤,生子亦不仁不孝;临睡时调息咽津,叩齿鸣天鼓,先睡眼后睡心;侧曲而卧,脚直而伸;昼夜起卧,乐在其中矣;”讲到一日起居及注意事项,备极细致,看后令人耳目一新,颇可借鉴;其中也参考了甚多中医学养生知识,如背宜常暖、久行伤筋等等,可见道家养生也是兼容并蓄的;南齐,陶弘景所撰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第六中,论及房事宜忌说:“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生身则求度在仙位,生人则功遂而身退;功遂而身退则陷欲以为剧,何况妄施而废弃损不觉多,故疲劳而命坠;天地有阴阳,阴阳人所贵,贵之合于道,但当慎无费;彭祖曰: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千裹,不如独卧;色使目盲,声使耳聋,味使口爽;苟能节宣其道,适抑扬其通塞者,可以增寿;一日之忌,暮食无饱;一月之忌,暮饮无醉;一岁之忌,暮须远内,养之不复;终身之忌,暮须护杰;采女问彭祖曰:人年六十,当闭精守一,为可尔否彭祖日:不然男不欲无女,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若念真正无可思而大佳,然而万无一焉;有强欲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这篇是告诫人们不要依赖房事获得快乐;能不动欲最好,更不要给自己创造动欲的条件;一旦动欲,“强欲闭之”反而生病,所以减少动欲因素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还讲到色、声、味使人迷失本性,不利保守元气;这与释家所倡的,色、声、味使人蒙蔽了一与生俱有的“真性”,使历劫不绝,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家在养生调摄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歌诀,早己和中华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千年流传,广为人知;如“祸从口出,病从口入”、“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得之不喜,失之不忧”、“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等等,都是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养心之道养心,乃道家养生之旨;如“致虚极,守静笃”功夫,即为养心之道之格言;玄中子也言:“养生之旨,以养心为本;乃:偏颇之心,养之使其正;邪恶之心,养之使其善;浮动之心,养之使其静;虚伪之心,养之使其真;贪婪之心,养之使其公;奸诈之心,养之使其良;”善养生者,修养人之公正、善良、真实、安静,心必泰然,行必光明;庄子曰:“用心若镜,应物不伤”;心正则心明,心明则心安,心安则益寿;养生之道,求乎增寿延年,此可谓达;养性之道道家养生之法,其本在于养性;道教南北二宗之祖吕洞宾曰:“练命必先炼性,练精、练气、练神,均以此为枢机”;道家的养性之要,求之于静与定;性命双修,乃以养性为首;养性与养生,益养与延命,乃相依相成;玄中子言:“养生之本,以养性为首;乃:节房事而养性,养之在精;忍怒怨而养性,养之在气;顺百事而养性,养之在神;绝忧虑而养性,养之在心;劳筋骨而养性,养之在形;修品德而养性,养之在命;”善养生者,修养人之精、气、神、心、形、命,其心必安,身必健,养性而至“清静无为”之境,寿可增矣;养神之道养神之道养神,为道家养生之要;中医也很重视这一点,如黄帝内经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道家的养神功夫,基于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阶梯渐进;生神经云:“身心并一,则为真神”;所以,养神是身心合一的境界;形神相依,而致心神相交,是道家养生法的境界追求;生命之贵在于神,神兴则生命的活力旺,神衰则生命的活力弱;所以,养生所贵者在乎养神;玄中子言:“养生之要养神为贵;乃:保全精力,养神之本;和顺气息,养神之基;修养性情,养神之源;端正心地,养神之根;节制七情,养神之道;强健体魄,养神之法;”道家之“清静无为”,乃先清其心,寡其欲,而后能静其神,安其形,固其精,养其气;善于养神者,应习气凝神;若养之有素,心神凝一,养生增寿之益,必然孕育其中;中华道家修炼,源远流长;据庄子载传自“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经过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从中华道家到道教,虽其形式有所变异,其修道内涵却沿袭相传,经过历代修炼人士的实修实证,不断完善其学说,终于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华道家修炼学;释家养身佛家的基本特征是以摆脱现世苦海为中心,现实个体生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这就决定了佛家不可能明确提倡养生,更不可能崇尚长寿;但是,佛家的某些教义与