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特色

合集下载

少数民族介绍-苗族

少数民族介绍-苗族

时至今日,苗族中还十分盛 行祖先崇拜。黔东南地区的 苗族从最早崇敬枫木、蝴蝶 转为崇敬人类的始祖姜央, 认为他是苗族的祖先,每个 鼓社都设“鼓石窟”,供奉 “央公”、“央婆”;湘西苗 族崇拜的始祖是“傩公”、 “傩母”。
苗族信鬼尚巫源远流长,新 中国成立后仍很普遍,所信 的鬼神多达几十种。他们把 鬼分为善、恶两类:认为善 神能赐福于人,为此应该经 常祭献,恶鬼则与人作祟, 降灾降祸,应当祈解和驱逐。
湘西方言(东部方言)主要通 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黔东北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湖 北的恩施、宣恩、来凤、鹤峰 和重庆的秀山、酉阳、彭水等 县,分5种土语;
黔东方言(中部方言)主要通 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 族自治县,湖南的靖州、会同 等县,贵州安顺地区和黔西南、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 苗族中,分5种土语;
• 苗族大多是不断地向前迁徙,但有时也回过头来重新耕种原来抛弃的山地,经过几年休 耕,地力便有了一定的恢复。
欧美地区分布
• 东南亚苗族大量迁往欧、美、澳各大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在越南战争期间,作为难 民而远涉重洋的。
• 20世纪70年代末,在大批苗民迁徙美国的同时,也有不少苗民来到法国、加拿大、澳 大利亚等国家。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苗族地 区先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1949年后,苗族地区经 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秦汉以后,封建王朝在大多数 苗族地区建立郡县,实行“附则 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的羁 縻政策。
唐宋年间,苗族逐步进入到了阶 级社会,农村公社的首领已有了 土地支配权。南宋王朝开始用官 职来笼络各族首领。
刺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是苗族 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 代表。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居住着大量的 苗族同胞,他们创造了不同样式、风格的 服饰。 苗族刺绣种类很多,从色彩上分,大体上 可分为单色绣和彩色绣两种。单色绣以青 线为主,刺绣手法比较单一,其作品典雅 疑重,朴素大方;彩色绣用七彩丝线绣成, 刺绣手法比较复杂,是民族工艺品中的精 品。

苗族建房习俗

苗族建房习俗

苗族建房习俗苗族的建房习俗,如同苗族其他门类艺术一样,积淀着很多纯粹的苗族文化成分,由于这些习俗活动受自然条件、意识形态的长期影响,这些文化成分构成苗族建筑艺术特色的内容。

这里,笔者仅以黔东南清水江沿岸苗族的一个重要分支——河边苗修建木房的习俗,向大家略做简述。

一、选择宅基(苗语叫gnab dax zaid,以下的拼音皆为苗语)苗家选择宅基喜欢避阴向阳,还讲究风水和定向采标。

宅基尽可能选择背靠大青山,屋朝宽阔的山坳处。

苗家这样取向,认为大青山是龙脉,龙脉连通宅地自然是风水宝地,屋朝宽阔的山坳处是迎接富贵扑门而来。

忌屋后对着深谷和山凹风口,认为这样的地基风从背后吹,必然住不宁,睡不暖。

修整地基要选择吉日,地基挖、补、填、砌、铺平整后,木匠师傅在宅基的预设大门处象征性地挖几锄,烧香化纸,捋酒,杀只红公鸡,把血沿着宅基四周滴一遍,祷告天地神灵,破土动工。

二、挑选中柱(det jongb zaid)苗家挑选中柱(也称中堂柱)很讲究,一般都选择杉树或松树,选择做中柱的树子要茂盛、粗壮、挺直,忌用遭雷击或虫咬折断的断尾树,有断子绝孙之嫌。

砍中柱一般是在秋冬时节。

砍树前,先点香烧纸、捋酒,在树干上捆一根细麻绳,麻绳还穿有一根尺来长、搓成手指般大的棉条,并念:“今日日平,今日日建,我来砍树,用来建房,牢靠万年,发子发孙,富贵吉祥”。

