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艺术手法(解析版)

合集下载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解析版)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解析版)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考点解读★★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技巧点拨★★❖常见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诗歌鉴赏通常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3)谋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4)其他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白描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9.“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诗歌艺术手法解析

诗歌艺术手法解析

诗歌艺术手法当我们初步分析完诗句本身内容,注意了几个必看点之后,往往要回头审视一下诗人创作时所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大方面来划分,包括表达方式类、语句修辞类、结构思路类、语意层次关系类共四大类,也可归并为以下三大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诗人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诗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二、修辞手法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赏析小说艺术手法(20201110162942)

赏析小说艺术手法(20201110162942)

赏析小说艺术手法【学习目标】1. 了解小说艺术手法方面的命题特点。

2、学习赏析小说常用的艺术手法的技巧。

第一课时一、考点解析小说的艺术技巧是小说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个较为复杂、丰富的技巧系统,与散文鉴 赏中的表达技巧系统是完全相通共用的,但它又有着自己鲜明的表达特色。

近年来,高考小说命题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方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式插叙,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

① 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1. 景物描写技巧方向发展的趋势。

单就小说而言,它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其艺术技巧更突出叙事技巧、描写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进行记叙。

平叙(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⑵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⑷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5)白描和工笔2■人物描写技巧⑴正面描写①外貌(肖像)描写: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

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

②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

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

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

人物的语言要体现个性化,符合人物身份。

有向此作用: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促进情节的发展,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③动作描写: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

作用:使人物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从举手投足中窥见人物的心态、心境、性格等。

④神态描写:是对人物的面部表情的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⑤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的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交叉在一起。

诗歌鉴赏常用艺术手法大全

诗歌鉴赏常用艺术手法大全

记叙【概念】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赏析】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概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句】(杜甫《漫成一首》)【赏析】诗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议论【概念】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赏析】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概念】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例句】“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表现手法起兴【概念】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例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李商隐《锦瑟》)【赏析】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虚实结合【概念】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例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赏析】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联想【概念】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例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虚实结合(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虚实结合(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虚实结合(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1、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二、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作答。

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2、请从虚实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金山寺①(节选)苏轼我家江水初发源②,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③,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注】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②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古书称长江之水发源于四川岷山。

③中泠,泉名,在金山西。

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3、这首诗第三至六句虚实结合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员外院长分司东都注去年秋露下,羁旅逐东征。

今岁春光动,驱驰别上京。

饮中相顾色,送后独归情。

两地无千里,因风数寄声。

注:分司东都,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洛阳任职者,称为分司。

所任之积多为闲职。

4、这首诗第三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春日京中有怀杜审言今年游寓独游秦①,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②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③寄语洛城风日道④,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

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

游秦,此处指游长安。

②南桥:指洛水上的天津桥,洛阳城中一游览处。

③西第:东汉外戚梁冀为大将军,府第在洛阳城西。

因马融曾为之写《大将军第颂》,后人称之为西第。

赏析小说艺术手法

赏析小说艺术手法

赏析小说艺术手法【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艺术手法方面得命题特点。

2、学习赏析小说常用得艺术手法得技巧。

第一课时一、考点解析小说得艺术技巧就是小说鉴赏得重要组成部分、它就是一个较为复杂、丰富得技巧系统,与散文鉴赏中得表达技巧系统就是完全相通共用得,但它又有着自己鲜明得表达特色。

近年来,高考小说命题有向此方向发展得趋势、单就小说而言,它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其艺术技巧更突出叙事技巧、描写艺术、情节设置艺术与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

(一)赏析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其中叙述与描写就是常见得表达方式、叙事(记叙)作为小说最主要得表达方式,其技巧表现在叙事得人称与方式两个方面。

1、赏析描写技巧小说中得描写有两种,一就是环境描写,主要指景物描写;二就是人物描写,它就是描写得重点。

(1)景物描写技巧(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得描写。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5)白描与工笔。

2、人物描写技巧小说中得描写有两种,一就是环境描写,主要指景物描写;二就是人物描写,它就是描写得重点、1.景物描写技巧(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得描写。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5)白描与工笔2.人物描写技巧(1)正面描写①外貌(肖像)描写:描绘人物得面貌特征,包括人物得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作用:交代人物得身份、地位,表现人物得精神面貌,刻画人物得思想性格、②语言描写:包括人物得独白与对话。

独白就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得重要手段。

对话可以就是两个人得对话,也可以就是几个人得相互交谈。

人物得语言要体现个性化,符合人物身份。

作用:鲜明地展示人物得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得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得内心世界,促进情节得发展,描摹人物得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古典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