修行方法,客观上却具有不同程度的养生意义与价值,而且综观古今,佛界长寿之士不乏其人;佛家养生主要体现在以戒、定、慧为修行核心思想,尤其以定、慧的禅定之学与气功的养生之道多有相类似,故最具养生意义与价值,也对中国传统气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修禅是释家修佛的法门,修禅的过程是对心、对性的修炼,最终的目的是达到大自在;但是同时也能产生很好的养身效果;佛教节俭自足,僧侣们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粮食和蔬菜,以自给自足;佛教中有“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之规矩,实践证明人体一定的劳动量对于增加血液循环,降低血脂,疏通脉络很有好处,从而能够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佛教有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劳作,近善行事等有利于养生的行为准则;佛家讲究慈善为本,修行者大都性格温和,心情平静,此乃佛家养心养生的一大重要内容,亦是高僧长寿的原因之一;出家人看破红尘,淡泊名利,在行为情绪上平淡温和,心胸豁达,处事宽容;佛教中的“仁者寿”,是指宅心仁厚,宽于待人会有好的“报应”;长寿之因是仁爱心,承受之缘是心平气和;其实佛教更为强调的是无执着心,若为寿而仁,反不能得寿;这与前述道家所持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思想如出一辙;修习禅法之人,应该对五事进行良好的调节;调五事即调节饮食、调整睡眠、调身、调息、调心;1.调节饮食;饮食与养生关系非常密切;坐禅之人应该保证适量的饮食;2.调整睡眠;坐禅者不应贪睡,应适量减少睡眠时间,以使神清气和,心念明净;因为睡眠中无法持心,凡念妄动,不利修行;而禅定时渐达物我两忘之境,其蓄精复气之功远胜于睡眠;当然,高僧大德,已达睡亦为禅,似睡似禅,无所拘泥;佛门十戒,本为拂尘埃以明心性之用,若无尘无镜,十戒亦为空,无所谓拘不拘守;3.调身;主要是指掌握正确的禅定姿势;修习禅定可以采用坐、立、行、卧等多种姿势,而佛教界修禅者,主要以坐姿为主,因而常被称为坐禅;4.调息;佛教认为,生命在呼吸间,呼吸与心念相互影响,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若呼吸不调,心念则必然不调;要想调心,则必先调整呼吸;5.调心:调心是修禅的主要法则,贯彻于修禅的始终;坐禅不但在生理方面可以使人大有裨益,从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归于统一集中,而促使心理现象向健康更进一步发展;抱着一种平静的态度,是与注意的分散作斗争的唯一方法;同时心理既安宁而正常,思想也清明而愉快,自然又能促使体气和平,祛病延年;佛家认为人的情绪波动和无穷思虑,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对生理机体有所干扰,所以要参禅打坐,以常静虑,力求清净,排除杂念,安定情绪;通过静坐使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其次参禅打坐身躯不动,如龟如鹤,减低人体的新陈代谢,在客观上减低人体运动消耗,从而延长了人的寿命;前面提到不宜挨着饿坐禅,但又不能吃得过多;中国古代总结出来:“长寿之道,在龄养生;养生之本,在龄饮食;饮食之要,在放节食;”一般寺院行堂吃饭都是给三分之一饭量的饭,佛家寓意在于吃饭不要吃饱;很多科学家做过实验,人吃饱后会分泌出一种液体,使人加快衰老;俗话说,病从口入,其实古人的意思恐怕首先在于少吃;作为非佛教居士,吃饭吃6成饱最为合适;晚上不吃主食,只喝一些粥;素食与养生素食斋饭是佛教长寿的秘诀之一;素食是我国汉代大乘佛教的独特产物,并非全世界佛教都需遵循的一条饮食规定;我国佛教终生素食,忌荤戒腥,只吃五谷,豆类、蘑菇、蔬菜等;从现代营养学角度来说,佛教的斋饭完全能满足人体需要其生活环境清静,无大的消耗事项;素食的不良物富集量也远较荤食为低,人体更容易将有害物排出,不容易生脂褐斑老年斑和痴呆病;结语从以上儒、道、释三家的养生学介绍来看,里面有不少中医养生学的影子,四家应该是互相参析的结果,不能简单的说谁发源于谁;但从养心修性方面看,中医受儒、道二家的影响很深远,尤其是道家;释家虽然博大精深,但其违拗人之本性,连长生不老都被其弃如敝履,故意图深入揣摩学习者极少;金玉深埋,光芒暗淡,曲高和寡,影响反弱;人之生病,生于欲望;欲生、欲乐、欲人钦敬,故烦恼生而为众病之由,弃守则为疗病金丹;舍得,舍而后能够得;中医养生学研究的重心,应不在于针药技巧,而在于研究如何减淡人名利之心,如何让人知足常乐;世间的道理千万,每条都能到达那真正的自我与清净;。
休息文言文翻译

古之圣贤,深知休息之益。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夫三省者,亦休息之一种也。
孟子云:“养生者,莫善于节用。
”是以古人知休息,故能寿而康宁。
【翻译】古代的圣贤们,深知休息的好处。
孔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为人处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知识是否勤奋?”这三次反省,也是休息的一种方式。
