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文本解读及审美欣赏
(2024年)古诗词赏析PPT课件

24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心得体会
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 自对所选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2024/3/26
讨论内容可以包括诗词的意境 、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
小组内可以互相交流、提问、 探讨,促进对诗词的深入理解 和感受。
25
教师点评和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赏析和讨论进行点评, 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建议。
教师总结本次课堂互动环节,强调古 诗词赏析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学生 继续加强对古诗词的学习和欣赏。
2024/3/26
教师可以从专业角度对诗词进行深入 解读和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 探索。
26
THANKS。
2024/3/26
27
2024/3/26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东流。”一句则常用来形容人内心的 愁绪之多、之深,也用来表达对逝去 时光的感慨。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一句 则常用来形容孤独、寂寞的心境,也 用来表达对自然的热词作品推荐
2024/3/26
19
同时期其他诗人作品介绍
2024/3/26
22
06
互动环节:课堂讨论与分享
2024/3/26
23
学生自选一首古诗词进行赏析
学生可以从课本或课外读物中自 选一首古诗词,提前做好准备。
赏析内容应包括诗词的背景、主 题、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
。
学生可以通过PPT、朗诵、表演 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赏析成果
。
2024/3/26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
诗人通过描绘众鸟飞尽、孤云独去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孤独的心境。 同时,“相看两不厌”一句又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雪梅》ppt课件

04
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
Chapter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梅花是“四君子”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与兰、竹、 菊并称为“四君子”,代表着高洁、 坚韧、清雅的品质。
梅花与民族精神
梅花在严寒中绽放,象征着中华民族 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梅花与文人墨客
自古以来,梅花就是文人墨客喜爱的 题材之一,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 都以梅花为创作对象。
《雪梅》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内涵
坚韧不拔的精神
《雪梅》中描绘了梅花在风雪中 傲然挺立的形象,体现了中华民 族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坚韧不拔
的精神。
高洁清雅的品质
《雪梅》中的梅花洁白无瑕,象征 着中华民族高洁清雅的品质和追求 。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雪梅》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 和赞美,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事 物的向往和追求。
THANKS
感谢观看
针对学生在朗诵过程中出现的 问题,如发音、语调等,进行 及时纠正和指导。
分组讨论
0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 组,每组4-6人,展 开讨论。
02
讨论内容:《雪梅 》中的意境和情感 是如何通过诗歌表 达出来的?
03
要求每组选派一名 代表,在讨论结束 后向全班汇报讨论 成果。
04
老师对学生的讨论 进行点评和总结,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诗歌的内涵和美感 。
情感深邃
借物抒情,表达诗人对高 洁品格的追求和赞美。
语言凝练
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传 达出深远的意境和内涵。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运用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以 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传统 文化。
鼓励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科技 等领域的跨界合作,创造出更多 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要点全面解析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要点全面解析古典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学习古典诗词鉴赏成为了必修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内容、形式和语言三个方面,对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的要点进行全面解析。
一、内容要点1. 主题和意境:古典诗词大多以自然、爱情、离别、友情等主题为核心。
在鉴赏时,要理清诗词表达的主题,并体会其中所展现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读懂主题和意境,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心境和文化背景。
