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27)纳兰性德词教学设计
《长相思/纳兰性德》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

《长相思》 教学简案
一、教学目标
1、领会体现出诗人独特气质的行军诗风格
2、通过诵读和类比把握诗歌情感
3、感知纳兰性德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三、教学步骤
1、根据词牌名“长相思”和创作背景,明确这是一位柔性的文人在行军路上的抒怀(思乡)。
总括性的对比:充满柔情——铁骨男儿。
2、请学生找出词中对应“铁骨”“行军”的意象。
明确:“榆关”“千帐”“风雪”。
并有感情地朗读对应词句。
3、请学生找出词中对应“柔情”的意象。
明确:“山水”“夜深”“心碎”。
4、教师同学生一起,探讨这两大类意象之间的联系与情感传达。
在进一步体现“柔”与“刚”的朗读中,完成探究。
四、板书设计
长相思(思乡) 行 军 途 中
山水 榆关 夜深 千帐 “心碎” 风雪 宏大场景的推移 情思深苦。
《长相思/纳兰性德》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

《长相思》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分析:《长相思》是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选编本课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对作者描绘意象的把握,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厚实文化积淀。
本词作者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塞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将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几缕怀乡的主题,意境深长。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正确读写“榆关、那畔、千帐、聒碎”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过程和方法:通过注释,查阅资料,想象联想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通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一、激发情趣,导入新知:1、导入师述:西方学者通过精密的仪器测量出,人死去之后,体重会即刻减少21克,于是认为21克是灵魂的重量。
如果灵魂确实重21克,那么纳兰性德就重21克。
沈从文先生曾经说,无论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该美一点。
纵观纳兰的一生,就是以美为原则开展和继续的。
脚踏实地的人生,被他演绎成一个美得有点悲怆的故事。
故事分两篇,上篇讲述肉体的繁华热闹,下篇讲述灵魂的寂寞荒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灵魂只有21克的纳兰性德,走进他的《长相思》。
2、了解作者幻灯片展示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
原名成德,字容若,为了避皇太子保成讳,改名性德,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
长相思纳兰性德教学设计

长相思纳兰性德教学设计一、引言在中学语文课程中,教师们往往希望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与意义。
其中,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一首优秀的古代诗歌作品,情感深沉,句子婉转动人。
本文将针对这首诗歌,设计一堂精彩的教学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目标1.了解《长相思》的作者纳兰性德及其背景;2.理解《长相思》的情感表达和意义;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能力;4.通过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短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对《长相思》的思考。
可以引用一句或两句与《长相思》相关的诗句,让学生猜测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
2.了解纳兰性德(10分钟):通过项目演示或介绍,让学生了解纳兰性德的生平和作品。
可以使用简短的视频片段或PPT,让学生对纳兰性德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诗歌朗读(10分钟):教师将《长相思》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聆听其中的音乐和情感,铺垫给后续的理解和感悟。
4.诗歌解析(20分钟):教师将《长相思》的诗句进行解析,如情感表达、意象的使用等等。
教师可以选取几个关键的诗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和感受三个层面去理解。
5.小组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相关的诗歌或歌曲并进行分析,从情感、意象等方面分析,并在课堂上展示。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6.个人写作(15分钟):学生根据自己对《长相思》的理解和感受,撰写一篇200字以上的读后感。
鼓励学生发表真实的情感和见解。
7.展示与分享(10分钟):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读后感,或将自己的读后感分享给其他同学,通过展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8.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复述学习内容和收获,激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深入思考和感悟文学作品。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2.评估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展示成果;3.评估学生的个人写作的质量和思考深度。
深情厚意纳兰性德诗作教案设计

