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山
浅谈中山杉扦插繁殖技术

浅谈中山杉扦插繁殖技术袁贵明【摘要】中山杉无性系苗木主要采用枝条等营养体通过扦插嫁接方法来扩繁苗木.为了更好地推广应用中山杉,文章介绍了在多年来的苗木繁殖实践中掌握的技术要点和管理要求,以供参考.【期刊名称】《现代园艺》【年(卷),期】2011(000)015【总页数】1页(P43)【关键词】落羽杉属;中山杉302、401;繁殖技术【作者】袁贵明【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安县林业工业公司,江西乐安344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山杉302和中山杉401是落羽杉属种间杂交选育而成的2个优良杂种无性系。
具有生长快、耐水湿、较耐盐碱、适应性广、材质好与耐腐性强等优良特性,为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平原湿地和沿海滩涂绿化造林、农田防护林的新树种。
1 硬枝扦插繁殖1.1 圃地选择和插床准备扦插圃地应选择地势平坦、土质疏松、病虫害少、排灌和管理方便的沙质壤土或沙质土的地块。
在盐碱土地区应选脱盐土和碱度较低的土壤作扦插圃地。
土质粘重的地区,扦插圃地应适量掺沙,以利土壤排水和增强插床透气性,促进插穗生根。
圃地应在冬季翻耕冻垡,改善土壤结构和减少虫害。
春季扦插前耕耙整细土壤,清除土中砖石和草木根茎后作成宽1~1.2m,高15~20cm的扦插床。
盐碱土和粘土不利于中山杉扦插生根,因此在盐碱土和粘土地区,最好筑砖池更换扦插基质,如用沙、珍珠岩等进行扦插。
1.2 采条剪穗和插穗处理冬春结合采穗母树或移栽苗的整形修剪,将修剪下的1年生枝条截成长10~20cm的插穗。
其下端剪成马蹄形,以增加愈合生根面积,并利于扦插人土;而上端断面应与茎轴垂直剪成圆形,以缩小截面伤口面积,减少插穗中水分蒸发。
如于冬季采条剪穗,应将插穗捆成把,贮藏于温室或室外向阳处湿沙中,以利切面提早愈合,待立春气温回升后取出扦插。
1.3 扦插时期中山杉硬枝扦插,在上海一般于2月下旬~3月上旬气温回升后而插穗上芽未萌发时进行。
1.4 扦插和插后管理插穗如经过沙藏并已产生愈合组织时,扦插时应先用竹签在插床上打孔或用刀具在插床上开出扦插沟后,将插穗插入孔洞或沟隙中,以免愈合组织与土摩擦受损而影响生根。
以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为例浅谈独立学院转专业的现状

2019.7.下MOTHERLAND(下转第114页)论坛摘要:随着我国不少高校开始探索“零门槛”转专业制度及逐步推广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有灵活机制优势的独立学院在几年前已经率先开始实行自由转专业,在实际的推行中如何确保政策的落地尤为关键。
高校多部门共力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改革、建立完善的配套管理制度是真正做到自由转专业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自由转专业大类培养独立学院以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为例浅谈独立学院转专业的现状文/黄丽华叶世平蓝婵婷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教学管理所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这一理念已逐步为高校教学管理者所认同[1]。
不少国内高校开始探索“零门槛”转专业制度,为学生提供不设文理科障碍、不设成绩绩点高低、不设考核、不设转入转出人数限制、不设转专业次数等宽松条件的转专业政策。
在进入学校后,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1次甚至多次专业选择,转专业申请经审批同意后,学生最快第2学期便能进入新专业就读,如学生科学地指定学分修读计划,正常情况下四年可随同年级学生正常毕业。
零门槛转专业提供给每个学生再一次选择的机会,一方面弥补了其高考志愿填报对专业了解不全面深入、对自身兴趣爱好认识不到位、高考招生时专业调剂造成的遗憾,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与此同时,高校逐步开展大类招生培养机制。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大类招生是自由转专业的提前引导分流,自由转专业学生是在专业全集里做二次选择,大类分专业学生是在特定的专业子集里做二次选择。
对于无法完全做到“零门槛”转专业的高校,大类招生既能兼顾高考录取的公平性又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进入理想的专业就读。
这个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在变换转业前后所学课程的衔接难度、时间成本甚至金钱成本,也大大节约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成本。
独立学院因灵活的机制优势已经抢先一步在几年前开始实行“零门槛”的自由转专业制度,把二次选择权交给学生。
高校尊重且给予学生自由的专业选择权,但是这需要学校多部门联动、多管齐下才能确保自由转专业的真实落地。
