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与古典诗词意蕴和意境的共同性
古韵新声——昆曲唱腔在古诗词艺术

表演创作古韵新声——昆曲唱腔在古诗词艺术歌曲《长相知》中的运用朱益莹陈莅菡一、昆曲唱腔古诗词艺术歌曲概述(一)昆腔唱腔1.昆曲唱腔概述昆曲,又名昆山腔,元代在江苏昆山产生,历史底蕴深厚,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对于多个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影响。
昆曲唱腔,则是昆曲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包含昆曲曲调、音乐唱段、演唱程式和演唱时的舞蹈动作。
2.昆曲唱腔的艺术特征(1)曲词典雅在曲词方面,昆曲兴盛时期文人志士众多,也受到了士大夫们的青睐,他们创作的词自然典雅而具有文学底蕴;文人生活远离官场,不落世俗追求境界之意也正是昆曲典雅而又从容的音乐特点之来源。
(2)行腔婉转昆曲在演唱技巧上注重适度地控制,节奏速度顿挫疾徐,咬字吐字有其讲究,行腔连贯流畅,“水磨腔”受花腔的影响,唱腔变化多,其缠绵婉转的特点也更加鲜明。
(3)表演细腻表演形式上,戏曲唱腔呈现出鲜明的表演性特点。
旋律时而柔婉曲折,时而起落鲜明;歌词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音乐的板式节拍在实际演唱时自有许多变化,一切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加以昆曲唱腔与歌词的典雅多变之特征,为表现人物情感及故事情节,表演就较为细腻。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概述古诗词艺术歌曲将诗、词、意巧妙融合,通过歌曲的形式将中国民族骨子里的高雅和古韵诠释得淋漓而尽致[1]。
在演唱方面,古诗词艺术歌曲综合体现出意蕴美、情感美、行腔美的艺术特征,从而形成了三个主要的艺术特点。
1.意蕴表达——境韵统一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意境最强调情景意象的融合统一,词人通过自身感悟与想象将创作情境中的人物和景融为一体,表达其深刻意境,加以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将文学性内容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等特殊韵味以音乐的形式进行传达与体现。
2.感情融入——神形兼备演唱者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时,高超的演唱技巧和正确优美的音色传达是基础的音乐支撑,但除此之外深刻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结合贴合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加以传达也尤为重要。
昆曲对中国文化影响分析

昆曲对中国文化影响分析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享誉海内外。
它渊源流长,可以追溯到唐代乐府的说唱,发扬光大于明代。
昆曲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深刻而广泛的。
下面将从历史、文化、思想、技艺等方面分析昆曲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历史影响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发展最为完备的一种,其形态、演唱方式、乐器配合、舞台布置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渊源。
昆曲在演唱、表演、音乐方面有着高度的统一性,使得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
昆曲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就在它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底蕴之中得到了体现。
昆曲起源于宋朝南唐时期,经过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演方式。
昆曲的历史渊源非常深厚,涉及到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例如宫廷音乐、地方剧种、传统文化等等,它的发展演变也具有相应的历史意义。
昆曲的表演形态,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内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演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文化影响昆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对于艺术、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深厚的影响。
在文化方面,昆曲以独特的表演形态、精湛的艺术技巧、优美的旋律和词曲,渗透着古代文化、民间传说、宫廷生活等多种文化元素,深刻地反映出了古代中国的思想、风俗和文化内涵。
昆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还涉及到很多生活方面的问题,例如家庭关系、社会伦理、政治道德等等,这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昆曲所展示的社会风俗、人生态度、道德观念等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和传承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思想影响昆曲对于中国思想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通过昆曲的艺术表现形式,观众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深刻内涵。
在昆曲中展现的诸如“以和为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等思想观念,都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表述。
昆曲中还经常涉及到哲学和宗教方面的内容,例如佛教、道教、儒家、墨家等等,这些思想文化都对昆曲的表演方式和内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杂谈昆曲与中国古典园林

