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天然气燃烧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天然气燃烧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燃料,与煤炭和石油相比,其燃烧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较少,因此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然而,天然气的燃烧仍然会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天然气燃烧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减缓这一影响的方法。
1. 天然气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天然气主要由甲烷组成,而甲烷是一种温室气体,其较二氧化碳更强烈地吸收并保留地球上的热量。
因此,尽管天然气燃烧排放的甲烷比煤炭燃烧少,但其温室效应却更大。
据研究,甲烷在短期(20年)内的温室效应约为二氧化碳的25倍。
这意味着尽管天然气燃烧排放的甲烷较少,但在短期内它对气候的变化贡献较大。
2. 天然气的替代效应与煤炭和石油相比,将天然气用作能源的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较少。
因此,使用天然气代替煤炭和石油可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如果在发电行业中使用天然气代替煤炭,可以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约50%。
这表明天然气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环境优势。
3. 减少泄漏和排放尽管天然气的燃烧相对较清洁,但在提取、运输和利用过程中仍然可能发生甲烷泄漏和排放。
由于甲烷的温室效应较大,这些泄漏和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也很重要。
因此,为了减少天然气燃烧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减少甲烷的泄漏和排放。
一种方法是改进天然气的生产和运输设备,以减少泄漏。
同时,应加强监管和管理,确保天然气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符合严格的环境标准。
另外,我们还可以鼓励使用捕获和利用甲烷的技术,将泄漏的甲烷转化为能源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 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虽然天然气相对较清洁,但仍然会产生温室气体。
为了实现更大规模的减排,我们还应该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发电行业中的应用正逐渐增加,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更小,并且不会产生排放。
因此,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利用,减少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依赖,可以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污染物排放对气候变化有何影响

污染物排放对气候变化有何影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上,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而污染物排放,则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么,污染物排放究竟是如何影响气候变化的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来谈谈温室气体的排放。
二氧化碳(CO₂)、甲烷(CH₄)、氧化亚氮(N₂O)等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就像是地球的“保暖被子”。
当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时,会使地球表面的热量难以散发出去,从而导致温度升高。
而人类的许多活动,比如燃烧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用于发电、交通和工业生产,都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以煤炭为例,在燃烧过程中,每单位的煤炭都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而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煤炭的使用量也在持续增加,这就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攀升。
交通领域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燃烧燃料时,也会将二氧化碳排入大气中。
除了二氧化碳,甲烷的排放也不可小觑。
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要强得多。
农业活动,特别是畜牧业中的牛羊等反刍动物,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甲烷。
垃圾填埋场中的有机废弃物分解,也会释放出甲烷气体。
再来看看污染物排放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大气环流就像是地球的“呼吸系统”,它负责将热量和水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输送和分配。
污染物的排放会改变大气的成分和物理特性,进而影响大气环流的模式。
比如,大气中的颗粒物(如灰尘、烟尘等)增多,会影响太阳光的照射和吸收,导致地表温度分布发生变化。
这可能会打乱原本正常的大气环流模式,造成气候异常。
一些地区可能会出现更加频繁的极端天气,如暴雨、干旱、热浪等。
污染物排放还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进而间接影响气候变化。
排入海洋的污染物,如石油、化学物质等,会破坏海洋的生态平衡。