古典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

古典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吕建辉在古典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中,我们往往感到满头雾水。

其主要原因是,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比较灵活,没有统一的说法。

同一首诗歌同一种艺术手法,可以冠以不同的说法;同一首诗歌又可以同时运用几种不同的艺术手法。

其次是对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的特点不甚了解,甚至与修辞手法,或者文章的表达方式混淆。

这些都是造成我们在赏析古典诗歌艺术手法时的拦路虎。

对此,我们首先必须理清思路,对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清楚的认识,使之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纲”,在碰到具体诗歌赏析时,才会“纲举目张”,准确地分析出诗歌的艺术特点。

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哪些呢?我们不妨先看下表:从表中我们看到,“诗言志”是赏析的总纲,其中的“志”实际包括“志、情、理”三个方面。

从大的构思技巧来看:言“志”的诗歌主要运用“托物言志”、“借物咏怀”、“因事咏怀”等手法;抒“情”的诗歌主要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手法;说“理”的诗歌主要运用“寓理于景”、“因事寓理”、“借物喻理”等手法。

从具体地表现手法(技巧)来看,有几十种之多(见上表,且不限于表中的说法)。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种手法不属于某一类诗歌专用,无论的言志还是抒情、说理都可以使用,并且可以同时在一首诗歌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掌握了古典诗歌艺术手法赏析的“纲”之后,我们就可以试着对古典诗歌的艺术特点进行赏析。

例如: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从诗歌大的构思技巧来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

在具体表现手法中,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

通过阅读与分析,我们便知这首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又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艺术手法鉴赏01(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艺术手法鉴赏01(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秋季课程·搭建体系,全面学习2021-2022学年度9月第 2 节授课内容诗歌鉴赏艺术手法、表达技巧解决问题诗歌鉴赏赏析题-艺术手法角度学生类别A1□A2☑B1□教学重难点古代诗歌鉴赏常考技巧类型的区别记忆与分析运用前序回顾诗歌鉴赏-意象意境鉴赏一.前序回顾二.课程引入秋季课程·搭建体系,全面学习三.基础知识基础概念分类要清——表达技巧题四类型通法要明——表达技巧题解题三步骤(一)准确分类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在这里我们重点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加以讲解。

(一)精准审题1.审题型。

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型和暗考型。

(1)明考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

(2)暗考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

对于暗考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

2.审范围(区间)。

指鉴赏范围的大小。

依照范围大小,可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

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片)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指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