杂谈昆曲与中国古典园林张 健1,杨立新2,屈海燕1(1.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辽宁沈阳110168;2.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辽宁沈阳110006)摘 要:通过对中国戏曲古老剧种)))昆曲发展的兴衰历史与中国古典园林关系的介绍,阐述了昆曲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深厚渊源,并通过对古典文学名著和经典剧目中有关昆曲与园林内容的描述,论述了园林文化与昆曲文化共生共荣、相辅相承的关系。
提出了昆曲是最适合中国古典园林的音画意境,体现着人文思想和园林文化的精髓。
昆曲已融入了园林的审美文化,成为中国园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词:昆曲;中国古典园林与文化;音画意境;文化瑰宝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681(2005)01-0019-03著名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曾对他的学生说过:/学园林的人亦应学些昆曲。
0享誉世界的中国古典园林和同是中华文化瑰宝的昆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在代表着中国古典园林最高成就之一的江南园林的庭院之中,几百年间回荡在那小桥流水之间的乐韵,就是这与管弦丝竹相伴和的婉转咿呀的昆腔了。
和中国的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一样,昆曲也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
昆曲从明清的盛行于大江南北到近现代的衰落,与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有着惊人的同步。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曲被列为国家亟待抢救的文化瑰宝之一。
2003年,昆曲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纵观昆曲的发展历程,就会从中发现它与园林的深厚渊源。
从昆曲的出现年代来看,它虽然比园林的发展历史短,但是其发展的兴盛期,即明清时期,恰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兴盛期和园林艺术发展的最高峰时期,而中国古典园林在清末衰败的时候,昆曲的发展也停步不前,开始衰落。
这二者兴衰历程的惊人同步性,并非巧合,而是从另一侧面说明了中国古典园林与昆曲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园林文化促进了昆曲发展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听昆曲演出感受古典文化

听昆曲演出感受古典文化昆曲,作为中国民间戏曲的代表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瞩目。
昆曲以优美的旋律、精湛的表演技巧和深邃的意境,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古典气息的世界。
在欣赏昆曲演出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古典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首先,昆曲的表演技巧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无论是扮相、动作还是唱腔,每一位演员都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磨砺。
他们通过精准的身体语言、细腻的表情和流畅的唱腔,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观看昆曲演出时,我不禁为演员们的专业表演技巧而叹服,并深深感受到了昆曲中蕴含的古代艺术智慧。
其次,昆曲的音乐旋律独具特色。
昆曲的音乐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旋律结构而著称。
它采用了传统音乐的模式,注重节奏的规律性和旋律的起伏变化,使人听来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宫廷殿堂之中。
演员们用悠扬的唱腔和婉转的音乐,将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音乐不仅仅是昆曲演出的伴奏,更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音乐的魅力。
此外,昆曲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了丰富而深奥的传统文化内涵。
昆曲中融入了儒道纵横的文化意蕴,表现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和儒家思想,同时也体现了道家的追求自然天命和超脱尘俗的精神。
观赏昆曲演出不仅仅是欣赏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感受古代文化的智慧和魅力,以及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最后,昆曲演出中所表现的情感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和共鸣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昆曲虽然以古代的题材和背景为基础,但其揭示的情感和人性却是永恒的。
通过演员们的表演,他们能够塑造出与观众产生共鸣的角色和情节,使观众情感上得到满足和共享。
观赏昆曲演出时,我能够感受到故事中角色的喜怒哀乐,与之产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听昆曲演出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感受古典文化的途径。
昆曲以其独特的表演技巧、精湛的音乐表演、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的共鸣,将古典文化的魅力传递给观众。
昆曲与古典诗词的共同文化底蕴

风雅之美——昆曲与古典诗词意蕴相同点摘要: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活动和昆曲的历史,然后重点通过虚拟之美,写意之美,唱词之美,人的幻化之美四个方面阐述风雅之美是昆曲和古典诗词意蕴相同点。
关键词:昆曲、古典诗词、意蕴、风雅正文:一、活动介绍今天很荣幸参加了一场关于昆曲和中国古典诗词的讲座,汪小丹老师给我们做了题目为“从昆曲中发现古典文学的审美意蕴”的精彩讲座。
汪小丹老师是著名昆曲艺术家甘贡三的外孙女,汪剑耘之女。
她克绍箕裘,继承了乃父的梅派青衣艺术,活跃于票界,现在主持甘熙故居的京昆票房活动,为南京京昆事业作出很大的贡献。
二、昆曲简介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
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
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
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
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
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
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昆曲点评介绍