深情厚意纳兰性德诗作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一:深情浅语——探索诗中的感情表达与修辞手法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文学史中的代表性诗人之一——纳兰性德及其作品;2.学习欣赏和理解纳兰性德的诗作,探索其中的感情表达和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纳兰性德及其时代背景的简介;2.选择纳兰性德的部分著名诗作进行解读,包括《长相思》、《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等;3.学习诗词中常见的感情表达和修辞手法,如典故引用、对偶、夸张、拟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纳兰性德的头像和诗集封面引起学生的兴趣,逐渐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
二、了解纳兰性德及其时代背景(10分钟)简要介绍纳兰性德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对纳兰性德及其作品有初步的认识。
三、感情表达与修辞手法的学习(30分钟)1.共读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或其他感情深沉的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爱情思念之情。
2.分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表对诗中的感情表达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为何纳兰性德的诗作能够打动人心。
四、学习经典诗作(30分钟)选择纳兰性德的其他经典作品,如《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进行逐一解读和欣赏。
五、创作小诗(30分钟)让学生仿照纳兰性德的诗风,自由创作一首小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六、总结与展示(10分钟)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创作的小诗,班级全体共同欣赏和评价,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和审美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七、作业布置(5分钟)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纳兰性德及其诗作的读后感或简介。
教学资源:1.纳兰性德的诗作选本及相关资料;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3.黑板和粉笔。
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创作作业,评估学生对纳兰性德及其诗作的理解和欣赏能力;2.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情况。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纳兰性德的诗歌朗诵比赛,以展示他们的朗诵能力和对诗歌的感悟;2.带领学生阅读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拓宽诗词欣赏的广度。
【教案】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板书课题1.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板书:《长相思》(齐读课题)2.介绍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官一等侍卫,大学士明珠之长子。
纳兰性德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写词。
其词主要抒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
词风婉约清新,自然真切,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3.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词人随康熙出巡山海关。
途中写下《长相思》。
该词主要通过描述出巡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也反映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解题:长相思,词牌名。
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
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二、整体感知,理解词意。
1.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榆、畔、帐”等生字的字音。
2.指名读,学生评价。
3.听音频朗读,画出节奏。
4.齐读,巩固词的节奏。
5.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1.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结合理解。
纳兰性德虞美人听雨教学方案设计

纳兰性德虞美人听雨教学方案设计一、引言纳兰性德的《虞美人·听雨》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词作品。
通过描绘细腻的雨景,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怀念和思念之情。
为了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本教学方案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虞美人·听雨》这首词作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纳兰性德的《虞美人·听雨》的背景和内容;- 掌握《虞美人·听雨》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熟悉该词的韵律和格律结构。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诗歌鉴赏能力;-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本教学方案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阶段一:导入与背景介绍- 教师简要介绍纳兰性德的生平和作品,特别着重介绍《虞美人·听雨》的创作背景和词意;- 引导学生观看精选的《虞美人·听雨》词曲演唱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曲的结合与表达。
阶段二:深入理解与分析- 学生通过阅读《虞美人·听雨》的原词文本,注重理解词中的隐喻、修辞和意象;- 小组内学生交流讨论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并分享给全班;-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词中的韵律和格律结构,帮助学生掌握《虞美人·听雨》的艺术形式。
阶段三:创作与表达- 学生分成小组,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展开小组创作活动,创作题材可以是对雨中思念的表达、个人经历等;- 小组成员共同修改和完善各自的创作,并准备朗读或演讲;- 在班级集会或课堂上,小组代表进行朗读或演讲,并分享创作的过程和感悟。
四、教学资源与评价方式1. 教学资源- 纳兰性德的《虞美人·听雨》原词文本;- 辅助材料:与《虞美人·听雨》相关的历史文化、创作背景等;- 课堂多媒体设备:播放纳兰性德作品的视频等。
2. 评价方式-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学生的小组创作作品和表达水平;- 学生对《虞美人·听雨》的理解和词曲鉴赏能力。
纳兰词选教学设计

纳兰词选教学设计近年来,纳兰词因其优美的语言,独特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教授纳兰词选,我们需要设计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以便让学生深入理解纳兰词的内涵和表达技巧。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学目标通过对纳兰词选的教学,我们旨在使学生实现以下目标:1. 了解纳兰词选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 感知纳兰词选中的文化内涵,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3. 分析纳兰词选中的文字特点和艺术魅力;4.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纳兰词选的能力;5. 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涵盖以下内容:1. 纳兰词选的背景介绍:通过简要介绍纳兰词选的创作背景、作者纳兰容若的生平,让学生初步了解这部作品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艺术成就;2. 纳兰词选的文化内涵:通过选取纳兰词选中的经典篇章,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主题,帮助他们感知文化传统的延续和融合;3. 纳兰词选的艺术魅力:通过对纳兰词选中的精美语言和艺术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美学价值和表达技巧;4. 纳兰词选的鉴赏与写作:通过选取几首经典的纳兰词,引导学生学习鉴赏纳兰词选的方法,并通过模仿性写作的方式进行创作。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纳兰词选的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2. 阅读解读法:让学生阅读纳兰词选中的篇章,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解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讨论互动法: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对纳兰词选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写作训练法:通过指导学生模仿纳兰词选的写作风格,进行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四、评价方法为了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讨论质量、问题解答能力等来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2. 阅读理解评价:通过阅读纳兰词选中的习题,考察学生对篇章的理解能力;3. 创作评价:通过对学生创作的纳兰词进行评分,评价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浣河沙》(纳兰性德)教学设计