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

“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3.审角度。

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宽)角度,即题干直接提问表达技巧是什么;一种是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表达方式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动静、虚实、抑扬、角度变换、绘声绘色绘形)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表现手法比兴、象征、烘托、对比、照应、联想、想象、用典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排比、设问、反问等结构技巧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说明:因各种版本对有些技巧的分类并不一致,例如,有的把动静、虚实、抑扬、角度变换、托物言志等归入了表达方式,而有些图书则将其归入了表现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赏析艺术手法——技巧运用与语言艺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赤之茧 [日]安部公房 日暮时分,人们赶回自己的居所,而我却无家可归,只好继续在房子与房子间狭窄的夹道中漫无目的地往前走。街上房屋鳞次栉比,却没有一个容许我栖身的地方,这到底为什么呢?……我又开始念叨着这个早已重复了千遍万遍的疑问。 靠着电线杆,我发现旁边有一截被人落下的绳子。我突然产生了上吊自尽的想法。绳子斜着眼睛盯着我的脖子,一边说道:兄弟,休息吧!的确,我也想休息啊,但是却不能休息。因为我还没找到能够让自己满意的,我之所以没有家的缘由。 夜幕每天都会降临,人们每天都会休息,为了休息就必须有一个家。看来我应该也有一个家才对。猛地,我发现自己也许从根本上误解了什么。说不定我不是没有家,而仅仅只是忘记了拥有家这个事实而已。没错,就是这样。比如……我在偶然路过的一座房子前停下了脚步。很可能这里就是我的家,我心里想着。于是,我鼓起了勇气,走,去敲门—— 半开着的窗户里探出了一张亲切的女人的笑脸。希望的微风涌进我的胸膛,我的心脏化作一面舒展着的旗帜在风中飘扬。我也堆起笑容,绅士般地点点头。 “对不起,请问,这里是我的家吗?” 那女人转瞬间板起了脸:“啊?你是谁?” 我莫名其妙地语塞起来,不知道该如何向她说明。我是谁?在此时此刻这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可是,怎样才能让她明白这一点呢?我有点自暴自弃了。 “不管怎样,如果你认为这里不是我的家,请拿出证据来。” “啊……”女人脸上流露出恐惧的神色,这让我感到有些恼火。 “没有证据的话,就可以看成是我的家了。” “可,这是我的家啊!” “那又怎样?是你的家,不见得就不是我的家,是吧?” 代替回答的是女人冷若冰霜的面孔和随即关闭的窗户。啊,这就是女人笑靥的真实面目。难道某种东西属于他人,就不能同时地为我所有吗?从刚才那个女人表情的转变之中,我已经充分地感受到这一荒谬论调的本质。 但是,为什么一切都是别人的,而不是我的呢?哪怕至少有一个既不是我的,也不是别人的东西也好啊!我时常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施工现场和材料堆置场的水泥管就是我的家。但那也正逐渐地成为他人的所有物,最终完全地被占有,从我的眼前消失,丝毫没有顾及我个人的感受与意愿……或者说,在他人干涉下,那些水泥管彻底地转变为与我的家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 那么,公园的长椅呢?当然很棒。如果那里真的是我的家,如果没有人拿着棍棒赶我走的话……没错,长椅是大家的东西,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东西,可是他却对我这样说道: “喂,起来!长椅是大家的东西,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东西,更不可能是你的东西。” 日暮时分,我不停地往前走。房屋……不曾消失,不曾改变,伫立在地面之上纹丝不动的家家户户。在那之间是一条不断变化着的没有固定形状的裂隙——夹道。我不停地往前走。我还没有理解自己之所以没有家的缘由,因此我还不能把自己吊死。 啊!是什么东西缠住了我的脚?若是吊颈的绳子,请不要这么心急地催促我嘛!不,好像是具有粘性的丝线。捏着线头拽过来一看,线的另一端在鞋子的破洞里,随着我的扯动一点一点地往外冒。这玩艺真奇妙!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用上双手不断地把丝线拉出来。紧接着,更加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我的身体渐渐地偏向一侧,无法与地面保持垂直的状态了。. '. 是因为地轴倾斜,引力方向改变了吗? “啪”的一声,鞋子离开我的脚掉落到地面上。我终于明白,那是我的一只腿短了一截。在抽出丝线的同时,我的腿变得越来越短。 不知所措的我茫然地单脚站立在原地,在我的掌心,已经化为丝线的我的腿同样不知所措地独自蠕动起来,顺溜地从我的指缝间滑落,自行地开始分解,像一条蛇似的紧紧地缠绕着我的身体。在左脚全都脱落之后,丝线自然地转移到了右脚。不久,丝线就像一个口袋裹住了我的全身,即使如此,身体的分解也仍然没有停止,从腹部到胸口,再从胸口到肩膀,丝线依序地脱落,再从内部加固整个口袋。最后,我消失了。 只剩下一个没有任何内容物的茧。啊,这下总算可以休息了。夕阳把空茧染成耀眼的赤红色。这才是我的家,确确实实地,谁也无法干扰,谁也无法妨害的,只属于我一个人的家。然而,拥有了这个家以后,能够入住的我却已经不存在了。 茧内,时光永远驻留在相同的时刻。外边天黑了,里边也依然还是黄昏,残留在内部的晚霞还在不间断地闪动着赤红色的光芒。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我”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没有家,是因为“我”不能准确地理解“家”的含义。 B.由于看到“女人”亲切的笑脸,“我”心中充满希望,心情愉悦,与后文构成对比。 