用麻绳和棉条捆树意是已求得山神的同意并用钱向山神买了这棵树,主人家已选定来做中柱,谁也不能动用。

树砍到后,削皮,修整,用得急的就按尺寸所需锯断,运回家去,不急用的暂不剔除枝桠,放在山上等树干了后再运回家。

三、发墨(faf mangf zaid)树木运到家后,选好吉日,请掌墨的木匠师傅来“发墨”。

“发墨”要一只公鸡,三杯酒,三块肉(煮熟。

以下同),三条鱼(煮熟。

以下同),一升米(凡是一升米的里面都插有12元钱,米和钱是酬谢给师傅的礼信。

下同)。

木匠把选好做中柱的树木架在木马上,用斧子削砍平整、用刨子刨光后,点香插在木马上,化纸,在柱子的中间从头到尾弹上一根中墨线,口念吉言,杀一只红公鸡敬请鲁班师傅,把鸡血沿着墨线滴在中脉柱上,然后敬酒、掐肉、掐鱼在地上,表示新房正式动工。

贵州黔东南的风俗一景―――斗牛

贵州黔东南的风俗一景―――斗牛

贵州黔东南的风俗一景―――斗牛在黔东南自治洲的民族风情中,斗牛是最有特色的项目之一。

斗牛在黔东南各地历史悠长,独具特色,被誉为“东方斗牛”。

这种牛体形魁大,性格凶猛,好斗性强,是专门为来“打架”的。

在凯里、丹寨、麻江、雷山、黄平、台江县一带称为苗族斗牛。

无论大末节日、集会都有斗牛活动。

多姿多彩的黔东南斗牛活动依次如下张开:牛圈建造:无论苗族斗牛或侗族斗牛都是圈养的。

一牛一圈,牛圈一般是用木材建造的,也有效石砌的。

牢固、封锁、阴森、宽敞。

牛在圈内生活,吃喝拉睡都在圈内。

天天都要割草垫圈,维持圈内干燥。

牛在圈内拉屎拉尿,就是积肥,一两个月清除一次,就是几千斤圈肥,等于一个小小的无机肥料厂。

喂养:斗牛,都是以草食为主,很好喂养,但为了使牛健壮,还要掺上苞谷、大米、黄豆之类的精饲料。

出征前要喂几碗白酒提神。

斗牛:凡遇节日,斗牛场上,人山人海,参战斗牛头数都有数百头之多。

编为老牛、嫩牛、宽角、窄角等若干参战小组,然后抽签、对号。

以胜者复赛,通过量次复赛,得出一、二三等名次。

胜者既有奖金,有提高了身价。

胜牛要比一般牛贵2—3倍。

在斗牛场上,人山人海,喝彩连天,气势磅礴,超级激烈壮观。

特别是碰牛(就是一放出去就冲过去碰头的那种),一声碰响,万声喝彩,惊天动地。

胜者,胜方欢天喜地,盛气凌人,全村男女老幼全数到败方寨上大吃三天,这种形式数年举行一次。

在斗牛场上还有两种场面十分惊喜,一种是一碰就跑或通过一段时间的激烈搏斗以后,弱方招架不住强烈解决,拔腿就跑,败者跑胜者追,全场观众随着起哄喝彩,很成心思;另一种是两边力量均衡,互不相让,搏斗时间太长,为了保护两边斗牛不受损害,就需要组织人员“拉脚”,每头牛有十来个人拉脚,两边一拉,斗牛就转变成人跟牛的“拔河赛”,这种以拉脚结束的战斗,两边都是赢家。