2. 表现手法:古诗词表现手法繁多,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映衬、借景等。
要注意辨别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通过研究表现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技巧运用和意图。
3. 修辞手法:古诗词中常使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
要仔细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并理解其所起到的修辞效果。
通过研究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语言艺术和思维方式。
二、形式要点1. 格律韵脚:古典诗词的形式多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和五言律诗等。
要对照诗词的格式,理解其格律和韵脚的构成。
充分把握诗词的格律和韵脚,在朗读和欣赏时能够更好地体味其韵律之美。
2. 对仗技巧:对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平仗、仄仗、押韵等。
要注意诗词中的对仗关系,并体会其对于语言的美感和音韵的和谐作用。
通过研究对仗技巧,可以更好地把握诗词的音韵节奏和语言美学。
3. 诗句结构:古典诗词中的诗句结构常见有开头收束、中间高潮、旋律循环等形式。
要仔细分析诗词的结构特点,并掌握其中的脉络和节奏。
通过研究诗句结构,可以更好地领略诗词的整体美感和内在秩序。
三、语言要点1. 外在形象:古典诗词中常用具体而富有意象的形容词语,要注意捕捉这些形象,并理解其象征和隐喻意义。
要善于通过语言直观地感受古代诗人的所思所想,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2. 内在情感:古典诗词往往蕴含丰富的情感,要准确捕捉其中的情感色彩,并体会其中所表现的人情世态。
学习古典文学中的文本分析方法

学习古典文学中的文本分析方法古典文学,犹如一座蕴藏着无尽智慧和美妙的宝库,吸引着无数爱好者和学者深入探究。
而要真正领略其中的魅力,掌握文本分析方法是关键。
文本分析,简单来说,就是对文学作品的仔细解读和研究。
在古典文学领域,这意味着我们要深入到作品的字里行间,去挖掘作者的意图、情感、思想,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首先,我们得学会从语言层面入手。
古典文学作品往往运用了丰富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比如,诗词中的对仗、押韵,散文中的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通过仔细分析这些语言技巧,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艺术匠心和表达效果。
就拿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说,“飞流直下”形象地描绘出瀑布的湍急和气势,“三千尺”则是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高,而“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是一个奇妙的想象,将瀑布比作天上的银河。
通过对这些语言元素的分析,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还能体会到他那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
其次,关注作品的结构也是至关重要的。
古典文学作品在结构上常常有着精心的安排。
有的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有的则采用倒叙或者插叙的方式。
还有的作品通过巧妙的对比、呼应等手法来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以《红楼梦》为例,全书以贾府的兴衰为主线,通过众多人物的命运交织,展现出了封建社会的复杂面貌。
作者在结构上巧妙地安排了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情节发展,前半部分描绘了贾府的繁荣昌盛,而后半部分则逐步展现其衰落。
这种结构上的起伏和变化,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和社会的变迁。
再者,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是深入分析的基础。
古典文学作品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
比如,杜甫的诗歌大多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现实,他的《石壕吏》描绘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战乱和人民的痛苦生活。
只有将作品置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中,我们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深层意义。
王维诗词中的审美内涵和鉴赏

王维诗词中的审美内涵和鉴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淡雅、含蓄精致、自然婉约而著称。
王维的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反映了他对自然、人生、情感的独特理解和审美追求。
下面将从王维诗歌中的审美内涵和鉴赏角度展开解读。
王维的诗歌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审美倾向的独特魅力。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借景抒情,表现出“山水田园”之美。
他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情感,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在“涧底松声寒,山深翠阴浑”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运用“松声寒”、“翠阴浑”等描写自然景物的形象语言,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留恋之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诗歌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王维的诗歌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意蕴的深远。