浅谈三民主义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浅谈三民主义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于20世纪初提出的,旨在实现国家独立、民主和富强。
它的提出和传播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等方面探讨三民主义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民主义对政治体制的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民主义提倡实现国家独立、民主和富强,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废除专制的封建君主制。
这一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成为临时大总统,建立了较为民主的政府。
虽然后来政局动荡,国民政府成立,但三民主义始终被作为中国政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民主义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生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民主义对经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中山提倡实现国家富强,倡导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他主张发展工商业,打破封建经济体制,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三民主义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表现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为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基础。
孙中山提出的“平等地权,高利贷消灭”的主张也促进了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
三民主义对教育改革和普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孙中山倡导全面发展教育,主张兴办新式学校,提倡科学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
三民主义对近代中国的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和人才,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民主义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化领域。
孙中山主张推翻封建思想和陈旧观念,倡导“民主文化”,并强调中华民族的独立性和自豪感。
他提倡民主、科学、实用、平等的文化观,对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民主义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表现在各类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观念的改变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浅谈财会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工作机制-以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为例

作者: 贾瑶瑶
作者机构: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广州510975
出版物刊名: 文化学刊
页码: 151-153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7期
主题词: 财会专业 校外实践 实习基地 工作体系
摘要:财会专业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学科,大学生校外实践在财会专业的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不仅促使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本文从当前财会专业大学生校外实习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财会专业校外实践工作为例,提出完善高校财会专业校外实践的几点意见。
浅谈入党动机和目的【三篇】

【导语】⼊党动机是⼀个⼈要求⼊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的。
是推动其争取⼊党的精神⼒量。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浅谈⼊党动机和⽬的,仅供参考! 篇⼀ 答:正确的⼊党动机应该是:对社会主义祖国和⼈民充满热爱,信仰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愿意全⼼全意为⼈民服务,在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服务祖国的过程中实现⼈⽣价值,积极学习科学⽂化知识和思想政治理论,不断从思想上丰富提⾼⾃⼰,坚定为共产主义奋⽃的信念,由此⽽提出⼊党的要求。