欣赏:看完斗牛的人,在路上、在家里口若悬河地谈论,要谈论几天才淡忘。

斗牛就这样吸引人心。

西班牙斗牛是人与牛斗,而黔东南斗牛是牛与牛斗,具有东方斗牛特色。

苗族简介

苗族简介

六、苗族礼仪
“花山节”是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节日时间各地不一。花山节期间, 除了举行跳芦望舞、斗牛、绩麻比赛等各种娱乐活动外,年轻人还可以 自由地对歌。参加苗族的花山节,要注意长幼辈分之分。一般在老人面 前,年轻人不得对唱情歌;对歌只能选与自己同辈的人,小辈不能与长 辈对歌。
苗族人家的神龛,外人不得触摸,也忌讳靠墙坐在神龛下,更不能横 睡在神龛下,因为只有死人才横睡在神龛下。
三、银饰
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的首饰中首屈一指, 妇女着盛装时必佩银饰, 昂贵且繁多。有银插花、 银牛角、银帽、银梳、银 簪、项圈、耳环、披肩、 压领、腰链、衣片、衣泡、 银铃、手镯和戒指等,一个盛装的苗族妇 女,全身银饰可达二、三十斤。苗族用银 的观念一是审美,二是表示富有和避邪。
银饰的分类
苗族银饰种类繁多,但从佩戴部位上划 分,大体可分为头饰、胸饰、背饰三大 类。头饰有银帽、银盆、风冠、苏山、 髻簪、耳环、项圈等;胸饰有胸链、针 筒、围腰其盘,外加手圏、戒指等总结 及饰有披肩、腰带等。苗族银饰大多保 留着原始的韵味,许多造型反映了苗族 人民在社会历史演进的各个特定阶段的 信仰追求和生活习俗。
饮食习惯简介
苗族人口味以酸、辣为主,尤其喜食辣椒。日常菜肴主要是 酸辣味汤菜。酸菜味鲜可口,制作方便,可生食,也可熟食 。平时吃新鲜蔬菜或瓜豆,苗家也掺些酸菜或酸汤。令人增 加食欲。此外,苗家的酸汤煮鱼是风味名菜,做法是将酸汤 加水、食盐煮沸,取鲜活鱼去苦胆,入酸汤中煮制而成,此 菜肉嫩汤鲜,清香可口,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四、苗族建筑
• 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历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形 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一般 为三层构建,第一层一般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 题,所以一般为半边屋,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第 二层为正房,第三层为粮仓,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 设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 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 • 苗家整个村寨都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被现代建筑 学家们誉为最具生态的建筑方式,木制杆栏式建筑既 解决了山地建筑平地少的问题,也解决了农家杂物堆 放及牲畜的圈养问题。

苗族传统文化

苗族传统文化

苗族传统文化服饰:苗族平时着便装,以自种、家纺、自制的麻布衣裙为主,极简朴。

节庆日着盛装,习称"花衣",五彩斑斓,精工制作,美仑美奂,极富民族特色。

花衣面料多用白色麻布或棉布,面料要先经过蜡染、刺绣等工艺加工,再裁制成衣裙。

蜡染,古代称"蜡缬"。

苗族妇女多习此艺。

用竹制的蜡刀,蘸上溶解的蜡汁,在底料上描画图案。

描画好图案的底料投入染缸中浸染后,置于清水中煮沸,蜡汁溶化脱落,图案显示。

蜡染的图案以流水、花草、虫、鱼、飞禽及几何图纹为主,描画时不打底样,也不借助规、尺等工具,心到、意到、笔到,抽象与具象,写实与夸张,规整与变化,全由作者的审美情趣与技巧决定,艺术个性鲜明,灵性自如。

苗族服饰刺绣是苗族渊源久远的工艺美术。

刺绣的技法有平绣、破绣、打籽绣、盘绣、丝绣等几十种针法,图案造型多以花鸟虫鱼以及自然崇拜中的"神物"为表现对象,诸如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玉洁冰清的玉兰花,傲霜斗雪的腊梅花,高格逸品的秋菊,仙风道骨的白鹤,轻盈翱翔的飞燕,以及龙凤呈样、凤穿牡丹、双凤朝阳、二龙戏珠、岁寒三友等组合图案,古朴典雅、美观大方。

经蜡染、刺绣加工后的面料,在缝制为衣裙时,还要镶嵌色彩艳丽、极富民族特色的压条、缀饰。

苗族古歌《逐鹿之战》对花衣上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有深情的表达:"我可爱的江普,绣上花衣裙永远叫子孙怀念。

……那块披领代表京城,花衣上的方块代表田地,花点代表谷穗,花纹就是'罗浪周底',围裙波浪式的线条,就是奔腾的江河,围边的尖形蓝色图案,是那永久不变的山谷。

"显然,花衣不仅是美的表达,也寄寓着深沉的对先民、对祖居地的拳拳不已的怀念。

苗族音乐舞蹈歌曲苗族的歌曲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等几种。

飞歌是苗族音乐中富特色的体裁,多在山岗林野和田间地头演唱。

特点是音调高昂,气势雄浑,节奏舒广自由,旋律起伏大。

黔东南苗族民歌简介

黔东南苗族民歌简介

黔东南苗族民歌简介飞歌所谓“飞歌”,就是在山坡上放声抒怀的山歌。

歌声从这山飞到那山,高亢而嚎亮,传播得很远,所以名之日“飞歌”。

飞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有的赞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歌烦党和领袖,有的与发展生产直接联系;而更多的则是在迎、送客人时,以互相赞美,互相祝贺为内容;青年男女则用来邀册约友,互表诚意,取得联系,作为谈情说爱的序曲。