他的诗歌往往表现出一种“虚幻冥冥,若有若无”的审美状态,让人感觉到一种超脱尘世的意蕴和超越现实的境界。
在《送别》一诗中,“落日照大旗,马嘶风吹柳”,王维通过对落日、大旗、风、柳等景物的描绘,勾勒出别离之情,令人感受到离别的凄凉和感伤。
他的诗歌常常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幽远之感,让读者在意境中徜徉,品味其中的深意。
王维的诗歌追求“意在笔先”的审美境界。
他笔下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充满着深意和内涵,充分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审美情趣。
在《山居秋暝》一诗中,“斜月照高林,流水落花风”,王维通过“斜月”、“高林”、“流水”、“落花”等形象语言,传达出对山居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他运用细腻的笔墨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给人一种心灵的抚慰和启迪。
第二篇示例:王维是北宋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含蓄婉约、意蕴深远而著称,被誉为“山水之诗”。
王维的诗中融汇了中国古代文人审美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念。
他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清新之美。
王维的诗中审美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山水意境:王维的诗作以山水为主要题材,他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揣摩,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文本解读《古诗词三首》

部编教材五上《古诗词三首》文本解读《古诗词三首》选自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四篇课文。
本单元是部编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阅读时,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相同点,那就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下面我着重对《山居秋暝》进行解读。
一、文中有画,自然成趣王维, 字摩诘, 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和音乐家,二十一岁中进士, 晚年居蓝田辋川,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月言律诗,是王维隐居山中时所作。
它描绘了一幅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时间、地点、季节——点题)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动静结合——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动衬静——纯朴、美好、充满生机的生活图景)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流。
(点明隐逸情怀)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二、创作有法,字句藏情“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诗的首联两句直破主题, 上句写“山居", 下句写“秋瞑"。
诗人用白描的手法, 铺出了整个画面的基调, 字句平淡, 毫无雕饰, 却传递给读者一种安适的田园生活情趣。
全诗由“空"字入笔, 透露出一种空灵之美。
“空山"二字,既点明所描绘景物的地理位置, 又点明地理环境。
可是诗的后面又写有浣女、渔舟, 明明有人活动其中, 又为何要说是“空山"呢? “空山”在这里明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披文以入情——《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的审美解读

[ 收稿 日期 ]2 0 1 4 — 1 2 0 2 [ 作者简介]刘西越 ( 1 9 9 3 一 ) , 女, 安徽和县人 ,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 主要研究 文艺美学 。
好奇, 或 者想 更加 深 入 的 理解 某 首 词 而 去搜 索 作 者
的资料 。李 煜并不 属 于这 样 无 名 的作 者 , 但 这 里我 想 说 的是 , 作 者 自身 的 履 历往 往 不 会 是 读 者最 先 关 注 的部分 , 读 者首 先要 阅读 的是 呈现 在 眼前 的文本 ,
8 8
可 以认 为是 这 首 词 的新 创 造 。细读 一 个 文 本 , 这种
色, 是 至为鲜 妍 明 丽之 色 , 放在春天 , 放 在 大多 数 地 方都 是 如此 突 出 , 吸 引 目光 。在这 首词 的初 始 , 它突
至 于喜欢 的某 首词 , 可 以说 出它其 中的每一 句 , 而恰 恰 忘记 了作 者 , 只是 后 来 因 为 阅读 中产 生 了兴 趣 与
蓄 婉约 的 审美 特 征 。词 , 尤能表 现这一审美特征 。
但 现代 诸多 文学 评 论 , 在 探 析 古诗 词 中体 现 的 审 美
心理时, 常 受西方 系 统化模 块 化 的逻 辑 思维影 响 , 将 审 美心 理分 为感 知 、 联想 、 情感 、 理 解 四个 结 构 部 分
古诗词的艺术鉴赏与评析

古诗词的艺术鉴赏与评析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国人民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
本文将对古诗词的艺术鉴赏与评析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内涵和魅力。
一、古诗词的艺术风格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以精炼的文字、意境深远的描写和丰富的修辞手法为特点。
古人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生百态和情感思考的抒发,以及对于时代背景和社会问题的反映,创造出了许多经典之作。
