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论文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独立学科。
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已不仅仅限于语言学范畴,而是广泛借鉴了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二语习得研究是个新领域,大都借用母语研究、教育学研究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
概括地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学科;语言学一引言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研究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其目的是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进行客观描述和科学解释。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教学法的附庸,为服务提高教学质量而存在,1967年Larry Selinker在《语言迁移》这本专著第一次提出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此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而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时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三大领域,即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和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二中介语研究所谓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K. K. Selinker 认为,负责中介语建构的认知过程有五种,它们是:语言的迁移;训练的迁移;第二语言学习的策略;第二语言交际的策略;目的语材料的过度泛化。
Selinker 认为,学习者形成的中介语知识系统实际上是一系列心理语法,学习者利用这些语法来解释和产生言语。
这些心理语法是动态的、易于变化的,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中介语知识系统包含了越来越复杂的心理语法。
Selinker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存在着语言石化现象。
它是指某些非目的语的语法、语音等长期存在于中介语中,并且不易改变的现象。
由于存在着语言石化现象,使得多数学习者不能完全获得目的语的语言能力。
KK中介语理论后来有所的发展,但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中介语的三个特征方面:①中介语具有可渗透性,即组成中介语的规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规则或形式的渗透。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_郭翠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郭 翠(青岛大学文学院外文系,山东青岛 266071)摘 要:语言迁移研究作为中介语研究的重要内容,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概述语言行迁移研究的发展历程,介绍以行为主义心理学、普遍语法理论和认知主义为基础的语言迁移研究,分析语言可迁移性及其特征,指出语言迁移研究对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语言迁移;行为主义;普遍语法;认知主义A bstract:Language transfe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shaping the learner's interlangua ge,the studies ofwhich have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theor y of second langua ge acquisition.This paper generali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ies of language transfer on the basis of Behaviorism,Universal Gra mmar and cogni-tivism.This paper also makes an analysis of language transferability and c haracterization of language trans-fer,and concludes by pointing out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ies of langua ge transfer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Key words:langua ge transfer;Behaviorism;Universal Grammar;cognitivism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2001)02-0018-061.语言迁移研究与中介语研究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术语表达两个不同但相关的概念:一是指学习者在某一阶段所建立的目的语知识系统;二是指由这一系列目的语知识系统相互连接而形成的连续体。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

Aljaafresh和Lantoff的纵向研究.
被试——一名成年英语学习者.
方法:支架教学法〔学生自己读作文,自己检查错误,之后和老师一起检查 错误,发现错误.老师会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鼓励和指引学生.
结果:学习者自我纠正的能力提高了
〔三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
在认知功能从客体调控到他人调控再到自我调控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调节作 用的也从社会言语发展到个体话语,又进一步发展为内在言语.
第二,对习得水平的测量.学者们测量第二语言习得水平的手段 不尽相同.〔Kelly ,vp结构,Schmidt,交际能力
第三,文化适应程度和第二语言习得水平关系的动态性.〔目前 研究都在共时层面,不能全面反映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四,被试数量.〔Maple,190名被试, Schmidt ,1名被试
2.内容—八项因素
〔1"社会主导模式"〔social dominance patterns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与 目的与群体的平等程度,包括"主导地位"〔二战,日本,汉语、"从属地位"〔 美国西部印第安人、"平等地位"〔现在学习外语三个等级.平等地位最利于 第二语言习得.
平等程度不同,对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影响也不同.
〔4"凝聚程度"〔cohesive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内部成员间的密切程度.〔 北语的韩国人和尼泊尔人紧密程度低,学习者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与目的语群 体交流,第二语言习得效果好.
〔5"群体大小"〔size,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人数的多少.在舒曼看来,紧密 程度和群体大小这两个因素直接相关,群体小,紧密程度低,习得效果好,群 体大,紧密程度高,习得效果与之相反.
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基础教育参考·2019/03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儿童或成人习得母语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外语学习一般是由第二语言习得而来。
第二语言习得通常是在母语环境中学习非母语。
小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起点,英语教师应重视有关第二语言习得(以下简称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
为此,笔者梳理了二语习得领域关于语言输入、输出和互动的重要理论,并通过分析和总结,探讨语言输入和输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进而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一、相关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1.输入假说及互动假设克拉申(Krashen )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通过接受和理解输入信息,从目前的i 水平提高至“i+1”水平,以此遵循自然习得的顺序。
朗格(Long )认为,说话人是通过修饰交际模式,如解释、重复、减速或与第二语言说话人合作来保证思想交流。
因此,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交际调整提高理解,理解导致习得。
2.最近发展区理论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没有孤立的语言输入,也没有孤立的语言输出,在社会互动中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关系,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都因受到互动过程的调节而改变。
维果茨基(Vygotsky )认为,儿童的认知有两个发展水平,即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ZPD )就是指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成人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同龄人合作达到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在二语习得领域,最近发展区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合作式学习是如何促进语言学习的。
二、教学实践与第二语言习得1.语言输入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克拉申主张,学习者应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大量阅读和倾听各种语言输入材料,这是促进语言习得发展的有效途径。
向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输入方法,其中之一是基于内容(content-based )的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笔者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发掘可以让学生接触的学习内容,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激发和调动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语言习得活动中。
第二语言习得

7、关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框架
R.Ellis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框架 R.Ellis 的三部著作: 1、第二语言习得概论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5.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4. 3、第二语言习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7.