应该这样做: ①要加强学习。
这⾥的学习不仅仅是指学好我们本专业内的科学⽂化知识,为以后的⽣活⼯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加强有关于党的学习,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并⽤马列主义理论武装⾃⼰;另外,还要加强对党史、党建的学习,做到真正深⼊的了解,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党。
②要勤于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只有融⼊到实践当中,才能够对我们所学习的理论进⾏验证和进⼀步的执⾏。
例如我们在党课当中进⾏了⼀系列的实践活动,龙华烈⼠陵园,采访了⽼党员,以及做了关于党的视频观看。
通过这些实践,我们更真实的感受到了党在组建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不顺,意识到了⽼⼀辈的⾰命家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为我们今天的安定⽣活付出了那么多。
所以,只有勤于实践才能够使我们学习的理论不⾄于只是空洞的说教,使得我们能够将理论融⼊到我们实际的⽣活之中,鞭策我们向前。
③要⾃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考查,并经常进⾏批评与⾃我批评。
共产党⼈不是⽣活在真空中,社会上各种⾮⽆产阶级思想也会影响我们,尤其是当代⼤学⽣受现在杂乱的社会环境影响。
因此,当代⼤学⽣以及⼊党积极分⼦需要加强党性修养,经常反省⾃⼰,进⾏⾃我批评,以便在不断的学习⽣活过程中,逐渐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
并且应该⾃觉的接受党组织的考查,通过党组织的教育意识到⾃⼰的优点和不⾜,切实做到扬长避短,以取得更⼤的进步。
篇⼆ 什么是⼊党动机?为什么要提出端正⼊党动机?结合本⼈实际,谈作为⼀名⼊党积极分⼦如何端正⼊党动机,争取早⽇加⼊党组织?什么是⼊党动机?⼊党动机是⼀个⼈要求⼊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的,是推动其争取⼊党的精神⼒量。
浅谈小学、初中升学摇号制度利弊

社会广角 TheSocialAngle38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浅谈小学、初中升学摇号制度利弊文/王朝华摘要:随着家庭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的增加,优秀教育资源已然不能满足其需求,所以升学制度在不断变化,每变动一次,也就牵动成千上万个家庭的心。
本文主要针对中山本次出台的升学摇号制度来进行阐述,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1 摇号制度的背景由于优质学校数量不够和分布区域不平衡因素,教育部门一直推崇和就近区域互换分配制度。
这个制度也就是指同区域内不同学校定期互换分配生源,比如A 区域内户籍生源今年升学分配在甲学校,明年就可能是乙学校了。
在上述基础上,教育部门出台了公、私立优质学校摇号制度,要求优质的公、私立学校拿出部分学位出来派位,由全市管辖区域内拥有户籍学生参与摇号。
自此,学位摇号制度在中山开始实行了。
2 摇号制度的优势笔者认为,摇号制度有以下五大优势:第一是公平性。
首先,放大招生区域,让市级区域内所有升学学生参与摇号,是为实体上的公平。
优质公立学校是拿着全体公民的纳税去开办,本身应该向全市开放的,但现实中它是普通家庭可望不可及的,这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其次通过现场摇号,让参与者感受到这种过程的公平性,体现程序上的公平;最后是效率的公平。
采取摇号制度,你参与摇号即可,没有摇中的就走下一个流程,不用累人费时。
第二是有可期待性。
引入摇号制度后,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参与摇号的,他们有一定的可期待性。
在没有摇号制度前,升学学生范围已经确定了,大部分学生家庭是没有任何可期待性的。
第三是增加安全性。
通过摇号制度同时把优质的私立学校纳入进来,增加了学生的优质学校的选择权,又有普通学校兜底,确保有校可读,失学可能性很低。
之前如果家长们费尽脑汁去争取优质公、私立学校入门券,而忽略了普通学校,一旦失败错过普通学校录取时间,很可能让学生陷入无校可读的艰难处境。
这种例子现实中并不罕见。
摇号制度流程清晰,先对优质公、私立学校摇号,两者皆没中,还有普通学校可选择,时间上不会有冲突。
浅谈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

浅谈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一、从辛亥革命的成功方面看其现实意义辛亥革命既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与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有着历史的传承,因此它既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也有现实性的重要意义。