孟子说:“养生之道,莫过于节制使用。
”因此,古人懂得休息,所以能够长寿并且健康安宁。
【原文】休息者,非徒卧床高枕也。
夫休息,心之静也,身之舒也。
心静则神清,身舒则气顺。
是以休息之道,在于调养心神,舒畅筋骨。
调养心神,则忧愁顿消,气脉畅通;舒畅筋骨,则血脉流通,百病不生。
【翻译】休息,并非仅仅是躺在床上。
休息,是心灵的宁静,身体的舒展。
心灵宁静则神志清明,身体舒展则气血顺畅。
因此,休息之道,在于调养心神,舒展筋骨。
调养心神,则忧愁顿时消散,气脉畅通;舒展筋骨,则血脉流通,百病不生。
【原文】夫休息之时,或游于山水之间,或静坐于禅室之中,或读书于幽雅之处,皆可养性怡情。
山水之间,心旷神怡;禅室之中,心无挂碍;幽雅之处,心平气和。
此三者,皆休息之道也。
【翻译】休息的时候,可以在山水之间漫步,或者在禅室中静坐,或者在幽静的地方读书,这些都是陶冶性情、愉悦心情的好方法。
在山水之间,心情舒畅;在禅室之中,心灵无拘无束;在幽静之处,心情平和。
这三种方式,都是休息的方法。
【原文】休息之效,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
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是以休息之道,亦需终身行之。
若一日不修,则身疲神倦;若久不修,则百病丛生。
休息的效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见到的,需要持之以恒。
古人说:“一年的计划,不如种谷;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一生的计划,不如培养人才。
”因此,休息之道,也需要终身去实践。
如果一天不修养,身体和精神就会疲惫;如果长时间不修养,各种疾病就会接踵而至。
道家养生之道

道家养生之道篇一:儒道释养生之道儒道释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历来重视身心兼养,形神俱健。
特别是道儒佛养生学说,异彩纷呈,各有千秋。
道家养真,儒家崇德,佛家养心,但主流还是三位一体。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朴归真。
道家养生的内容,以自然天道观为主,它的注意力主要是着眼于人的本身,对自我的生命活动具有丰富的体验。
他们追求的是生命本质的解脱和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渴望人生的自由。
老子养生的全部学说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
其核心是"返璞归真",无论是朴还是真,其最终形态都是"道"。
他一生重视养生,是位大寿星。
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老子百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他养生的最高思想境界是:追求道,体悟真。
主张"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深根固蒂"之法,"虚其静,入静归根";"甘其食,美其眠,安其居,乐其俗"。
以修道而养寿也。
道家养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摒绝一切外来因素对生命活动的干扰,求得身心的解脱。
因此,崇尚自然成了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的观点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一切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要不悖天地之理。
而人最初的状态最接近自然,因此他提出返璞归真,把婴儿推为"至朴""至真"的理想标准,养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人天合一的根本途径。
中国道家养生学的核心是中国道家内丹养生学养生之道,其功理完全合乎宇宙天地人大自然万物变化规律,故立论极其科学而高妙。
孔门七证修心法和三大层次

孔门七证修心法和三大层次孔门七证修心法和三大层次“知、止、定、静、安、虑、得”七字真言,是孔门七步学养功夫,也是《大学》之道研究的至高纲要所在。
教化是孔门着眼点,育化才是首要,怎么做人,完成人道,人伦本份,然后才能深入社会实践。
所以《大学》郑首讲:“大学之道,明明德。
”孔门七证修心法,是内明修养,内明从修身做起,所以《大学》讲:“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孔门七证修心法“七字真言”从何入手理解,鄙人之见,可将“知、止、定、静、安、虑、得”分成三大层次。
第一大层次是“知”、“止”。
“知止而后有定”;第二大层次是:“定”、“静”、“安”,“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第三大层次是:“虑”、“得”。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孔门七证修心法“七字真言”是相互制约,不能相互分离。