《浣河沙》(纳兰性德)教学设计教学背景《浣河沙》是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古代词的经典之作。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该作品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1. 理解《浣河沙》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分析词牌的艺术特点,并能解释其中的修辞手法;3.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境界;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写作的灵感。
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介绍《浣河沙》的背景和作者纳兰性德,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分析歌词:解读《浣河沙》的歌词,分析其中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
3. 探讨词牌:介绍《浣河沙》所用的词牌“浣河沙”的由来和特点,解释其中的修辞手法和音韵规律。
4. 欣赏名家演唱:播放不同歌手演唱的《浣河沙》视频,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表演,感受不同演唱者的艺术表达。
5. 诗词创作: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情感体验,创作一首符合《浣河沙》词牌的新词,并鼓励学生进行朗诵或演唱。
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等形式,检查学生对《浣河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诗词创作进行评分,鼓励优秀作品的分享和展示。
3. 总结反馈:通过梳理学生的研究成果和感受,总结教学效果,并提供学生进一步提高的建议和指导。
扩展与延伸1. 比较分析:让学生与其他古代词作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2. 传统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参观文学展览、戏曲表演或古典音乐会等,加深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体验。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浣河沙》的意境,如组织户外诗歌朗诵活动或戏曲表演。
参考资源1. 《浣河沙》原文及注释材料2. 相关音频和视频资源3. 中国古代文学的导论读本以上是《浣河沙》教学设计的简要内容和步骤,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扩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对纳兰性德的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知识,经典范文 2 经典模板
【教学说明】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的词人,和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初三大家,高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选取了他的《如梦令》。我觉得在教学中除了结合这首《如梦令》词落实单元教学要求外,有必要对纳兰性德及其词创作做一点介绍。因此准备用两节课时间讲述纳兰性德的词。
【教学目标】落实单元教学要求“置身情境,緣景明情”;巩固前一单元的教学要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对纳兰性德词的风格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纳兰性德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时间】本课教学内容很丰富,常规教学是两节课时间。考虑到是选修教材,为节省时间,课前用一节时间指导学生预习相关内容,真正课堂教学时间一节课。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由南唐李后主词导入。
之前我们学习了南唐李后主的几首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对南唐李后主的词有一定的了解。到了清初的时候,有一位词人学习李后主的词风,并独成一家,这个人就是清初三大家之一:纳兰性德。
二、初次接触纳兰性德词 经典知识,经典范文 2 经典模板
(一)同学们快速阅读纳兰性德几首词(附后),感受一下纳兰性德词的风格特点。
(二)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了解纳兰性德的生平事迹
(一)阅读课本上面的注释,初步知道纳兰性德
(二)教师作一定的补充说明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清初著名大词人。 纳兰性德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1676)于二十二岁时殿试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后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娶妻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后诰赠一品夫人,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继娶官氏,赐淑人。其妾颜氏,后纳沈宛,江南才女,著有《选梦词》。纳兰性德三十一岁便与世长辞,葬于京西皂荚屯。留有三子四女。纳兰性德一生所交,多为汉族布衣文人,如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其居渌水亭经常为他与朋友们的雅聚之所,无形中为康熙盛世的清政府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纳兰性德的主要成就在于词。风格清新隽秀,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四、纳兰性德词分类讲解
为了便于讲解纳兰性德词,我们将刚才提供的几首词,作简单的分类。
经典知识,经典范文 2 经典模板