飞歌的曲调多种多样,全州约二十余种,调式不一,各有特点。

但其共性也很突出:在格调上,基本上都是高亢激昂的,多数‘曲调都由四声音阶构成,其曲式结构多为A、B二段体。

A段(即歌头、往往由两个乐句组成),节奏自由、舒缓而宽广;B段(歌尾),节奏鲜明、活泼而跳跃,往往作为陈述歌词内容的主要部份。

歌尾在结束前,常以渐慢速度形成拖腔,与A段(歌头)的自由节奏,形成呼应,显得非常完整。

在二十多种曲调中,以《台江飞歌》最为典型,代表性强,流行极广,影响很大。

此外,其他地区的“飞歌,如“凯棠飞歌气“黄平飞歌气“雷山飞歌”、“施洞飞歌”、“番昭飞歌”等,它们在音阶调式、旋律进行、变化音的使用等各个方面,虽各有各的特点,但基本上大同小异,具有情绪开朗,质朴而流畅,用音单纯,手法洗练,曲式完整等共性。

游方破苗族人民的婚姻是自由的,男女青年恋爱的方法是通过歌唱形式来进行的。

每个村寨的寨头或寨尾,山坡边或河岸上都有一个男女青年进行社交活动的地方,这种场所叫“游方场”,在游方场谈恋爱时唱的歌就叫“游方歌(即“情歌”之意)。

“游方歌”中,比较简单的就是一段体曲式,实际上是“一句歌”,许多歌词都用一句曲调作无限反复,只是在快要结束时才加上一至二小节用衬词唱的尾声收尾。

如丹寨的“游方歌”就是比较典型的。

贵州苗族冬至风俗

贵州苗族冬至风俗

贵州苗族冬至风俗
贵州苗族冬至的风俗主要包括吃糯米饭、吃羊肉粉、吃羊肉火锅等。

在贵州省的传统节日里,苗族人习惯吃糯米饭,寓意一年身体康健、平安吉祥。

在冬至这一天,许多家庭也会特意制作糕粑,外形方正,松泡似雪,糕馅精制,甜美可口,可以抵御风寒。

羊肉粉是贵州当地特色的小吃,所以在冬至的时候,家家户户也会煮上一碗热腾腾的羊肉粉来庆祝冬至的到来。

羊肉火锅的锅底主要是用羊汤和羊肉以及羊杂制作而成,再配上一些其他的时蔬烫涮着吃,可以暖和身体,更求来年有一好兆头。

此外,在贵州的许多地方,不论是苗族还是汉族,更多人选择吃牛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来暖和身体,求来年有一好兆头。

黔东南的羊瘪牛瘪火锅也有健脾促消化的功效,在冬至的这一天吃上一顿牛羊肉火锅可以让身体出出汗、排排毒。

总的来说,贵州苗族冬至的风俗丰富多彩,包括吃糯米饭、吃羊肉粉、吃羊肉火锅等,这些习俗不仅展示了苗族人的独特文化和传统,也寄托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百节之乡--黔东南