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是吸收二氧化碳的重要力量,而污染物的存在可能会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此外,海洋温度的变化也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全球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

全球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温室气体的排放。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发生的长期和持续的变化,而不仅仅是天气的短期波动。
过去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成为普遍现象,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例如暴雨、干旱、飓风等。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二、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是指具有吸收和辐射红外辐射能力的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氟利昂等。
这些气体的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起到重要作用。
1. 二氧化碳(CO2)排放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燃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过程中。
工业化进程和能源需求的增长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增加,进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2. 甲烷(CH4)排放甲烷排放主要来自能源生产和利用、农业活动、废弃物处理等。
甲烷是二氧化碳的20倍以上的温室气体,在短期内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
3. 氧化亚氮(N2O)排放氧化亚氮的主要来源是农业活动、化学工业、焚烧活动等。
氧化亚氮是二氧化碳的300倍以上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不可忽视。
三、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气温上升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效应增强,捕获更多的太阳辐射,使得地球表面温度上升。
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威胁。
2. 极端天气事件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系统紊乱,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飓风等频率和强度增加。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3. 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威胁。
气候变化导致物种栖息地减少、分布范围改变,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构成了巨大挑战。
四、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甲烷全球增温潜势值

甲烷全球增温潜势值甲烷是一种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它的全球增温潜势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简称GWP)是衡量其对地球气候变化的潜在贡献程度的指标。
本文将探讨甲烷的全球增温潜势值以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甲烷是一种主要由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产生的气体。
人类活动中,甲烷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农业生产、废物管理以及能源产业。
自然过程中,甲烷产生于湿地、海洋和生物体的消化过程。
甲烷在大气中的存在时间相对较短,大约为9-15年。
然而,尽管存在时间短暂,甲烷的全球增温潜势值却比二氧化碳高得多。
根据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简称IPCC)的研究,甲烷的全球增温潜势值相对于二氧化碳约为25:1,即单位质量的甲烷造成的增温效应约为单位质量的二氧化碳的25倍。
甲烷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甲烷的增温潜势值较高,意味着单位质量的甲烷释放会导致更强烈的温室效应。
其次,甲烷的较短存在时间使得减少甲烷排放能够更快地减缓气候变化。
与二氧化碳等长周期温室气体相比,控制甲烷排放能够更迅速地产生气候效益。
甲烷的全球增温潜势值的高值强调了减少甲烷排放的重要性。
有效控制甲烷排放可以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减缓具有重要意义。
在减少甲烷排放方面,需要关注的领域包括能源生产和使用、农业、废物管理和湿地保护等。
在能源方面,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开采可以有效降低甲烷的排放。
在农业方面,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减少水稻田的甲烷排放以及改进农田排水系统等措施可以降低农业产生的甲烷排放。
在废物管理方面,改进垃圾处理和处理厂的控制措施可以减少甲烷的产生。
此外,保护湿地也是减少甲烷排放的重要途径,因为湿地是甲烷的主要产生源。
此外,国际社会也致力于通过国际合作减少甲烷排放。
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合作,制定了相关政策和减排目标,加强监测和数据共享,推动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以促进全球甲烷减排工作的开展。
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而温室气体的排放被认为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温室气体排放不仅对大气层的组成产生直接影响,还引发了气候变化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给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威胁。