古诗词的艺术风格可以分为五言、七言、词等不同形式。
五言古诗以其节奏明快、抑扬顿挫、韵律和谐的特点,成为了古代诗词中最为常见、优美的一种形式。
七言古诗则以奔放豪放、遣词造句多变灵活为特色。
词则以抒发情感、描绘美景为主要内容,其曲调优美动听,更能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和突出诗情画意。
二、古诗词的艺术鉴赏古诗词的艺术鉴赏是欣赏古代文学的重要途径。
对于读者来说,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诗词的内涵。
在鉴赏古诗词时,需要注重对作者的情感、意境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诗词中的字句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和丰富的意象,通过仔细品味和思考,可以更好地把握古诗词的艺术表达。
此外,鉴赏古诗词还需要注重对于音韵、押韵、格律等方面的理解。
不同形式的古诗词有着不同的韵律和格调,通过品味其中的音韵之美,可以更好地欣赏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三、古诗词的艺术评析古诗词的艺术评析是深入研究古诗词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古诗词的形式、意境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从而达到对作品品质的评价和判断。
在进行古诗词的艺术评析时,需要注重对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手法的解读。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字句、意象、修辞,我们可以读懂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进而评价作品的优劣。
在进行古诗词的艺术评析时,还要注意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来进行分析。
一首好的古诗词往往可以反映出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变迁,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的文本解读及审美鉴赏(一)范文仓关于古典诗词的文本解读及审美鉴赏这是两个步骤:1、正确的解读文本。
2、审美鉴赏。
诗词鉴赏是建立在正确解读文本基础上的。
有人提倡建立“鉴赏学'. 先读懂作品。
鉴赏是高级的审美活动。
阅读和鉴赏是连贯的,不可分割的。
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有特殊性。
要有专业训练和一定的修养。
现代汉语作品阅读起来大致没有语言障碍,没有文化环境的隔膜。
接受者和创造者处于一样的文化环境。
古典诗词需要审美感悟和创作经验,需要古典文化知识和转业训练、古代汉语、文言文。
填词按词谱,写诗有平仄。
诗词格律的知识不可或缺。
王历《诗词格律》万树《词律》弄清字、词、句篇诗词特殊的语词语法特殊用语特殊语法典故古代典章文物制度弄清各朝代的社会文化背景诗词曲从最基础的做起。
典故有事典和语典。
还要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
自己还要相应的生活经验。
古今生活经验还是相通的。
徐凝《忆扬州》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萧娘桃叶杜牧:赢得青楼薄幸名扬州:歌舞繁华诗酒风流之地古典诗词的文本解读及审美鉴赏(二)范文仓南宋诗人谢枋得《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谢枋得,抗元义士后被元强行征辟绝食而死《庆全庵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1。
应该知道谢枋得是有民族气节的诗人(隐居福建)2。
桃源典故谢枋得赋予桃花源的象征意义3。
弄清字、词、句的意义及关系桃源又渔郎:元朝政府派出来寻找自己的人历史文化背景的隔膜未必是通俗易懂的诗歌我们都正确解读了。
《木兰辞》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辞的创作年代学术界是有争议的,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北朝民歌。
北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所思所忆不是一般的事情,是指男女婚嫁之事《折杨柳》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南北朝时南方东晋宋齐梁陈相较安定,北方则南有南朝,后有其他少数民族,南北受敌经常打仗男丁死亡很多北朝女多于男普通老百姓嫁女嫁不出去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北史》木兰的意思是你们不要想偏了,我不是想男婚女嫁之事,我是在想代父从军的事。
由此古典诗词是古人用文言文写成的,要读懂它们,首先过好语言关,弄通古汉语。
这点对创作有其重要。
其次,古典诗词产生于与我们相隔甚远的恶古代社会,要弄懂古代社会生活的内容,过好历史知识关。
第三,要用自己所具有的古诗词里的生活经验,自己也要有相应的生活经验,才能理解其客观的情致和主观感受。
古典诗词的文本解读及审美鉴赏(三)范文仓古人诗词所表现的和依据的是其当时的生活经验。
古代的生活经验,有些传下来了,有些消失了,但是在书中有记载,所以多读书。
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
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力携一尊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疑问: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江陵:湖北桃李应该是同时开放的,但现在花不见桃惟见李这是江陵二月黄昏时桃花与晚霞相映不能分辨,惟见李花的奇观。
杨万里《读退之李花诗》:近红暮看失燕支,远白宵明雪色奇。
花不见桃惟见李,一生不晓退之诗。
这是生活经帮助解诗的案例。
解诗就是由基本生活经验组成的宋代周紫芝《竹坡诗话》苏东坡: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
华北平原地广土肥,播种的小麦往往疯长过密,当地农民趁麦苗长势过旺的时候赶牛羊去践踏,麦苗稀长得壮,就会丰收。
这也是生活经验,是南下农民告诉周紫芝的,间接经验。
审美鉴赏正确解读文本后,还要正确和有效的审美鉴赏。
要具备艺术修养。
需要用艺术的而非科学的眼光欣赏、评价作品才行。