革命志士的高尚情怀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辈志士,不惜牺牲、奋不顾身、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代表,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为祖国的进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孙中山提倡人民公仆精神可以为后来者镜鉴。
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自称人民公仆,提倡以人民为本位。
这对于中国自有阶级社会以来的官场政治,是革命性的突破。
孙中山的公仆精神与廉洁自持,是孙中山也是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珍贵政治和精神遗产。
辛亥革命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和民族团结主张,为我们处理现实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辛亥革命是以民族革命为起点的。
毋庸讳言,革命派曾经提出反清主张。
在中国近代的特定环境下,以清朝皇帝亲贵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外屈膝,对内镇压,已经成为中国进步发展的障碍。
不推翻以清朝皇帝亲贵为代表的封建统治,中国就不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从民族革命的角度来说,孙中山提出的革命主张,就是推翻封建王朝,反对的是封建统治阶级本身,而非某个特定的民族。
孙中山创建共和之后,随即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主张,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和普及,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观念,是辛亥革命留给现代中国人的宝贵遗产,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纪念辛亥革命有助于拉近海峡两岸的距离。
辛亥革命是海峡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是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继承人。
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先辈的功绩,正确阐释辛亥革命的历史,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可以增进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共识,拉近两岸民间的距离,增强台湾岛内反独促统的思想意识和力量凝聚,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正面的意义。
浅谈看守所警务实战化改革

浅谈看守所警务实战化改革看守所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由公安机关管理的刑事羁押场所,担负着保障监所安全、保障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和保障在押人员合法权益的重要职责,既是维护一方平安的重要屏障,也是展现国家法治文明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看守所工作形势不断发生变化:超容超押、警力不足困难长期存在、窗口服务工作需求不断增长、监管与反监管斗争日益激烈。
面对严峻的监管形势,看守所必须建立适应实战需求的警务机制,提升整体战斗力。
这就需要从勤务模式、警力保障、警务训练等方面破题求进,笔者以中山市看守所为例谈一谈看守所的警务实战化建设。
一、看守所警务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山市看守所近年来关押量逐年增长,至2015年月均关押量已近6000人,警力不减无增保持平衡水平,警员整体年龄水平有所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和集体荣誉感较强,虽工作繁忙,但整体工作积极性较高。
通过全面审视看守所的基本情况,发现其战斗力也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一)勤务模式的滞后中山市看守所现行勤务模式自2007年根据公安部要求进行以管教专业化为主要内容的勤务模式改革,(取消大轮班,进行专职管教和监控巡视二岗合一)至2014年已使用了8年。
期间看守所的月均关押量增长了40%,2013年《刑事诉讼法》的修订,看守所承担的办理律师会见等业务量也在逐年增长,然而与此同时民警人数出现了负增长,年龄也在增长,针对这些变化,看守所原有的勤务模式主要体现出以下问题:1、指挥中心软硬件配套设施比较落后,看守所的关押量正在逐渐增多,但是看守所的整体配套却存在不足,指挥中心的信息化水平滞待提升。
在当前阶段,看守所所长需要了解关于所内的最新监管动态,还不能够实现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来获知信息,而是依赖于狱警的汇报,这种现象不仅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直接导致了工作效率的低下,这对于及时处置应急问题也会产生很多不利。