本文将从科学角度探讨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温室气体的来源及排放情况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氟利昂(CFCs)等,主要由人类活动产生。
其中,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
甲烷则主要来自于动物农业、排泄物和垃圾填埋等过程。
这些温室气体排放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据统计,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呈加速增长趋势,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的快速增长,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不断上升。
二、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1. 温室效应导致气温上升:温室气体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地球表面的红外辐射,阻止其散发到太空中,从而提高了地球的平均表面温度,形成所谓的温室效应。
随着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温室效应加强,导致地球气温持续上升。
2. 极端气候事件增多: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候系统的紊乱,增加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概率。
例如,全球变暖导致海洋表面温度升高,加剧了热带气旋的形成和发展,使得飓风、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和猛烈。
3. 海平面上升: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导致两个主要效应,一个是冰川融化,另一个是海水膨胀。
这两个效应造成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居住区。
4. 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巨大。
由于气温上升和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很多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物种灭绝的风险增加。
这不仅严重影响地球生态平衡,也对人类的粮食安全和生态系统服务产生负面影响。
三、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为了应对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气候变化问题,全球各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1. 减少碳排放:推动能源结构革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重。
水稻田甲烷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水稻田甲烷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一、水稻田甲烷排放概述水稻田作为重要的农业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其中,甲烷(CH4)作为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其排放对气候变化具有显著影响。
水稻田的甲烷排放主要来源于水稻根部的微生物活动,这些微生物在缺氧条件下将有机物质转化为甲烷。
本文将深入探讨影响水稻田甲烷排放的多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管理措施减少其排放。
1.1 水稻田甲烷排放的基本原理水稻田的甲烷排放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在水稻田中,水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将有机物质转化为甲烷。
这些甲烷随后通过水稻的气孔或直接从土壤表面释放到大气中。
1.2 水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甲烷作为一种温室气体,其全球增温潜能是二氧化碳的25倍。
因此,水稻田的甲烷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甲烷排放还与农业生产力、土壤肥力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密切相关。
二、影响水稻田甲烷排放的主要因素2.1 土壤条件土壤是影响水稻田甲烷排放的关键因素之一。
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pH值和水分状况都会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进而影响甲烷的产生和排放。
2.2 水稻种植管理水稻的种植方式,包括种植密度、品种选择和灌溉管理,都会对甲烷排放产生影响。
例如,不同的水稻品种可能具有不同的根系结构和代谢活性,从而影响甲烷的产生。
2.3 肥料使用肥料的使用,尤其是氮肥,对水稻田甲烷排放有显著影响。
过量的氮肥使用可能导致土壤中氮的积累,进而影响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甲烷的产生。
2.4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包括温度、降水和光照,都会影响水稻田的甲烷排放。
温度的升高通常会导致微生物活性增强,从而增加甲烷的产生。
2.5 农业活动农业活动,如耕作、施肥和收割,都会对土壤结构和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甲烷的排放。
三、减少水稻田甲烷排放的管理措施3.1 优化灌溉管理合理的灌溉管理可以减少水稻田的甲烷排放。
例如,采用间歇性灌溉而非持续淹水可以降低土壤的厌氧条件,从而减少甲烷的产生。
大气中甲烷的光化学反应及其环境效应

大气中甲烷的光化学反应及其环境效应