百节之乡--黔东南
贵州省黔东南地区是世界十八个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是 中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所占比例最高的少 数民族自治州,居住着苗、侗、汉、水、瑶、壮、布衣、土家、仫 佬、畬等民族,素有“歌舞海洋”、“百节之乡”的美誉。美丽富 饶的黔东南州居住着苗、侗、汉、水、瑶、壮、布衣、土家、仫佬、 畲等民族。这里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处处洋溢着 浓郁的高原豪放之气。各民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创造美好家园的 同时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黔东南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一年中有节日集会200多个。 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有唱歌跳舞、斗牛赛马、吹芦笙、踩铜鼓、赛 龙舟、玩龙灯、唱侗戏等等。主要的民族节日有苗族的芦笙会、爬 坡节、姊妹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舟节、苗族的苗年,侗族 的侗年、泥人节、摔跤节、林王节、“三月三”歌节、“二十坪” 歌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王节”等等。这些节日集会是展现 黔东南民族风情和灿烂文化的百花园。
苗族白洗芦笙会(农历二月中旬) 流传于黔东南施秉县白洗一带,又称二月芦笙节,为期三天。节日期 间,来自附近的苗族群众到长山寨的古爬坡顶吹奏,祈求当年风调雨顺、 粮食丰收。第二天便挪到屯山寨的芦笙坪吹奏,围圈跳芦笙舞。此外还有 中老年人斗画眉、骑手们的赛马活动等。 姊妹节(农历三月十五左右)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左右,清水江畔的苗家少女们,身着华丽的苗族盛 装,手挽装着五彩糯米饭的竹篮,与小伙子们郊游踩鼓、“游方”(苗语 “谈恋爱”之意)对歌。姑娘们在彩色糯米饭里包小筷子、小木钩,或者 大蒜、辣椒等,来表达对小伙子们的喜欢。因此,姊妹节也被称为“最古 老的东方情人节”。 斗牛节(农历四月初八) 为黔东南一带布依族的节日。届时各家用苦丁茶、紫泉酒、五色糯米 饭喂牛,祭祀牛王,并挑选健壮善斗的牛进行比赛。得胜的牛被封为“牛 王”,牛王主人当晚要盛宴请客。 苗族龙船节(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 居住在贵州凯里的苗族有过龙船节竞渡龙舟的风俗,一般在清水江上 举行。那几天清水江上百舟竞技,苗族人民欢庆过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东南苗族特色

2

———————————————————————————————— 作者:
———————————————————————————————— 日期:

3

黔东南苗族特色-旅游管理
黔东南苗族特色
陈全瑶 潘齐欣 刘 宇
基金项目:贵州省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410669005);
凯里学院2014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CX201414)。
作者简介:陈全瑶,女,汉族,贵州紫云人,凯里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013
级信息工程职业教育本科专业学生。
潘齐欣(1983-),女,苗族,贵州雷山人,凯里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
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
刘宇,男,汉族,贵州遵义人,凯里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013级信息工程职
业教育本科专业学生。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它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桑和变迁,演变成了独具特
色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苗族人民创造了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为中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非凡的贡献。黔东南苗族主要分布在黄平、施秉、三穗、
镇远、天柱等地,不同地区的苗族人民相互独立,苗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各具千秋。
本文从黔东南苗族历史、语言、节日、建筑、服饰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引言
黔东南州是少数民族集聚地,大多数民族文化起源于当地,这些遗留下来的文
化资源可利用于黔东南旅游业的发展,其中苗族文化是黔东南发展不可缺少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苗族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民族
节日、独具风格的建筑等,其特色文化的形成、发展都有着其他世人不知的艰辛
历程。苗族先人为人类创造的语言文字,民族建筑都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必不可少

4

的贡献。
二、苗族发展历程
苗族是古老时期形成的民族,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据传说,苗族起源于中国
古老发源地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下游之间,与“九黎蚩尤”、“三苗”、“南蛮”
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九黎蚩尤”是苗族起源最早的先祖,开创了苗族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
对苗族有着重要的历史影响。“九黎”的领导者是古老传说中三大部落联盟集团
之一的蚩尤。蚩尤在与黄帝、炎帝的对战中战败,但他对中国古代的贡献影响着
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对苗族后代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苗”是“九黎”的后代,生存于远古时期的尧舜禹时代,是涿鹿大战后
“九黎”部落联盟集团中的一部分,后来在与禹的对战中战败,“三苗”的战败
对苗族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
“南蛮”是“三苗”部落中存活下来的苗族后代,在商周时期逐渐兴起。商周
王朝曾多次派兵攻打“南蛮”,可是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最后,“南蛮”越来越
强大,并且创建了南方最大的诸侯国,即楚国。楚国的建立推动了苗族的快速发
展,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苗族在经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逐
渐形成了当今社会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
三、苗族文化特色
苗族是黔东南州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语
言、建筑、服饰等。
(一)苗族语言
苗族语言是苗族人互相交流的语言之一,可分为3大方言、7个次方言、18