2、职能分工的重复,人力资源使用不当。
在当前,看守所内的岗位职责还不够清晰,人员工作存在重复交叉的行为,并且由于工作内容的重复导致了工作流程的混乱和工作效率的低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山
内容提要:我的家乡在中山,是我深深热爱的一片热土。
中山市位于中国华南,是中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出海口西岸,北连广州,毗邻港澳。
中山旧称“香山”,因境内五桂山多奇花异卉而得名。
近代以来,涌现了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首任国务总理唐绍仪等名人。
1925年,为纪念刚刚去世的孙中山,香山易名为中山。
中山市总面积为1783.67平方公里,南部是以五桂山为主的低山丘陵区,北部是平原河网区,常住总人口251.74万人,民族以汉族为主,主要语言为粤语,是一座社会和谐、经济兴旺、环境优美、民生幸福的现代化城市。
关键词:中山、行政沿革、方言、习俗
一、中山的行政沿革
(一)、中山古称“香山”,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
”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时期时代,中山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个岛屿,此时就有古越族人在此渔猎、生活。
近十几年,在中山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生活遗址。
(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后,中山属南海郡番禺县辖地。
秦朝末年,赵佗创立南越国,中山属南越国领地。
前111年,汉武帝灭亡南越国,中山重回汉朝中央管辖。
秦汉时期,中山除了原先生活在此地的南越人外,开始有少量的中原人移居至此。
三国时,中山属于吴国领地。
西晋末年,晋朝皇族之间爆发了史称“八王之乱”的宫廷权力争斗,为躲避战乱,大批中原人口移居岭南,其中一部分来到香山岛上。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分出东官郡,中山改为东官郡辖地。
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永初元年(420年),东官郡改为东莞郡,中山属东莞郡辖地。
隋朝开皇十年(590年),中山属宝安县辖地。
(三)、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宝安县更名东莞县,中山属东莞县辖地。
因为中山盛产海盐,官府开始在今珠海市山场村设立了名为香山镇的军事营镇。
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设立香山寨,仍属东莞县。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由于香山寨的发展,升级为香山县,中山开始有县级行政区划,此时的香山县隶属于广州府。
南宋末年,宋端宗在元军的追杀下,曾逃往香山躲避,南宋灭亡后,大批南宋皇族和官员的后裔流落定居于香山。
明朝,香山北部地区开始淤积成陆,此时才与大陆相连。
清朝,珠江三角洲一带开始逐步修筑防洪防潮的河道堤围,香山县围垦的田地在不断增加,农业产量也在提高。
在清朝嘉庆年间,由于农业的发展,香山由原来的下等县改成与南海、番禺、东莞等县同列的大县。
(四)、近代,中山涌现出了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国父孙中山。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4月15日,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山成为了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
二、中山的方言
广东有三大汉语方言:白话方言、福建方言、客家方言。
而这三大方言,至少在中山、珠海、深圳、香港等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
不过中山方言除了三大方言均有分布外,还有其他一些自身的特点,使得中山方言表现出多样性,可以说是“十里不同音”。
(一)、方言的种类和分布。
在中山,白话方言主要分成四大类亚方言:石岐话,主要分布在中山石岐城区、南区、南蓢大部分地区、板芙的东部;古镇话(近新会话),主要分布在古镇,进一步还可细分为古镇话、曹步话、海洲话;三角话(近东莞话),主要分布在三角镇;沙田话(近顺德话),主要分布在中山北部大部分地区,以及南部的板芙、坦洲等地,地域几乎占了中山的一半,而沙田话则可进一步细分,主要有小榄话、黄圃话、水上话等。
而中山的福建方言,也叫“村话”,主要分布在沙溪、大涌、火炬开发区、南蓢、三乡等地,还有神湾的芒冲、南区的树涌等“方言岛”。
大致可以按地域来划分为:隆都话、张家边话、南蓢话、三乡话。
而中山的客家方言,也叫“捱子话”,主要分布在五桂山、南蓢部分地区(包括翠亨)、神湾、三乡、坦洲部分地区,地域上大致以五桂山与神湾为中心。
不过关于方言的分布,其实几乎可以说,不同的地方,即使是同一方言,在口音上多多少少存在些差异。
(二)、方言的特点。