(一)先看如下两首词:
【如梦令】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烟影。
【减字木兰花】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1.要求学生说说这两首词的大意。
2.教师应到学生深入到词的意境中。
先看《如梦令》。这是写男女初次见面时情景。落花红冷是点明相见的季节,是景物描写,渲染一种比较伤感的气氛,辘轳金井是些女子正在井边汲水的活动。蓦地一相逢是些男女在意外之中见面时内心的感受,心事眼波难定是写女子害羞和内心的猜测,谁省重复,是强烈的情感流露,意思是“谁知道呢?谁知道呢”是渴望被人知道被人明白又担心对方不知道的矛盾心情,言辞中间流露出一种哀怨和失望。结尾时写对对方的长期思念“对方的音容笑貌好像进入了自己的生活”本词对男女一见钟情的内心情感描写细腻。
《减字木兰花》是写男女重逢时极其矛盾的心情。曾经相念的男女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见面了,应该有许多的话要说,可是奇怪的是两人相逢不语相逢不语就隐含了许多人事的苍凉,一朵芙蓉着秋雨是用比喻的形式来描述女子的容貌,更主要的是写女子哀怨的,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尴尬之后,女子好像看到了自己思念的人对自己依旧一往情深,内心激起一种甜蜜、幸福和自豪,表现在脸上就是“小晕红潮”,在惊慌中间急急忙忙地走开,“只凤翘”是细节描写,暗含女子身份地位的变化,也可能是这样意思“凤翘”是以前两人最熟悉的东西,而这个女子一直戴在头上,足见女子对对方感情,现在男子看到这些就有一种亲切的感受,也激发了他对往事的无限回忆,昔日的深情再次呈现出来,所以男子“待将低唤”,可是话却没有说出口,为什么?是怕别人看见说闲话。这种“美好的情感与传统经典知识,经典范文 2 经典模板
道德之间的矛盾”未免让人遗憾。也就在男子失望之时,女子却做出一种暗示性的举动“转过回阑叩玉钗”。
通过这两首词,我们不难看出,纳兰性德是写男女之情词的高手,最善于细腻刻画人物内心的感受,也最善于细节描述,词中男女情感真挚甜美中走有一些淡淡的哀伤。同时,这种词语言军比较清新婉约。
3.比较【减字木兰花】和南唐李后主【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纳兰性德词与南唐李后主的词风格及其相似,从这两首词中可见一斑。
词 题材内容 思想感情 语言风格 表现技巧 南唐李后主《相见欢》 男女之情,侧重于写别后的思念 别后的思念,绝望的思念。恨是主旨。 语言文字很精美,也很清新,婉约 情景烘托,与直抒胸臆结合起来
纳兰性德《减字木兰花》 男女之情,写见面时矛盾的心情 男女之情甜蜜中有惆怅和哀怨 语言文字很精美,也很清新,婉约 通过细节描写,侧重于叙述描写,有点散文化笔法。
(二)看下面两首词
【蝶恋花】
经典知识,经典范文 2 经典模板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决(换玉旁)。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1.学生解读词意。
2.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此词。对亡妻思念。
纳兰性德妻子卢氏多才多艺,和纳兰性德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纳兰性德对这位妻子有着深厚的感情,可惜的是"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这两首词就是写自己对亡妻的思念。
第一首词上阙是写明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指圆月的时间少,多数时候都是残月。以此来比喻自己和妻子在一起时光短暂,因而有很多遗憾。“皎洁”是写眼前的月光,也是用来比喻妻子的品质的美好。词的下阙开头三句是睹物思人,用燕子依然来衬托妻子不在,美好生活的不再,一种伤感的情调绝望的情调就隐藏在其中。最后两句话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希望自己死后能和妻子在一起双双化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经典知识,经典范文 2 经典模板
第二首词情景交融,写自己孤独中对亡妻的回忆。上阙用“西风、黄叶、残阳”渲染了一种感伤惆怅的气氛。下阙借用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赌书泼茶”的典故比喻自己和妻子相濡以沫的美好生活。结尾“当时只道是寻常”流露出深深的追悔、遗憾和无可奈何。整个词写了两种不同的生活图景,一是和妻子一起的美好。一是眼前自己的孤单,两相对照,越发显出眼前的凄凉越发突出对亡妻的思念。
3.比较苏轼悼念亡妻之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
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篇名 共同点 表现技巧 语言风格 词中意境 苏词 两人妻子均多才多艺且芳龄早逝,两人对妻子感情深厚,不尽的思念 梦境描写,同时想象千里孤坟的凄凉 语言流畅,朗朗上口,有关东大汉直抒胸臆
荒凉冷落 沉闷压抑
纳兰词 侧重于写自己的孤独中思念 语言清新,似江南才子细腻抒怀
清冷月夜
冷落黄昏
(三)感叹咏怀词
【采桑子】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经典知识,经典范文 2 经典模板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忆秦娥】
长飘泊,多愁多病心情恶。心情恶。模糊一片,强分哀乐。 拟将欢笑排离索,镜中无奈颜非昨。颜非昨。才华尚浅,因何福薄。
1.学生阅读这两首词。
2.评析这两首词大意。
纳兰性德身份特殊,四皇帝的近臣,对这样的生活他很不快乐,在加上自己家庭生活的不幸,所以纳兰性德萌生了归隐的念头,据说,他多次到寺庙问禅,并自号“楞伽山人”。这两首词就是写自己的这种性情。特别是《忆秦娥》更是他生活写照,也是他苦难内心世界的写照。从这两首词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另外一个纳兰性德。
五、归纳整理纳兰性德词的艺术风格
在纳兰性德三百多首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便是“愁”、“梦”,不论是词作中直接抒发其心意悲凄,还是通过对举的手法如梦境与现实的对举、冷暖色调的对举、过去的欢乐和现在的凄清的对举,都构筑了一个冷艳凄清的意境。顾贞观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聂晋人也认为,读纳兰性德的词“香艳中更觉清新,婉丽处又极俊逸,所谓笔花四照,一字动摇不得者也,惜乎早赴修文,所谓‘天雨粟,鬼夜哭’果有之耶”