1。
诗词是语言艺术。
就不能以非艺术的眼光欣赏它。
2。
鉴赏诗词应有相关诗词艺术的丰富的知识。
马克思对艺术问题有过很多独到见解。
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如果你愿意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千里——十里(顺风耳)——科学眼光不可能(杨慎)不要学究气。
典诗词的文本解读及审美鉴赏(四)范文仓何文焕:江南方广千里此诗意境广阔——春景无处不在——江南春杜牧擅立题创作时要擅立题,这是创作经验。
七绝圣手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有人指出:骊山据考据是避寒不是避暑的地方,阴历十月到明年春天回长安,从来没有六月份还在骊山等南方的荔枝。
所以杜牧写错了。
意境虽美,但是写错了。
这种评论就煞风景了。
拘泥于历史的真实,而不懂艺术的真实。
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有别。
唐·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指秦始皇)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不是儒生的意思)宋词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
红杏闹春为见,则吵字等皆可用也。
余谓闹极粗极俗,一切诗词皆不当用。
(真是迂腐之见,不是艺术眼光)。
鲁迅《诗歌之敌》古典诗词的文本解读及审美鉴赏(五)范文仓文各有体。
广义的诗歌——诗词曲体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貌。
辨识不同的体的艺术风貌。
诗、词、曲的不同概括为两点:1。
文字形式的区别。
诗歌大都是齐言体,当然也有杂言体。
四言诗,汉五言诗,七言诗。
词和曲多半为长短句,也有例外,少量的词调也是齐言体,如《玉楼春》是七言体。
诗从文字形式看,有整齐匀称之美。
词曲有参差之美,交错美。
词有音律和谐美。
曲还有衬字,可多可少,长短错落。
关汉卿《一枝花》。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2。
艺术内质、艺术风格、表现方法的有不同。
内质就是其特殊的味——韵。
诗“庄”、“雅”,词“媚”、“含蓄”,曲“俗”、“白”。
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最重要的是多读作品进行体会。
表现同一主题如男女相思离别之情。
诗: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爱情中的思恋从人们的生活经验来说,是断而又生的,但李商隐却表示了自己的思恋悠悠无尽,到死方了。
词: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nǎ)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苏东坡与柳耆卿之差别(诗词之别)写得更缠绵婉转。
曲:刘庭信《忆别》想人生最苦离别,唱到《阳光》,休唱《三叠》。
急煎煎抹泪柔眵,意迟迟揉腮扌绝耳,呆答孩闭口藏舌。
情儿分儿你心里记者,病儿痛儿我身上添些。
家儿活儿既是抛撇,书儿信儿是必休绝,花儿草儿打听的风声,车儿马儿我亲自来也。
想人生,最苦离别直接,大白话。
诗、词、曲意趣不同审美情趣不同。
同一作者同一主题用诗和词来写,有什么不同。
朱彝尊(清浙西词派)思念家中亲人这一主题。
诗:《云中(雁门关一带)至日》去岁山川缙云岭(浙江),今年雨雪白登台。
可怜日至长为客,何意天涯数举杯!(写的不低回,不失男子汉的气度)城晚角声通雁塞,关寒马色上龙堆。
(苍凉辽远)故园望断江村里,愁说梅花细细开。
(诗写得大、阔风格豪爽雄壮的意象语言硬)词:《南楼令》疏雨过轻尘,圆莎结翠茵,惹红襟乳燕来频。
乍暖乍寒花事了,留不住,塞垣春。
归梦苦难真,别离情更亲,恨天涯芳信无因。
欲话去年今日事,能几个,去年人?(写得小、轻柔美的意象风格柔婉人情味浓缠绵婉转景致小细腻)曲《朝天子》盼双双新燕子带几个平安字(直接了当语态近于浅白口语意象俗表意直切诗词雅含蓄)诗词曲三者有明显的不同,多读作品,多比较,多创作。
讲座《诗词专题》之关于词的章法(一)的笔记关于词的章法词的章法,近代如盖房子。
入手必先惨淡经营。
从清层次,风格,先对整体有一个设计,方能进行土木。
词作者作词三因素抒情、写景、叙事如何安排、如何结合。
体式、布局、剪裁、起笔、承转、过渡、煞尾。
词与诗不同,与音乐有关。
上下片之间,过片,这些诗歌中没有。
一。
词具有多种多样、法无定法的谋篇布局。
二。
词的和谐统一三。
一首词如何起笔、承转、过渡、煞尾。
下面我们讲词具有多种多样、法无定法的谋篇布局。
张炎《词源》。
唐圭璋《论词的做法》12种。
1、上景下情,由景入情。
柳永的《八声甘州》、秦少游《水龙吟》2、上情下景。
全抒情太单调,把情融入景中。
3、上今下昔。
4、上昔下今。
指时间。
5、上外下内。
指空间。
外景和内景,一般是闺情、艳情、思妇题材。
6、上去下来。
去是指送客,来是指送走后,主人回家来的感受,依依不舍。
主要是送别题材。
7、上昼下夜,写思情、念远之情。
白天多漫长,到夜晚更难过。
8、上问下答。
从辞赋中学来的。
(汉赋)民间词更多,文人学来创作。
《敦煌曲子词》。
上片提问题,下片来回答。
讲座《诗词专题》之关于词的章法(二)的笔记9、上虚下实。
上片虚写,下片实写。
10、上下相连。
上下片的意思是相连接的。
11、上下不连。
上下片的意思是不相连接的。
12、上下相反。
上下片的意思是相反的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有些词的作法并不按照这种章法。
唐先生只是大致总结。
大多数词根本套不上,因为它们不是截然分开的。
词作一般是时空交错、情景交融为特点。
要做具体分析。
读书要活。
创作要创作的活。
苏东坡《念奴娇》。
法无定法。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今)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另一种断法: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昔)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今)时空转换——情景转换柳永《雨霖铃》今——设想未来——再设想更未来在时间上转换实现感情和空间的转换。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梦)可怜白发生!(伤今)打破上下篇界限,法无定法。
到底梦到何处?与上下片没关系。
不依常格。
辛弃疾写词就像跑马,任意驰骋。
辛弃疾《贺新郎》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
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