昆曲点评介绍
昆曲是中国戏曲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起源于明代,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昆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表演、舞蹈等元素而闻名,它通常以古老的文学作品为基础,通过高亢激昂的唱腔、华美的服饰以及精湛的表演技艺,传递着深沉的情感和文学内涵。
以下是对昆曲的点评介绍:
1.音乐:昆曲的音乐以“三绝”为代表,即琴、笛、鼓。
演唱者
在演出中常常伴随着传统的乐器演奏,音乐旋律悠扬、婉转,通过不同
的唱腔表达情感,给人以深沉的艺术享受。
2.唱腔:昆曲的唱腔非常独特,包括“慢板”、“中板”、“快
板”等不同的唱腔形式。
每一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音域和表达方式,演
员需要通过声音的变化来传递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故事情节。
3.表演:昆曲的表演注重舞台语言和动作的协调。
演员需要通过
身段的灵活运动和面部表情,展现人物的性格、境遇和情感。
同时,昆
曲舞台布景和服装也非常注重细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美学。
4.文学内涵:昆曲常常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红楼
梦》、《西游记》等。
演出过程中,不仅演绎了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故事,
还传达了其中的深刻思想和哲理。
5.文化传承: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代表了一
种特殊的审美和文学追求。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昆曲在传统
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体而言,昆曲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刻的文学内涵和浓厚的历史
文化底蕴,为中国戏曲传统增添了独特的光彩。
昆曲读后感

昆曲读后感
昆曲是一种我所不熟悉的戏曲形式,通过阅读了相关资料和观看了一些昆曲表演的视频,我对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昆曲追溯至明代,被誉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之一。
它以曲调婉转动听,表演方式庄重高雅为特点,更加注重表演者的身体语言和声音的表达。
通过缓慢的舞蹈动作、精准而细腻的唱腔,昆曲能够将情感表现得极为丰富。
深入了解昆曲之后,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它一直被称为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之一。
昆曲的曲调非常优美动听,旋律婉转悠扬,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
不同于其他戏曲形式中的高亢激昂,昆曲更加注重表现细腻的情感与内心的感悟。
这种内敛的表达方式,令人感到内心宁静,进而沉浸于舞台之中。
在观看昆曲表演时,我能够完全融入其中,感受到角色的情感起伏,仿佛与他们一同经历了一番波折。
除了优雅的表演风格,昆曲还融合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
在剧本中,昆曲将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融入其中,使得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表演,还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发现昆曲中有许多唐诗宋词的影子,这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昆曲通过美妙的唱腔和舞台表演,成功地将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再次呈现在现代观众面前,让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发扬。
总的来说,昆曲是一种充满美感和深意的戏曲形式。
它以其独
特的表演风格和融合传统文化的剧本,为观众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尽管我对昆曲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但是通过阅读和观看,我体验到了它的独特魅力,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
我相信昆曲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将会继续传承下去,为世人带来更多的启迪与愉悦。
古典诗词歌曲演唱对昆曲唱腔的借鉴研究