在中山,白话方言的各类亚方言都和广州话相近,但都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差异,而白话方言内部诸亚方言之间均有较大差异。
然而
这些亚方言大部分均与周边地区的方言相近,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旧时香山(包括今中山、珠海、澳门,以及广州市番禺、南沙等部分地区)立县前后的居民原籍构成。
在福建方言内部,主要表现在隆都话与三乡话之间差异较大。
中山各地方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甚至掺杂了一部分外国语言词汇。
因而中山的福建方言,并非单纯的福建方言,如隆都话,它以闽南泉州话为基础,夹杂闽东福州话部分单音词,甚至还掺杂部分英语、西班牙语词汇,当然,现在也受广州话影响较大,里面也有很多广州话的词汇。
因而,这样的福建方言,不能和泉州话同日而语,但仍保留着闽南话自身的特色,相互之间也难以听懂。
而客家方言也相类似,里面也有很多广州话的词汇,和梅州的客家话不大相同了。
此外,历代中山各地人民的交往,也促进了方言的相互交流与发展,产生了某些只有部分中山方言所共有的词汇。
(三)、方言形成的原因。
中山方言的复杂分布是由香山立县时的原籍居民所构成的。
1152年,当时的南宋朝廷批准设立香山县,划当时的南海、新会、东莞等县的一部份地区成立香山县,当地居民保留了原县籍的方言,产生了这些白话方言在当时的香山县的分布。
此外,还和历代人们的迁徙分不开。
来自福建以及客家地区的人们的迁徙,带来了各自的方言,导致了福建、客家方言在中山的分布;后来,原来的一片大海,逐渐淤积成陆,当时顺德、番禺等地人民为了逃避各种战乱,纷纷来到中山的这些荒地,后来开垦为一片片大沙田,而他们也带来了原籍地的方言,使得沙田地区的方言与顺德话相近,这种现象甚至延伸到了中山南端的坦洲。
此外,迁徙后居民的方言,有的被当地方言所同化,所以才导致了中山方言的丰富多样。
三、中山的习俗
中山早在秦汉时期就存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在这一过程中,中山的人民形成了丰富的习俗文化,接下来我便略举几个:
(一)、沙溪龙狮鹤凤舞。
沙溪的龙舞,源于古象角村。
在明末清初,这个村发生了一次疫病,村民的科学知识贫乏,自然寄望于“神”助。
他们认为龙有至高无上的神力,能祛邪消灾除病,就派出乡绅到有“龙”的南粤古镇佛山,请来了“龙”舞。
自此,每逢民间重大节日,特别是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便舞龙游街,祈求平安吉祥。
(二)、黄圃飘色。
所谓飘色,是由童男童女饰扮历史故事人物,造型定格在一个色柜上,由人扛抬,辅以乐曲在街上进行表演。
黄圃飘色,主要由色柜、色心、色脚、色梗、色扛等组成。
传统的飘色多用二岁到十二三岁的小孩作“色心”,以扮成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八大仙”等的民间故事、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或佛、道神像等。
这“色心”比较讲究,一般只选用体重较轻的小童扮演,以达到“飘”的作用。
因此黄圃飘色形成了色彩艳丽、色心妖俏、讲究力学、色梗幼细、造型大方、装置奇妙、内容含蓄、玲珑飘逸的地方特色。
由于黄圃飘色的出色表现,1998年在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创建活动中,黄圃镇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飘色艺术之乡。
(三)、小榄菊花会。
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朝廷欲血洗广东南雄珠玑巷。
人们纷纷南逃,珠玑巷有部分难民逃至小榄,时值秋高气爽,月白风清,黄菊漫山遍野,溢香流金,景物宜人,便在此定居垦殖,建立家园。
先人们喜爱菊花不畏寒霜、高风亮节的性格,于垦植之余,移野菊于园圃。
久而久之,品种繁衍,菊艺日精,赛菊之风应运而生。
清代乾隆元年初起“菊试”,继而举办了“黄华会”。
至嘉庆甲戌(1814年),十个菊社联合举办规模盛大的菊花会,借以纪念先辈创业之功,寄爱乡之情,以花会友,促明日之发展,并相约今后以先辈定居小榄的年份———甲戌年为小榄大型菊花盛会之期,即每六十年举办一次,成为传统。
其后于同治甲戌(1874年)举办了第二届,民国甲戌(1934年)举办了第三届。
(四)、现代中山人的习俗----慈善万人行。
1988年春节后大年初七,为帮助中山市福利院筹集资金,改变孤寡老人的生活条件,由市文化局、市行政局联合发起举办第一届中山市敬老万人行。
由此,每年的春节前开始一直到元宵节中山各界将为宏扬孙中山先生的博爱精神,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结合“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等不同的主题,演变成百万市民爱心大行动,举办全市性的慈善万人行活动。
每年至此,中山人唱着“万人行之歌”穿行于大街小巷开展慈善募捐,以步行为公益筹款,慈善万人行活动当天有精彩的艺术表演和编演有时代气息的大型歌舞,另有彩旗队、鲜花队、鼓号队、彩巾队、花环队、彩车队等,形成了中山市一年一度的节日民俗活动,也成为中山市体现现代精神文明风貌的一项重要习俗。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中山市. 百度百科
【2】浅谈中山方言. 中山吧
【3】中山习俗. 百度知道
【4】文化中山. 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