大气中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其光化学反应过程及其环境效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光化学反应:甲烷在大气中经过光化学反应,会产生大量的氧、氮、碳等自由基和离子,这些自由基和离子会进一步反应生成臭氧、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对大气化学反应和大气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2. 温室效应:甲烷是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它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高20多倍。
大气中甲烷的浓度变化直接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
3. 大气化学反应:大气中的甲烷可以进一步通过与氧、氮等化合物的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甲酸、乙酸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对大气化学反应进一步影响。
4. 氧化还原过程:大气中的甲烷可以通过氧化还原过程与低氧化态的氧化物反应,产生更多的自由基和氧化物,这些化合物在大气化学反应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综上,大气中甲烷的光化学反应及其环境效应非常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同时,通过采取减排措施和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等措施,可以减少大气中甲烷的排放,降低对大气化学反应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甲烷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甲烷与温室效应的关系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一种天然现象,它使得地球表面温度比宇宙空间温度高。
而甲烷则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于温室效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甲烷的来源、影响以及控制措施等方面来探讨甲烷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甲烷的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天然的甲烷释放,包括湿地、沼泽等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代谢过程产生的甲烷释放;另一方面是人类活动导致的甲烷排放,主要来自于能源生产和利用、农业活动以及废弃物处理等过程。
这些过程中,甲烷被释放到大气中,加强了温室效应。
甲烷作为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科学研究,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高20倍,因此甲烷排放的增加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甲烷的存在导致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上升。
这种现象在近几十年来变得越来越明显,对地球的气候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甲烷的排放量并非不可控制。
为了减少甲烷的排放,人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减少能源生产和利用过程中的甲烷泄漏。
例如,在油气开采过程中,可以加强管道的密封和监测,以减少甲烷的泄漏。
其次,改变农业活动方式,减少甲烷的排放。
比如,使用高效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措施,减少畜牧业和稻田等农业活动中甲烷的释放。
此外,加强废弃物处理,尤其是垃圾填埋场的管理,可以有效减少甲烷的产生和排放。
总结来说,甲烷与温室效应密切相关。
甲烷的排放会加强全球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气候变暖。
为了减少甲烷的排放,人们可以采取措施控制甲烷的来源和减少排放量。
这些措施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甲烷排放问题,积极采取行动,为保护地球环境做出贡献。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4年以来大气CH4浓度变化
1984年以来大气CH4浓度年变化率
土壤甲烷排放
• 大气CH4的源和汇 • 土壤CH4的基本过程
–生成
–氧化 –传输
• 影响土壤CH4排放的主要因素 • 土壤CH4排放的测定方法
大气CH4源和汇(TgCH4/年)
来源
年代
Fung et al (1991) 1980s
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气体,简称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 存在的能吸收红外辐射并对大气有加热效果 的所有气体的总称,它们是: H2O、 CO2、 CH4、 N2O、O3、氯氟烷烃类
作为全球气候变暖原因的温室气体,主要指 人类活动所增加的气体成分:CO2、 CH4、 N2O、对流层O3、氯氟烷烃类。这也是人类 能够主动控制的部分。
Hangzhou
Year
土壤CH4的基本过程-CH4生成
CH4生成的条件
– 强烈的还原条件(Eh<-150mV)-淹水和渍水土壤 – 产甲烷菌的存在 – 产甲烷前体的存在:CO2、甲醇、甲胺、乙酸等 – 适宜的温度
Hale Waihona Puke 壤CH4氧化• 土壤CH4氧化是一个微生物过程,只有在 甲烷氧化菌的参与下才能进行。根据CH4 来源和浓度不同可以区分成: – 内源CH4氧化
CH4排放量
(Tg CH4/yr)
30 13.46 14.71 21.32 21.6 18-28 152
Wassmann et al. (1993) Wang et al. (1994)
Bachelet et al. (1995)
5%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Regression equation using C, N input and temperature 30% of C input
Regression equation using C, N input and temperature
6.79 10.47
16.0 9.97
Kern et al. (1995)
我国稻田CH4排放量估算
文献