15
3、中介语理论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觃则、语言现象等等是从学习者的 第一语言转秱过来的; 对第二语言觃则的过度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 比如“他把那个电影看了”这个句子可以看作是过度概括化的 结果; 语言训练的迁秱:有些“中介语”的成分是产生于教师的 训练方式 如,许多初学英语的中国人,当他们用英语跟外国人打招 呼时,常常说:“How are you?”,外国人回答说: “I’m all right, but quite busy.”(顺便提一下,在澳大 利亚墨尔本,则用“Good”回答。),中国人好像没有理会 外国人的答话,而是接着说“I’m fine too. Thank you.” 16 这可以看作是教学中反复迚行机械训练的结果;
14
3、中介语理论
产生:美国著名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69年发表论文 “Language Transfer”,首先提出“Interlanguage”一词, 1972年发表论文“Interlanguage”,从次,正式揭开了第二 语言习得的研究。 他指出,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产生于学习 者试图掌握第二语言所作出的努力。也就是说,第二语言学习 者的语言系统具有独立性,这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本族语和目 的语之间的中间状态。当学习者试图运用第二语言迚行表达时, 他的语言运用就是一种中介语。中介语既包含母语的特征,也 包含目的语的特征,而又不两者都有区别,它是一种独立于本 族语和目的语,幵丏介于两者之间的一套独立的语言系统。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

“习得”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地、非正式 地学习语言。毫不费力地获得第二语言。
“学习”是指有意识地、正式地学习语言。 这种状态下的学习获得的是一种“元语言知 识 ”(metalanguage knowledge)。即学习 者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的规则,如语法规则等。 这种学习相对于习得来说,需要耗费时力。
一书看作第二语言习得的开始。
大多数学者认为以下两篇论文是学科建立的标志。 科德: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
Corder (1967 )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塞林克:中介语
Selinker (1972)“Interlanguage”
1. 学习者在L2习得过程中获得了什么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学者们收集了大 量的学习者的语言材料,并对这些材料 进行系统的描写,试图发现学习者习得 第二语言的规律。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集中在学 习者的语言系统的描写上。
4.习得的方法主要靠在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 言交际活动,没有大纲和教材;学习是在 教师指导下通过模仿和练习来理解掌握语 言规则。 5.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效果一般都较 好;学习花费时间一般较少,但学习效果 通常不佳。 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 识的规则的掌握。
Ellis(1994)明确地将第二语言习得与外 语习得的概念区分开来。 他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 语国家学习目的语。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 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 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如:学习者在英国或美国学习英语。英语 在这种环境下应该称作第二语言。
语言习得是一种下意识过程。学习者通常 意识不到他们正在习得语言这一事实,但 是能意识到他们正在用语言进行交际。
年龄和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影响论文

年龄和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摘要:年龄是影响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二语习得者在不同年龄阶段学习二语有不同的优势。
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过滤器的作用,本文基于儿童与成人之间第二语言学习差别,揭示了年龄研究和情感因素对我们所关注的外语教学的启发。
关键词:二语习得;年龄因素;情感因素;外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86-02一、前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关于母语习得之后任何其他语言的学习规律的理论。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随着国外二语习得理论的不断发展及其对语言教学的影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非常注重应用二语习得理论来解决问题。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习者能用外语成功交流,而不是在各种考试中获得高分,目前我国外语学习的状况不尽如人意,教师们和学习者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收效甚微。
由于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很多,本文着重分析年龄和情感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联系实际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来进行反思。
基于对二语习得年龄因素和情感因素的探讨,论述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道路来提高外语学习效率,以适应信息时代对外语学习者的要求。
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二十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外部因素。
在学习第二外语的时候,学习者不可避免地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母语、年龄、语言环境和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等都是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本文着重就年龄因素和情感因素进行探讨,并运用它解决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二、年龄因素(一)不同年龄的语言学习者有不同的优势1、儿童在二语习得中的优势在自然语言环境里,儿童学母语既快而容易,即使学外语,似乎也比成人容易许多,儿童学习语言既快又好,靠的是与生俱来的普遍语法。
4000字大学英语论文:假说