三大层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分解如下。
二、深解“知”、“止”必须从“格物”入手中国人对“止”字理解范围也很广泛,“知”、“知道”、“知识”、“知己”、“知心”。
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先生“良知”、“良能”。
六祖慧能大弟子荷泽神会禅师提出:“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是入德之门,是明道悟道基础。
“止”可以理解为停止,适可而止。
这个“知”与“止”也可以讲适可以止。
但曾子在《大学》中有深解,“致知在格物”。
“格物”是首要的。
宋朝大政治家、大历史学家、大文学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格物”解释为“格杀”,真正是别有洞天。
人生活在世界上无时无刻都存在“七情”、“六欲”的诱惑,如一个人不能抗拒“物欲”诱惑,即不能做到“六根”清静。
所以《大学》讲:“致知在格物”,作为一个修道之人,首先是“格物”。
如“物欲”不格杀,整天迷恋于“物欲”烦恼之中,岂能谈入定入静。
三、“定”、“静”、“安”、“正心”是关键“止”是“定”之因;“定”是“止”之果。
魏晋以后,初期翻译佛经便借用《大学》“知止而后能定”,保留禅音,配合一个“定”字,就叫做“禅定”。
到了唐朝,玄樊法师又改译成“静虑”,这样一来更明显地借用“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充分表达出思维修炼的内涵。
儒家养生之道:欲养其生先修其身

10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 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儒家学说的的时期,孔子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整理 思考,创立了儒家学派。而孔子的儒家思想契合了中 国传统文化这片土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根本 性的影响。 2.1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武术研究
2017 年 2 月 第2卷 第2期
儒家养生之道:欲养其生 先修其身
孙振京 侯文韬 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0381
摘 要:中华传统养生文化博大精深,探索中华养生文化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 不仅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下所倡导的全民健身。研究养生文化必然要先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养生文化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 文化发展史上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儒家养生之 道进行研究,作者认为:儒家养生之道在于修身养德,随之提出的建议就是我们当下 所提倡的“严以修身”。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养生文化 儒家思想 修身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2—0101—03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自汉代 以来,一直处于官学的儒家学派,以超越单一民族的 观念和思想体系而存在。一方面,鼓励民族精神和爱 国主义精神。同时,又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 胸襟,倡导民族和谐与友谊。儒家学派不是宗教,而 是可以取代宗教的,它是一种对儒家思想的依附和依 赖。儒家思想主张德化社会和德化生活,对中国人民 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它已成为中国世界的共同文化 和心理基础。直到今天,儒家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族文 化身份认同的凝聚,民族团结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恰是因为儒家思想,以博大的胸襟,为儒家世界,为 形成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2.2 修身思想——参天大树的“树干”
古人清心养生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人清心养生法 作者:施善葆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7年第09期