Cao et al. (1995) Yao et al. (1996) Kern et al. (1997) Cai (1997) Huang et al. (1998) Sass et al. (1999) Matthews et al. (2000) Li et al. (2002a) Yan et al. (2003)
土壤因素
• • • • • • 土壤类型 Eh 有机质含量和性质 pH 质地 Fe、Mn、NO3-、SO42-等氧化物含量
人为因素
• 土壤利用
–水田 –旱地
• • • •
稻田水分管理 施肥 农药等 水稻品种
水分和有机肥施用对我国稻田CH4 排放量的影响(mg CH4/m2/h)
施肥 水分类型 间歇灌溉 连续灌溉 常年淹水 化肥 堆肥<15t 新鲜有机肥 2.68 7.19 18.74 8.03 9.25 -17.03 -38.54 平均 4.66 7.60 24.02
240
1963
210 180 150 120 90 60 30
1960
1965
1970
0 1975 1980 Year 年份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我国稻田CH4排放量估算
文献
Khalil et al. (1991) Bachelet (1993) and Neue
估算方法
注:A,反刍动物与废物处理之和;B,湿地与水稻生产之和
废弃的热带蚁穴,高4米
Estimated CH4 emissions from rice fields in the world
300 270
Global source: 598 Tg/yr (IPCC, TAR)
IPCC, 1992
CH甲烷排放量(Tg) 4 emission (Tg/yr)
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对CH4的吸收或排 放(mg/m2/h)
吸收大气CH4的系统
生态类型 山地草甸 沼泽干季 CH4吸收 1.2 0.7-50 生态类型 温带森林 寒温带森 林 CH4吸收 0.12-3.84 0.2-3.5
排放CH4的系统
生态类型 稻田 沼泽 CH4吸收 <1-60 0-7.1
草地
热带森林 亚热带森林
年吸收量 (Gg CH4 y-1) 1624737 603190 223 2450
a) the number of field measurements collected from literature b) cited from Qi et al., 2002
土壤CH4传输
• 土壤CH4传输的主要途径
Hein et al (1997)
Lelievel d et al (1998) 1992
Houweling et al (1999)
Mosier et al (1998) 1994
Olivier et al (1999) 1990
Cao et al (1998)
SAR
TAR
1980s
1990s
自然源 湿地 蚁穴 海洋 Hydrates 115 20 10 5 237 225B 20 15 10 145 20 15 人为源 能源 垃圾填埋 反刍动物 废物处理 水稻生产 生物燃烧 其它 总源 75 40 80 100 55 500 97 35 90A A 88 40 587 110 40 115 25 B 40 600 89 73 93 40 20 80 14 25-54 34 15 597 598 109 36 93A A 60 23 53 92
CH4排放量
(Tg CH4/yr) 16.2 15.3 9.93.0 8.053.68 7.19-13.62 9.7-16.2 3.73 9.67-12.66 7.67
Estimated CH4 emissions from rice fields in China
Sichuan
CH4 emission (Tg/yr)
全球变化 (Global Change)
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尺度上的变化
全球环境变化
• • • • • • 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 臭氧层破坏 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 海洋污染 生物多样性损失 生态环境恶化
全球气候变化 • 全球变暖
• • • • • • • 降水量增加 暴雨事件增加 云量增加 低温事件减少 厄尔尼诺事件增加 干旱和过湿地区增加 干旱事件增加
堆肥>15t
平均
13.81
9.67
15.56
11.56
66.96
52.75
25.85
我国稻田CH4排放量的空间变化 及其关键控制因素
100
鹰潭
80
CH4 emission, g/m2
Y=0.2846e0.0861x R2=0.885
长沙
60 40 20
封丘
广州 苏州
南京
0
句容
20
30
40
50
60
70
• 影响微生物群落
– 大气CH4氧化
土壤内源CH4氧化
• CH4生成于体系(垃圾填埋场)或土壤内部(厌气 区域),CH4浓度高,但浓度变化大(如稻田) • CH4氧化发生的区域:界面(水土、气土、根土) 和其它好气区域 • 参与内源CH4氧化的甲烷氧化菌为一类对甲烷亲和 力低,但氧化速率大的细菌 • 在稻田土壤中,CH4氧化占生成量的50-90%,随水 稻生长期而有很大的不同
估算方法
Process-based methane emission model Regional emission factors Regression equation using C, N and C/N ratio Classifying rice fields based on water regime and organic C input Empirical model From reviewing reported estimates Process-based Methane Emissions from Rice EcoSystems (MERES) model Process-based model considering climate, water management, organic input, etc Region-specific CH4 emission factors
– 植株
– 气泡
– 扩散
• 在稻田中,平均约80%的CH4通过水稻植 株传输
稻田中CH4的生成、氧化和传输过程
Eur. J. Soil Biol. 37(2001): 25-50
土壤CH4排放(吸收)的特点
• 时间变化大
– 日变化 – 季节变化 – 年际变化
• 空间变化大
影响土壤CH4排放(吸收)的 主要因素
0.14-1.46
0.14-0.58 1.25
红松林
旱耕农地 苔原
1.88-4.08
0.08 0.6-1.2
泥碳地
间歇淹水 旱地 淡水域
0.03-8.33
0-0.9 0-4.17
我国好气土壤对大气CH4的吸收
利用类型 草地 森林 农田 全部
CH4 吸收速率 (kg CH4 ha-1 y-1) 最小值 1.86 2.53 最大值 6.74 7.80 平均值 3.391.54 (10)a) 4.941.56 (21) 1.56b)
水稻种植前土壤水分的缺省系数
引自2006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