4000字大学英语论文:假说论文的选定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确定的.若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范围较大,则写出来的毕业论文内容比较空洞,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各位同学准备的4000字大学英语论文。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由五大假说构成,这五个假说分别是:习得-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 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本文主要评析其中的“输入假说”,并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略谈这些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一、对克拉申“输入假说”的认识(一)“输入假说”的内容在五大假说中,克拉申认为“输入假说”是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输人假说试图解答语言习得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怎样才能习得语言这个重大问题。
该假说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习得语言的最基本途径就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语言输入是第一性的。
“可理解性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于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i+1),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只有当学习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
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特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够理解输入,而输入又有足够量时,输入就会自动提供,且学习者就能自动获得必要的语法。
当学习者进行富有意义的交际时,这种习得过程便自动产生。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是建立在第一语言习得研究的基础上的,其中儿童习得语言过程中的“简化的语言”(Modified-language)和“语言学习沉默期”(the Silent Peroid)为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入假说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应用中的启示和反思 摘 要: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输入假说”对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
值,但如何真正将理论研究有效运用于课堂词汇教学仍然是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对输入假说的研究与分析有助于了解和提高对外汉语课堂词汇教学的质量。本文回顾和分析了输入理论概念,介绍了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启示,以及在应用中的几点反思。 关键词:输入假说,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启示,反思 1、引言 斯第芬.克拉申,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五大假说,即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以及情感过滤假说。在这五大假说中,克拉申本人认为最有意义的概念是输入假说,因为它试图回答语言究竟是如何获得的,以及用何种方式接触语言才能最有效的促进语言习得这个重大问题。他的理论对我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如何真正将理论研究有效运用于课堂教学仍然是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对输入假说的研究与分析有助于了解和提高对外汉语课堂词汇教学的质量。 现在公认的语言的概念是:“语言是一种用于人类交流的符号系统。”它相当于一整套密码系统,操同一语言的人使用的是同一个密码系统,所以能够互相理解,但密码本身并不是惟一的、客观的,而是任意的、主观的。每一种语言对同一事物都有不同的代码。掌握一门语言,也就是掌握一个密码系统。语言作为一个密码系统,可分为两部分,即词义部分和逻辑关系部分,也就是词汇和语法。词义或词汇方面,我们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已经自然地掌握了母语的一套符号系统,就好像用母语把我们身边世界中的每一样东西都标上了标签,每一样东西,不管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都有了自己的一个代号,名字。然后,当我们思考的时候,我们头脑中所出现的每一个词汇都自然而然地代表着现实或抽象世界中的某一样东西。我们就要将这种密码系统运用输入假说的积极方面与词汇教学相连接。 2、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理论概述 输入假说认为,当一个人接受第二语言输入时,他按照“自然顺序”改进学习并取得高于他原有语言能力的进步。例如,如果一个学习者目前在“i”这个水平上,只有当他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当他被置于“可理解的输入”中时,语言习得就会发生,其习得水平就高出“i”,这就是他著名的“i + 1”公式。i 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可见,可理解输入是习得语言的关键,也是“输入假设”的核心。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理解性。理解输入的语言材料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 输入对于习得者几乎没有帮助。二是既有趣又有关 。趣味性与关联性是指,输入的语言不仅要有趣而且相互之间要有联系。大量研究表明,兴趣与学习者的知识背景有关,只有那些学习者不知道而又渴望获取的信息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三是非语法程序安排。在大量的听读语言输入过程中学习者自然吸收的语言材料必然包括不符合语法的材料。这些非合乎语法的语料是完全可以用来担任输入材料的。如果目的是“习得”而不是“学得”,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是不必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输入量。足够的输入量是指在满足前面提到的三个特点之外,学习者应该连续不断地有意识地进行有内容有趣味的广泛阅读和大量会话。 这一假说是基于对第一语言习得和对自然状态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的观察,强调了“自然”状态或“无意识”状态下的语言“习得”和语言习得过程中“输入”环节。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使“学得”向“习得”靠拢。该假说也特别强调了“可理解的输入”,即i+1理论。