非礼勿为法: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清心法”主要表现为“克己复礼”和“非礼勿为”,认为“礼”是修心立身、治国安邦的规范。从儒家养生的角度看,心有礼则为“正”,意有礼则为“诚”;身有礼方为“立”,人有礼方为“仁”,“正、诚、立、仁”正是人心身健康的标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由于非礼杂念往往通过扰眼、耳、鼻、舌而乱其心,故而必须清心。同时,“克己”,还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是说,自己心中不欲求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因为清己心不能以浊人心为代价。其次是“复礼”,以礼之规范和仁之要求来诚意正心修身,因为“礼”对人性有导化、矫饰和社会净化之作用,无论心神意志和言行举止,还是衣冠服饰的声乐颜色等,都要合“礼”。“礼”是治国法则,也是儒家养生法则。
闭目养神法:《遵生八笺》说:“眼者身之镜……视多则镜昏……心之神,发于目,久视则伤心。”祖国医学认为:“神归于目而役于心。”故而目不清则心不宁神不静。目不乱视,神返于心,乃静之本。正视而不乱,闭目以静神。
抑耳净心法:养生书中说:“声色动荡于中,情爱素缠,心有余,动有著,昼想夜梦。耳乐淫声,命曰攻心之鼓。”因此,净心还需制耳,这就要求“耳无妄听”“耳乐避声”“耳不贪听淫声”;或者“正耳净心”“俭听养虚”。抑耳不仅可以净心养神,还可以保精益肾。
用神专一法:静以养神,并非绝对地静神不用;若静神不用,心神必然衰退;只有在用神之中,心神才能生机勃勃。因为神专则志定神凝,心境安定。专心地致力于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或倾心于一项事业,达到志定神凝的境界,既可得事业成功,又可获心明神健。
清净明了法:古人说:“养寿之道,清、净、明、了四字为最好,内觉身心空,外感万物空,破诸妄想,是曰清净明了。”即养生之道的最好方法是:破妄、无著、空觉、清心、净神、明事、达理。
儒家、道家、佛家的养生理念

儒家、道家、佛家的养生理念_儒家重视人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立千古不朽的功勋;佛家倾心般若,主张在自觉的基础上觉他,自度的基础上度他,普度众生,同臻西方极乐世界;道家则崇尚自然,主张通过这种修炼,达到长生久世,羽化登仙。
儒家的着眼点在于入世,佛家的着眼点在于出世,道家的着眼点在于加强自身修炼以求长生不死。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佛、道、医、儒、武等诸家中,道教被公认为最擅长于养生。
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许多封建帝王奉为教条。
1、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2、修身,练气,养心儒家更重视的是修身,道家注重的是练气,佛门主要是养心.养形,养气,养心合而为一.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佛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道家讲:避世。
(二)道、儒、佛、医思想的共同点:第一: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以此为养生原则,提出了“养性”之说,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第二:强调精神摄养“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第三:主张饮食调养提出“老人之食,大抵宜温热、熟软、忌其粗硬生冷”,及“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寿亲养老新书》)的主张;这是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的。
第四:提倡顺时奉养老年人要“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恭怡奉亲,慎无懈怠”(《寿亲养老新书》)。
故养老大法,必然要依据天和的性质,顺四时变化而摄养,才能老当益壮。
第五:重视起居护养“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
处处为老人提供便利条件,细心护养。
第六:注意药物扶持老年人医药调治应采取“扶持”之法,即用温平、顺气、补虚和中、促进食欲之方来调治,切不可竣补猛泻,这些原则是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的。
第七:强调房中补益。
“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强调不可纵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养生之道