C.小说写“水泥管”和“公园的长椅”,实际是为了说明“我”自私而狭隘的思想。 D.文中两次写到“日暮时分”,以此来烘托悲凉的氛围,并衬托“我”的悲惨遭遇。 E.结尾写“我”变成“赤茧”,照应标题写出“我”在经历艰苦追求后的欣喜结局。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A项,原文第二段“因为我还没找到能够让自己满意的,我之所以没有家的缘由”;C项,“我”的思想解析有误,实际上是“我”对现存的国家制度或权利的不满,渴望共产主义的一种生活状态;E项,“欣喜结局”理解不太准确,原文呈现的应该是一种无奈和消极的态度。 答案 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2.(分析句段作用与表现手法)小说第一段的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本文第一段的作用在内容上: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我”的现状,奠定文章情感基调。结构上:为下文的内容作铺垫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答案 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②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人们的赶回居所与“我”的无家可归形成对比,街上房屋鳞次栉比与“我”无栖身之处形成对比,反衬突出“我”的孤独、苦闷和缺乏归属感,奠定感情基调。③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④引出下文“我”对“家”的追寻。 3.(分析人物形象与表达技巧)“女人”是怎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及简析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人物形象要能掌握人物的身份地位,文中“女人”是个普通百姓;并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形象特点(如不理解“我”的想法和行为,表面上友好实则冷漠)。作者刻画这个人物时主要采用了正面描写的表现手法,具体描写了女人的神态(女人脸上流露出恐惧的神色)、语言(啊?你是谁?)、动作(关闭窗户)等。 答案 ①“女人”是一个不理解“我”的想法和行为的普通百姓。②她表面上待人友好,实. '. 则冷漠。③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手法。 4.结合文本内容,试探究小说中存在的象征意义或寓意。(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重要意蕴的能力。小说中的“我”一直在试图寻找自己的“家”,但一直找不到能容留自己的处所,而最终化为赤茧,这一系列的人与事物都具有象征意味。“我”寻找着生命的归属感,探索和找寻着未来生活,终于无果之后,化为赤茧,象征着和这个不合理社会的永远隔离与决裂,代表着对现实社会的反抗,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一种无奈的消极的处世态度。而文中提到的一些事物如“水泥管”“公园的长椅”,也各有深意。 答案 ①寻找“家”,象征着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探索和找寻。②“家”象征着一种生命的归属感。③变身为“赤茧”象征着为追求自己的归属感而和这个不合理社会的永远决裂,一种对于现实社会的反抗。④“赤茧”的赤色象征着生命之色,完全封闭的茧象征着作者与社会现实的隔离,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⑤“房舍”“水泥管”“公园的长椅”等象征着一种共产主义的生活。⑥公园里的警察,象征着国家权力与国家的既成秩序。(答出4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祭 狼 申 平 孟和巴特决计要干掉敖包山上的那几只狼,起码也要把它们赶跑。 孟和巴特也知道狼的身份现在不一样了,成了保护动物了。特别是敖包山上的这几只狼,它们刚刚从遥远的地方迁来,简直就成了草原上的稀罕物。可是那些家伙也太猖狂了,竟然接二连三地吃了他十来只羊。他也把情况向领导反映过了,但是他们道理讲了一车车,就是不采取行动保护牧民利益。好,你们不管,我自己来管! 孟和巴特开始准备打狼的工具,选来选去他选中了一条扁担。这扁担紫色的木头,很结实,在手里耍了几下,很合手。孟和巴特搞不到枪,刀又太短,他觉得扁担最为合适。这天一大早,他独自骑马向敖包山跑去。 刚刚八月,草原早晨的风已经很凉。孟和巴特打马冲上山顶,举目四望。但见草原浩瀚无边,风吹草低,牛羊片片,却不见半只狼的影子。孟和巴特下了马,拿起扁担,大踏步向山下的几条沟走去。他横握扁担,一条沟一条沟仔细搜索,但是除了发现了一些狼粪,还是没有发现狼的影子。 孟和巴特有点失望地从沟里钻出来,突然发现不远处的一片树林旁,有什么东西在草地上蹿蹿跳跳。他手搭凉棚望过去,不禁打了个冷战:是狼!只见几条狼分工合作,正在围捕野兔。这几年草原上的野兔和黄鼠大量繁殖,给牧人带来很多麻烦,现在狼倒装起好人来了!孟和巴特大吼了一声:坏东西,哪里走!手提扁担猛冲过去。听见人吼,几只狼停止捕猎,一起朝这边张望。其中一只狼突然把嘴巴伸向天空,发出一声凄厉的嚎叫,好像在恐吓孟和巴特。但是孟和巴特却走得沉着冷静,雄赳赳,气昂昂。仿佛身后跟着千军万马。野狼从来没见过这么胆大的人,被震慑住了,纷纷掉头朝树林里逃窜。只有一只狼原地不动,它就是刚才嚎叫的那只狼。它居然蹲坐在地上,目露凶光盯着孟和巴特。 狼和人的眼睛紧紧胶着在一起。在只差十多步的时候,那只狼才起身逃跑了。但是它跑跑停停,还不断扭头看着孟和巴特。这显然是只头狼,个头大,身体壮,孟和巴特看见它眼神复杂,但他读出的却是讥笑:来呀,你敢来吗?孟和巴特突发一声喊,高举扁担追了上去。头狼也马上奔跑起来,后腿一颠一颠地装瘸。一直追到一片林间空地上,头狼不跑了,转过身来跟他对峙。 人狼大战一开始,孟和巴特才知道选择扁担错了:扁担太宽,打在狼身上缺少杀伤力;头狼信心大增,一跳两三米高,嗖嗖地从孟和巴特头顶上蹿过,每蹿一次就往他身上撒一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