“i+1”中的“1”,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输入不仅要“可理解”、“循序渐进”、“有意思”、“相互关联”、“不必合乎语法”,而且难度上要把握好“度”。这一理论对词汇教学的不仅在教学大纲的设计,教材的编写,教学实践中阅读和听力材料的选择上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毋庸置疑,输入假说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和教学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启示,但是既然它被称为“假说”(hypothesis),说明它和经过科学论证得出的“理论”是存在着区别的。因此,假说中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时,要杜绝对这一假说望文生义,急切地将假说表述应用于词汇教学实践。对这一假说我们应该采取理性的态度进行全面细致的理解,用好该假说的启示,同时也注意反思。 输入假说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应用中的启示和反思 3.1启示 3.1.1. 尽量使“学得”向“习得”靠拢 语言只是一种符号系统,在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中,在我们的意识中,母语与实物已经完全融为一体:这个实物就是“石头”,“石头”就是这个实物。到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我们意识到原来这一实物还可以有别的名字,在英语里还可以称作“stone”,在其他语言里又有其他的名字。克拉申强调“习得”是第一位的,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周围的一切都被贴上了母语的标签,将习得运用于第二语言,他周围的一切又被贴上了第二个标签,即第二语言的标签,第二语言的习得同第一语言的习得一样自然发生,一样是一个给世界逐一贴标签的过程,所以第二语言同第一语言一样成了他的思维活动的一部分,他的世界的一部分,即世界的代码,这样他就获得了语言能力,能够自如地运用语言并完全地掌握语言了。在对外汉语教学时,应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已学的词汇、句子和其他表达方式,培养其在学习过程中用汉语而不是用母语思维的习惯,帮助学生运用学得知识促进知识的习得。同时由于学习者缺乏必要的文化等知识的了解,存在着文化断层。因此,为克服这一断层,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模拟汉语“习得”者所独有的语言环境,如果真能掌握构成语言环境的诸因素,一些语言“学得”中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1.2. 注重语言材料的筛选和使用 注重语言材料的筛选和使用,即在教词汇之前,筛选好的材料符合可理解,有趣又相关的原则,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大量的输入,这种输入安排不一定非要遵循语法程序的安排。目前来说,外国学生的汉语学习主要还是以课堂为基础,这样课堂教学便成了向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的渠道。由于在传统教学中,强调对语言规则解释、理解和反复操练,而忽视让学生自己到语言实践中去接触、运用和归纳语言规则,这就使得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量十分有限,这种可理解性语言输入量少的课堂教学是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较多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就必须尽可能多地创造出为了真正的交际目的使用汉语的机会,如汉语授课、汉语交流、汉语角等方式来让学生接触到多种可听懂的语言输入。 3.1.3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教学 输入假说中“i + 1 理论”集中反映了循序渐进观,即强调学习的步骤、方法和过程。这一理论强调在“过程”中获得“结果”,让语言学习者获得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同时注重情感因素对输入的过滤作用,使输入变成吸入,从而进入语言习得机制进行内化处理,最后习得语言知识,增强语言能力。可见 ,“i + 1 理论”不仅注重知识的获得,而且强调学习者如何获得知识即侧重学习者获得知识的途径。这是实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基础。而教学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有利于不同词汇量的学生提高汉语词汇水平,甚至整个汉语水平。 3.2反思 3.2.1 i值的确定 在i+1理论中,i是常数,是学习者目前的词汇基础,在面对具体的学生、教材和教材大纲时,由于选择词汇的参照和标准不同,以及在选择过程中方法是否客观、全面、合理等,会造成i值难以精确。 3.2.2如何确定“1” 如何确定学习者词汇能力所需要提高的那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需要提高的那部分能力首先在大纲中没有得到明确的回答,其次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很有关联。我们在安排教学时,总觉得找不到合适的教材,在实践中总是能够发现教材有不合适的地方。要想在汉语词汇教学的总体设计中真正体现“i+1”理论,还需要各方面的考据和思考。 3.2.3“可理解的输入”的概念模糊 例如,母语习得中幼儿犯“错误”,妈妈追究理由,因为幼儿不懂什么叫“理由”,当然就答不上来。然而,当妈妈把“理由”的含义告诉给孩子后,幼儿不但能够学会阐明理由,而且常常还能杜撰一些并不存在的理由,说明界定“可理解的输入”和“输入的可被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4、结语 关于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我们在输入假说中得到的启示是:要尽量创造一种语言习得的氛围,让学生在低焦虑的状态下,听到最想听的东西。并不强迫学生马上进行输出,引导他们不断的准备输出。如前所述,由于这一假说基于并针对自然环境下的语言习得,因而在实践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我们在接触、学习、介绍、研究并运用这些理论时,应保持正确的心态,一边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一边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不断找出解决方案。 5、参考文献 [1]段 宇.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外语初学者的启发[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46-149. [2]冯淳林.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说综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8):99-100. [3]翁燕珩.第二语言习得“输入假说”评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42-144. [4]赵 巍.对二语习得“输入假说”的重新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2):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