孔子是五行造身,两仪成性。
其馀圣人得金气多者则刚明果断,得木气多者则朴素质直,得火气多者则发扬奋迅,得水气多者则明彻圆融,得土气多者则镇静浑厚,得阳气多者则光明轩豁,得阴气多者则沉默精细。
气质既有所限,虽造其极,终是一偏底圣人。
此七子者,共事多不相合,共言多不相入,所同者大根本大节目耳。
孔子是春秋末年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
在科学不发达、生产落后,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春秋战国时代,活到73岁可谓高寿了。
孔子之所以能高寿,在于他在养生方面有独特的观点和做法。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意即吃饱了饭,不动脑子,什么事也不干,也难成才,有什么出息呢?他认为,应找点有益于社会的事去做,又可活动脑筋。
孔子从小就学会了多种谋生技艺,如赶车、骑射、行礼、作乐。
他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如爬山、游泳和驾车、打猎、射箭、钓鱼等。
此外,他还特别喜欢音乐、唱歌、弹奏乐器、作曲。
他认为,音乐可影响人的思维和情志,有益健康。
他曾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韶是舜帝时代的一种优美的乐曲,传说用箫吹奏这种乐曲时,声音优雅动听,连凤凰都会飞来朝仪。
在孔子时代,韶乐几乎失传。
所以,他在齐国偶然听到韶乐时,便深深陶醉其中,以至于此后3个月里,吃肉都不香了。
食无求饱孔子认为,饮食与身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主张吃东西不宜过量,即使筵席上的肉食很丰盛,也不宜过量。
否则,肥腻之品会损伤心脾。
此外,他有“十不吃”之说:粮食舂得不精不吃,鱼肉切得不细不吃,食物霉烂变质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食物色味难闻不吃,食物烹饪不当不吃,不到就餐时间不吃,菜肴没有合理调味不吃,餐桌上没有姜不吃。
食不语即吃饭时不说话,自在细嚼慢咽,以免食不知味、影响消化,也可避免骨刺卡喉、饭粒呛鼻等意外伤害的发生。
大德必得其寿即做人要有高尚道德修养,要乐观豁达,心胸坦荡,终日无私,宽厚待人,无忧无虑,处此状态,必能长寿。
如果不讲文明,自私自利,不讲道德,整天财迷心窍,为非作歹,惶惶不可终日,怎么可能神安意定、健康长寿?
仁者寿即以仁为做人的道德基础。
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待人坦诚,有无私奉献精神和正确人生观的人必能长寿;反之,心术不正,图谋不轨,巧取豪夺,慑于法律和道德,整日提心吊胆,忧心忡忡,朝不保夕,岂能长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即选择有德行与才能的人出来任事,使老年人都有美好的晚年,中年人能实现抱负,青年人健康成长,残疾人有人照顾,男女各得其所;人们不计私利,诚实守信,和睦相处;社会风气良好,无盗贼作乱,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可谓天下太平。
为实现这一理想,他创建儒教事业,为国家培养、储备人才。
他曾带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不辞劳苦周游列国进行广泛宣讲。
即使是年事已高,仍坚持著书立说,订礼乐,作春秋,不知老之将至。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一生好学,既向古代文献学,也向当时一切人学。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的学习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他将人们成才的过程概括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不无道理。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子重视道德修养,性格乐观豁达,心胸坦荡。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挫折,他从不怨天尤人。
即使怀才不遇、得不到重用,他也不气馁,能做到“哀而不伤”。
他带领弟子周游讲道时,虽屡遭围攻、讥讽,但仍不动摇泄气。
一次走到陈、蔡两地之间,粮食断绝,跟随的弟子们都饿得走不动了,他却依然乐观地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居无求安意即居住环境和条件不可太安逸了,否则,容易使人变懒,意志消沉,事业荒废,身体衰弱,对健康不利。
“宰予昼寝”,他还曾骂“朽木不可雕也”。
他按照四时节令气候变化调节居处和增减衣被,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寝不语入睡前不要说话,以免引起大脑兴奋而失眠。
摘自《全球医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