古典诗词歌曲演唱对昆曲唱腔的借鉴研究作者:王乙婷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16期摘要:古典诗词歌曲是具有中国古典诗歌气质的声乐体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昆曲有“词海曲山”之称,即指其唱腔广罗唐宋词、兼收南北曲,二者都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
文章通过对昆曲经典的解读,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长相知》为案例,就古典诗词歌曲演唱对昆曲唱腔的借鉴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古谱古代声乐演唱古代诗词歌曲昆曲唱腔借鉴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6-0179-03昆曲与中国古诗词歌曲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但二者具有诸多明显的差异。
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曲多数为新时代谱写的,具有更明显的时代特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昆曲更多的是传承了古代的艺术精髓,演唱上更多采用的是古代传承下来的技法。
为了能够提升现代古诗词歌曲演唱的艺术魅力,可以在古诗词歌曲演唱的过程中融入昆曲唱腔的基本内容。
为此,文章着重就古典诗词歌曲演唱中对昆曲唱腔的借鉴和引用问题进行探究。
一、昆曲概述昆曲最早出现在14世纪、15世纪的苏州昆山地区,在经过当地人民的总结和归纳之后形成了苏州昆山曲唱艺术形式。
昆曲的表现融合了表演、舞蹈、武术等内容,在表现的时候,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并配合使用曲笛、三弦等伴奏乐器。
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戏曲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声腔剧种,在昆曲的基础上衍生出更多的剧种形式。
昆曲是中国汉民族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表现,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等领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窦娥冤》《墙头马上》《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是中国昆曲艺术的经典曲目。
昆曲唱腔音乐特征如下所示:曲牌体。
昆曲唱腔的每一段表现都是由长短不一古韵文体诗词共同组成的,每一个曲牌都拥有不同的演唱形式和音乐结构。
昆曲曲牌体的程式表现在唱词上,即在唱词上要求每个曲牌由相对规范的字格、句型、平仄、韵位及一定衬字组成的旧体格律诗为词式;古典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曲与古典诗词意蕴和意境的共同性
14310133 陆蔚
今天去聆听了一场关于昆曲与中国古典文学审美意蕴之间联系的讲座,是南京昆曲社社长,南京梅兰芳京昆研究会会长,著名京昆票友汪小丹老师所讲,汪老师习京剧青衣和昆曲闺门旦。
金陵望族甘家之后,以研习京昆艺术为家学渊源。
能够有幸聆听刀汪老师的讲授,是一大幸事。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极具中国古典诗词的色彩,字字珠玑,韵调优美,含情韵意。
著名作家、昆曲爱好者白先勇曾说,“没有大学生观众,昆曲就没有前途,大学生也需要昆曲这样被联合国认定的人类文化遗产的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启蒙教育,二者是相得益彰的。
”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
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曲牌的音乐结构和文学结构是统一的。
由于曲牌是由词发展而来,又称词余,在文字上是长短句式,写作就是填词。
一个曲牌有多少字,几句,每个字的平仄声,都有规定。
而且重要的词位严格到仄声中应有上(∨),去(\)之别。
如不根据平仄声就要形成倒字,很难谱曲和演唱。
这也是写作和演唱昆剧难度很高的一个原因。
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
昆曲的本子以明清传奇为主,它们的曲牌是全套的,这些曲牌都是古典的诗词,是从我们的唐诗、宋词、元曲延续积淀下来的,唱词都是古典诗。
像《牡丹亭》,它之所以那么美,那么迷人,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它的文学性很高。
譬如“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非常美。
以现在人们对古典诗词的修养,要去创作全新的,要达到如此的境界,我想有一定的困难。
因为它要求既要有非常好的古典诗词修养,又要对曲牌的音韵很熟悉,更是难上加难。
否则,那就不是昆曲了。
牡丹亭中的这些唱词,都是作者经过呕心泣血,一字一句琢磨出来的,整首曲子字字句句都与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古诗句不相上下。
【绕地游】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
去年。
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
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已吩咐催花莺燕借春看。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步步娇】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醉扶归】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钿。
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画廊金粉半零星。
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溅! 【尾声】
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
蓦地游春转小试宜春面。
春呵春! 得和你两流连。
春去如何遣? 恁般天气,好困人也?
【滴溜子】
湖山畔,湖山畔,云蒸霞焕。
雕栏外,雕栏外,红翻翠骈。
惹下蜂愁蝶恋,三生锦绣般非因梦幻。
一阵香风,送到林园。
【绵搭絮】
雨香云片,才到梦儿边,无奈高堂,唤醒纱窗睡不便。
泼新鲜,俺的冷汗粘煎。
闪的俺心悠步躭,意软鬟偏。
不争多费尽神情坐起谁欠,则待去眠
这些唱词无一不让人身临其境,感慨其中。
去年学校校庆,邀请到红楼梦昆曲人员来校演出,有幸观看了这一经典作品,这场红楼梦折子戏,直接把我们带入了宝钗黛玉的凄美爱情,贾府的日渐衰败,我们感受着演员的喜怒哀乐,也随着调动直接的情绪。
黛玉所作的葬花辞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
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我们从这首诗中科院看出黛玉的种种感情,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从“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我们可以看出她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则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则是她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我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
该段唱词,很好的诠释了原著中黛玉葬花的原因和目的:对有类似遭遇的女性是“惜惺惺,怜同命”,对自己的见解缺乏共鸣知音,因而葬花以自我抚慰。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
全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摧残两人感情的王夫人,也是对封建势力迫害的反抗,通过葬花,表现了黛玉的精神心态,以及自己的追求。
在现在的社会中,快餐文化袭击了绝大多数人,而对于昆曲这种现在的民众没有逸致和耐心去品尝真正的艺术,他们需要的是立竿见影的感官刺激,他们需要的是直接的显露的不费力的“美”。
现在的青年一代追求的是网络文学、虚拟“天堂”,偶像是郭敬明、李宇春之流,喜欢的是言情剧、肥皂剧,要的是一种人欲横流。
试问,还有几个年青人会去读名著、经典著作,去买票看京剧昆曲、听音乐会,会有雅兴闲思去习书法、弹古筝?昆曲讲究的是给人一种持久的心灵影响,这在现在社会,往往很难成功。
但我们无法否认,昆曲的魅力。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
昆曲因其特性不可能在当今大红大紫,亦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但作为汉文化的瑰宝,作为世界遗产,我们有责任不让她自生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