5

种土语,是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1]。苗族不同于侗族语言,它在远古
时期就有着自身的民族文字和语言。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苗族语言因不同地
区的格局分布形成了不同的苗族语言种类。传说,几千年前的苗族文字是写在羊
皮或树皮上的,只是在不断的迁徙中,苗族文字才逐渐失传的。如今,苗族语言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了自身的语言文字。苗族语言在发展的同时也
受外界语言文化的影响,这使苗族在与外界交流中使用了不同的语言。比如,苗
族人与汉族或者其他民族交流时会使用汉语和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或字词。
黔东南是中国苗族集居最为集中的地方,同时也是苗族语言保存较为完整的地
区之一。黔东南苗族语言主要属于三大方言中黔东语言,分为四种土语,比如,
凯里土语、丹寨土语、从江土语、天柱土语。这四种土语是黔东南使用较多的苗
族语言之一,同时对中国苗族语言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苗族节日
苗族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为中国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
的贡献。苗族传统节日因地区不同,过节时间有着前后区别。有的节日名称和意
义相同,但是过节时间却不同,举行的节日活动有对歌、吹奏芦笙、斗牛、赛马
等。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民族气息浓重。比如,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苗年等。
四月八是苗族人为了纪念一个英雄的传统节日,在节日这天,苗族人会举行对歌、
吹奏芦笙、歌舞等活动,而且老人会相互走亲访友,以此来纪念民族英雄人物亚
努。六月六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的节日,在节日当天,男女青年相互对歌、盘
歌、老年人会讲故事、有的会祭田。苗年是苗族人为了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每
年会举行一次节日活动。苗族的苗年在不断的社会发展中,逐渐被汉族的春节代
替,但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仍然保留着苗族特有的过节方式。

6

(三)苗族建筑
苗族有着独特的房屋建筑,即吊脚楼。苗族吊脚楼源于干栏式建筑,而干栏式
建筑又源于树居,苗族人民在不断的迁徙中,将树居演变成了今天的吊脚楼。黔
东南苗族吊脚楼主要是依山而建,次第升高、别具特色,它具有防潮、防兽的功
能。建造吊脚楼的建筑材料就是杉树,其次是松树、枫树等,杉木建造而成的房
屋经久耐用,不会轻易倒塌和损坏。吊脚楼分布范围较广,不仅仅是苗族的主要
居住房屋,同时也是侗族、水族、布依族等民族的居住房屋。
在古老的传统中,苗族人一直认为建房和娶媳妇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因
此,建设房屋时苗族人都会精心准备好一个建房计划。苗族吊脚楼一般分为三层,
最下层空间低矮,不超过2米,深度一般为3米以上,一般作为饲养家畜的圈
舍;中层为苗族人的主要活动中心,是以堂屋为主,并且是整个吊脚楼的中心,
同时是苗族人最神圣的地方,只要是逢年过节和重要的活动,苗族人都会在堂屋
里进行祭祀;上层为阁楼层,主要是用来作客房或女儿的卧房,以及存放粮食等。
(四)苗族服饰
黔东南苗族支系繁多,苗族服饰种类各异,约有200种,每一种服饰各具特
色,是中国苗族服饰最多,保存最好的地方。苗族服饰总体上保持着古老传统的
织、绣、挑、染等几个方面。
黔东南苗族服饰分为丹寨式、西江式、黄平式。男子服饰与汉族服饰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妇女的着装。丹寨苗族服饰有长裙、中裙、短裙之分,种类繁多,款式
杂,特色浓的特点。丹寨妇女婚前婚后的服饰有所不同,但是都是以青色为主,
在服饰方面有所不同,未婚前挽发髻于头顶上,婚后不过长不掩腹,改穿青色琵
衣,琶裤长与婚前一样,发髻蓬松下坠,头包黑巾,到节日是改戴银花。西江苗

7

族服饰主要以绣图案为主,在盛装上采用传统图案,衣袖是重点装饰的部位,多
使用飞龙、蝴蝶、飞鸟等,花带裙和便装上多使用鸡、鸭、鱼、鸟等刺绣。西江
式服饰最主要的特征是银饰的造型有高大的银角,银角是仿水牛角制成的,银角
之间扇形的银片是苗族稻文化的标志。黄平式苗族服饰女装最主要的特点是大领
衣,裙的前后没有束花裙围。已婚女士头发盘于头顶,用头巾包成平定形,而未
婚姑娘不包头巾,改戴桃花。
四、总结
黔东南生态环境优美,苗族文化特色对黔东南旅游业的开发和宣传有一定的推
动作用。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人口涌入,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因外界文
化影响而逐渐趋于淡化,在这种的形势下,保护和传承当地苗族民族文化是当务
之急。本文仅对黔东南苗族语言、节日、建筑、服饰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
其更深入的研究还有待所有学者专家们共同努力,挖掘出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
中潜藏的更大价值。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